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测绘学精度概念的质疑
- 格式:docx
- 大小:17.51 KB
- 文档页数:7
如何解决测绘技术中的数据精度问题导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测绘技术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无论是城市规划、地理信息系统还是地质勘测等领域,准确的测绘数据都是基础和前提。
然而,测绘技术中的数据精度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困扰着测绘专业人员的难题。
本文将探讨如何解决测绘技术中的数据精度问题,并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数据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测绘技术中的数据精度问题主要体现在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方面。
而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进行数据质量管理。
数据质量管理是指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处理和数据应用等过程中对数据质量进行全面管理和控制的一项工作。
通过建立数据质量管理体系,可以规范数据采集与处理过程,提升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在数据质量管理方面,以下几个方面是需要重点关注的:1.数据采集阶段: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直接依赖于数据采集设备和采集人员的水平。
因此,应选择合适的测量仪器,确保仪器的精度和稳定性。
同时,培训和提高测绘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升其数据采集能力。
2.数据处理阶段: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应采用合适的算法和模型,减少处理过程中产生的误差和偏差。
同时,要注意数据的完整性和一致性,避免数据丢失和冗余。
3.数据验证和校核阶段:数据验证和校核是确保数据精度的关键环节。
通过比对原始数据和校核数据,发现和修复数据中的错误,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精确性。
二、技术手段的应用除了数据质量管理,还可以通过应用一些技术手段来解决测绘技术中的数据精度问题。
下面列举几个常见的技术手段:1.差分定位技术:差分定位技术是通过将参考站与移动站的测量数据进行差分处理,消除大气延迟和钟差等误差,提高测量的精度。
差分定位技术广泛应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航空测绘和导航定位等领域。
2.卫星定位技术:卫星定位技术是指通过卫星导航系统来确定位置和进行测量的技术。
目前,全球定位系统(GPS)是最为常用的卫星定位技术。
通过 GPS 可以实现高精度的测量和定位。
影响测绘精度的因素分析与应对策略引言:测绘精度是指测绘数据与实际地理现象之间的一致性程度,是评价测绘质量的关键指标之一。
测绘精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有许多因素会对测绘精度产生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对这些因素进行分析,并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以达到较高的测绘精度。
一、测绘设备和技术测绘设备和技术是测绘精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现代测绘设备和技术的发展,使得测绘工作更加高效和准确。
然而,由于测绘设备的不同和使用方法的不当,测绘精度可能会受到影响。
例如,在无人机测绘中,未经过严格校准的设备可能导致测绘精度下降。
因此,我们需要使用先进的测绘设备,并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进行测绘,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是另一个影响测绘精度的重要因素。
比如,地质构造、大气条件和天气状况等,都会对测绘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
在测绘过程中,我们需要对这些环境因素有所了解,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例如,通过对地表水质、大气含氧量等环境参数的测量和分析,可以对测绘结果进行相应的修正和调整,提高测绘精度。
三、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是影响测绘精度的两个关键环节。
不同的测量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会对测绘结果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选择测量方法时,我们应根据实际需求和测绘任务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方法。
同时,在数据处理过程中,我们需要对数据进行有效的校验和纠正。
例如,在高程测量中,通过差值计算和数据配准,可以减小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提高测绘精度。
四、人为因素人为因素是导致测绘精度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操作者的经验和技术水平、错误的操作和判断等,都可能对测绘精度产生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测绘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提高其专业技能和操作水平。
