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生物测试题(前三章)
- 格式:doc
- 大小:515.50 KB
- 文档页数:7
高中生物必修3 全册习题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 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
(2)组成及比例⎩⎪⎨⎪⎧ :约占2/3:约占1/32.内环境。
(1)概念:由____________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
(2)组成及关系:(3)将下列细胞与其生活的内环境连接起来。
①组织细胞 a .组织液、血浆 ②毛细血管壁细胞 b .组织液、淋巴 ③毛细淋巴管壁细胞 c .淋巴、血浆 ④血细胞 d .组织液⑤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e .血浆点拨:(1)血浆不同于血液,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因而血浆仅是血液的液体组成成分,是各种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尿道等虽位于人体内,但它们与外界相通,属于人体的外界环境,所以,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在体内暂存,不属于体液。
答案:1.(2)细胞内液 细胞外液 2.(1)细胞外液 (2)①血浆 ②淋巴 (3)①-d ②-a ③-b ④-e ⑤-c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1.血浆的主要成分。
2.组织液、血浆和淋巴的异同。
成分相近,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
3.细胞外液的本质:是一种________,类似于海水。
答案:1.蛋白质无机盐营养物质代谢废物2.蛋白质3.盐溶液三、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1.渗透压。
(1)概念:溶液中____________对水的吸引力。
(2)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具体如下表:溶质微粒数目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高低越多______ 越高越少越小______(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
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______和______。
2.酸碱度。
(1)正常人血浆近中性,pH为__________。
(2)维持因素:与血浆中的________、________等离子有关。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及答案全套第一章综合检测题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I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岀的4个选项中,只有1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内环境主要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B.02、CO?、血红蛋白都是内坏境的组成成分C.血浆是内环境中最活跃的部分D.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是内环境的一部分[答案]C[解析]血液、血红蛋白都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也不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2.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屮错误的是()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交换物质[答案]c[解析]人体的某些液体如消化道中的液体、胆汁、泪液、汗液等属于外界环境,不能称为细胞外液。
3.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屮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C.氧气进入红细胞内D.洗澡时耳中进水[答案]B[解析]胃和耳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而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进入血浆中,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4.当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答案]C[解析]组织细胞参与了内环境稳态的产生和维持,同时它们的正常代谢又依赖于内环境的稳态。
由于内环境中有很多成分,只要有一种物质的含量远低于正常水平,稳态就会遭到破坏,A、B、D三项只是有可能成立,但不是必然结果。
5.下列有关人体内坏境及其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血浆蛋白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B.目前普遍认为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机制是“神经一体液调节”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寒冷时出现寒战现象不属于内坏境稳态失调[答案]B6.下列属于哺乳动物和人体“内环境”的是()A.肺泡腔内的气体B.小肠内的消化液C.心室腔内的血浆D.膀胱腔内的尿液[答案]c[解析]小肠内的消化液属人体的外分泌物,膀胱腔内的尿液是人体的一种排泄物,它们与肺泡腔内的气体都属外环境中的物质。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一、二章测试题第一章: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1. 以下哪种细胞属于原核细胞?A. 植物细胞B. 动物细胞C. 细菌细胞D. 真核细胞2. 下列细胞器中,哪一个可从细胞质中提取到人工培养基中?A. 线粒体B. 核糖体C. 伏牛氏小体D. 粗面内质网3. 下面哪个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特有的?A. 线粒体B. 线粒体C. 叶绿体D. 核糖体4. 以下哪个细胞结构负责细胞物质的进出?A. 核膜B. 细胞壁C. 细胞膜D. 线粒体5.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描述了细胞器和其功能之间的关系?A. 核糖体——合成蛋白质B. 伏牛氏小体——储存水分C. 溶酶体——合成ATPD. 核膜——细胞分裂第二章:遗传与变异1. 下列哪一个属于裂变A. 垂直的传播B. 水平的传播C. 快速的传播D. 慢速的传播2. 哪条是新增基因的产生途径A. 突变B. 变异C. 选育D. 繁殖3. 下列哪个说法是错误的A. 性状是可以遗传的B. 性状是由环境因素决定的C. 基因决定了一个人的表型D. 显性性状在遗传中占主导地位4. 遗传物质是由哪些成分组成的?A. 多糖和脱氧核糖核酸B. 多糖和脱氧核酸C. 脱氧核糖核酸和脱氧核苷酸D. 脱氧核苷酸和碳水化合物5. 关于DNA和RNA的说法,下列哪个是正确的?A. DNA中氮碱基A与RNA中的A互补配对B. DNA中氮碱基A与RNA中的C互补配对C. DNA中氮碱基G与RNA中的C互补配对D. DNA中氮碱基T与RNA中的T互补配对参考答案:第一章:C、B、C、C、C 第二章:A、A、B、C、C注意:此文档为测试题,仅供参考测试使用,解答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差异性,请以教师的判定为准。
同时,编辑在撰写本文档时已尽力确保答案正确,但不排除因疏忽或错误观点导致的答案偏差。
第一、二、三章练习题肉酸痛的物质是 ( )A.碳酸 B.乳酸 C.二氧化碳 D.胃酸一、选择题 10.人在发热时食欲差的最根根源因是 ( )1.以部下于人体内环境的构成成分的是 ( ) A.胃不可以实时排空 B.摄取食品未消化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②血红蛋白、 O2 和葡萄糖C.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D.克制消化酶的分泌③葡萄糖、 CO2 和胰岛素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1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表示图。
以下表达不.正确的选项是 ( )A.①③ B.③④A.某人长久摄取蛋白质过少,会惹起 C 液增添C.①② D.②④B.2 构造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只有淋巴2.以下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损坏直接惹起的 ( )C.A 液成分与 B 液、C 液成分对比,含蛋白质许多①血友病②色盲③糖尿病④尿毒症D.A 液中的 O2 浓度比 C 液中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 A 和运动神经元 B,那么当 A 接受刺激后,喜悦的传导方向是 ( ) 3.以下列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互换表示图,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 ( )A.A 的树突→ B 的轴突 B.B 的轴突→ A 的轴突A.①、③都一定经过消化系统才能达成C.B 的轴突→ A 的胞体 D.A 的轴突→ B 的树突B.人体的体液包含内环境和细胞外液13.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将会出现 ( )C.细胞与内环境互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A.所产生的激动只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互换B.所产生的激动只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4.在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互换的正确关系C.受刺激部位膜外的电势很快降落是( )D.受刺激部位膜内的电势很快降落14.如图表示一个反射弧的构造,就此图剖析下边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直接刺激肌肉能够惹起其喜悦缩短,但不可以在 g、f、e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刺激皮肤惹起肌肉缩短时,可在 e、f、g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C.假定 g 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 f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假定 f 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15.突触前神经元开释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喜悦,当达成一次喜悦传达后,该种递质立刻被分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全册)章节测试卷+期末试卷全集章末过关检测(一)A卷知识点一内环境组成及功能1.人体小肠壁肌肉细胞直接从下列哪种液体中吸收葡萄糖()A.血浆B.淋巴C.组织液D.血液答案 C解析人体小肠壁肌肉细胞所处的内环境是组织液,所以只能从组织液中吸收葡萄糖.2.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小强将酸奶饮入胃中B.病人点滴生理盐水C.氧气进入红细胞内D.洗澡时耳中进水答案 B解析胃和耳与外界直接相通,不属于内环境;红细胞不属于内环境;而病人点滴的生理盐水进入血浆中,血浆是内环境的组成成分.3.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生活的内环境是()A.血液和组织液B.组织液和淋巴C.淋巴和血液D.血浆答案 D解析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构成了人体内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统称为血细胞,是血液中的细胞成分,它们生活在血浆这个液体环境中进行各自的生理功能. 因此血浆是血细胞的内环境.4.除哪项外,均为内环境概念的要素()A.细胞液B.主要组成成分为血浆、组织液和淋巴C.细胞外液D.体内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答案 A解析A项中的细胞液存在于植物细胞的液泡中.5.地震发生时,灾民们面对的困难不仅仅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还有食物缺乏和各种疾病. 例如,许多人都出现了全身浮肿的现象. 这时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A.寄生虫感染B.体内严重缺少蛋白质C.肾小球发炎D.体内严重缺少无机盐答案 B解析由于食物缺乏,血浆蛋白减少,血浆渗透压降低,大量的水进入组织液,出现组织水肿.6.