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分析高等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高等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高等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高等教育的外部性

分析高等教育的外部性

几乎多有的人类活动都不可避免的伴有外部性,教育也不例外。教育被普遍认为都是具有“很大”“正外部性”的现象。卢卡斯认为,劳动者接受教育后,本人的生产效率和收入水平会提高,同时通过“潜移默化”,周围的人乃至整个社会的生产率都会提高。但他并不因此获得额外的报酬,高等教育也是同一个性质的。高等教育外部性指的是高等教育服务的生产或消费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所带来的额外的成本或收益,而这种有利影响的接受者并未付出任何成本的现象。

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个特征,传递不通过价格机制,其接受者无需付出成本,其他受益者并不需要对高等教育的外部收益进行付费;第二个特征,在个人获得收益的同时,其他人也获得了收益。比如:教育程度的提高使我们的收入增加,增加的同时也会为国家交一些税,具有外溢性,这两种收益具有不可分割性。但它具有特殊性,它是高等教育外部性的极端表现。高等教育服务随着消费人数的增加而变得拥挤,它的效用虽然为全社会成员所共享,但是在消费上具有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因此经济学家又称它为俱乐部产品,即如果学生不服学费就不能享受高等教育服务,具有排他性。第三个特征,引起他人效用的增加或者成本的减少。由于高等教育外部性的接受者无需付出成本,因此会使效用得到增加,其成本相对减少。

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的表现形式有以下几个方面:(1)增加税收收入。一般而言,教育水平较高的人其入水平也是比较高的,因其缴纳的税收特别是个人所得税也是比较多。哈佛大学毕业的学子都是比较顶尖的人才,一般都是进入比较尖端的各行各业,其年收入也是一个很大数字,那么所证得税收也是比较高的。(2)增加社会内聚力,公共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一种共同文化准则,这种准则可以低交易成本、缓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社会冲突。就比如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就比较重视和平发展的观念,也是促进世界和平的一股力量。(3)减低犯罪率,改善社会治安状况。一般来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法律意识较强,因此相对更少的选择犯罪。(4)降低人口出生率。提高教育水平,特别是妇女的受教育水平,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人口出生率。(5)改善社会健康状况。教育使人们更加注重身体健康,减少疾病传播的机会,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健康水平。(6)保持和发扬民主自由。受过教育的人具有较高的文化程度和政治思想觉悟,参政议政的能力比较强。

从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的表现形式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是对经济、社会、政治展开来讨论的。高等教育对于经济的正外部性来看,高等教育对社会和个人在经济方面都会产生一定正的外部性,在这方面,人力资本理论体现这一观点。人力资本理论主要揭示了教育所形成的人力资本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的一种政策工具。高等教育可以促进国家的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为经济发展提供科技支持和人力资本。而且还直接为经济发展提供各方面的人才。高等教育对于社会的正外部性来看,高等教育的正外部性和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较多的联系在一起。柯恩认为。教育的社会收益中有外部收益,即那些归因于教育投资而本人不能获得的收益。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很难用数字来表现出来,在上一段的(2)(3)(4)(5)的侧面才可以看得出来。并且高等教育对于社会价值的正外部性表现为对社会普遍价值观的影响。高等教育的最主要机构是大学,是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引领社会真善美的追求,坚持一种公平、正义、人权、自由的社会价值体系。高等教育对于政治的正外部性来看,尽管现在很多大学都想摆脱政治来崇尚学术自由,但是总会无可避免受到政治方面的影响。把教育当作政治的工具也是许多教育哲学家的观点,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杜威,都认为教育受政治的影响和控制。而且现在国家队高等教育在政治上的需要主要表现为延续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培养政治人才。就比如美国的很多位总统大部分都是毕业于美国的名校,他们中很多是学习政治、法律的。

在很多人看来高等教育是只有正外部性或正外部性远远大于负外部性,不然世界上很多的父母都想把孩子送上大学。但是高等教育也是有自身固有的负外部性的:

其一:高等教育一直被看成是“脱贫致富”、“出人头地”的法宝,很多父母就算是砸锅卖铁,也想让孩子接受高等教育。但是现在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向大众化,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加上农民增产不增收而高等教育的学费呈现“几何级

数”增长之势的多重压力下,“教育返贫”现象严重。2004年,据甘肃省农业

部门的抽样调查显示,在甘肃省重新返回贫困线以下的农民中,由于教育因素返贫的数量占返贫总数的50%。“教育”已成为甘肃农民返贫的第一大因素。据调查,青海贫困农民的年纯收入在800元以下,而从1994年至今,中国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升至5000—8000元,学费猛增约20倍,而国民收入增长不到4倍。近年在青海省属各大专院校就读的学生,每年学费和生活费等各项支出约需

1万元,一个家庭供养一个本科生,最少需要4万元,省外就读花费更高,相当于贫困农民50年收入。教育返贫现在发生更多的是西部地区,他们大部分生活贫困,但是却要支付高昂的学费。(虽然看起来不多,不过对于他们来说是天文数字)

其二:优质高等教育资源的有限而需求膨胀,社会竞争日益炽热化,社会压力沉重,导致公众对高等教育“极端的非理性”,因此“应试教育”弊端难愈。而我们现在一直倡导着素质教育,这与中国未来提倡素质教育相违背,不利于中国的教育方面的改革。

其三:教育资源浪费。高等教育部门在国家计划指令下进行人才产品的生产,以应试教育为主,高等职业教育落后,专业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脱节,造成教育成本增加,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现在很多的大学生对于找工作都是比较眼高手低,但是他们在大学接受的教育又不能与实际的工作要求相符合。一些高水准的工作岗位的确招不到人,导致资源没有充分利用。

其四:是最重要的一点,从以下的表格可以看出来,从社会收益率的角度上看,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的社会收益率呈递减趋势;从个人收益率的角度来看,初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最高,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略高于中等教育;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不是特别明显,高等教育在收益率上明显是少于初级和中级教育,但是投入的成本却是比初级和中级的成本多的多。高等教育的个人收益率略高于社会收益率,这可以看得出来高等教育已经更多的属于私人物品的外化了。这让我联想到德国这一个非常治学严谨的国家。它仅仅依靠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才慢慢的振兴发展起来的国家,现在已经是欧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了。但是它的教育体制更值得我们思考的。虽然德国的高等教育非常发达,但是只有14%的人数比例上大学继续升造,而剩下的大部分都是接受专业的职业技术教育。而德国的

