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入选年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 格式:doc
- 大小:36.00 KB
- 文档页数:4
中科院尚玉民简介资料
【原创版】
目录
1.尚玉民的背景和教育经历
2.尚玉民的科研领域和成果
3.尚玉民的荣誉和奖项
4.尚玉民的社会影响和贡献
正文
尚玉民,全名尚玉民,中国科学院院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大学全职教授。
他在声学领域有着深入的研究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我国声学研究的领军人物之一。
尚玉民 1982 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获得理学学士学位,之后赴美国留学,1987 年获得美国罗格斯大学物理学硕士学位,1990 年获得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地球物理学博士学位。
他在海外学习和工作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于 1995 年回国加入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开始了他在国内声学研究的历程。
尚玉民的科研领域主要集中在水声技术、信号处理、海洋声学等方面。
他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级、部委级重点科研项目,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成果。
他在水声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为我国水声设备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撰写了多部学术著作,为我国声学研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尚玉民在科研领域的杰出成就,使他获得了众多的荣誉和奖项。
他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项。
他的杰出成就和社会影响,使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并被授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总的来说,尚玉民是我国声学领域的杰出科学家,他的科研成果和贡献,对我国声学技术的发展和提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科院骨干人才、核心人才认定标准一、背景介绍我国科学院(以下简称中科院)是我国最高级别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拥有众多优秀的科研人才。
为了更好地选拔和培养具有卓越科研能力的人才,中科院制定了骨干人才和核心人才认定标准,以便对其进行相应的评定和支持。
二、骨干人才认定标准1. 学术水平骨干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已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过一定数量的高水平学术论文,或者已取得相关学术成果并在同行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2. 学术贡献骨干人才应该在所在领域有明显的学术贡献,能够主持国家级或国际级科研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果,对学科发展有重要影响。
3. 学术声誉骨干人才应该在学术界享有较高的声誉,被同行所认可并给予肯定,能够成为所在领域的技术和学术标杆。
4. 学术潜力骨干人才应该具有较高的学术潜力,有望在未来在所在领域取得重要的学术突破,并成为学科领域的领军人物。
三、核心人才认定标准1. 突出贡献核心人才应该在所在领域有非常突出的贡献,能够在国际上产生重要影响,对学科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贡献。
2. 领军能力核心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领军能力,能够在科研项目的组织和实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对团队成员产生积极的影响。
3. 学术地位核心人才应该在学术界享有非常高的地位,被国际同行所认可并给予高度评价,是所在领域的领军人物。
4. 前沿研究核心人才应该致力于前沿领域的研究工作,能够提出并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对学科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四、总结中科院骨干人才和核心人才认定标准旨在通过对科研人才的优秀表现进行评价和认定,以鼓励和支持他们在学术研究上的持续努力和突出表现。
这一认定标准的建立,为广大科研人员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评台,也为科研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
希望通过这样的认定标准,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科研人才加入到中科院的大家庭中,共同推动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蓬勃发展。