下列对人体内环境理化特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渗透压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B.人体血浆的pH通常是7.35~7.45C.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 ℃左右D.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可使血浆渗透压升高,引起组织水肿答案 D解析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强,血浆中蛋白质渗出进入组织液,组织液渗透压升高、血浆渗透压降低,使组织液含量增加,引起组织水肿,故D项错.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血液是红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D.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答案 D解析 血浆和红细胞同是血液的成分,红细胞生活在血浆中. 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23,细胞外液约占13. 有些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也有的生活在血浆和淋巴中. 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淋巴和组织液. 知识点二 内环境稳态的实质、调节及意义 8.下列有关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B.人体内环境的pH 、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C.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结果D.人体体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始终可以维持在37 ℃左右 答案 D解析 血浆中的蛋白质含量明显高于淋巴和组织液;人体内环境的pH 、渗透压等保持相对稳定是细胞正常代谢所必需的;个体稳态的实现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共同调节的结果;人在非常炎热或非常寒冷的环境下可能无法完成体温调节的过程,因为体温调节是有限度的,故D 项错.9.下列各物质中,通过循环系统的运送与外界环境交换的有( )①葡萄糖 ②血浆蛋白 ③氧气 ④二氧化碳 ⑤尿素 ⑥氨 ⑦激素 ⑧水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⑧ C.②④⑤⑦⑧ D.④⑥⑦⑧答案 B解析 消化道中的葡萄糖和水经血液运输到各个组织细胞;氧气由外界到达肺泡,再通过血液运输到达各组织细胞;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也通过血液运至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细胞产生的尿素通过血液循环,主要运至肾脏排出体外. 10.以下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①稳态就是指内环境的各种理化性质处于稳定状态 ②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③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制的现代观点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机制 ④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很强的,即使外界环境剧变,人体也能保持稳态的平衡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 答案 B解析内环境稳态指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状态,这种动态平衡是通过机体的调节作用实现的. 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发生剧变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受到破坏.11.高等动物细胞内产生的CO2排出体外的途径是()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答案 A解析CO2是由线粒体产生的,先排出细胞进入组织液,通过组织液进入血浆,通过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排出体外.知识点三生物体维持pH的机制12.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浆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①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浆酸碱度起缓冲作用②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③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④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⑤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浆pH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⑤答案 C解析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盐组成的. 血浆中的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进呼吸运动增强,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 当碳酸钠过多时,就与血浆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盐,而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13.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苷D.钾离子答案 A解析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血浆中的HCO-3与乳酸发生反应,缓冲pH的变化.14.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人体的组织细胞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B.人的血浆pH<7,主要是由于血浆中有HCO-3和HPO2-4C.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要通过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系统等共同完成D.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蛋白质答案 A解析组织细胞可以与内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人体血浆的pH接近中性;组织细胞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主要与呼吸系统和循环系统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维持主要依赖于Na+和Cl-.综合考查15.下图是人体内环境的示意图,回答有关问题.(1)写出下列标号所示结构或物质的名称:①、②、③、④、⑤、⑥、⑦.(2)图中能直接相互交换物质的体液是(填标号),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内环境是(填标号).(3)我国前几年发现多例头部浮肿的“大头娃娃”,他们的主食是蛋白质含量极低的劣质奶粉. 其头部浮肿的主要原因是上图中哪部分的液体增多所致?[].(4)若某人患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则形态发生变化的是[],引起这种变化的根本原因是,此病对人体有氧呼吸的影响主要发生在第阶段.答案(1)淋巴毛细淋巴管毛细血管血浆红细胞组织液组织细胞(2)④和⑥①和⑥(3)⑥组织液(4)⑤红细胞基因突变三解析解答本题应先辨认结构或物质名称,再思考相关问题.实验设计16.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部分,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 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并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材料及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 此外,还需要、滴管等实验用具.(2)实验步骤: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每组取3支试管.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加入,再依次滴入等量的,测量pH并记录填表.③对B组.(3)结果预测A组:. B组:.(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的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答案(1)Na2CO3溶液、乳酸pH试纸(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血浆乳酸(或Na2CO3溶液)③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加入等量的3种物质后,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或乳酸)(3)1号试管pH变化明显,pH明显降低(或升高),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1号试管pH 变化明显,pH明显升高(或降低),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4)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解析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缓冲物质,因变量是溶液pH的改变,所以应设三组实验,一组空白对照,一组相互对照,一组为实验组.B卷一、选择题1.右图为人体内环境三种主要组成成分之间的相互转化模式图,据图分析正确的是()A.就所含成分而言,乙比甲更相似于淋巴B.甲中含有血红蛋白、O2和葡萄糖等成分C.与甲相比,乙和淋巴的蛋白质浓度较高D.组织细胞代谢废物经细胞膜进入甲答案 A解析题图中的甲为血浆,乙为组织液. 血浆中有无机盐、蛋白质、各种营养物质(如葡萄糖、氨基酸等)、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抗体等,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及含量与血浆相近,但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很少;注意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组织细胞代谢废物透过细胞膜进入组织液(乙).2.人体内环境必须保持相对稳定状态,才能保证组织细胞正常的生命活动. 下列各项生理活动中,与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无直接关系的是()A.尿液和汗液的排出B.血液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使呼吸加快C.血液运输养料和废物D.食物残渣形成粪便排出体外答案 D解析消化道内的食物残渣形成粪便不属于内环境中发生的变化,因此与内环境稳态无直接关系.3.下图表示三种海蟹在其他环境条件一定时,不断改变海水盐度,它们血液浓度的变化情况(已知海水的浓度约为0.5 mol/L),下列描述正确的是()①在较低浓度的海水中才能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是甲②无法判断甲、乙、丙调节内环境稳定能力的强弱③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的是乙④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的是丙A.①③④B.①③C.③④D.②答案 A解析乙种海蟹随着海水浓度的升高,血液浓度呈直线上升,调节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弱,甲在海水浓度低时还能维持血液浓度,但稍微高一点就不能调节稳定了,故其调节能力次之. 丙在海水浓度低于正常海水浓度时,基本能够维持平衡,说明丙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能力最强.4.下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答案 C解析在体液的不同成分间,组织液与细胞内液间、与血浆间均为双向渗透关系,故b为组织液;组织液单向渗透进入毛细淋巴管形成淋巴,而淋巴又通过淋巴管回流进入血管,故a为血浆,d为淋巴,c为细胞内液.5.在人体内环境中可以发生的生化反应是()A.组织液中某些蛋白质的合成B.碳酸氢盐的形成C.麦芽糖的水解D.丙酮酸的氧化分解答案 B解析A、D项发生的场所为细胞内;C项发生的场所为消化道内;只有B项符合题意.6.