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X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 格式:doc
- 大小:101.00 KB
- 文档页数:9
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第一章总则一、编制目的为了指导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作,考核、验收采矿权人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的达标程度,按照《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102号)的要求,制订《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标准(试行)》。
二、编制依据与术语定义(一)编制依据1、法律、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1986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98年8月);《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
2、部委及地方性法规《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技术政策》 (环发[2005]109号);《云南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2001年7月28日);《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云南省人民政府令第71号);《云南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云政发[2006]102号。
3、技术规范与标准《地质灾害分类分级(试行)》(DZ0238- 200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50330- 2002);《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及设计标准》(DZ/ T0239-2004);《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 T0220-2006);《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0219-2006);《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0218- 2006);《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监理规范》(DZ/ T0222-2006);《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 T0221-200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土地复垦技术标准(试行)》(UDC- TD);《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 T1012-2000);上列技术规范与标准执行其修订的最新版本。
(二)术语定义本标准采用的术语定义如下:1、矿山地质环境矿山地质环境是指因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所涉及的地层、构造、岩石、土壤、地质遗迹、地下水、地形地貌等要素的总体,是蕴藏矿产资源的载体,具有环境和资源的双重属性。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与审查要求完整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指针对矿山开发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问题,制定的系统性、科学性的治理方案。
编制和审查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需要按照一定的要求进行,以确保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以下是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的编制与审查要求的完整版。
一、编制要求:1.立足于现实:编制方案需要充分了解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包括地质形态、土壤质量、水资源等基本情况,并结合矿山开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
2.系统性:方案需要系统地阐明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的目标、原则、内容、方法和措施等相关要素,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全面性。
3.可操作性:方案需要明确具体的保护与治理目标和具体的实施措施,以确保方案能够被落地和有效实施,能够实现预期的环境保护和治理效果。
4.可持续性:方案需要注重长期效益,考虑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长远目标,合理利用资源,避免二次污染,确保方案的可持续性。
二、编制内容:1.方案概述:包括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目的、原则、指导思想、总体要求等,对方案的编制背景和基本信息进行概述。
2.影响评价:对矿山开发对地质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包括土壤污染、水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破坏等。
3.保护与治理目标:明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具体目标和指标,包括减少土壤污染、恢复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
4.保护与治理措施: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的具体情况,提出相应的保护与治理措施,包括土壤修复、水资源治理、生态环境恢复等。
5.实施计划:制定详细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的实施计划,包括各项治理措施的具体实施时间、责任单位、责任人等。
6.预算估算:对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的经费预算进行估算,确保方案的可行性。
三、审查要求:1.合法合规:方案要符合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确保其合法合规性。
2.科学性:方案需要基于科学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理论和方法,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dzt,223-XX篇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制规范(XX) 根据规范拟定方案编写提纲前言一、任务的由来二、方案编制的依据1、法律法规2、规范规程3、有关资料4、合同依据三、方案编制的目的、任务四、方案的适用年限? 第一章矿山基本情况一、矿山地理位置和社会经济概况矿山所处行政区位置、分布范围、地理坐标、区位条件、矿区及周围经济社会概况。
二、矿山开采历史及现状矿山开采历史包括以往矿山开采的范围、层位、开采方式、开采规模、开采时间等;矿山开采现状包括矿山剩余资源及储量,矿山现状开采范围、层位、开采方式,矿山剩余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相邻矿山分布与开采情况。
三、矿山开发利用方案概述包括矿山建设规模及工程布局,矿山批准的(或拟开采的)开采层位、矿山资源及储量、矿山设计生产服务年限、年生产能力,矿山阶段或采区布置、开采接替顺序、开采方式、顶板管理方法,矿山固体废弃物和废水的排放量及处置情况等。