同时,在测绘过程中,我们需要严格遵守相关规范和操作流程,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五、质量控制与质量保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是保证测绘精度的重要手段。
认识测绘技术中的误差与精度概念在现代科技高度发达的时代,测绘技术在各个领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建筑工程还是地理探测,测绘技术都是不可或缺的。
然而,在测绘技术中,误差和精度的概念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本文将重点探讨误差和精度在测绘技术中的重要性和应用。
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在测绘技术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
无论测量设备多么先进,环境条件多么理想,误差都会存在。
这是因为测量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如环境光线、电磁波等。
误差的存在会影响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所以在测绘技术中,我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方法来对误差进行控制和修正。
在测绘技术中,精度是衡量测量结果准确性的重要指标。
精度是指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即在相同条件下进行多次测量得到的结果的一致性。
精度高的测量结果,能够给予我们更准确的数据,以便进行后续的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
精度是测绘技术中追求的目标,因此,提高测量数据的精度是测绘技术发展的重点。
在探讨误差和精度概念的同时,我们需要了解误差来源和分类。
误差的来源可以分为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于测量仪器的固有缺陷或操作不当造成的偏差,而随机误差是由于测量条件的多变性和测量手段的不确定性造成的。
在测量中,系统误差可以通过校正和调整仪器来减少,而随机误差则可以通过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来减小。
除了误差来源的分类,我们还需要了解误差的表达方式。
常见的误差表达方式有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绝对误差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可以用来描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而相对误差是指绝对误差与测量结果的比值,可以用来描述测量结果的相对准确性。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是评估测量精度的重要指标,能够帮助我们判断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
误差和精度是测绘技术中不可分割的概念,二者相辅相成。
误差的存在使得精度成为测绘技术中追求的目标,而精度的提高则需要对误差进行控制和修正。
为了提高测绘技术的精度,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和技术手段来减小误差的影响。
如何处理测绘数据的误差与精度问题引言: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对于各行各业都至关重要。
然而,在实际测量中,误差和精度问题是无法避免的。
本文将探讨如何处理这些问题,以确保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误差来源及分类测绘数据误差的来源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仪器误差、观测误差和人为误差。
仪器误差是由于仪器自身的不确定性和不精确性引起的,观测误差是由观测者操作和人为因素引起的,而人为误差则是指数据处理过程中由于人为操作不当或者存在偏差而引入的误差。
根据误差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随机误差和系统误差两类。
随机误差是由于种种不可预测因素而产生的,其值呈现随机分布,可以通过多次测量的平均值来降低,而系统误差则是由于测量过程中某种固定的因素而引起的,一般在多次测量中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二、测绘数据准确性评定为了评定测绘数据的准确性,常常采用误差理论和可靠性分析来进行测定。
误差理论是指通过对误差进行分析,计算误差的平均值和标准差,从而得到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可靠性分析则是通过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评估,从而判断测绘数据的可信度。
在准确性评定中,常常使用的指标包括精读准确度和相对误差。
三、测绘数据处理方法1. 误差补偿在测绘数据处理过程中,误差补偿是常用的一种方法。
误差补偿的原理是通过对测量结果进行修正,以减少或消除误差。
常用的误差补偿方法包括最小二乘法和加权平均法。
最小二乘法通过对测量残差进行优化,得到最优的修正值;加权平均法则通过对多次测量结果进行加权平均,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
2. 数据配准数据配准是指将不同来源的测绘数据进行整合和拼接,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常用的数据配准方法包括相对定向和绝对定向。
相对定向是通过对多幅重叠的影像进行配准,以实现影像的对准;绝对定向则是通过对测点进行测量和定位,以实现数据的统一坐标系。