有关人体细胞外液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内环境B.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C.人体的所有液体统称为细胞外液D.人体内细胞通过细胞外液和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答案 C解析人体的某些液体如:消化道中的液体、胆汁、泪液、汗液等属于外界环境,不能称为细胞外液.7.下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的示意图. 以下叙述不正确的是()A.甲、乙、丙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B.3中的有氧呼吸产物可参与体液调节C.人发生过敏反应,1结构的通透性会增大D.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丙液减少答案 D8.组织液生成增多,大量积累在组织细胞间隙就会导致组织水肿. 下列各项中不能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C.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D.淋巴结发炎,淋巴回流受阻答案 C解析饮食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过高,则组织液向血浆渗入量增多,组织液减少.9.在抗震救灾中,发现有些在废墟下由于肌肉受到挤压导致局部组织坏死但仍保持清醒的幸存者,当移开重物被救出后,却因肌肉大量释放的肌红素、钾等物质迅速进入血液,结果救出来后最终因心肾功能衰竭而不幸去世. 下列与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移开重物前,应先为伤者静脉滴注生理盐水,使血液中的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B.有些刚被救出的伤者,其内环境稳态已经遭到破坏,影响正常的生命活动C.幸存者体内因严重缺水,体内渗透压升高D.心肾功能衰竭是由于伤者血浆渗透压过低所致答案 D解析被困者由于长时间没有饮水,机体缺水,内环境渗透压升高,尿量减少,进而导致体内的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使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影响机体的正常代谢. 对于获救人员,应该及时静脉注射生理盐水,使内环境渗透压降低,这有助于毒素等有害物质随尿液排出.10.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A.复合氨基酸B.葡萄糖和维生素C.无机盐D.血浆蛋白答案 D解析腹部组织积水,要使此处的水分排出体外,则应提高血浆渗透压,吸收此处水分,然后随血液运输到肾脏排出体外. 能够提高血浆渗透压的方法为加入血浆蛋白这种大分子物质,而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全为小分子物质,可以在组织液和血浆中相互交流,故不能单独提高血浆渗透压.11.人体小肠中的氨基酸进入骨骼肌细胞的正确途径是()A.血液→组织液→肌细胞B.淋巴→血液→组织液→肌细胞C.血液→淋巴→组织液→肌细胞D.淋巴→组织液→肌细胞答案 A解析血浆中的氨基酸经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由毛细血管经主动运输进入组织液,再由组织液经主动运输进入肌肉细胞.12.下列关于内环境的说法,正确的是()A.肝脏细胞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和细胞内液,其都属于内环境B.任何生物的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C.人体表皮细胞直接与外界接触,但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D.口服药物进入胃就进入了内环境答案 C解析肝脏细胞生活在组织液中,细胞内液是肝脏细胞内的成分,不属于内环境. 单细胞生物可直接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多细胞生物的细胞必须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即使是人表皮细胞,也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营养物质. 胃通过口腔和肛门与外界直接连通,因而胃内环境属于外环境.13.下表为人体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的物质组成和含量的测定数据,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成分/(mol·L-1) Na+K+Ca2+Mg2+Cl-有机酸蛋白质①②142 5.0 2.5 1.5 103.3 6.0 16.0③147 4.0 1.25 1.0 114.0 7.5 1.0④10 140 2.5 10.35 25 -47A.②属于血浆,其渗透压大小主要与血浆中无机盐及蛋白质的含量有关B.③属于组织液,②的蛋白质含量减少将导致③增多C.④属于细胞内液,因为其含有较多的蛋白质、K+等D.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①的理化性质是稳定不变的答案 D解析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中,K+主要存在于细胞内液中. 血浆中蛋白质含量比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高很多. 可以判断出②和③属于细胞外液,②中蛋白质含量较高,属于血浆. ④含有较多的K+,并且有较多蛋白质,因此属于细胞内液.二、非选择题14.人体血液中的O2与血红蛋白(Hb)结合,以氧合血红蛋白形式在血液中运输;大部分CO2在血浆中以HCO-3的方式运输,如图所示,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生理过程).(2)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 根据细胞特点和HCO-3的含量,可推测HCO-3进入血浆的方式为,这表明细胞膜具有性.(3)生成的H+与血红蛋白结合,引起血红蛋白的发生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最后扩散到中,供组织细胞吸收和利用.(4)由于红细胞内被消耗和的进入,使细胞内渗透压升高,导致血浆中的水分子进入细胞.答案(1)细胞的呼吸作用(有氧呼吸、细胞呼吸)(2)增加协助扩散选择透过(3)空间结构组织液(4)水分子Cl-(离子)解析(1)血浆中CO2主要来自于有氧呼吸. (2)据图,HCO-3来自碳酸的分解,所以CO2进入红细胞后,HCO-3数量增加. 再根据细胞内外HCO-3的浓度,可知其跨膜方式为协助扩散,表明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 (3)H+与血红蛋白结合,导致血红蛋白空间结构改变,促进氧气释放并扩散至血浆,进而进入组织液. (4)据图可知,由于水的消耗和Cl-的进入,红细胞内渗透压升高.15.英国老年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发现,脑梗死病人脑中有新生神经元存在,这为治疗包括脑梗死在内的脑猝死提供了可能.(1)脑部神经元的直接生活环境是,血管阻塞使相关部位的内环境中化学组成和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导致神经元代谢,最终导致细胞坏死,由此可知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2)大脑中的兴奋产生与传递与体液中K+、Na+有关. 尝试构建人体内Na+、K+的动态平衡模型(在图中用箭头表示,不考虑红细胞、毛细血管壁等特殊细胞).(3)除图中所示的系统外,Na+、K+的动态平衡还有系统参与调节,还可能有系统直接参与Na+、K+的排出,由此可知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答案(1)组织液酸碱度、渗透压紊乱内环境稳态(2)如图所示(3)内分泌泌尿内环境解析(1)脑部神经元是组织细胞的一种,生活在组织液中,血管阻塞是一种病理反应,会影响内环境的稳定,会使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酸碱度、渗透压等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内环境发生变化会导致细胞代谢活动发生紊乱,因此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2)血浆中的无机盐离子与组织液可进行相互交换,组织细胞浸在组织液中,组织液中的无机盐离子可以进入细胞内,细胞内的无机盐离子也可以运出细胞进入到组织液中. (3)图示中的消化道属于消化系统,多余Na+、K+的排出还需通过泌尿系统,当然Na+、K+动态平衡的维持还需体液调节,内分泌系统参与.章末过关检测(二)A卷知识点一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下列有关突触的正确叙述是()A.兴奋从轴突传递到细胞体只能通过突触实现B.神经元之间一般通过化学信号发生联系C.神经递质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D.神经递质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突触间隙答案 B2.某些麻醉剂是神经递质的阻断剂,当人体使用这些麻醉剂后,痛觉消失了,而其他大部分神经的传递功能正常,这一事实说明了()A.不同的神经纤维是以不同的递质传递的B.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C.所有的神经之间的递质可能相同D.麻醉剂能作用于大脑皮层,使人意识模糊答案 B解析大部分神经传递功能正常,只有痛觉消失了,说明与痛觉相关的递质可能被阻断,可判断不同神经元之间的递质可能不同.知识点二通过激素的调节3.张磊同学由于高三学习紧张未吃早餐,下列有关他上午第四节课时体内血糖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肌糖原合成量增加B.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降低C.胰岛素分泌增加D.胰高血糖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解析由于没吃早餐,到第四节课时血糖含量降低,则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促进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维持血糖的平衡.4.以下最能反映健康人餐后6小时内血糖浓度变化趋势的曲线是()答案 B解析健康人进食后,首先对食物进行消化,引起血糖升高,此时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降低维持在正常水平. 但要注意血糖是相对稳定的,故B项比A项更符合题意.5.关于胰岛素作用的认识,正确的是()A.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B.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但氧化分解正常C.胰岛素不足,糖原合成减少,细胞供能正常D.胰岛素不足,细胞供能正常,非糖物质转化成葡萄糖增多答案 A解析胰岛素的作用是多方面的. 它既可以增加葡萄糖的去路,又可以抑制葡萄糖的来源. 在增加去路方面,是促进葡萄糖进入细胞;在抑制来源方面,是抑制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 若胰岛素不足,葡萄糖进入细胞发生障碍,同样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也发生障碍,抑制肝糖原分解的能力减弱,造成糖原分解加强,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的能力减弱,造成葡萄糖增多.6.“饲喂法”或“注射法”通常用于探究某种激素的生理作用,下列可采用“饲喂法”进行实验探究的有()①生长激素②甲状腺激素③胰岛素④性激素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②④答案 C解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属于多肽类和蛋白质类激素,会被消化酶水解失活,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性激素属于固醇类,不会被消化分解.知识点三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7.当人所处的环境温度从25 ℃降到5 ℃时,耗氧量、尿量、抗利尿激素的变化依次为()A.增加、增加、减少B.减少、减少、增加C.增加、减少、增加D.增加、增加、增加解析人所处的环境温度降低,冷觉感受器兴奋,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细胞代谢增强,产热增多,耗氧量增多. 在寒冷环境中,排汗减少,尿量增多,抗利尿激素减少.8.8岁的王小晓因一次意外,他的下丘脑受到损伤,这样可能会导致他的()①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发生变化②体温调节发生变化③血糖含量发生变化④细胞外液渗透压发生变化⑤免疫能力下降A.①②④⑤B.①②③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③④⑤答案 C解析人体的体温调节、血糖平衡、水和无机盐平衡,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的激素调节直接或间接受到下丘脑的调控;而免疫能力的强弱主要与免疫系统有关.9.