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_两观三性_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_何镜堂(1)
- 格式:pdf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8
基于“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与实践摘要:本文针对当前建筑创作领域的现状,结合作者多年的工程实践,提出并深入阐释了“两观三性”(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并分析了在该理论指导下,带领团队完成包括2010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等一批当代建筑的创作实践。
关键词:建筑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创作实践建筑是一门以人为本的实用性科学,是物质与精神、技术与艺术的融合。
建筑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人类创造一个最适宜生活和创业的空间环境,给人以美的精神享受。
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建筑通过空间形态传译文化信息,达到物质功能与精神内涵的和谐统一,它既是传统文化的延伸,又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的综合反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蓬勃发展,城市建设欣欣向荣,但城市"千城一面"和文化缺失严重,建筑精品不多,距离人们的高品质要求尚有很大的距离。
作为一个建筑师,必须对建筑的文化本质和从事建筑创作的目的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面对当前混乱的建筑局面,要树立正确的建筑观。
我在多年的建筑创作实践中,一直致力于文化传承和建筑创新的探索和研究,并逐渐形成“两观三性”的建筑创作理论,即建筑要坚持“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的和谐统一”,这是从事建筑创作的一个基本点。
1、建筑的整体观建筑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的方方面面;建筑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涉及社会学、生态学、工程学……,包含对相关学科知识的融汇和整合。
就一幢具体的建筑而言,它涉及城市规划与景观营造、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筑功能与造型、内外空间布局和科学技术的应用……面对错综复杂的影响因素,建筑师首先需要从整体上去把握,要树立正确的建筑整体观。
建筑整体观的核心是和谐和统一。
一个优秀的建筑设计,从本质上讲就是要处理好设计对象中各影响因素的对立统一关系。
统一并非简单的同一,而是在统一中求变化,既突出主题,并加以提炼和概括,形成韵律和秩序逻辑;又结合具体环境和条件,“和而不同”,在和谐中做到丰富多彩。
第一章1.建筑美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
答案:建筑审美活动2.审美超越的过程是以()为基础。
答案:审美理解3.建筑造型审美的核心是建筑造型的()。
答案:隐喻与象征4.建筑审美活动的特征有()。
答案:超功利性;主体性;审美快感的综合性5.审美主体的特点有()。
答案:自由;情感活动;感性关照6.审美体验(情感体验)的过程有()。
答案:情感选择;情感建构;情感加工7.建筑适应性包括建筑的()。
答案:社会适应性;自然适应性;人文适应性8.建筑与绘画艺术的审美共通性主要表现在()。
答案:审美理想;创作手法;审美规律9.建筑美是建筑的审美属性与人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契合而生的一种价值。
答案:对10.建筑审美追求的是物质价值,其出发点是人的实用需要,是一种情感价值活动。
答案:错11.审美价值心理及功能包括审美的感觉、知觉、想象、理解等。
答案:错12.建筑审美活动包括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美三个基本维度。
答案:对13.建筑与音乐共通之“韵”表现在“数理”上。
答案:对14.用诗词等文学艺术来丰富、点化、拓展建筑之“意”,最常见的表现是以诗词赋文中的字句为建筑空间题名、题对、题联。
答案:对第二章1.实现了风水经典《阳宅十书》中提出的五位四灵的风水模式,即“前有污池谓之朱雀,后有丘陵谓之玄武”的建筑是()。
答案:棣华居2.岭南建筑的学理有四种界定,持有观点“岭南建筑就是指岭南地区的建筑,在岭南地区范围内的建筑统称为岭南建筑”是哪种界定方式?()答案:地域论3.客家传统民居的三个审美纬度包括()。
答案:造型审美;意境审美;环境审美4.岭南建筑文化地域性格包含()三个层面。
答案:地域技术特征;人文艺术品格;社会时代精神5.岭南的三大汉族民系由()构成。
答案:潮汕民系;广府民系;客家民系6.岭南的人文艺术品格一般反映在()等建筑形象要素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哲理、设计思维、文化精神和审美情趣。
答案:细部处理;空间组合;风格造型;建筑布局7.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由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中国馆的设计表达了何镜堂院士建构的“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即现时代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和()。
