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问题详解(全)
- 格式:doc
- 大小:35.50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创造出来的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是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起一成文说:创造这种浅说法的人是宋代的郑樵,他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来的,他的唯一根据是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五百四十个部首“始一终亥”的排列顺序,即第一个部首是“一”字,第个五百四十个部首是“亥”字。
因此,郑樵在《通志—六书略》中提出“一”字可做五种变化,用以概括汉字形体的各种结构。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的“文化”指人类在生存、繁衍、发展和社会实践的历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合。
它是人类在生活、生产、生存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各种形态的事物所组成的有机复合体,它标志着一定社会区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水平、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特定的组织结构和生活方式。
狭义的“文化”指社会意识形态(即政治、法律、知识、信仰、艺术、道德等)及与之相适应的各种社会制度和组织结构(如政府、政党、社团、法庭和学校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1)形态变化不发达、不普遍,汉语中,形态变化的现象是存在的,但是很少。
有的词类虽然具有某种形态上的变化,但是这种变化不是所有的同类词都具有,也不是所有的场合都通用。
(2)汉语十分重视词序和虚词(3)繁多的量词(4)庞杂的补语(5)单双音节对组词造句也有相当的影响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答:构成四字成语的“字”绝大多数是单音节语素。
它们集形、音、义于一体,具有独立的较完整的含义,可以自由或较自由地运用,参与构成各种词语,信息容量较大。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部分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课程作业讲评(1)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文化具有复杂的含义,以致许多文化研究者们感到无从下手。
为了研究的便利,人们把文化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文化。
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说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2.简述汉语的特点。
(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声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
(2)数字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
(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平时作业(3)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2.画像石:所谓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画像石不仅是汉代以前中国古典美术艺术发展的颠峰,而且对汉代以后的美术艺术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3.吴门四家:指中国画史上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四位明代画家。
“吴门四家”中沈周与文徵明,是吴门派文人画最突出的代表。
他们都在江苏苏州从事绘画活动。
因苏州古为吴地,故又称、沈、文、唐、仇为“吴门四家”。
4.清初“四僧”:活跃于清初画坛的四位出家为僧的画家——弘仁、髡残、朱耷、石涛的合称。
“四画僧”皆明末遗民,因不甘臣服于新朝,志不可遂,便循人空门,借助诗文书画抒写身世之感。
作品均带有强烈的个性化特征和复杂的精神内涵,与当时占据主流地位的正统派画风大异其趣。
5.燕乐:燕乐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燕乐,如宋人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所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
”是指汉族俗乐与外来(外国或外族)音乐的总称。
燕乐的狭义概念则专指唐十部乐的第一部,即张文收所作的燕乐。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魏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
志怪小说的兴盛,是受了民间巫风、道教及佛教的刺激。
现存志怪小说中,干宝的《搜神记》是保存最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它的内容,大部分只是简略记录各种神仙、方术、灵异等事迹,在虚幻的形态中反映了人们的现实关系和思想感情。
“志人”这个名目,为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所设立,与“志怪”相对而言。
其代表是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内容主要记述自东汉至东晋文人名士的言行。
