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格式:pdf
- 大小:373.08 KB
- 文档页数:7
茶树组织培养常见问题研究进展【摘要】茶树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其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对于提高茶叶产量和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茶树组织培养的背景和意义,然后详细讨论了茶树组织培养中常见的问题,包括生长激素、光照条件、营养液配方以及病原微生物的影响。
在我们指出茶树组织培养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展望了其应用前景。
通过对茶树组织培养技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有助于推动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茶树、组织培养、生长激素、光照条件、营养液配方、病原微生物、研究进展、发展趋势、研究方向、应用前景。
1. 引言1.1 研究背景茶树作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其繁殖和栽培一直是茶叶产业发展中的重要环节。
传统的茶树繁殖方式主要是以种子繁殖,然而这种方式存在着繁殖速度慢、品质不一致、易受环境限制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茶树组织培养技术应运而生。
茶树组织培养是利用茶树的组织细胞进行离体培养,通过适当的培养条件,使其分化生长成新植株。
这一技术能够大大提高茶树的繁殖速度,保证茶树品种的纯度和一致性,同时减少病虫害传播的风险,对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树组织培养过程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茶树组织生长速度缓慢、质量不稳定、易受环境影响等。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这些问题,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和研究,取得了一系列进展。
本文将就茶树组织培养的常见问题及研究进展进行探讨,以期为该领域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启示。
1.2 研究意义茶树组织培养是茶叶产业中的重要技术手段,可以有效地改善茶树的繁殖速度和产量。
随着茶叶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茶树组织培养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已成为茶叶产业的热点。
研究茶树组织培养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茶树组织培养可以提高茶树的繁殖效率和质量。
传统的茶树繁殖方式主要是依靠种子繁殖,这种方式存在繁殖速度慢、繁殖率低、遗传稳定性差等问题。
通过茶树组织培养,可以大大提高茶树的繁殖速度和产量,同时保证茶树的遗传稳定性,提高茶叶的品质和产量。
茶叶生物化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其独特的口感和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喜爱。
茶叶生物化学作为研究茶叶中化学成分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对于提升茶叶品质、开发新型茶产品以及深入理解茶叶的健康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茶叶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以期为未来茶叶科学研究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和借鉴。
文章将从茶叶中的主要化学成分出发,包括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阐述这些成分的生物合成途径、调控机制及其在茶叶品质形成中的作用。
同时,文章还将关注茶叶生物化学在茶叶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及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探讨如何通过调控生物化学过程来优化茶叶品质。
文章还将关注茶叶生物化学与健康的关系,探讨茶叶中的化学成分如何影响人体健康,特别是在预防慢性疾病、抗氧化、抗炎等方面的作用。
这将有助于人们更深入地理解茶叶的健康效益,为茶叶的广泛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茶叶生物化学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从茶叶成分的生物合成、加工贮藏过程中的变化、以及茶叶与健康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推动茶叶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做出贡献。
二、茶叶的主要化学成分茶叶,作为世界上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源于其丰富的化学成分。
这些成分不仅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品质,还对人体健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茶叶的化学成分复杂多样,主要包括茶多酚、生物碱、氨基酸、糖类、维生素和矿物质等。