(标题)何镜堂:建筑设计要符合“两观三性”(来源)广州名人网(简介)何镜堂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
“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 5月27日,“中国馆之父”何镜堂应邀参加了中国(余姚)河姆渡国际论坛——世界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国际论坛,该论坛是第二届国际河姆渡文化节的系列主题活动之一,以“弘扬河姆渡文化、彰显幸福城魅力”为主题。
记者就建筑艺术和建筑理念采访了何镜堂院士。
记者:您是一个很有自己个性和思想的建筑师,您的设计理念是什么?何镜堂:我把自己的建筑理论体系定位为“两观三性”。
“两观三性”是一个整体的概念,“两观”是指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而“三性”是指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
地域性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决定建筑的内涵和品位,时代性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
记者:人们都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您对于建筑艺术是怎样理解的?何镜堂:建筑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
在考虑建筑艺术的同时,一定要注重功能,实用经济很重要,达到审美与实用的有机统一。
记者: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有哪些关系?何镜堂:建筑艺术与低碳生活是有机的结合。
建筑艺术特性需要与历史、环境、地域、文化等结合,不能为了过于追求艺术而忽略和牺牲它的功能。
如果只讲求建筑艺术的特征,而不顾及低碳节能,肯定是不符合要求的。
为艺术而艺术是目前追求建筑艺术的一个很大的问题。
其实建筑本身就能实现低碳的目标,一些现代科技在建筑中的过度运用没有必要。
以中国馆为例:“东方之冠”斗拱形象,不仅象征天下粮仓,展示着泱泱大国的风采,实际上还兼顾着冬暖夏凉的环保功能。
这个斗拱层叠架空,冬天时,每天有6个半小时太阳可以照进去,而到了夏天,却一点阳光也进不去,可以减少空调等电器的能耗,增加参观者的舒适度。
基于“两观三性”的当代客家公共建筑设计探索
黄骏;黄迈;林燕
【期刊名称】《当代建筑》
【年(卷),期】2024()3
【摘要】近年来,随着建筑地域性研究的逐渐增多,客家地区出现了较多当代客家公共建筑实践项目。
如何在设计时传承和保留传统客家建筑文化的精髓,是当前客家公共建筑发展主要关注的内容。
本文基于何镜堂院士提出的“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从传统客家建筑出发,归纳其建构特征及内涵,并结合实践,从建筑的地域性、时代性与文化性角度,剖析当代客家公共建筑在环境适应、空间重构与文化符号提炼三个层面的设计策略,为客家地区公共建筑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价值。
【总页数】4页(P126-129)
【作者】黄骏;黄迈;林燕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与城市科学全国重点实验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何镜堂建筑设计院二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两观三性——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的建筑观
2.基于“两观三性”理论谈公共景观雕塑设计
3.从批判性地域主义到"两观三性"——浅论适合当代中国国情的地域
性建筑设计策略4.浅谈"两观三性"理论下中国地域性建筑设计5.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指导的现代电厂建筑设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国当代建筑名人何镜堂
佚名
【期刊名称】《城市建筑》
【年(卷),期】2007(000)007
【摘要】@@ 我常用"二观"、 "三性"来理解建筑创作,即建筑师要有"整体观"和"
可持续发展观",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建筑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面对各种因素,分清主次.建筑创作首先要突出建筑的整体观,综合优选,
不但要满足现代人的活动要求,而且要有利于子孙后代的可持续发展.建筑创作要有特色,应在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上下功夫.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是建筑的内涵和品味,时代性则体现建筑的精神和发展,三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地域性本身就包涵地区人文文化和地域时代特征,文化性是地区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的综
合体现,而时代性正是地域特征传统文脉与现代科技.文化的综合和发展.建筑师如能充分理解和综合运用"三性",就能创作出精品.
