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应用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探讨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栏目及教学模式作者:张昊来源:《数理化学习·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04期摘要:本文从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和正确处理STS知识等四方面入手,探讨了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栏目应注意的问题,并探究了“探究—发现—合作”、“自学辅导”和“活动教学”三种教学模式.关键词:高中化学;新课程;设置栏目;教学模式一、新课程设置栏目应注意的问题从教材宏观的体系结构看:苏教版《化学必修1》包含四个专题:专题一,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专题二,从海水中获得化学物质;专题三,从矿物到基础物质;专题四,硫氮和可持续发展.其专题内容的选择不是单纯从化学学科知识体系的角度出发,而是从化学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入手,其顺序的编排,体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的循序渐进的特点.通过专题一学习研究化学的方法思路,而专题二、三、四则是关注身边的化学:与海水、矿物、空气有关的物质的宏观性质,来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另外,从教材的微观结构看,《化学1》借助各种栏目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呈现,如“你知道吗”、“活动与探究”、“交流与讨论”、“观察与思考”、“问题解决”、“信息提示”、“拓展视野”、“整理归纳”、“化学史话”等.这些栏目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如果运用得当,既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起到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作用,对学生适应新课程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同时设置的栏目对新课程实施的教师来说课堂行为的科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都有帮助.1.准确把握知识的深广度,避免随意扩展内容.教师头脑中要有三个阶段的知识,整合核心知识,提高教学时效:清楚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的内容和程度,知道学习在必修模块中要掌握的程度,了解在选修模块还有哪些进一步的延伸.2.分析栏目功能,合理运用教材中各种栏目.教材中栏目的设置,蕴含着教与学的方法,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了解、借鉴教材倡导的教学基本方法,选取素材创设学习情景、设计学习活动,考虑教学设计要点,有助于教师驾驭教学过程.3.创设以探究为核心的多样化活动.多样化活动:实验、探究、交流讨论、调查参观、资料收集加工、自学、文献探究、网络查询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综合运用多种学习方式.每种学习方式各有长处和短处,运用得好都会发挥其他学习方式不能代替的特殊功效.4.正确处理STS知识,改变教学策略.知识情景化:“从生活到化学,从化学到社会”;“从自然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应用”.两大好处: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能力,体会知识的价值;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转变教学策略,强调“元素观”、“分类观”、“转化观”.研究一种物质——看组成元素——看物质类别——判断物质性质——研究不同类别物质之间的关系.二、教学模式的有效探究1.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培养和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以期达到改变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和氮的氧化物”“SO2的化学性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已有化合价、酸性氧化物知识,预测出SO2可能有氧化性和还原性、酸性氧化物的通性等化学性质,然后给学生提供适当的仪器和药品,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这种教学模式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能够在“探究—发现—合作”中,积极地学习化学学科知识,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提高了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化学学科知识的能力.2.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自主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模式适合教学要求不高,知识点不多的教学章节中.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硫与氮的氧化物”的“二氧化氮和一氧化氮”教学中,教师只须提出问题——N2、NO、NO2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让学生自主地在教材中找寻答案.3.“活动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建构具有教育性、创造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活动教学结合课堂上的书本知识,让知识“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在学生充满创意和激情的活动中,使学生在活动中迸发出学习和探索科学智慧的火花.例如,高中化学教材必修1“用途广泛的金属材料”的教学中,组织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查阅相关网络,针对合金和铝制饮料罐的两个话题,让学生以“合金的成分、性质和用途”为主题并针对是否应该停止使用铝制饮料罐的主题,自行写一篇论文或者开展演讲赛的形式进行非常规模式的教学.“活动教学”的教学实践表明,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很强的化学学习兴趣,有很强的自主分析和解决生活化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着急待激发的科学探索精神.[江苏省句容市第三中学(212400)]。