茶多酚,又称茶鞣质或茶单宁,是茶叶中最重要的一类化合物。
它主要包括儿茶素、黄酮醇类和花青素等。
茶多酚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人体健康具有显著的益处。
生物碱是茶叶中的另一类重要成分,主要包括咖啡因、可可碱和茶碱等。
这些化合物赋予了茶叶独特的刺激性和提神作用,同时也是茶叶口感和香气的重要贡献者。
氨基酸是茶叶中另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特别是茶氨酸,它具有鲜美的味道,对茶叶的滋味品质起着关键作用。
氨基酸还参与了茶叶的加工过程,对茶叶的色、香、味、形等品质特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 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展望姓名: 唐瑾学院: 食品科学与药学学院专业: 食品科学与工程班级: 082班学号: 08403126220XX年12 月25 日新疆农业大学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摘要:生物技术是一门新兴的技术,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以及发酵工程。
本文综述了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中的应用现状,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前言生物技术指有机体的操作技术。
它包括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和发酵工程四大工程。
早在几千年前我国就利用生物技术生产食品:在石器时代的后期,我国就善于酒精发酵;在公元前 221 年的周代后期,我国就能做豆腐并酿制酱油和醋,并且所用的基本技术沿用至今。
目前,人类已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利用生物来解决疾病防治、人口膨胀、食物短缺、能源匮乏、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
虽然生物技术在茶学研究领域起步比较晚,但是近几年来却有力地推动了茶科学的研究发展。
1 酶工程的应用利用酶的高效生物催化功能,促使茶叶内不利成分及无效成分的有益转化,改善茶叶综合品质,是酶工程在茶学领域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目前用于茶学领域的酶类主要有多酚氧化酶、果胶酶、纤维素酶、多糖水解酶、β-葡萄糖苷酶、单宁酶等。
谭振初等利用茶幼果作为多酚氧化酶的载体应用于红碎茶的加工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毛清黎报道,在红碎茶的初制中加入果胶酶、纤维素酶有利于红碎茶品质的提高。
另外毛清黎利用电镜及高效液相色谱等分析手段对外源多糖水解酶提高红碎茶品质的生化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外源多糖水解酶水解叶组织细胞壁中的不溶性多糖,产生生化破损作用,使发酵茶胚酸化,提高多酚氧化酶活性,促进茶黄素形成及叶绿素降解,同时提高成茶有效成分的浸出率,从而较全面地改善红碎茶的内外品质,Takeo发现在茶叶均浆中添加β-葡萄糖苷酶后能产生芳樟醇和香叶醇,能提高茶叶的香气。
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茶叶,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饮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消费的饮料。
茶叶的品质与口感,深受其生产过程中各种酶的影响。
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酶工程技术在茶叶生产中的应用逐渐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以期为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首先回顾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过程中的应用,包括茶叶发酵、杀青、揉捻等环节,分析酶对茶叶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随后,将重点介绍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功能成分提取和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如茶多酚、儿茶素等关键成分的酶法提取和改性技术。
本文还将探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深加工产品开发中的应用,如茶饮料、茶食品等。
对酶工程技术在茶叶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展望,以期为未来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本文的综述,我们期望能够为茶叶产业的科研工作者和从业人员提供酶工程技术在茶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的全面认识,为推动茶叶产业的科技创新和品质提升贡献力量。
二、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酶工程技术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的研究成果。
这些技术不仅优化了茶叶的生产过程,提高了茶叶的品质,还丰富了茶叶的种类和口感。
