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和可持续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75.00 KB
- 文档页数:11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第二节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说课稿1一. 教材分析《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的一节内容。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对我国的地形、气候、植被等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是,对于三江源地区的具体情况,学生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了解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地图、图片等资料,自主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爱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2.教学难点: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图、图片等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三江源地区的美丽风光,引导学生了解三江源地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三江源地区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以及人文特点。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的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案例分析:通过分析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5.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探讨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6.总结发言: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有哪些三江源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位于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包括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的部分地区。
由于地势高海拔,地理位置独特,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独一无二,并对这一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人类活动产生重大影响。
下面将介绍三江源地区的气候特点。
首先,三江源地区处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自然环境复杂多样,气候上表现为典型的高寒气候。
该地区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是中国内陆海拔最高的地区之一。
由于高原地势的特殊性,平均气温较低,冬季严寒,夏季凉爽,昼夜温差大。
年平均气温一般低于0摄氏度,冬季平均气温在-20摄氏度左右,夏季平均气温在15摄氏度左右。
整个地区气温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的趋势。
其次,三江源地区的降水较多,并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
该地区的降水主要受到风向、地形和高度的影响。
夏季风带来了大量的湿润空气,导致夏季降水明显增加,甚至有时出现暴雨。
而冬季风则相对干燥,导致冬季降水较少。
三江源地区的年降水量在300-700毫米之间,其中大部分降水集中在夏季,占全年的60%-70%。
而冬季则相对较干燥。
再次,三江源地区太阳辐射强度高,日照时间长。
位于青藏高原上的该地区,高海拔和干净的空气使得太阳辐射直射到地面上的能量较为集中,导致太阳辐射强度较高。
这使得该地区的日照时间长,日照时数在300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的日照时间大约在8-9小时之间。
另外,三江源地区的风力较强。
由于地形复杂,青藏高原的气候特点和风向的变化都会导致该地区的风力较强。
夏季乌蒙风和孟东风交替作用,使得风力较大,且常常伴有强降水和暴雪。
冬季則是诺尔西风和冷空气交替作用,风势凛冽,寒风刺骨,常常伴有大风和风雪。
最后,三江源地区的气候变化较为剧烈。
由于地处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该地区受到青藏高原气候和季风气候的双重影响,气候变化十分剧烈。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凉爽多雨,温差大,风力强。
而且,由于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该地区的气温和降水量都在发生改变,冰雪融化速度加快,湖泊和河流水位上升,生态系统发生了重大变化。
参考资料:《三江源国家公园总体规划》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是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重要启动区。
特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重要的生态功能使其成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三江源的核心区域,也是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
以科学规划为引领,遵循生态保护内在规律,尊重三江源生态系统特点,努力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成青藏高原生态保护修复示范区,共建共享、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先行区,青藏高原大自然保护展示和生态文特写 III FEATriBE规划范围三江源国家公园包括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3个园区,总面积为12.31万平方千米,涉及治多、 曲麻莱、玛多、杂多四县和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管辖区域,共12个乡镇、53个行政村。
