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
- 格式:doc
- 大小:2.43 MB
- 文档页数:4
黄道婆的故事引言黄道婆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神秘人物,被认为是东方的西方曲尽人未曾逢的女仙。
她以其丰富的知识与智慧被尊为神仙中的神仙,赋予了人间诸多祥瑞的意义。
本文将带您了解黄道婆的故事,一窥她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黄道婆的起源黄道婆起源于道教传统信仰,据说黄道婆是道教中的仙女或神仙。
黄道婆的身份在不同的文化中有所变化,但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角色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受人尊敬的存在。
黄道婆的形象黄道婆的形象在传统文化中多种多样,但她在大多数形象中都被描绘成一位年长的女性,穿着华丽的仙衣,手持法器。
她常常被描绘为仙女,因为她被认为是能够与神仙交流的存在。
黄道婆的职责黄道婆在传统文化中承担着重要的职责。
她被认为是掌管人世间重要事件的仙女,如婚姻、出生、死亡等。
她能够预测人世间的吉凶祸福,并能够帮助人们解决问题和困扰。
黄道婆的故事黄道婆有很多与她相关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与牛郎织女的故事。
据传,牛郎织女是两位在人间的凡人,因为相爱而受到上天的惩罚,被迫分离。
黄道婆被感动了他们的真诚的爱情,决定帮助他们。
黄道婆答应让牛郎织女一年一度相见,于是每年的七夕节,牛郎织女就能通过黄道婆的帮助相聚。
黄道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地位黄道婆在中国传统节日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也是牛郎织女相聚的日子。
在七夕节这一天,人们会向黄道婆祈求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
此外,在重要的人生大事,如生日、结婚等,人们也会向黄道婆祈福。
结论黄道婆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人物,承载着重要的文化意义。
她不仅在传统节日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也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黄道婆的故事和形象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世代传承的信仰和价值观。
通过本文的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神秘与智慧。
黄道婆的故事通过传统的神话和信仰,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人类对爱情和命运的永恒追求。
黄道婆(1245—1330年)元代棉纺织家。
又名黄婆,黄母。
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
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
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
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
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
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
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
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
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黄道婆【简介】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
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黄母祠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
