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治疗烟雾病1例分析 梁晓阳
- 格式:pdf
- 大小:412.36 KB
- 文档页数:2
烟雾病的诊治分析(附35例临床报告)目的研究国人烟雾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治疗。
方法对临床确诊的35例烟雾病患者进行详细的临床及影像学分析。
结果35例患者中男13例,女22例,平均38.2岁。
DSA表现:双侧前循环病变30例,合并后循环改变10例;单侧前循环病变5例,合并后循环改变3例;单纯后循环病变2例,单纯前循环病变21例。
合并脑动脉瘤患者4例,其中3例进行了栓塞或开颅夹闭术。
合并脑梗死患者5例。
2次以上反复出血4例。
脑室出血28例,脑实质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
因脑出血量较大,需行开颅手术者4例。
结论成人出血性烟雾病主要表现为脑室内出血,尤其中年女性多见。
积极针对合并动脉瘤及症状的外科干预多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但难以防止再次出血。
脑DSA是明确分析烟雾病病变特征及选择治疗方法的首要手段。
标签:烟雾病;DSA;治疗烟雾病是烟雾病(moyamoyadisease,MMD)是一种原因不明的慢性进行性的脑血管闭塞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颈内动脉(ICA)远端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前动脉(ACA)近端狭窄或闭塞伴脑底部和软脑膜烟雾状、细小血管形成。
以大脑Willis环动脉慢性进行性狭窄为主要特征,伴有颅底和基底核区异常侧支循环形成的病变,确诊需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igitalsubtractangiography,DSA)。
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保定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35例成年出血性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总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35例.男13例,女22例;年龄18-69岁,平均38.2岁:其中40岁12例。
纳人标准:年龄≥18周岁,DSA检查符合烟雾病的诊断。
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或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所引起的类似烟雾病样改变者不纳人本组。
除患者>40岁患者中有2例长期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史外,其他病例均无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药物史。
西京医院手术治疗烟雾病显奇效
段晓宏;李洁
【期刊名称】《老年健康》
【年(卷),期】2010(000)003
【摘要】近日,患了烟雾病的陕西省富平县27岁的小伙子阿炫,由西京医院经神经外科刘卫平教授施以右侧颞浅动脉剥离加颢肌贴敷手术,在他脑部重建了一条“输血管道”。
【总页数】1页(P7-7)
【作者】段晓宏;李洁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197.322
【相关文献】
1.算两次,显奇效 [J], 徐子茗;袁晶(指导)
2.水果蒸着吃,食疗显奇效 [J], 王美华
3.精准穴对——贴敷显奇效的关键 [J], 张新普;吴晓琳
4.第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西京医院)整形外科主任马显杰教授 [J], 张惠娟
5.万众一心抗疫情中医药优势显奇效——重庆市云阳县中医药学会抗疫纪实 [J], 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烟雾病的外科手术治疗发表时间:2010-09-16T15:01:36.21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22期供稿作者:孙晓杰[导读] 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
患者对象以婴幼儿和成人为主,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脑供血不足;成人主要表现为脑出血孙晓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精神病防治院 154007)摘要:烟雾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闭塞性脑血管病。
患者对象以婴幼儿和成人为主,婴幼儿主要表现为脑供血不足;成人主要表现为脑出血。
手术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包括直接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及直接、间接联合手术方式。
早期手术解除脑缺血症状的效果明显优与延迟手术。
根据临床表现及年龄差别不同手术治疗方式等非常重要。
关键词:烟雾病外科手术治疗烟雾病,最早由日本学者报道,命名为Moyamoya病(在日语中“Moyamoya”是“烟雾”的意思。
是一种自发的单侧或双侧的颈内动脉末段(虹吸段以远)及其主要分支进展性闭塞性疾病,在脑底面出现网状的细小血管,起到代偿供血的作用,该结构在脑血管造影上呈“烟雾状”,故此得名。
随着病变的发展,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起始段和基底动脉均可受累。
在部分病例中,可以发现与病变相关的动脉瘤。
随着颈外动脉的脑膜支参与脑的代偿供血,扩张的血管网逐渐减少、消失。
1.药物一般认为药物治疗的效果有限。
对于脑缺血的患者,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凝、钙离子拮抗剂等药物的效果均未得到证明。
脑缺血发作的急性期,可以考虑应用糖皮质激素。
2.手术(1)手术的时机及适应证:烟雾病的脑血流重建手术是设法让颅外的动脉参与脑组织的供血,均需要在病情平稳后才能进行。
出血起病的患者,如果颅内血肿量较大,则需要急诊开颅进行血肿清除和减压手术。