? 第二章矿山地质环境背景一、自然地理1、气象2、水文3、土壤4、植被:5、土地利用现状二、地形地貌1、地形2、地貌三、地层岩性与地质构造1、地层2、岩浆岩3、构造四、水文地质条件1、地下水含水岩类划分2、含水层(组)分布规律3、地下水的补给、径流、排泄条件4、矿区水文地质勘探类型5、地下水开采利用状况五、工程地质条件1、矿区岩土体类型、分布、特征2、不良工程地质问题3、矿区工程地质勘探类型六、矿体(层)地质特征七、矿山及周边其他人类工程活动情况1、地表工程设施2、村镇分布情况3、矿区附近采矿活动第三章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一、评估范围和级别1、评估范围确定2、评估级别确定二、现状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现状评估1、地质灾害影响现状评估2、含水层影响现状评估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现状评估4、土地资源影响现状评估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现状分区三、预测评估(一)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及预测评估1、地质灾害影响预测评估2、含水层影响预测评估3、地形地貌景观影响预测评估4、土地资源影响预测评估(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预测评估分区(三)建设场地适宜性分区? 第四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分区一、分区原则及方法二、分区评述? 第五章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目标和任务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原则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关于印发《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11-08-30各市国土资源局、各相关单位: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效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根据《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贯彻实施〈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省厅编制了《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简称《验收技术要求》),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编制和审核验收的主要依据。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返还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工作,由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二、采矿权人在矿山停办、关闭或者闭坑后一年内,应当向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
矿山开采已连续三年以上且已完成分期治理工程的,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登记时,可以向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
三、采矿权人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应当向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书面验收申请;⒉采矿许可证(复印件);⒊保证金缴存凭据(复印件);⒋评价报告;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四、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⒈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及工作流程;⒉采矿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及效果(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说明书及恢复治理工程一览表,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发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土地复垦(整理)项目验收文件);⒋矿区及影响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⒌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因素及稳定性预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结论;⒍附具的相关图、表、照片等资料。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报有关工作的通知国土资规〔2016〕2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切实减少管理环节,提高工作效率,减轻矿山企业负担,按照《土地复垦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做好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报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自本通知下发之日,施行矿山企业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合并编报制度。
矿山企业不再单独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土地复垦方案。
合并后的方案以采矿权为单位进行编制,即一个采矿权编制一个方案。
方案名称为:矿业权人名称+矿山名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除采矿项目外的其它生产建设项目土地复垦方案编报审查,依照土地复垦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执行。
二、方案编制(一)采矿权申请人在申请办理采矿许可证前,应当自行编制或委托有关机构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二)在办理采矿权变更时,涉及扩大开采规模、扩大矿区范围、变更开采方式的,应当重新编制或修订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三)在办理采矿权延续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超过适用期或方案剩余服务期少于采矿权延续时间的,应当重新编制或修订。
矿山企业原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和土地复垦方案其中一个超过适用期的或方案剩余服务期少于采矿权延续时间的,应重新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按照《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指南》执行。
矿山企业在编制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相关权利人意见。
三、方案审查(一)采矿权申请人或采矿权人编制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应按采矿权发证权限,报具有相应审批权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组织审查。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是矿山开发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结合,是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必要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与恢复是保护和修复矿山区域地质环境、提高矿山地质环境质量、促进矿山可持续发展的一系列制度、技术和工程措施。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是指导和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的重要标准,下面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一、总则《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的总则部分包括文件的适用范围、项目分类、治理恢复目标和原则等。
文件适用于国内外各类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项目,根据项目的大小和治理恢复要求进行分类。
治理恢复的目标是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修复和保护,提高矿山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原则包括科学性、可行性、可持续性等。