3. 误差控制误差控制是指在数据采集和处理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小和控制误差。
常用的误差控制方法包括精确校正仪器、规范化测量操作、人员培训和质量控制等。
探讨测绘中的精度与准确度作者:乔坤来源:《科学与财富》2012年第11期摘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测量的结果的准确性被称为仪表的精度。
参考误差越小,仪器的精度越高,性能越好。
而在参考误差较小和仪器的范围一致的情况下,往往都是通过使用相同精度的仪器,进而压缩测量的范围,这种做法有助于减少测量误差。
在工业测量中,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测量的准确度,通常都是采用删除误差和去掉正负号的方式来提高测量效果。
本文指出,测绘学科之间和仪器精度的概念不一致的问题的过程中,对其中存在的测量平差成果的滥用现象进行分析,进而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处理和改正。
关键词:精度精确度测绘在测绘工作中,测量仪器出现的问题是最为常见的,但就测绘工作而言,精度乃至准确度的概念分析还不够明确,精度、精确度乃至精密度如何更加的使其准确还存在着一定问题。
精密度即是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是否更多的离散结果的程度,反映被测的敏感程度的分辨率的测量结果,通过测量的误差范围内的大小,以评价区间大小的方式来进行工作。
这主要是从所谓的随机误差引起的;精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偏差程度,主要来自系统误差,其表达式多为系统定位错误和示值有效位。
一、精度概念问题在仪器科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应用之中,测量的可靠性和精确的测量结果是评价测绘工作质量和效益的关键。
可靠性的评估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的密切程度。
精密的概念的精确度,准确度的精度和准确性。
所谓的精度即是在目前的测量工作中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是更多的具有离散程度,是反映被测物理量敏感程度和分辨率灵敏度的测量结果,通过测量的误差范围内的大小,以评价进行,这主要是从所谓的随机误差;精度是指多个测量结果的偏差程度,主要来自系统误差,其表达式为系统错误。
也就是说,测绘精度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产生唯一的随机误差,甚至也可以说这是由于机械的随机性能产生的随机误差特性,甚至是造成误差性的描述,这种现象更多的表现在测量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不准确和差异之中,而不是对测量结果的绝对误差范围描述。
浅谈测绘学以及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及质疑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综合化整体方向极大地影响着现代测绘科学的发展趋势,这种趋势表现在现代测绘新理论的概括性增强,测绘新技术的技术综合程度提高,各专业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与渗透,测绘学与其它门类科学的联系增强加大,测绘学吸收和移植其它学科成果的速度加快,这种学科内外的综合化发展,将使现代测绘学不断开拓出新的领域。
测绘将成为构建“数字地球”、“数字中国”的主力军。
但是测绘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质疑,本文将就测绘学以及测绘技术的发展以及遇到问题进行论述。
关键词:测绘学测绘技术质疑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overall greatly influence the modern surveying and mapping scientific development trend, the trend in modern new theor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the performance of a general increa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the new technology integrated technology improves, and various professional subject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ross and infiltration,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the other kinds of scientific contact enhance increase,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absorption and transplant other disciplines the rate of achievement, the discipline of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inside and outside, will learn to develop modern surveyingand mapping constantly new fiel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will become constructing “digital earth” and “digital china”area. but surveying and mapping in developing also has some question, this paper will learn and surveying and mapping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were discussed.key words: surveying and mapping learning mapping technology questioned中图分类号:p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测绘学的现代发展1.空间技术,各类对地观测卫星使人类有了对地球整体进行观察和测绘的工具,好象可以把地球摆在实验室进行观察研究一样方便。
