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课时)
- 格式:docx
- 大小:19.83 KB
- 文档页数:6
3.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课时)大冶一中柯尊胜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例,明确不等量关系的存在.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2)学会依据具体问题的实际背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实际问题中抽象出不等关系,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正确运用数学语言的表述能力;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严谨的思维习惯.二.教学的重点与难点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的不等关系,并用不等式(组)研究含有不等关系的问题.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理解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并能用以解决简单的数学问题。
难点:用不等式(组)正确表示出不等关系.三、教学方法以广泛的相关事例为指导,辅以信息技术手段,采用问题式引导探究,并与讲解演练相结合,在实例中抽象,在抽象中提升。
四、教学基本流程创设情景,由实例引入新课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不等式的基本性质及简单应用小结,用不等式表示不等关系、不等式基本性质五、教学过程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引例1 今天的天气预报说:明天早晨最低温度为7℃,明天白天的最高温度为13℃;引例2 限速40km/h的路标,指示司机在前方路段行驶时,应使汽车的速度v不超过40km/h,写成不等式就是:.引例3 某品牌酸奶的质量检查规定,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应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应不少于2.3%,用不等式可以表示为________.几何中的不等关系1、两点间直线段最短。
2、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3. 设点A 与平面α的距离为d ,B 为平面α上的任意一点,则d 与两点的距离|AB|是什么关系?实数的基本不等关系1、正数大于零、负数小于零;2、非负数大于或小于零、非正数不大于零;3、实数的平方不小于零,实数的绝对值大于或等于零;4、“同号积为正,异号积为负。
§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不等式的意义,建立适当的不等式(组)表示不等关系.教学难点:如何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建立不等式.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引发思考学生辅助学习素材1.视频:(1)国庆50周年阅兵式;(2)祖国大地山川秀美;(3)道路限速路标;(4)天平测质量;(5)跷跷板游戏.【制作提示】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认识世界,感受现实世界中相等关系与不等关系普遍存在,感受数学之美,增强用数学的意识.等量关系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统一美、和谐美、平衡美,不等关系则如同仙苑奇葩呈现出数学的奇异美、层次美.2.你还能举出哪些更多的不等关系的实例?3.你能否用所学过的哪种数学知识来表示和研究这些不等关系?二、提出问题,激发探究学生活动:尝试用适当的不等式表示下列问题中所蕴含的不等关系:1.设点A与平面的距离为d,B为平面上的任意一点,表示d与|AB|之间的不等关系.2.某种杂志原以每本世纪末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价设为x元,使销售总收入不低于20万元应怎样表示?3.小圆的半径为r,大圆的半径为R,两圆的圆心距离为d,若两圆相交,则d应满足什么关系?4.学习素材中蕴含不等关系的表示.建构数学:把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并用恰当的数学模型(不等式)表示出来即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其具体步骤为:实际问题:不等关系→(抽象概括)→数学问题:不等式数学模型:不等式→(刻画)→实际问题:不等关系三、巩固结论,尝试应用〖例1〗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00mm的钢管截成500mm和600mm两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00mm钢管的数量不能超过500m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上述所有不等关系的不等式呢?〖问题〗(1)本例涉及哪几个变量?(2)哪句话中体现了不等关系?〖例2〗某单位计划10月份组织员工到泰山旅游,人数估计在10~25人之间.甲、乙两旅行社的服务质量相同,且组织到泰山旅游的价格都是每人200元,甲旅行社表示可给予每位旅客七五折优惠;乙旅行社表示先免去一位旅客的旅游费用,其余游客八折优惠.问该单位怎样选择,使其支付的旅游费用较少?〖问题〗(1)若有10人,应选择哪家旅行社?(2)满足什么条件,选择甲旅行社更优惠?(3)满足什么条件,选择乙旅行社更优惠?(4)你对解决本例中的问题有什么想法?〖例3〗由下表给出了甲、乙、丙三种食物的维生素含量及其成本.现欲将三种食物混合成100kg的食品,要使混合食品中至少含有35000单位的维生素A 和40000单位的维生素B,设甲、乙两种食物各取x kg、y kg,那么x、y应满怎样的关系?〖问题〗(1)从这段话中可以抽象出哪几种不等关系?