经济的繁华、精致高质量的产品是与那些接受非常专业知识的职业教育人才紧紧相联系的。这说明基础教育和职业技术方面的教育对社会的发展是起到多么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国家教育体系中所欠缺的。

教育收益率的国际比较

像刘琼老师说的那样,我国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存在的两个严重的问题:(1)在我国高等教育的总收益中,有75%以上被内化为受教育者的私人收益,高等教育的外部性很不明显。这说明,我国高等教育主要提高私人效用,其私人物品属性较强。我国高等教育的收费标准很低,高的个人收益与低的费用收取不协调,

这种比例关系严重不对称。所以今后在不断完善针对困难学生的自主系统的前提下,我国应适当提高高等教育的私人缴费标准,但是也要尽量减少教育返贫现象(2)在高等教育内部,与本科教育相比,研究生的外部性更弱,其私人物品属性更加明显。对于不同类型的产品,存在不同的有效率的交易治理机制。对于高等教育这种准公共物品来说,应该是市场与政府共同调节,但是高等教育的准公共物品的私人属性更大,则应该更多引入市场机制,减少政府干预。虽说现在今年的研究生的学费是自费,但是政府拨款支出比例还是相当大。

由此可见,一方面,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具有较强的私人属性,在管理的体制上,应该减少政府的直接干预,增加学校的自主权。政府可以采取财政补贴的形式进行对高等教育的支持。由于高等教育的学费相对较低,政府承担了大部分的支出,学生应该相对承担适合的私人缴费,最好体现出“谁受益、谁缴费”的原则。而且现在当地政府利用对高等教育的投资,使高等教育依赖政权,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独立,成为政权的另一个附属。另一方面,由于研究生教育的私人属性比本科教育更明显,对研究生教育可以实行更为开放的管理模式,比如,在课程设置、招生规模、缴费等方面,赋予学校更多的权限,让其根据市场需求情况,灵活把握,相关部门只需在宏观上进行指导调节。由于高等教育的外部性不是很明显,越是接受更高的教育自我受益更大,其中的费用更是要得益者自己承担。

当前我国已经走向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阶段,国家也投入了大量的财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这其中的过程也必然会涉及高等教育的外部性问题,探索这些问题,也有利于变革高等教育体制,让中国的高等教育更上一层楼。

矫正外部效应的策略

外部效应的纠正 一、政府部门对外部效应的纠正 1、罚款或征税:对负的外部性的矫正 对带有负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征收相当于其外部边际成本大小的税收,以此将征税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成本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成本相一致的水平。 庇古税或者补贴、污染许可证 庇古税问题:损害难以估计,税率难以制定,另外,课税对象对象难以确定 例如:尾气排放问题。是按里程征税还是按燃油多少征税呢? 补贴:减少污染给予补贴。问题:诱使污染企业数量增加,另外,道德上也说不过去。 价格、收益和成本 (元) 年纸张产量 (万吨) D= MSB S = MPC 5 100 A 105 4.5 B MPC + T = M SC=S ′ T 110 G H 图2.5 矫正性的税收 MEC h a b g J F 税收收入=外部总成本95

2、补贴:对正的外部性的矫正 政府对产生外部效益的主体进行补贴,降低其边际生产成本,从而使其在一定价格下扩大生产规模,以适应社会需要,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对带有正的外部性的物品或服务的消费者,按照该物品或服务的外部边际效益的大小发放财政补贴,以此将补贴物品或服务的私人边际效益提高到与社会边际效益相一致的水平。 3、政府管制(公共管制) 为了解决外部不经济问题,政府可以选择政府管制的方法。政府管制的形式主要有两种:(1)管制外部效应水平,即规定一个法定的排污标准。(2)管制生产过程。 如规定法定的排污标准、对生产程序进行规定等。 4、法律措施 政府完善法律。 限制:诉讼的交易成本较大而损失较小、厂商对外部性的损失进行控制、诉讼结果的不确定性、 二、私人部门纠正外部效应的机制 私人纠正的机制有: 1、组织的一体化:私人市场可通过扩大企业规模,组成一个足够大的经济实体来将外部成本或收益内部化,从而纠正外部效应的效率损失。

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

文章编号:1001-2397(2007)06-0128-08 国际法与比较法论坛 收稿日期:2007-07-23 作者简介:胡元聪(1974-),男,四川南江人,西南政法大学讲师,经济法专业博士生。 法与经济学视野中的外部性及其解决方法分析 胡元聪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研究中心,重庆400031) 摘 要:对于外部性的含义,学者们多从经济学的角度进行界定;而对于外部性的解决方法,学者们又多从制度的角度加以寻求。从法律视角即权利和义务的角度,也可以对外部性进行界定,并由此提出法律解决的方法。在解决外部性方面,经济法机制优于民法和行政法机制,但经济法解决外部性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关键词:法与经济学;外部性;内部化;经济法中图分类号:DF0-05 文献标识码:A 一、外部性的法与经济学 视角 (一)外部性形成及含义的经济学视角 关于外部性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 斯密在论述经济人的利他性时的观点。他认为,经济人!在追求他本身利益时,也常常促进社会的利益?[1],由此涉及到了正外部性的问题。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其大致内容是: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既取决于该工业的规模,也取决于各个厂商本身的规模。马歇尔提出的!外部经济?这个概念,为正确分析外部性问题奠定了基础。自马歇尔以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成本、收益、经济利益、非竞争性等角度,对外部性的形成和含义进行了研究;在这些经济学家中,著名的有庇古、诺斯和奥尔森。 关于外部性形成的原因,庇古在#价值与财富?中,从!公共产品?入手,分析了厂商生产过程中社会 成本与私人成本的问题,认为两种成本的差异构成 了外部性。奥尔森在其#集体行动的逻辑?中,从!集体行动?入手进行研究,认为任何个人都不可能排他性地消费公共产品,即!外部性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大部分环境因子和自然资源都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中会产生!搭便车?行为,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而不付费,使供给方无法获得其优化配置生产的收益指标,而需求者又不愿意真实表达自己对公共物品的主观需求,使生产者的需求曲线无法确定,从而形成外部性。诺斯在#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从!搭便车?入手,对正外部性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定经济主体行为收益的溢出或渗透,意味着第三方不用付费就可享受收益,导致经济当事人个人收益与社会收益差额扩大,由此导致一 128 2007年11月第29卷第6期 现 代 法 学M odern L a w Science V o l 29N o .6 N ov .,2007 关于!法与经济学?这个概念,学术界有多种理解:有的认为 它是运用经济学方法研究法律的学科,由此将其称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有的将其定义为!法和经济学?,强调其是一门法学和经济学整合的边缘学科;有的将其视为!经济学帝国主义?(经济学向其他学科 或领域渗透)的产物,并称之为!法经济学?;有的将其视为法学!进口?经济学理论和方法的产物,谓之为!经济分析法学?。(参见:周林彬,黄健梅.法律经济学学科构建探析[J ].思想战线,2006(2):22-30.)本文在上述!法和经济学?的意义上使用!法与经济学?这个概念。