文字简洁隽永,笔调含蓄委婉。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答案4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4)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 亲亲:亲近应该亲近的人2.尊尊:尊重应该尊重的人3.长长:以年长的人为长辈4.贵和尚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四大基本精神之一,以和为贵与中庸保守。
5.以人为本:儒家思想。
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提倡民贵君轻孔子提倡仁政实行仁政以人为本,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爱惜民力,“为政以德”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线索。
夏商西周法律思想的发展有两条主要线索:一是神权法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极盛于商,发展与西周。
二是宗法礼治思想的发展,形成于夏商,完备于西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隶制法律,以习惯法为主,礼刑并用。
它体现了王权与族权的统一,渗透了神权思想。
2.简述以礼作为立法、司法的指导原则。
(1)主张“正名”,以法律严格维护“君臣父子”的等级名分。
(2)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即制礼作乐的权力应归天子。
(3)主张“父子相隐”,即父子之间应互相隐瞒犯罪,不应相互告发。
(4)反对“铸刑鼎”,反对乱立法和立乱法,反对不符合礼治的法令,主张“为国以礼”,用礼来指导立法。
3.王夫之的“法治”观中的民主因素是如何表现的?(1)主张“法治”须“循天下之公”。
(2)主张“法治”须维护民族利益。
(3)主张“法治”须体现尊君分权的原则。
三、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1.简要论述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来的。
在原始社会,由于人们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无法控制自然力量,对自然界的现象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周围世界存在着一种支配人类和自然的超人类、超自然的力量。
但那时的宗教迷信制是一种自然宗教,并不具有阶级压迫的社会属性。
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压迫给人们带来较自然灾害更加深重的痛苦。
当人们不理解其社会根源时,便产生祸福命运由神操纵的观念;同时,一切剥削阶级都极力扶植和利用宗教迷信,宣扬痛苦的产生是因为人们自己犯了罪,只有忍耐、顺从,才能来世得福,借以麻痹人们的反抗和斗争意志。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评讲(4)责任教师:向曙曦三、简答题1、简述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民本主义同君主专制主义的关系。
主要内容:(1)以“爱民”、“重民”、“恤民”为旗帜的民本思想与专制主义的极端形态——“残民”、“贱民”、“虐民”的暴政和绝对君权论是对立的,历来抨击暴政的人几乎无一例外地提倡民本思想;(2)民本主义又和君主专制主义的一般形态相互补充,构成所谓“明君论”。
2、中国文化中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本题所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中的经学传统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主要内容:(1)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广泛渗透;(2)在经学的影响下,科学未能充分独立;(3)经学传统对中国宗教的发展,也产生这一定影响。
应注意的问题:经学以其特有的稳定性、因袭性、包容性、自足性,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形态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并由此形成了一种经学传统。
从学理上讲,经学传统表现为“今文经学”的经世致用与“古文经学”的实事求是两大学术价值体系,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取向、经学思维方式等。
3、简述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中国文化从传统走向近代的动因。
主要内容:(1)西方文化的冲击;(2)传统文化的内在活力因素;①经世思想;②变易思想;③民本思想(3)文化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需要。
4、简述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
本题所考核知识点: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指导原则。
主要内容:(1)当代中国文化应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2)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古”和“今”即历史传统和时代精神的关系;(3)当代中国文化要辩证地处理好“中”与“外”亦即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的关系。
应注意的问题:社会主义新文化发展观主要指我们党对文化性质的基本划分、推动文化发展的基本原则、文化发展的基本思路、文化发展的动力途径以及文化发展的目标要求等方面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