下列有关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A.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地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B.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C.血液中较高浓度的CO2可以刺激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D.垂体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纽枢答案 D解析下丘脑是联系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纽枢.10.(2014·北京,2)在我国北方,游泳爱好者冬泳入水后,身体立即发生一系列生理反应,以维持体温恒定. 此时,机体不会发生的反应是()A.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加强肌肉收缩B.通过反射活动引起皮肤毛细血管收缩C.通过神经调节减少汗腺分泌D.抑制垂体活动导致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答案 D解析冬天环境温度较低,游泳爱好者入水后,皮肤冷觉感受器受到刺激产生兴奋,兴奋经传入神经传至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该神经中枢把传来的神经冲动进行分析和综合,再产生一种兴奋,这种兴奋经传出神经到达效应器,引起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增加产热)、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散热)、汗腺分泌减少(减少散热),A、B、C三项均正确. 同时,下丘脑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于甲状腺,促进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使机体代谢增强,产热增加,以维持体温恒定,D项错误.。
必修三单元测试第一章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下列各项中,可视为物质进入内环境的实例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腔B.牛奶被饮入胃中C.氧进入血液中的红细胞里D.胰岛素被注射到皮下组织中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B.组织间隙积累液体C.不能消化脂肪D.组织内葡萄糖浓度升高3.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上不起作用的是( )A.肝脏根据体内需要增加或减少释放入血液中的葡萄糖量B.肺根据需要按一定速率呼出C02和吸入O2C.肾把代谢终产物不断排出体外D.红骨髓源源不断地造出新的血细胞4.正常情况下,当人体局部组织活动增加时,代谢产物增加,此时该组织中的()A.组织液增多,淋巴增加B.组织液减少,淋巴增加C.组织液增加,淋巴减少D.组织液减少,淋巴减少5.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钙离子B.呼吸酶C.葡萄糖D.血浆蛋白6.人体组织液中的O2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化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组成的膜()A.2 B.2 C.3 D.67.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3B. 5 C.6 D.108.人体血液的pH7.35~7.45,能维持pH范围而变化不大,主要是因为血液中含有下列哪对物质()A、NaCl——HClB、NaHCO3——H2CO3C、NaOH——HClD、NaHCO3 ——NaCl9.一个健康的人若进食较多的糖和食盐,那么他排出的尿液中所含的葡萄糖和盐分的量()A.盐增多,糖未增多B.糖增多,盐未增多C.两者都增多D两者都未增多10.当人体进行深呼吸时,血液中的pH与平静呼吸时相比,暂时会 ( )A.增大B.减小C.不变D.趋于酸性二、非选题1. 下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其中毛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最新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测试题全套及答案阶段检测(1~2章)(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25小题,每题2分,共50分)1.在下列物质中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①血红蛋白②葡萄糖③二氧化碳和氧④Na+⑤血浆蛋白A.①②③B.①④⑤C.①③④D.②③④⑤2.结核杆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后会引起结核病,体内接触该靶细胞并导致其裂解的免疫细胞是()A.浆细胞B.T细胞C.B细胞D效应T细胞3.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的是()A.血液中O2浓度的变化B.血糖浓度的变化C.环境中温度的变化D.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4.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促甲状腺激素的合成B.葡萄糖的氧化分解C.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吸收D.乳酸与血浆中NaHCO3反应5. 如图表示某人从初进高原到完全适应,其体内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下列对AB段和BC段变化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A.AB段上升是因为人初进高原,呼吸频率加快造成的B.BC段下降的原因:一是被血液中的缓冲物质转化为其他物质;二是造血功能逐渐增强,红细胞数量增多C.AB段上升是因为此段时间内,人体只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大量的乳酸进入血液D.AB段产生的乳酸,在BC段与Na2CO3反应6.用人工合成的脊髓灰质炎病毒初次感染小鼠后()A.使小鼠产生过敏反应B.产生的抗体不能与该病毒结合C.小鼠体内产生针对该病毒的浆细胞D.短期内,再次受到该病毒感染后不会产生更多的抗体7.糖尿病患者容易出现()A.细胞内液增多B.组织液增多C.体液增多D.尿量增加8.下列有关稳态生理意义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有利于酶促反应的正常进行B.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C.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可导致疾病发生D.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一定不会发生疾病9.下列关于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B.正常情况下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指标都在一定范围内波动C.当血液的成分稳定时,人就不会生病D.体内多对缓冲物质对维持体液pH相对稳定具有重要作用10.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A.血液中甲状腺激素增加时会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取决于血浆中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释放到内环境中,然后作用于靶细胞D.淋巴中的淋巴细胞可以通过淋巴循环由锁骨下静脉汇入血液11.成年大鼠血液中甲状腺激素浓度升高时,可能出现()A.体温升高、耗氧量减少B.体温下降、耗氧量增加C.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耗氧量增加D.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体温下降12.在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中,若要证明感受器是完成屈腿反射必不可少的环节,下列操作不合适的是()A.环割后肢脚趾尖皮肤B.用探针破坏牛蛙的脊髓C.用0.5%HCl溶液刺激趾尖D.剪去牛蛙的脑13.将神经细胞置于相当于细胞外液的溶液(溶液S)中,可测得静息电位。
、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①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③葡萄糖、C02和胰岛素 A .①③ C .①②三章练习题( ) ②血红蛋白、 02和葡萄糖 ④激素、唾液淀粉酶和氨基酸 B .③④ D .②④ 2 .下列哪些疾病是由内环境稳态的破坏直接引起的 ( ) ①血友病②色盲③糖尿病④尿毒症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3 .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 .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 •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 .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4 .是()严―—■ {Jh _ :吶孙鼻环堆-4 ■■" ■ ■ q b肉酸痛的物质是()A .碳酸B .乳酸10.人在发烧时食欲差的最根本原因是 ( )A. 胃不能及时排空 C .消化酶活性受影响 11.如图是人体局部内环境示意图。
以下叙述不 .正确的是( A .某人长期摄入蛋白质过少,会引起 C 液增加B. 2结构的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只有淋巴C . A 液成分与B 液、C 液成分相比,含蛋白质较多D 液中的02浓度比C 液中高 C .二氧化碳 D .胃酸B .摄入食物未消化 D .抑制消化酶的分泌12 .在一简单反射弧中,只有感觉神经元 A 和运动神经元B ,则当A 接受刺激后,兴奋的传导方向是) A . A 的树突T B 的轴突 C . B 的轴突T A 的胞体13 .当刺激神经纤维上的某一点时,将会出现 A .所产生的冲动只向轴突末梢方向传导 B .所产生的冲动只向树突末梢方向传导 C .受刺激部位膜外的电势很快下降D .受刺激部位膜内的电势很快下降B . B 的轴突T A 的轴突D . A 的轴突T B 的树突 ( )5 .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 A .血浆 >组织液 >细胞内液C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血除 纽织液严』细胞内液 A. 懈巴血浆=袒机被严』细胞内液 IL 冬 /淋巴G. 1L俎怨娥F 、细她内肅血旅纽级液细胞内液D. 、/ 脾巴 02的浓度依次为( ) B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 .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14 .如图示意一个反射弧的结构,就此图分析下面的说法不 正确的是() A.直接刺激肌肉可以引起其兴奋收缩,但不能在 g 、f 、e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B .刺激皮肤引起肌肉收缩时,可在 e 、f 、g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 C. 若g 以下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够在f 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D. 若f 处受损,针刺皮肤能在肌肉处检测到膜电位变化15.已知突触前神经元释放的某种递质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当完成一次 兴奋传递后,该种递质立即被分解。
