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物体的运动》
- 格式:doc
- 大小:522.50 KB
- 文档页数:10
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6.测量距离和时间1.要想知道两地之间有多远,有哪些测量方法?[答]用脚,用步,用庹,用木棒,用卷尺测量。
2.利用工具确定两棵树之间有多远,就是在测量。
3.我们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有:卷尺、直尺、测绳、米尺等4.生活中测量距离的工具有哪些?[答]钢直尺、钢卷尺、皮尺、三角尺、游标卡尺等常用工具,以及应变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激光测距仪等先进的电子测量工具。
5.两点之间相隔的长度就是两点之间的距离。
常用的距离单位有厘米、米、千米等。
6.电子停表是实验室里常用的计时工具。
使用时,先将电子停表归零,按下开始键开始计时,按下停止键停止计时。
7.常用的计时工具有:电子停表、手表、秒表等;常用的时间单位有:时、分、秒、年、月、日等。
先进的计时方法、计时工具有:田径比赛终点计时系统、现代机械表、现代电子表、现代原子钟等古代劳动人民是怎样计时的:圭表、日晷、水钟、沙漏等古代的计时单位还有:一炷香、一盏茶等8.测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用卷尺更合适,测量课桌两条桌腿之间的距离用米尺更方便。
9.【回忆实验】【活动名称】用卷尺测量两棵树之间有多远【活动目标】学会使用卷尺测量距离。
【活动材料】卷尺等。
【活动过程】(1)标出表示两棵树距离的起止点。
(2)一个学生把卷尺的零刻度对准起点。
(3)另一个学生拿着卷盘到达终点附近,拉直、拉紧卷尺后读出终点对应的示数。
10.光年是一个距离单位,代表光在真空中一年所走过的距离,用于测量宇宙中相隔较远的两个天体的距离。
纳米是更小的距离单位。
11.怎么测量树叶的周长?把树叶平铺,拿一根细线,从细线的一端沿着树叶的外沿绕一圈并记录好终点,用直尺测量出这段细线的长度,即树叶的周长。
7.运动物体的位置和快慢1.我们所说的物体的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来说位置发生了变化。
2.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在运动,需要选择另一个物体作为标准,这个作为标准的物体叫作参照物。
3.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的位置,可以用相对于参照物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物体的运动》的内容包括: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及其计算,以及各种运动形式。
这一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在教材的安排上,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物体的运动,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对物体的运动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的概念,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机械运动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解速度的计算方法,能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实践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学生认识到运动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机械运动的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速度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器材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运动现象,如汽车的启动,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运动,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讲解:讲解机械运动的概念,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介绍速度的计算方法。
3.实践: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如测定物体速度,加深对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以及速度计算的理解。
4.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运动现象。
5.拓展:介绍一些运动的相关知识,如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运动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清晰、简洁,能够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热爱物理学习可以创造奇迹。
如果我们热爱登山,我们可以不顾旅途的危险与劳顿,勇往直前。
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透镜1、名词(1)薄透镜:透镜的厚度远小于球面的半径。
(2)主光轴: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
(3)光心:(O)即薄透镜的中心。
性质: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
(4)焦点(F):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线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个点叫焦点。
(5)焦距(f):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