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 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入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 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17.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置进士科,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这标志科举制已经诞生。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送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二、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24分)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13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三、论述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5(1)普遍性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2)时代性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3-14(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3)文化影响语言的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国家开放大学《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形考作业1-4参考答案形考作业一说明:参考题目与实际测试题目顺序可能有变化.1、对于传统文化的未来,我们认为可取的科学态度应该是(C)A. 像民粹主义者那样,死守着传统不放B. 像民族虚无主义者那样全面倒向西方C. 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对待现实和未来D. 学习西方但不脱传统底色,取狭隘的民族态度2、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是()。
A. 《易经》B. 《诗经》C. 楚辞D. 春秋战国时代的散文3、“心性本觉”是(C)佛教的思想A. 南亚B. 印度C. 中国D. 西藏4、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A)A. 蜕变时代B. 鼎盛时代C. 黄金时代D. 轴心时代5、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C)A. 秦汉之际B. 西汉时期C. 两汉之际D. 先秦时期6、明代至清代中期(1840年前)的图书典籍主要有()。
A. 《永乐大典》B. 《本草纲目》C. 《康熙字典》D. 《四库全书》7、李白的著名诗篇有()。
A. 《梦游天姥吟留别》B. 《将进酒》C. 《丽人行》D. 《蜀道难》8、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9、宋型文化格调雅,神韵超然体现在(B)A. 宋诗的浅易B. 宋文纡徐委备C. 宋画的淡远D. 宋词的俚俗10、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11、安史之乱造成文化的南移,其结果是(C)A. 南方文化远远超过北方B. 南方经济与北方经济持平C. 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为文化南移埋下伏笔D. 南方成为政治中心12、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坚持以人为本,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3、宋代最突出的科技成果是()的发明。
A. 造纸术B. 指南针C. 火药武器D. 印刷术14、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标志是()。
A. 儒学的繁荣B. 道教的完善与佛教的传播C. 玄学的兴起D. 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15、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D)A. “和”也是不同,就是要求别人同己B. “和”不利于文化特质的保存C. “和”与模棱两可一样,是消极的D. “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16、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中国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一、判断题(每题 1分,共 20分1、“文明”与“文化”是两个概念,既相互联系又存有区别。
(√2、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活动过程中所创造的一切成果,表现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内容。
(√3、目前学术界一般接受从物质、精神两个层面对文化分类。
(×4、地球上的一切地形中国几乎都有,但以山岭为标志。
(×5、宗谱, 又称祠堂, 是供奉祖先神主、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 被视为宗族的象征。
(√6、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伏羲、炎帝和黄帝即为先秦时代的历史人物。
(×7、法家学派的先驱为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8、作为兵学鼻祖的孙子以自然天论为前提。
(√9、中国文化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既相互联系、内在贯通, 又相互区别、各有其旨趣。
(√ 10、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多元一体的有机的价值体系,是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创造力的反映。
(√11、“天人合一”源于奴隶社会的需要。
(×12、董仲舒认为“天” 的性质“与地无异” , 是无意志、无目的、无人格的自然物体。
