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 格式:docx
- 大小:17.77 KB
- 文档页数: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好协调。
具体目标包括:
1.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通过推动绿色发展,促进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实现可持续发展。
2. 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工作,改善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等环境问题,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3. 建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生态补偿机制等制度,形成保护环境的长效机制。
4. 推动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绿色金融发展等,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5. 提高人民环境素质和环境意识。
通过教育宣传和社会动员,增强公众对环境保护的认识和意识,培养环境友好型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
总的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经济
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建设美丽中国,让人民生活在一个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环境中。
结合实际谈一谈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态,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而且人与人的和谐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前提。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人类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的成果,是人类文明形态和文明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的重大进步。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它的产生基于人类对于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自然资料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物质财富的有限性,人类必须从追求物质财富的单一性中解脱出来,追求精神生活的丰富,才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这无疑将使人类社会形态发生根本转变。
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胡锦涛说,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在实践中的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底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优势,充分发掘有利于推动和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潜力和科学精神,形成新时期建设美丽中国的理论指南。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即生态发展理论,强调要把创新理念bedr 可持续发展的新发展理念贯穿到社会各个方面,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综合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统筹和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相互关联、综合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建设。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要坚持法治思维和正确治理方式改革开放,探索以司法公正和政策制度的支持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推进法治建设的同时,落实严格的生态文明体制。
加强和规范监管,建立法治和制度化的生态文明管理体系,保护完善生态环境的过程中,着力建立有序的社会生态文明循环。
同时,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要强调以人民为中心,把发展方式改变和文明增长放到推动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位置,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贯穿全社会,加强民族文化自信,提升民族文化建设整体水平,通过激励机制,鼓励人们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以上就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主要内容。
只有把它贯彻到位,才能够形成有利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全面坚定新发展理念,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一步步取得顽强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实理论和实践支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对错【答案】:对【解析】:.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对错【答案】:对【解析】:西方文化对待大自然的基本态度历来是比较友好的对错【答案】:错【解析】:.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
主要是由于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引起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造成许多人眼痛、头痛、呼吸困难。
对错【答案】:对【解析】:5.1953~1956年日本熊本县水俣市水俣病。
经过近十年的分析,科学家才确认:工厂排放的废水中的汞是"水俣病"的起因。
含甲基汞的工业废水污染水体,使水俣湾和不知火海的鱼中毒,人食用毒鱼后受害。
对错【答案】:对【解析】:6.全球性生态安全问题的解决任何国家和地区均可以独立完成。
对错【答案】:错【解析】:7.国土生态安全是最基本的安全。
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8.食品安全法确立了一系列法律制度,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这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开端。
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判断题9.由于城市中人口集中,农村生态安全问题比城市更加脆弱。
对错【答案】:错【解析】:【题型】判断题10.人口的生产是所有生产中最重要的生产,人口是社会发展最基本的要素。
对错【答案】:对【解析】:【题型】A111.早在一百多年前()特别警告人类:“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B.恩格斯C.毛泽东D.孙中山【答案】:B【解析】:【题型】A112.“最早记录下的大气污染惨案”。
A.英国“伦敦烟雾”事件B.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C.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D.美国多诺拉烟雾事件【答案】:B【解析】:【题型】A113.中国最大的生态安全问题是()A.健康生态安全问题B.城市生态安全问题C.人口生态安全问题D.中国国土生态安全【答案】:D【解析】:【题型】A114.食品安全是直接关乎人体健康,中国从()起已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构筑起食品安全“新防线”,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概述摘要: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是真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绿色发展道路的理念.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理论精髓,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的价值诉求,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实践指明了方向。
本文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对策进行概述。
关键词: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对策由于世界人口的增长,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加上战争和社会动乱,人类干预自然界的规模和强度不断地扩大和深化,全球多处出现森林覆盖面积缩小、草原退化、水土流失、沙漠扩大、水源枯竭、环境污染、环境质量恶化、气候异常、生态平衡失调等等现象。
中国当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情况也已相当严重。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果之前能够更审慎地对待自然,尊重生态系统的自身运转。
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多悲剧的发生。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关键期,经济的高速发展必然会带来一系列促进生产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问题,而资本主义国家经历的现代化进程中所引发的生态问题也在警醒我们:不能只盯着经济发展的成绩,而应当在平衡生产与生态保护的道路上不断摸索,找出适合中国国情的、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在保护我们珍贵的生态资源的同时寻求经济发展的空间。
那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而获取一时的经济增长是绝对不可取的,我们必须珍惜大自然赋予的宝贵财富,遵循自然规律,如此才能获得更健康长足的发展和文明的延续[1]。
建设生态文明是自然规律的必然要求。
自然规律的伟大之处在于它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
在自然规律面前,人类的任何力量都是渺小的,任何观点都是苍白的。
1943年洛杉矶光化学烟雾,1952年伦敦烟雾,1953年日本水俣病,2013年中国雾霾天气,都是自然规律作用的结果。
自然规律的客观性和不可抗拒性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一个新的文明——生态文明[2]。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内涵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分别是原始文明阶段,农业文明阶段、工业文明阶段和生态文明阶段.这四个文明阶段分别由它们的独特象征:“蓝色文明”、。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摘要:一、引言1.背景介绍2.文章目的阐述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1.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2.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突破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1.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2.保障人民生态福祉3.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四、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成就1.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完善2.生态环保意识不断提高3.绿色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五、面临的挑战与对策1.资源环境约束加剧2.生态环境恶化3.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强化生态文明建设六、结论1.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重申2.全体人民共同努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正文: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愈发强烈。