其中冰川雪山 833.4平方千米,河湖和湿地29842.8平方千米,草地86832.2平方千米,林地495.2平方千米。
三江源国家公园范围内有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扎陵湖一鄂陵湖、星星海、索加一曲麻河、果 宗木查、昂赛5个保护分区和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还有扎陵湖、鄂陵湖2处国际重要湿地,均位 于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有列入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国家重要湿地7处;扎陵湖一鄂陵湖和楚玛 尔河2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黄河源水利风景区1处。
另外,青海可可西里世界自然遗产地也被 完整地划入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长江源园区。
.澜沧江源园区以江源高原峡谷为主图/全景功能分区三江源国家公园按照生态系统功能、保护目标将各园区划分为核心保育区、生态保育修复区、传统利用区,其中核心保育区面积约9.06万平方千米,生态保育修复区面积约0.59万平方千米,传统利用区面积约2.66 万平方千米。
按“一园三区”布局,分别整合治多县、曲麻莱县和玛多县、杂多县政府涉及自然资源和生态保护相关部 门职责,设立长江源、黄河源、澜沧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委员会。
目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内容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愈益引起是人的关注。
本文第一部分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一、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行政区域设计省内玉树、果洛、海南和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
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人口近71万,藏族人口占90%以上,牧业人口2/3以上;人口密度小于4人/㎞²。
全区16个县中有14个为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贫困人口占人口总量的70%以上。
经济一草地畜牧业为主,2008年牧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明显低于青海省(2358)和全国(3587)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平均水平。
平均海拔36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另外,三江源地区气候环境独特,人类活动稀少。
许多地区至今还是无人区,即为吸血古老物种躲避第四纪冰川提供了天然避难所,也为近代一些物种免受人类的毁坏创造了条件,该地区因此成了我国重要的珍稀物种繁衍中心也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基因库之一。
由此可见,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
三江源生态现状分析发表时间:2008-12-17T11:14:40.937Z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供稿作者:孙如君[导读]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由于地广人稀,地处高寒、干旱缺水的高原地区,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建设难度大,再加上生态环境建设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和青藏高原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的特殊性,以及全球气候变暖和人类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源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存在的问题较多。
一、三江源地区生态现状1、气候变暖,温度普遍升高。
源区所在省份青海省气候资料中心等科研机构近期的一项研究显示,近43年来,有着“中华水塔”之称的三江源地区存在气候变暖的趋势,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其中尤以黄河源区气温升幅最大。
研究显示,三江源地区的年平均气温虽然存在着明显的年际间波动,但总体上呈显著的上升趋势,43年来累计上升了1.2摄氏度,四季及年平均气温普遍升高。
年平均气温的升幅,自南向北、由西向东、随海拔高度的降低而增大。
三江源地区的各组成单元—黄河源区、长江源区和澜沧江源区,年平均气温上升的速率分别为每10年0.32摄氏度度、0.24摄氏度和0.28摄氏度。
其中,黄河源区是整个三江源地区气温升幅最大的区域,其中以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泽库县增幅最大,其温度上升的速率达到每10年0.42摄氏度。
三江源地区年平均气温的升高,是由全球气候暖干化的自然因素为主、人类活动特别是二氧化碳排放造成温室效应加剧的原因为辅造成的。
2、冰川退缩、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现象严重。
试说明设立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得意义关键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意义三江源的地理位置及其发挥的作用:1;青海省三江源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总面积36.3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所建立自然保护区中高海拔地区跨流域最广,湿地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3大河流的发源地,也是我国和亚洲最重要河流的上游关键源区。
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3条江河每年向下游供水600亿立方米,源区湖泊湿地总面积在1万平方千米以上,其中扎陵湖——鄂陵湖是黄河干流上最大的两个淡水湖,具有巨大的调节水量功能。
地表径流主要补给源有大气降水,冰雪融水等,以降水为主。
三江源地区有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青藏高原群山起伏,河流众多,有着独特的高原特色。