(6)区别:凸透镜:中间厚,两边薄;凹透镜:中间薄,两边厚。
2、典型光路FFFF3、填表:名称又名眼镜实物形状光学符号性质凸透镜会聚透镜老花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发散透镜近视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生活中的透镜(1)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原理凸透镜成像u> 2ffu像的性质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正立、放大的虚像光路图透镜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物体靠近相机,暗箱拉长像偏大:物体远离相机,暗箱缩短像偏小:物体靠近镜头,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物体远离镜头,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物体稍微远离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物体稍微靠近透镜,适当调整眼睛位置物体不动时的调整像偏小:相机靠近物体,暗箱拉长像偏大:相机远离物体,暗箱缩短像偏小:镜头靠近物体(位置降低),投影仪远离屏幕像偏大:镜头远离物体(位置提高),投影仪靠近屏幕像偏小:透镜稍远离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像偏大:透镜稍靠近物体,适当调整眼睛位置其他内容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像越小,像中包含的内容越多。
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投影片要上下左右颠倒放置。
平面镜的作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使得射向天花板的光能够在屏幕上成像。
(2)实像和虚像(见下图):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是光通过凸透镜射出后会聚在那里所成的,如果把感光胶片放在那里,真的能记录下所成的像。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教案物体的运动》本课旨在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学会利用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并能用一些表示方位的术语描述自己的位置。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出示教学课件,展示人或物运动的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相关问题。
随后,教师提问学生老师的位置,让学生相互讨论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二、学单导学教师出示实验过程,让学生从不同方面观察物体的运动和位置。
首先,教师提供关于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并记录。
然后,教师让两位同学进行实验,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最后,教师出示校园地图,让学生描述自己在校园中的位置,并让其他学生观察并回答问题。
三、深入研讨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进一步观察物体运动的图片,并说一说判断的依据。
随后,教师告诉学生判断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需要选定一个固定参照物,再比较前后位置相较于参照物是否变化。
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描述自己的位置,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描述位置的方法。
2.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生活中的应用。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1.掌握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定义和特点。
2.理解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应用。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小球、弹簧、铅笔、纸张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聚焦问题。
1.教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看到的是什么?”2.学生回答:“是一条直线和一个弧线。
”3.教师进一步提问:“这两种线条有什么不同?”4.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板书课题)二、学单导学,自主探索。
1.学生观察前,明确观察要求。
1)教师出示课件,展示小球在直线轨道和曲线轨道上滚动的视频。
2)教师出示弹簧和铅笔,让学生观察弹簧的形状和铅笔的曲线形状。
2.学生观察中,围绕研究单展开观察。
1)学生自主实验,并完成研究单。
2)学生观察并做好记录。
3.实验后,汇报交流实验现象。
学生汇报:直线运动是物体在直线轨道上做的运动,曲线运动是物体在曲线轨道上做的运动。
四年级下册《物体的运动》完整教案2021版-青岛版科学(六三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树立科学探究的精神。
学生培养对自然现象的尊重和敬畏之心,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展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3. 观察和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 总结和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5. 练习和应用: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课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教学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实验器材等。