新课标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教材的“微项目”设计研究作者:沙莎杨笑占小红来源:《化学教学》2021年第09期摘要:以鲁科版高中化学必修新教材的“微项目”为研究对象,对教材的微项目活动进行界定和特征分析,使用“四维度八标准”的分析框架,从学习目标、项目任务、活动环境、活动过程四个维度结合关键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成功素养等八个标准分析鲁科版教材微项目的设计特点,为教材中微项目的教学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化学必修新教材;微项目;项目化学习;鲁科版文章编号:1005-6629(2021)09-0021-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1研究背景项目化学习注重解决实际问题,美国巴克教育研究对项目化学习给出定义:这是一種系统的学习组织形式,学生通过经历事先精心设计的项目和一连串任务,在复杂、真实和充满问题的学习情境中持续探索和学习[1],从而获取需要的知识,解决项目中的问题,实现有意义的学习[2]。
当前国内项目化学习介入渠道窄,除学校在课程层面规划外,就是个别教师的自主设计,一般适用于活动课程学习,学科课堂中实际落地少。
鲁科版高中化学新教材(以下简称鲁科版)的创新之处之一,就在于将项目化学习引入化学课程,教材每章节末尾均设计一个“微项目”,探索性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微项目即微型化的项目化学习活动,符合项目化学习的一般要求和特征:强调真实性、跨学科性,持续时间较长,跨越空间较大,项目体验随机且丰富,需要多方合作等[3]。
鲁科版教材将微项目置于章节末尾,给学生创造运用章节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机会,体现以应用本章节知识为主、适当联系其他学科知识的特点,兼顾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学习情境不太复杂,因而项目周期较短,一般仅需2~3课时。
本文以鲁科版新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二册中的“微项目”活动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设计特征,为教材中该类活动的教学应用提供参考。
2鲁科版“微项目”分析框架微项目属于学习活动,分析方法可参照一般学习活动的分析框架。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分析和教学反思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领域的不断进步,课堂教学呈现出多元化的形式,各种教学资料层出不穷。
而《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作为一种针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参考资料,为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素材和教育理念。
本文将对该栏目的特点、内容以及应用进行详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旨在提高化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果。
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是一本以高中化学课程为主题的教学参考资料,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点深入剖析:该栏目通过对高中化学新教材的解读和分析,深入剖析了各个知识点的理论基础、实践应用和教学方法。
这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的本质和内涵,提升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2. 实验教学实践:针对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该栏目详细介绍了各种实验的设备、步骤和实验原理,并提供了一些实验教学的案例和教学设计。
这样的实践性内容有助于化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3. 教学资源推荐:在栏目中,不仅提供了教师参考书目和论文推荐,还分享了一些教学案例、课件和视频等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师的教学资源库。
这些优秀的教学资源为广大化学教师提供了宝贵的教学参考,提升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上述特点使得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成为了化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通过参考该栏目,教师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教学的关键点和难点,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也运用了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材研究与实践栏目的部分内容,并取得了一些成效。
