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青藏高原一株柳
- 格式:doc
- 大小:16.00 KB
- 文档页数:2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公开课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一、导入1、师读XXX《杨柳枝》,请同学们听一听,边听边想它描写的是哪一种植物?你从哪个词听出来的?2、板书“柳”,这个“柳”字给你什么感受?3、出示:XXX《杨柳枝》,齐读,带着你对“柳”字的感受来读这首诗。
二、研究第八小节1、今天,我们要一起来研究一篇写“柳”的文章,作者陈忠实的家乡灞河自古以来灞水、灞桥、XXX就闻名于世,灞河两岸从秦汉时期就广植河柳,每年春季柳絮随风飘扬,宛若雪花。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作者笔下的“灞柳风雪”。
2、出示:第八小节,自由读,指名读3、研究:名贯古今、急骤4、这就是家乡的灞河柳,引读“随手……,便急骤……柳树。
”5、家乡柳树的特点是什么?谁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说。
——极易生长。
6、真可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家乡灞河的柳树名贯古今,而当我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却崇拜到了敬畏的地步了,这是一株如何的柳树,竟让作者如许感伤!板书:青海高原一株柳3、初读课文1、打开书本,自读课文出示:自读要求:(1)准字通文(2)课文围绕“青海高原一株柳”写了些什么?(3)找一找直接描写青海高原这株柳的句子,多读几遍。
(4)注意描写环境和气候条件的句子。
2、指名读1-2小节,教学:伫立、望而生畏3、谁来读读直接描写这株柳树的句子(第五小节)四、研究第五小节1、指名朗读2、出示图片:青海高原一株柳(1)它长得和家乡灞河边的柳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2)它为何会长成如许?找到第五小节中的一句话往返覆?XXX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天然令人感到XXX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3、这是怎样的锻铸?默读6、7小节,想像一下?选择其中的一个情景说一说。
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4、引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15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15 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
我便抑制不住自己的猜测和想象: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散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散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然而这株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为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一、教学目标1.了解柳树的生长环境,体验生态环境的重要性;2.了解柳树的形态、特征和生长习性,培养观察、探究能力;3.通过赏析诗歌,启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准备1.课本《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课外资料,如图片、音频或视频等;3.课件制作。
三、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环节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视频等素材,浏览青海高原柳林的风景,引入今天的课题:“青海高原一株柳”。
Step 2 学习诗歌1.正文阅读:指导学生朗读“青海高原一株柳”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2.探究诗歌: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为什么柳树站立在高原上,柳树为什么变成了上天的使者;3.分组合作: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每个小组通过讨论和交流,发现柳树的魅力,展示学生对大自然的认知;4.思维导图:每个小组就讨论结果,以思维导图的方式进行梳理总结。
Step 3 探究柳树1.导入探究:通过幻灯片等形式,介绍柳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柳树的分类、分布和特点等信息;2.查阅资料:引导学生阅读相关资料,了解柳树的生态环境、生活习性和形态特征等方面;3.观察柳树:在校园或周边地区寻找柳树,引导学生作出柳树形态特征的描述,并对柳树的生长环境进行认知;4.分享探究成果:让每个小组依次介绍各自的探究成果,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认知。
Step 4 创作环节1.选择形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在图画、小说、手抄报等形式中自由选择表现柳树的形象;2.材料准备:对学生提出的表现形式,进行材料准备和技巧指导;3.创作过程:在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学生开始进行创作;4.创作展示:让学生展示自己的创作成果,并在班级中互动交流,共同欣赏青海高原柳林的壮美之情。