【总页数】2页(P90-91)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中国当代建筑名人程泰宁 [J],
2.中国当代建筑名人——曹亮功 [J],
3.中国当代建筑名人——布正伟 [J],
4.澳大利亚会计名人堂:创设与评析——兼及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的借鉴与思考 [J], 许家林;李想;李寒珺;邓越
5.美国会计名人堂:六十年的概览与评析——兼及中国会计名人堂建设的思考 [J], 许家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公示材料项目名称: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与实践完成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主要完成人:(详细信息见附表)何镜堂,肖大威,郭卫宏,倪阳,冒亚龙,张振辉,吴中平,黄骏,包莹,郑少鹏,丘建发,窦建奇,陶金,梁玮健,何炽立项目简介:建筑文化与建筑技术一直是建筑设计中的两个核心要素。
我国城市建设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发展,但城乡历史文脉和地域文化风貌逐渐丧失,建筑资源消耗巨大,环境污染严重。
如何结合国情,弘扬地域文化,走绿色建筑创作道路,是当今建筑科技领域的前沿课题。
以前学界对地域文化、绿色技术孤立研究比较广泛,但两者交融的研究较少。
本课题研究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的融合,属于何镜堂院士提出的“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一个重要部分。
从理论体系、方法体系、技术体系三个层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建筑创新道路,对于传承与创新地域文化、融合绿色建筑技术、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资源、提高城市品质、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本项目创新点如下:首先,凝练出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在揭示建筑发展本质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两者融合的整体创新和可持续创新理念,是对“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体系的深化与拓展;其次,总结出产学研结合创新、多学科交叉创新、多专业协同创新的方法体系,建立创新团队和研究基地,提出产学研一体化人才培养和精品创作模式;再次,归纳出智能化加绿色建筑技术的集成应用技术体系,在建筑创作过程中,艺术地融入主动与被动结合的适宜性绿色技术,并通过智能化控制的方式提升建筑性能。
最后,在理论体系指导下,创作了一批精品建筑,有效推动了实践创新。
本课题所取得的成果有:第一,在理论研究方面,创造性的提出了“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建筑创新理论体系”。
项目组成员发表学术论文186篇,其中10篇代表性论文被他引370次,并完成论著8部,在全国建筑理论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建筑学科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与引领作用。
何镜堂工作室HeJingtangStudio为适应建筑设计市场竞争的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于1999年正式成立创作室.后更名为何镜堂工作室。
这支年轻的创作型团队以方案竞标为争取建筑设计权的主要途径,打开了设计院发展的新篇章。
十年来.伴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以何镜堂院士为核心的设计团队逐渐开辟出了一条开放创新、具有强烈特色的建筑创作道路。
工作室结合自身的环境和条件,进行准确的发展定位.同时也找到了实现这个定位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形成了团队的良性发展模式.打造出了一个具有特色.充满活力的创作平台和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及影响力的设计品牌。
在此过程中,何镜堂工作室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一.人员组成工作室现有35位职工和60多位在读硕士及博士生,一批中青年教师也通过各种合作方式参与到团队项目中。
工作室最初的主力成员均是何院士的得意弟子,随着团队的不断扩大以及开放交流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留学归来的青年设计师被引入工作室中,促进了工作室创作思想和设计方法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工作室的创新能力和内涵。
整个团队管理形成台阶式结构,以何镜堂院士为统领,配有几名骨干副主任,更多的则是大量的创作型人才。
在具体设计项目中工作室的结构又演变为网络状.所有参与设计的人员都采取合作方式,在工作中充分发挥每位设计人员的热情和才智,大家互为启发、互相协作,在不断的思想碰撞中找寻更科学合理和创新的设计方式。
二.团队模式何镜堂工作室依托高校特色和人才优势,长期坚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建设模式,牢牢把握建筑设计行业的特点,坚持”实践一理论一再实践“的过程,充分发挥高校优势.既出优秀设计和科研成果,又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建筑业界培养了一大批富有创新精神,高素质的建筑人才。
工作室在实践中摸索出的”团队合作”这种独具特色的运作机制和工作方法.对工作室的建设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形成了敢于.乐于参加投标工作室文化建筑信息表总汇项目名称建设地点设计时间建成时间建设状况建筑面积华南理工大学人文馆广东省广州市2001芷2002芷竣工067万-m2r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琶洲展馆广东省广州市2005芷2006正竣工35万m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址办百南尿巾2005芷2007正竣工2.4万m2馆扩建设计安徽省博物馆新馆安徽省合肥市2006在2009芷竣工3.2万m2宁波帮博物馆肿址诌了圾币2007正2009正竣工1.8万m2烟台市文化广场规划及建筑设计山东省烟台市2007笠2009芷竣工1.8万m2_i丽士陵园博物馆吉林省长春市2008芷2008缶竣工7.4万m2]二海世博会中国馆工程上海市2008在2009正在建152万m2清远市”四馆合一”单体建筑设计广东省清远市2009正方案设计3万m2广州市城市规划展览中心广东省广州市2007芷待建5.9万m2天津市博物馆天津市2008正待建钱学森图书馆上海市2008芷待建0.8万m2竞争的团队精神,进一步提升工作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核心价值。