必修3第1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章单元练习一、选择题1.细胞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A.鱼类B.家兔C.鸟类D.草履虫2.口腔上皮细胞所处的细胞外液是()A.淋巴B.组织液C.血浆D.唾液3.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A.葡萄糖B.激素C.氨基酸 D.纤维素4.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的管壁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分别是()①血液和组织液②血浆和组织液③淋巴和血浆④淋巴和组织液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5.如图是人体某组织内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有关此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②可以进入A、C、DB.CO2浓度最高的液体是①C.图中O2浓度最低的液体是③D.①②③④组成了体液,其中①②④属于内环境6.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通过人体自身调节实现B.包括渗透压和酸碱度的调节C.包括pH和血糖的调节D.体温的调节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调节的范畴7.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A.酶促反应速率加快B.渗透压下降C.细胞代谢紊乱D.糖尿病8.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B.淋巴→血浆→组织液→血浆→靶细胞血浆→组织液→靶细胞C.组织液淋巴D.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9.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10.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11.下列关于内环境的叙述中,正确的一组是()①内环境是细胞赖以生存的液体环境②内环境是细胞内的环境,即细胞内液③高等动物细胞只有通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的交换④内环境主要由血浆、组织液、淋巴构成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②③D.②③④12.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血浆的主要成分包括水、葡萄糖、血红蛋白和激素等B.内环境的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C.HCO3-、HPO42-等离子参与维持血浆pH的相对稳定D.免疫对内环境稳态具有重要作用13.分布在血管和淋巴管中的淋巴细胞所处的内环境分别是()A.淋巴、淋巴B.血浆、血浆C.血浆、淋巴D.淋巴、血浆14.右图为人体体液流动交换示意图,其中正确的叙述是()A.A、B、C依次为消化液、血浆、尿液B.A、B、C依次为血浆、细胞内液、尿液C.B、C、D依次为组织液、细胞内液、淋巴D.B、C、D依次为组织液、淋巴、细胞内液15.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16.人体中占体液总量百分比最大的是()A.血浆B.淋巴C.细胞内液D.细胞外液17.由于轻微创伤使小腿某处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肿,对这一现象合理的解释是()A.毛细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组织液渗透压增高B.毛细淋巴管破裂,淋巴外渗,使局部组织液回渗到血管C.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D.毛细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组织液含量减少二、非选择题18.右图为体内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此图表示细胞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其中毛海水浓度高于淡水,海洋动物长期适应海洋环境,故血浆渗透压较高细血管管壁细胞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
高中生物必修三1-4章过关试题(范围:必修3 第1-4章)1.下列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成分的是( ) A .血红蛋白 B .抗体 C .胰岛素 D .尿素2.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的变化。
其中发挥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A.碳酸氢钠B.碳酸C.三磷酸腺昔D.钾离子3.下列关于兴奋传导的叙述,正确的是( )A.神经纤维内部局部电流的方向与兴奋传导的方向相反B.突触小体将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的转变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方向与突触小泡移动的方向相同D.神经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只能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4.微电流计连接的两个电极分别放在神经纤维膜的表面,并在图示位置给予一个足够强度的刺激。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微电流计偏转1次,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B.微电流计偏转1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C.微电流计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单向传递的D.微电流计偏转2次,神经冲动在神经纤维上是双向传递的5.图7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 、d 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
下列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 .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 .兴奋由b 传至c 的过程中,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 →cC .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D .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 的兴奋6.科研人员分别给三只大白鼠注射了I 、II 、III 三种激素后,观察到的相应反应是:I-可引起低血糖,甚至昏迷;II-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并使软骨生长明显;III-使呼吸、心率加快,并使体内产热量增加。
据此判断激素I 、II 、III 的化学名称依次是…( ) A 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B 甲状腺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 C 胰岛素、生长激素、甲状腺激素 D 生长激素、胰岛素、甲状腺激素7.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如果淡水鱼不排卵,可将同种性成熟的垂体提取液注射到雌鱼体内,促进其排卵。
(人教版 )高中生物必修3 (全册 )单元检测题汇总第1章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毛细淋巴管壁由单层上皮细胞组成 ,这层细胞所生活的具体内环境是A.淋巴 B.组织液 C.血浆 D.淋巴和组织液2.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 ,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A.3B. 5 C.6 D.103.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的途径是A.外界食物→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内环境→细胞B.外界食物→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内环境→细胞C.外界食物→内环境→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细胞D.外界食物→循环系统→内环境→消化系统→细胞4.以下各组化合物中 ,全是内环境成分的一组是A.CO2、血红蛋白、H +、尿素 B.呼吸氧化酶、抗体、激素、H2OC.Ca2 +、载体蛋白、氨基酸D. Na +、O2、葡萄糖、血浆蛋白5.以下有关内环境的说法中不正确的选项是A.内环境中含量最|||多的成分是蛋白质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C.正常人血浆的PH稳定在7.35-7.45之间 ,与内环境中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D.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O C左右6.以下各项中 ,能看作是进入内环境的是A.精子进入输卵管与卵受精 B.牛奶喝进胃中C.注射胰岛素 D.血液中的氧进入组织细胞中7.以下曲线能正确反映蛙的代谢与环境温度的关系的是8.人红细胞的渗透压与x浓度的食盐水相当 .而浸在y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破裂;浸在z浓度食盐水中的红细胞收缩 .那么这三种食盐水的浓度大小依次为A.x>y>zB.y>z>zC.z>y>zD.z>x>y9.组织液大量积累在组织间隙会导致组织水肿 .以下各项不引起组织水肿的是A.营养不良 ,血浆蛋白含量减少B.花粉过敏引起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C.肾小球肾炎导致蛋白尿D.食物过咸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10.毛细淋巴管阻塞 ,会引起①组织发生水肿②组织发生脱水③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增加④组织液中高分子物质数量降低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11.食物中过多的酸性物质被肠道吸收进入血液后 ,血浆的PH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其主要原因是A.与血浆中的强碱中和 B.很快排出体内C.H2CO3/ NaHCO3等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 D.形成Na2CO3排出体外12.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13.人体内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在该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物化学反响 ,其中有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酶和激素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14.以下关于人体细胞外液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A.人体的细胞外液即内环境B.细胞外液的化学成分中有葡萄糖、无机盐、激素、尿素等物质C.细胞外液主要成分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D.小肠吸收的葡萄糖可以不经过细胞外液直接进入血浆15.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16.以下有关内环境稳态的表达中 ,正确的选项是A.用盐酸滴定等量人体血浆与0.9%的NaCl溶液时 ,两者的pH变化相同B.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 ,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的C.在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保持不变的D.在正常情况下 ,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是经常处于变动之中的 ,但都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17.如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4种系统或器官.①②是有关的生理过程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内环境与Ⅰ交换气体必须通过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B.Ⅱ内的葡萄糖通过①进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肤18.以以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 ,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3是血浆、4是细胞内液、5是组织液 .据图分析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氧气从3到5的过程 ,需要ATPB.葡萄糖由5到达4的过程 ,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D.图中氧气浓度最|||高的部位是219.根据以以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①对于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②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③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④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A.