这里的湖泊湿地面积在10000km以上,其中面积在500km以上的河流80多条,是重要的产流区和水源涵养源,号称“中华水塔”。
长江源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特点最显著的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
三江源地区具有独特而典型的高寒生态系统,为中亚高原高寒环境和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
植被类型有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丛、草甸、草原、沼泽及水生植被、垫状植被和稀疏植被等9个植被型,可分为14个群系纲、50个群系。
区内国家二级保护植物有油麦吊云杉、红花绿绒蒿、虫草3种,列入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31种;青海省级重点保护植物34种。
野生动物有兽类85种,鸟类237种(含亚种为263种),两栖爬行类48种。
国家重点保护动物有69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有藏羚、野牦牛、雪豹等1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岩羊、藏原羚、棕熊、猞猁、盘羊等35种,珍稀鸟类黑颈鹤、金雕、藏雪鸡等。
另外,还有省级保护动物艾虎、沙狐、中国长江、黄河下游地区生态环境严重退化,如长江中下游的洪涝灾害,黄河下游断流。
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干旱缺水已严重制约中下游地区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江河流域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心腹大患,而这些又与上游和江河源头地区生态退化、植被破坏密切相关。
三江源知识(精选五篇)第一篇:三江源知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南部,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接壤,东部与四川省毗邻,北部与青海省格尔木市、都兰县相接,三江源自然保护区覆盖玉树、果洛全境和海南、黄南、海西的部分地区,包括17个县市,占青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3.88%,总人口占55.72万,居民以藏族为主,总面积36.6万平方公里。
保护区划分18个核心区,核心区面积达15.3万平方公里,这不仅是目前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也是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和生态最敏感的地区。
三江源区是青海南部的高原主体,昆仑山及其支脉可可西里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众多雪山的冰雪融化后,汇流成哺育中华民族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大江大河,形成了我国最重要的水源地,因此,这里被称为“中华水塔”。
三江源特殊的地理位臵、区域性涵养水源的重要功能以及对整个流域生态环境的直接影响,使其成为生态建设的战略要地。
但是,由于自然、地理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趋恶化,致使雪线上升、草地退化、湿地萎缩、湖泊干涸、植被日少、沙漠化面积扩大、鼠虫害严重,已对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日趋严重的负面影响。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有四个显著特点:(1)我国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2)我国海拔最高的天然湿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
三江源素有“中华水塔”之美誉,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3)世界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自然保护区。
(4)三江生态系统最敏感的地区,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大河的发源地。
历史文化:近年来,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冰川退缩,湖泊、沼泽萎缩,地下水位下降;气候反常,自然灾害加剧,冰雹、霜冻、干旱、雪灾等次数有增无减;草地沙化严重;虫鼠危害严重,三江源地区10%以上的面积有鼠害,虫害面积占3.73%;水土流失严重,占三江源地区的11%由于盗猎等行为,野生动物锐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
三江源地区措施导言三江源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生态保护区之一,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
该地区以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水源地著称,是中国珍稀濒危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的栖息地。
为了保护和恢复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必须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本文将介绍一些有效的措施,以确保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
1. 加强生态保护为了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需要加强生态保护措施。
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法规,明确三江源地区的保护范围和限制措施。
•加强对非法捕捞、非法砍伐和非法开矿等破坏性行为的执法力度,并对违法行为进行严厉的处罚。
•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原生态修复区和生态红线等措施,划定并保护三江源地区的核心保护区和重要生态功能区。
•加强对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确保生态系统的稳定和恢复。
2. 水资源保护作为中国重要的水源地之一,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保护至关重要。