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
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
黄道婆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流传在上海地区的一首民谣。
几个世纪以来,它像一座无形的碑,铭刻着一位平凡而伟大的中国女性的光辉业绩;它像一团熊熊的火,温暖着无数勇于追求自由美好生活的黎民百姓的心。
民谣中歌颂的黄婆婆,就是中国古代纺织史上芳名永存的科学技术革新家黄道婆。
关于黄道婆,在我国正统观念的正史中,竟没有一鳞半爪的记载,所以,有关她的生卒年代和详细身世,已无法查考,只能从民间传说和一些零星材料中,得知一个大概。
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末年那多灾多难的时代。
战乱、灾荒、苛捐杂税,把美丽富庶的江南变成了人间地狱。
黄道婆的家乡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县龙华镇),土地贫瘠,粮谷短缺,百姓更是难以度日,不少人都靠种植棉花、纺线织布勉强糊口。
一天黄昏,18岁的童养媳黄道婆像5年来的每一日那样,拖着疲累不堪的身子从田里回来,匆匆吃了几口稀饭,赶紧坐到织布机旁织起布来。
“哐当、哐当”,单调的机杼声,伴着她孤独的身影,度过那漫漫长夜。
织着织着,眼皮不由自主地粘在一起,“哐当”声听不到了。
突然,“啪啪”一阵毒打,黄道婆猛地一个激灵,睁眼一看,又是丈夫那副凶神恶煞般的嘴脸。
“好你个懒虫!我让你偷懒!我让你偷懒!”丈夫手捏竹棒。
一边骂,一边不住地抽打她。
过了一阵子,似乎是打累了,这才把童养媳锁在柴房,自己回屋睡觉去了。
皎洁的月光,从窗棂射进来,照着柴堆上可怜的姑娘那满是泪痕的脸庞。
5年了啊,两千个日日夜夜,她就是这么煎熬过来的。
公婆恶毒苛刻不说,丈夫更是蛮横霸道。
没有一丝温情,没有一点乐趣,这样的日子,还怎么过?姑娘抚摸着身上的伤,想一阵,哭一阵。
蓦然,“喔喔喔”,传来雄鸡的啼声。
“不,我要逃!”她挣扎着爬起来,在柴屋顶上掏了个洞,轻轻钻了出去,向着曙光初露的方向,不住气地跑,跑……无边无际的大海上,波涛汹涌。
一艘海船飞驶向中国南部边陲。
船舱的角落里,蜷缩着一个瘦骨伶仃的村姑,她就是逃离虎口的黄道婆。
布业的始祖——黄道婆黄道婆,又名黄婆或黄母,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
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
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
生平黄道婆(1245—1330年),宋末元初知名棉纺织家。
又名黄婆,黄母,汉族。
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华泾镇)人。
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
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
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
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
棉纺织品五光十色,呈现了空前盛况。
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
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
1330年卒。
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
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
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
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
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二匹布”的歌谣。
简介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
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非人虐待。