R_D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文章编号:1000-2995(2001)05-0056-08 R&D 的外部性及其内部化机制研究 ① 骆品亮,向盛斌 (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上海 200433)摘要:与一般的产品竞争不一样,R&D 竞争存在外部性。首先分析了R&D 外部性(溢出 效应)的产生机理及其对R&D 激励的损害;接着考察了外部性的内部化机制,着重探讨 如何通过专利保护、合作R&D 、政府补贴及特许权经营等方法将R&D 的溢出效应内部 化。最后,讨论对我国企业R&D 激励的启示。 关键词:技术创新;外部性;内部化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表明,技术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1,2]。随着竞争的日益全球化,R&D 对于现代企业培养核心能力、提高竞争优势之重要性不言而喻。WT O 在即,R&D 的激励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意义深远。 市场结构(准确地讲,是市场竞争度)是影响企业R&D 动力的首要因素。尽管Schum pter 于1942年在其经典名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中指出,垄断性大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要承担者,是技术变革的发动机[3]。但这一论断更多的是基于直觉的判断,尽管有为数不少的追随者为其寻找论据[4]。半世纪以来,更多的研究表明,竞争比垄断更有利于激励企业的R&D 活动[5-7]。直观地,垄断企业的创新动机最多是为了巩固其对市场的垄断地位,提高垄断地位,尖刻点讲,垄断企业的创新活动是在“自我替代”;而竞争性企业“白手起家”,从事新技术的开发活动则是以囊括整个市场利润为目标。 然而,R&D 的外部性使得竞争性市场结构对R&D 的激励效能大打折扣。由于技术知识具有公共品(Public G ood )的部分特性,当缺乏严格的制度保护时,一个企业的技术创新尤其是工艺R&D 的成果,很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此即溢出效应(S pill Over E ffect )。事实上,Mans field 等人发现60%的专利在四年内被模仿[8];而Levin 有同样的感叹:三年时间内过半的创新产品被模仿[9]。R&D 的溢出效应产生了信息经济学所讲的(正)外部性问题,即一个企业 收稿日期:2001-04. 基金项目:①本文受复旦大学“三年行动计划”文科科研基金项目(00QNY B031)资助. 作者简介:骆品亮(1969-10),男(汉),福建泉洲人,复旦大学创业与创业投资研究中心培训咨询部主管,博士,副教授,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向盛斌(1967-05),男(汉),湖南长沙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生。  第22卷 第5期 科 研 管 理 V ol.22,N o.5 2001年 9月 Science Research M anagement Sep., 2001

10第十章 外部性

第十章外部性 一、名词解释 1.外部性(externality)(北师大2004试;北航2004试;东南大学2003试):也称为外 溢性、相邻效应。是指一个人的行为对旁观者福利的无补偿的影响。如果对旁观者的影响是不利的,就称为负外部性(Negative Externalities);如果这种影响是有利的,就称为正外部性(Positive Externalities)。外部性的影响会造成私人成本和社会成本之间,或私人收益和社会收益之间的不一致,这种成本和收益差别虽然会相互影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补偿,因此容易造成市场失灵。外部性的影响方向和作用结果具有两面性,可以分为外部经济(?正外部性)和外部不经济(负外部性?)。那些能为社会和其他个人带来收益或能使社会和个人降低成本支出的外部性称为外部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有利的外部性;那些能够引起社会和其他个人成本增加或导致收益减少的外部性称为外部不经济,它是对个人或社会不利的。福利经济学认为,除非社会上的外部经济效果与外部不经济效果正好相互抵消,否则外部性的存在使得帕累托最优状态不可能达到,从而也不能达到个人和社会的最大福利。外部性理论可以为经济政策提供某些建议,它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依据,政府可以根据外部性的影响方向与影响程度的不同制定相应的经济政策,并利用相应的经济手段,以消除外部性对成本和收益差别的影响,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和收入分配的公平合理。纠正的办法:(1)使用税收和津贴;(2)使用企业合并的方法;(3)规定财产权。 2.⑴负外部性:

⑵正外部性 结论:负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大于社会最优产量。正的外部性导致市场产量小于社会最优产量。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可采用外部性内部化方法:对于造成负的外部性的商品征税,而对具有正的外部性的商品给予补贴。 3.外部性内在化(internalizing the externality):改变激励,以使人们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 部效应。Eg:庇古税的运用。 4.技术溢出(technology spillovers):是指一个企业的研究和生产成果对其他企业技术进 步的影响。例如工业机器人的市场。机器人是快速发展的前沿技术。当某个企业制造了机器人,就有可能发现新的更好的设计。这种新设计不仅使研发企业自己受益,还能让社会整体受益,这是因为该设计进入了社会的技术知识库。也就是说,这种新设计对于经济中其他生产者具有正的外部性。 5.产业政策(industrial policy):政府旨在促进技术进步行业的经济干预。 6.矫正税(corrective taxes):是指用于纠正负外部性影响的税收,即旨在引导私人决策者 考虑负外部性引起的社会成本的税收,这种税也被称为庇古税(Pigovian taxes),它是最早主张采用这种税收的经济学家阿瑟?庇古(Arthur Pigou)的名字命名的。 7.科斯定理(Coase theorem): 指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其基本思想由美国经济学家、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科斯在1960年发表的《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但科斯本人并没有直接将其思想以定理形式写出,而是体现在从解决环境污染的外部性问题出发所进行的案例分析中。科斯定理是由其他经济学家在解释科斯的基本思想时概括出来的,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科斯的基本思想进行了解释。