为了保护该地区的水资源,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水土保持工作,减少水土流失和水污染,保护地区水生态系统的健康。
•提倡节水意识,加强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
•建设并完善生态水利工程,保护地下水和水体的水文生态功能。
•加强对三江源地区的水资源监测和调查,了解地区水资源的分布和变化情况,为水资源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3. 促进可持续发展为了实现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以下措施:•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
•推动生态农业和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鼓励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
•提供教育和就业机会,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依赖。
结论三江源地区的保护是保护中国生态环境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水资源保护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措施,我们可以确保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这不仅是为了当代人民的福祉,也是为了后代子孙的美好未来。
只有我们每个人都为保护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摘要:位于长江、黄河、澜沧江源头的三江源地区被誉为高寒生物自然种质资源库,孕育着独一无二大面积的高寒湿地、高寒荒漠、高寒干草原等独特的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的分析,对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两江一河”源地的保护以及全球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三江源,草原,森林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属于海拔4000m以上的青藏高原地区,地处青藏高原的腹地,地域辽阔,地形复杂,湿地生态系统星罗棋布,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江河源”之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青藏高原孕育了独特的植物区系和生态系统,生物种类丰富多样,被誉为高寒生物种质资源库,是我国江河中下游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生态环境安全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屏障。
因此,三江源地区的草原与森林分布现状对三江源保护区的建设、三江源流域的生态安全有着及其重要的研究价值。
1.三江源的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与区域范围三江源系指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位于青藏高原青海省南部,素有“中华水塔”之称。
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区域面积31.8万km2[1],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和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三江源地区[2]。
行政区域辖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玛多、玛沁、达日、甘德、久治、班玛六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称多、杂多、治多、曲麻莱、囊谦、玉树六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同德两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泽库、河南两县,格尔木市的唐古拉多乡,共16县1乡(图1)。
图1 三江源地区示意图1.2.植被三江源区热量和水分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植被的水平带谱和垂直带谱均十分明显,植被空间分布呈明显的高原地带性规律,自东而西(自低而高)依次为山地森林、高寒灌丛草甸、高寒草甸、高寒草原、高寒荒漠,沼泽植被和垫状植被则主要镶嵌于高寒草甸和高寒荒漠之间。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策略研究(1)内容摘要:近年来,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已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针对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特殊意义,从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进手,根据现存题目就如何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提出了举措。
关键词:三江源区生态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三江源区地处青躲高原腹地,分布着高原特有的植被生态系统,是世界高冷生物资源和高冷植被生态系统的主要集中地。
三江源区又是我国乃至世界的“生态源”和生态安全制高点,其生态环境状况直接关系着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
三江源区要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抑制生态恶化的状况,必须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这对本地区以及全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三江源区生态的战略地位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东南亚的江河之源,是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最重要的水资源供给区,其中黄河总水量的42%、长江总水量的25%、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于该地区。
“在三江源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自然湖泊就有226个。