(× 13、佛、儒分歧的焦点就是生死问题,儒家重生轻死;佛家重死轻生,以神不灭论为其理论根本。
(√14、中国传统人本主义坚持“民为贵”的民本主义精神。
(√15、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神之间, 坚持以人为本, 重视现世的人伦生活, 而将宗教和鬼神信仰置于其后,神本主义始终未居主导地位。
(√16、中国文化具有贵和尚中的精神。
“中”是把众多矛盾的事物有机地统一起来,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
(×17、西方文化强调通过斗争来解决矛盾,中国文化则主张通过调和来化解矛盾。
(√ 18、所谓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 19、董仲舒“君权神授”的理既维护了君主的权利也制约了君主的胡作非为。
(√ 20、宋明理学自宋代兴起后, 在政治思想领域占有统治地位, 封建礼教所鼓吹的“三纲五常” 成了人们的基本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二(第六章至第十一章)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下列哪个词不是来自于西域?()A菩萨B葡萄C苜蓿D哈密瓜2、()是铸在钟鼎等青铜器上的文字。
A石文B小篆C金文D甲骨文3、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文化的贡献,首推()。
A《几何原本》B十进位制C《数学记遗》D《九章算术》4、1647年,()第一次被译为拉丁文,流传于世界,被誉为“东方医学巨典”。
A《针经》B《本草纲目》C《金经方略》D《神农本》5、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的铜炮是()。
A火铳B震天雷C火枪D霹雳炮6、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A《七发》B《诗经》C《古诗十九首》D《楚辞》7、我国第一部编年史是()A《春秋》B《史记》C《左传》D《后汉书》8、《史记》的作者是()。
A刘知几B司马谈C司马迁D班固9、《史通》的作者是()。
A刘知几B司马谈C司马迁D班固10、()作为草书之圣,其代表作有《古诗四帖》。
A张旭B钟繇C王羲之D颜真卿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2分)1、按照语法结构,世界上的语言可以分成四种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综语。
2、宋元四大数学家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世杰。
3、魏晋南北朝的小说有_________、_________两大类。
4、古代学者把《诗经》的艺术手法归纳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类。
5、《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目录学家合称为“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1、科学2、二十八宿3、三体石经4、九品中正制5、史评四、简答题(每题4分,共24 分)1、简述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2、举例说明中国古代教育思想的特点。
3、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有一个正确的答案,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每小题2分,共20分)1、狭义文化早期的经典界说是由《原始文化》一书的作者( C)提出来的。
A约翰B杰克C泰勒D马克思2、( D )是中国文化的创造主体。
A汉族B彝族C华夏族D中华民族3、今天,中国国土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位列世界( C )。
A第一B第二C第三D第四4、元朝的中央政府称为(C )。
A府B郡C中书省D州5、分封制是由宗法制度直接衍发出来的一种巩固政权的制度,是由( A)创立的。
A周人B夏人C汉人D殷人6、( B )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A木器B火C石铲D骨器7、东瀛日本曾将中国宋应星写的( B )一书奉为至宝,并由此发展出一门“天工学”。
A《农政全书》B《天工开物》C《河防一览》D《本草纲目》8、坐在马札子上面,两腿下垂,汉族人把这种坐法称为(D )。
A胡床B垂坐C席地而坐D胡坐9、( D )是藏族的一部诗歌,被认为是世界范围内英雄史诗之冠。
A《阿凡提的故事》B《江格尔》C《福乐智慧》D《格萨尔》10、18世纪欧洲启蒙大师( C )把东方称为“一切艺术的摇篮”。
A歌德B康德C伏尔泰D黑格尔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__华夏__、__东夷__和__苗蛮__三大集团。
2、人在世界中所处的关系由两种:一是__人与人___的关系;一是人与自然__的关系。
3、__火药___、_造纸术__、__指南针__和__印刷术__是中华民族奉献给世界并改变了整个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技术成果。
4、德国古典哲学的先驱_莱布尼茨_是第一个认识到中国文化对于西方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哲学家。
三、名词解释题(每题4分,共20分)1、广义的文化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三参考答案第一篇: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三参考答案《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作业3参考答案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1.夏、商两代,最早的教育机构——庠、序、学等形成。
周王朝开始,中国的传统教育制度形成并发展起来。
2.西周在继承夏商教育传统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
“ 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已经形成,其主要特点是:政教合一、官师不分。