五、鼓励措施针对被认定为骨干人才和核心人才的科研人员,中科院实施了一系列的鼓励措施,以激励其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创新人物Innovation Character2018年,集成电路再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位列实体经济发展第一位。
作为影响社会、经济和国防安全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成电路是信息时代的基石,是一个国家的“工业粮草”。
当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国家高度重视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和《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为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在2018年的全国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
要下定决心、保持恒心、找准重心,加速推动信息领域核心技术突破。
”这一消息令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田彤教授备受鼓舞,多年来,他一直为推动集成电路核心技术研发四处奔走。
“象牙塔”中的教授、商场上的总裁、重点实验室的领军人物……田彤的角色很多,但主题都与集成电路有关。
他是模拟/射频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发领域的领军人,用自己的专业技能开辟了集成电路的新领域,并带领企业以高科技产品服务走向世界。
立足前沿,描绘微电子蓝图少年时期,田彤就对微电子领域充满了浓厚的兴趣,喜欢动手摆弄各种东西。
20世纪80年代,硅谷成为美国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国信息产业人才的集中地,关于硅谷的故事令他心驰神往。
1986年,田彤考入华中理工大学,顺理成章地选择了固体电子学系半导体物理与器件专业,沿着自己的兴趣之路继续学习。
接着,他又先后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电路与系统专业、西安交通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接连完成了硕士、博士阶段的学习,建立了完备的工艺、电路和微电子学科知识体系,同时,将研究目光渐渐聚焦于射频集成电路及系统设计研发这一研究方向。
田彤始终保持着对学科专业的关注,他把自己的专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战略需求结合起来,并且为此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一路走来,罗晋生教授、林金庭教授、陈堂胜教授给予他很多帮助,老一辈科学家的谆谆教诲指引着他在科研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2019年中科院院士名单2019年中科院院士名单_中科院院士欧阳钟灿:让科学和科学家在中国生根“科学和民众之间有门槛”“我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在大会堂,媒体记者为了追文艺界的明星委员,从后边跑过来差点把我撞到了。
”3月4日下午,在小组讨论会的休息间隙,当记者把“陈凯先之问”抛向71岁的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钟灿时,他颇有同感。
此时有别的记者从旁边的门缝路过,伸头看了看欧阳委员的胸牌,迅速走开了。
对于这些年轻的记者来说,欧阳钟灿这个名字似乎有些陌生,但如果时光倒退30年,他在国际物理界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网红”。
他是中国最早进站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之一;他是中国博士后群体中成长起来的第一位院士;他是首届“国氏”博士后奖励基金的获得者;他提出的“场力与扩散竞争理论”发表在美国《物理评论快报》上,还被国外学者评为与著名的“DLA理论”并列的两篇分形生长机制重要文献之一;1987年,在师从德国物理大师赫尔弗雷奇(Helfrich,因发明液晶显示2012年获有工程诺贝尔奖之称的德瑞玻奖)期间,他从曲面变分技术导出用曲面曲率及其微分表示的含自发曲率的流体膜形状的普遍方程。
这个方程在国际上被命名为钟灿——Helfrich方程,基于这组方程,欧阳钟灿预言了环型泡、双凹碟型泡等多种膜泡形状并得到实验验证。
这些结果被国际上广泛引用几百次,促进了赫尔弗雷奇理论的推广。
因此,在2012年,其导师赫尔弗雷奇以生物膜物理获得了国际赛克勒生物物理奖,欧阳钟灿被邀在颁奖大会作报告全面介绍液晶生物膜理论。
2015年,欧阳钟灿当选为日本应用物理学会国际会士,这也是中国大陆学者首次获此殊荣。
如果不深入了解,大家很难把这些闪亮的成就和眼前这位朴素谦逊的老者联系在一起。
“以前大家崇拜陈景润、钱学森,为什么现在对科学家‘视而不见’了呢?我觉得这是我们在科普工作上还不太重视,科学和民众之间还存在门槛。
”欧阳钟灿说。
“科普是科学家不可推卸的责任”“科普的劳动价值绝不低于科研的劳动价值。
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公式
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公式是指中国科学院对于招聘和培养关键技术人才的一套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其公式包括以下几个关键要素:
1.能力:候选人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的评估,包括学术造诣、科研经历、发表论文、参与项目等方面的考察。
2.创新:候选人的创新水平和创新潜力的评估,包括发明专利、科研成果转化、技术创新成果等方面的考察。