传奇人物黄道婆生平简介黄道婆,这名字听起来倒像是某位媒婆的称呼,可她却是一位为世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黄道婆又被称为黄婆,还有后人尊其为黄母,在当时的松江府一个叫做乌泥泾镇上生活,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汇区下面的华泾镇人。
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南宋末年元代初期杰出棉纺织家和改革家。
历史书中对于黄道婆这一人都有所介绍,看见她在棉纺织业和纺织器具改革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说这一重要历史地位之前,先来说说黄道婆不同寻常的命运。
黄道婆小的时候非常贫困,备受封建奴隶主的压迫,还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道观为家,是悲惨的劳动农民阶级。
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时候,被父母亲卖给人家当做童养媳,当时也就十二三岁的黄道婆早已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后来幸亏得到当时的黎族的接纳,这些热心助人的同胞们还教给了她纺织技术,而黄道婆也是具备纺织天分的,后来根据前人的纺织技术和自己纺织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纺织技术并对纺织工具进行改良。
而她也毫无保留的将这些技术传授给他人,并推动了当时纺织技术的进步和松江地区纺织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棉织业的中心。
在后来的清朝,更被尊称为布业始祖。
了解黄道婆简介,对于我们传承她的精神品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盘点黄道婆有哪些功劳丝绸是一种穿在身上很顺滑的布料,但价格昂贵,在古时候只有大户人家才能穿得起丝绸,平常人家大多数普遍穿以棉为原料织成的衣物。
老百姓能褪下粗糙的麻布,穿上这种棉,就不得不得益于这位有着卓越贡献的纺织工——黄道婆。
她是中国纺织第一人,她传承的纺织技术,推动了中国纺织技术的进程,黄道婆功劳非凡。
黄道婆跟丝绸并无多大关系,她最大的成就还是在棉花上面。
革新了手工剥棉花籽的方式,采用铁棍碾压,大大提高了速度,教人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
她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织布养活自己,然后和纺织结下了不解之缘,一生都在为纺织技术奔波。
年少的时候为了学习到更好的纺织技术,搭船南下到技术好的闽广地区。
一个小姑娘,不惧危险,一个人跑那么远,只为学习到更好的技术,现在的年轻人有几个能做到。
中国历史故事-黄道婆是谁?黄道婆是怎么死的?黄道婆生于公元1245年,去世于公元1330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人氏,是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和改革家,有棉神和布业鼻祖的美誉。
尽管在后世名声响亮,但是黄道婆在当时却并不显眼,正史也没有对其有详细的记载。
后人只能从残留的历史资料中,推断黄道婆此人的一生。
黄道婆出生的时候正是战乱频发之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黄道婆家庭贫寒,生存难以为继,所以黄道婆大约在十二三岁的时候,就被卖给有田地资产的人家中当童养媳。
虽然说是媳妇儿,但是这种买来的和娶来的却有很大的差别。
和大多数电视剧中演的一样,黄道婆当童养媳的日子苦不堪言,就是一台干活机器,深受折磨。
白天她要下地干活,料理家事,照顾一家老小的生活。
到了晚上,还要纺织布匹贴补家用。
辛苦的劳动并没有换来婆家的好脸色,黄道婆时不时的就要遭受到公婆和丈夫的非人虐待。
毒打、关牢房不给饭吃,几乎已经成了她生活的常态。
日复一日的残酷折磨,使得黄道婆终于无法忍受。
再又一次被关押之后,黄道婆选择了逃离。
他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随后躲藏在停泊在黄浦江的一条海船上,随海船来到了海南岛的崖州。
在崖州,黄道婆结实了朴实善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受到了他们的帮助。
善良的黎族人民收留了她,给了她安身之所,黄道婆因此就这样留在了崖州。
黎族是一个手巧的民族,他们拥有十分精细的纺织技术。
就是在和黎族人民朝夕相处,共同劳动的过程中,黄道婆学习到了黎族人民的纺织技术。