外部性及其矫正

外部性 定义:一个经济主体的经济活动对另一个经济主体所产生的有害或有益的影响。 示例 生产中的负外部性 工厂在生产中所排放的污染物就是一种负外部性。它所造成的社会成本包括政府治理污染的花费,自然资源的减少,以及污染物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危害。 生产中的正外部性 教育是一种正外部性。完善的教育系统培育出的人才,会对社会建设作出贡献,这是对所有人都有益的。建设一栋造型美观的建筑,让这个地区的所有人都可以欣赏到这一道风景线,也是一种正外部性。 以下文字比较多,时间多就看一下,我觉得红色的地方比较重要,仅供参考!!

外部性的本质及其解决途径内容提要: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可能会引起外部效应,这些外部效应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当这些外部效应存在时,人们在进行经济活动决策中所依据的价格,既不能精确的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效益,也不能精确地反映其全部的社会边际成本。这样,依据失真的价格信号所做出的经济活动决策,肯定会使得社会资源配置发生错误,而达不到帕累托效率准则所要求的最佳状态,所以为了使得社会资源达到最合理的利用,具有最高的效率,更好的促进社会的发展,政府部门便采取相应的措施使得使得外部效应达到最小,使得私人边际效益与成本基本上与社会编边际效益与成本一致,从而更好的实现帕累托效率。关键字:外部效应;资源配置效率;外部性效应的内在化;矫正性的税收;矫正性的财政补贴所谓外部性,按照萨缪尔森的观点,是指在生产和消费中,一个人的行为给他人带来未经当事人同意并以货币形式进行补偿的额外成本或收益的情形。外部性也即外部效应,简单的说,就是指某些个人或企业的经济行为影响了其他人或企业,却没有为之承担应有的成本费用或没有获得应有的报酬的现象。换言之,外部效应的本质就是未在价格中得以反映的经济交易成本或效益。关于外部性的产生原因,西方学者普遍归结为公共物品的存在与市场机制的缺陷。“是因为公共财富出于制度和技术上的原因,其价值属性无法有效地划归私有而引起的。”而对外部效应可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但最基本的还是依外部效应所带来的后果分类,即可分为正的外部效应和负的外部效应。不管是正的外部效应还是负的外部效应,只要存在,私人的边际效益与成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科斯手段,也叫产权管理。其具体手段是明晰产权和建立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市场。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解决环境经济问题的

10章 外部性Externalities

C hapter Ten Externalities 一、名词解释(SOLUTIONS TO Key Concepts): 1. externality 外部性主要用来衡量单个消费者或者生产者的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福利的影响。经济外部性是经济主体(包括厂商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非市场化的影响。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益,而受益者无须花费代价,负外部性是某个经济行为个体的活动使他人或社会受损,而造成外部不经济的人却没有为此承担成本。从定义中可以得到以下理解:1.外部性是一种人为的活动2.外部性应该是在某项活动的主要目的以外派生出来的影响 3.外部性包括对生态环境等与社会福利有关的一切生物或非生物影响。所以,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成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2. internalizing an externality 外部性的内在化:通过改变激励,从而使得生产者或者消费者考虑到自己行为的外部效应。即通过制度安排经济主体经济活动所产生的社会收益或社会成本,转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术上的外部性转为金钱上的外部性,在某种程度上强制实现原来并不存在的货币转让。典型的办法有:1.征税与补贴;对负的外部性征收税负,正的外部性给予补贴。征税可以抑制产生负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补贴可以激励产生正的外部性的经济活动。2.企业合并,这样原来别的企业产生的外部性现在就可以转化为新的公司的内部问题来处理,合并的新的公司必然会实行使得公司利润最大化的行为,从而解决原来的外部性问题。 3. Coase theorem 科斯定理:如果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商,则私人市场自身就能解决外部性问题,从而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这是以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的名字命名的,因为他最早提出了这个理论。更通俗地讲,我们可以将其理解为:如果交易费用为零,不管产权初始如何安排,当事人之间的谈判都会导致那些财富最大化的安排,即市场机制会自动达到帕雷托最优。我们需要下面两点:第一,交易成本为零。交易成本指外部性当事人建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督促执行所花费的成本。交易成本为零,意味着交易中上述几个方面的活动可以无成本地完成,这是新古典经济学隐含的一个基本假设。科斯文中,交易成本被称作“运用价格机制所需的成本”。第二,产权的初始界定清晰,即外部性问题所涉及的公共权利的归属明确,至于具体归属于哪一方当事人,则没有给予明确限制。 4. transaction costs 交易成本指的是消费者和生产者各方在协议和遵守协议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正如我们个概念当中说提到的,交易成本可以理解为当事人建立交易关系,进行讨价还价、订立契约并督促执行所花费的成本。科斯定理中的交易成本为零只是一种理想的情况,所以通常私人市场自身并达不到帕累托最优的状态,需要其它的方法来解决市场外部性的问题。 5. pigovian tax 指的是为了纠正负外部性影响而征收的税收。它最早由英国经济学家阿瑟·庀古提出,