3.孔门私学可谓当时规模最大、时间最长、组织最为完备、影响最为深远的私学。
4.齐国的稷下学宫是战国各家私学的汇集地。
5.秦代,基于法家思想,“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政策成为秦代教育制度的基本出发点,其结果出现了取缔私学,乃至焚书坑儒的阴暗面。
6.汉初以道家思想为主导,主张清静无为,与民休息,恢复了社会经济和生活秩序。
7.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家经典成为封建王朝的官方学术和教育的主体内容。
8.太学是汉代最高学府,其以《五经》博士为教师,进行专经教学,其教学形式以自学为主,辅之以个别指导,学习生活比较自由。
9.魏晋南北朝时期教育机构除太学外,国子学、四门学以及培养专门人才的专科学校的兴起,形成了多渠道办学和多学科并举的格局。
10.隋朝国子监教育制度的建立,使教育从千年来传统礼制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政治系统。
隋朝建立了比较完善的中央教育体系,确立了实科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制度。
11.庆历兴学、熙宁兴学和崇宁兴学是宋代官学逐步改造、完善、定型的时期。
12.以国学和地方入学为核心的儒学教育系统、以社学为中心的小学教育系列、以乡约、旌表等构成的社会教育网络构成了明代基本的教育类型。
13.察举、岁贡和科举是明代选士制度的三大主体。
14.清代国子监是我国古代最后一所最高学府。
15.为数众多的地方官学与国子监、满族官学一起,构成清代官学的基本结构。
16.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一、名词解释:1.文化2.制度文化层3.图腾4.今文经5.风骚二、填空题1.在四五千年前,兴起于长江中下游的文化和文化,也展现了华夏民族向农耕生产过渡的风貌。
2.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有:、、。
3.原始的社会组织形式主要有:原始群、、、、等。
4.与唐代推出、作为中国诗典范性人物同步,唐代书坛也推出中国书法的宗师、。
5.中国古代建筑大体分为四种类型:、、和园林。
三、简答题1.学习中国文化需要掌握哪些方法?2.简述元杂剧的文化意义。
3.简述中国古代艺术的整体构成的分期。
四、论述题1.举例说明中国绘画的美学原则。
2.举例说明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2一、名词解释:1.心态文化层2.宋型文化3.历史地理环境4.六书5.卷轴二、填空题:1.中国雕塑主要由四个集群所组成:、、和。
2.中华民族的远祖可分为、、三大文化集团。
3.将唐楷推至登峰造极地步的四大家是:、、、。
4.中国书法在开始走向美的自觉,在达到一个高峰。
5.被公认为世界上最早、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是《》;世界上最早的字数最多的字典是《》;至今为止世界上页数最多的丛书是《》。
三、简答题:1.简述中国文化基本精神的功能是什么?2.简述周人的文化维新对中国文化模式转换的意义。
3.简述中国古代书籍形态的演变。
四、论述题:1.举例说明中国化佛教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
2.为什么说火的使用是旧石器时代先民的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文化创造?一、名词解释:1.行为文化层2.制礼作乐3.唐型文化4.古文经5.中国文化的同化力二、填空题:1.中华先民原始宗教崇拜的对象大致可分为:、、三大类。
2.“三皇五帝”中的五帝是指:皇帝、、、、。
3.宫殿建筑以为代表,以显示帝王之威,因此具有、、和的特点。
4.中国音乐按其功能可分为:、、、。
三、简答题:1.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背景。
2.简述新石器时代的基本特征。
3.简述宋代官学的特色。
四、论述题:1.举例说明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范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内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郑樵的主张。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内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秦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4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1
一、名词解释
1.物质文化: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的规范体系。
3.行为文化: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动、态度、价值等。
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是汉字起源的传说之一,宋代郑樵《通志.六书略》中认为所有的汉字都是由“一”字演变而来的,根据是《说文解字》“始一终亥”,是建筑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哲学思想之上的。
二、简答题。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一)一、名词解释1、物质文化:是指为了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需要所创造的物质产品及及生产活动本身,这些产品包括饮食、服饰、建筑、交通、房屋、生产工具以及乡村、城市等。
2、制度文化: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的需要而创制出来的有组织得规体系。
主要包括法律制度、礼仪俗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等容。
3、行为文化:是指人的生活方式、实际行为、态度、价值等,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主要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
