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什么是免疫应答
- 格式:doc
- 大小:23.50 KB
- 文档页数:2
第六章免疫应答第一节免疫应答的概述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抗原性物质激发免疫系统发生的一种生理性排异过程,即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活化、分化及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一、免疫应答的类型免疫应答是由多种细胞和分子协同完成的。
根据介导应答的主要免疫细胞及效应机制不同可将其分为T 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和 B 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免疫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可被诱导活化,表现排异效应,但也可发生特异性不应答现象即免疫耐受(immune tolerance)。
据此将免疫应答分为正免疫应答和负免疫应答。
在生理情况下,机体通过对异己抗原的正应答和对自身组织成分的负应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但在异常情况下,无论正应答还是负应答都会使机体发生病理改变。
见表6-1表6-1 免疫应答的类型二、免疫应答的过程免疫应答过程极为复杂。
为叙述方便,人为地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即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和效应阶段。
(一)抗原提呈与识别阶段指抗原提呈细胞(APC)提呈抗原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阶段。
在此阶段,APC 通过吞噬、吞饮或受体(IgGFcR 、C3bR)介导的胞吞作用,摄取、处理、加工抗原,使之与MHC 分子结合成抗原肽:MHC 分子复合物,表达于细胞表面,然后由MHC 分子将抗原提呈给T 细胞。
T 细胞通过其表面的抗原受体TCR 识别表达在APC 和靶细胞上的抗原肽:MHC 分子, B 细胞通过其表面受体BCR 识别游离抗原,进而启动活化。
(二)免疫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指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受相应抗原刺激后活化、增殖、分化的阶段。
此阶段包括T 、 B 细胞膜受体的交联、活化信号的转导、细胞增殖与分化以及生物活性介质的合成与释放等。
在此阶段,T 、 B 细胞经活化、增殖、分化形成效应细胞即效应(致敏)T 细胞和浆细胞。
也有部分细胞中途停止分化形成记忆细胞(Tm 或Bm)。
记忆细胞遇相同抗原再次刺激后可迅速增殖、分化为效应细胞,发挥效应作用。
2012年《医学免疫学》名词解释重点说明:本重点根据教学大纲纯自己手工整理总结,并不代表考试范围,只作为复习参考。
1、免疫应答:是指免疫系统识别和清除抗原的整个过程。
2、免疫防御:是机体排除外来抗原性异物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
3、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功能。
4、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维持内环境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5、固有免疫:机体在种系发生和长期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防御机能。
6、抗原: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7、半抗原:是指能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的简单小分子物质。
它们同蛋白质载体结合后可获得免疫原性。
8、耐受原:诱导产生免疫耐受的抗原。
9、抗原决定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亦称表位。
10、异嗜性抗原:是指一类与种属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
11、超抗原:一类可直接结合抗原受体,激活大量(2%-20%)T细胞或B细胞克隆,并诱导强烈免疫应答的物质,主要包括细菌和病毒的成分及其产物等。
12、佐剂: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增强剂,预先或同抗原一起注射到机体,能增强机体对该抗原的免疫应答或改变免疫应答的类型。
13、阳性选择:是指发育中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同自身MHC分子结合,使得能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胸腺细胞存活继续发育的过程。
14、阴性选择:指T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中表达识别自身抗原的TCR 与自身抗原结合后凋亡或无能,即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的清除或无反应性的过程。
15、自然杀伤细胞:即NK细胞,又称大颗粒淋巴细胞,来源于骨髓,CD56和CD16是其具有鉴别意义的表面标志。
NK细胞表面没有抗原识别受体,可以直接或通过ADCC效应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16、模式识别受体(PRR):主要是指存在于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或宿主凋亡细胞表面某些共有特定分子结构的受体,也包括少数分泌型PRR,如C 反应蛋白和甘露聚糖结合凝集素。