例如,在讲解电化学时,我通过参考该栏目对于电解概念的解析和实践案例的介绍,设计了一些富有趣味性的电化学实验,并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加深对电解的理解和应用。
这样的实践教学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技能,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此外,我还利用该栏目中的教学资源推荐,选取了一些高质量的教学视频和课件来辅助课堂教学。
以实验创新研究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实验化学》教科书内容建构及学科特色探索王祖浩从21世纪开始,我们一直致力于强化实验探究的教学价值。
一方面是从理论层面重新审视化学实验教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内容,重建化学课程标准体系;另一方面是努力把创新实验融入到化学教学实践中,逐步改变化学教师传统的实验教学观,从实践操作层面阐释化学实验教学的具体途径与策略,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化学基础教育阶段,实验创新不仅是指新开发的某个实验,更重要的是如何通过对现有实验的优化以体现其深刻的教育功能。
因此,创新实验在实验设计、实验方法、探究功能、绿色化学、教学价值等方面与一般实验应有质的差异,表现出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对发展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基于化学实验的学科特色,我们积极探索化学实验创新和教学创新之路,更有指向地发展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
《实验化学》教科书作为展示实验创新和教学实践创新的一项成果,对推动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转型意义重大。
01实验创新呼唤中学化学课程变革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以实验为基础也是高中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
实验不仅是高中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落实化学学科育人的重要途径。
实验内容建构及实验探究教学的实施,更是化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课程教育功能的强化,还是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化学实验都是重要的载体。
(一)重新审视化学实验的育人价值化学学科的建立起源于实验并在实验创新中得到发展,正确的实验结果是检验化学真理的唯一标准。
中国科学院前院长、著名化学家卢嘉锡先生曾经说过,化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成为人类认识物质自然界、改造物质自然界,并从物质和自然界的相互作用得到自由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武器。
而化学要不断加深对物质自然界的认识并提高改造物质自然界的能力,且与自然界和谐相处,最重要的实践活动就是要进行实验的创新。
1661年,科学家波义耳(Boyle)出版了《怀疑派化学家》这一划时代的著作,明确了化学研究的对象,建立了化学的一些基本概念,确立了化学研究的方法,使化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中教学参考ZH〇N(.\l F;m\M E J I A O X l EC ANKAO 2021年第1期(总第534期)教材研究人教版高中化学新教财脃0设置变化王兰廖钫(西华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四川南充637002)文章编号:1002-2201 (2021) 01 ■006841依据《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修订的2 019年版普通高中化学必修课程教科书将必修课程分为第一册和第二册。
新版教科书着力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核心素养,使学生具有理想信念和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文化素养和终身学习能力,具有自主发展能力和沟通合作能力n。
从教材栏目的设置上可以看出新版教科书切实落实化学核心素养的初心。
一、栏目数目及所占比例不同新版化学教材必修部分以“继承、发展、创新”为基本指导思想,在结构、内容、栏目和表述等方面都有调整和变化[2]。
新版高中化学教材设置了 14个栏目,分别是“实验”“科学史话”“探究”“科学•技术•社会”“实验活动”“资料卡片”“思考与讨论”“化学与职业”“方法引导”“信息搜索”“练习与应用”“研究与实践”“整理与提升”“复习与提高”。
分析新旧教材的栏目数量以及所占比例,可以很好地了解教材的差异。
栏目数量统计如表1所示。
表1新旧教材栏目数量统计表旧版教材新版教材号栏目名称数量比例/%栏目名称数量比例/%1资料卡片2411.59资料卡片2611.02 2思考与交流3818.36思考与讨论5422.88 3科学探究13 6.28探究8 3.39 4实验4220.29实验4117.37 5科学史话4 1.93科学史话9 3.81 6实践活动11 5.31实验活动8 3.39 7习题2411.59练习与应用2611.02 8复习题8 3.86复习与提高9 3.81 9归纳与整理8 3.86整理与提升9 3.81 10科学视野178.21研究与实践7 2.97 11学与问188.7化学与职业8 3.39 12科学•技术.社会11 4.66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续表I新旧教材栏目数量统计表旧版教材新版教材l y号栏0名称^比例/%里栏目名称数量比例/% 1314方法信息搜索1194.663.81从表1可知,旧版教材中“实验”所占比例最大,其 次是“思考与交流”,“资料卡片”和“习题”并列第三。
浅谈高中化学新教材中栏目设置的魅力作者:许俊杰来源:《新课程学习·下》2013年第11期摘要:2005年高中化学进入“一纲三本”时代,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三分天下。
在江苏省则呈现出人教版和苏教版“楚汉之争”。