测绘技术中的测量精度和误差分析近年来,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测绘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拓展,从传统的地理测量到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测绘等多个领域。
在这个过程中,测量精度和误差分析成为了测绘技术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
一、测量精度的概念与应用测量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它直接关系到测绘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在测量精度中,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误差限和可靠性指标。
误差限是以置信水平为依据的,表示测量结果的范围;而可靠性指标则说明了测量结果达到某一要求的概率。
测量精度在实际应用中有着广泛的涉及,如地图制作、工程测量、导航定位等。
在地图制作过程中,测量精度的高低关系着地图的准确性,不同的项目有着不同的要求。
例如,在城市规划设计中,对地块边界和道路形状的测量精度要求较高,以保证规划设计的可行性;在山地地貌测绘中,对于山峰高程的测量精度要求也较高,以确保山地地貌的准确呈现。
二、误差源及测量误差分析在测量过程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来源于测量仪器、环境条件、测量人员等多个方面。
误差源的分类主要有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
系统误差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如测量仪器的系统误差、测量人员的操作不准确等。
这类误差是有固定规律的,相对比较容易发现和解决。
例如,我们在测量时使用的仪器需要经过校准,并进行系统误差的修正,以确保测量结果更加准确。
随机误差是由于外界环境和测量过程本身的复杂性引起的,是无规律的,无法通过一次测量来完全避免的。
随机误差可能来自于不可控制的因素,例如气象条件的变化、测量人员的状态等。
在面对随机误差时,我们需要进行多次测量,然后通过统计分析的方法,得到一个更为可靠的结果。
三、测量精度与误差分析方法为了提高测量精度和进行误差分析,我们需要借助于一些数学和统计的方法。
常见的方法主要有:最小二乘法、残差分析、方差分析、误差理论等。
最小二乘法是一种用于处理误差影响的统计方法。
通过最小二乘法,我们可以对测量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并得到近似的测量结果。
了解测绘技术的精度和精确度概念测绘技术是一门研究地球形状和表面特征,并将其准确地转化为地图或其他形式的表达的学科。
在测绘过程中,精度和精确度是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精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而精确度则是指测量结果的准确性。
测绘技术的精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偏差。
在测绘中,我们不能期望完全精确的测量结果,因为存在着各种误差,如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环境误差等。
这些误差可能会导致实际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存在偏差。
因此,我们需要对测量结果进行精度评估,以确定其可靠程度。
为了评估测量结果的精度,测绘技术中常用的方法是进行误差分析。
误差分析是一种统计学方法,用于确定测量结果的误差范围。
通过对多次测量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误差的均值和标准差等统计量。
这些统计量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测量结果的精度范围,从而评估其可靠程度。
除了精度,测绘技术中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精确度。
精确度指的是测量结果的准确性,即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在测绘中,精确度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我们希望通过精确的测量,得到最接近真实值的结果。
为了实现测量结果的精确度,测绘技术中使用了许多方法和技术。
例如,全站仪是一种高精度的测量仪器,可以通过测量角度和距离来获取地点的坐标。
全站仪具有高精度的角度测量和距离测量功能,可以获得较为精确的测量结果。
此外,测绘技术还使用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和激光扫描仪等现代技术,以提供更准确的测量结果。
GNSS技术利用卫星定位系统,可以实时获得地球表面的坐标信息。
激光扫描仪则利用激光束扫描地面,通过测量反射回来的激光信号来获取地面的形状和特征。
这些现代技术的应用使得测绘结果更加精确。