三江源区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其湿地总面积达7.33万平方千米,占全区总面积的2.32%,是全国湿地所占比重最高的地区。
”这些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是三江源区重要的水资源蓄积调节器。
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影响全球天气,作为青躲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它以强大的热力作用和动力作用,改变了大气环流,形成了亚洲季风,使南起南亚次大陆、东南亚,北至中亚、西伯利亚平原,东至阿留申群岛、日本的广阔范围内的天气和天气都受其影响而发生巨大变化。
夏季,青躲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强大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躲高压,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热湿气流(即西南季风)北上,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丰沛降雨,使其成为风调雨顺、广种禾黍的鱼米之乡。
青海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及保护对策摘要介绍了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了其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提出了未来治理保护对策,以期促进三江源地区生态建设。
关键词生态环境;现状;恶化原因;治理对策;青海三江源三江源地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都来自这一地区。
这里作为全球大江大河、冰川、雪山及高原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我国影响范围最大的生态功能区。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众多湖泊、湿地面积缩小甚至干涸,沼泽地消失,泥炭地干燥并裸露,沼泽低湿草甸植被向中旱生高寒植被演变,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进程加速,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破坏更加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
1 三江源生态环境现状1.1 草地退化和沙漠化程度日益严重据统计,青海省玉树、果洛两州目前中度以上退化草地1 000万公顷,占区域可利用草场面积的64%;沙化面积达253.33万公顷;荒漠化平均增加速度由20世纪70~80年代的4%增至90年代的20%。
1.2 水土流失严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年平均输沙量分别达到8 800万吨和1 300万吨。
1.3 源头水量逐年减少20世纪90年代与80年代相比,黄河、长江、澜沧江的年平均流量分别减少了27%、24%和13%,黄河上游连续7年出现枯水期,1997年源头首次出现断流。
1.4 草原鼠害严重目前,最严重的地区已占可利用草场面积的50%以上,鼠害使本已十分脆弱的高原高寒自然生态面临毁灭的边缘。
2 三江源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关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无论是法学学者还是其他自然学科学者均曾做过大量调查、研究,并得出较多理论成果。
但是,综合各家学说及理论成果,其恶化原因包括三方面:一是历史成因,二是自然条件客观原因,三是人为因素。
第九章高原湿地—三江源地区【基础夯实】江河源地1、地理位置:三江源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南部,青海省南部,是长江源区、黄河源区、澜沧江源区的总称,被誉为“中华水塔”。
2、“中华水塔”: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均来源于三江源地区,因此三江源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
3、河水的来源:雪山和冰川的融水是江河的最初水源。
湖泊和沼泽是三江源地区重要的调蓄器。
三江源地区的保护1、三江源地区的重要性:三江源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键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
三江源地区孕育了三大河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涵养地。
保护好“中华水塔”,不仅对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直接关系到河流下游流域的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
2、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1)自然因素: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冰川逐年萎缩,直接影响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湖泊和湿地的面积不断缩小甚至干涸。
(2)人为因素:过度放牧、乱采滥挖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
其中,水土流失加剧、草地沙化严重、虫鼠猖獗、野生动物锐减等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3、三江源地区的保护:国家设立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采取退耕还草(林)、全面禁猎、禁采砂金、休牧育草,实施天然林和天然牧场保护工程等措施。