如何更为理性地思考、分析、研究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高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是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实际问题。
如何科学解读新教材,合理使用新教材是新课程能否有效实施与推进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新教材;栏目设置;对比研究1999年以来,我国正式启动了基础教育第八次课程改革,2001年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3年制定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2004年9月起广东、山东、海南、宁夏4个省实验区首批进入了高中新课程改革,2005年秋江苏省也进入了高中新课程的改革,基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三套新教材(人教版、苏教版和鲁科版)在各省已投入使用,由于课程标准对课程内容的弹性处理,新教材在价值取向、内容选择与组织、体系结构和具体的呈现方式等方面体现了多样性。
2007年以前全省13个大市中有六个大市使用了人教版,有7个大市选用了苏教版,2008以后全省有三个大市使用了人教版,有10个大市选用了苏教版。
如何更为理性地思考、分析、研究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关系,高考与课标、教材的关系,教材与教学的关系是我们面临的实际问题。
科学解读好新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解读能力,合理使用好新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师对新教材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栏目设置的比较研究,更好地解读和使用新教材。
对比人教版和苏教版的栏目设置,有相似之处,也有各自的独特之处。
大体上可以分为6大部分。
第一部分: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在新课学习之前,根据学生已有经验,营造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这个栏目之中,将思考、讨论与交流栏目引进教材,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思想。
《高中化学三种教材编写内容的比较研究》高中化学必修2三种教材比较研究克拉玛依市第六中学张爱武2008年新疆实施高中新课程以来,各地区使用了三种版本的教材:(1)“人教版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宋心琦主编。
(2)“鲁科版教材”: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总编委会组织编写,王磊主编,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3)“苏教版教材”:江苏教育出版社,王祖浩主编一、《主题1:物质结构基础》部分的比较研究1、课标(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1)知道元素、核素的涵义。
(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3)能结合有关数据和实验事实认识元素周期律,了解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4)能描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知道金属、非金属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及其性质的递变规律。
(5)认识化学键的涵义,知道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形成。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碳的成键特征。
(7)举例说明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
2、三种教材编写内容的知识体系(1)人教版(2)苏教版(3)鲁科版3、三种教材“共性”内容的筛选及深广度对比《高中化学三二、《主题2:化学反应与能量》部分的比较研究1、课标(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1)知道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是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2)通过生产、生活中的实例了解化学能与热能的相互转化。
(3)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
(4)认识提高燃料的燃烧效率、开发高能清洁燃料和研制新型电池的重要性。
(5)通过实验认识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反应的限度,了解控制反应条件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2、三种教材编写内容的知识体系(1)人教版(2)苏教版《高中化学三(3)鲁科版3、三种教材“共性”内容的筛选及深广度对比《高中化学三三、《主题3:化学与可持续发展》部分的比较研究 1、课标(课程内容标准)的要求:(1)认识化石燃料综合利用的意义,了解甲烷、乙烯、苯等的主要性质,认识乙烯、氯乙烯、苯的衍生物等在化工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以烯、炔的代表物为例,比较它们的组成、结构和性质上的异同,了解烯烃、炔烃与卤素单质、卤化氢及酸性高锰酸钾溶液的反应。
二、过程与方法:学会利用“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的方法分析各种常见烃的结构和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利用“拓展视野”“资料在线”等栏目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感受有机化学与人类生活、工农业生产以及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激发学习兴趣,为学习后续的相关内容作好准备。
