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脑部血氧饱和度监测仪有效提升麻醉安全
- 格式:pdf
- 大小:200.72 KB
- 文档页数:3
麻醉深度检测仪的使用流程1. 检测仪简介麻醉深度检测仪是一种用于监测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深度的设备。
它通过测量患者的生理指标,如脑电活动、心率和血压等,来评估患者的麻醉深度。
该仪器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准确掌握麻醉状态,从而提高手术的安全性和效果。
2. 准备工作在使用麻醉深度检测仪之前,需要完成以下准备工作: - 确保仪器正常工作,检查仪器的供电情况和连接线路是否正常。
- 确保传感器的正确安装,将传感器正确连接到患者的身体上,如贴在前额、手背或耳垂等位置。
- 打开仪器并确保屏幕显示正常。
3. 启动检测启动检测前,请确保仪器已准备好并连接至患者。
1. 打开麻醉深度检测仪的电源开关。
2. 仪器启动后,会显示主页面,包括麻醉深度指标和趋势图等信息。
3.确认仪器的配置参数,如采样速率、滤波设置等是否符合要求。
4. 选择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和性别,并输入到仪器中。
4. 开始检测一旦仪器设置完成,即可开始麻醉深度的检测。
1. 将传感器正确贴附在患者身体上。
2. 确保患者的环境安全和舒适,减少外界干扰。
3. 点击“开始检测”按钮,仪器开始实时监测患者的麻醉深度。
4. 仪器会同时显示多个监测参数,如脑电图、心率变异度、自主呼吸和肌肉活动等。
5. 监测数据会以图表和数字的形式在仪器屏幕上展示。
5. 数据解读和分析通过麻醉深度检测仪监测到的数据,麻醉医生可以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从而作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
1. 分析脑电图:观察脑电图的变化情况,包括频率、幅度和相干性等。
2. 分析心率变异度:观察心率的变异情况,对评估自主神经系统的活性非常重要。
3. 分析自主呼吸:观察患者的自主呼吸情况,以判断麻醉深度。
4. 分析肌肉活动:观察肌肉活动的变化,如肌电图和眼球运动等。
5.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是否达到理想状态。
6. 调整麻醉管理根据麻醉深度检测仪的数据和分析结果,麻醉医生可以对麻醉管理进行相应调整,以确保患者的麻醉状态控制在所需范围内。
麻醉科新技术应用案例分享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医疗技术的发展,麻醉科也在不断探索和应用新的技术,以提高手术疗效、降低手术风险、提升患者安全等方面。
本文将为大家分享几个麻醉科新技术的应用案例,让我们一起了解这些先进的技术在医疗领域中的价值和应用。
案例一:脑电图在麻醉诱导过程中的应用脑电图是测量脑电活动的一种方法,通过电极记录患者大脑电流的频率和幅度变化。
在麻醉诱导过程中,脑电图可以用来评估患者的清醒程度和麻醉深度,以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
通过监测脑电图,麻醉医生能够及时调整麻药给药量,以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有效进行。
案例二:气管内导管的应用气管内导管是一种用于气管插管的装置,它可以帮助维持气道通畅,并允许呼吸机对患者进行机械通气。
相比传统的面罩通气方式,气管内导管具有更好的通气效果和更准确的潮气量控制。
此外,气管内导管还可以在手术期间给予适量的麻药和镇痛药物,以保持麻醉过程的稳定。
案例三:无损伤性的监测技术传统的麻醉监测方法往往需要插入导管或者穿刺患者的血管,这对患者而言是一种额外的伤害和风险。
近年来,一些无损伤性的监测技术被引入到麻醉科中,如非侵入式血压监测技术、血红蛋白监测技术等。
这些技术通过传感器等设备与患者的体表接触,实时监测患者的生理参数,提供更精确和便捷的监测结果,同时避免了传统监测方式带来的伤害。
案例四:自主呼吸模式下的麻醉在传统麻醉方式中,患者通常需要被机械通气来维持气道通畅,但机械通气也存在一系列的并发症和风险。
随着技术的发展,自主呼吸模式下的麻醉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自主呼吸模式下的麻醉能够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降低肺部感染和呼吸肌劳损的风险。
同时,麻醉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需求进行辅助通气,以提高手术期间的患者舒适度和术后康复效果。
案例五:镜下经皮气管插管技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颌面外科手术或病人颈椎活动度不佳,常规的气管插管技术可能存在较大困难。
镜下经皮气管插管技术应运而生。
麻醉过程中的监测与处理方法麻醉是医生在手术或其他疗程中使用的一种药物或技术,旨在让患者在痛苦或不适的情况下保持舒适和安全。