脑血流重建手术的适应证:①有脑缺血的症状;②曾经有脑出血病史;③进展性脑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癫痫等。
(2)手术方式①直接脑血流重建手术: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最常用的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搭桥术(STA—MCA Bypass),可以进行单支或双支搭桥。
外科手术治疗烟雾病1例分析梁晓阳
发表时间:2019-03-19T16:49:32.503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0月19期作者:梁晓阳鲁武伟王辉
[导读]
(伊川县人民医院外二科,河南洛阳 471300)
[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9-0243-01
烟雾病又名颅底异常血管网症,是一种以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大脑前动脉及中动脉起始部慢性狭窄或闭塞,颅底部继发异常小血管网为特征的脑血管疾病,因在脑血管造影术中异常血管网形似烟雾,故名烟雾病。
烟雾病的发病率在世界各地存在着明显的地区和种族差异,其中以亚洲地区黄种人发病率最高[1]。
近年来烟雾病的外科治疗在县级医院逐渐增多,现就我科今年8月份开展的1例烟雾病联合血管重建术报道如下:
患者,男,37岁,因左侧肢体无力3月余来院,3月前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入院治疗,颅脑CT显示脑梗死,给予常规治疗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为烟雾病,造影显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颅底异常血管网形成。
入院查体:左侧肢体偏瘫,左上肢肌力1级,左下肢肌力4级。
颅脑CT灌注成像显示:右侧额顶叶-基底节区脑灌注延迟(图1)。
患者右侧额顶叶灌注明显延迟,故给予右侧脑血管联合重建术,改善血液供应,减少颅底异常血管网血流量,降低远期脑梗死及脑出血发生率。
全麻成功后,头偏左,标记颞浅动脉额支、顶支(图2),显微镜下完整分离颞浅动脉额、顶支备用(图3),分离时防止损伤血管,分离骨膜及部分颞肌备用,钻孔锯骨,取下骨瓣,显微镜下将颞浅动脉额支与大脑中动脉M4段端侧吻合,血管吻合完成后采用吲哚菁绿荧光造影检测显示桥血管通畅(图4),将颞浅动脉顶支及带有部分颞肌的骨膜贴敷于脑表面,翻转硬膜,还纳骨瓣,避免骨瓣卡压颞浅动脉,缝合头皮,缝合头皮时注意避免损伤颞浅动脉。
讨论
烟雾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因素、感染、炎症、免疫反应、细胞因子分泌异常及弹性蛋白堆积等有关[2]。
有学者认为碱性纤维母细胞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 NO等细胞因子均与烟雾病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3]。
烟雾病的临床表现有出血型和缺血型两大类,儿童以缺血型多见,成年人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4],可表现为脑实质出血、脑室内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脑室内出血最常见。
烟雾病早期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常规检查如CT、MRI不易检出,大部分病人因并发脑梗死和脑出血后,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确诊。
文献报道,脑梗死患者在梗死灶形成早期,或有较小的易被漏诊的梗死灶时,CT灌注扫描可早期发现患者的脑灌注异常,为烟雾病的早期诊断提供线索[5]。
烟雾病的治疗方式主要有内科药物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
内科治疗对于缺血型患者主要应用活血化淤及抗血小板药物,尽管内科药物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症状短期效果显著,但是目前没有证据表明,药物治疗能够防止缺血和出血再次发作,更无法延缓或者阻止疾病的进展。
外科治疗方式主要包括直接血管重建术、间接血管重建术和联合血管重建术,为增加手术疗效,充分改善局部脑组织血液供应,目前多数学者主张采用联合血管重建术。
Duan等[6]对802例烟雾病患者的疗效分析中得出接受血管重建手术的患者发生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概率明显低于保守治疗组,且多数患者在接受血管重建术后可以保留完好的神经功能状态。
本例病人术后一月左上肢肌力3级,左下肢肌力4级,复查脑血管造影显示颞浅动脉扩张,吻合口通畅,侧支循环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手术效果。
参考文献
[1]刘骏辉,陈谦学,张锐,朱世振,许海甲.烟雾病的病因及外科治疗研究进展[J].山东医药,2015,(9):97-99.
[2]张正善,段炼,杨伟中,关良.烟雾病的病因研究[J].中国卒中杂志,2008,3(7):487-492.
[3]辛宇,王江飞,赵继宗.烟雾病病因研究的进展[J].国外医学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分册,2003,30(6):567-571.
[4]廖耿,刘亚杰,高筱雅.烟雾病临床特点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分析[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07,6(6):65,67.
[5]Cao W,Yassi N,Sharma G,et al.Diagnosing acute lacunar infarction using CT perfusion[J].J Clin Neurosci,2016,29:70—72.DOI:10.1016/j.jocn.2016.01.001.
[6]Duan L,Bao XY,Yang WZ,et al. Moyamoya disease in China:its clinical features and outcomes[J].Stroke,2012,43(1):5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