二、项目可行性研究项目可行性研究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作的前期工作,主要包括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环境影响评价和治理方案研究。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是为了全面了解矿山地质环境问题,为治理和恢复工作提供依据。
环境影响评价是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科学评估。
治理方案研究是根据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措施和工程方案。
三、工程设计与施工工程设计与施工是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的核心内容。
根据治理方案,进行工程设计和施工,包括矿山排水工程、矿山坡体稳定工程、土壤改良工程等。
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矿山地质环境特点和工程可行性,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性和治理效果。
四、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监测与评价是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程的实时监督和检验。
监测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生态监测等。
通过监测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对治理工程的运行情况和治理效果进行评价,及时采取调整措施,确保治理结果达到预期目标。
五、项目验收与评价项目验收与评价是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和恢复工程结果进行评价,判断其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项目验收包括环境工程验收、质量验收、安全验收、评价验收等。
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矿山开发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但由于一些开采矿山的企业在开采过程中对环境的破坏和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了大量的矿山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实施有效的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方案。
一、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是指在矿山开采过程中,采取一系列措施最大限度地保护矿山生态环境和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其中,主要措施包括:1、严格执行法律法规。
矿业企业要遵守国家和地方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例如《矿产资源法》,《环保法》和《土地管理法》等。
在开采矿山过程中,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工艺技术,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不良影响。
2、采取绿色采矿技术。
采用现代的、环保的采矿工艺和技术,如低排放技术、粉尘控制系统、水污染控制系统等,以最大程度地限制大气、水和土壤污染。
3、实行环保检查制度。
对矿山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环境监测和治理,严禁非法排放污染物和废弃物,并及时处理环境问题。
4、矿山复绿工程。
在矿山开采后,进行治理恢复和植被修复。
通过种植草木、绿化植被等复绿工程, 以达到恢复石漠化、提高生物多样性的目标。
二、矿山治理恢复矿山治理恢复是指在矿山开采结束后,对矿山区域进行治理和恢复。
主要措施包括:1、坑口治理。
对矿山坑口进行封闭,避免因落石、坑底塌陷等意外事故的发生,并解决坑口违规倾倒垃圾等问题。
2、废弃物处理。
采取合理方式和技术处理矿山废弃物,使其达到可以再利用或永久性安全处理的标准,减少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3、地下水防护工程。
通过修建或加固地下工程结构,控制或减少因矿山地下水对附近地表的影响。
4、复绿工程。
在矿山区域进行绿化修复,通过植被、生态修复等措施实现矿山区域的生态安全。
总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是为了在矿山开发中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实施相应的技术和管理方案,以确保在保障矿物资源开采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最大程度得到控制和遏制。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摘要:随着矿业活动的发展,矿山地质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和恢复工作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征求意见稿,主要围绕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验收规范,以期对矿山地质环境的保护和恢复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1.引言随着矿山产量的逐年增加,矿山地质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保护和修复矿山地质环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2.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求2.1综合治理措施:采取综合的治理措施,包括清理和修复矿山遗留物、采矿区域的改造和恢复等,以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完整性。
2.2土地复垦: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过程中,要注重土地复垦工作,实现矿山地质环境的生态恢复,并确保土地的再利用性和可持续性。
2.3水源保护:保护矿山附近的水源,组织矿山附近水体的治理,确保水质的良好状态,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4生物多样性保护:注重矿山地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保护当地珍稀植物和动物的生存环境,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自然恢复。
3.矿山地质环境恢复验收规范3.1治理效果评估: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进行评估,评判治理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采用有效的指标和方法进行评估。
3.2资料齐全:治理和恢复过程中需要提供完整的相关资料,包括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治理方案、工作进展等。
3.3监测和调查:对治理和恢复后的矿山地质环境进行监测和调查,确保治理和恢复工作的效果稳定和可持续。
3.4完善法律制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和管理制度,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进行监管和规范。
4.结论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于实现矿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提出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旨在指导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工作,促进矿山地质环境的纳入可持续发展轨道,希望能够得到广大相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支持与建议,形成科学合理的治理和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是为了保护和修复矿山地质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要求和规范。