【巩固测评】1、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A)A、青海省;B、甘肃省;C、西藏自治区;D、新疆自治区2、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湿地是(B)A、内蒙古高原;B、三江源地区;C、云贵高原;D、黄土高原3、关于三江源地区的说法不正确的是(B)A、该地区被誉为“中华水塔”;B、是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上游最主要的水源涵养区C、该地区位于青海省;D、由于不合理砍伐、放牧、耕作,该地区的生态环境严重恶化4、青海省玉树县位于三江源地区,下列有关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D)A、这是的居民主要为哈萨克斯族;B、干旱是本区自然环境的主要特征C、主要农作物为水稻、棉花等;D、这里是我国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发源地5、下列水源的补给形式中,不属于三江源地区水源补给形式的是(B)A、高原上的沼泽;B、天然降水;C、冰雪融水;D、高原上的湖泊6、下列地区被称为“固体水库”的是(A)A、三江源地区;B、天山地区;C、东北兴安山地;D、青海湖7、高原上的湖泊被称为河流的天然调蓄器,下列湖泊位于青藏地区的是(C)A、鄱阳湖;B、洞庭湖;C、扎陵湖;D、微山湖8、考察人员考察三江源头会遇到的困难是(A)A、人烟稀少,高寒、缺氧、高压;B、强紫外线辐射、日照时间短的恶劣环境C、忍受着饮食与文化生活单调、远离都市;D、高原反应,人员拥挤9、下列动物中不属于三江源地区珍稀动物的是(C)A、藏羚羊;B、野驴;C、丹顶鹤;D、雪豹10、修建青藏铁路时某些地段以桥代路的目的是(B)A、这里耕地较少,主要是为了保护耕地;B、保护青藏地区的珍稀动植物,保护环境C、为了方便人们的交通;D、为了节省成本,省劳动力11、三江源地区建立保护区的重要性体现在(D)A、大量开发当地的资源,提高财政收入B、可以增加牲畜的放送养量,提高牧民的收入;C、改造湿地,扩大耕地面积;D、生态环境的改善使珍稀濒危动物得到保护,上、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得到可持续发展12、“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目前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主要保护的土地类型是(C)A、天然林地;B、耕地;C、高山草甸;D、天然湿地。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毕业论文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任玉秀专业:草业科学主考学校:__甘肃农业大学__准考证号:440111101041指导教师姓名职称:鱼小军副教授甘肃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印制年月日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The Sanjiang source area ecological statu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任玉秀Ren-Yu-xiu目录摘要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 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 错误!未定义书签。
1.2三江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 ....... 错误!未定义书签。
1.3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 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2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错误!未定义书签。
3.1三江源地区的人口可持续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2三江源地区的资源可持续利用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3三江源地区的环境可持续发展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错误!未定义书签。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
论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与可持续发展任玉秀摘要:随着国家生态保护一号工程——《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的实施,三江源地区的草地生态问题引起了关注。
本文第一部分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三江源的生态地位,认为三江源的生态环境好坏不仅对青藏高原,而且对全国乃至整个东南亚都具有重要影响;第二部分阐述了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现状及面临的生态危机;第三部分从人口、资源、环境三方面提出了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关键词:三江源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1、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位三江源地区位于青海省南部,区域面积占青海省国土总面积的50.4%;全区经济以草地畜牧业为主,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大部分地区海拔4000米以上,有些山峰海拔甚至高达6000米以上。
这些高耸的高原山峰通过动力和热力作用,极大地改变了北半球的大气环流形势,对全球气候环境产生着重要影响。
不仅如此,三江源地区还以及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海拔高度,拦截了西南气流带来的大量水汽而形成充沛降水,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提供了丰富水源,并用此孕育形成了灿烂的华夏文明。
三江源地区不仅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区,而且对整个中国及东南亚都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它是中华大地的生态屏障,是孕育华夏民族的生命之源。
具体来看,三江源地区的生态地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1三江源是中国及东南亚的江河之源三江源地区因其位置独特,海拔高峻,成为全球现代冰川集聚地之一,冰川总面积达1812.74平方千米。
三江源地区虽整体海拔很高,但区内地势平坦,水资源储蓄能力较强,有利于河网、水系的形成发育,在三江源地区,仅属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水系的大小河流就有180条,有大小湖泊16337个之多,总面积达2350.77平方千米,其中面积在1平方千米以上的天然湖泊有226个。
近年,黄河下游持续断流,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其重要原因就是三江源地区冰川退缩、源头水资源减少。
因此作为“长江之源”、“中华水塔”的三江源地区,它一旦咳嗽——生态环境遭破坏,长江、黄河全流域就有感冒之虞——或洪涝、或断流。
三江源地区队全国实现人和水的和谐相处具有重要意义。
