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级上期数学 第4单元 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 信息窗5 1教师授课课件 列方程解较复杂的应用题
- 格式:ppt
- 大小:12.02 MB
- 文档页数:37
青岛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教案)第四单元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一、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理解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由学习字母表示数到学习方程,是学生又一次接触初步的代数思想,这既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代数知识作准备,在知识上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二、教学内容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包括:方程的意义,等式的性质,解简单方程和用方程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的等量关系。
2、在具体的活动中,体验和理解等式的性质,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能用方程解决一些简单的现实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形成应用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理解方程的意义,掌握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应用等式的性质,理解和较熟练掌握简易方程的解法。
五、教学措施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2、重视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3、引导学生转变思维方式。
在此之前,学生解题一般列“算术式”,称为算术法。
本单元首次用列方程的方法解决问题,这在思维方式上是一个大的转变。
因此,初学方程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实现由算术思维向代数思维的转变。
4、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是寻求等量关系,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实例,进行找等量关系的专项练习,为列方程解题扫清障碍。
5、注重解决问题策略与方法的指导。
6、抓住关键突出重点。
课时安排:14课时第1课时课题:喂熊猫——方程的意义教学内容:教科书49-50页教学目标:1、借助天平的平衡原理,理解学会等式的意义。
2、在等式的基础上理解方程的意义及其判断方法。
3、会用含有未知数的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4、感受方程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数学活动的探索性。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意义,判断方程的方法教学难点:用含未知数的等式表示数量关系。
四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教案)-五年级上册数学青岛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能够正确识别等式和方程。
2. 使学生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二、教学内容1. 方程的概念:等式、方程、未知数。
2.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3. 方程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方程的概念,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创设情境,引入方程的概念。
1.1 以动物园为背景,引导学生观察动物数量关系,发现等式。
1.2 提问: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2. 新课:讲解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2.1 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方程的概念。
2.2 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让学生进行练习。
3. 练习: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3.1 出示题目,让学生尝试用方程解决问题。
3.2 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方程,并解方程。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方程的重要性。
4.1 让学生回顾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4.2 强调方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五、作业布置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等式和方程,思考如何用方程解决问题。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学生对方程概念的理解,及时纠正错误认识。
2. 在讲解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时,注意步骤的讲解,让学生理解每一步的意义。
3. 课堂练习题的设计要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方程的实际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掌握方程的概念和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在以上的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是“新课:讲解方程的概念、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这一环节。
2019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四走进动物园—简易方程教案青岛版六三制附送:2019年五年级数学上册地毯上的图形面积(一)一课一练(无答案)北师大版一、填空(1)270平方厘米=()平方分米 1.4公顷=()平方米(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9分米,高是底的2倍,它的面积( )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12厘米,面积是156平方厘米,高是()厘米。
(4)一个三角形的底是4分米,高是30厘米,面积是()平方分米。
(5)一个三角形的高是7分米,底是8分米,和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平方分米。
(6)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4.8平方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二、判断题。
(1)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长方形面积。
()(2)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底是5分米,高是20厘米,面积是100平方分米。
()(3)一个平行四边形面积是42平方米,高是6米,底是7米。
()(4)两个面积相等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5)等底等高的两个三角形,面积一定相等。
()(6)三角形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三、选择题。
(1)两个()梯形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①等底等高②完全一样③完全一样的直角(2)下面的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a.相等 b.不相等(3)用木条钉成的长方形拉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它的高和面积()a.都比原来大 b.都比原来小 c.都与原来相等(4)平行四边形的底扩大3倍,高缩小3倍,面积()a.扩大3倍 b.缩小3倍 c.不变 d.不好判断(5)等腰梯形周长是48厘米,面积是96平方厘米,高是8厘米,则腰长()。
a.24厘米 b.12厘米 c.18厘米 d.36厘米四、应用题。
人民医院用一块长60米,宽0.8米的白布做成底和高都是0.4米的包扎三角巾,一共可做多少块?。
方程的意义《方程的意义》是青岛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信息窗1的内容。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方程的意义》是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一个信息窗,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四则运算的意义和学会用字母表示数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从单元的角度来看,这节课为后面列方程和解方程打下了基础。
从整个年级的角度来讲,是对所学四则运算意义和数量关系的进一步深化,又是为今后学习代数知识做准备,在知识衔接上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教学内容,结合课程标准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确立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及难点。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并掌握方程的意义,弄清方程与等式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正确地应用方程的意义辨别方程,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分类思想。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思考的学习品质及抽象概括能力,在合作学习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3.情感目标: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获取新知;教学重难点:会用方程的意义去判断一个式子是否是方程并用方程表示数量关系。
二、教法学法新课程标准指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必须为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提供更为有利的条件。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及教材特点,这节课,我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演示操作法”、“观察法”等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一个宽松的数学学习环境,使得他们能够积极自主地,充满自信地学习数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本着“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放手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根据自己的学习体验,用合作的方式,通过观察、探究、讨论、比较等方法进行自主学习。
三、教学过程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渠道,根据教学要求为实施教学计划突破教学的重、难点,我将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六部分。
(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针对“方程的意义”这节课的特点以及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从学生熟悉喜爱的大熊猫入手,创设了喂养熊猫的情境,提出:管理员叔叔正要给熊猫喂米粉呢!仔细观察,从图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通过借助研究熊猫每次吃多少米粉这一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并顺势引出天平,体现天平产生的必要性,使等式、不等式这些素材的提供有了直观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