4、精神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思维方式等。
5、起一成文说:这个观点是宋人樵的主。
他认为汉字起源于“一”。
他的这种学说是建立在“道生于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阴一阳谓之道”等古代哲学思想基础上。
二、简答题1、简述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
(P3页)答:广义的文化,主要是指社会和人在历史上一定的发展水平,表现为人们生活活动的种种类型和形式,以及人们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
广义文化的涵盖面非常大,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
狭义的文化,主要是指人类精神创造活动及其成果,包括信仰、风俗、艺术、法律、制度等等。
泰勒的文化定义就是狭义文化的经典界说。
2、简述汉语的特点。
(P12页)答:(1)在语音方面,汉语的音节可以分为生母、韵母、声调三个部分。
(2)在汉语词汇方面,也有独特的特点:一是基本词汇有很大的稳定性;二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新词不断产生;三是词汇发展过程中有些词汇消亡;四是单音词向复音词发展。
(3)在语法方面,主要的特点是汉语缺乏严格意义的形态变化,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
名词没有格的变化,也没有性和数的区别。
动词不分人称,也没有时态。
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
虚词的数量少,但是使用频率高,运用复杂,在汉语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3、分析汉语成语“四字格”形式的文化涵。
(P16页)答:(1)讲究对称,这是汉民族非常重要的文化心理,而四字格最能体现“以偶为佳”的要求;(2)字数上的对偶和结构上的对称,还有音律上的音节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相间;(3)汉民族的言语习惯,四字格是汉语言语习惯之一,从原始歌谣到《诗经语言艺术》再到汉散文,大多都采用四字格的形式表达。
三、论述题1、请简要论述文化的特性。
(P4—P5页)答:(1)普遍性。
人是以社会化形式存在的,文化是人类共同创造的社会化产物,是人类长期的社会经验和知识的积累。
它为人类的社会成员所共有和分享。
(2)时代性。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是特定历史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色彩。
(3)地域性。
人类的文化创造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地理条件下进行的,因此文化自然就具有地域的特点。
(4)民族性。
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民族文化。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表现形式之一,是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自然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
2、简要论述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P14页)答:(1)语言是文化的基石。
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人类思维的工具。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2)语言记录并保存文化。
作为一种社会现象,语言同社会有密切关系。
它不仅是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交际工具和交流思想的工具u,而且也在利用这一工具的同时,把人类对生活现象、自然现象的认识凝固在语言中,即语言还具有记录和保存文化的功能。
(3)文化影响语言得发展。
语言和文化都是人类社会的产物,语言能够记录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
同时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文化的发展影响语言的发展。
四、分析题:请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分析现代汉语的方言分区。
(P10—P11页)答:根据汉语地域分支的不同特点,现代汉语的方言一般有七区:(1)北方方言:以话为代表,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
北方方言区又分为四个次方言区:华北、东北方言,西北方言,西南方言和江淮方言。
(2)吴方言:也叫做江南话或者江浙话,以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南部、南部、和大部分地区使用。
(3)湘方言:也称话,以话为代表,主要分布在省大部分地区。
按是否保留浊生母分类,可分为老湘和新湘两类。
(4)赣方言:也称为话,以话为代表。
主要用于省大部分地区、东部,西南部等地。
(5)客家方言:以梅县话为代表。
虽然是一种南方方言,但客家话是在北方移民南下影响中形成的。
(6)闽方言:由于闽语的部分歧比较大,通常分为闽南方言、闽北话、闽东话、莆仙方言和闽中方言。
(7)粤语:也称为话,一话为代表。
粤方言是汉语中声调最复杂的方言之一,有九个声调。
粤方言是保留中古汉语最完整的方言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二)一、名词解释1、礼: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由统治阶段或是人们约定俗成而形成的一种行为规。
它是一种社会意识,比较抽象,由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构成。
2、吉礼:是祭祀之礼,即对天地、日月星辰、祖先等进行祭祀的典礼。
分天神、地祀、人鬼三门,共计12项,其容很繁杂。
