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生中的重要选择 王选
- 格式:pptx
- 大小:550.16 KB
- 文档页数:23
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本文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现部编人教版(2017年12月第1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题目改为《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文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我”表明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一生的重要影响。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原文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
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
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
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老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
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
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汇报人:2023-12-21•引言•第一个重要抉择•第二个重要抉择目录•第三个重要抉择•结论•附录:演讲者的生平简介01引言王选教授是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杰出科学家,曾主持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被誉为“当代毕昇”。
他通过自己的科研经历,深知科研工作的不易,因此希望通过演讲激励更多年轻人投身科研事业。
背景王选教授希望通过这次演讲,让更多的人了解科研工作的艰辛与付出,同时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和心得体会,鼓励更多的年轻人勇敢地选择科研作为自己的人生道路。
目的演讲的背景和目的演讲者的简介•王选教授:中国计算机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被誉为“当代毕昇”。
他主持研制了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中国的印刷技术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同时,他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在计算机科学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和贡献。
02第一个重要抉择王小波在高考后,面临选择志愿的问题,需要决定自己未来的专业和职业方向。
高考志愿选择当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各行各业都急需人才,但王小波对计算机科学并不了解,不确定是否应该选择这个专业。
时代背景面对的问题王小波从小对数学和逻辑推理感兴趣,这为他后来选择计算机科学专业提供了基础。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科学逐渐成为热门专业,市场需求大,这也为王小波的选择提供了支持。
社会需求个人兴趣王小波最终选择了计算机科学专业,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对未来的影响这个抉择对王小波的未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在这个领域不断学习和创新,成为了一位杰出的科学家和企业家。
03第二个重要抉择面对的问题计算机普及率低当时计算机技术刚刚起步,普及率非常低,只有少数人能够接触和使用计算机。
计算机人才匮乏由于计算机技术刚刚兴起,掌握计算机技术的人才非常少,难以满足社会需求。
计算机应用范围有限当时计算机主要应用于军事和科研领域,普通民众对计算机的应用需求不高。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计算机技术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掌握计算机技术成为了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
【导语】《我⼀⽣中的重要抉择》是⼈民教育出版社初中语⽂⼋年级下册(统编)的第15课,这篇课⽂是王选1998年10⽉在北京⼤学发表的⼀篇演讲稿。
课⽂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我”表明⽂章运⽤第⼀⼈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的事情。
“⼀⽣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的重要影响。
标题点明了⽂章的主要内容。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5课《我⼀⽣中的重要抉择》课⽂原⽂部编版⼋年级下册语⽂第15课《我⼀⽣中的重要抉择》知识点 ⼀、作者简介 王选(1937—2006),江苏⽆锡⼈。
2002年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被誉为“当代毕昇”“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之⽗”“中国现代汉字印刷⾰命的奠基⼈”。
⼆、理解词义 1.脱离:离开(某种环境或情况);断绝(某种联系)。
2.逸事:世⼈不⼤知道的关于某⼈的事迹(多指不见于正式记载的)。
3.抉择:挑选;选择。
4.多多益善:越多越好。
5.阳奉阴违:表⾯上遵从,暗地⾥违抗。
6.风⼝浪尖:⽐喻社会⽃争极为激烈、尖锐的地⽅。
7.强词夺理:本来没有理,硬说成有理。
8.平易近⼈:态度谦逊和蔼,使⼈容易接近。
也指(⽂字)浅显,容易了解。
9.不修边幅:不注意⾐着、容貌的整洁。
三、课⽂分段 第⼀部分(①):交代⾃⼰当前的⼈⽣、思想状态,并引出演讲内容。
第⼆部分(②—⑦):讲述⾃⼰第六次的重要抉择,列举实例,使⼈警醒。
第三部分(⑧):表达出了⾃⼰的期待和美好的期许。
四、问题归纳 1.开头⽤⽐尔•盖茨的事例有何作⽤? 列举⽐尔•盖茨的事例,运⽤类⽐⼿法,说明让年事已⾼的⾃⼰来领导⽅正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表现了作者的⾼度的责任感。
2.王选把⼈⽣的不同阶段⽐作不同的太阳,有什么好处? 运⽤了⽐喻的修辞⼿法。
把⼈⽣的不同阶段⽐作不同时间段的太阳,语⾔⽣动、幽默,形象地说明⾃⼰年事已⾼,只能跟⼤家讲⼀下奋⽃过来的体会。
同时引出下⽂所要讲述的内容。
我一生中重要抉择的王选文学家对不对作文哎哟,说起人生里的那些大事儿,我就想起了王选,那个让咱们中国印刷技术大跨步前进的家伙。
你说他是不是个文学家?哼,别逗了!他那可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啊,研究的是电子和光学,跟文学八竿子打不着边儿。
不过话说回来,要是说“我一生中重要抉择的王选”,那可就得好好掰扯掰扯了。
记得小时候,家里那台老式黑白电视机,画面总是模糊得跟蒙上了一层雾似的。