教学过程1. 复习导入:教师通过提问或小测试,引导学生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2. 新课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引导学生掌握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3. 观察和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让学生通过实践探究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4. 总结和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讲解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的原因。
5. 练习和应用:教师布置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运动和静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五章物体的运动》知识点汇总1、测量的定义和单位(1)定义:将待测的量与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
(2)单位:公认的标准量。
2、长度的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1)国际单位制SI:米,符号:m(2)常用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µm)、纳米(nm)(3)换算关系:(4)总结:大单位→小单位,乘以10的正n次方小单位→大单位,乘以10的负n次方3、测量长度的工具——刻度尺的正确使用①会认:认清刻度尺的零刻度线、分度值和量程(或测量范围)量程:一次测量的范围(0-8cm)分度值:该刻度尺的最小刻度(0.1cm/1mm)零刻度线:刻度尺的起始刻度。
使用前,注意观察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若磨损,可以从其他整数刻度量起。
②会放:刻度尺的位置要放正,刻度尺的零刻度线要与被测物体的一端对齐,使刻度尺有刻度的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③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④会读: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⑤会记:记录的测量结果应由准确数值、估读数值和单位组成。
4、长度的特殊测量(1)累积法(测多算少法):测一张纸的厚度、铁丝的直径等(2)平移法:测乒乓球的直径、锥体的高度等(3)化曲为直法:测曲线的长度等5、时间的单位及测量(1)单位:国际单位:秒,符号s;常用单位:小时(h)、分(min)(2)时间单位的换算1h=60min 1min=60s 1h=3600s(3)机械秒表的读数大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30s,大表盘的分度值是0.1s。
小表盘指针转动一周所经历的时间是15min,小表盘的分度值是0.5min。
注意:读数,先分后秒(先读小表盘,再读大表盘)小表盘中过了半格,则大表盘读第二圈(大圈)6、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
(2)减小误差的方法:①多次测量取平均值;②选用更精密的测量仪器;③改进测量方法。
(3)注意:误差是客观存在的,不能避免,不可能消除,只能尽量的减小;而错误可以避免。
课题 5、摆课型新授课时5授课日期教学目标能够对影响摆的快慢有哪些因素进行假设。
能够根据假设设计实验进行验证。
能够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搜集证据。
能够测量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能够通过测量搜集、记录数据,并选择有效的数据支持证据。
教学重、难点知道摆的快慢与摆长有关系,摆长越长,摆得就越慢;反之摆得越快。
在实验中会“控制变量”,知道控制变量是一种搜集证据的重要方法。
知道可以用数据分析试验结果。
教学准备图片、实验用品预习要求看课本相关章节内容及问题。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一、集中话题1、教师:我手心里握着一样东西,大家想看看是什么吗?(教师松手,手心挂着一个简易的摆)问学生:你们知道它叫什么吗?板书:摆2、教师:关于摆,你们知道些什么知识?(指名学生说说)3、今天我们就来研究摆,探究一下摆中有什么奥秘。
二、探索和调查让学生学会测定15秒内摆摆动的次数。
(1)教师:要了解摆的奥秘,首先,让我们来掌握一项本领,学会测定摆在单位时间内摆动的次数。
那摆怎样才算摆动一次呢?教师演示:把摆拉开一个角度,松手。
同时讲解:摆摆到另一面,再回到开始运动的地方我们就算摆摆动一次。
(2)讲解如何使用秒表记时。
(3)教师与学生合作:测定讲台上的摆15秒内摆动的次数。
教师同时指导,怎样减小误差。
(每组到老师处领一个摆,组内自行分工:记时员,操作摆的人员,记数员,记录员,汇报员。
)(4)学生合作测定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
(5)学生汇报。
2、发现问题,作出假设。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内容、方式)旁注(1)谈话:同学们,你们汇报的实验结果,各组的摆在15秒内摆动的次数基本上都不同,那为什么摆在相同的时间内摆动会有快慢?摆摆动的快慢究竟与什么有关呢?请同学们观察你们的摆,作出你们的猜测。
(2)学生讨论,作出猜测。
(3)学生猜测,归结为摆的快慢与摆角的大小、摆锤的轻重、摆线的长短有关。
(板书)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教师:假设不一定是正确的,那就让我们用实验来证明。