同学们应重点掌握:1.基本概念 2.固有性免疫应答 3.获得性免疫应答4.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5.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免疫应答的基本概念(1)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抗原刺激后,淋巴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分⼦,发⽣活化、增⽣、分化或⽆能、凋亡,进⽽表现出⼀定的⽣物学效⽤的全过程。
免疫应答最基本的⽣物学意义是识别⾃⼰或⾮⼰,清除体内的抗原性物质,以保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
(2)免疫应答可分为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
固有免疫应答:是在机体遇到疾病原时,迅速发动的具有重要防御作⽤的、抗原⾮特异性的免疫应答。
适应性免疫应答:⼜称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在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的针对特异性抗原的免疫应答。
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3)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识别阶段;②活化阶段;③效应阶段。
另外,免疫引答发⽣的部位是在外周免疫器官和组织中。
2.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D抗原)的免疫应答:B细胞通过BCR对胸腺依赖性抗原进⾏特异性识别结合,由BCR与组成BCR复合物的Igα和Igβ把B细胞激活的第⼀信号转⼊细胞内;对胸腺依赖的抗原诱导的B细胞免疫应答必须有Th细胞的参与。
(2)B细胞对⾮胸腺依赖性抗原(TI抗原)的免疫应答:某些细菌的多糖、多聚蛋⽩质及脂多糖等在不需要抗原特异性T细胞辅助的情况下可直接激活未致敏B细胞,这类抗原称为胸腺⾮依赖性抗原。
它包括了TI-1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和TI-2抗原诱导的免疫应答。
(3)抗体产⽣的⼀般规律:在⼈类个体的发育过程中,胎⼉在胚胎晚期⾸先合成IgM类免疫球蛋⽩,在出⽣后3个⽉。
⼈体开始合成IgG,4~6个⽉开始合成IgA。
免疫应答可以分为:初次免疫应答:是机体第⼀次接触某⼀抗原物质所发⽣的免疫应答。
其特点是:产⽣抗体的潜伏期长,产⽣的抗体滴度低,维持的时间短且多为亲和⼒较低的IgM。
再次免疫应答:机体第⼆次接触同样的抗原⽽发⽣的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名词解释免疫学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于来自外界的病原体(如细菌、病毒等)或其他异物的识别和应对的过程。
它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入侵病原体进行防御和消除的重要机制。
免疫应答包括两种类型:先天性免疫应答和获得性免疫应答。
先天性免疫应答是机体天生具备的一种非特异性免疫应答,不依赖于先前的暴露经历,包括机体的机械屏障(如皮肤、黏膜屏障)和固有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等)。
获得性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在初次暴露后产生的免疫记忆,依赖于T细胞和B细胞的参与。
免疫应答的过程包括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三个主要阶段。
首先,免疫系统通过特异性识别抗原,抗原通常是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或糖类结构。
抗原的识别是通过免疫细胞上的特异性受体(如B细胞上的抗体或T细胞上的T细胞受体)来完成的。
然后,免疫系统通过激活免疫细胞,例如巨噬细胞和T细胞,来攻击和清除抗原。
这一过程中,免疫细胞会释放多种细胞因子,吸引其他免疫细胞加入到免疫应答中,形成免疫炎症反应。
最后,免疫系统通过调节和抑制机制来限制免疫反应的持续性和规模,以避免过度的免疫损伤。
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健康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有效清除病原体,还可以识别和消除异常细胞,如癌细胞。
然而,当免疫应答失调时,可能会导致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生,如自身免疫病和过敏反应。
总之,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于外界病原体的识别和应对过程,它包括先天性和获得性两种类型,并通过抗原的识别、攻击和清除等阶段来实现对病原体的防御。
免疫应答在维持机体健康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名词解释免疫应答
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对于病原体入侵或其他外来物质的防御反应。
它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过程,涉及多个细胞类型、分子信号和化学反应,旨在保护机体免受感染和疾病的侵害。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免疫应答被激活。
这一过程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先天性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性免疫是机体的基本防御系统,它与生俱来,能够迅速做出反应。
这种免疫应答包括机体的物理屏障(如皮肤和黏膜)、化学防御(如胃酸和鼻涕)以及先天性免疫细胞(如巨噬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
这些细胞能够识别和摧毁病原体,同时激活获得性免疫系统。
获得性免疫是在机体接触到特定病原体后形成的免疫应答。
这种免疫应答是高度特异性和记忆性的,意味着一旦机体接触过某种病原体,它将记住并在再次遇到时能够更快、更强烈地对抗它。