教学重点、难点:掌握烯烃、炔烃的化学性质,能从结构的角度分析烯烃与炔烃化学性质相似的原因。
教学计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在传统的观念中,塑料是不导电的。
但是,3名美国及日本的科学家勇敢地向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
他们通过长期精心地研究,经过对聚合物特殊的改性,使塑料能够表现得像金属一样,具有导电性。
这便是聚乙炔塑料。
[展示] 请大家来看这组图片:这是我国研制的炭式聚乙炔导电塑料颗粒;这是无毒无味EPE珍珠棉,是一种具有高强缓冲、抗振能力的的新型环保包装材料,在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它是由乙烯合成的高压聚乙烯树脂。
[过渡]那么,这些新材料是怎样由乙烯和乙炔合成的?烯烃和炔烃有哪些化学性质呢?这是我们这节课探讨的主题——烯烃和炔烃的化学性质请大家首先看一下学习目标:(图片展示)[复习]下面请大家结合乙烯的球棍模型,讨论回顾乙烯的结构与性质,完成学案《复习乐园》。
[展示]乙烯的球棍模型[提问] 那位同学来描述一下乙烯分子的结构特点(同时展示图片)[学生]描述乙烯的分子结构特点:乙烯分子是平面行分子,分子中有碳碳双键,相邻两个键的夹角皆为120°。
[分析]乙烯分子中的碳碳双键是一种不饱和键,其中含有不牢固的共价键,容易断裂。
那么乙烯分子的这种结构特点,决定了它的化学性质。
那位同学说一下乙烯具有的化学性质?学生回答:氧化反应、加成反应、加聚反应。
[分析]乙烯可以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火焰,并伴有黑烟。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设置的比较及建议(上)【摘要】本文对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的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苏教版、山东科技版三种高中化学教材(《化学1》、《化学2》)的栏目的特点、优势与不足做了归纳和对比,从栏目形式、栏目与课程标准的关联、栏目功能等方面进行分析,表明了笔者对高中化学新课标和新教材栏目教学的几点建议,并提出一套供教学参考的栏目。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材课程标准栏目设置思考与建议依据《课程标准》编写并审定通过的新版高中化学教材有3种,分别为人民教育出版社(宋心琦主编,以下简称人教版);江苏教育出版社(王祖浩主编,以下简称苏教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王磊主编,以下简称山东科技版)。
新教材在教材研制上与旧教材最大的不同在于栏目的设置。
栏目是为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设计的。
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化学1、化学2)在栏目的设置上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对其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利于广大教师正确认识三种新版化学教材栏目各自的特点、优势与不足,理顺栏目的实施与日常教学的关系,进一步理解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教学理念的革新、教学方法的优化、教育技术的应用等方面带来的巨大变化,从而正确把握新课标的教学尺度和高中《化学1》、《化学2》的教学质量标准。
本文从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的数据统计、栏目设置的特点、对栏目实施的思考和建议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对全面落实新课程确立的“三维目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三种高中化学新教材栏目的数据统计三种版本的新教材在栏目的呈现和内容设计上大胆创新,改变了传统教材单向传送知识的倾向,突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交互作用。
其中人教版设置的栏目为11个,苏教版设置的栏目为13个,山东科技版设置的栏目为18个。
各栏目的名称和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统计见表1所示。
表1 三种教材的栏目设置各在教材中出现的频次统计[1]从表1的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教材中实验性栏目所占的比重较大。
高中化学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永育
来源:《读写算·教研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拓展视野》栏目担负着苏教版化学必修、选修教材中开拓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扩展科学眼界的重任。
分析该栏目在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希望对教师以后使用该栏目有所帮助。
关键词:拓展视野;苏教版化学教材;教学功能;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101-01
“拓展视野”栏目是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改变了原来化学必修课由必修内容一统教材的编写体制,增加了“拓展视野”栏目,必修1和必修2两本教材共有“拓展视野”栏目21个,新教材设立了《拓展视野》这一栏目,目的是为热爱化学、学有余力的同学提供研究的素材。
教师若能在其中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有研究条件的内容安排学生以调查、访问、实验的形式开展研究,不仅可以使学习更具挑战性,而且可以把情景的创设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情景创设的空间,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
本文就苏教版化学必修教材中,“拓展视野”栏目主要内容在教学中的应用,阐述自己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加深核心知识理解,激发学习动力。