她将黎族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和汉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结合,取二者之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
黄道婆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这儿几乎成为了她的第二个故乡。
虽然黄道婆在这儿生活的十分幸福,但是中国人民天生的归根思想,还是让她选择了回到故乡。
晚年的黄道婆在对故乡的怀念中离开了黎族地区,重返乌泥泾。
这个时候植棉业虽然已经在长江流域普及,但是纺织技术却十分落后。
黄道婆一手精巧的纺织技术,让她在故乡大受欢迎。
[女纺织革新家黄道婆]黄道婆纺织我国元代有一位妇女叫黄道婆。
她出身贫苦,没有读过书,但是她具有勤劳、勇敢、聪明、无私的高尚品德。
她一生辛勤地纺纱织布,在纺织技术上有许多发明创造,为我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人们称她是女纺织革新家。
苦难的童年黄道婆出生在南宋未年(大约公元1245年),她的家乡在松江乌泥泾(现在的上海县华泾镇,泾,jīng)。
这个小镇住着一千多户人家,有八九千亩土地。
可这里土地瘠薄,土质坚硬,雨少就旱,雨多就变成了水洼子;种菜活不了几棵,种粮食收不了几粒。
家家户户吃不饱肚子,一年里头倒有半年拿野菜充饥。
后来从福建、广东传来了种棉花的技术,但是技术不高,棉花的产量很低。
乌泥泾镇的人,生活仍然很苦。
黄道婆黄道婆家里更穷,父母养活不了她,刚刚十岁就卖给人家当了童养媳。
从此黄道婆就成了公婆家的奴隶,小小年纪要干几个大人干的活。
每天鸡没叫就得起床,挑水,扫院子,喂鸡、喂猪,然后烧火做饭,伺候公婆、丈夫吃饭:接着开始纺纱织布,一直忙到深夜才能睡觉。
农忙时节,她还得到地里干庄稼活。
黄道婆从早到晚干个不停,累得她喘不过气来,可还是经常挨打受骂。
有一天,她在地里干了一天活,天黑才回来,累极了。
黄道婆想歇一会儿再做晚饭,公婆却说她偷懒,不分青红皂白地大骂她。
黄道婆气不过,顶了几句,婆婆和丈夫就没头没脑地把她打了一顿,然后关进了柴房,不给饭吃。
倔强的黄道婆受不了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走。
离乡背井黄道婆在柴房里又冷又饿,越想越难过。
这天夜里,她在茅屋顶上挖了一个洞,悄悄地爬了出来。
寂静的田野静得有些怕人,一阵阵冷风吹来,冻得她浑身发抖。
往哪儿走呀?她没了主意。
但是一想到公婆那凶恶的面孔,又鼓足了勇气,不顾饥饿、寒冷和浑身疼痛,头也不回地朝东走去。
走呀走呀,她来到了黄浦江边,悄悄爬上了一条船,钻进船舱,躲在一个角落里。
她又累又困,不由得睡着了。
第二天早晨,船工们发现了她,问她为什么跑到这里来,黄道婆向船工们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
精心整理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家黄道婆:宋末元初棉纺织家来源:名人资料网作者:名人黄道婆,宋末元初知名的棉纺织家。
又名黄婆,黄母。
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州(推广扞1330年卒。
松江人民感念她的恩德,在顺帝至元二年(1336),为她立祠,岁时享祀。
后因战乱,祠被毁。
至正二十二年(•1362)•乡人张守中重建并请王逢作诗纪念。
•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
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
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
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
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
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出逃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
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
回归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
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
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