3、嘉礼:是用来联络感情、沟通人际关系的礼仪,也是五礼中容最为庞杂。
主要包括饮食之礼、冠婚之礼、宾射之礼、飨燕之礼、脤膰之礼和贺庆之礼,所涉及的围很广。
4、三论学:鸠摩罗什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与《大智度论》,合称“四论”属于大乘中观学派的基本著作。
5、律学:戒律是约束佛徒行为和规僧团生活的纪律。
二、简答题1、简述“三礼”的主要容。
(P42页)答: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
(1)、《周礼》的主要容为周王室的官制和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制度,全书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考工记六篇。
由于周代礼节比较繁缛,所以《周礼》中将其分为五类,即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合称“五礼”。
(2)、《仪礼》记载了春秋战国时期士大夫阶层的冠、昏、丧、燕等礼仪制度。
现在流传的《仪礼》是东汉玄合并汉高堂生所传和孔宅壁中所藏得本子而成的。
(3)、《礼记》是对《礼记》进行解释说明的儒家思想资料汇编,为战国至汉年间的儒家学者所作,作者主要为孔子的学生,各篇形成时间不一。
2、简述10世纪后半期,新兴的佛教具有哪些特点。
(P84页)答:(1)它逐渐成为抗拒伊斯兰教、稳定封建统治的支柱;(2)权贵进入僧侣阶层,为后来全藏的“政教合一”体制奠定了基础。
3、简述全真教鼎盛期的表现。
(P96页)答:(1)道门兴旺、门徒众多,多知名道士。
如丘处机弟子志平、志常等,都曾经是全真教的掌门人。
(2)修建了大批的宫观。
以燕京为中心,、、、、、等地,都建有全真教的宫观。
(3)大约花费了6-8年的时间,重修金代编纂的《大金玄都宝藏》。
这是全真教以一派之力来进行的,在道教史上市第一次也是仅有的一次,显示了全真教当时的实力。
三、论述题。
1、简要论述全真教迅猛发展的主要原因。
(P96--P97页)答:蒙古统治者的大力扶植;连年战争给民众带来巨大灾难,使他们寻找急需精神寄托,奠定了全真教发展的群众基础;丘处机的胆识卓见;全真教中的杰出人物的共同努力。
丘处机死后,其弟子志平接替他成为全真教第六代掌门人。
志平利用全真教的社会威望曾经为蒙古统治者安抚抗蒙移民,为巩固元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随着元世祖统一了南方,全真教也开始向南方传播,南方的金丹派南宗,由于组织松散、力量弱小,便逐渐归并于全真教,约在元惠宗(1333----1371-0在位)时,丹鼎派南、北二宗正式合二为一,合并后的全真教实力更加强大。
2、中国的回族是如何形成的?(P100--P101页)答:伊斯兰教始创与公元七世纪,大约在七世纪中叶由阿拉伯传入中国。
唐朝时,经济文化的高度繁荣吸引了各国商人来华贸易,其中,以阿拉伯、波斯和中亚国家的人为最多,这些居住在长安和沿海商业城市的人被称为“番客”。
后来,这些侨居的“番客”有许多与当地居民通婚繁衍,人口增多,形成所谓的“土生番客”,他们世代居住在固定的区域,保持着自己的生活习俗与信仰,成为中国穆斯林的先祖,据说,唐代的长安就已经出现了清真寺。
五代、北宋之际,天山南北的一些民族也逐渐改宗伊斯兰教。
唐宋两朝是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初期。
元朝时,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来自欧洲、西亚、中亚等地穆斯林大量涌入中国大陆,加速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和发展。
在元代,伊斯兰教也称为“清教”或者“真教”。
而把伊斯兰教与信仰伊斯兰教的名族称为“回回”。
明末清初是中国伊斯兰教的成熟时期。
明初,明太祖朱元璋扶持伊斯兰教,同时也实行名族同化政策。
此时,“回回”一词专用于称呼穆斯林,而称伊斯兰教为“回回教”或“回教”。
这样,最终形成了一个新的名族------回族。
四、分析题1、为什么宋徽宗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
(P94页)答:宋徽宗佶即位后,是北宋第二个崇道的高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托称“天神下降”而兴道。
徽宗以道道教教主自居,道教几成国教。
(2)大兴宫观。
先后修建了长生宫、玉清、阳宫,葆真观、上清宝箓宫等,继唐代之后,宫观又盛极一时。
(3)为神仙人物加封赐号,仿照朝廷官吏的品秩,设立道观道职。
下诏令天下郡县搜访知道法、有道术的道士。
(4)提倡学习道经,并设立道学制度和道学博士。
(5)编修道教历史,访求道经和编修《道藏》。
公元1113年,编修《万寿道藏》5481卷,将全藏刊版刷印在中国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中国传统文化概观平时作业(三)一、名词解释1、《左传》:《左传》原名《左氏春秋》,后人将它配合《春秋》作为解经之书,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2、画像石:指在石料上雕刻平面图像的石刻艺术。
多见于墓室、祠堂,也有的刻于石碑、石阙、门楣、棺樽等处。
在雕刻技法上有阴线刻、浅浮雕和凹雕等。
3、吴门四家:画史上的“吴门画派”概念是明代后期董其昌明确指出的,其核心人物周、文征明,都是吴县(又称吴门)人,故称此派为“吴门派”。
属于这一画派的主要人物还有唐寅、仇英。
这四人合称“吴门四家”,又被称为“名四家”。
4、清初“四僧”:“四僧”是指原济(石涛)、朱耷(八大山人)、髡残(石溪)、渐江(弘仁)。
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4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
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艺术上主“借古开今”,反对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
5、燕乐:燕乐是统治阶级在宫廷晏乐时所使用乐舞的总称,又称晏乐,创作者和表演者大都是各族艺人乐工。
二、简答题1、简述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
(P115页)答:晋南北朝集中出现了一批专谈神异灵怪与人物佚事的著作,于是成为中国小说史上第一个重要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