第五章物体的运动一.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教学目标】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读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初步学会长度估计测量的方法。
3、初步了解单位形成的过程,体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时的喜悦,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知道测量有误差。
6、能根据常见的周期现象测量时间,能用秒(手)表测量时间。
【教学过程】一、长度的单位及其测量1.探究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⑴请你目测一下课桌的长、宽、高,试比较他们的长度。
⑵若不允许用尺,你如何证实你的目测结果?⑶总结:测量就是一种比较以及单位的定义。
2.长度的单位及其换算【知识点】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符号是。
常用单位还有,,,,,。
换算关系是:1Km= m 1m= dm 1dm= cm1cm= mm 1mm= um 1um= nm【例题剖析】⑴9.8×103 km = = cm⑵8.5×1015nm = = m二、正确使用刻度尺1、你手头的刻度尺最大测量范围(量程),它准确到什么程度(分度值)2、正确使用刻度尺的要点:①刻度尺有刻度一边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
②刻度尺的与被测物体一端对齐,视线与尺面。
③测量值应估读,记录结果由和。
3、用你的刻度尺测出物理课本的其宽度。
4、讨论:a.零刻度线磨损了的刻度尺能否使用?b.用手头的三角板来测量一扇门的长、宽、高行么?为什么?5、学生活动:用刻度尺测量一张纸的厚度。
总结:误差是指。
减少误差的方法。
阅读【生活、物理、社会】通过身高、脚底的测量可以帮助公安人员破案。
三、时间的单位及其测量 1、时间的单位及其换算【知识点】 在SI 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 ,符号是 ,常用单位是 , 。
换算关系是:1h= min 1min= s 2、时间的测量探究活动:学会使用秒表(1)观察你的手表,完成下列表格 (2)自行设计表格,用你的手表分别测出脉搏跳动10次、20次、30次所用的时间,并且计算出你的脉搏跳动一次所用的时间。
金湖县实验中学八年级物理第五章《物体的运动》学案第1节长度和时间的测量【目标】: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记录读数并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初步学会长度估计测量方法。
3、初步了解单位形成的过程,体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4、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重点】:单位的引入,刻度尺的使用和估计测量【难点】:刻度尺的估读。
【用具】:刻度尺、秒表【要点1】:长度的单位及测量【活动】:比较课桌的长、宽、高。
【活动1】:请学生目测课桌的长、宽、高,比较它们的长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单凭感觉判断得到的结论并不完全可靠。
进而使学生体会到测量的重要性【活动2】:不用尺,你如何证实自己的目测结果?记录你的做法。
【例如】:取一根线,使其与课桌的宽等长,以此作为标准与课桌的长、高进行比较;用一课本的宽度作为标准,测出课桌的长、宽、高各是选定标准的几倍,等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结】:测量就是将待测的量与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比较,这个公认的标准量就称为单位。
要测量长度,首先要定出长度的_______。
国际单位:国际上规定了一套统一的单位叫国际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是______,符号:______。
其它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位换算:1Km=_____m,1m=____dm,1dm=_____cm,1cm=_____mm,1mm=____um,1um=____nm。
【阅读】:自然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常见物体的长度(填单位)(1)X刚学生的身高为1600____,胸围74.6_____。
(2)课桌桌面长12.00____。
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物体的运动》完全教案
教学目标
- 了解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 掌握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
- 能够观察和描述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
教学准备
- 教材: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四年级下册
- 教具:小球、玩具车等模型物体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观察小球在桌面上滚动的情景,引导学生思考物
体的运动是什么意思。
2. 概念讲解:简单明了地解释物体的运动是指物体位置的改变。
3. 分类讨论:引导学生思考物体的运动有哪些种类,并让他们
举例说明。
4. 实验观察:让学生自行选择一个物体,并观察它在不同情况
下的运动方式。
5. 小结归纳:让学生总结物体的运动可以是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和往复运动,并进行简单的概念复。
6. 练巩固:以玩具车为例,让学生观察和描述其运动方式,并写下自己的观察结果。
7. 拓展延伸:让学生观察更多日常生活中的物体运动,并进行描述和归类。
8. 结束:简要复物体的运动种类和观察方法,并鼓励学生积极观察身边的物体运动。
教学评价
- 观察学生在实验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时的表现,检查其对概念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 收集学生的练作业,评估他们观察和描述物体运动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资料