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而治理和恢复矿山地质环境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要求及验收规范进行阐述。
首先,矿山地质环境治理要求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对于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评价,需要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监测,了解矿山地质环境的问题和潜在风险,为制定治理和恢复方案提供依据。
2.制定全面的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包括矿山开采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和矿山关闭后的环境修复计划。
治理方案应综合考虑矿山地质环境的特点和问题,并确保对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3.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减少废水、废气和固体废物的排放量,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管理。
同时,还需要防止矿山环境治理过程中的次生污染。
4.矿山关闭后,需要进行环境恢复,恢复原生态系统的功能和完整性。
这包括对矿区土地、水体和植被的恢复,恢复采矿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修复以往矿山开采所造成的地形和地貌变化。
其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验收需要遵循以下规范:1.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验收应该由专业的地质环境验收机构进行,验收机构应具备一定的技术和专业知识,能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验收。
2.验收应根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方案的要求和预期效果进行,确保治理和恢复工作能够达到预期目标。
3.验收过程中需要进行现场检查和样品采集,并进行实验室测试和分析。
验收机构应确保采样和测试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验收结果应当以书面形式报告,包括对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评价和意见,以及对治理结果的确认。
同时,还需要提出治理不足和改进措施等建议。
总结起来,《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要求与验收规范》对矿山地质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和规范。
这对于保护和修复矿山地质环境、实现矿山可持续发展非常重要。
江苏省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技术要求一、引言江苏省是我国矿业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之一,露采矿山在为经济发展提供原材料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影响。
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绿色矿山建设,江苏省对露采矿山环境整治提出了明确的技术要求。
本文将重点介绍这些技术要求,以期为露采矿山的环境整治提供指导。
二、基本原则1、保护生态环境: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应遵循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确保在开采、加工、运输等过程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2、科学合理规划:根据矿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环境整治方案,确保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之间取得平衡。
3、综合治理:露采矿山环境整治应采取综合治理的方式,涵盖生态恢复、水土保持、污染防治等多个方面。
4、责任明确:明确矿业权人在环境整治中的责任,要求其在矿山开采期间同步实施环境整治工作。
三、技术要求1、生态恢复:对破坏的植被进行恢复,采取绿化造林等措施;对破坏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修复,提高水土保持能力;对破坏的地形地貌进行修复,消除安全隐患。
2、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防止水土流失。
工程措施包括修建拦渣墙、排水沟等;生物措施包括植树造林、种草等。
3、污染防治:加强矿山废水、废气、废渣等的治理,确保达标排放。
对产生的固体废物应进行综合利用或安全处置。
4、土地复垦:对开采结束后形成的裸露土地进行复垦,提高土地利用率。
复垦的土地可用于农业、林业或其他用途。
5、监测与评估:对环境整治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与评估,及时掌握环境整治情况,确保整治工作达到预期效果。
四、实施要求1、矿业权人应按照技术要求制定环境整治方案,报经相关部门审批后实施。
2、矿业权人应建立健全环境管理制度,完善环保设施和设备,确保在开采、加工、运输等过程中达标排放。
3、相关部门应对矿业权人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对不符合要求的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限期整改。
4、对环境整治工作不力的矿业权人,将依法予以处罚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关于印发《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的通知发布时间:2011-08-30各市国土资源局、各相关单位:为加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有效恢复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根据《江苏省地质环境保护条例》、《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办法》和《关于贯彻实施〈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收缴及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的要求,省厅编制了《江苏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技术要求(试行)》(以下简称《验收技术要求》),作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报告(以下简称评价报告)编制和审核验收的主要依据。
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切实做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以下简称保证金)返还工作,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工作,由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组织验收。
二、采矿权人在矿山停办、关闭或者闭坑后一年内,应当向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
矿山开采已连续三年以上且已完成分期治理工程的,采矿权人在办理采矿许可证延续、变更登记时,可以向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
三、采矿权人申请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验收,应当向负责收取保证金的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提交以下材料:⒈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书面验收申请;⒉采矿许可证(复印件);⒊保证金缴存凭据(复印件);⒋评价报告;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要求提交的其他材料。