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鼻祖评价:封建正史对科学技术有着一种无知的轻蔑,再加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顽固偏见,所以对黄道婆这样一位伟大的纺织革新家及其杰出贡献,正史没有只言片语的记载,这是我国历史学的普遍性的遗憾。
但人民是公正的,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二只筒子两匹布。
这是上海一带劳动人民世代相传的一首歌谣。
这首歌谣民谣黄道婆黄道婆乌泥泾庙祀黄婆,标布三林出数多。
衣食我民真众母,黄道婆纪念馆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传奇人物黄道婆生平简介是怎样的
导语:黄道婆,出生于公元1245年,于公元1330年逝世,享年85岁,这在古代是算作高寿的,大概因为她的生平事迹不同寻常,为后代做出的贡献积淀的福
黄道婆,出生于公元1245年,于公元1330年逝世,享年85岁,这在古代是算作高寿的,大概因为她的生平事迹不同寻常,为后代做出的贡献积淀的福寿吧。
很多人听过这个人,却不一定熟悉黄道婆简介。
黄道婆,这名字听起来倒像是某位媒婆的称呼,可她却是一位为世人敬仰的传奇人物。
黄道婆又被称为黄婆,还有后人尊其为黄母,在当时的松江府一个叫做乌泥泾镇上生活,也就是今天的上海徐汇区下面的华泾镇人。
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南宋末年元代初期杰出棉纺织家和改革家。
历史书中对于黄道婆这一人都有所介绍,看见她在棉纺织业和纺织器具改革方面的重要地位。
在说这一重要历史地位之前,先来说说黄道婆不同寻常的命运。
黄道婆小的时候非常贫困,备受封建奴隶主的压迫,还不得不背井离乡以道观为家,是悲惨的劳动农民阶级。
在生活十分窘迫的时候,被父母亲卖给人家当做童养媳,当时也就十二三岁的黄道婆早已深刻体会到生活的艰辛。
后来幸亏得到当时的黎族的接纳,这些热心助人的同胞们还教给了她纺织技术,而黄道婆也是具备纺织天分的,后来根据前人的纺织技术和自己纺织经验的积累,不断改进纺织技术并对纺织工具进行改良。
而她也毫无保留的将这些技术传授给他人,并推动了当时纺织技术的进步和松江地区纺织行业的发展,使其成为当时全国棉织业的中心。
在后来的清朝,更被尊称为布业始祖。
了解黄道婆简介,对于我们传。
黄道婆织棉布的民间故事黄道婆的故事简短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的故事黄道婆,元朝女防治技术革新家。
又名黄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县东湾村)人。
出身贫苦农民家庭。
小时候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
因不堪公婆虐待、丈夫打骂,流落崖州(今海南省三亚市),向黎族人民学习纺织技术。
13世纪末回到故乡,着手改革轧花机、摊面椎弓、纺车等生产工具,以及织造、配花和织花技术,促使松江一带棉纺织业的繁荣发展,对当时种植棉花和纺织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上海县东湾村建有黄道婆墓。
初冬的时节,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松江县乌泥泾镇行人稀落。
随着几声狗叫,一个人影穿过几栋村舍,沿着村外小道,急促地朝着东北方向跑去。
只见人影跑啊跑啊,直到面前出现了一条大江。
这条江就是人们常说的黄浦江。
当这个人影喘着气来到江边时,正好有条大海船停泊在岸边,只见人影趁人不备,敏捷地踏上跳板,沿着船舷,悄悄闪进了堆满货物的船舱。
船上摇曳的昏暗油灯,照出了一张少女的慌张的脸,她找了一处隐蔽的地方,靠坐了下来,把自己挤在一堆货物中。
这时她才发现饥饿、寒冷、疲惫、不安一下子袭了上来,过去的悲惨遭遇,也一幕幕开始在村姑的脑际浮现……原来这位村姑小名叫阿妹,出身在贫农家庭,十二三岁就卖给了乌泥泾一户姓黄的人家当童养媳。
命运可怜的小姑娘,偏偏又遇上恶毒刻薄的公婆、蛮横霸道的丈夫。
她不仅要侍奉公婆、丈夫,白天还要下地耕田,晚上回家又要纺纱织布,稍不顺公婆和丈夫的心,便遭受到打骂和折磨。
这样悲惨的非人生活,她咬着牙忍受了五年。
18岁的一天,她白天在田里劳动了一整天,回家后实在太疲劳,就和衣而卧,想稍微休息片刻,再去纺纱织布。
谁知道婆婆发现后说她偷懒,又遭到一顿毒打之后,便被锁在了一间柴草房,不让睡觉,也不给饭吃。
黄阿妹是个意志坚强的劳动妇女,可她抚摸着身上累累的伤痕,回忆着这五年来的生活,一股悲愤在燃烧她的心。
这样的屈辱生活,她再也无法忍受下去了,于是她横下一条心,决心跳出这座樊笼,逃得远远的,把这种生活甩在身后,寻找自己新的天地。