②③B.①②C.②④D.③④20.以以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C为红细胞),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体。以下有关表达中错误的选项是A.③可进入A、B、DB.①②③④组成体液,其中①③④构成内环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进入④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③和④,最|||终被排出体外21.血液 ,组织液 ,淋巴三者关系示意图如以以下图 ,指出图中哪个箭头表示是错误的A.①吞噬细胞B.②组织液C.③水D.④红细胞二、填空题1.以以下图是内环境稳态与各系统的功能联系示意图 ,请答复相关问题 . (1)a表示________系统 ,b表示________系统 ,c表示________系统 ,参与内环境维持的还有图中的________系统 .(2)CO2不从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病人因呼吸受阻 ,肌细胞会因无氧呼吸产生大量乳酸 ,乳酸进入血液后 ,会使血液pH________ ,但乳酸可以与血液中的________发生反响 ,使血液的pH 维持相对稳定 .(4)内环境相对稳定 ,除了图中所示的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外 ,还必须在____________________的调节下进行 .(5)外界中的O2进入红细胞内共穿过________层生物膜 .(6)尝试构建人体肝脏内血浆、组织液、成熟红细胞内液间O 2、CO2扩散的模型(①在图形框间用实线箭头表示O2,用虚线箭头表示CO2.②不考虑CO2进入成熟红细胞内液 .)2.以以下图是人体内组织细胞和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示意图,请答复相关问题:(1 )人体内环境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 ,即图中的标号等局部 .(2 )组织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氧是如何从毛细血管到达细胞的(用图中的标号和箭头表示)组织细胞中的二氧化碳是如何从组织细胞到达毛细血管的(用图中的标号和箭头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组织细胞所需的营养物质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才能到达各组织细胞 ,而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产物要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 等系统才能排出体外 .(4 )由此可见 ,人体内的细胞只有通过 __________ 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系统对新陈代谢那么起着调节作用 .3.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其中内环境的pH保持相对稳定是人体稳态的重要组成局部 ,血浆是人体内环境的重要成分 .为探究人体内环境中pH的相对稳定是由于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 ,试设计一个探究实验 ,并答复以下问题:(1)实验材料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假设干支 .模拟人体血浆内导致pH变化的主要物质是__________ .此外 ,还必须以__________作实验用具 .(2)实验步骤①设置A、B两个实验组 ,每组取3支试管 .②先向A组中的3支试管分别参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依次滴入等量____________ ,测量pH并记录入表 .③对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果预测A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以上两组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章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DDBDA 6 . CBDDA 11 .CBDDC 16 .DBDDC 21 .D二简答题1.(1)组织液、血浆、淋巴等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234 (2)2→3→1;1→3→2(3)消化系统、循环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4)内环境,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2.(1)呼吸消化排泄循环(2)组织细胞内的CO2浓度高于组织液(3)降低NaHCO3(4)神经 -体液 -免疫(5)5(6)如图3. (1 )Na2CO3、乳酸;pH试纸、滴管(2)②等量的蒸馏水、缓冲液、家兔的血浆;乳酸 (或Na2CO3) ③3支试管按A组操作依次参加等量的3种物质后 ,再滴加等量的Na2CO3(或乳酸 )(3)结果预测:A组:试管1pH变化明显 ,pH明显降低 (或升高 ) ,2、3 pH变化不明显B组:试管1pH变化明显 ,pH明显升高 (或降低 ) ,2、3 pH变化不明显(4) 结论: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 ,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 ,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第2章单元检测一.选择题1.以下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神经系统控制激素的分泌,而激素又控制神经系统的调节B.反射是神经系统调节动物体各局部活动的根本方式C.单细胞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响不依靠神经系统来完成D.反射弧是动物接受刺激和发生反响的神经传导途径2.以下有关神经调节的表达中 ,不正确的选项是A.兴奋传导时 ,往往是从一个神经元的树突传给下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或细胞体B.在人体反射活动过程中 ,神经元膜内电荷的移动方向与膜外的相反C.参与缩手反射的反射弧内有感觉、中间、运动三类神经元D.狗听到铃声后分泌唾液这一反射活动中 ,唾液腺和支配它活动的神经末梢一起构成效应器3.某种药物可以阻断蟾蜍屈膝反射活动,以以下图为该反射弧的模式图,AB为神经纤维上的实验位点,C为突触间隙.以下实验结果中,能够证明这种药物"在神经系统中仅对神经细胞间的兴奋传递有阻断作用〞的是①将药物放在A ,刺激B ,肌肉收缩②将药物放在B ,刺激A ,肌肉收缩③将药物放在C ,刺激B ,肌肉不收缩④将药物放在C ,刺激A ,肌肉收缩A.①③B.②③C.①④D.②④4. (2021年江苏卷 )以下关于人体内环境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尿素、神经递质等2C.组织液渗回血浆和渗入淋巴的量相差较大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 ,机体到达稳态5.给某人踝关节注入局部麻醉药,此处暂时失去了痛觉,但还能运动,该局部麻醉药作用的结构是A.神经中枢B.突触C.感受器和传入神经D.传出神经和效应器6.当动作电位刚通过神经纤维,细胞膜又恢复为静息电位时,发生的离子移动主要是A.K+经主动转运出膜外B.Na+经主动转运出膜外C.K+经被动转运入膜内D.Na+经被动转运入膜内7.右图示突触的亚显微结构,a~d分别表示两个神经元的局部.以下与此相关的表述中正确的选项是胰岛素分泌增加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血糖升高 血糖降低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图中①②③合称为突触小体 ,是神经元树突的末端B.兴奋由b 传至|||c 的过程中 ,①处膜外电流方向是b →cC.③内的递质只能经④释放再作用于⑥D.经④释放的递质必然引起神经元d 的兴奋8.当盲人用手指 "阅读〞盲文时 ,参与此过程的高级|||中枢是A.语言中枢B.躯体感觉中枢C.躯体运动中枢D.A 、B 、C 都参与9.以下关于激素功能表达错误的选项是A.肾上腺素是由肾上腺髓质分泌的激素 ,可作用于心脏 ,使血压上升 ,并促进肝糖原分解B.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 ,作用在肾小管和集合管C.甲状腺激素幼年时期分泌过少会得呆小症 ,成年分泌过多得甲状腺肿大;生长激素促进生长 ,成年时期分泌过多会得肢端肥大症D.胰高血糖素主要作用于肝脏 ,促进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为糖10.阻断下丘脑与垂体的联系后 ,受影响最|||小的内分泌腺是A .肾上腺B .甲状腺C 胰岛D.性腺11.右图表示酶、激素、蛋白质三者关系图 ,那么以下表达中正确的选项是A.①、②、③分别表示激素、酶、蛋白质B.能产生①的细胞肯定能产生物质③C.能产生③的细胞肯定能产生物质①D.物质①都是由专门的器官产生的12.以以下图是血糖的激素调节示意图 ,假设以 " +〞 " -〞分别表示促进和抑制作用 ,那么①②③④⑤⑥依次是 A . + , - , + , - , + , - B . + , + , + , + , - , + C . - , - , - , + , + , - D . + , + , + , + , + , +13.四名受试者分别口服100g 葡萄糖后 ,在180min 内血糖含量的变化曲线如以下图 .据图分析正确的选项是A.a 代表高胰岛素血症患者血糖含量的变化B.4条曲线在前30min 内血糖升高与肠道吸 收有关C.b 在120min 后下降的主要是因为葡萄糖转 化为糖原和非糖物质D.c 、d 代表正常人血糖含量变化14.下面关于下丘脑、垂体、甲状腺3种内分泌腺所分泌的激素之间的关系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A.下丘脑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能促进垂体分泌促甲状腺激素B.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能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C.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D.促甲状腺激素可以抑制下丘脑和甲状腺的活动15.对于相关激素间的作用 ,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激素间的协同作用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调节 ,而拮抗作用不利于生命活动的调节B.激素间的协同作用和拮抗作用都有利于生命活动的调节C.生长激素和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属于拮抗作用D.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之间的关系属于协同作用16.关于人体激素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激素在人体内作为信息物质而发挥作用B.激素在人体内含量较低 ,但有高效的生物催化作用C.甲状腺激素除了促进人体产热 ,还有其他生理效应D.正常人体内 ,激素的分泌受反响调节17.以下能完全说明甲状腺激素三方面功能的实验是A.手术摘除小狗的甲状腺B.手术摘除成年狗的甲状腺C.切除蝌蚪的甲状腺D.用含有甲状腺制剂的饲料喂养蝌蚪18.右图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的示意图 ,请据图判断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该图可以表示体液调节或神经调节的过程B.如果细胞1是垂体细胞,细胞2可以表示甲状腺细胞C.如果细胞1是胰岛B细胞,那么细胞2只能表示肝细胞D.细胞1的分泌物,只能是蛋白质类物质19.关于人体体温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体温的调节也是人体稳态调节的一局部B.体温因年龄性别不同而存在微小差异C.发烧时厌食是因为体温影响了消化酶的活性D.甲状腺激素是唯一能促进机体产热的激素20.当人们参加强体力劳动大量出汗时,为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机体必须进行多项调节,其中包括①胰岛A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②胰岛B细胞的分泌活动增强③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④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1.以下关于激素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A.肾上腺素发挥作用后被灭活B.体内失水过多时抗利尿激素释放减少C.激素调节过程中存在反响调节D.对血样中相关激素水平的分析可帮助诊断甲状腺疾病22.吃食物过咸时,就会产生渴觉,产生渴觉的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A.下丘脑、下丘脑B.下丘脑、大脑皮层C.大脑皮层、下丘脑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23.病毒侵入人体后,血液中会出现相应的抗体.