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出入量记录表
- 格式:doc
- 大小:63.00 KB
- 文档页数:2
【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24h尿量护理记录单图片准确记录24小时出入量时间:参加人员;原则:明确重要性、选择好工具勤沟通记录、及时给反馈患者液体摄入量、排出量的计算和记录是基础护理工作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出入量记录的准确性存在很多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往往容易被护理人员忽视。
出入量的记录,怎么记才能更准确?入量首先,护士应记录患者所有的静脉液给液量、经胃管摄入液量。
如果患者可以经口进食,需要记录患者经口摄入的液体(通常以毫升为单位)和患者摄入的食物(描述尺寸)。
临床中对患者各种饮食水量的计算普遍缺乏科学标准。
如患者服药时经口进少量水经常被忽视。
此外,固体食物的含水量、肌注和静脉推注的药液因为剂量小,也经常被忽视。
汇总肉眼可观察并可通过评估量具进行准确测量的入量,主要包括:①固体食物含水量:用标准秤取得食物重量,参考食物含水量表即得固体食物含水量。
②饮水或饮料量记录:用有容量刻度标记的专用容器计量进入患者机体的水量或饮料量。
③输液、输血、静脉或肠道营养治疗时的液体输注量。
④各种口服水剂药物、肌注或皮下注射的各种药物液体含量等。
常用食物含水量表出量出量,主要包括尿液,其次包括大便量、呕吐物、咯血量、痰量、胃肠减压抽出液量、胸腹腔抽出液量、各种引流管及伤口渗出液等。
每班交班前,护士应清空尿袋及引流袋,将尿量、引流量和呕吐总量纪录在出入液量登记表上。
以往的研究显示,护士对呕吐物、汗液、引流液及伤口渗出液中出量的计算及记录是薄弱环节,普遍存在对呼吸、皮肤、代谢等不易测量的无形失水量的漏记。
接下来汇总一下肉眼可观察并可通过评估量具进行准确测量的出量:①尿量:用有容量的专用量杯量取,尿失禁者留置导尿管记录或是用尿布湿称重的方式将增加的重量千克按尿比重换算成毫升量。
②各种胸腹腔、胃肠减压液量用量杯量取记录。
③粪便量:100~300g/d含液量约150mL,若为稀水便应排入便盆,再倒入量杯,酌情加已知容量水,量取总量后减去已知水容量既得粪便含水量。
24 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
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 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 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另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00 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00 做24 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 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 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 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 5 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 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为了更好地监测和管理患者的液体摄入和排出情况,医护人员需要进行准确的24小时出入量记录。
下面将介绍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记录方法,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
首先,我们需要准备一份出入量记录表格。
表格的左侧为时间段,包括每小时或每两小时的时间点;右侧分为“液体摄入”和“液体排出”两栏。
在液体摄入栏中,我们需要记录患者口服液体的种类和数量,例如水、果汁、牛奶等;在液体排出栏中,我们需要记录患者的尿量和其他排泄物的情况。
在记录患者的液体摄入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记录每种液体的具体种类和数量,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摄入情况。
其次,需要注意记录患者是否有饮食限制或禁食的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的实际液体摄入情况。
最后,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接受静脉输液或其他液体补充治疗,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全面液体摄入情况。
在记录患者的液体排出方面,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需要记录每次排尿的具体时间和尿量,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排尿情况。
其次,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有腹泻、呕吐或其他排泄物的情况,以便了解患者的其他液体排出情况。
最后,需要记录患者是否接受引流管或其他排液治疗,以便医护人员了解患者的全面液体排出情况。
在记录过程中,医护人员需要及时、准确地填写出入量记录表格,确保每一项数据都得到记录。
同时,需要注意记录患者的特殊情况,如尿失禁、呕吐后无法准确测量等,以便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
通过以上方法记录患者的24小时出入量,医护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患者的液体平衡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健康和安全。
希望医护人员能够认真执行这一记录方法,为患者的治疗和护理提供更好的帮助。
24小时出入量记录方法
首先,准备一张出入量记录表格。
表格应包括日期、时间、摄入液体和食物的
种类和数量、排出尿量、呕吐物、引流液等的总量等项目。
可以在百度文库或其他网站上搜索并下载现成的出入量记录表格,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制作一份个性化的表格。
在记录出入量时,要尽量准确。
对于摄入的液体和食物,可以使用量杯、勺子
等工具来帮助测量。
对于排出的尿量、呕吐物、引流液等,可以使用尿壶、呕吐袋、引流瓶等容器来收集。
在记录时,要注意将每次摄入和排出的量都填写到相应的项目中,不要遗漏。
另外,要及时记录。
尽量在摄入或排出后立即记录,以免遗忘或混淆。
可以设
置提醒闹钟或定时器,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记录,这样可以更好地掌握患者的出入量情况。
在记录时,要注意保持连续性。
