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中一数学下2.1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
- 格式:doc
- 大小:294.50 KB
- 文档页数:4
张掖市职业学校文化课优质课说课稿|P 1P 2|=212212)()(y y x x -+-121200,.22x x y y x y ++==单位:民乐县职教中心学科:数 学教者:张成仁时间:2013.4.26y O xA (x 1, y 1)M (x 0, y 0) B (x 2, y 2)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说课稿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张成仁大家好,今天我向大家说课的内容是: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第八章第一单元第一节《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选用、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以及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直线作为常见的简单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和生产实践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知识,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线性规划、圆、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圆锥曲线及直线与圆锥曲线的位置关系等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本章首先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介绍直线的倾斜角、斜率等概念;然后建立直线的方程:点斜式、斜截式、两点式、截距式等;通过直线的方程,研究直线间的位置关系:平行和垂直,以及两条直线的交点坐标、点到直线的距离公式等.从本节来看,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在直线方程中占有重要位置.同时,同学们将迈出探究几何学知识的第一步,在“数”和“形”之间建立联系.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依据中职教材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已有的认知水平,本节课通过设置轻松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探究问题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自主探究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通过自主合作的互动探究及解决问题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与创新思维;同时,在探索解决一系列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磨练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由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知识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推导过程;(2)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中点坐标公式的结构特点;(3)能熟练应用这两个公式解决相关问题.过程与方法:(1)通过公式的推导过程,让学生领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2)通过公式的使用过程,让学生领会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3)充分利用引导探究、小组合作交流、竞赛等方法,实现知识形成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让学生在探索中体验探究的艰辛和成功的乐趣,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2)通过小组竞赛,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激发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3、教学重点和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是直线方程的基础,直线的方程是解析几何的基础,对直线的方程的理解,直接影响学生能否培养起解析几何的思想方法,对后续研究的内容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将数与形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许多代数问题就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几何问题,这也是中学数学课中学习解析几何的目的之一,所以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是本节课的重点.教学难点: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应用.本节课是通过与刚刚学习的向量的有关知识进行联系,引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进一步由特殊到一般,得出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对公式的深刻理解和灵活应用,熟练解决相关问题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之一,所以是本节课的一个教学难点,这一点对中职生来说有一定难度,因此确定为本节课的难点.二、谈一谈学生情况:1、学生已经掌握了向量的基本知识,这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2、中一的学生已经具备了学习数学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已经掌握了一些如:观察、猜想、推理验证等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这为新课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思想基础和能力基础.3、中一的学生虽已具备了学习数学的能力基础,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不高,这也是中一学生学习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这又为新课的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采用:教法与学法: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是“目标教学法” 、引导发现法”、“小组竞赛法”的教学方法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针对本节课内容难度不高,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不够紧凑,对初学者来说容易产生杂乱无章的感觉. 本节课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以探究问题、小组竞赛为载体,以师生合作探究为主线,以训练思维、发展能力为目标,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因素,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猜想、验证、应用等方式,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同时在教师的指引下寻求知识间的联系,理清众多的思路,从而顺利地突破重、难点.通过合作探究使学生在和谐、愉悦的氛围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力求在整个教学中既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展台四、重点说明本节课的教学过程设计:本节课共设计了六个环节:1、明确目标;2、温故知新;3、合作探究与指导应用;4、小组竞赛,应用巩固;5、归纳小结;6、布置作业.1.第一个环节:明确目标:近年来,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目标为主线的目标教学法,已成为新课改下一种重要教学方法,目标教学法是一种以教学目标为核心和主线实施课堂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突出特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首先确立具体的学习目标,有的放矢地培养学生的期待心理,倡导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主线来探究教学内容,最终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基于此,我将教学的开始环节确定为:明确目标.目的就在于让学生在探究新知之前,就能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将这根线贯穿学习始终,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2.在温故知新这一环节中设置了两道小题,教学过程中,以提问的方式完成对旧知识的复习巩固及对本节内容的引入.我的设计意图是1.通过复习回顾已学知识,为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做好铺垫.2.通过复习提问,也可由此自然的过渡到第三个环节——合作探究与引导应用.3.合作探究与引导应用:这个环节共设置了两个探究问题及知识应用,通过设置问题、引导发现、合作探究、指导应用的模式,精心设计、层层铺垫,启发、调整、激励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全员参与、全程参与,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探究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这个探究问题在温故知新的环节中已经引导学生复习了向量的模长公式,这为得出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做好了铺垫,同时再经过教师的引导便可进一步理解公式的结构特点.