3.合作:候选人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的评估,包括
在科研团队中的表现、近期独立承担项目的能力等方面的考察。
4.责任:候选人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的评估,包括学术诚信、团队合作精神、社会影响力等方面的考察。
5.潜力:候选人的发展潜力和对科学事业的执着度的评估,包
括对学科前沿的洞察力、学术影响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察。
综合以上考察因素,中国科学院会通过专家评委会对候选人进行评估和筛选,最终确定关键技术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计划。
该公式旨在选拔具备综合素质和创新潜力的关键技术人才,推动中国科学院的科技创新和发展。
国内纳米牛人一览本文来由:今日看到小木虫上一帖子——国内纳米界牛人及其grou p简介(网址附在本文最后),很多热心网友贴出了自己熟悉的牛人,但未见总汇型资料,因此努力了大半个晚上把这些介绍聚于本文。
首先要声明的是:1)本一览只是汇总了帖子当中提及的牛人及自己熟知的几个人物,本人相信中国纳米界会有更多的牛人,更多的后起之秀,如果读者感兴趣,可以在本资料后面附上。
2)本文中所列人物并未按一定顺序,也没有按研究方向或所在单位进行分类,造成阅览上一些不便,请读者谅解。
如果感兴趣,读者可以完善这些方面的工作。
3)本人编辑此文并无任何炫耀之心,只是把一些人物,及他们的一些简要介绍罗列出来。
如果漏写哪位大牛,还请各位见谅。
——蔡津津整理2010-5-2【姓名】:李亚栋【所在单位】:清华大学化学系【研究方向】:无机功能纳米材料的合成、结构、性能及其应用研究【主要贡献】:最新主要贡献——提出了液体-固体-溶液”相转移、相分离(Liquid-solid-solutio n phase transfe r and separat ion)的机制,成功实现了贵金属、半导体、磁性、介电、荧光纳米晶与有机光电半导体、导电高分子及羟基磷灰石等生物医学材料等系列尺寸均一、单分散功能纳米晶的合成制备,突破了现有合成方法通常只能适用于某些单一或有限种类纳米材料的局限。
【姓名】:齐利民【所在单位】:北京大学【研究方向】:1.胶体化学法合成大小、形貌和结构可控的无机粒子2.有机分子/生物分子/聚合物及其有序聚集体诱导下的仿生合成3.新奇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主要贡献】:利用胶体化学方法和仿生合成原理来实现各种无机或有机微纳结构的控制合成与高级有序组装,探索具有特定大小、形貌与构造的新型功能材料的简单有效、环境友好的合成途径。
附件2: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终期考核评估表
聘用单位___ 中科院上海光机所_ _
姓名__________张龙__________
从事专业_________材料学__________
入选年度______ ___2006
是否获得择优支持是资助年度 2007
入选者现任职务院重点实验室主任
到岗工作时间_ 2006 __年___1 _月
年在岗工作时间_________12______个月
中国科学院人事教育局制
说明
一、请入选者实事求是地填写表中内容。
二、封面中的“入选年度”、“到岗工作时间”、“年在岗工作时间”必
须填写,否则视材料无效。
所在单位需在封皮“聘用单位”处加盖单位公章。
三、聘用单位需将人才专项经费的支出使用情况由聘用单位财务部门
做出专题报告作为必备附件一并报院。
专项经费若存在结余,需专门说明结余原因,并提交结余经费使用计划。
同时入选者还需附入选者与聘用单位签定的工作目标任务书,年度考核等有关材料,获奖证明等相关材料。
⒉“人才培养及团队建设”:固定人员指研究所在编人员;流动人员指客座、高级访问学者、博士后。
⒊“主持或承担重大项目及经费情况”:不包含“百人计划”资助经费;其中入选者至少应获得2项以上自然科学基金或相当的项目资助。
⒋“获表彰奖励情况”中国家级奖励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科技功臣王曦:35岁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3岁当选中科院院士,52岁上海市科技功臣,如今他正筹...▲王曦(左一)在实验室指导学生今年,上海又诞生了一位年富力强的科技功臣——52岁的著名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曦。
32岁德国学成回国,王曦来到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35岁研发出高端硅基材料SOI 并实现产业化,打破了国际禁运;40岁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43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是那一届新院士中最年轻的一位;52岁当选上海科技功臣,因为他的战略性思维和前瞻眼光,为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抢占了战略制高点,也为中国的先进制造也体制机制创新,创立了“上海模式”。
从去年5月起,王曦又挑起了一副历史重担:出任张江实验室主任,筹建国家实验室。
他说,“如果能为营造更好的创新环境做一些事,有利于国家战略,我不怕‘啃硬骨头’。
”为中国集成电路实现全球“弯道超车”而披荆斩棘去年,王曦又来到法国硅片生产公司Soitec。
几年前,他想来这家公司考察,却只能在门口留影,而这次他却被迎进了贵宾室——2016年,由王曦担任董事长的上海硅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收购了该公司14.5%的股份,成为该公司的并列第一大股东。
几乎同时,王曦还拍板收购了另一家生产SOI材料的芬兰公司。
“我希望,到2021年,我国可以占到SOI材料国际市场的15%。
”王曦说,这是一个极具挑战的计划,因为从去年起,美国和欧洲都已开始严厉监管来自中国的收购项目,而那里是全球SOI最主要的供货区。