获得性免疫涉及到淋巴细胞和抗体的产生。
当病原体进入机体后,它会被抗原呈递细胞(如树突状细胞)捕获并处理成抗原片段。
这些抗原片段被呈递给淋巴细胞,激活它们开始分化和增殖。
一部分淋巴细胞分化成效应细胞,直接杀伤病原体,另一部分分化成记忆细胞,以备将来再次遇到病原体时进行更快速、更有效的应答。
免疫应答的主要目标是清除病原体,恢复组织健康。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免疫
应答也可能出现异常,导致免疫系统攻击自身组织,引发自身免疫病。
这种失调的免疫应答可能导致炎症和组织损伤。
免疫应答的研究对于疫苗开发、免疫治疗和疾病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了解免疫应答的机制,科学家可以设计更有效的疫苗,以及开发针对免疫系统的治疗方法,帮助机体抵御疾病侵袭。
1、免疫应答: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或异物刺激后,免疫细胞在对其识别的基础上,履行生理功能的过程。
2、CD:分化群,即同一基因编码与表达的白细胞分化抗原以CD进行编码命名。
MHC:是由彼此紧密连锁在一个染色体上的基因群—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编码产物,是诱导同种移植排斥反应的主要抗原,亦称为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
PAMP:即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共有的特定分子。
ADCC: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
3、免疫原:能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的物质称为免疫原或抗原。
免疫原性:诱使机体产生抗原或效应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其与所诱生的抗体或效应淋巴细胞有特异性结合的能力,则称为抗原性或反应原性。
4、抗原决定基:指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表位。
5、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或细胞与细胞外基质间相互接触和结合的一类分子。
6、模式识别受体: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的一类能够直接识别结合病原微生物共有的特定分子的受体。
7、抗体:B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增殖分化为浆细胞,浆细胞产生能与相应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效应物质称为抗体。
8、免疫球蛋白: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体相似的球蛋白。
9、细胞因子:泛指由细胞合成分泌的(非神经递质、非激素)的小分子蛋白质,通过结合细胞表面受体发挥生物学效应的一大类信息分子。
10、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是指淋巴细胞在抗原刺激下活化、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效应分子抗体,发挥相应的抗体效应的免疫应答过程。
11、初次应答:抗原物质进入机体第一次引起的免疫应答。
再次应答:当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机体可发生再次应答。
12、感染:病原体在宿主体内与宿主防御机制相互作用,并引起各种的病理过程。
13、感染的类型隐性感染:当宿主体的抗感染免疫力较强,或侵入的病原体数量不多、毒性较弱,感染后对机体损害较轻,机体不出现或出现不明显的临床症状。
潜伏感染:当宿主与病原体在相互作用过程中暂时处于平衡状态时,病原体潜伏在病灶内或某些特殊组织中,一般不出现在血液、分泌物或排泄物中。
简述免疫应答的概念
免疫应答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所产生的一系列反应,包括免疫记忆、炎症反应和免疫逃逸等。
免疫记忆是指人体免疫系统在遭受同样的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时,能够迅速产生针对该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的更为有效的免疫反应。
这种免疫记忆可以通过基因编辑等技术实现。
炎症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在对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产生反应时,产生的炎症物质对身体的损伤进行修复和抗炎的过程。
炎症反应可以导致身体组织受损和器官功能下降,但也可以通过治疗和药物治疗控制炎症。
免疫逃逸是指人体免疫系统能够逃避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对其身体的攻击,继续保持健康状态。
这种免疫逃逸可以通过吞噬病原体和细胞凋亡等方式实现。
免疫应答是人体免疫系统对入侵的病原体或其他刺激因素进行有效抵抗的重要机制。
通过调节免疫系统的平衡,我们可以预防和治疗各种疾病。
因此,了解免疫应答的概念和机制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疾病非常重要。
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基本过程、1.引言1.1 概述免疫应答是机体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重要的防御机制。
当病原体侵入机体时,机体会启动一系列复杂的免疫应答过程,以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
免疫应答的本质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外来病原体的一种调节过程。
机体的免疫系统由一系列特殊的细胞、分子和组织组成,它们协同工作来识别、中和和消灭病原体。