四、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以下内容:⒈评价工作实施情况及工作流程;⒉采矿产生的主要地质环境问题;⒊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及效果(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情况说明书及恢复治理工程一览表,省、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签发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土地复垦(整理)项目验收文件);⒋矿区及影响区的矿山地质环境现状;⒌影响矿山地质环境因素及稳定性预测,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评价结论;⒍附具的相关图、表、照片等资料。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写依据和材料要求1.地质环境评价报告:进行对矿山开采前后的地质环境进行评估和分析,包括地质构造、地下水位、地下水水质、土壤质量、植被覆盖等要素。
评价报告能够为制定方案提供基础数据和相关分析,了解开采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
2.环保管理制度和政策法规:对矿山开采活动的法律法规、环保管理制度等进行梳理和研究。
确保方案的编写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要求,同时能够充分利用现有的环保管理制度和政策。
3.矿山运营数据和监测报告:通过对矿山开采活动的数据和监测报告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矿山活动对环境的实际影响情况。
这些数据包括废水排放、废矿渣堆积、空气污染等方面的数据,能够为制定方案提供依据。
4.相关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案:查阅国内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治理方面的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案,了解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这些科研成果和技术方案能够为制定方案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方法。
在材料要求上,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编写需要包括以下内容:1.矿山开采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分析:通过对地质环境评价报告和矿山运营数据的分析,对矿山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评估和分析。
2.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措施:根据对影响分析的结果,提出具体的保护措施,包括减少废水排放、控制废矿渣堆积、防止土壤侵蚀等方面的措施。
3.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工程:根据当前的地质环境情况,制定相应的治理恢复工程方案。
包括土壤修复、生态恢复等方面的工程计划。
4.计划实施和效果评估:明确实施方案的步骤和时间表,并设立相应的计划评估指标,以评估实施方案的效果和达成的目标。
总之,编写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需要充分整合各种依据和材料,以确保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
同时,在方案的编写过程中,需要综合运用相关的科学和技术成果,以提高方案的效果和可持续性。
四川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技术要求(试行)前言为规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及可行性研究工作,提升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质量和治理工程水平,结合矿山恢复治理相关法规、技术标准要求;以“矿山恢复治理工程规划方案”为依据,布置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工作;为减少重复工作和程序;结合矿山恢复治理工程总体规模小,原参照相关部门的“勘查--初设--可研--施工图设计”流程,存在需要改进、简化的要求;将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技术要求整合一起编制。
本技术要求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四川省财政厅投资处组织编制。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科技与对外合作处归口管理。
主要起草单位: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环处、财务处、科技处,四川省地质灾害研究会,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主要起草人:徐志文、蒋俊、葛文彬、唐明、王军、胡涛、曾凡伟、吴家惠、韦佳君、杨敏、胥良、马志刚、柏永岩。
技术要求包括总则、规范性引用文件、术语与定义、一般规定、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总体要求及分项工程要求、监测、成果报告、空间信息系统建设。
附录为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设计编制,空间信息系统构成指南等。
本技术要求(指南)由四川省国土资源厅地质环境处负责解释。
1.总则1.1、为确保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及可行性研究工作质量,统一矿山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工作与程序,制定本规范。
1.2、技术要求提出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勘查、施工图设计、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工作方法和技术要求。
1.3、本技术要求适用于四川省内由中央、省级财政专项资金安排立项实施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经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批准、矿业权人按批准方案开展治理合格后,返还矿山恢复治理保证金项目;由市(州)、县(市、区)财政资金、矿山企业等渠道安排开展的矿山恢复治理工程的勘查、可行性研究、施工图设计,可参照本技术要求。
某煤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某煤矿是一家位于山西省的大型煤矿,其开采地质条件复杂,占地面积广大,矿区内存在较多的地质环境问题,必须制定专业有效的保护与治理恢复方案,避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
为此,该煤矿应建立一整套科学的管理体系,指导和规范其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恢复工作。
下面就对某煤矿的地质环境保护及治理恢复方案进行详细阐述。
1、地理环境保护为保护矿区内的自然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如:(1)严格管理自然资源,规范矿区用地。
实行固定边界和设置生态屏障的形式建立矿区边界,禁止向以外发展。
逐步还原和恢复被破坏的自然生态环境,建立生态保护区域。
(2)开展环境监测工作,实时了解矿区环境状况。
对环境污染源点和可能产生环境问题的重点部位,加强监管和检测,对有害元素排放情况进行定期监测、处理和报告。
(3)加强水资源的保护。
对矿区内的河流和湖泊进行保护,进行水资源管理和有效利用监测,减少大量水资源的浪费和误用破坏,优先保障当地群众及采煤业生态环境的水资源需求。
2、治理恢复方案矿山采煤过程中,为了达到煤炭开采和获得更大经济效益,难免会出现对环境的破坏。
因此,在煤矿坑口和工作面上,必须制定和执行一系列环境治理和恢复方案。
如:(1)开采过程中产生的废矸坑必须及时填平,垂直于地面高度不超过10米,坡度不超过10°;对于已开采完成的废渣堆,进行固化处理,使其不带毒害及扰动性。
(2)加强地质压力监测,及时排除安全隐患。
(3)确保采煤导线的水平和线性,避免对地下水、矿井设施等造成影响。
(4)矿山回填必须进行绿化和复种,应根据区域气候和土壤特点选用适宜植物,促进竖向植物和横向草皮覆盖,尽早实现生态恢复和环境改善。
3、经济效益煤矿的开采工作影响力广泛,除了对环境等方面的影响,还关系着社会的利益问题。
因此,必须兼顾经济利益和环境保护,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保护矿山经济效益。