做强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为国家战略服务,在全球实现“弯道超车”,是老所长、中科院院士邹世昌的梦想。
王曦一直记得不少前辈老院士的话:“基础研究固然重要,但把成果带出实验室,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更重要。
”这也是他自己的切身体会。
SOI是一种特殊的硅片材料,用它做成的芯片,不仅速度可提高35%,还可降低能耗70%,并可适应核爆、太空辐照等恶劣环境,还是下一代集成电路芯片——硅光芯片的核心材料。
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入2500余位海内外人才
自1994年实施“百人计划”以来,中国科学院引进培养了2500余位海内外优秀人才。
2010年启动“青年千人计划”以来,该院累计引进511名入选者。
中国科学院第14届“百人计划”入选者国情院情研讨班暨第6届“走进中国科学院·海外人才行”6日在北京举行。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刘伟平介绍这一情况。
刘伟平说,国家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把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也为科技人员开展科技创新、激发创新活力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中科院正在主
动改革院内人事人才管理政策,让各类人才尽展创新才华。
“百人计划”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最早启动的高目标、高标准和高强度支持的人才
计划。
为使海外引进的青年学者尽快了解国情院情,中科院从2003年开始举办研讨班。
105名“百人计划”入选者和22名“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参加了本届研讨班。
此外,为引进海外优秀人才提供交流与双向选择的平台,中科院从2011年开始
通过驻外使领馆和原属单位推荐,邀请正在海外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学习和工作的优
秀青年学者到中科院对口研究所进行访问交流。
今年有140余名青年学者获此资助。
来自澳大利亚国家纳米与生物科学技术转化中心的郭俊凌是其中一员。
郭俊凌曾
获国家留学基金委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于2016年5月在墨尔本大学获博士学位。
“我还是希望回国。
”郭俊凌对中新社记者说,国外的研究系统更悠久、更健全、
更规范,如今祖国欣欣向荣,他希望能把在国外所学带回国,“国内科研仪器很好了,
与国外没有太大差异,需要能够用好机器的人”。
候选人袁东亮事迹介绍袁东亮,男,47岁,中科院海洋所“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导,1966年生于山东青岛,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博士,曾在美国宇航局哥达德空间飞行中心任高级科学家,是中国科学院于2006年从美国引进的科技领军人才,获得过“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以及“山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资助,并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政府津贴。
目前是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的首席科学家,中科院海洋战略先导项目负责人,国际Clivar太平洋委员会委员、NPOCE国际合作计划副主席、国际Clivar印尼贯穿流任务小组成员。
曾担任Elsevier出版社的特约专刊主编,美国JGR 、JPO等国际权威专业杂志和美国NSF 、NASA等机构基金的评审人。
长期从事海洋环流、气候动力学以及对东亚气候有重大影响的西太、东印环流和印太暖池变异的研究。
主要贡献:一、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印度洋偶极子通过印尼贯穿流变异影响ENSO演变的"海洋通道"机制,揭示了印度洋偶极子演变的赤道波动力机制,该结果有助于热带气候预测跨越“春季预报障碍”,使得约一半的ENSO变率得以提前一年成功预报;二、对太平洋西边界流在印尼贯穿流源区交汇的非线性过程开展了研究,发现了该复杂系统的分岔和迟滞变异现象,并揭示了其动力机制。
三、发现了太平洋北赤道逆流下面一支向西的海流,命名之为北赤道次流,揭示了经典的Sverdrup环流理论因为忽略非线性而产生的重要缺陷;四、阐明了黑潮与中国近海水交换的过程与机理:揭示了跨陆架环流的路径、形态和动力机制;发现了闽浙沿岸穿刺锋面等新的海洋学现象,指出其集合输运构成黑潮与东海跨陆架交换的重要通道;发现吕宋海峡黑潮路径的季节内变异特征,并揭示了其复杂系统动力机制,同时统一了传统上的一些不同认识;自2006年以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43篇,其中在包括J. Climate、Clim. Dyn.、J. Phys. Oceanogr.、J. Geophys. Res.、Deep Sea Res.等国际气候学和物理海洋学权威学术期刊在内的国际高端杂志发表SCI论文38篇,被SCI引用180余次,包括第一作者论文23篇,其中单篇最高SCI引用率达60次。