在茶叶的初制过程中,酶工程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提高茶叶的发酵程度。
通过调控茶叶中的酶活性,可以有效地控制茶叶的发酵速度和程度,从而得到不同风味和品质的茶叶产品。
例如,通过利用特定的酶制剂,可以促进茶叶中的多酚类物质氧化,加速茶叶的发酵过程,使茶叶呈现出独特的香气和口感。
酶工程技术还在茶叶的精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茶叶的精制过程中,酶可以用于改善茶叶的色泽、提高茶叶的香气和滋味。
例如,通过利用某些酶制剂处理茶叶,可以有效地降解茶叶中的色素物质,使茶叶的色泽更加鲜亮;同时,这些酶制剂还可以促进茶叶中香气物质的形成,使茶叶的香气更加浓郁。
除了上述应用外,酶工程技术还在茶叶的深加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思考目录1. 内容概览 (2)1.1 研究背景 (3)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4)1.3 文献综述 (5)2.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现状 (6)2.1 茶饮料 (8)2.1.1 茶饮料的发展历程 (9)2.1.2 茶饮料的分类 (11)2.1.3 茶饮料的主要成分 (11)2.2 茶提取物 (12)2.2.1 茶提取物的种类 (13)2.2.2 茶提取物的应用领域 (14)2.3 茶叶作为食品添加剂 (15)2.3.1 茶叶的添加方式 (16)2.3.2 茶叶的功能性成分 (18)2.4 茶具和茶文化在食品包装设计中的应用 (19)3. 茶叶对食品工业的主要影响 (20)3.1 提高食品营养价值 (21)3.2 改善食品口感风味 (23)3.3 增强食品功能性 (24)4. 未来发展趋势 (25)4.1 天然绿色食品的趋势 (26)4.2 茶饮料的多元化发展 (28)4.2.1 传统茶的现代化加工 (29)4.2.2 创新茶的研发 (30)4.3 茶提取物的科技研发 (32)4.4 茶文化与食品文化的融合 (33)5. 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34)5.1 原材料供应的稳定性 (36)5.2 市场竞争与品牌建设 (37)5.3 法规与标准化的滞后 (39)5.4 技术的创新与升级 (41)6. 结论与建议 (42)6.1 研究总结 (43)6.2 政策建议 (44)6.3 未来展望 (45)1. 内容概览历经数千年沉淀,不仅是文化艺术的载体,亦是健康与自然的象征。
茶叶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深远,其应用领域正从传统饮料拓展至各类食品、保健品乃至化妆品领域,体现了其在现代康复营养理念与绿色低碳发展模式中的重要作用。
从多元化的产品形态到创新性的健康理念,茶叶已在食品工业中展现出了多样化的应用潜能:传统的茶饮料仍占主导地位,但市面上已有添加茶叶提取物的杂粮饼干、含茶元素的冰淇淋、甚至前沿的茶基燃料(Tea Base fuel)等创新产品。
茶树苗的育种方法及经济效益展望
茶树是中国传统的重要农作物之一,其对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茶树苗的育种方
法及经济效益展望主要包括茶树苗的繁殖方法、茶树苗的选育与培育技术以及茶树苗产业
的经济效益。
茶树苗的繁殖方法主要有播种法、扦插法和嫁接法。
播种法是指将茶籽种下后发芽生长,这种方法成本低廉,适用范围广,但种子的品质和发芽率不易控制。
扦插法是将茶树
的侧枝去叶后插入育苗床,这种方法保持了母株的优良性状,苗木生长迅速,但对育苗条
件要求较高。
嫁接法是将茶树的优良品种嫁接到野生茶树的根茎上,这种方法能够保持茶
树的性状和品质,但嫁接成功率较低。
茶树苗的选育与培育技术是提高茶树苗品质的关键。
在选育方面,应选择抗病虫害、
适应环境气候、产量高、品质好的优良品种作为母本和父本进行杂交育种,提高新品种的
产量和品质。
在培育方面,应通过控制施肥、浇水、修剪等环境因素,提高茶树苗的生长
速度和生长质量。
还可以利用基因工程和组织培养等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加速茶树苗的育
种进程。
茶树苗产业的经济效益展望是茶叶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树苗的育种研究和推广应用,能够不断提高茶树的品质和产量,增加茶叶的供给量,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茶树苗
的种植和销售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茶树苗的种植可以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农民的收入。
茶树苗的销售可以为茶叶企业提供稳定的原料供应,增加企业的利润。
茶树苗的育种和销
售还有助于茶叶产业的品牌建设和市场扩张,提高茶叶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茶作为一种传统的农产品,在全球范围内拥有广泛的市场需求和悠久的历史。
茶产业的现状呈现出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并且在国内外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本文将对茶产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茶产业的现状1. 市场规模:根据统计数据显示,茶叶是世界第二大饮料,仅次于水。
全球茶叶的消费量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是世界茶叶消费量最大的三个国家。
2. 产业链结构:茶产业链可以分为茶园种植、茶叶加工、茶叶销售和茶叶饮品等环节。
每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和商机,形成了庞大的茶产业链。