黄道婆的资料1. 引言黄道婆,又称为黄大仙,是道教中非常重要的一位神仙。
他在民间信仰中被视为负责驱邪祛病、保护家庭和帮助求子的神灵。
本文将介绍黄道婆的起源、神话故事、信仰和庆祝黄道婆的节日。
2. 黄道婆的起源黄道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说和神话故事。
根据传说,黄道婆是一个早期的女神,掌管着生育和家庭。
她被认为是道教中的一个重要神灵,也是庙宇中的主要神明之一。
3. 黄道婆的神话故事黄道婆的神话故事有很多版本,但最著名的故事之一是关于她与男人的悲惨婚姻。
故事中描述了黄道婆与牛郎相爱,但由于人间仙女的身份,黄道婆被迫与牛郎分开,每年只能在七月初七日相会。
这个故事象征了分离和等待的爱情。
4. 黄道婆的信仰黄道婆在中国民间信仰中非常流行。
许多人相信她有能力消除邪恶、帮助求子、守护家庭和保障人们的安全。
信徒们会在家中设有小型的黄道婆神坛,用于祈求黄道婆的保佑和祝福。
5. 黄道婆的节日庆祝黄道婆的主要节日是农历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也被称为中国情人节。
这一天被认为是黄道婆与牛郎相会的日子,许多人会在这一天祈求黄道婆的祝福,并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放焰火、燃灯和烟花等。
6. 结论黄道婆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神灵,扮演着保护和帮助人们的角色。
她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传说和神话故事,而她的节日也成为中国文化中重要的日子之一。
黄道婆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人们带来幸福和祝福。
以上是关于黄道婆的资料的简要介绍。
黄道婆的故事与信仰深深影响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生活,而这种信仰与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通过了解和学习黄道婆的故事和信仰,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和民间信仰的丰富性。
“黄道婆”叙事的国家策略孙绍先在现代中国的人物传播史上,黄道婆是个奇迹。
她从古代文人笔记中的只言片语中被挖掘出来,借助强大的国家叙事话语策略,迅速成为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
早在1937年,黄道婆的事迹就已经进入了国民小学课本,成为国家教育背景中光芒四射的女杰(教科书是现代国家的意志与价值观念的体现,日本文部省对教科书的顽固态度可以作为反证)。
新中国成立后,延续并加强了对黄道婆事迹的确认、翻新和歌颂,黄道婆的故事在小学中学的课本中的地位不可撼动;黄道婆塑像屹立在首都中国历史博物馆的展示台前,各种版本的黄道婆的事迹和故事不断出现。
这是民国和新中国在一个人物的宣传策略上少见的一致。
在中国官方的强力推荐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她为“世界文化名人”。
700年来,黄道婆作为民间百姓感恩的“织母”,只具有松江的地方性影响(其学习工作地海南,没有任何典籍和方志记载);到民国时,黄道婆一跃成为“国家女杰”,一定有其不可忽视的现代背景。
当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面临列强的炮口时,中国的精英阶层愕然发现,原来我们引为自豪的以伦理道德为导向的东方文明,在侵略者的铁蹄面前竟然如此地不堪一击!三皇五帝及所有古代圣贤的遗存都极度缺乏“强国保种”的资源。
部分痛苦到极点的知识分子,将国家溃败的原因归结为中国传统文化先天贫弱,愤而欺师灭祖,将所有中国古代文明都当垃圾扫除。
“五四”时期“打倒孔家店!”的怒吼便是明证!激愤过后,还需痛定思痛!如果我们把所有中华文明都铲成一片瓦砾,我们自己就不复有“中国人”的根基,等于是不用别人动手就自己灭了自己。
我们必须在中华传统文明中找到符合“现代性”标准的因子,这是近中国人的精神焦虑所在;而这一“现代性”标准由于西方文化的强势表达,则非科学技术莫属。
在这种背景下,为振奋民族精神,挖掘更符合现代精神的中国古代科技精英,就成了一代中国人的共识。
中国古代的科技经现代梳理提炼,结论是:水平极其先进,发明极其辉煌,有李约瑟的研究为证。
就是对中国极具偏见的西方人,面对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也是面红耳赤,无话可说。
可是仔细想来,这“四大发明”在使国人扬眉吐气的同时,也使我们心中隐隐作疼。