在这个大背景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应运而生,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
本文将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期引起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同时也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
在这样的背景下,党中央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本文旨在阐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和重要性,以及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就、面临的挑战和对策。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联系体现在:社会主义追求全面发展,旨在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生。
其次,生态文明建设在历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伟大事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突破。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通过创新绿色发展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污染,实现经济社会的绿色转型。
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以下是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解:
1. 理念与目标:生态文明建设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它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追求绿色发展、低碳发展和循环发展,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推动国家的可持续发展。
2. 政策与制度: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和制度。
例如,推动绿色发展,加快形成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加强环境保护,实施严格的环境监管和治理措施;推动生态修复,加强自然保护地管理等。
3. 科技与创新:生态文明建设需要科技和创新的支持。
我国加大了对生态环保科技的研发投入,推动绿色技术创新,如可再生能源、节能减排、污染治理等领域的技术突破,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4. 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政府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等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意识和责任感,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它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共同努力,形成合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共进。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2014200580 苗春萌材研1410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有。
本文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及其基本内涵,以及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实现途径。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的重大创新。
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整体性视角出发,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生态文明的内容,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及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具有重大的价值。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
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1]。
”这是“生态文明”首次载入中央文件,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和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
党的十八大则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
大会报告的一个专门章节进行论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
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首次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的“五位一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任务,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奋斗目标
相提并论[2],更第一次将“生态文明建设”写入新党章,使其成为党的历史责任和战略任务。
这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社会发展与环境关系认识的巨大理论飞跃,是落实“以人为本、
执政为民、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的具
体体现,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和谐发展和文明发展的必然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举世属目的成就,经济总量突飞猛进,政治
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等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进入新时期,我国面临着发
展与生态的一系列压力和问题,加强生态建设成为当前重大的理论和建设问题。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归根结底是生态建设对人和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作
用和意义,即良好的生态系统一方面可以保持经济社会的健康、持续发展和促进人民生活
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可以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
1、生态文明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
果的总和;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为基本宗旨的文化形态[3]。
在生态文明体系中,主体不仅包括人,还包括自然;不仅人有
价值,自然也有价值;不仅人依靠自然,所有生物都依靠自然。
因此,人类与其他生命体
在共同尊重生命和自然的前提下共享一个地球,共同发展一个生态文明成果。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指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明指导下,遵循自然规律实现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文明形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中共对
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提出的,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
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着眼点,以实现人、经济、社会、自然可持续发展为目标。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途径
十八大报告对如何建设生态文明提出了具体路径,概括起来就是“转、优、节、保、建”。
“转”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就是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节”就是全
面促进资源节约;“保”就是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建”就是加强生态文
明制度建设[4]。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要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粗放式发展方式,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生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要以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改变,坚决淘汰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低端产业,加快新能源、新材料等潜力产业的跨越
式发展,促进消费性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2、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有限国土空间与无限经济社会活动的矛盾要求我们在有限的国土空间范围内,通过国
土空间优化布局、合理开发,以承载更多的人口增长、更大的经济扩张,使我国本已脆弱
的生态环境得以保护和改善,使我国经济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
为此,要构建科学合理的
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坚决走国土空间节约集约的发展道路。
3、全面促进资源节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走什么样的资源之路十分关键。
十七大以来探索发展
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建设“两型社会”,走资源节约集约之路,从而推动了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事业的又好又快发展。
4、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十八大”报告中提出“保护为先防治为重”的生态原则,就是要求人们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在资源环境可承载的范
围内进行社会活动。
这既具有中国特色,又符合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宗旨和原则。
5、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巨大的历史工程,仅靠全体国民生态环境意识的提高和道德约束
是不够的,必须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做保证、有新的经济评价体系作支撑。
加强生态文明
制度建设,加快构建新的经济评价体系,即把生态建设指标与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干部业
绩考核标准、中国的财税制度等结合起来,形成长效机制。
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是一项庞大而重要的理论工程,更是一项复杂而
长期的建设工程,需要政府、企业、家庭、个人积极的行动起来,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者、实践者和推动者。
生态文明建设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来说还是一场质的历史性变革,将促使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体系作出重要调整,从而推动社会主义中国走向生态
文明时代,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07年 20页
[2]胡锦涛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人民出版社 2012年 39、17、40页
[3]潘岳.社会主义与生态文[EB/OL].新浪. (2007-10-19-
10:28)./o/2007-10-19/102712755105s.shtml.
[4]李建民. 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几点认识[N].淄博日报,2012-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