第四讲 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第四讲负外部效应及其矫治 一.关于负外部效应的一般理论 1.负外部效应的含义与后果。 (1)负外部效应的实质就是社会边际成本大于私人边际成本。所谓私人边际成本(PMC)就是指由行动者或决策者自己承担的那部分成本。而由别人被动承担的那部分边际成本就是相应的该单位行动带来的负外部效应,经常称之为边际损害(MD)或称外部成本,所以边际社会成本(SMC)就等于边际私人成本加边际损害。假定私人边际收益(PMR)等于社会边际收益(SMR) (2)对负外部效应的准确理解,应该把握以下三点:一是负外部效应一旦产生,意味着该效应没有在双方的市场交易价格中得到反应,或者甚至双方根本不存在市场交易关系,因此,负外部效应的出现意味着双方在该方面的交互作用是非市场的;二是不能认为所有的非市场交互行动都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只有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们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才会产生负外部效应。当经济主体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得不考虑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不利影响时,即便行为依然有不利影响,但是不会有外部效应(故不能把外部效应等同于不利影响,只有当承受不利影响而又不能得到补偿,才会存在负外部效应)。三是负外部效应具有很大的主观性。 (3)负外部效应是政府干预经济、社会的最主要的理由之一,但是这只是提供了政府干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人们通常总是从负外部效应角度理解公共利益) 2.在负外部效应矫治(通常称之为“内部化”)中必须澄清的错误观念:A认为人们完全不应该给他人制造负外部效应,即建立一个零外部效应的社会。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该使负外部效应保持在社会最优水平;B一旦谁制造了负外部效应,谁就应该负责。正确的理念是我们应当意识到在许多场合负外部效应是相互的。 二.科斯定理 1.掌握科斯定理的预备知识之一:产权(Property rights) (1)产权是一项在没有自由自愿契约的情形下产权所有者有权单方面决定做什么的权利。不过中国人在理解产权时习惯于把它理解成关于某个资产、事物、资源的权利,其实它只是关于在某种情形下人们有没有权利做某件事的权力。 (2)产权的配置与社会惯例、法律有关,而且经常随时间而改变。 2.一个例子:设私人边际收益与社会边际收益相等,而且是常数;设私人边际成本低于社会边际成本,即企业给邻居带来了损害,而且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均是随着企业产量水平的提高而提高。无疑, q。 社会最优的产量水平由社会边际收益曲线与社会边际成本曲线的交点所决定,该产量水平记为*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 境污染及其治理 Company Document number:WUUT-WUUY-WBBGB-BWYTT-1982GT

利用外部性理论分析环境污染及其治理 环境作为一种公共物品,具有显着的外部性。外部性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另一个经济主体的福利所产生的影响并没有通过市场价格反映出来。实现帕累托最优要求私人边际净收益等于社会边际净收益,但外部性的存在意味着私人边际净收益与社会边际净收益存在差异,因而不能获得最优资源配置效率。 环境污染具有很强的负外部性,污染者所承担的成本远小于社会承担的成本,仅受自身成本约束的污染者终将会使环境污染超过环境的耐受值。而环境保护则具有很强的正外部性,保护者所获得的利益小于社会的收益,仪受自身利益激励的保护者不会有足够的动力去提供社会所需要的环境保护。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影响到环境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环境污染问题更加严重。 所以要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就是要找到合适的机制,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加入到企业的生产成本中去,从而实现环境的外部性有效内部化。所谓环境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

就是使生产者或消费者产生的外部成本进入它们的生产和消费决策,由它们自己承担或“内部消化”,即环境政策领域中普遍接受的“污染负担”或“污染者付费”的方式。 环境污染外部不经济性内部化方法有以下两种: (一)命令控制方法。命令控制方法本质上是一种强制管理调整方法,主要通过政府的强制命令迫使污染者将污染的费用(成本)内部化来减少污染,例如设立环境标准以及推广某一种低污染环境技术的应用。具体表现为污染者在排污前必须进行净化处理,迫使污染者将原转嫁给社会承担的污染治理费用转化为污染者自身的生产成本,从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外部不经济性。 (二)经济刺激方法经济刺激方法是指利用经济手段,间接作用于政策对象,把外部不经济的环境成本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破坏环境的行为。经济刺激方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侧重于通过政府干预来解决环境问题,可称之为庇古手段,其具体手段有排污费和排污税等。另一类侧重于通过市场本身来解