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关于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首批入库人选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公布日期】2008.05.14•【文号】科协组发专字[2008]127号•【施行日期】2008.05.14•【效力等级】团体规定•【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研机构与科技人员正文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人事部关于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首批入库人选信息采集工作的通知(科协组发专字[2008]127号)各有关全国学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按照中国科协高层次人才库建设总体部署,近期启动首批入库人选信息采集工作。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首批入库人选范围(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担任其他国家科学院院士的中国科学家。
(二)在全国学会或省区市科协担任近两届重要领导职务的高层次人才。
1.全国学会理事长、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理事、高级会员。
2.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科协主席、副主席、常务委员。
3.全国学会所属各专门委员会主任。
(三)年龄在60周岁以下,符合下列条件的知名科学家。
1.“211工程”高校的校长、副校长,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
2.中国科学院所属研究所所长、副所长,重点实验室主任、副主任。
3.中央企业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
4.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包括科普类项目和非科普类项目)获奖项目主要完成人。
5.教育部“长江学者”入选者。
6.人事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
7.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
8.“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9.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科技创新群体的负责人。
10.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奖获奖者。
11.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奖者。
12.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获奖者。
13.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奖者。
14.中国科协西部开发突出贡献奖获奖者。
15.各全国学会、各省区市科协设立的重要科学技术类奖项(包括科普类项目和非科普类项目)获奖者。
2019 年中科院新增院士名单中国科学院网站发布2019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当选院士名单的公告,公布新当选的64 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20 名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据了解,2019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工作于2019 年 1 月 1 日正式启动,经过推荐、通信评审、公示、会议评审以及全体院士终选投票等程序,共产生中国科学院院士64 名。
新当选院士中,女性 6 名;平均年龄 55.7 岁,最小年龄 42 岁,最大年龄 67 岁, 60 岁(含)以下的占 87.5%。
其中,数学物理学部 11 人,化学部 10 人,生命科学和医学学部 10 人,地学部 11 人,信息技术科学部 7 人,技术科学部 15 人。
为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有关精神和要求,中国科学院专门制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特别推荐评审暂行办法》,对从事国防和国家安全领域工作的涉密候选人进行特别推荐和评审,并增加了 5 个特别名额予以支持,今年共有 5 位候选人通过特别推荐机制当选。
同时,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继续加强对新兴和交叉学科的支持,今年又有多名与新兴和交叉学科研究相关的候选人当选,其中有 4 名候选人通过新兴和交叉学科推荐评审机制当选。
新当选的中科院外籍院士中,有8 人来自美国, 2 人来自法国,其他人来自加拿大、荷兰、巴基斯坦、澳大利亚、俄罗斯、英国、瑞典、意大利、奥地利和哈萨克斯坦。
哈萨克斯坦、意大利 2 国首次有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在 20 名中科院外籍院士中,有 5 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候选人当选。
根据《中国科学院院士章程》的规定,在科学技术领域做出系统的、创造性的成就和重大贡献,热爱祖国,学风正派,具有中国国籍的研究员、教授或同等职称的学者、专家,可被推荐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 年学部成立时选聘172 名学部委员, 1957 年增聘 18 名学部委员,1980、1991 年分别选举 283、210 名学部委员。
19人入选2009年度中科院“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来源:中国科学院网站