那时候,我就想着,要是能有个清晰的世界该多好啊!后来,听说王选发明了激光照排技术,能把文字印得清清楚楚,简直就像给眼睛吃了颗定心丸。
这不,现在连报纸、杂志上的字都变得特别清晰,就跟看高清电影一样。
你说这算不算是一次重要的“抉择”呢?再想想,王选不就为了这个技术,日夜钻研,甚至不惜与国际巨头竞争,把中国印机推向了世界的前沿。
这不就是典型的“抉择”吗?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中国印刷业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你说,这样的选择,是不是应该被我们点赞?当然了,王选的成就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
他的人格魅力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他总是那么乐观向上,从不轻言放弃。
这种精神,不正是我们每个人应该学习的榜样吗?所以说,王选的“抉择”不仅仅是关于一个技术的突破,更是关于一个人的成长和担当。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抉择”。
而我们,也应该从他的身上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
我想说,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那么几次重要的“抉择”。
这些抉择或许会让我们感到迷茫,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和信念,就一定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光明未来。
就像王选那样,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书写出一段段令人敬佩的传奇故事。
所以,亲爱的朋友们,不要小看了人生中的每一个“抉择”。
它们或许微不足道,但却能在我们心中留下深刻的印记。
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智慧和勇气去迎接每一个挑战吧!。
王选《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原文阅读本文原题为《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现部编人教版(2017年12月第1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5课,题目改为《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课文节选的主要是第六个抉择的部分。
“我”表明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写法,写的是关于自己的事情。
“一生中的重要抉择”表明了这些抉择对作者一生的重要影响。
标题点明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我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原文我在五年前脱离技术第一线,一年来逐渐脱离管理的第一线,我已经61岁了。
微软的董事长比尔.盖茨曾经讲过:“让一个60岁的老者来领导微软公司,这是一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所以比尔•盖茨本人一定会在60岁之前退休。
同样,让一个61岁的老者来领导方正也是件不可设想的事情。
我是属于高峰过去的一个科学工作者。
有一次在北京电视台叫“荧屏连着我和你”这个节目里,我们几个人,被要求用一句话形容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李素丽的一句话我记得,她说:“我是一个善良的人。
”非常贴切,她是一个善良的人,充满了爱心,全心为大家服务。
我怎么形容自己呢?我觉得我是“努力奋斗,曾经取得过成绩,现在高峰已过,跟不上新技术发展的一个过时的科学家。
”所以我知道自己是一个下午四、五点钟的太阳;各位呢,上午八、九点钟的太阳,这是本科生;硕士生呢,九、十点钟的太阳;博士生呢,十点、十一点钟,如日中天的太阳。
那么,一个快落山的太阳跟大家讲的,更多的是自己一生奋斗过来的体会。
所以我从我一生中觉得重要的抉择中,引发出一些话题跟大家来讨论。
我第一个抉择,在大学二年级即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当时北大非常好,教我基础课的老师都是非常优秀的老师。
因此我受到很好的培养。
北京大学应该继承优秀老师讲基础课的这种传统,他们是把心思放在教学上的。
这第一步很好的数学基础是我一辈子终生受益的。
所以我经常给研究生讲,在大学本科期间你不应该去问这个课有什么用,这是对你一生知识的某种锻炼,将来发挥的作用是难以估量的。
王选一生中的八个重要抉择王选(1937-2006),当代中国著名科学家,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创始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1991)、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993)、中国工程院院士(1994)、北京大学教授。
全国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
以下是摘录自王选1999年在北大的演讲稿,参考了相关资料。
第一个抉择,大学二年级,1955年,18岁1954年进入北京大学的数学力学系。
在大学二年级,毅然选择了并不为多数人看好的计算数学专业。
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为狂热的时期。
第二个抉择,1961年,24岁做了一生中最重要的决定,即开始从事软、硬件相结合的研究,探索软件对未来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影响。
第三个抉择,1962年,25岁为了提高英语阅读速度和反应能力,锻炼英语的听力,收听Radio Peking等,直到“文革”开始。
在出国潮时,放弃出国,参与了团队的工作。
养成了在一线自己动手的习惯,并且竖立了以后在科学研究中的自信。
1964年承担了国内较早的高级语言编译系统——DJS21机的ALGOL60编译系统的研制。
第四个抉择,1975年,38岁从事照排这个项目,采用了与众不同的技术途径,投入到“汉字精密照排系统”项目的研究中。
认为,英语的快速阅读能力在这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1970年自己动手做,一直做到1993年的春节,18年的奋斗。
18年里头没有任何节假日,也没有年初一。
年初一都是一天三段在那儿工作。
“一个献身于学术的人就再也没有权利象普通人那么生活。
”1981年,他主持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原理性样机华光I型。
1985年至1993年,他又先后主持研制成功并推出了华光II型到方正93系统共五代产品,以及方正彩色出版系统。
第五个抉择,1981年,44岁20世纪80年代初,致力于产业化的道路。
1981年后,主持研制成功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方正彩色出版系统相继推出并得到大规模应用,实现了中国出版印刷行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技术革命,成为中国自主创新和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杰出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