因为,后世中国并没有将这些伟大的发明用在“正道”上。
正如鲁迅所言,罗盘用来看风水;火药用来娱神驱鬼;白纸和印刷术不用说是用来传播“愚民误国”的圣贤之言;火药的使用轮回尤其使人痛心!欧洲人拿去之后,成就了由冷兵器向热兵器的军事革命,然后用其来痛击发明它的主人!在自己的历史中,挖掘符合现代性需要的文化传承,这并不是个轻松的任务。
中国一直认为自己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5000年(近来这一尺度已经放大到8000年到10000年)辉煌的历史,且有丰富的史学积累。
但是,盘点下来历朝历代能入正史者,帝王将相居多,宫廷政治居多。
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家,发明家并不多。
许多发明找不到主人,例如,“四大发明”中的火药、指南针都无法坐实发明者的身份;而发明创造中直接与民生相关的就更少。
中国古代的科学家,按照西方现代性的要求,经多方搜寻挖掘,勉强组成了如下阵容:如天文方面的张衡、郭守敬;医学的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数学的祖冲之;地理的郦道元;科普类的沈括、宋应星;发明家:蔡伦、毕升、黄道婆,等等;这其中,许多人的发明行为都不是在正史中被辑录的。
我们不妨用排除法对上述人物再做甄别;从中国古代精英的阵容来看,医学无疑是最强大的,有华佗、扁鹊、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等一大批优秀人物,在18世纪以前的世界也是最优秀的。
然而,在西方现代科学标准的挤压下,有着“巫医”色彩的中国传统医学几乎成了“最不科学”的代名词。
20世纪初,“中医”存废之争,闹得举国不宁。
新中国成立之初,要不是毛泽东出面保了一下中医,恐怕中医早就被逐出中国现代医疗体系了,而这种争议直到现在仍没有平息。
中国古代的天文学也曾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然而,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们测天的动机相当可疑:他们不是为了解释和垄断“天意”,就是为“君权神授”寻找超自然的根据;显然,这种背景下的天文知识也不符合西方制定的“科学”客观标准。
如果再去了未被好好利用的“四大发明”,那么,符合西方现代性和科学精神的人,差不多就剩下黄道婆了。
黄道婆的历史功绩是改革了纺织工具,成倍地提高了生产效率,使松江府乃至整个江南的纺织业一片兴旺。
其行为有利于民族团结;其结果有利于强国富民;其方式是科学的;其精神是博爱的;就是其性别也有利于宣传现代的妇女解放。
这便是黄道婆应时而起的现代背景。
从史学的角度看,支撑黄道婆事迹的全部古代文献,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篇,而且都不是主流史学家看重的“正史”。
显然,村妇身份的黄道婆,没有进入各级官府的法眼,更不用说上达朝廷了。
倒是寓居乡间的知识分子,发现并辑录了黄道婆的轶闻。
较早的是陶宗仪(1316-1402)著《南村辍耕录》卷24,全文如下:黄道婆:闽广多种木棉,名曰吉贝,松江府东去五十里许,曰乌泥泾,其地土田硗瘠,民食不给,因谋树艺,以资生业,遂觅种於彼。
初无踏车椎弓之制,率用手剖去籽,线弦竹弧置按间,振掉成剂,厥功甚艰。
国初时,有一妪名黄道婆者,自崖州来,人既受教,竞相作为;转货他郡,家既就殷,莫不感恩洒泣,而共葬之,又为立祠,岁时享之,越三十年,祠毁,乡人赵愚轩重立,今祠复毁,无人为之创建,道婆之名,渐泯灭无闻矣另王逢在《梧溪集》《黄道婆祠有序》中称:“黄道婆,松之乌泾人。
少沦落崖州,元贞间,始遇海舶以归。
乡长者赵如珪,为立祠香火庵,后毁。
至正壬寅,张君守中,迁祠于其祖都水公神道南隙地,俾复祀亭,且征逢诗传将来。
辞曰:前闻黄四娘,后称宋五嫂。
道婆亦流辈,不肯崖州老……”。
今天来看,黄道婆的故事最初是在松江一带百姓中流传,引起了俚俗收集与研究学者的注意,从而进入文人笔记体著作中,完成了由草根民间传播到文人文字传播的转变。
这个转变极其重要,没有这个转变就没有后来的国家级名人——黄道婆事迹;没有这个转变,黄道婆的事迹就永远只能是一个民间故事或传说,甚至很有可能永远沉入历史的黑暗之中。
陶宗仪在辑录黄道婆事迹时,就已经面临着“道婆之名,渐泯灭无闻矣”的事实。
可惜的是陶宗仪既没有史学家的敏锐,也没有新闻工作者的敏感,没能进一步详细调查核实黄道婆的个人身份和事迹,于黄道婆事迹传播有大功,也有大过。
稍后的王逢也一样,有结论,没考证。
他多写的那一两句话,不仅没能使黄道婆的形象愈加清晰,反而把历史真相弄得更加扑朔迷离。
“少沦落崖州”,又从崖州归来,这一往一来,数万里山重水复,一个女孩子,一个老妇人,如何前往?又如何回来?为什么前往?又为什么回来?这在20世纪引发了至今无法证其源的黄道婆籍贯的沪琼之争与身份的汉黎之争。