免疫应答是一个高度复杂的过程,包括免疫细胞的识别、信号传导、炎症反应、免疫效应物质的产生等一系列步骤。
免疫应答分为两个主要阶段: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先天免疫是机体对各种病原体的非特异性抵抗能力,它是通过机体自身的生理和生化机制来实现的,具有较快的反应速度。
而获得性免疫是在机体接触到特定病原体后产生的一种高度特异性免疫应答,具有记忆性,可以对再次遇到同一病原体作出更快、更强的应答。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识别、激活、效应和记忆。
首先,免疫系统通过识别机制能够辨别出自身和非自身的物质,从而判断是否有病原体的入侵。
一旦识别出病原体,免疫系统就会启动相应的激活过程,激活免疫细胞产生信号分子,并引发炎症反应。
接下来,免疫细胞会释放各种效应物质,比如抗体和细胞毒素,来消灭病原体。
最后,免疫系统会在应答过程中建立记忆,以便在再次遇到同一病原体时能够快速作出应答。
总之,免疫应答是机体免疫系统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一个复杂而协调的过程。
通过激活和调节免疫细胞和分子的功能,免疫应答能够有效地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的侵害,并维持机体的健康。
对免疫应答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机体的免疫机制,并提供新的方法和策略来预防和治疗免疫相关疾病。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来叙述免疫应答的概念和基本过程:1. 引言: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免疫应答进行概述,介绍其在生命体内的重要性,并明确文章的目的。
2. 免疫应答的概念和意义:在本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免疫应答的定义,以及其在保护机体免受病原体侵害中的重要意义。
免疫应答概述和基本过程(Immune Response)一、概述免疫应答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刺激后,免疫细胞发生一系列变化,并产生一定免疫效应的过程。
主要包括抗原递呈细胞对抗原的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分子,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成为效应细胞或产生效应分子,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
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抗原的识别能力是受遗传基因所控制,并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形成的。
因此,免疫应答过程实质上是抗原选择性刺激能识别它的特异性淋巴细胞,从而触发一系列变化和产生免疫效应的过程。
广义的免疫应答包括机体非特异性的和特异性的识别,并排除异已成分,以维持自身相对稳定的全过程。
一般而言,免疫应答多指抗原诱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其重要的特征是识别自己和异己,特异性和记忆性。
多数情况下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物质表现为正常免疫应答,即特异性淋巴细胞受抗原刺激后被诱导活化、增殖、分化,产生效应分子(抗体、淋巴因子等)和效应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等),表现为排异反应,发挥免疫保护作用,此过程为正免疫应答。
在某些正常情况下,免疫系统也可对自身抗原表现特异性不应答(anergy),又称为负免疫应答(不产生效应分子和效应细胞),这种负应答也可称为自身免疫耐受。
上述二者均属于生理性免疫应答(免疫保护)。
而由于免疫机能失调所导致的超敏反应、免疫缺陷、免疫增生以及自身免疫等,则为病理性免疫应答(免疫损伤)。
若根据抗原接触机体免疫系统的次数与时间,免疫应答又可分为初次应答、再次应答和回忆应答。
免疫应答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由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系统协同完成,根据介导效应的主要免疫细胞不同,可分为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和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本章主要阐述针对异己抗原的正免疫应答。
二、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和场所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和淋巴细胞系统是免疫应答产生的物质基础。
免疫细胞在中枢免疫器官中经历阳性选择和阴性选择,获得MHC限制性识别能力,并清除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克隆或使其处于不应答状态,成熟的淋巴细胞转运至外周免疫器官。
一.什么是生物制品,有哪几类?
兽医生物制品是根据免疫学原理,利用微生物、寄生虫及其代谢产物或免疫应答产物制备的一类物质,专供相应的疾病诊断、治疗或预防之用。
(一)按生物制品性质分类
1.疫苗
2.类毒素
3.诊断制品
4.抗病血清
5.微生态制剂
6.副免疫制品
(二)按生物制品制造方法和物理性状分类
1.普通制品
2.精制生物制品
3.液状制品
4.干燥制品
5.佐剂制品
二.什么是疫苗,分为几类?
疫苗:凡接种动物后能产生自动免疫和预防疾病的一类生物制剂。
根据疫苗抗原的性质和制备工艺,疫苗分为活疫苗,死疫苗,基因疫苗;按疫苗抗原种类和数量,疫苗分为单(价)疫苗,多价疫苗,多联(混合)疫苗;按疫苗病原菌(毒)株的来源,疫苗分为同源疫苗和异源疫苗。
弱毒疫苗,重组活疫苗,基因工程活载体疫苗病毒抗体复合物疫苗,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单位疫苗,抗独特型疫苗,基因疫苗,同源疫苗,异源疫苗。
三.每种疫苗都有什么特点,区别在哪里?