(1)环境治理和恢复所需适量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百度文库-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1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要求(试行)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12月.目录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概念 (2)4 总则 (2)5 工作程序 (2)6 矿山地质环境和土地调查 (3)7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与土地损毁分析评估 (4)8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分区和土地复垦区、复垦责任范围肯定 (5)12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 (8)附录A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分级 (9)附录B 评估区重要程度分级 (10)附录C 矿山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分级 (11)附录D 矿山生产建设规模分类 (13)附录E 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分级 (15)附录F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分区 (16)附录G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文字报告编写题纲 (17)附录H 图件编制要求 (28)附录I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报告表 (30)附录J 矿山地质环境现状调查表 (32)附录K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图常常利用图例 (34)辽宁省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技术要求1 范围本技术要求规定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编制的术语、概念、总则、工作程序及技术要求。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辽宁省境内矿山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方案的编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技术要求的引用而成为本技术要求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但是,鼓励按照本技术要求达到协议的各方研究是不是可利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GB 958 区域地质图图例GB/T 12328 综合工程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14538 综合水文地质图图例及色标GB/T 21010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 50021 岩土工程勘探规范GB 503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DZ/T 013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DZ/T 0157 1:50000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 0179 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1:50000)DZ/T 0218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9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0261-2014 滑坡崩塌泥石流调查规范DZ/T0262-2014 集镇滑坡崩塌泥石流勘查规范DZ/T 0220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1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TD/T 1012—2000 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计划设计规范DZ/T 0223—2011 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方案编制规范HJ/T 164 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TD/T —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1部份:通则TD/T —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2部份:露天煤矿TD/T —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3部份:井工煤矿TD/T —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4部份:金属矿TD/T —2011 土地复垦方案编制规程第5部份:石油天然气项目TD/T 1036—2013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GB 15618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50288 浇灌和排水工程技术规范GB 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1993 地下水水质标准GB/T15776-2006 造林技术规程;DB21/T 2019-2012 矿山及其他工程破损山体植被恢复技术3 术语和概念DZ/T 0223-2011第3章的术语和概念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xx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试行)
xx省国土资源厅
2xx4年xx月
目录
1.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2.规范性引用文件.............................................................................................................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术语和定义..................................................................................................................... 错误!未定义书签。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2 含水层破坏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4.3 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破坏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技术要求.........................................................................................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监测对象.............................................................................................................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监测手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5.3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4 含水层破坏监测................................................................................................. 错误!未定义书签。
5.5 地形地貌景观与土地资源破坏监测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总则