政治经济学_经典案例分析

案例1: 在2002年的最后一个周日,中国为电力行业的垄断画上了句号。拥有占全国46%发电资产和90%输电资产的原国家电力公司被拆分重组为11家独立的公司,这些公司在12月29日同时宣布正式成立。从1987年持续至今的中国民航业改革在2002年也有突破性进展。随着6大民航集团10月11日的成立,中国民航总局与下属的民航企业彻底脱钩。以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中国南方航空公司为基础组建的三大航空运输集团,其资产总和将占据中国民航总资产的80%。 问题:政府对市场失灵的纠正。 分析:市场失灵的主要表现: (1)竞争失效 (2)外部性 (3)市场不完全 (4)公共产品 (5)信息不对称 为弥补市场失灵需要政府介入,政府介入的手段和领域为: (1)对效率的介入 ①财政支出②财政补贴③政府采购④限制垄断(2)对收入再分配的介入 ①税收和转移支付 ②公共事业投资 ③特别征税 (3)对经济稳定的介入 ①财政制度内在的自动稳定器 ②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③金融政策 ④紧急行政措施 ⑤道义上的劝告 本案例中,政府通过限制垄断,恢复市场机制的作用,实现可操作的竞争。 案例2: 1998年5月18日,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向最高法院递交诉状,控告微软公司利用其“视窗”操作系统来迫使消费者使用它的其它软件产品——其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探索者”Internet浏览器。1999年,该案做出了一审判决,在长达270页的判决中,法官杰克逊列举了微软一系列反竞争,保护垄断势力的行为。微软一直在努力拓展其势力范围,使其超越软件行业,而进入日趋有利可图的电子商务和网络连接行业,他们已经投资数以百亿计的资金在通讯和科技公司中(如AT&T)。由于微软的“视窗”操作系统具有垄断状态,把Internet浏览软件“网络探索者”(InternetExplorer)与“视窗”捆绑在一起也就相当于垄断了消费者和与电子商务有关的厂商上网的交通通道。问题: 1、结合该案例分析垄断和反垄断对社会造成什么样 的影响? 2、美国的反垄断法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有何借鉴意 义? 分析:垄断市场会带来效率损失,影响市场作用的 正常发挥,主要体现在: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 加;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 取。 有必要通过反垄断措施纠正这种市场失灵,使价格 降低,增加消费者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1890年,美国通过了美国的第一部反托拉斯法—— 谢尔曼法。1914年,美国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 贸易委员会法。这三个法案基本形成了美国的反垄 断法律体系。 美国反托拉斯法所规范的反竞争行为包括:联合限 制竞争行为、滥用经济优势的行为、价格歧视行为、 垄断与企业兼并行为、其他反竞争行为(股份保有、 董事兼任、瓶颈垄断、商业贿赂)、损害消费者的行 为(欺骗性定价、欺骗性广告宣传、虚假不实的标 签)。 美国反托拉斯法的特点是以限制造成垄断的不公平 竞争行为为主,而不反对现有的垄断企业。所以, 一个行业中垄断企业的存在本身并不违法,只有垄 断企业应用其垄断力量不公平地竞争时才算违法。 这使得美国的反托拉斯法具有很强的“行为法”特 点,即一切以企业行为是否违背公平竞争为判断依 据。 案例3: 中国电信改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94年中国联通 公司的成立。当时联通的总资产虽然只有中国电信 的1/260。但此举使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 的局面开始改变。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把 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 国电信被拆分成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 信三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2001年12 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电信体制改革方案,对现有 的电信企业进行重组。中国电信现有资产划分为南 北两个部分。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河南、山东共 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电信公司归中国电信 北方部分;其余归中国电信南方部分。 问题:1.垄断和市场失灵。2.政府对垄断的态度和 措施。 分析: 1.垄断市场的效率损失。 (1)垄断使产量减少,价格增加; (2)垄断造成社会无谓损失; (3)垄断造成企业不思进取。 垄断市场的非效率导致市场机制不能正常发挥作 用,是导致市场失灵的情况之一。 2.现今世界各发达国家限制垄断、促进竞争的政策 措施,基本上是根据上述标准把促进“可操作竞争” 作为政策目标。 在各主要发达国家,基本上都制定了有关禁止垄断、 维持公正交易的法律。具体措施主要是通过限制垄 断的立法,由行政机构加以监督,由司法机关加以 执行。各国政府的反垄断政策就是以这些法律为依 据展开的。 我国的反垄断和不正当竞争应在学习国外经验的基 础上,结合本国国情。 案例4: 在小镇上,该镇的人从事的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一 种是养羊。镇上的许多家庭都有自己的羊群,并出 实用以做衣服的羊毛来养家。大部分时间羊在镇周 围土地的草场上吃草,这块地被称为镇共有地。没 有一个家庭拥有土地。相反,镇里的居民集体拥有 这块土地,所有的居民被允许在这块地的草场上放 羊。集体所有权很好地发挥作用,因为土地很大。 只要每个人都可以得到他们想要的有良好草场的土 地,镇共有地就不是一种竞争性物品,而且,允许 居民在草场上免费放羊也没有引起问题。时光流逝, 镇上的人口在增加,镇共有地草场上的羊也在增加。 由于羊的数量日益增加而土地是固定的,土地开始 失去自我养护的能力。最后,土地变得寸草不生。 由于共有地上没有草,养羊不可能了,而且,该镇 曾经繁荣的羊毛业也消失了。许多家庭失去了生活 的来源。 问题:什么原因引起这种悲剧? 分析:实际上,共有地悲剧的产生是因为外部性。 当一个家庭的羊群在共有地上吃草时,它降低了其 他家庭可以得到的土地质量。由于人们在决定自己 有多少学时并不考虑这种负外部性,结果羊的数量 过多。 如果预见到了这种悲剧,镇里可以用各种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它可以控制每个家庭羊群的数量,通过 对羊征税把外部性内在化,或者拍卖有限量的牧羊 许可证。这就是说,中世纪小镇可以用现代社会解 决污染问题的方法来解决放牧过度的问题。 但是,土地的这个例子还有一种较简单的解决方法。 该镇可以把土地分给各个家庭。每个家庭都可以把 自己的一块地用栅栏圈起来,并使之免于过分放牧。 用这种方法,土地就成为私人物品而不是共有资源。 在17世纪英国圈地运动时期实际就出现了这种结 果。 共有地悲剧是一个有一般性结论的故事:当一个人 用共有资源时,他减少了其他人对这种资源的享用。 由于这种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使用。政 府可以通过管制或税收减少共有资源的使用来解决 这个问题。此外,政府有时也可以把共有资源变为 私人物品。数千年前人们就知道这个结论。古希腊

对外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比较研究

对外部性问题解决方案的 比较研究

【摘要】外部性问题是一个长久引人关注的问题,对于此问题,庇古和科斯分别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庇古主要依靠政府干预,提出了“庇古税”,而科斯则主要依靠市场运作,提出了“科斯定理”。然而他们的理论也不是完全的对立,虽然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政府和市场的配合。本文通过对二者进行了初步的比较,给出了一个简单的评价。 【关键字】外部性庇古科斯 一、外部性的含义 1 外部性的定义 外部性(Externalities)一词,在经济学文献中有时又被称为“外部效应(ExternalEffects)”或“外部经济(External Economies)”,国内有的学者将其翻译为“外在经济”或“外在性”。关于外部性概念的内涵,自从其产生以来就存在诸多争议。但是,由于外部性问题在经济学体系中所处的独特地位,一个世纪以来,许多经济学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对外部性概念的内涵进行过探讨。 新古典学派,又称剑桥学派创始人马歇尔在 1890 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经济学原理》中首次提出并论述了外部经济概念,其学生庇古则在 1920 年发表的《福利经济学》一书中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外部性理论。在庇古之后,鲍默尔、萨缪尔森、史普博、布坎南、斯蒂格利茨等著名经济学家都对外部性问题做出了精辟的分析。当前,在经济学教科书中较为流行的关于外部性概念的定义,均来自布坎南等人的论述。1962 年,布坎南(Buchanan)和斯塔布尔宾(Stubblebine)给外部性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只要某人的效用函数或某厂商的生产函数所包含的某些变量在另一个人或厂商的控制之下,就表明该经济中存在外部性。该定义用数学语言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外部性行为的基本特征,因此成为后继经济学家研究外部性问题的基本工具之一。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市场失灵案例分析 答:市场失灵指的是对于非公共物品而言由于市场垄断和价格扭曲,或对于公共物品而言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外部性等原因,导致资源配置无效或低效,从而不能实现资源配置零机会成本的资源配置状态。造成市场失灵的二个主要原因是:成本或利润价格的传达不适切,进而影响个体经济市场决策机制;以及次佳的市场结构。 市场失灵的表现有: 1、商品或服务价格的不正常上涨。一方面由于商品或服务供不应求或者是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导致商品或服务价格大幅度上涨,从而是社会经济资源无法实现最大效用;另一方面,这一现象最终将导致收入与财富的分配不均。 2、以伪劣商品冒充合格商品。由于市场供不应求,物价不断上涨,商品的销售利润也不断增加,在缺乏政府管制和对商品质量的严格规定与检验的条件下,一些厂商为谋取暴利生产伪劣产品以牟取暴利。 3、商家在提供商品和服务时没有考虑其负的“外部性”。由于企业生产或营业会对社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应,因而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或是消耗一定的资源才能弥补,从而有些厂商摒弃社会公德和社会责任而不顾及社会的整体利益以牟取私利,造成外部不经济。 4、收入与财富分配不公。这是因为市场机制遵循的是资本与效率的原则。资本与效率的原则又存在着“马太效应”。从市场机制自身作用看,这是属于正常的经济现象,资本拥有越多在市场失灵竞争中越有利,效率提高的可能性也越大,收入与财富向资本与效率也越集中;另一方面,资本家对其雇员的剥夺,使一些人更趋于贫困,造成了收入与财富分配的进一步拉大。这种拉大又会由于影响到消费水平而使市场相对缩小,进而影响到生产,制约社会经济资源的充分利用,使社会经济资源不能实现最大效用。 5、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或者公共资源的过度使用。 6、竞争失败和市场垄断的形成。竞争是市场经济中的动力机制,竞争是有条件的,一般来说竞争是在同一市场中的同类产品或可替代产品之间展开的。但一方面,由于分工的发展使产品之间的差异不断拉大,资本规模扩大和交易成本的增加,阻碍了资本的自由转移和自由竞争。另一方面,由于市场垄断的出现,