(2)混合食品有哪几中成分组成,含量各为多少?(3)各成分中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B的含量又是多少?四、反思小结,理论升华(1)解决实际问题的常规步骤:实际问题:不等关系→(抽象概括)→数学问题:不等式数学模型:不等式→(刻画)→实际问题:不等关系(2)一个重要数学模型:不等关系.【反馈练习】(只列出不等关系,不求解)(1)a与b的和是非负数;(2)某公路立交桥对通过车辆的高度h“限高4m”;(3)在一个面积为350m2的矩形地基上建造一个仓库,四周是绿地.仓库的长L大于宽W的4倍.(4)有一个两位数大于50而小于60,其个位数字比十位数字大2.试用不等式表示上述关系,并求出这个两位数(用a、b分别表示这个两位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5)某种植物适宜生长在温度在18°~20°的山区,已知山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5°.现测得山脚下的平均温度为22°,试问该植物种植在山区多高处较为适宜?(6)某市政府准备投资1800万元兴办一所中学,经调查,班级数量以20到30个为宜,每个初、高中班硬件配置分别为28万元与58万元,该学校的规模(初、高中班级数量)所满足的条件是什么?五、布置作业1.书面作业:教材P83习题3.1 A组第4、5题B组第3题2.课外思考:b克糖水中有a克糖(b>a>0),若再加入m克(m>0)糖,则糖水更甜了,为什么?你能否用不等式的知识给出合理的解释?。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课时)
课题:3.1.1 不等关系与不等式(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掌握比较实数大小的方法;
2.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抽象出不等式模型的过程,体会不等式、方程以及函数
之间的联系;
3.通过具体情景,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培
养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能力;体会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教学难点:用不等式(组)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解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授课类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问题1 请同学们看这几幅图片,能感觉到美吗?请同学们欣赏美,感受美.
【设计意图】选用几幅重叠起伏的壮丽画图(章头图)让学生自由的展开联想,把学生引入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大自然中,让学生感受在
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数量关系,了解不等式的实际背景,唤起
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师:该山具有雄山的刚毅,秀山的温柔,灵山的潇洒,此山是以自然景观为
载体,人文景观为内涵的庐山.正因为庐山之美,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到此
为庐山题诗作画,同学们记得大诗人苏轼为庐山题写的《题西林壁》吗(学生
回答)?正如诗中所提到的“高”与“低”,“远”与“近”描述的是庐山在数量上的一
些不等关系,谈到不等关系,同学们会想到我们非常熟悉的不等关系,相等关
系体现的是整齐划一之美,不等关系体现的是错落有致之美)
问题2 庐山为什么美?请同学们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题西林壁》中所提到的“高”与“低”,“远”与“近”让学生感受庐山的美丽,进而把这种“美”上升到一个高度---不等关系,引出课题.在引出不等关系的定义之后,教师指出: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既有相等关系,又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
2、具体情境感受不等关系:
问题:请同学们从下列情境中感受不等关系,并说出每幅图片中都有哪些不等关系?
1)古代文明代表作之一----金字塔
2)现代化大都市
3)股票K线图
4)宇宙空间
5)科幻中的星球人
归纳总结(师生探讨):人们经常用长与短、高与矮、轻与重、大与小、不超过或不少于等来描述某种客观事物在数量上存在的不等关系.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通过具体情境,感受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该问题的设计,通过大量的学生感兴趣的和富有时代感的素材,让学生感受不等关系,使学生认识到不等关系是客观存在的广泛的数量关系.
3、不等关系的数学表示:
通过大量事实,在学生感受完不等关系之后,教师指出不等关系与我们生活息息相关,同时提出如下问题:
问题1 数学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生活中的不等关系该如何研究?
在数学上,我们常运用不等式来研究不等关系的问题.
问题2 什么是不等式?
不等式的定义:我们用数学符号,连接两个数或不等式,以表示他们之间的不等关系,含有这些符号的式子叫做不等式
问题3 不等式是刻画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数量之间差异的一种工具,用不等式如何刻画生活中的不等式关系呢?
实例1如下两个图标,请同学说出不等关系和不等式.
限速标志限高标志
实例2 该酸奶中脂肪的含量f 不少于2.5%,蛋白质的含量p不少于2.3%,
写成不等式组为:
实例3 如图所示,准备了三张大小相同的纸片,其中两张纸片上各画一个半径
相等的半圆,另一张纸片上画一个正方形.将这三张纸片放在一个盒子里摇匀,
随机地抽取一张纸片,若抽到的是一个半圆则甲方赢;若抽到的是个一个正方形
则乙方赢。
你认为这个游戏对双方是公平的吗?为什么?怎么用不等式表示呢?