3. 品牌建设:茶产业中的品牌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一些知名茶叶品牌以其独特的品质和口碑赢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4. 市场细分:茶叶市场细分越来越细化。
不同类型的茶叶,如绿茶、红茶、白茶、乌龙茶等,都有相应的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群体。
同时,茶叶也逐渐走向高端化、个性化和定制化。
二、茶产业的发展趋势1. 健康饮品的兴起: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高,茶叶作为一种天然饮品,受到了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
各种茶叶的保健功效逐渐被人们所认可,茶叶的消费市场将会继续扩大。
2. 产地认证和溯源体系的建设:消费者对产品安全和质量要求的提高,促使茶叶产业加强产地认证和溯源体系的建设。
通过建立可追溯的茶叶产业链,可以增加消费者的信任度,并提升茶叶的市场竞争力。
3. 电子商务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电子商务在茶产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可以更加直接地进行交流和交易,茶叶的销售渠道将更加多元化。
4. 技术创新的推动:茶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投入的力度也在不断增加。
如机械化采摘、智能化生产、生物技术种植等创新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茶叶的品质和产量,还减少了人工成本。
5. 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茶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茶产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茶文化的传承和推广,有利于提升茶叶的附加值和品牌形象。
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文宫瑞光福州理工学院茶是世界各地广泛饮用的饮料,茶叶的生产和繁育方式也在生物技术的支持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茶叶行业也能够为社会创造更多的经济收益。
我国作为茶叶生产大国,需要积极研制各种新型的生产技术,在保障茶叶优良性状的同时,需进一步提升质量和产量。
这需要生物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革新,将科研经验和新型的生物技术进行有机融合,研制出更加高端的茶叶生产技术,促进该行业的蓬勃发展。
生物工程技术涉及的领域是极为广泛的,具有较高的综合性,并且能够将生物学中的核心概念以及工程学中的先进理念进行有机融合。
衍生出的各项新型生物技术能够促进各种产业的发展壮大。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生物技术已经应用到了各行各业,也逐渐成为各个国家提升综合国力的主要科学技术。
此项技术应用于茶学的时间虽然较晚,但也极大程度上推动了茶叶行业的迅猛发展。
本文对现阶段生物技术在茶叶行业应用的模式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技术应用策略,旨在帮助茶叶行业拥有璀璨的发展前景。
一、细胞工程技术的应用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最基本单位,其涉及到的应用领域也是极为广泛的。
其中,细胞工程的使用能够有效地将某种具有宝贵价值的细胞在生物体内提取出来,并将其与其他种类的细胞进行有机融合,让两种细胞的细胞核以及各种细胞器结合在一起,进而创造出一种具备优良性状的生物新品种。
这种技术已经被积极应用到了茶学领域中。
细胞工程的应用能够状,科研人员需要积极使用新型的细胞融合技术,将不同茶树的细胞在特定条件下加以融合。
这样,新生产出的茶树植株便可兼具两种细胞的优良性状。
此种技术的使用一旦成功,将切实促进茶树产业的发展。
二、酶工程的应用酶工程应用在茶学领域中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各种生物酶的使用能够切实提升催化作用,这种功能的出现能够让茶叶中无效的物质转化为对人体有益的物质,这样能够从根本上提高茶叶产品的品质。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在茶学领域中所富含的生物酶种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物质。
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茶树(Camellia sinensis)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在人类日常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茶叶不仅是一种常见的饮料,还具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癌、降血压等多种生理功能。
随着全球茶叶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茶树遗传改良已成为提高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关键。
传统的育种方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其进展缓慢,效果有限,难以适应现代茶叶产业的需求。
面对这一情况,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应运而生。