- 2021青岛版(六三制)科学四年级下册教材
- 物体的运动相关教学资源。
2016年江苏省中考物理专题练习五:《物体的运动》(附答案)一.选择题1.(2015•泉州)下列的估测中,最接近生活实际的是()A.一节物理课的时间约为40sB.成年人正常步行的速度约为6m/sC.一根新铅笔的长约为17cmD.一份中考物理试卷的质量约为100g2.(2015•恩施州)据现察.教室的宽度最接近于()A.60mm B.8dm C.8m D.60m3.(2015•安徽)小明利用最小分度值为1mm的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三次测量的数据分布为2.35cm、2.36cm、2.36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cm B.2.357cm C.2.35cm D.2.4cm4.(2015•南昌)一只小鸟从枇杷树上飞到地面,啄食掉落在地上的熟枇杷,吃了一会儿,路边传来吆喝声,小鸟立即飞回树上它出发时的位置,如图所示,能够大致描述小鸟运动情况的是()A. B.C.D.5.(2015•郴州)某同学周末坐甲车回家,与之并排的乙车在超车,该同学感觉自己在后退,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甲车B.乙车C.地面D.路旁的树6.(2015•宜昌)鲁迅的《社戏》中有这样的描写:“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其中“山…向船尾跑去了”所选的参照物是()A.山B.船C.房屋 D.河岸7.(2015•镇江)“神舟十号”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以下哪一个作为参照物,“天宫一号”是静止的()A.西昌卫星中心的发射塔架B.“神舟十号”飞船C.海面上行驶的远洋观测船D.在“天宫一号”内穿行的航天员8.(2015•泉州)国产歼﹣15舰载机在航空母舰“辽宁号”上起飞,如图所示,若说该飞机上的飞行员是静止的,所选的参照物是()A.航空母舰B.该飞行员驾驶的飞机C.海岸D.航空母舰上的工作人员8题9题10题9.(2015•莆田)如图,站在运行中的自动扶梯上的顾客,常觉得自己是静止的,他选择的参照物是()A.地面B.扶梯C.墙壁D.天花板10.(2015•宁波)战斗机水平飞行时,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如图甲所示的“天地分界线”,当飞行员从右侧舷窗看到的“天地分界线”如图乙所示时,飞机可能在()A.斜向上爬升B.斜向下俯冲C.竖直向上爬升 D.竖直向下俯冲11.(2015•滨州)如图记录了甲、乙两辆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时,在某段时间内的运动过程.关于甲、乙两车的运动情况,说法错误的是()A.前10s内甲车运动的路程大于乙车运动的路程B.乙车到达600m处所用时间大于甲车达此处所用时间C.乙车在做匀速直线运动D.甲、乙两车在40s内的平均速度相同12.(2015•衡阳)课外活动时,小明和小华均在操场上沿直线跑道跑步训练.在某次训练中,他们通过的路程和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人都做匀速直线运动B.两人都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C.前2s内,小华跑较快D.全程中,小华的平均速度大于小明的平均速度12题13题14题13.(2015•乐山)甲、乙两车在公路上,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它们s﹣t图象的(路程﹣时间图象)如图所示,经过4s甲、乙相遇.甲、乙的速度分别为v甲、v乙,P、Q间的距离为s,则()21教育网A.v甲>v乙,s=16m B.v甲>v乙,s=8m C.v甲<v乙,s=16m D.v甲<v乙,s=8m 14.(2015•上海)甲、乙两物体先后从同地沿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甲比乙先运动2秒,甲运动6秒时通过的路程为6米,此时甲、乙间的距离为2米,在图所示的a、b、c三条图线中,乙的s﹣t图()A.一定是图线a B.一定是图线b C.可能是图线b D.可能是图线c15.(2015•大连)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通过的路程s和时间t的关系图象是()A. B.C.D.16.(2015•株洲)甲同学骑自行车去看望乙同学,得知消息后,乙同学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车返回,整个过程他们的位置与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据图可知()A.两同学在t=10min时相遇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来的1.5倍D.整个过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16题17题18题17.(2015•沈阳)两台完全相同的电动小车,在水平路面上由同一地点同时向东作直线运动,他们的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如图所示.根据图象作出的下列判断,其中正确的是()A.两车运动的速度大小相等B.通过30m的路程,乙车所用的时间比甲车的长C.第6s时,甲车的动能比乙车的动能大D.若以乙车为参照物,甲车是向西运动的18.(2015•钦州)如图所示是测量小车运动平均速度的实验装置示意图,让小车从静止开始沿斜面向下运动,关于小车通过前半段路程s1、后半段路程s2和全程s的平均速度的判断,正确的是()A.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最大B.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最大C.小车通过s1的平均速度大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D.小车通过s2的平均速度小于通过s的平均速度19.(2015•黄石)小东在百米赛跑中第1秒内通过的路程是3米,第2秒内通过的路程是5米,第3秒内通过的路程是7米,则他在这3秒内()A.前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B.