文化传承与建筑创新何镜堂院士同济大学大师讲坛简介及访
谈
何镜堂
【期刊名称】《时代建筑》
【年(卷),期】2012(000)002
【摘要】2012年1月15日,何镜堂院士在同济大学以"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漫谈建筑创造"为题举办讲座。
何院士畅谈了自己在建筑创造中以"两观三性"为理论基础的实践体会,并详细介绍了校园规划及建筑、文化博览建筑、历史建筑
保护与更新三个方面的代表作品。
【总页数】4页(P126-129)
【作者】何镜堂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01;G212.2
【相关文献】
1.让建筑与心灵对话——记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 [J], 姜范
2.大器晚成谱华章--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中国馆之父”何镜堂 [J], 黄健;何镜堂
3.建筑一生梦想成就千秋功业--记建筑大师何镜堂院士 [J], 柯宝
4.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何镜堂院士团队走出中国特色建筑创新之路 [J], 路平
5.中国工程院院士、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何镜堂:新型城镇化中建筑设计创新应采取四大对策 [J],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传统衍生时代兼容——解读何镜堂的“两观三性”
程曲杨;陈向
【期刊名称】《中外建筑》
【年(卷),期】2012()6
【摘要】本文以传统和现代为切入点,以具有代表性的实践作品进行研究,与同时代建筑大师科里亚进行比较,解析何镜堂在设计中讲求整体观,可持续观以及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的建筑观。
【总页数】2页(P27-28)
【关键词】整体观;可持续观;地域性;时代性;文化性
【作者】程曲杨;陈向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21
【相关文献】
1.两观三性——建筑设计大师何镜堂的建筑观 [J], 李海潮
2.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整体性研究的理论视野与逻辑框架 [J], 郦伟;唐孝祥
3.概念重构、话语建构和结构化: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的创新性研究 [J], 郦伟
4.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浅析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的三个维度[J], 向姝胤;向科
5.岭南传承、整体逻辑、中国思想
——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理论"他说"研究的三个视角 [J], 向科;向姝胤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浅析何镜堂“两观三性”建筑思想的三个维度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cal Strategies:An Analysis on Three Dimensions of He Jingtang's Architectural Thought"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向姝胤I Xiang Shuyin向科I Xiang Ke中图分类号TU-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739X(2021)06-0019-04收稿日期2020-01-31摘要从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等三个维度审视何镣堂“两观三性”建筑思想,指出“两观三性”建筑论作为当代中国建筑话语构建的一部分兼具普遍性与个性的特征;阐释了“两观三性”建筑论作为一种理论框架的解释和应用等工具意义;解析了“两观三性”建筑论在建筑实践中的策略化转化。
从而为观察中国当代建筑理论发展提供样本和切片。
关键词话语构建理论框架方法策略何镜堂两观三性Abstract He Jingtang's architectural thought"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is examined from three dimensions,namely 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methodological strategy.It is pointed out that as a par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 architectural theory"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has both universal and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he instrumental significance of"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as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for interpretation and application is expounded,the strategic transformation of"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in architectural practice is analyzed.It provides samples and slices for observ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architectural theory.Keywords Discourse construction,Theoretical framework,Methodological strategy,He Jingtang,Two Perspectives and Three Properties1999年中国建筑学界开始明确倡议建立中国特色的建筑理论框架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