通过引入外源基因,利用现代生物技术手段,可以更快速、精准地培育出具有抗病虫害、抗逆境能力、提高产量和品质的茶树新品种。
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对于推动茶叶产业的发展,提高茶叶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的进展进行系统总结和探讨,以期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1.2 研究意义茶树是中国特产的重要经济作物,具有广泛的药用和保健功能,对于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加速茶树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和培育,提高茶树的产量和品质,促进茶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提高茶树的抗逆性和抗病性:茶树遗传转化技术可以引入外源基因,增强茶树对逆境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茶树的抗病能力,降低农药使用量,减少环境污染。
2. 提高茶叶的品质和营养价值: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可以通过调控相关基因表达,提高茶叶中有效成分含量,改善茶叶的口感和香味,增加茶叶的营养价值,满足消费者对高品质茶叶的需求。
3. 探索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机理: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研究可以深入了解茶树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制,为茶树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推动茶树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和发展。
茶树遗传转化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提高茶树产量和质量,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茶树遗传转化技术概述茶树遗传转化技术是将外源基因导入茶树体细胞,并使其稳定地表达或转化为目标物质的技术。
※综述<食品科学>20Dl,y0J,22,Ⅳo.¨87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毛清黎王星飞孝感学院生物系432100施兆鹏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41012811田户\摘要提出了茶叶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综述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四大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据此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方向。
关健词茶叶生物技术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发酵工程舭扭actInt.Ii8papeLthec蚰cept0fteabiotecbnolo盱锄dthe印plicationofbiotechnolo盱such鹏e皿ymeengi-nedI】g,ceIler晒needng,geneⅡcengineedng蚰dfeⅡn廿nationer晒ne商IIgiIlt朗们弛studied.nenbasedon山e8e,theneldstobeturtherweresuggested.Keyw盯也Teabimchnolo盯E眦ymeengineeriIlgceuengineeringGe∞ticengineedngF咖Ient“onEngineedngl茶叶生物技术的概念生物技术(Biolechnolo盯)即利用生物及其代谢过程(“Bio”)来解决各种问题及取得有用的产品(“t即hnology”)的工程技术…。
实际上人类利用微生物的生物过程来制造有用的食物,如面包,奶酪及保存乳品及粮食,已有6000年的历史。
到了20世纪七十、八十年代,人类不仅能利用生物整体.且柏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利用生物。
现在,生物技术更准确的定义应具有“现代”的概念,即在细胞及分子水平上利用生物的代谢过程来解决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制造产品的技术。
20世纪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表明.生物技术产业将成为2l世纪的支柱产业,生物技术将为最终解决人类面l临的人口、食物、资源和环境等重大问题发挥巨大作用。
茶学是一门较成熟的传统学科,目前,我国茶叶工作者在其常规技术研究方面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并在茶叶生产镬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然而,蔓使我国茶业在质量、产量、新产品开发及综合利用等方面有较大的突破.传统的茶叶技术已显得十分乏力,必须进行技术创新。
那么.利用奠工程及基因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可望解决传统茶业面临的许多难题,这样便形成了传统茶学与现代生物技术“杂交”的新兴学科——茶叶生物技术,这一新兴技术将赋予茶学这一传统学科以新的活力。
2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2l酶工程的应用利用酶的高教生物催化功能,促进茶叶内不利及元效成分的有益转化,改普茶叶的色香味形品质及营养价值等综合品质,是茶叶奠工程的重要内容。