后2秒内的平均速度为6m/sC.3秒内的平均速度为7m/s D.最后1秒内的平均速度为5m/s20.(2015•邵阳)2015年5月31日,中国选手苏炳添在国际田联钻石联赛男子100m比赛中,以9秒99的成绩获得第三名,成为当今跑得最快的黄种人,在这次100m比赛中,苏炳添的平均速度约为()A.0.1m/s B.1m/s C.10m/s D.100m/s二.填空题(共10小题)21.(2015•安顺)坐在温馨的物理考场,仔细想想:你平时走路的步幅约为50,上体育课时你跑100m所需时间约为16(填上合适的物理量单位).22.(2015•龙岩)中国运动员苏炳添以9.99s的成绩成为第一个打破百米10s大关的黄种人.在比赛过程中.他做(填“匀速”或“变速”)运动,他的百米平均速度约为m/s(保留整数).23.(2015•南充)如图中被测物体的长度是cm,该刻度尺的分度值是cm.23题24题29题24.(2015•张家界)如图所示,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读数时视线正确的是(选填“A”或“B”),测出该物体的长度是cm.25.(2015•淮安)宋代诗人陈与义乘船出游时曾写下一首诗:“飞花两岸照船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其中“云不动”、“云与我俱东”分别是以、(选填“榆堤”或“船”)为参照物.26.(2015•昆明)小萌同学骑自行车上学途中,以自行车为参照物,小萌是.若小萌以5m/s 的速度从家里骑车10min到达学校,小萌家距学校m.27.(2015•漳州)周末,小美与爸妈自驾出游,汽车行驶中,小美与妈妈并肩地坐在后座,以妈妈为参照物,小美是的,以路边的树为参照物,小美是的.28.(2015•泰州)2015年,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红旗HQ3将再次进行长途测试,之前的测试中,该车的平均车速约90km/h,合m/s,车载高精度GPS系统可对车实时定位,该系统定位时利用了(选填“电磁波”或“超声波”),自动行驶过程中,路边树木相对该车是的.29.(2015•莱芜)A、B两车分别从P、Q两点同时同向运动,经过6秒A、B相遇,它们是s﹣t图象分别如图甲、乙所示,由此可知v A v B(填“>”、“=”或“<”),P、Q间的距离为m.30.(2015•泸州)如图所示,一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在相等时间内连续拍摄4次“频闪”照片,频闪的时间间隔为0.02s.从频闪照片可判断,该木块做直线运动(选填“匀速”或“变速”).木块从1位置运动到2位置的距离是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的速度为m/s.30题31题31.(2015•通辽)停表的示数为s。
三.实验题32.(2015•乌鲁木齐)如图,在“测量平均速度”的实验中,提供的实验器材有:木板(长为120.0cm,底端有金属挡板)、小车(长15.0cm)、秒表、木块.(1)实验时应保持斜面的倾角较小,这是为了减小测量(填“路程”或“时间”)时造成的误差.(2)斜面倾角不变时,小车由静止释放,小车通过的路程越长,其平均速度越(填“大”或“小”);小车由静止释放,通过相同路程,斜面的倾角越大,小车运动的平均速度越(填“大”或“小”).(3)一次实验中,小华测得小车从静止开始运动到两个车长的距离所用时间为1.2s,则小车的平均速度为m/s.(4)若保持斜面倾角不变,利用本实验提供的器材最多可测出组小车由静止释放到撞击金属挡板过程中的平均速度.32题33题33.(2015•巴彦淖尔)某物理兴趣小组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的实验中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小车从带刻度(分度值1mm)的斜面顶端由静止下滑:(1)读出小车从A运动到C经过的路程S AC=cm.(2)若小车从A运动到C所用的时间为3秒,则小车经过AC的平均速度V AC=cm/s(结果保留一位小数).(3)实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选填“大”或“小”).(4)小车从斜面顶端滑到底端的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是(不计摩擦).四.计算题34.(2015•张家界)张家界大峡谷玻璃桥位于湖南省张家界大峡谷景区内,玻璃桥十分新颖、造型简洁美观,与周边自然环境十分协调.按照设计,玻璃桥总长430米、宽6米,桥面全部采用透明玻璃铺设,是一种全玻璃结构的桥梁.玻璃桥桥面由三层玻璃叠加而成,每层99块,每块规格3m×4.5m、厚2cm.桥面单层玻璃最低可承载20吨.(g取10N/kg)(1)一名游客通过玻璃桥用了10分钟的时间,求:此游客的平均速度是多少?(2)已知此种玻璃的密度为2.5×103kg/m3,求:一块玻璃受到的重力多大?35.(2015•云南)如图是小王同学在参加学校运动会200m比赛时的情景.他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力为500N,鞋子与地面的接触面积为80cm2,跑完全程用时32s.求:(1)他跑完全程的平均速度;(2)他跑步时对地面的压强:(3)若一只鞋子的质量为150g,跑步过程中鞋子离地面的高度均为20cm,脚落地一次重力对鞋子做的功.36.(2015•毕节市)如图是一种投入使用的新型安全校车,中考期间,某中学的学生乘坐这种新型安全校车到18km外的考点参加考试,校车行驶了30min后安全到达考点,(1)求校车在送考过程中的平均速度.(2)若校车和学生的总质量为9000kg,车轮与地面接触的总面积为0.2m2.求校车对水平路面的压强(g取10N/kg)(3)若校车以12m/s的速度在一段平直路面上匀速行驶,校车受到的牵引力为5000N.求校车发动机牵引力的功率.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答案 C C B A B B B B B B C C 题号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D B AD D B B C21. cm;s 22. 变速;10 23.2.50;0.1 24. B;1.35 25.船;榆堤26. 静止的;3000 27. 静止;运动28. 25;电磁波;运动29. ﹤;930. 匀速;1.80;0.9 31.3337.532. 时间;大;大;0.25;733.10.00;3.3;小;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34.3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