紧接着进行简单的应用(应用一),通过例1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公式的特点,达到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同时为探究二做铺垫.从而引出探究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得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 通过探讨总结,深刻理解公式的特点,总结出可“知二求一”体现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后面公式的应用奠定基础.为了让学生加深对结论的理解应用,发展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在知识应用上设计了例2(应用二),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4.探究完两个问题之后设计了“小组竞赛,巩固提高”.这个环节共设置了三组竞赛小题,将本节课所学知识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现,不仅可以在巩固基础、加深理解的基础上提高课堂效率,而且还可以有力地挖掘出学生主动学习的潜能,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锻炼他们思维反应的敏锐性和敏捷性,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感和团结协作的互动意识,从而达到中职生培养中的“兴趣激发为首要任务”的教学要求,同时也达到了学生终生主动求知的教育目的.5.第五个环节,归纳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以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纳入知识体系,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有益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和掌握.另外,通过知识与方法的总结,不仅使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语言梳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结合学生各自的收获,教师进行高度概括,不仅使知识系统化,而且使学生懂得合作交流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6.第六个环节,布置作业:根据因材施教、面向全体的原则,同时考虑到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学习的需要,分两部分来布置作业.一部分是课本第48页习题8.1A组第2、3、4题,要求学生必做;另一部分是课本第48页习题8.1B组第1、2题,允许学生根据个人情况来完成.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于自身发展的学习方法,使每个层面上的学生都得到巩固基础,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五、关于板书设计:教学过程中应用多媒体能直观生动的反映问题情境,形象的刻画事物的变化过程,但同时也存在弊端,如教学内容相互覆盖,不易持续保留,而板书恰恰可以弥补这些不足.本节课的板书分两部分设计,一部分为重要的公式,可以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随时提供信息;另一部分为例题的书写,让学生对解题步骤有明确的认识,有利于课后顺利的完成作业.六、关于教学设计的说明:探究式教学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活动的机会,学生情况不同,反馈给教师的信息也不同,因而在时间和内容上都不是固定的,因此虽然我在设计时力求整个设计富有一定的弹性,在实施时设计方案跟着学生的具体反映而转变,使整个设计能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但由于课堂开放性的特点,在具体教学时可能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具体的课堂实施中进行机动的调节,这就使得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差异.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不足之处,敬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两点间的距离与线段中点的坐标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能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2. 让学生掌握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能够运用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3. 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两点间的距离两点间的距离是指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之间的长度。
公式:d = √((x2 x1)²+ (y2 y1)²)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两点的坐标。
2. 线段中点的坐标线段中点是指线段上的一个点,该点到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公式:中点横坐标:(x1 + x2) / 2中点纵坐标:(y1 + y2) / 2其中,(x1, y1)和(x2, y2)分别是线段的两个端点的坐标。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掌握。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解法,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概念及公式。
2.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3. 采用练习法,让学生通过练习题目的形式,巩固所学知识。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回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讲解两点间的距离:介绍两点间的距离的概念,讲解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两点间的距离。
3. 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介绍线段中点的坐标的概念,讲解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并通过示例演示如何运用公式求解线段的中点坐标。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解决问题。
5. 课堂练习:布置练习题目,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作业: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活动设计1. 互动游戏:设计一个互动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运用两点间的距离和线段中点的坐标。
张掖市职业学校文化课优质课教案|P 1P 2|=21221221)()(||y y x x P P -+-=→121200,.22x x y y x y ++==单位:民乐县职教中心 学科:数学 教者:张成仁 时间:2013.4.26图8-2文化课优质课教案12PP = ( .已知 a = 探究一、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已知111(,)P x y ,1P 2|等于什么?1212PP 的坐标时差的顺序必须是表示这个向量的终点坐标减起点坐标)1、,2(-B 分析:将其中一点作为向量的起点,另外调说明:向12PP 的坐算中差的顺序教师引导学生独立完成并对学生的回答,及时鼓励并适时点评.(x a =及应用合作探究引导应用直线的斜截式方程及应用设线段的两个端点分别为),(11yxA和),(22yxB,线段的中点为),(yxM,则这三个点的坐标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结论2:一般地,设点),(111yxP、),(222yxP为平面内任意两点,则线段21PP的中点),(yxP的坐标为121200,.22x x y yx y++==说明:公式中涉及三个量,可“知二求一”体显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应用二:例2. 已知点)16()2,0(--,、TS,现将线段ST四等分,试求出各分点的坐标.分析:如图8-2所示,首先求出线段ST的中点Q的坐标,然后再求SQ的中点P及QT的中点R的坐标.例3. 已知ABC∆的三个顶点为)30()12()0,1(,、,、CBA-)5,2(-B)5,2(-B,试求BC边上的中线AD的长度.分析:先求出BC边的中点D的坐标,再代入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解.师引导,通过两向量相等,得到对应坐标相等,从而让学生观察、发现,列出方程组,根据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情况,教师做补充,师生共同总结出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公式中存在三个量,及时总结出公式的使用技巧.师生共同分析、探讨、明确线段ST的四等分点的求解思路后,让学生积极参与独立完成运算结果,教师根据学生完成情况及时鼓励并适时点评.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三角形的中线是一条线段,要求线段的长度,需知道线段端点的坐标,从而启发学生找到解题途径.学生分单、双行进行竞赛练习,教师进给学生自由空间,让学生主动探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锲而不舍的求索精神和合作交流的团队精神,加深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线段中点的坐标公式的理解.通过探讨总结,深刻理解公式的特点,总结出可“知二求一”体现方程的数学思想与方法,为后面公式的应用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