不要跳过某个时间段的记录,要尽量做到每个
时间点都有记录。
这样才能更准确地了解患者的出入量情况,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最后,要及时总结和分析记录。
每天结束后,可以对当天的出入量情况进行总
结和分析,观察是否存在摄入不足、排出异常等情况。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护人员汇报,以便及时处理。
总之,正确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对于评估患者的健康状况非常重要。
希望大家能
够按照上述方法,认真记录患者的出入量,为患者的康复和健康提供更多的帮助。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之邯郸勺丸创作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任务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不雅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更,并按照患者的病情变更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产生.(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类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效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计划,同时不雅察病人病情的成长状况和病情改良情况.)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应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包含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2、出量:包含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类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不雅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如:化脓性传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合性质的引流液反应病情的不合状态.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三、记录出、入水量的办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单位用ml暗示.如液态大便用ml暗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暗示.如固态大便用克暗示,另计为多少克.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晚班总结并记录.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夜班总结并记录.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依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依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录成12小时总结.4、每天出入水量24小时总结数量记录于三测单上,记录办法为:今天7:00的总结记录在三测单昨天的日期相应栏内.由夜班记录.。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一、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血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录.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另计为多少克.1、每天19: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晚班总结并记录.2、每天早上7: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开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
如总结时入院仅12小时即记录成12小时总结。
24小时出入水量记录欧阳光明(2021.03. 07)—、记录出入量的目的和意义:临床工作中通过对患者出入液量的观察及正确记录,及时了解病情动态变化,并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有效控制了因液体量过多或过少对患者治疗造成的不良后果,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
(如烧伤病人、脱水酸中毒病人.各种休克病人、心衰病人、肾功能障碍病人等的出入、水量情况可以指导医生为病人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同时观察病人病情的发展状况和病情改善情况。
)二、记录出入水量的内容:(越准确越能反映病情)1、入量:即进入病人体内的量。
包括饮食、水、输液量、输血量等。
2、出量:包括尿量、呕吐量、大便、胃肠减压、抽出液体(如:腹水.胸水、胃液等)、各种引流量(如:腹腔引流液、胆汁.尿液)、出血量等。
注意:出量记录处记录量外,还需要观察其颜色、性质并记录。
如:化脓性感染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黄色脓性液体,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等。
如:消化道出血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血.咖啡色液体、或草绿色胃液等。
如:泌尿系手术后病人:可能引流液为鲜红色II□液、暗红色、淡红色血性液体或是引流液为清亮尿液等?不同性质的引流液反映病情的不同状态。
护理记录单均应详细记三、记录出、入水量的方法:液态出量:用有刻度的量杯或量筒准确计量后,及时记录在护理记录单上。
单位用ml表示。
如液态大便用ml表示,纳入出水量汇总计算。
固态出量:单位用g表示。
如固态大便用克表示,启计为多少克。
1、每天19: 00做日间小结,出、入量小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晚班总结并记录。
2、每天早上7: 00做24小时总结,出、入量总结数字下画红色双横线,做醒目提示。
由夜班总结并记录。
3、入院当天或幵记录24小时出入水量医嘱时间,至19: 00小结时间不满12小时的,按照实际记录时间计算。
如:中午12点入院开始记录,至晚上19: 00小结时,记做5小时小结。
早上7:00 ,24小时总结也是同样,按照实际入院时间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