而在麻醉过程中,监测与处理方法的应用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麻醉过程中常用的监测与处理方法,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一、心电监测心电监测是麻醉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监测方法。
通过电极贴附在患者胸部,可以实时监测心电图,包括心率、心律和心电图ST段等。
监测到的心电图变化可以及时提示医生患者的心脏状况,以便及时采取相应措施。
处理方法:若出现心电图异常变化,医生应及时评估患者的情况,并调整麻醉药物的给予剂量或改变麻醉深度。
如果出现心脏骤停,应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二、血氧饱和度监测血氧饱和度监测是通过探头夹在患者的指尖或耳垂上,测量患者血液中氧气的含量。
这是一种非侵入性监测方法,可以实时反映患者的氧合情况。
处理方法:如果血氧饱和度下降,可能意味着患者氧合不足,医生应及时关注患者的呼吸和通气情况,并采取适当的补救措施,如调整患者体位、给予氧气辅助通气等。
血压监测是麻醉过程中另一个重要的监测指标。
通过无创或有创方法,医生可以实时了解患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动脉压等。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血压过高或过低,医生应评估患者的循环状况,并根据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给予速度或使用其他药物来控制血压。
如果患者出现严重的血压下降,可能需要进行补液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来维持患者的循环稳定。
四、呼吸监测呼吸监测是麻醉过程中关注的另一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频率和呼气末二氧化碳浓度,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状况和通气情况。
处理方法:如果患者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慢,医生应评估患者的通气状况,以及是否需要调整麻醉药物的给予剂量或通气支持。
如果患者呼吸停止,应立即进行呼吸道管理和人工通气。
五、清醒监测清醒监测是一种用于判断患者在麻醉过程中的清醒和意识状态的监测方法。
这可以通过观察患者的神志状态、回应刺激的能力和记忆等来进行评估。
麻醉科术中心循环灌注监测指标在麻醉科手术过程中,循环灌注监测指标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参数。
循环灌注监测指标可以反映出患者的血液循环状况,帮助医生评估手术的风险,并且及时调整麻醉和手术方案,保证患者手术的安全性和顺利进行。
一、血压监测指标血压是最基本的循环灌注监测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患者的动脉血压,可以了解患者的心脏泵血功能和外周血管阻力的变化。
通常,血压应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偏高或者偏低都可能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产生重大影响。
因此,在手术中应不断监测血压指标,并进行及时干预,保持稳定的血压水平。
二、心率监测指标心率是循环灌注监测中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患者的心率,可以判断心脏的自律性和传导功能。
正常情况下,心率应该保持在适当的范围内。
如果心率过快或过慢,都可能会影响到血液的供应和心脏功能,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脑血管事件。
因此,在手术中应密切监测患者的心率,并及时调整麻醉和药物使用,确保心率的稳定和合理。
三、血氧饱和度监测指标血氧饱和度是指血液中氧气与血红蛋白的结合程度。
通过监测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可以了解患者的氧气供应情况和呼吸功能。
正常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应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以保证组织和器官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在手术中,医生会通过麻醉机上的氧气饱和度监测仪器监测血氧饱和度指标,并及时调整呼吸机参数或者给予氧气辅助治疗,以确保血氧饱和度的正常水平。
四、CO2监测指标CO2监测是麻醉科手术中常用的呼吸功能监测指标之一。