1937年民国小学《国语》课本:率先开始了“黄道婆”叙事的现代性解释。
课文全文如下:木棉原产在闽广,交通梗阻不外传。
元代有个黄道婆,生长江南黄浦过。
闻知木棉有用处,长途跋涉去福建。
果然见到木棉树,干高数丈满田园。
花如山茶子子絮,颜色黄褐轻且软。
虽然不能织布用,做成褥垫很温暖。
道婆携种回江南,实行移植在田间。
一人传十十传百,江南农家学种棉。
道婆功劳自不休,至今人人还纪念。
作者似乎觉得,黄道婆从黄浦江边到海南岛,山高水长,路途艰险,以古代的交通条件别说往返,一个单程也要冒九死一生之风险。
不然,历代贬到海南官员怎么都把此一行视为“万死投荒”的“鬼门关”呢?进了国家钦定的课本,太神奇了可不行。
于是乎干脆把目的地改成两千里左右的福建,那还要强调指出,是“长途跋涉去福建”。
只是这样一改,学织布一事如何圆得回来?莫不成跟闽人学织布?这种玩笑就开得太大了。
接下来就只能牺牲黄道婆学织布,回来搞纺织技术改革的事迹,变成黄道婆回来单纯地帮助乡亲们移植木棉。
民国课本在战乱年代完成,恐怕来不及精雕细刻。
对于黄道婆传说与事迹来讲,这种叙事真是“丢了西瓜拣了芝麻。
”20世纪50年代,政府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进一步看重黄道婆的示范效应,开始深度挖掘黄道婆事迹,把她作为妇女解放、科学技术的国家标兵。
一个叫“康促”的人(据说是新华社记者)执笔重新回到王逢的文本上来,他想象生发出许多“情节”。
首先,给黄道婆确定了“童养媳”身份,使黄道婆成为被压迫阶级的一员,再通过抗婚,逃婚行为;一方面可以突出其反封建礼教压迫,敢于追求自由的斗争精神;另一方面,为她上船远航寻找动因。
其次,黎族人民在古代是被压迫民族,纺织技艺精湛,黄道婆流落天涯,为黎族人收留,并向黎族人学习纺织技术,这不仅体现了被压迫人们的阶级感情,也表现了民族团结的更高的时代境界。
第三,黄道婆晚年之所以历尽风浪执意再回松江,往小了说,是为了让穷苦的乡亲过上好日子;往大了说,是为了天下百姓摆脱饥寒。
由此,黄道婆的形象直接超越了历史上所有以“亲民”著称的人物——他们只能说说而已,例如杜甫;而黄道婆则是付诸行动。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在1959年8月出版了连环画《黄道婆》,连环画大家汪玉山和钱笑,在“康促”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把一个童养媳远航天涯,反抗封建压迫的故事演绎得形神兼备。
该书成为经典连环画后,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后来,政府的教育部门也看出了黄道婆身上蕴含的时代与民族价值,在康促文本的基础上加工润色,委托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编有《黄道婆》课文的中小学语文和历史课本。
从此,黄道婆的活生生事迹在一代代中国人心中生根;这些以文学虚构笔法演绎的童养媳的故事,变成了后来连专家学者都毫不犹豫就加以引用的“史实”。
在几十种此类论著中仅举一例。
北京大学王锦贵教授在其《从黄道婆一生论黄道婆文化现象》(《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9年第3期)中称:“青年时期的黄道婆生活很不幸福,她因为无法忍受公婆的虐待,逃离了家乡。
在饱经辗转流离之苦后,只身来到遥远的崖州(今海南岛崖城镇),从此在这里一住就是数十年。
”改革开放后,已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国际化大都市的上海,发现自己极度缺乏历史底蕴,黄道婆几乎是唯一的一张王牌。
于是,上海市政府不遗余力挖掘弘扬黄道婆形象,连续出资组织召开了三届大规模的“黄道婆国际研讨会”,还通过黄道婆遗迹的整修重建,拿到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
不夸张的说,黄道婆已成为大上海的历史文化名片;这可能是陶宗仪和王逢做梦都没有想到的。
如果我们再看看另一位略早于黄道婆的中华女杰的境遇,问题就可能更清晰一些。
无论是从信仰的规模,还是信仰的官方推崇程度,“妈祖”都堪称历史上的中华第一女杰。
北宋年间诞生于福建莆田湄州岛的林默(即妈祖原姓名),辞世不久,即在东南沿海民间掀起被崇拜的浪潮,并迅速向周边辐射。
这很快引起了朝廷的注意,宋徽宗御“赐顺济庙额”,迅速开始了妈祖信仰的国家化过程。
从1156年(宋高宗绍兴二十六年)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封号由2字累加至64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