“拓展视野”是基础知识的延续和拓展,学生学完正文部分的内容后,再学习“拓展视野”,不仅加强了对核心知识的理解和对核心知识的自主构建,而且还为学生主动学习预留下了空间。
化学新课程注重了以实验为主的多种科学探究活动。
教材中不仅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更注重的是对学习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掌握。
这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例如,化学新课程对胶体知识的要求明显下降,教材在正文中只是介绍胶体的稳定性是介于溶液和浊液之间,即具有介稳性,以及胶体的丁达尔效应,并没有深入介绍胶体为什么会具有介稳性、其它重要性质以及胶体的重要应用,让学生学过正文后根本不知所以然。
但教材设置“科学视野”栏目,不仅介绍了胶体具有介稳性的主要原因是胶体粒子因吸附而带有同种电荷而相互排斥引起的,而且还介绍了其在工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广泛应用,同时也介绍其它的性质和胶体化学的研究方向。
显然,类似内容的主要功能是为学生获取核心知识提供有效支持,属于支持性内容。
如果化学教师能正确处理核心内容“科学视野”栏目的关系,既不要置之不理,也不要长篇讲论,而采取合理方式。
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核心知识建立核心知识体系,而且为学生主动学习留下空间,激发学习化学动力。
二、激发研究性学习,感悟学习的乐趣。
“拓展视野”栏目有它自身的特点,它强化的是学习者的自主性,大部分篇幅不长,难度不大,便于操作,因此可以采用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
将“拓展视野”渗入到研究性学习中,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机会,而且还能让学生从“拓展视野”栏目中得到丰富而充足的研究资料和研究课题,让学生从最基本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发展入手,切身地体会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拉近学科与学生生活与之间的距离,很大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对于中学教师来说无疑是件一举两得的事情。
如在必修2《化学键》的主内容中几乎没有介绍熔沸点与物质结构之间的关系,而在本节的科学视野中却作了详细解释,所以只要通过教师给出所要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本节的科学视野,讨论解决教师所给出的问题。
通过上述内容的学习,学生会感悟到化学知识与自然现象及生命活动的重要关系,使学生领略到物质的性质决定于物质的结构,而且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并体验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激发了学习的原动力。
三、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在化学教学中,与化学有关的、实验、故事、史实、新闻、实物、报道、图片和影像资料等,都可以用于创设学习情境,从而激发学生进入学习和活动的状态,以促进其认知结构的发展和完善。
“拓展视野”栏目的故事性,给课堂教学提供的情境资源。
如在教学之中,如何让学生了解化学电镀的运用,让他们自发的去研究探讨,化学电镀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数千年之前,我们以古代铜镜的与现在的平面镜进行对比而引出化学电镀的在实际中的运用,窥一斑而知全豹,从大家都熟知的平面镜中,我们就可以用典型的银镜反应实验,引出平面镜镀银的原理方式,从而链接化学电镀的运用原理,引导学生对银镜反应实验进行探究,将化学电镀从银镜反应上辐射出去,以生活中常见的物事去解说化学电镀的运用,例如防锈防腐等等,而在此时,“拓展视野”的出现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以丰富的文本资料,科学依据将化学镀全方面的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在认知化学电镀的时候从课本上的几个典型反应推及到生活之中,推及到未来的猜想之中,同时间,化学电镀的反应,我们也能够从基础的方式扩展开来,将其与已经学过的知识结合起来,两者相对比结合,让化学知识全方位链接,形成一道坚固的知识链,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对化学以及化学电镀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
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21世纪的教材,作为21世纪的老师,我们必须站在科学的前沿,必须多了解一些科学知识,这样才能满足学生学习化学过程中对我们的要求。
“科学视野”栏目站在了科学的前沿,连接了我们的生活、社会、技术与化学知识的联系。
它作为文献,提供了辅助教学内容的一些阅读材料,立足课本,又联系了科学、技术、社会、生活的内容,提供了丰富、生动、具体的素材,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色彩绚丽的知识,让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而是成为了生活在现代科技社会的一个新型人才。
高中化学必修部分的“拓展视野” 很多内容都是与现代科技有关。
例如,未来的金属—钛,介绍钛及其合金主要用于飞机、火箭、导弹、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等尖端领域,以及冶金、能源、交通、医疗、石油化工等领域;新型陶瓷中介绍了高温结构陶瓷、压电陶瓷、透明陶瓷和超导陶瓷在高科技领域中的应用;火箭为什么能上天中介绍当代航天技术的蓬勃发展,以及给人类带来的巨大影响。
总之,“拓展视野”栏目是新教材的创新点之一,也是新教材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新课程不断推进的大背景下,不能将其简单地视为课外读物而置之不理。
应该充分发挥它在教学及教研工作中的重大功能,合理的运用到具体的教学中,在拓宽学生知识面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