总之,精度和精确度是测绘技术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精度评估可以帮助我们确定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而精确度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为了提高测绘结果的精度和精确度,我们需要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和技术,进行误差分析和精确测量。
只有了解了这些概念,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测绘技术。
如何应对测绘技术中的精度问题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不断推广,测绘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测绘技术的发展使我们能够获得准确的地理信息,为城市规划、资源管理、环境保护等方面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然而,与测绘技术密切相关的一个重要问题便是精度。
精度问题直接关系到测绘结果的可信度和应用价值,因此,针对测绘技术中的精度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要应对测绘技术中的精度问题,首先需要加强测量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
测量仪器是测绘工作的基础和核心工具,其精度直接影响到测绘结果的准确性。
因此,必须保证测量仪器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一方面,我们需要合理规划和安排仪器设备的使用,避免过度使用或长时间没有使用等情况,以保证仪器的稳定性。
另一方面,我们应该制定完善的维护保养制度,定期对仪器进行维护和检修,保障仪器的正常运行。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仪器的测量结果准确可靠。
除了仪器设备的管理和维护,提高人员素质也是应对测绘技术中精度问题的重要途径。
测绘技术的应用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操作和判断,而这些人员的水平和经验直接关系到测绘结果的精度。
因此,重视人员培训和素质提高是非常必要的。
培训应该涵盖测绘理论知识、仪器使用技巧等方面的内容,使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和操作方法。
此外,我们还需要鼓励人员加强实践经验的积累,并与其他领域的专业人员进行交流和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出一支高素质的测绘人才队伍,提高测绘结果的精度。
另外,合理的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也是应对精度问题的重要手段。
在测绘工作中,我们所获得的原始数据往往包含有一定的误差,因此,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时,我们应该采取合适的方法来纠正和消除误差,提高数据的精度。
此时,需要充分发挥科学模型、数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的作用。
通过建立精细的数学模型,运用统计学原理,采用优化算法等手段,可以对原始数据进行精确的处理和分析,从而提高测绘结果的精度。
对测绘学精度概念的质疑
1 精度概念问题
在仪器学等相关学科,精度是对测量可靠度或测量结果可靠度的一种评价,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程度。
精度乃精确度的概念,精确度乃精密度加之准确度[1]。
所谓精密度即一组测量结果的离散程度,反映测量结果对被测物理量的分辨灵敏程度,是由测量误差的分布区间的大小来评价,其主要来源于随机误差;所谓准确度是指一组测量结果的整体性偏差程度,其主要来源于系统误差,其表述方式就是系统误差值。
基于精度包含精密度和准确度双重概念的相对笼统属性,精度是一个定性的概念,难以定量。
譬如精度好精度差等。
而定量也只能分别按精密度和准确度人为设限定量到分等级的程度,譬如精度甲级、乙级、丙级,S1 级、S2 级、S3 级,J07 级、J1 级、J2 级、J6 级等等。
也有按结果值的有效位进行精度等级分级的,譬如数字电压表(DVM)的3位半、4 位半,A/D 转换器的8bit、12bit、14bit 等等。
但在测绘学科中,精度其实就是单纯的精密度的概念,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不包含准确度的概念,其表述方式就是标准差[2]。
就是说,测绘学科中的精度实际只是测量成果的随机误差甚至是部分随机误差特性的描述,更多的是对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的估计,根本不是对测量成果的绝对误差范围的描述。
测绘学对精度的追求其实只是单纯的对测量的重复性
的追求,并不完全追求测量结果与真值的接近。
正因为测绘学科的精度仅仅是测量结果对其数学期望的离散程度的描述,不涉及真值,甚至也不强调分辨力和有效位,所以才有了甚至降低测量分辨力反而可能实现更高精度的逻辑。
譬如:将水准测量的原始读数将毫米位四舍五入到厘米位反而精度更“高”,将经纬仪的角度读数的秒位四舍五入到分位反而精度可能更“高”。
测绘生产中有人用S3 级水准仪做沉降变形观测犯的就是这个错误。
显然,如果精度的评价过程涉及真值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逻辑悖论。
这也是多少年来计量学和测绘学之间的一个矛盾焦点。
2 综合精度问题
这里姑且撇开其他学科不谈,且精度概念就是精密度概念。
那么现在又有一个问题名词叫综合精度,由于没有找到这一概念明确定义,只是在诸多仪器精度表述中经常见到。
譬如:经纬仪的综合精度±2″,测距仪综合精度±( 2 mm +2ppm•D)等。
然而从这些综合精
度指标的测试方法却看到的是:经纬仪的所谓综合精度实际是把经纬仪的轴系误差、度盘偏心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剔除处理、对调焦误差等进行了回避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其实质实主要是对度盘刻画不均匀误差的一个单项误差的评价[3]。