活疫苗优点:活疫苗可以在免疫动物体内繁殖;能刺激机体产生全面的系统免疫反应和部免疫反应;免疫力持久,有利于清除局部野毒,产量高,生产成本低。
缺点:该类疫苗残毒在自然界动物群体内持续传递后有毒力增强和返祖危险;有不同抗原的干扰现象;要求在低温、冷暗的条件下运输和储存。
它包括传统的弱毒疫苗及现代的基因缺失疫苗,基因工程载体疫苗及病毒抗体复合疫苗。
死疫苗优点:死疫苗不能再免疫动物体内繁殖,比较安全,不发生全身性副作用,无毒力返祖现象;有利于制备多价或多联等混合疫苗;制品稳定,受外界环境影响
小,有利于运输。
缺点:该类疫苗免疫剂量大,生产成本高,需多次免疫。
该类疫苗一般只能诱导机体产生体液免疫和免疫记忆,故常需要用佐剂或携带系统来增强其免疫效果,
它包括完整病原体灭活疫苗、化学合成亚单位疫苗、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及
抗独特型抗体(Id)疫苗。
基因疫苗不能在机体繁殖,但它可被细胞吸纳,并在细胞内指导合成疫苗抗原,它不仅可以诱导机体产生保护性抗性,而且可以同时激发机体产生细胞免疫反应,尤其是
细胞毒T淋巴细胞(CTL)反应。
四.什么是免疫应答?什么是免疫记忆?免疫应答是怎么产生的?
免疫应答:是指动物机体免疫系统受到抗原物质刺激后,免疫细胞对抗原分子的识别并产生一系列复杂的免疫连锁反应和表现出一定的生物学效应的过程。
免疫记忆:在获得性免疫方面,一度对某抗原发生反应,则在下一次同样的抗原刺激时,可看到更强烈的反应,称为免疫记忆。
免疫应答的产生:
1.致敏阶段(感应阶段)是抗原物质人体内,抗原递呈细胞对其识别、捕获、加工处理和递呈以及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T细胞和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阶段。
2.反应阶段:(增殖与分化阶段):抗原特异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活化,进行增殖与分化,以及产生效应淋巴细胞和效应分子的过程。
T淋巴细胞增殖分化为淋巴母细胞,最终成为效应性淋巴细胞,并产生多种细胞因子。
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合成并分泌抗体。
一部分T、B淋巴细胞在分化过程中变为记忆性细胞。
该阶段有多种细胞间的协作和多种细胞因子的参加。
3.效应阶段:由活化的效应性细胞---细胞毒性T细胞(CTL)与迟发型变态反应T细胞(TD)
以及效应分子--抗体与细胞因子发挥细胞免疫效应和体液免疫效应的过程,这些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作用,清除抗原物质。
五.什么是免疫原性?如何提高免疫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和效应淋巴细胞的特性。
1.
2.异源性,动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相距越远,生物种系差异越大,免疫原性越好。
3.分子大小:抗原物质的免疫原性与分子大小有直接关系,在一定条件下,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4.
5.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与立体构想的复杂性:分子结构和空间构想越复杂的物质免疫原性越强。
6.物理状态:不同物理状态的抗原物质其免疫原性也有差异。
颗粒性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比可溶性抗原强,可溶性抗原分子聚合后或吸附在颗粒表面可增强其免疫原性,免疫原性弱的蛋白质如果吸附在氢氧化铝胶、脂质体等大分子颗粒上可增强其抗原性。
六.什么是体液免疫?什么是细胞免疫?
体液免疫:有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
感应阶段:抗原进入机体后,除少数可以直接作用于淋巴细胞外,大多数抗原都要经过吞噬细胞的摄取和处理,经过处理的抗原,可将其内部隐蔽的抗原决定簇暴露出来。
然后,吞噬细胞将抗原呈递给T细胞,刺激T细胞产生淋巴因子,再由T细胞呈递给B细胞。
少数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细胞。
反应阶段:B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后,开始进行一系列的增殖\分化,形成效应B细胞。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小部分B细胞成为记忆细胞,该细胞可以在体内抗原消失数月乃至数十年以后,仍保持对抗原的记忆。
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记忆细胞就会迅速增殖、分化,形成大量的效应B细胞,继而产生更强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及时将抗原清除。
效应阶段:在这一阶段,抗原成为被作用的对象,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可以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发挥免疫效应。
例如,抗体与入侵的病菌结合,可以抑制病菌的繁殖或是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从而防止感染和疾病的发生;抗体与病毒结合后,可以使病毒失去侵染和破坏宿主细胞的能力。
在多数情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等等。
细胞免疫:指T细胞在接受抗原刺激后形成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效应T细胞与靶细胞特异性结合,导致靶细胞破裂死亡的免疫反应。
七.抗原和抗体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