近日,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公布中国科学院2009年度杰出技术人才遴选结果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10〕21号),经中科院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审定,此次共有26人入选2009年度杰出技术人才,化学研究所聂宗秀等7人入选2009年度“引进杰出技术人才”,支持经费100万元/人;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湘云等19人入选2009年度“现有关键技术人才”。
入选2009年度“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的部分名单: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王国平研究员
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大庆研究员
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袁吕军研究员
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赵建科高级工程师
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刘朝阳研究员
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研究所:吴杰峰研究员
安徽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陈结祥研究员
昆明植物研究所:杨湘云
王国平研究员是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分析测试部主任、中科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
分析测试部是东
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重要的支撑部门,利用化学分析、原子光谱分析、色谱分析、质谱分析及同位素分析方法和技术,为我所及国家和本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科学、公正、及时的服务。
近年来,王国平研究员将其主要精力都投入到我所的分析测试部建设中,在他的带领下,分析测试部不断发掘新技术、新方法,为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高大庆长期以来一直从事加速器特种电源的研究和设计工作,在各种高稳定度及脉冲电源技术方面工作卓有成效,特别在兰州重离子冷却储存环(CSR)电源建设工作中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负责完成了CSR电源系统整体设计、大功率脉冲开关电源、大功率脉冲晶闸管电源、快脉冲踢轨磁铁电源等多项技术研制,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CSR大科学工程中的关键问题,并在CSR中得到批量和大规模应用。
通过近几年的实际运行,CSR电源系统整体运行稳定可靠,性能良好,达到了设计要求。
同时高大庆还负责完成了320KV高压平台、浅层深层治癌终端、微束终端、超重终端等多个电源系统设计与实施,陆续投入实际运行。
近几年来,由高大庆负责完成的多项电源技术研制工作都是国内首次开展,填补了国内空白,满足了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的需要,为兰州重离子加速器电源技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赵建科系该所检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光学检测工作,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曾先后负责主持了研究所承担的CE-1、CE-2卫星光学有效载荷光学系统、HJ-1-A超光谱成像仪、XX CCD相机分系统、XX高速电视测量系统等许多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出所检测及外场检测验收工作。
近年来,他结合检测工作的实践,提出了目标姿态测量室内标定方法,填补了室内无法标定目标姿态跟踪经纬仪的空白;由他负责研制的轻巧型五维自由度的CCD相机系统MTF测试仪,解决了中、小型航天推扫式CCD相机系统MTF测试出所及外场试验的瓶颈。
为了加快研究所检测技术平台建设,他先后主持将所内各类目视光学测量设备全部改造成了高精度、数字化、自动化测量设备,组建了包括光学系统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可见光—近红外CCD相机系统定标平台、光谱成像仪测试/标定平台、光电跟踪测量设备性能测试平台等所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在研究所承担的航天等重大科研项目的测试及试验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刘朝阳是武汉物数所自行培养的青年科研骨干,他于2001年博士毕业后留所工作,2002年因工作出色破格提升为副研究员,2008年晋升为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波谱与原子分子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担任博士生导师、磁共振技术中心主任。
刘朝阳长期从事核磁共振波谱仪整机的研制,承担波谱与原子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武汉磁共振中心的技术支撑工作,同时还负责原子频标电路系统的设计与研制。