20世纪70年代Y.性i∞口1和e.w.s明扎啪n等…以及施兆鹏Ⅲ分别对单宁酶和果救■提高速溶茶制率、藏少冷后浑及改善速溶茶汤色进行了研究。
80年代毛清黎等卜,o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及胡南省科委的重点项目对外探纤维素酶、果胶酶及多酚氯化酶提高红碎茶茶品质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肯定了外源酶在同形茶加工中的增质效果,并提出了适于茶叶加工应用的粗酶翻剂的生产方法及制茶工艺配套技术。
这方面的研究几乎与原苏联及日本同步m1.而先于印度近lo年…1。
19如年加藤和冈本顺子“”在红茶发酵过程中添加1%的徽生物多酚氯化酶,可使红茶汤改善。
发酵时间缩短。
游小清等“21的研究结果表明:从槠叶种中提取的B一糖苷酵粗品可使夏季烘青绿茶中芳樟醇及香叶醇的含量提高l一3倍,明显改善夏季绿茶香气。
据曾晓雄报道¨,1,在红碎茶加工中添加蛋白酶可使氨基酸音量握高2】.5%,茶红素提高20%以上,茶揭素明显下降,使滋味增强且更醇和.汤色变亮.香气变好。
对于外漂水解酶提高茶叶品质的生化机理,毛清黎等…1通过电镜及}Ⅱq£分析研究认为:外源奠水解叶组织细胞壁中不溶性多糖产生的生化破损作用,使发酵茶胚酸化,提高多酚氯化爵活性,促使茶黄素形成及叶绿素降解。
同时提高成茶有效成分的授出率,从而较全面地改善红茶内外品质。
在同定化奠的应用方面,首先是一项以硅藻土固定单宁酶处理红茶“玲后浑”的技术获得英目专剃“。
t!’。
日本的一项专利技术则是将单宁奠固定在聚砜中空纤维超滤膜上,用以解决红茶“冷后浑”面获得澄清的茶汁““。
程琦报道,采用壳聚糖固定单宁酶。
可水解茶多爵挺取液中粥%以上的曹型儿茶素””。
李荣林等对多酚氧化酶的固定化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海薰酸钠包埋和戊二醛变联两种嗣定化技术共同作用对多盼氧化奠进行固定,并对其化学性质进行了研究“”。
关于爵传薅嚣的应用。
日本的青木智“’’和●江秀柑等啪1在19∞年代和1990年代分别研究了用葡萄糖氯化酶、过氧化糖爵、抗坏血酸酶及单宁酶膜传藏嚣测定茶树及茶汤中的葡萄糖、氨基酸、维c和儿茶素等。
2.2细胞工程的应用88200J,眦22,Ⅳ0.JJ《食品科学》※综述细胞工程就是在细胞水平研究开发利用备类生物细胞的等。
国内外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茶叶儿茶素在食品、医物合成法生产儿茶素因其具有不受地域季节限制、不与传统了较系统的研兜,证实茶树培养细胞在一定的条件下不仅韶够保持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合成能力.而且可以通过培养基组分调节等方法太幅度提高儿茶素古量。
为了解决细胞培养生感学酷生物系与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系的教授专家们正合作进行“儿茶素细胞培养生物合成机理及其发酵生产技术研究”,并得到了湖北省科技厅教育厅的重点支持,该项研究化的有效途径。
具有繁殖系数高、易保持亲本的优良性状及站地面积小易于产业化等特点。
茶树属多年生的异花授粉植物,利用组织培养进行茶苗傲繁殖并结合人工种子技术。
这将在茶树育种研究及茶报道于1年明和M对茶茎外植体的培莽‘矧,之后,A一"啪s哪和h近也报道了茶茎尖和带芽茎段培养中新梢的形成Ⅲ』。
幽蛐岫在年第一次报道了在茎尖培养中得也可通过不定芽或不定胚的途径进行删。
目外的K咖胂’和删Ⅲ’分别在年和年通过茎爱培养得到了不成。
1年吡∞’详述了通过芽增殖、不定芽形成和不定种侠繁提供了有效途径。
2∞O年孙仲序等m’报道了山东茶树良种组织培养及繁殖能力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培养获殖47棵苗。
以上国内外的研究均表明:利用组织培养进行茶树徽繁殖的繁殖高,即可在很短的时阃内从很少的材料快遗地繁殖出大茶树育种进程以及建立青体基因库以替代占大量土地的茶树资源脚。
2.3基因工程的应用基因工程是采用类似工程设计的方法,按照人类的特殊需要,将具有遗传性的目的基因(DNA片段)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剪切、组合、拼接(需要工具蘸).在将人工重组的基因(重组DN^),通过载体(微生物质粒、噬苗体和病毒)导人受体细胞.进行无性繁殖(克隆),并使目的基因在受体细胞中离速表达,产生出人类所需要的产品或组建成新的生物类型,相对于酶技术等其它生物技术而言,基因工程技术在茶业上的应用较滞后,目前还处于基因组DNA提纯和鉴定阶段,还没见有关转基因茶树新品种育成的报道。
不过,由P“珊orpldcDNA)分子标记技术,园其具有快速、简便、高效、大容量等特点,近年来在茶树遗传育种研究方面十分活跃。
利用RAPD技术进行亲缘关系鉴定方面.w∞h由FN等f*圳研究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作者:毛清黎, 王星飞, 施兆鹏作者单位:毛清黎,王星飞(孝感学院生物系,), 施兆鹏(湖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刊名:食品科学英文刊名:FOOD SCIENCE年,卷(期):2001,22(11)被引用次数:9次1.BIO Guideto Biotechnology 20002.G W Sanderson.W S Simpson查看详情 19743.Y Takino查看详情 19764.施兆鹏施兆鹏茶叶通讯 1980(04)5.毛清黎.贾海云.谭正初查看详情 1991(04)6.毛清黎.彭继光.贾海云查看详情 1991(01)7.毛清黎.彭继光.贾海云查看详情 1991(02)8.毛清黎.彭继光.贾海云查看详情 1992(01)9.谭正初.毛清黎.贾海云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福建茶叶 1990(02)10.加藤みゆき查看详情 198711.Marimuthu S.Manivel LJ查看详情 1997(04)12.游小清.