四、教学体会1.诗歌是激发学生语感和情感的良好工具,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2.探究学习环节,让学生在待探索的空间中去做自己的思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了知识变得有趣;3.创作环节是本课本人教授语文课程中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许多学生可以通过创造以发展其兴趣爱好和自我表达能力。
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内容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力。
教学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一个自 1. 然段。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深3. 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重难点重点:大量的文本语言实践(读、思、议、悟)来领会作者文字中的思想火焰。
难点:能基本读懂“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在全文的蕴涵之义。
教具准备:制作教学内容呈现课件课时2课时安排:第一课时学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内容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1.个生字只识不写,5两条绿线内的个生字,8学会本课2. 理解词语。
初读课文,初步领悟青海高原上这株柳树的非凡生命3. 力。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
教学过程一、揭题解题。
【板书:柳】同学们,看到这个字,想到写柳的古诗 1.了吗?【可带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补充:白居易还有一首《杨柳枝》也将初春新柳的婆 2.【出示,师念:娑轻扬,弱不胜莺的风姿,描写得细致入微。
绿白雪花繁空扑地,勾引春风无限情。
依依袅袅复青春,】丝条弱不胜莺。
师: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很喜欢柳树。
很多文豪以 3.柳入诗,写下了不知多少美妙动人的诗篇。
在色彩缤纷的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柳树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它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柔中带刚,刚柔并济,有着一种独特的美。
常使得有情调的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本文能不能用一1(【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4. 2。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
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
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
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
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殛,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凝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顽强一种侥幸,还是有神助佛佑?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过程:一、直入“神奇”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
师:这是一株——(ppt出示第二自然段)生读第二自然段。
(板书:神奇)二、高原柳与灞河柳比较,突出神奇的“形”师: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呢?(Ppt出示)自读要求: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想一想:这株柳树到底神奇在哪里?用笔圈画出关键词,并概括其特点。
1.叶密如盖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树叶覆盖出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①生读。
②生说。
理解:“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强调环境③你再来读一读这一句话,边读边想象它粗壮繁茂的样子。
④这样的树叶密得如盖子一般的柳树在平原上都十分罕见,更何况是在高原上?(ppt出示:叶密如盖)真是神奇。
还神奇在哪里呢?2.枝硬如铁树干和树枝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实而坚硬。
①生读②生说理解:生铁铁锭的色泽——坚硬(出示生铁铁锭图)铁锭是炼铁厂生产出来的一大块用铁做的锭子,很硬,色泽发黑发暗。
③这株柳树的枝干不像是木质的,而是铁一般的坚硬,你再来读一读。
④平时我们用“柔软”来形容柳枝,这株柳树的柳枝却坚硬如——铁。
(ppt出示:枝硬如铁)真是神奇。
3.叶绿如墨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①一生读,说。
②“深沉”在词典中的解释有三:①(声音)低沉。
②沉着持重;感情不外露。
形容程度深。
绿得深沉应选第几种?③“绿得深沉”这是怎样的一种绿啊?——深绿、浓绿、墨绿、绿得油亮油亮……④真是绿得如墨一般(出示:叶绿如墨)请你来读一读。
师评价:真是绿得深沉。
⑤为什么会绿得如此苍郁、如此深沉呢?——锻铸(出示图片理解)你能结合这个图片说一说这个词语的意思吗?⑥铁经过千锤百炼的锻铸才能制成器物,而柳树正是经历了高寒和缺水的锻铸,叶子才会绿得如墨一般。
真是神奇。
⑦两生读,分别读出深沉和激昂之感,并且说一说原因。