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出气二氧化碳浓度,可以了解患者的呼吸通气情况和肺功能。
正常情况下,CO2监测指标应维持在正常水平。
如果CO2监测指标异常,可能会提示患者存在呼吸循环障碍,如呼吸抑制、通气不足等。
因此,在手术中应定期监测CO2监测指标,并及时调整麻醉和呼吸机参数,确保患者的呼吸功能正常。
五、尿量监测指标尿量监测是评估患者输液和循环情况的重要指标。
通过监测尿量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的肾脏功能和循环情况。
麻醉科麻醉相关器械介绍麻醉科是医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负责通过使用麻醉相关器械来实施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镇痛等操作。
麻醉器械的研发与应用不仅使手术过程更加安全和有效,也提高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和恢复情况。
本文将介绍几种麻醉科常见的器械,探讨其原理和应用。
一、麻醉机麻醉机是麻醉科中最重要的器械之一,通常包括呼吸机、麻醉药剂输注泵、监护仪等组件。
麻醉机通过调节含有麻醉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的流速和浓度,实现对患者的麻醉控制。
同时,麻醉机还通过监测患者的呼吸和循环情况,提供即时的生理参数和报警功能,以便麻醉医生对患者的状况进行实时评估和调整。
二、麻醉监护仪麻醉监护仪是麻醉科中用于监测患者生理指标的重要器械。
它可以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电图、血氧饱和度、呼气末CO2等指标,并通过显示屏或报警系统提供相关数据和报警信息。
麻醉监护仪的使用可以帮助麻醉医生及时发现患者的生理变化,保障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三、插管及气管插管工具在一些手术中,需要对患者进行气管插管以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进行机械通气。
气管插管工具包括喉镜、气管导管、套管、导丝等。
通过正确使用和操作这些工具,麻醉医生能够准确地将气管导管插入患者的气管,并确保其位置正确。
气管插管的成功与否对于手术中的患者生命安全至关重要。
四、全脸面罩和氧气供应系统全脸面罩和氧气供应系统广泛应用于手术中和急救等情况中。
全脸面罩通过覆盖患者的口鼻部位,将含有麻醉气体和氧气的混合物输送至患者体内,以实现麻醉效果。
氧气供应系统则可以单独或与麻醉气体混合使用,为患者提供纯氧气,以维持患者的正常氧合水平。
五、局部麻醉器械局部麻醉器械主要用于局部麻醉操作,如腰麻、硬膜外麻醉等。
其中,硬膜外麻醉器械包括硬膜外穿刺针、导管、局麻药泵等。
通过正确选择和使用局部麻醉器械,麻醉医生可以实现对特定部位的局部麻醉,并控制疼痛的传导,提高手术的舒适度和效果。
麻醉科麻醉相关器械的发展与创新不断推动着麻醉技术的进步。
麻醉中的术中监测与控制在现代医学手术中,麻醉的使用是为了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不会感受到疼痛或不舒服。
然而,在麻醉中,就需要术中监测和控制,以确保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保持在安全的范围内。
本文将探讨麻醉中的术中监测与控制。
一、术前准备和监测设备在进行手术麻醉之前,医务人员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术前准备工作。
这包括了解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以及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等。
在术中监测和控制中,医务人员需要使用各种监测设备来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以确保手术的安全进行。
常见的监测设备包括无创血压监测仪、心电图监测仪、血氧饱和度监测仪、呼吸机以及麻醉深度监测仪等。
这些设备可以实时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和麻醉深度等指标,医务人员可以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措施,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术中监测与控制在手术过程中,医务人员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并根据监测结果进行相应的控制。
1. 生命体征监测生命体征监测是术中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医务人员通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频率和体温等指标,可以了解患者的整体生理状况。