论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4117681212.html, 论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 作者:王建国 来源:《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年第18期 [提要] 本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外部性问题,分析和归纳政府在外部效应内部化过程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和所要进行调控的具体措施,体现出政府在市场经济自身调节失灵的情况下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关键词:外部性;政府调控;内部化 中图分类号:F0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8月14日 一、外部性的概念和分类 所谓外部性,指的是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于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的一种未能由市场交易或价格体系反映出来的影响,从而导致资源配置不能达到最大效率,即不能达到帕累托最优。由于这种影响是某一经济主体在谋求利润最大化的过程中产生的,是对第三人产生的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又是处于市场体系之外,故称之为外部性。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根据不同的特性可以将外部性划分为许多种类。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政府对外部效应的调控和治理,所以现在主要从外部性的实际影响所产生的经济后果对外部性进行分类,可以将其划分为负的外部性和正的外部性。所谓负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负面的经济影响,而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给予补偿;所谓正的外部性是指某一经济主体的活动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了正面的经济影响,却又未能通过市场交换而得到报酬。 二、外部性的内涵 从外部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其概念包含三个基本要点: 第一,经济主体之间的外部性影响是直接的,而不是间接的。也就是说,这种影响不是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而是以市场交易的方式施加的。如果没有这个限定,那么外部性概念就过于宽泛。 第二,外部性有正也有负。从外部性的发生主体来看,其行为可能对他人带来未获补偿的效用或产量的损失,也可能带来未付报酬的效用或产量的增加。前者即为负外部性,或称外部不经济,后者则为正外部性,或称外部经济。

邓子基《财政学》(第2版)课后习题(第6章 外部性及其矫正)【圣才出品】

第6章外部性及其矫正 一、概念题 1.正外部性 答:正外部性的经济活动给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无偿给他人带来利益。比如,对某种传染病的免疫接种产生了正外部性,那些接受免疫接种的人由此降低了感染传染病的机率。同时,他们也为那些没有接受免疫的人群带来了收益,减少了后者感染疾病的可能性。 2.科斯定理 答:科斯定理是揭示市场经济中产权安排、交易成本和资源配置效率之间关系的原理。科斯指出,假定资源所有者能够分清对其财产损害的来源,并且能合法地防止损害,同时私人各方可以无成本地就资源配置进行协调;那么,无论谁获得产权,有关各方总能达成一种协议。通过这一协议,每个人的状况都能变好,而且其结果是有效率的。它表明,产权一旦确立,私人经济主体就能有效解决他们之间的外部性问题,从而无须政府的介入和干预。 尽管科斯定理的逻辑相当诱人,不过,源于严格的假设条件,科斯定理一般只适合于当事人很少且外部性来源很清楚的情形。而像大气污染之类的外部性,无论是污染者还是受污染者都涉及千家万户,无法想象他们坐在一起谈判的成本会很低。此外,即使确立了大气的产权,但大气所有者怎样才能在成千上万的潜在污染者中分清谁是污染者,以及每个污染者应负责多大比例的损害,这些问题仍不清楚。 按照科斯的思路分配产权,有助于解决某些重大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护问题。比如,在英国某些地区,河流和航道的私人产权已有800年的历史,所有者向获得本段河流捕鱼权的人收费,这一做法使所有者具有保持鱼群数量和航道清洁的经济动力,从而成功地防止了过

度捕捞,控制了水污染。 3.负外部性 答:负外部性的经济活动给他人带来消极的影响,对他人施加了成本,但并不因此而付出代价。例如,化工厂释放的污染物给附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4.排污权交易制度 答:排污权交易制度是指为了实现污染控制的最优水平,政府可以向企业拍卖污染许可证,并且允许排污权在企业之间进行交易的一种制度。在该制度下,政府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新的市场:排污权交易市场。该市场受供求因素支配,价格这只“看不见的手”将确保其有效地配置排污权——那些只有以高成本才能减少污染的企业,愿意为污染许可证支持最高的价格;而那些低成本可以减少污染的企业,也愿意出卖它们所拥有的许可证。 5.边际外部成本 答:边际外部成本是指新增每一单位的某商品生产所导致的由第三方承担的额外成本。边际外部成本是生产商品的边际社会成本的一部分,但它并不反映在商品的价格中。边际外部成本(MEC)加上边际私人成本(MPC)等于边际社会成本(MSC),即:MPC+MEC=MSC。 6.政府管制 答:政府管制是政府依据有关的法规,通过许可、禁止等手段,对私人经济活动施加直接影响的行为。针对污染所造成的负外部性问题,政府可以通过制定环境质量标准,规定企业排污的最大限额。政府管制存在的问题是,由于有关部门无法清楚了解不同企业的污染情