(甲赢) > (乙赢)
【设计意图】实例3的设计,其意图是使学生认识到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大
量的数量关系是可以通过不等式来表示的,不等式是研究不等关系的数学工具,从而理解不等式(组)对于刻画不等关系的意义和价值.
学生讨论同学们挖掘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的不等关系,并通过分析其中的基
本数量关系,用不等式把这种不等关系表示出来.
4、几种重要的不等模型:
问题1 已知三角形的两边分别为 =2cm, =5cm,怎样用不等式表示第三边c的
取值范围呢?
模型一:一元一次不等式组:
问题2 某人为自己制定的月支出的计划中,规定手机话费不超过150元,他所
选用的中国电信卡的收费标准为:
设这个人每月通话时间为x分钟,怎样用不等式表示x满足的关系?
模型二:一元一次不等式:
问题3 某种杂志原以每本2.5元的价格销售,可以售出8万本.据市场调查,若单价每提高 0.1元,销售量就可能相应减少 2000本.若把提价后杂志的定
价设为x 元,怎样用不等式表示销售的总收入仍不低于20万元呢?
模型三:一元二次不等式:
问题4 某钢铁厂要把长度为40dm的钢管截成5dm和6 dm种.按照生产的要求,6d m的数量不能超过5dm钢管的3倍.怎样写出满足所有上述不等关系的
不等式呢?
模型四: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方法总结:不等式可以看成是表示不等关系、处理优化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
建立不等式模型的步骤为:1)问题分析;2)变量的确定;3)建立模型;4)
模型求解;5)还原问题.
【设计意图】在感受不等关系实例的基础上,设计了四个问题,每一个问题对
应一种数学模型,每一个问题都是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小组充分的讨论,建立起来的一个不等模型.《课标》对“不等式”的定位是:刻画现实世界和日
常生活中数量之间差异的一种工具,把不等式看成是表示不等关系、处理优化
问题的一种数学模型.因此,学生经历这样的建模过程是必要的,让学生在充
分审题的基础上,确定变量并理解变量的实际意义,初步学会用不等式表示不
等关系的方法.鉴于不等模型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有必要将这四种重要的不等
模型归类整理,让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知识体系,模型一和模型二是初中学习
过的两种不等模型,而模型三和模型四是必修5《不等式》这一章要研究的三
种重要模型中两种.
5.不等式基本事实:
利用不等式研究不等关系,需要对不等式的性质有必要的了解,下面我们来研究
不等式的性质:
思考1 任给两个实数,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两个实数有三种关系,,,,它们有且仅有一个关系成立,这是由实数的有
序性决定的.
思考2 如何比较两个实数的大小?
几何角度:通过数轴,实数集与数轴上的点集之间可以建立一一对应关系,那
些表示实数的点在数轴上有次序地排列.数轴上的任意两点中,右边点对应的
实数比左边点对应的实数大
代数角度:作差法
如果是正数,则;如果,则是正数;
如果是负数,则;如果,则是负数;
如果等于零,则;如果,则等于零.
基本事实:;
不等式的基本事实为我们比较大小提供了依据,通过利用差与零比较大小,得
到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6.例题讲解:
例1、比较的大小.
解:
【设计意图】初步体会作差比较大小的方法.
例2、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去思考该问题,以进一步巩固作差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预设】1),可以说明
2),构造函数,并画其函数图像,由于,所以,可以说明
3)构造函数和,并在同一坐标系下作图,发现的图像在的图像上方,可以说明(由下图可以说明)
例3、当 ,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从“数”和“形”两个角度去思考该问题,以进一步巩固作差比较大小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练习:已知,比较的大小.
【设计意图】该题用作差法比较很容易得到,此时引导学生从“几何”的角度去思考该问题,并解释为什么.从代数”和“几何”两个角度去思考该问题,让学生体会不等式和函数是密切相关的,同时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意识.
方法归纳:做差比较法的一般步骤为:(教师引导,学生回答)
(1)作差;(2)变形;(3)定号;(4)得出结论.
7.课堂小结:
1)知识总结:通过具体情境,感受了在现实世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存在着大量的不等关系,了解了不等式(组)的实际背景;
2)方法总结:掌握了作差法比较两个实数大小的方法;学习了用不等式表示实际问题中的不等关系的方法.
8.板书设计:
3.1.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
1、几种重要的不等模型
2、基本事实: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