1.1 为了保护矿山地质环境,为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提供技术依据,根据《矿山地质环境保护规定》和《xx省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管理办法》,制定本技术要求。
1.2 本技术要求适用于xx省行政区内除放射性矿产之外各类能源矿产、金属矿产、非金属矿产、水汽矿产的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恢复。
1.3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除应符合本技术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相关行业和xx省现行的相关规程、规范和标准。
1.4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因地制宜,边开采边治理”和“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投资,谁受益”。
1.5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的主要任务是防治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矿山地质灾害,预防和治理影响矿区及周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的含水层破坏,恢复和重建与矿区周围环境不协调的地形地貌景观,修复采矿活动造成的土地资源破坏。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技术要求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DZ/T xxxx-2xx6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xx20-2xx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DZ/T xxxx-2xx6 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DZ/T xx39-2xx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
DZ/T xx21-2xx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DZ/T xx33-xx93 地下水动态监测规程
DL/T 5xx8-2xx2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浆施工技术规范
GB 5xx30-2xx3 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 50xx1-20xx(2xx9版)岩土工程勘查规范
GB/T xx7xx-91 矿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探标准
GB xx6xx-xx95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TD/T 1xx6-2xx3 土地复垦质量控制标准
GB 5xx37-2xx1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GB 5xx88-xx93 村镇规划标准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技术要求。
3.1 矿山地质环境
采矿活动所影响到的岩石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客观地质体。
3.2 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受采矿活动影响而产生的地质环境破坏的现象。
主要包括矿区地面塌(沉)陷、地面裂缝、崩塌、滑坡、泥石流、含水层破坏、地形地貌景观破坏和土地资源破坏等。
3.3含水层破坏
采矿活动导致的含水层结构改变、地下水位下降、水量减少或疏干、水质恶化等现象。
3.4 地形地貌景观破坏
因矿山建设与采矿活动而改变原有的地形条件与地貌特征,造成土地毁坏、山体破损、岩石裸露、植被破坏等现象。
3.5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
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对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产生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治理恢复的活动。
3.6 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对主要矿山地质环境要素与矿山地质环境问题进行时空动态变化的观测。
4.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技术要求
4.1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技术要求
4.1.1 分类
矿山地质灾害治理,包括矿山建设和采矿活动引发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沉)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等的治理。
4.1.2 崩塌、滑坡
4.1.2.1 崩塌、滑坡的主要防治工程有支挡工程(抗滑桩、挡土墙)、加固工程(锚索、锚杆、固结灌浆、格构锚固)、削坡工程、压脚工程,同时配合导(排)水、护坡工程和植被恢复工程等辅助工程进行治理。
4.1.2.2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勘查,应按照《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xxxx-2xx6)的要求进行。
4.1.2.3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设计和施工,应按照《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xxxx-2xx6)的要求进行。
设计有关参数应与经审批的崩塌、滑坡防治工程勘查报告相符。
4.1.2.4 崩塌、滑坡防治工程的分级及设计安全系数应符合《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xxxx-2xx6)中的规定,设计的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危害严重的,其安全系数可取上限,对未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其安全系数可取下限。
4.1.3 泥石流
4.1.3.1 矿区由矿山废石、废渣、废土为主要物源的泥石流,可分沟道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两类。
4.1.3.2 沟道型泥石流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流通、堆积区内,分别采取清理、拦挡废石、废渣、废土,排水和排导工程,植被恢复,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4.1.3.3坡面型泥石流防治:可在泥石流的形成区内采取清理、拦挡废石、废渣、废土,修筑排导渠和坡面截、排水沟,植被恢复和护坡工程,控制泥石流的发生和危害。
4.1.3.4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应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xx20-2xx6)的要求进行。
4.1.3.5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应按照《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xx39-2xx4)的要求进行,主要设计参数应与经审批的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报告相符。
4.1.3.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的安全等级划分和主体工程安全系数应符合《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规范》(DZ/T xx39-2xx4)中的规定,设计的防治工程安全系数可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危害严重的,其安全系数可取上限,对未危及到人员生命安全的,其安全系数可取下限。
4.1.4 地面塌(沉)陷、地面沉降及地面裂缝
4.1.4.1 采空区地面塌(沉)陷的勘查可按《岩土工程勘查规范》(GB 50xx1-20xx(2xx9版))中的要求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