外部性理论

第一节外部性理论 1、含义:外部性(Externality)是指在缺乏任何相关交易的情况下,一方所承受的、由另一方所导致的后果。用效用函数表示为:U A =U A (X1 ,X2 ,X3 ,X4…… ;Y )。其中X i (I=1,2,3 ……,n) 表示 A 的行为,Y 表示除A 以外的所有其他个体的行为。其经济学含义是:一个人的效用除由其自身决定外,还受他人行为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是不能由其自身控制的。换言之,一个人的福利不仅取决于自身的行为,而且还取决于其他人的行为。 2、分类: 1)外部成本: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蒙受损失而前者未补偿后者,就称为外部成本,或负的外部经济; (2)外部收益:如果一些人的生产或消费使另一些人受益而前者无法向后者收费,就称为外部收益,或正的外部经济。 3、外部性理论的渊源及演进 (1)马歇尔的外部性理论:马歇尔在1890 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外部经济”的概念。大致内容是:一个厂商的生产成本既取决于该工业的规模,也取决于各个厂商本身的规模。在分析这一问题时,马歇尔直接使用了外部经济的概念,为正确分析外部性问题奠定了基础。 (2)庇古的观点:庇古1920 年出版的《价值与财富》一书中论述了外部性,认为“ 外部性造成了私人边际产品与社会边际产品的之间的不一致”,并认为经济学家有责任解决这一问题。在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方面,庇古从“ 公共产品” 问题入手,分析了厂商生产过程中社会成本与私人成本问题,认为两种成本的差异构成了外部性,从而提出了征收“ 庇古税” 作为治理外部性的方法,所以经济学上把征收“ 庇古税” 以治理外部性的经济手段叫庇古手段。 (3)奈特的观点:奈特在1924年发表的《社会成本解释中的一些错误》的论文,对庇古外部性成本的计算提出了异议。奈特认为,庇古在平均成本计算时没有把土地的费用计算在内,而只是把可变生产要素的成本计算在内,这种方法是错误的。其观点是:由于土地是私有的,只有将地租计算在平均成本之内才能得出最优的产量。此外,对于“外部不经济”产生的原因奈特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外部不经济”源于对稀缺资源缺乏产权界定,若将稀缺资源划定为私人所有,则“外部不经济”将得以克服。可见,奈特已注意到了“外部不经济”产生的产权原因,开辟了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新方向。 (4)科斯的外部性理论:1960 年科斯发表了题为《社会成本问题》的论文,与庇古等人所持观点不同,科斯认为外部性的产生并非市场运行的必然结果,而是由于产权界定不清,因此,有效产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可解决外部性问题。同时他认为庇古在对外部经济进行治理时只对造成外部经济的一方进行限制是不对的,相反,双方都应当承担责任,只对一方进行限制,不利于该厂商的经营。科斯将外部性与产权以及制度变迁联系起来,将外部性引入制度分析之中,使人们对外部性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更深刻的理解。但是由于科斯的主要理论建立在较强的假定前提之下,而这些条件在现实中难以满足,使其理论难以成为政策依据。尽管如此,他提出的通过确立产权以消除外部性的思想对于解决环境问题仍具重要意义。 (5)米德的观点:1962 年米德发表了《竞争状态下的外部经济和外部不经济》,全面分析了生产上的外部经济和不经济,他将外部经济产生的原因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无偿生产要素的作用。他以苹果园和养蜂场为例,认为苹果园面积的增加可以使养蜂场的蜂蜜的产量增加,但是养蜂场不必为蜂蜜的增加向苹果园支付费用。对这类外部性调整的方式有:(1)对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分析

外部性问题内部化分析 提要外部性普遍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是伴随着人们的生产和消费而产生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往往是相关行为者非自愿的结果。本文通过对某小区用电产生的外部性内部化的分析,主要分析了“庇古税”和“科斯手段”,并对两种方法做了简要的对比,提出了认为较为合理的方法。 一、外部性基本内涵 人们的经济活动总是发生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关联之中,相互之间的外部经济干扰是必然存在的,形成经济过程中的外部性问题。据考证,最早对外部性问题进行研究的是剑桥学派的两位奠基者亨利·西奇威克和阿弗里德·马歇尔。尤其是马歇尔,他在1890年问世的巨著《经济学原理》中首创了“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这一对概念。自马歇尔之后,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外部性问题进行了研究。20世纪20年代,美国的经济学家庇古出版了《福利经济学》一书,补充了“外部不经济”和“内部不经济”这一对概念。对外部性的认识有许多种: 1、“个人收益或成本与社会收益或成本之间的差异,意味着有第三方或者更多方在没有他们许可的情况下获得或者承受一些收益或者成本,这就是外部性。” 2、”当一个或者一些人没有全部承担他的行动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反过来说,只要有人承担了他人的行为引起的成本或者收益时,就存在着外部性。” 总的来说,外部性是指“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的‘非市场性’附带影响”,“这种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使价格机制不能有效地配置资源。” 外部性可以分为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正外部性就是个人收益不等于社会收益,负外部性就是个人成本不等于社会成本。 在福利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看来,无论是正外部性还是负外部性,都会导致资源配置不当。因为,在正外部性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但社会从私人经济活动中所得到的额外利益,并未通过一定的手段或途径转移到该经济主体手中,这使该经济主体不会增加生产或消费。在此情况下,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该经济主体对资源的使用不足。同样,在负外部性的条件下,经济主体的私人成本小于社会成本,该经济主体也并不承担超过私人成本的那部分成本,因而该经济主体的生产量或消费量就超过了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佳数量。此时,从社会福利的角度看,该企业对该社会资源的使用就过量了。总之,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社会资源使用不当;正外部性时,资源使用不足;负外部性时,资源使用过量,这就使资源的配置达不到帕累托最优,影响了社会的福利水平。即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