王华夫查看详情[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4(01)13.曾晓雄.罗泽民酶在茶叶加工中的应用研究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1993(05)14.毛清黎.韩雅珊查看详情[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1(03)15.曾晓雄查看详情 1989(03)16.TakinoYoshinori(CoCo-ColaCo) 197617.程琦查看详情 1996(04)18.李荣林.方辉遂查看详情[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7(ZK)19.青木智.日本作物查看详情 198520.小林.利彰.渥美和彦查看详情 199321.成浩查看详情[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3(02)22.成浩.王玉书.杨素娟查看详情 1994(01)23.成浩.王玉书.杨素娟查看详情 1995(04)24.成浩查看详情[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5(02)25.成浩.杨素娟.王玉书查看详情 1996(01)26.Phukan M K.MitraG查看详情 1984(16)27.Arulpragasam P tiff R S L查看详情 1986(01)28.中村顺行.Nakamura Y静冈县茶业试验场研究报告 198729.Sarathchandra.Arulpragasam S L查看详情 1990(02)30.Kato M查看详情 198531.中村顺行.Nakamura Y查看详情 198932.刘德华.廖利民查看详情[期刊论文]-福建茶叶 1989(02)33.中村顺行.Nakamura Y查看详情 199134.孙仲序查看详情 200035.Williams J G K.Kubehk A R.Livak K J查看详情 199036.Waehira F N.Waugh R.Hackett C A查看详情 199537.Wachira F查看详情 1996(02)38.Wachira F查看详情 1997(01)39.陈亮.虞定莲.杨亚军查看详情 1999(01)40.梁月荣查看详情[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2000(01)41.田中淳一.山口聪野菜茶业试验场研究报告,(B茶业) 199642.田中淳一.山口聪查看详情 1995(01)43.田中淳一.泽井右典.山口聪查看详情 1995(02)44.陈亮.高康.杨亚军查看详情 1998(01)45.陈亮.陈大明.高其康查看详情[期刊论文]-茶叶科学 1997(02)46.PAUL S.Wachira F N查看详情 1997(02)47.田中淳一查看详情 199648.田中淳一.涂木裕一郎山口查看详情 199649.田中淳一.渡部育夫查看详情 199650.涂木裕一郎.田中淳一.伊藤阳子查看详情 199651.大前英.田中淳一查看详情 199652.奚彪查看详情 1997(ZK)53.Matsumoto S.Fukui M查看详情 1998(04)54.陈亮.杨亚军查看详情 1999(05)55.温琼英查看详情 1990(06)56.温琼英.刘素纯查看详情 1991(ZK)57.刘作易查看详情 1991(01)58.刘作易查看详情 1993(02)59.王华夫.李名君查看详情 1991(ZK)60.IndratiR查看详情 1990(01)61.冈田早苗查看详情 1996(01)62.冈田早苗查看详情 1996(09)63.Sievers M.etal查看详情 1996(04)64.苏树盛查看详情 199665.王振康.王秀萍.严兰芬查看详情 1999(04)66.夏涛.高丽萍查看详情 1999(01)67.毛清黎.彭继光.贾海云查看详情 1991(04)68.Kokhreidze N G查看详情 1993(02)70.陈宗懋查看详情 1997(02)71.徐永成查看详情 2000(02)1.期刊论文毛清黎.王星飞.施兆鹏茶叶生物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展望-福建茶叶2001,""(4)本文提出了茶叶生物技术的基本概念,综述酶工程、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及发酵工程四大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据此提出了今后进一步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方向.1.赵熙.粟本文.郑红发.黄怀生.袁英芳生物技术在茶叶加工领域的研究进展[期刊论文]-茶叶科学技术 2009(1)2.孙其富.梁月荣.陆建良β-葡萄糖苷酶对绿茶汤香气的影响[期刊论文]-茶叶 2007(4)3.廖书娟.童华荣.吉当玲生物工程技术在茶学领域中的应用[期刊论文]-福建茶叶 2005(2)4.李平茶氨酸和茶氨酸合成酶活性的毛细管电泳检测及酶学研究[学位论文]博士 20055.刘开华.李耕.邬全喜现代生物技术在软饮料品质改良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期刊论文]-饮料工业 2004(3)6.朱旺升.倪德江制茶工艺与名优绿茶香气形成的相关性研究进展[期刊论文]-福建茶叶 2004(4)7.李中华现代高新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期刊论文]-海军医学杂志 2003(4)8.赵竹娟浅述生物技术在茶业中的应用[期刊论文]-茶叶科学技术 2003(3)9.张大春.王登良.郭勤关于提高乌龙茶品质的几点看法[期刊论文]-广东茶叶 2002(1)本文链接:/Periodical_spkx200111030.aspx授权使用:西华师范大学(xhsfdx),授权号:121c1bc0-d206-4d91-b209-9e48012596ee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