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d2007教程:表格的汇总

  • 格式:docx
  • 大小:32.92 KB
  • 文档页数:6

下载文档原格式

  / 6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过Excel制表的用户都知道,Excel表格中能完成单元格间数据的运算。实际上,在Word 中也可以对表格进行简单的运算。

表格的汇总一般涉及到求和、求平均数、统计个数等,下面以如下图所示的表格为例分别说明。

一、求和

涉及到行求和与列求和。例如,要对表中的学生分数进行求和为行求和,此时的操作步骤如下:

1.把光标插入点定位到“总分”列的首个学生记录中。

2.在“表格工具/布局”功能区中单击公式按钮,打开“公式”对话框如下图所示。

3.“公式”对话框比较智能化,它会自动认为是求和。因此,在“公式”中会自动输

入“=SUM(LEFT),其中SUM是求和函数,LEFT表示此单元格左侧的所有单元格。

如果是在表格的最后一行中输入公式,会默认为“=SUM(ABOVE)”,其中ABOVE表示本列中此单元格的上方单元格。除了ABOVE和LEFT两个分别代表“上”和“左”

的参数外,BELOW参数表示下方,RIGHT表示右方。因此,要在表格中为右侧数据求和,可以写做“=SUM(RIGHT)”,为下方数据求和可以写做“=SUM(BELOW)”。

4.单击“确定”按钮,完成本行的计算。

5.在数据第一行的最后一个单元格内会出现学生的总分。此时,可以复制本单元格中

的内容,然后到下面的单元格中执行粘贴操作。

6.实际上,输入的公式是以域的形式来完成的运算,因此,新粘贴过来的域并不能正

确显示出计算结果。此时,可以选中表格,然后在键盘上按下“F9”键更新域即可。

此后,如果表中数据发生变化,都需要通过“F9”键更新域。

二、计算平均值

如果要计算语文成绩的平均分,需要进行一下操作:

1.把光标插入点置于“语文”列的最后一个单元格内。

2.在“表格工具/布局”功能区中单击公式按钮,打开“公式”对话框。

3.清除掉“公式”中的公式,但保存前面的“=”号。

4.在“粘贴函数”下拉列表中找到“AVERAGE”并单击,此函数会自动复制到“公式”

框中,在AVERAGE后面的括号中输入ABOVE,即使“公式”为“=AVERAGE(ABOVE)”。

5.单击“确定”按钮,完成计算,与求和一样,复制并更新域,完成全部计算。

Excel表格公式大全

1、查找重复内容公式:=IF(COUNTIF(A:A,A2)>1,"重复","")。

2、用出生年月来计算年龄公式:=TRUNC((DAYS360(H6,"2009/8/30",FALSE))/360,0)。

3、从输入的18位身份证号的出生年月计算公式:

=CONCATENATE(MID(E2,7,4),"/",MID(E2,11,2),"/",MID(E2,13,2))。

4、从输入的身份证号码内让系统自动提取性别,可以输入以下公式:

=IF(LEN(C2)=15,IF(MOD(MID(C2,15,1),2)=1,"男","女

"),IF(MOD(MID(C2,17,1),2)=1,"男","女"))公式内的“C2”代表的是输入身份证号码的单元格。

1、求和: =SUM(K2:K56) ——对K2到K56这一区域进行求和;

2、平均数: =AVERAGE(K2:K56) ——对K2 K56这一区域求平均数;

3、排名: =RANK(K2,K$2:K$56) ——对55名学生的成绩进行排名;

4、等级: =IF(K2>=85,"优",IF(K2>=74,"良",IF(K2>=60,"及格","不及格")))

5、学期总评: =K2*0.3+M2*0.3+N2*0.4 ——假设K列、M列和N列分别存放着学生的“平时总评”、“期中”、“期末”三项成绩;

6、最高分: =MAX(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高分;

7、最低分: =MIN(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名学生)的最低分;

8、分数段人数统计:

(1) =COUNTIF(K2:K56,"100") ——求K2到K56区域100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

K57单元格;

(2) =COUNTIF(K2:K56,">=95")-K57 ——求K2到K56区域95~9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8单元格;

(3)=COUNTIF(K2:K56,">=90")-SUM(K57:K58) ——求K2到K56区域90~9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59单元格;

(4)=COUNTIF(K2:K56,">=85")-SUM(K57:K59) ——求K2到K56区域85~8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0单元格;

(5)=COUNTIF(K2:K56,">=70")-SUM(K57:K60) ——求K2到K56区域70~84.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1单元格;

(6)=COUNTIF(K2:K56,">=60")-SUM(K57:K61) ——求K2到K56区域60~69.5分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2单元格;

(7) =COUNTIF(K2:K56,"<60") ——求K2到K56区域60分以下的人数;假设把结果存放于K63单元格;

说明:COUNTIF函数也可计算某一区域男、女生人数。

如:=COUNTIF(C2:C351,"男") ——求C2到C351区域(共350人)男性人数;

9、优秀率: =SUM(K57:K60)/55*100

10、及格率: =SUM(K57:K62)/55*100

11、标准差: =STDEV(K2:K56) ——求K2到K56区域(55人)的成绩波动情况(数值越小,说明该班学生间的成绩差异较小,反之,说明该班存在两极分化);

12、条件求和: =SUMIF(B2:B56,"男",K2:K56) ——假设B列存放学生的性别,K列存放学生的分数,则此函数返回的结果表示求该班男生的成绩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