他作为科技部支撑计划课题“300MHz~500MHz核磁共振波谱仪的研制”的课题执行技术负责人,带领工作团队自主研制出两台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500 MHz双通道核磁共振波谱仪,经过连续测试运行,整机性能优良,其技术性能和实验功能与同类进口仪器水平相当,实现了自主研制的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实现我国现代高场核磁共振波谱仪自主研制及产业化奠定了基础。
他所参与的高性能空间铷原子频标的研制与生产,产品已实现工程化应用,并且在轨运行良好。
在被动型CPT铷原子频标的研制中,刘朝阳主要负责电子部件的方案设计,他设计出了CPT铷原子频标全数字化方案,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率先在国内研制出CPT铷原子频标工程样机,其中2009版样机的整体性能处于国际同类领先。
吴杰峰现为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研制中心主任,他主要从事电物理装置的特种焊接等工作。
他在HT-7、EAST全超导托卡马克等国家大科学工程建设中,攻克了HT-7内真空室、异型焊接波纹管,EAST超导磁体线圈盒、液氦冷却管“STUB”接头、低温超导接头等关键部件焊接技术难关。
开发了EAST穿管导体薄壁超低碳高氮组分奥氏体不锈钢全位置焊接技术、EAST大电流高温超导电流引线铜合金与不锈钢异种金属焊接技术、EAST内部部件热沉中频感应钎焊技术、EAST低混杂波天线系统大面积、高精度真空钎焊技术。
在国内率先建成了EAST超导导体600米穿管生产线,并在国际上首先完成了EAST 58根600米共35千米超导导体连续、批量、稳定生产任务。
在ITER导体预研中,负责CICC导体 900m穿管线的工艺设计、设备研制和导体铠甲接头的焊接攻关,为及时铺开ITER导体的生产奠定基础。
以上工作共申请了6项专利,其中4项已经授权,2项已经受理。
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1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集体奖)1次。
陈结祥现为安光所光学工程中心主任兼光机设计与镀膜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激光工程技术和光学工程仪器的应用研究工作,在光学工程技术和激光工程技术的研究方面有实际工作经验和技术优势。
完成了“空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机载原理样机”、921工程项目“连续波激光测距系统”、“激光测高仪”等项目的研究。
组织实施了空气质量连续自动监测差分吸收光谱分析系统光机部分的设计和制造,解决了批量生产加工工艺和装配工艺,组织实施了用于大气成份监视和测量的车载激光测污激光雷达、微脉冲激光雷达、便携式Mie散射激光雷达、Raman 散射水汽测量激光雷达、金属原子层分布共振散射及共振荧光激光雷达、激光诱导荧光雷达和风速测量的Doppler激光雷达等系统的光学工程和机械工程方面的技术工作。
以上工作获得了国家高技术主题专家组办公室的表彰,“空基Mie散射激光雷达机载原理样机”课题组评为
先进集体。
申请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
杨湘云,任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项目总工艺师和建设后运行的国家大科学装置“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种质保藏中心主管。
198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获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9年在英国皇家植物园丘园种子保存部(Seed Conservation Department, Royal Botanic Gardens Kew, UK)进行中国科学院访问学者学习和博士论文研究和撰写,接受了正规严格的种子生物学培训,具备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验技能,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种子保存部(现在的千年种子库)完成了全部论文实验。
1999年获得博士学位。
对仙人掌科和棕榈科多个物种进行过种子储藏生理学、种子生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
自2009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培养引进系统工程”实施以来,中科院每年在全院范围内遴选20名左右的关键技术人才给予重点支持。
凡经院评审并确定的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自批准后的下一年度起享受4年的每月1000元特殊津贴。
可根据技术平台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需要,5年内优先推荐并派往国外合作单位进行再培养(高级研究学者一般不超过6个月),直接纳入院公派留学资助计划。
中科院统一颁发“中国科学院杰出技术人才”荣誉证书。
在资助期间,将参照“百人计划”的有关管理办法对现有关键技术人才进行统一管理,在资助结束后按要求组织对其进行评估。
用人单位可根据现有关键技术人才的能力和水平,按照相关程序将其聘用到相应级别的专业技术岗位,特别优秀者,最高可聘至二级专业技术岗位,且不占院核定的相应岗位等级职数与比例;对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也可聘至一级专业技术岗位。
可签订长期聘用合同,合同期限至本人法定退休年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