1.2三江源是亚洲乃至北半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三江源作为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耸立于亚洲大陆对流层中部的“热岛”和“中流砥柱”。
夏季,青藏高原的荒漠草地、戈壁具有很强的反射太阳光的能力,成为一个巨大热源,使其上空形成一个强盛的大陆性环流系统,即青藏高压。
它引导印度洋和孟加拉湾上空的部分暖湿气流北上,而后稍加转向进入我国东部地区,给长江中、下游及华南地区带来充沛降雨。
冬季,青藏高原又如同一块巨大的天然屏障,阻挡着自北极南下的寒冷气流,在东亚东部地带由于没有类似屏障的保护。
另外,科学研究发现,三江源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还是中国气候变化“启动区”。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青藏高原每隆升到一个大气热动力学临界高度时,都使地质气候和环境发生一次划“世”代的变化,也即每个地质的开始都基本与青藏高原海拔达到某一临界高度的时间相吻合。
由此可以说,三江源地区及其所在的青藏高原不仅是全球气候的被动适应者,也是亚洲及北半球气候的主动创造者。
1.3三江源是中国乃至世界高寒生物资源宝库如果将中国看作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三江源地区不仅对其环境系统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对其生命系统如生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等也具有重要影响。
首先,由于地理位置的独特和海拔高度的影响,三江源地区不仅保留了许多珍贵的物种,使该地区成为现代物种分化和分布中心之一,是我国最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宝库和基因库之一。
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三江源是现代众多珍稀高寒野生动植物在地球上生活的唯一家园,是中国这个大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重要载体,其次,三江源的高寒生态系统属于原生环境,是世界高寒草原的典型代表,三江源地区无论在物种多样性还是在生态系统多样性方面,都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的生态组成和生物资源宝库,也是我国人与动植物是否和谐相处的试金石。
2、三江源地区面临的生态危机由于海波高、气候条件恶劣,三江源地区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加之近代当地人口的迅速增加和人类活动强度的日益加大,使得三江源地区生态面临严重危机。
近年来,在三江源地区,冰川后退、雪线上升、湖泊减少、江河断流、草场退化、物种灭绝等系列生态恶化现象接踵而至,如再不科学调整该区的人口发展战略,再不对其生态环境进行有效保护和积极治理,不仅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的危险,而且整个中华民族也可能因此失去赖以生存的屏障。
2.1湖泊萎缩,冰川后退,水资源减少三江源地区原本河流密布、湖泊众多、冰川广布,是青藏高原上最主要的沼泽湿地分布区。
但在近几十年里,这里的大小湖泊、河流快速缩小甚至干枯,水资源急剧减少。
近20年来,三江源地区1071个湖泊萎缩,受冰川萎缩和气候干旱化等影响,黄河、长江在源头地区水流量持续减少,特别是黄河表现最为明显。
三江源地区河水径流量的记录从1956年开始,根据记录,三江源地区1956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70.20亿立方米,1991年——2000年平均年径流量为329.70亿立方米,下降了10.90%,其中黄河源区下降幅度最大。
2.2草场退化与沙化加剧根据不同年代的卫星解释分析资料,三江源地区退化草场面积已达全区可利用草场面积的26%——46%。
其中,黄河源曲中度退化草场面积380万公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68%;长江源去有退化草地面积253.29万公顷,占其可利用草地面积的22.4%。
由于草地退化,三江源地区单位草地产量明显下降,受草场植被退化影响,三江源地区的沙化土地面积逐年扩大。
三江源原生生态景观逐渐破碎化,植被演替呈化、荒漠化,有约700户牧民近三千人丧失了放牧的草场,沦为“生态难民”。
2.3水土流失日趋严重三江源地区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和冻融侵蚀并存交错,原始生态十分脆弱。
根据2000年底三次遥感普查资料,青海省三江源第三区经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950万公顷,占总面积的31.09%。
其中黄河源区378万公顷,占黄河源区总面积的35.04%,长江源区经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489万公顷,占长江源去总面积的29.64%。
澜沧江源区经度以上水土流失面积84万公顷,占澜沧江源区总面积的25.28%。
三江源地区日益加重的水土流失,既损失了本地区宝贵的土壤,加快生态环境的恶化,又造成下游河道淤塞,危及水利设施的安全运行,行洪不畅,引致洪涝灾害频发。
2.4生物多样性急剧萎缩过去,在三江源地区,藏野驴、野牦牛、岩羊、雪豹等野生动物和星叶草、藏蒿、青藏苔草等野生植物广为分布,川贝母、藏茵陈、冬虫夏草等名贵中药材随处可见。
但近年来,由于当地环境的不断恶化特别是大面积师弟的退缩,以及不法分子队珍稀野生动物的大肆偷猎、对虫草等药用植物的乱采滥挖,区内的生物物种分布区正在加速缩小,一些物种目前已成为濒危物种,其生物多样性种类和数量正在锐减。
如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藏羚羊由原来的十万余只下降到了现在的三万余只;据调查,玛多县适度放牧的草场植物种类已达108种,而由于过度放牧,植物种类降至10种左右。
三江源生物多样性萎缩,不仅会破坏该地区原有的生态平衡,使其生态系统更加脆弱,而且使该地区特有的、适应高喊生境的、具有强大的抗逆基因和特殊种性的遗传基因优势受到威胁,有可能给人类的未来发展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3、三江源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三江源地区,人口总量虽然不多,但由于生态环境脆弱,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依然较大;生态系统独特,分布地区至今还保持这原始的自然状态,是我国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其后添加恶劣及人类的破坏活动,生态退化趋势明显;自然环境总体尚好,空气清新,河水清澈,但在部分人口稠密地区,生活污染、工业污染也愈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