抗体的根本组成单位及合成抗体的细胞器分别是A.氨基酸和核糖体B.氨基酸和高尔基体C.核苷酸和核糖体D.核苷酸和高尔基体24.以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的是A.移植器官的萎缩脱落B.泪液中的溶菌酶消灭细菌C.患过天花的人不再患天花D.抗体和抗原结合25.淋巴细胞受某种抗原刺激后产生的抗体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②起非特异性免疫作用③是针对各种抗原的④能在体内存留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26.以下关于艾滋病(AIDS)的表达 ,错误的选项是......①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②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 ,特别是B淋巴细胞③HIV侵入人体后存在潜伏期 ,原因是潜伏期HIV复制能力较弱④感染HIV的人称为AIDS患者 ,应尽快治疗⑤目前还没有根治AIDS的特效药A.②③⑤ B.①④⑤ C.②③④ D.①②③27.(11年山东卷 )图示某些生物学概念间的关系 ,其中Ⅰ代表整个大圆Ⅱ包含Ⅳ .以下各项不符合关系的是A.Ⅰ体液Ⅱ细胞体液Ⅲ细胞内液Ⅳ组织液B. Ⅰ突触Ⅱ突触前膜Ⅲ突触后膜Ⅳ突触小泡C. Ⅰ核酸Ⅱ核糖核酸Ⅲ脱氧核糖核酸Ⅳ信使RNAD. Ⅰ免疫Ⅱ特异性免疫Ⅲ非特异性免疫Ⅳ细胞免疫28.以以下图为人体特异性免疫发生的过程图解 ,以下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A.图示细胞中①的全能性最|||强 ,通过基因治疗方法改造血友病女患者的① ,她的儿子肯定不会患血友病B.A细胞不能特异性识别抗原 ,它还参与非特异性免疫其发挥作用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C.先天性胸腺发育不良的个体仍可发生局部体液免疫作用D.细胞④和⑥都有分泌功能 ,HIV病毒主要攻击细胞③二.简答题1.中|国寓言中有"火中取栗〞的故事:猫从火中拿取板栗时,因火烧爪而快速缩回,虽然板栗拿着了,但爪子还是被烧了,而偷到的板栗却给猴子吃了.假设左以以下图为"火中取栗〞的反射弧示意图,答复有关问题:(1)要确定这个反射弧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可用电刺激的方法进行测定.测定与判断的方法是__ .(2)如果不用实验,可据图判断E是感受器还是效应器,判断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假设E是猫爪中的感受器,写出猫"火中取栗〞时神经冲动的传导方向(用有关字母与箭头表示)__ .(4)猫"火中取栗〞的反射与人"望梅止渴〞的反射不同之处是2.以以下图甲示缩手反射相关结构,图乙是图甲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图丙表示三个神经元及其联系,其中"-○-<〞表示从树突到胞体 ,再到轴突末梢(即一个完整的神经元模式图) .据图答复:(1)甲图中f表示的结构是,乙图是甲图中(填字母)的亚显微结构放大模式图,乙图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2)缩手反射时,兴奋从A传到B的信号物质是.兴奋不能由B传到A的原因是.(3)图丙中假设①代表小腿上的感受器,⑤代表神经支配的小腿肌肉,那么③称为.假设刺激图丙中b点,图中点可产生兴奋,图丙中共有突触个.(4)图乙中神经递质由A细胞合成经过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融合,通过A细胞的作用,进入突触间隙.(5)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使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变化.3.(2021年四川卷 )以以下图为反射弧中神经 -肌肉接头的结构及其生理变化示意图 .(1 )发生反射时 ,神经中枢产生的兴奋沿___________神经传到突触前膜 ,导致突触小泡与前膜________________ ,释放神经递质 (Ach );Ach与Ach受体结合后 ,肌膜发生_______ ,引起肌肉收缩 .(2 )重症肌无力是自身免疫病 ,其病因是患者免疫系统把Ach受体当作抗原 ,使___________被激活而增殖、分化、产生Ach受体抗体 .Ach受体抗体与Ach受体特异性结合 ,造成Ach不能与Ach受体正常结合 ,导致_______________信号转换过程受阻 .(3 )临床上治疗重症肌无力的重度患者 ,可采用胸腺切除法 ,目的是抑制_________发育成T细胞 ,不能产生淋巴因子 ,从而抑制___________免疫的应答 .4. (2021年江苏卷 )图1表示北纬50°某地区不同月份母鸡平均产蛋数的波动情况 ,图2是母鸡繁殖活动的生理调节过程示意图 (甲、乙、丙表示器官 ,a、b、c表示相应激素 ) .请答复以下问题:(1)由图1可知 ,影响母鸡月产蛋数的主要环境条件是 .(2)图2中激素a、器官丙的名称分别是、 .(3)图2中c→甲、c→乙的生理意义在于 .(4)激素a分子为一种多肽 ,其受体位于靶细胞的______ ,这是因为 .(5)从丙的静脉中抽取血液进行检测 ,血浆中含有的激素种类有 ____ (填以下序号 ) .①1种②2种③3种④3种以上(6)烷基苯酚是一类洗涤剂 ,其分子结构稳定 ,具有类似激素c的生理效应 .长期饲喂被烷基苯酚污染的饲料 ,会对器官甲、乙的分泌活动产生作用 ,从而引起激素c分泌量 ______ .5. (2021年新课标 )肺牵张反射是调节呼吸的反射之一,图(a )为肺牵张反射示意图.该反射的感受器位于肺中.深吸气后肺扩张,感受器兴奋,神经冲动经传入神经传入脑干,抑制吸气,引起呼气.答复以下问题:(1)图(a )中a、b、c、d是反射弧的组成局部,a是,b是,c是,d是.(2)人体要屏住呼吸必须受到图(a )中的调控.(3)图(a )中神经元①和②之间形成的突触(放大后的突触如图(b )所示)中,突触小体是神经元①的(填"轴突〞、"树突〞、"细胞体〞)末端膨大形成的,突触后膜位于神经元②的(填"轴突〞、"树突〞、"细胞体〞) .第2章单元测试一、选择题1.AAADC 6 .BCDCC 11 .CBBDB 16 .BABDA 21 .BBABB 26 .CBB二、简答题1. (1 )用电刺激E ,如A有反响 ,那么E为感受器(2 )因神经冲动的传递方向是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从突触结构分析 ,E是感受器(3 )E→D→C→B→A(4 )火中取栗是非条件反射 ,望梅止渴是条件反射2. (1 )感受器 d 胞体膜或树突膜(2 )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递质 ,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 )神经中枢 acde 3(4 )高尔基体突出前膜 (或细胞膜 ) 外排(5 )兴奋或抑制3. (1 )传出融合电位变化 (2 )B细胞化学信息向电 (3 )造血干细胞体液4.(1)日光照时间 (2)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卵巢(3)通过负反响以维持激素c水平的相对稳定(4)细胞膜上激素a不能通过具有选择透过性的细胞膜(5)④ (6)抑制减少5. (1 )神经中枢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2 )大脑皮层 (3 )轴突细胞体生物导学案第2章第4节免疫调节【学习目标】A:概述免疫系统的组成、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以及解释免疫失调病B:1.到达A层要求2.根据教材的资料进行分析类比和归纳【学习重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习难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学习方法】归纳总结、类比法、小组讨论法【完成时间】60分钟一.免疫1.概念:是指机体识别"自己〞排除"非己〞的特殊的保护性生理功能.病毒感染:________免疫和________免疫共同作用2、二次免疫的特点?如图用图形表示? 用箭头和文字说明原因?3、为什么有人感冒一次后,不久又感冒了?4、预防接种的目的主要是什么?D.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可能相同5向日葵和番茄都能产生果实和种子 ,向日葵的果实是平时我们吃的 "瓜子〞 .在上述两种植物的开花期间 ,遇到连续的阴雨天 ,影响了植物的传粉 ,管理人员及时喷洒了一定浓度的生长素 .以下关于采取这一措施产生结果的表达中 ,正确的选项是A.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 ,产量未受影响B.番茄形成无子果实产量未受影响;向日葵形成无子果实产量下降C.两种植物都能形成无子果实 ,产量下降D.番茄形成有子果实 ,产量上升;向日葵不能形成无子果实6生长素浓度对植物不同器官的作用效果相同的是A.根的向地性和茎的背地性B.植物的向光性和顶端优势C.茎的背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D.根的向地性和植物的向光性7.以下有关植物激素调节的表达 ,不正确的选项是A.使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处理扦插枝条 ,能提高插条的成活率B.使用一定浓度的赤霉素处理芹菜幼苗 ,能提高芹菜的产量C.使用一定浓度的脱落酸处理浸泡过的小麦种子 ,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D.使用一定浓度的乙烯利处理凤梨 ,能让凤梨提前上市8.右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 .以下表达正确的选项是A.在茎的向光性实验中 ,假设测得茎向光 -侧的生长素浓度为b点浓度 ,那么背光 -侧的浓度 -定在de之间B.假设c点表示某植物顶芽的生长素浓度 ,那么ce段可表示最|||靠近顶芽的侧芽中的生长素浓度C.在利用生长素作用原理来培育无子番茄时 ,所用生长素浓度应低于e点浓度D.假设c点表示促进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 ,那么a、d点分别表示促进根、芽生长的最|||适宜浓度9.植物激素或植物生长调节剂在农、林业生产上具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有关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利用脱落酸可促进种子萌发B.利用乙烯利可促进果实成熟C.利用一定浓度的2 ,4 -D可促进插条生D.利用一定浓度的赤酶素溶液处理生长期的芦苇可促使其纤维明显增长10.某同学设计一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 - -萘乙酸对扦插枝条生根的影响 .以下有关他的设计和分析不合理的是A.研究性课题是不同浓度的萘乙酸对植物插条生根的影响B.配制浓度分别为1000mg/L、10mg/L、0.1mg/L、1ug/L、0.01ug/L的萘乙酸溶液C.实验中不同浓度的萘乙酸溶液浸泡不同插条的时间长短存在一定的梯度D.本实验属于对照实验11.跟据所学知识判断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A.图中能直立生长的是①、④和⑥。
生物必修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细胞膜的主要功能是:A. 保护细胞B. 控制物质进出C. 传递信息D. 能量转换答案:B2. 以下哪个选项不属于细胞器?A. 线粒体B. 内质网C. 高尔基体D. 细胞核答案:D3. 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量的变化规律是:A. 先加倍后减半B. 先减半后加倍C. 保持不变D. 先减半再减半答案:A4. 光合作用中,光能被转化为:A. 化学能B. 热能C. 机械能D. 电能5. 以下哪个过程不属于细胞呼吸?A. 有氧呼吸B. 无氧呼吸C. 光合作用D. 糖酵解答案:C6. 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是:A. 纤维素B. 蛋白质C. 脂质D. 核酸答案:A7. 酶的催化作用特点是:A. 高效性B. 特异性C. 可逆性D. 以上都是答案:D8.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凋亡的特征?A. 细胞体积增大B. 细胞核消失C. 细胞膜破裂D. 有序的细胞死亡答案:D9. 细胞周期中,DNA复制发生在:B. S期C. G2期D. M期答案:B10. 细胞分化的实质是:A. 细胞数量的增加B. 细胞形态的改变C. 基因的选择性表达D. 细胞功能的丧失答案:C11. 以下哪个激素不是由内分泌腺分泌的?A. 胰岛素B. 甲状腺素C. 肾上腺素D. 消化酶答案:D12.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衰老的特征?A. 细胞体积增大B. 细胞核增大C. 细胞内水分减少D. 细胞分裂能力增强答案:C13.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癌变的特征?A. 细胞形态改变B. 细胞膜上的糖蛋白减少C. 细胞分裂能力增强D. 以上都是答案:D14.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A. 细胞凋亡是有序的,细胞坏死是无序的B. 细胞凋亡是被动的,细胞坏死是主动的C. 细胞凋亡是可逆的,细胞坏死是不可逆的D. 细胞凋亡是病理性的,细胞坏死是生理性的答案:A15.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周期的调控机制?A. 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B. 细胞周期蛋白非依赖性激酶C. 细胞周期蛋白独立性激酶D. 细胞周期蛋白无关性激酶答案:A16.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凋亡的调控因子?A. Bcl-2B. CaspaseC. FasD. 以上都是答案:D17.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衰老的分子机制?A. DNA损伤B. 蛋白质合成错误C. 细胞内自由基积累D. 以上都是答案:D18.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癌变的分子机制?A. 原癌基因激活B. 抑癌基因失活C. 细胞周期调控失常D. 以上都是答案:D19.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共同点?A. 细胞膜破裂B. 细胞内水分减少C. 细胞内DNA断裂D. 细胞内酶活性丧失答案:C20. 以下哪个选项是细胞周期的调控因子?A. CyclinB. CDKC. p53D. 以上都是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取决于膜中的_________含量。