而测距仪的综合
精度是对加乘常数误差、周期误差等进行了改正剔除处理后的残剩误差的离散程度的评价[4]。
这样把主要的误差进行剥离处理后的残剩部分或单项指标冠之
以“综合”指标的做法再次为精度一词加重了混乱。
就是说,所谓的“综合精度”实际是精度的进一步剥离分解的含义而恰恰不是综合
的含义。
3 精度计算方法问题
不仅精度的计算方法是要将许多主要误差进行剥离剔除处理、具有一定的自我安慰色彩,而且在精度的起算数据的使用上也存在不加区别的问题。
是单仪器的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单仪器不同时期的测量重复性?还是不同仪器同时测量的结果的重复性??,任意改变一个测量条件(譬如仪器条件、操作者条件、时间条件、气象条件、路径条件等)就能获得一组不同的测量结果,就都能得到一个不同测量重复性精度评价,也没有谁去仔细区分这些不同的精度所代表的物理意义。
测绘仪器的国家计量标准中就有拿操作者的照准重复性作为全站仪垂直测角精度的事例[5,6]。
联想到前不久的珠峰高程的精度±0.21 m,就不知道这个精度代表的是什么条件下的测量重复性。
甚至还有以闭合差的重复性来评价测量精度的。
譬如水准测量的一公里往返标准差。
请注意,一公里往返标准差的直接原始起算数据是环路高程闭合差,而不是每一测量点的真误差!所以一公里往返标准差反映的是水准测量环路闭合差的离散特性,而不是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特性!拿高程闭合差的离散特性与点位高程的误差的离散特性
进行关联是存在概念偷换色彩的。
最能证明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离散度和水准
测量闭合差的离散度没有数学上的直接或间接关联的证据就是:(1)水准标尺的尺长比例改正误差(系统误差)对水准测量点位误差的影响是直接的,而它对水准环路闭合差却不产生影响;(2)测量参考起点本身的误差对每一个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它却也不影响环路闭合差;(3)仪器的分辨误差对每一测量点的精度的影响是直接的,但分辨误差足够大时却反而能导致闭合差为零。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以闭合差来评价精度,才有了甚至测量结果的精度反而比测量参考起点的“精度”更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精度”越测越高的反逻辑,才有了经过绵延数千公里测量路径而“精度”丝毫不受损失。
这都是用于平差的统计起算原始数据不涉及真误差、不涉及真值的后果,是把测量过程的部分精度损失量偷换成测量结果的精度的后果。
实际上,测量成果的精度=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精度损失量=测量参考源的精度+测量过程的系统误差损失量+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损失量。
所以一般的原理是:测量过程实际都是精度的损失过程,被测量的结果的精度不可能超过测量参考源的精度。
测量平差可以对测量结果的误差进行估计评价当然是无庸置疑的,但平差结果却因统计起算的原始数据不同而有着决然不同的含义:如果以真误差直接统计,则当然可以获得结果的总体误差评价;如果虽然以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但却将系统误差模型纳入进行最小二乘
平差,则获得的平差值将是测量结果的随机误差部分的评价;如果不以测量结果的真误差为统计起算数据,而以测量结果的组合值的真误差(譬如闭合差)为统计起算数据,则平差结果将可能只是测量过程的随机误差损失量的一部分的评价,因为测量结果的组合过程可能将结果中包含的许多误差(譬如:一些测量工具的系统误差、测量参考源本身的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等)进行了抵偿和消减,这些被抵偿和消减掉的误差当然不可能在平差结果中再反映出来。
当然,实际测量中的点位真值的确是不知道
的,以点位真误差为统计起算原始数据多半不现实(但这不构成必须对测量平差的成果进行滥用的理由),所以以组合值的真误差作为平差统计的起算数据来评价成果的可靠度也仍然有着很重要的参考意义,但要求测量人员应当熟悉误差的形成机理、规律和总误差的逻辑结构,应当具有清晰的原理误差思维,知道那些误差源在组合计算的过程中被剥离掉了,从而准确界定平差成果的逻辑地位(充分或者必要、总误差或者分项误差),不至于出现以偏盖全的错误;也应当善于估计那些被剥离的误差的大小,从而实现测量成果的总体误差估计(不确定度合成)。
再回头看水准测量。
水准测量是从海平面验潮站的水准原点向内陆延伸的测量过程,实质是一个精度不断损失的过程,是误差的不断积累的过程,是精度的不断降低过程。
这种存在误差递延累积的测量方法恰恰是触犯了测量的大忌(当然在GPS 测量原理未诞生之前的确找不到更好的大跨度范围的高程测量方法,而且GPS 高程和水准高程属于不同体系),按照不确定度的合成原理
[7]其绵延几千公里以后的误差积累值将是巨大的,许多水准点资
料中提交的其实是计算保留位而不是精度的有效位,这是应该向非测绘学科明示的。
某全站仪标称精度:测角2″,测距2mm+2ppm。
测角精度是指一测回水平方向测角中误差为±2″,测距精度是
±(2mm+2ppm×D)的缩写,其中D为实测距离,单位为公里;ppm是
百万分之几的意思,即10-6。
测距精度分为固定误差和比例误差两部分,前面的2mm就是固定误差,主要由仪器加常数的测定误差、对中误差、测相误差造成,不管测量的实际距离多远,全站仪都不会超过该值的固定误差。
2ppm×D代表它的比例误差,主要由仪器频率误差、大气折射率误差引起,这部分误差是随着实际测量值的变化而变化的,简单地说就是每公里距离的毫米误差系数值。
例如,当使用全站仪测量500m的一个距离时,该仪器精度为:
±(2mm+2ppm×0.5)=3mm。
需要说明的是,全站仪的标称精度是该系列的误差峰值,也就是说,制造商出品的每台仪器都不会大于这个误差,其实仪器的标称精度并
不是每台仪器的实际精度,这一点大家可以从每台仪器的检定证书上看到。
据统计,超过半数以上的拓普康全站仪,实检精度都高于标称精度一倍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