在术中,由于手术刺激、麻药作用等因素,患者的生命体征可能会出现变化,医务人员需要及时发现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例如,如果患者的血压下降,可能是出血、感染或药物反应等原因造成的。
医务人员可以通过调整麻药用量、输液速度等来控制患者的血压,保持其在正常范围内。
2. 麻醉深度监测麻醉深度监测是确保患者在手术过程中处于适当的麻醉状态的关键。
过深的麻醉可能导致术中无法唤醒患者,而过浅的麻醉则可能导致患者出现疼痛感。
目前,常用的麻醉深度监测方法包括脑电双频指数(BIS)和熵值监测等。
这些监测方法可以通过分析患者的脑电活动来评估麻醉深度,帮助医务人员调整麻醉剂的用量,以达到良好的麻醉效果。
3. 控制措施根据监测结果,医务人员可以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和麻醉深度在安全范围内。
专利名称:脑血氧饱和度无创监测仪
专利类型:实用新型专利
发明人:胡胜利,吴西,李卓东,何文劼,赖波,王中克,闫晓东,刘欢,郑子隆,彭毅,杨峻
申请号:CN201420741595.1
申请日:20141202
公开号:CN204394527U
公开日:
20150617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脑血氧饱和度无创监测仪,包括由发光元件和光检测元件组成的检测探头、对信号进行处理的主机和显示检测结果的显示器。
其中,发光元件可发出两种波长的近红外光,分别射向被检组织;而光检测元件数量为四个,两两分别位于发光元件左右两侧,位于发光元件同侧的两个光检测元件分别接收被检深层组织漫射光和浅层组织漫射光,可以同时对被检组织两侧的脑血氧饱和度进行监测,检测结果更加准确。
申请人:重庆名希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地址:401336 重庆市南岸区江峡路8号天海星工业园17幢
国籍:CN
代理机构: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代理人:周维锋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氧探头)监测的进展(2011-03-18 13:11:03)1发展简史和应用现状1.1 发展简史 Takuo Aoyagj利用光吸收曲线法测定心输出量的过程中,产生了研制脉搏血氧饱和度仪的想法,采用Wood法,先在耳垂加压使其缺血,并测其传导光线,然后去除耳垂加压以恢复其血流,再测其传导光线。
此时,第一个耳垂值是入射光强度,第二个值是透过光强度,计算两者的比值就是血液的光密度。
研制中利用动脉搏动振幅又可测得氧饱和度,并据此得出两个观点:①通过搏动可显示动脉血颜色,从而不致受静脉血的影响,探测头可以放在任何部位;②无需对组织加压使局部缺血,而是通过简单地转换探头位置达到测定的目的。
所选用的波长是受干扰最小的630nm和900nm。
1974年世界上第一台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氧探头)(SpO2)仪OLV5100问世。
1982年,Nellcor研制出一种性能更好的脉搏血氧饱和度仪N-100,并形成了一种标准模式,系利用发光两极管作为光源、硅管作为光传感器、微型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从而使脉搏血氧饱和度仪进入了新时代1.2 应用现状脉搏血氧饱和度仪在麻醉、手术以及PACU和ICU大量临床应用资料表明,及时评价血氧饱和度和/或亚饱和度状态,了解机体氧合功能,尽早发现低氧血症,足以提高麻醉和重危病人的安全性;尽早探知SpO2(血氧探头)下降可有效预防或减少围术期和急症期的意外死亡。
由此促使SpO2仪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
据统计,单独应用 SpO2仪可减少40%的麻醉意外,如果与CO2监测仪并用则可减少91%的麻醉意外。
此外,可发现某些临床化验和治疗也难以预料的危险。
因此,SpO2作为一种无创、反应快速、可靠的连续监测指标,已得到公认,目前已推广到小儿病人的呼吸循环功能监测,特别对新生儿、早产儿的高氧血或低氧血症的辨认尤其敏感。
新生儿抗氧化能力弱,常可出现慢性肺疾病,早产儿更易致视网膜病;在自主呼吸受到抑制时,容易导致呼吸停止。
新型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 有效提昇麻醉安全
主講人:台北榮總麻醉部 陳品堂醫師
近幾年來有許多手術期間之監測儀器問世,但大部分的新發明多屬於心、肺功能監測儀器。
反觀中樞神經系統,卻缺乏能簡便應用於臨床麻醉過程的監測儀器。
腦部是人類生理的中樞,亦是全身麻醉藥物作用的標的器官,一旦發生併發症(如中風、缺氧等) 卻是會引起嚴重的後遺症。
由於人口老化及流行病學之改變,越來越多合併有心血管及腦部疾病之病患接受手術麻醉,也增加了許多麻醉及手術的風險。
而傳統的腦部監測方式多是由血壓間接計算腦部血液灌注壓力或是以腦電波觀察麻醉深度,如此的監測方式無法直接提供腦部的氧合狀態,而腦細胞對”氧” 非常的敏感,極短時間的腦部缺氧就足以引起極嚴重的後遺症;所以在麻醉過程中監測腦部的氧合狀態是極為重要的課題!