A.谁来读好这句话?你准备用怎样的语气读?——激昂的语气。
青海高原一株柳课文
在青海高原的一角,有一株独特的柳树。
这棵柳树生长在
海拔5000米以上的寒冷高山上,孤零零地矗立着。
柳树的枝条修长柔韧,披着一层细软的羽毛状叶子。
在荒
凉的高原上,这棵柳树犹如一位高傲的王子,孤寂地守护
着这片寒冷的土地。
柳树的根系是它生命的根基,深深地植入在土地之中。
它
们吸收着稀薄的氧气和冰雪融化的水分,咬牙坚持着在这
片贫瘠的土地上生存。
在春天来临的时候,柳树抽出了嫩绿的芽,如同一串串翠
绿的珠子。
它们像婴儿的手指一样柔嫩,轻轻地摆动着。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嫩绿的芽蜕变成了一片翠绿的叶子,形成了浓密的枝条。
夏天,柳树的叶子随风舞动,把阳光携带的温暖洒落在大
地上。
在漫天的蓝天下,柳树的优美姿态和清脆声音,给
人们带来了无尽的美好。
秋天,柳树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如同一片片宝贵的黄金。
在秋风的吹拂下,它们像秋天的独奏,唤起人们对美好时
光的思念。
冬天,柳树变得凄凉苍白。
寒冷的南风掠过,将柳树吹得
摇摆不定,却不能摧毁它的坚韧和生命力。
岁月的流转并
没有使它屈服,反而更加坚强。
这株柳树,用它的生命诠释着青海高原的坚强与美丽。
它
在寒冷的高山中,承受着苦难和挑战,却依然茁壮生长。
它是大地上的勇士,也是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珍贵礼物。
15 青海高原一株柳
一、教材分析: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的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二、学情分析:
本文语言生动、凝炼,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高原之柳的敬畏之情。
在课堂组织材料时,可以以“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为主线贯穿全文,引导学生潜心阅读。
三、教学要求: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四、教学重点难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五、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2)结合影象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 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教学后记
青海高原一株柳作为课题有什么好,同学们说了很多,有的说突出了“一株”,有的说让我们想象到了青海高原这柳树一定非常的奇特,也有的说能吸引我的阅读兴趣……可以发现带着问题读,的确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2.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指名读课文。
二、反复读文,理解柳的特点
1.学习第一部分
(1)默读课文一到二节,思考:为什么要写第一节内容?
理解: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2)指导朗读这两节重音:神奇、望而生畏、伫立
(3) 3、4节A读“在青海高原,……悲壮和苍凉”,想一想:走在青海高原上作者面对的是什么?心头弥漫着的又是怎样的感情?回忆一、两首描写边塞生活的古诗,理解苍凉和悲壮。
B思考我一眼瞅见了大柳树,为什么会不由得“哦”了一声?
C作者“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的疑问从何而来?
2.学习第二部分
(1)轻轻读第五节,想一想:这一节主要介绍了这株柳的什么?A通过演示理解两合抱粗,结合参照物理解百余平方米?
B朗读第五节
(2)默读课文,想想哪几节写“我”的猜测和想象?
三、七两节A、填空练习:第六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来历),第七节主要是想象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经历)
B、口述“我”想象的内容:(一粒柳絮……抛洒……恰遇……有幸……)
(一团团柳絮……抛洒……一片……只有……)
C、为什么说这是奇迹?理解“不可思议”
(3)理解“依然”的作用,联系上下文。
A、口述“我”想象这株柳的经历:(经历过……)理解它的顽强精神。
指导朗读这两节。
3.学习课文第八节。
1、自由读课文第八节,说说你是怎样理解“同是一株柳……相差何远”这句话的?
(1)平原和水边的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2)这株柳树的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又是怎样?
4.教师读第九节,提问:“命运给予它的几乎九十九……一片绿荫”这句话是写柳树的但又不仅仅在写柳树。
你从中又得到什么启示?
(1)讨论(在恶劣的环境中,不要被困难吓倒,要发扬抗争精神,坚强不屈。
)
(2)齐读这节。
三、扣题结题,体味文章的主旨
1.第二节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高原上”请问这株柳树神奇在哪里?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默读全文质疑问难。
教学后记
本文作者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并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运用形象贴切的词语来描写。
语言准确、凝练,特别是运用联想与想象,使得语言更加活泼,富于变化。
所以课堂上我不断要求学生积累文中的优美词语与段落,并提供了一些相关的文学作品,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还提了一些如贝多芬、霍金、桑兰的事,让他们真切体会到这一柳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