以往臨床上可以提供監測腦部氧合狀態的方式均屬侵入性較高的監測儀器,且較皆無法於麻醉過程中常規使用!
為期讓病患得到最好的醫療,本部本著造福病患及求新求變的精神、強化精緻醫療照護的理念,特別引進此種新型連續、即時、非侵入性近紅外線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用於特殊病患及各式手術麻醉過程中之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
此種新型監測儀是以非侵入性的方式持續測量腦部皮層氧氣飽和度的參數。
操作方式為於病患兩側前額各貼上特定專用自黏性貼片,透過貼片上的光源點發出兩種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部分近紅外線會穿透頭皮、頭骨、腦膜及腦組織,部分的近紅外線則因光線之折射及散射特性,以圓弧形(似香蕉形狀) 散射回額頭,而貼片上距離光源點3及4 公分處各有一接收點,用以接收散射回貼片的近紅外線光線;因為含氧血紅素及缺氧血紅素對不同波長之近紅外線有不同之吸收能力,所以計算兩種不同波長的近紅外線種波長被吸收的分率,就可以約略估計含氧血紅素及缺氧血紅素之間的比率。
亦即於極短時間內測得左右兩側大腦皮層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
由於測得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是混合腦組織、動脈及靜脈及微血管之血氧飽和度總和,故此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濃度可以用來評估氧氣供給與需求的平衡狀態。
簡而言之,當氧氣供給增加(如血壓或腦部灌注壓增加、氧氣濃度增加、血色素增加等) 或是需求減低(增加麻醉深度、低體溫等) 時,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會增加;反之當氧氣供給減低或是需求增加時,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會減低。
因此在麻醉及手術過程中,在取得麻醉前基準值後可依此訂出危險值,便可以觀察及比較麻醉過程中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與麻醉前基準值之變化,提供快速、簡便、易操作、非侵入性及即時之監測,並及早調控影響供給及需求的因素!
以國外為例,目前許多醫學中心於開心手術之心肺循環時,已常規使用此監測儀器。
於本部目前此種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已廣泛使用高風險病患,如已知腦血管疾病、頸動脈狹窄或阻塞、心肺功能異常、老年病患或糖尿病、高血壓等;及進行大手術之監測,如心臟手術、體外循環、主動脈或大血管手術、頸動脈手術、胸或腹部大手術等。
以進行心臟手術之體外循環時期為例,可依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調控體外循環輸出流量及壓力,調整體溫或麻醉深度,或是輸血,以期達到高於危險值的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根據國外研究顯示,在手術及麻醉過程中使用此種區域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可以減少腦部神經傷害及術後認知異常之發生率。
總結:
此種近紅外線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儀乃利用近紅外線之散射物理特性、紅血球中含氧血紅素及缺氧血紅素吸收不同波長近紅外線之原理,用以評估腦部氧氣供給及需求的平衡。
由於腦部血氧飽和度會因血液氧氣供應及腦部組織氧氣需求間的平衡而有所影響,故平衡若失調可藉由腦部血氧飽和度的變化得知。
經由與麻醉前基準值之比較,可以提供快速、簡便、易操作、非侵入性及即時之腦部血氧飽和度監測,提供麻醉醫師可靠資訊並能及早發現因供需失衡所引起的腦部缺氧,並及早介入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