生物必修三章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下列哪项不是细胞膜的主要功能?A. 物质的进出B. 细胞的保护C. 细胞的分裂D. 细胞间信息传递答案:C2. DNA复制时,需要哪些酶?A. 限制性内切酶B. DNA聚合酶C. 反转录酶D. 核酸酶答案:B3. 以下哪个过程不涉及基因重组?A. 减数分裂B. 转化C. 转导D. 转染答案:A二、填空题1. 细胞周期中,______期是细胞生长的主要阶段。
答案:间2. 植物细胞中,______是细胞壁的主要成分。
答案:纤维素3. 基因突变是指DNA分子中发生______的改变。
答案:碱基序列三、简答题1. 简述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答案:细胞凋亡是一种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由基因控制,细胞内出现凋亡小体,细胞膜不破裂,不引起炎症反应;而细胞坏死是一种非程序化的细胞死亡过程,通常由外界因素如物理、化学损伤引起,细胞膜破裂,释放内容物,可能引起炎症反应。
2. 解释什么是基因表达。
答案:基因表达是指基因信息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最终产生蛋白质的过程。
转录是DNA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翻译是mRNA在核糖体上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四、计算题1. 假设一个DNA分子含有1000个碱基对,每个碱基对的平均质量为600Da,求该DNA分子的总质量。
答案:1000个碱基对× 600Da/碱基对 = 600,000Da2. 如果一个细胞在连续分裂5次后,其数量变为32个,求该细胞的分裂速率。
答案:2^5 = 32,因此分裂速率为2。
人教版生物必修三(1-3)测试试题及答案生物必修三(1-3)测试题一、单选题1.下列物质中,正常情况下会出现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A. 蛋白质酶B. 糖原C. 神经递质D. 血红蛋白2.如图为人体体液之间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 图中A、C、D参与人体内环境的组成B. DNA解旋酶可以存在于B内C. 乙酰胆碱和激素可存在于C中D. D可以运输养料、二氧化碳、尿素和糖元等物质3.如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①、②、③、④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
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体液①中含有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B. ②内没有蛋白质C. ③内若产生乳酸会引起①、②、④内pH的剧烈变化D. ①、②、④是机体进行细胞代谢活动的主要场所4.分别向20m L的新鲜血浆中滴加相同浓度的稀盐酸和稀N a OH溶液,血浆酸碱度变化与滴加滴数的关系正确的是()A. B. C. D.5.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A.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机体的生命活动将受到威胁B. 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 肾脏随时排出内环境中多余的尿素、无机盐等D. 肝脏储存的肝糖原在血糖浓度下降时不断地释放到血液中6.动植物细胞均具有高尔基体,依据高尔基体囊泡内容物对细胞作出的判断,正确的是()A. 若为消化酶,则一定会被排出细胞到达内环境中B. 若为神经递质,则该细胞会出现核膜核仁周期性变化C. 若为胰岛素,则该细胞表面有神经递质、血糖、胰高血糖素的受体D. 若为抗体,则该细胞能特异性识别抗原7.下列各项与下丘脑功能无直接关系的是()A. 机体调节内分泌活动的枢纽B. 血液pH的稳态C. 体温的恒定D. 血糖稳态的调节1 / 138.如图为人体的生命活动调节示意图,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A. 饮水过少时,激素D作用的靶器官主要是肾小管和集合管B. 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的A→C→D→E属于体液调节C. 人的手被针扎时,其调节过程通过A→B→E来实现,属于神经调节D. 体温调节过程中的内分泌腺C包括下丘脑、胸腺、肾上腺和甲状腺9.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A. 摄入过多过咸的食物后,会引起细胞内液的量增加B. 骨骼肌纤维内乳酸积累较多,会引起细胞体积增大C. 剧烈运动引起的大量出汗会导致失水过多,从而抑制抗利尿激素的分泌D. 人体静脉注射一定量的0.9%NaCl溶液后,将导致细胞内液中Na+浓度大于细胞外液10.下列不属于内环境稳态范畴实例的是:A. HCO3﹣与HPO42﹣等离子共同作用,使血浆的pH维持在7. 35~7. 45B. 人体内的吞噬细胞清除衰老、破损和异常的细胞C. 进行高强度的体育锻炼一星期,肌细胞内肌蛋白的含量基本不变D. 人在剧烈运动出很多汗后,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会升高11.以下关于人体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泪液中的溶菌酶清除侵染机体细菌的过程属于体液免疫B. 对同种抗原的二次免疫主要通过初次免疫存留的抗体发挥作用C. 先天性胸腺缺失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完全丧失D. HIV侵染人体的T细胞只影响细胞免疫过程12.下列与每人体健康有关的说法中,错误的是A.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主要攻击人体内的B淋巴细胞B. 糖尿病患者的血浆渗透压一般高于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C. 癌症的发生与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低下有关D. 系统性红斑狼疮和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自身免疫病13.下列有关免疫的叙述,正确的是()A. 相同病毒再次感染人体时,机体通过记忆细胞产生抗体B. 侵入靶细胞内的病毒可被效应T细胞直接杀死C. 抗生素杀死人体内环境中的细菌属于体液免疫D. DNA疫苗(DNA片段)不能直接诱发机体特异性免疫14.下图表示人体通过体液免疫消灭破伤风杆菌外毒素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 细胞2、细胞3均起源于造血干细胞B. 仅细胞4中含有合成物质a的基因C. ②、③过程与细胞膜上蛋白质无关D. 细胞4、细胞5均属于保留分裂能力的细胞人教版生物必修三(1-3)测试试题及答案3 / 1315. HIV 能通过细胞表面的CD4(一种受体蛋白)识别T 细胞(如图甲),如果给AIDS 患者大量注射用CD4修饰过的红细胞,红细胞也会被HIV 识别、入侵(如图乙)。
生物必修三前三章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1.5分)2.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A.O2、CO2、血红蛋白、H+ B.过氧化氢酶、抗体、激素、H2OC.纤维蛋白原、Ca2+、载体 D.Na+、HPO42-、葡萄糖、氨基酸3.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活性最高,在血浆中活性很低。
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
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5.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B.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C.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增强 D.抗利尿激素使细胞吸水能力减弱6.两人在空腹状态下,同时一次性口服葡萄糖100g,然后每隔1h测定一次血糖含量,将结果绘成以下曲线,根据下图分析,正确的是A.0h~1h,a体内的胰岛素分泌量比b多B.3h~4h,a体内的胰高血糖素较0h~1h分泌量下降C.b血糖在1h~2h较高是因为体内胰高血糖素量没有减少D.b血糖在2h后下降是由于血糖氧化分解和合成糖原所致7.体温调节中枢和体温感觉中枢分别在()A.脑皮层,下丘脑 B.下丘脑,大脑皮层C.下丘脑,下丘脑 D.大脑皮层,大脑皮层9.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的神经元。
若在箭头处施加一强刺激,则a点不能测到膜内外电位变化,而b、c、d、e四个点都能测到膜内外电位有变化,该现象说明了A.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B.兴奋在神经元内的传导是双向的,而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C.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通过神经递质与特异性受体相结合的形式传递兴奋D.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时,这个部位膜的电位由外正内负变为内正外负. 10.下列有关血糖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下丘脑既可以使血糖升高,又可以使血糖降低B.血糖升高是神经调节,血糖降低是体液调节C.血糖升高是体液调节,血糖降低是神经调节D.下丘脑可以使血糖升高,垂体使血糖降低11.绿色植物倒伏后,它的茎杆能部分恢复直立状态,引起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受重力影响 ,向地性B.受重力影响,背地性C.受水的影响,向水性D.受光的影响,向光性12、兴奋的传导在体内只能是单向的,下列对这点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突触小体中有突触小泡,小泡中有递质B.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里,使另一种神经元兴奋或抑制C.突触后膜中突触小泡内没有递质存在D.兴奋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给另一神经元的胞体或树突13、关于体液免疫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有的抗原可以直接刺激B淋巴细胞B.抗体是由B淋巴细胞分泌的C.抗体一般可以直接杀死入侵的细胞D.记忆B细胞经迅速增殖分化,可以形成大量的效应T细胞14、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发挥免疫作用的机制是:()A.与抗原结合使其失去活性B.直接吞噬靶细胞将其分解C.将抗原呈递给B淋巴细胞D.激活靶细胞内的溶酶体酶15.若一个人的胸腺先天发育不良,可能造成的结果是()A.体内没有B细胞而仅仅有T细胞B.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乘机而人C.只保留有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和部分体液免疫功能D.有免疫功能的球蛋白合成能力减弱16.在制备蛇毒抗毒素血清时,需将灭毒的蛇毒液注入家兔体内引起免疫反应,参与这一免疫反应的细胞有A.吞噬细胞、效应B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B.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C.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浆细胞D.吞噬细胞、记忆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17.右图中的X代表的细胞是()A.效应T细胞 B.效应B细胞C.吞噬细胞 D.癌细胞18. 下列关于生长素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生长素能够促进插条生根 B.生长素浓度越高,植物生长越快C.除掉顶芽可以促进侧芽生长 D.植物的向光性运动是生长素不均分布所致19.下列各项中,不属于过敏反应特点的是A.由机体初次接触过敏原刺激引起B.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C.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性差异D.组织胺等物质的释放直接引起相关的症状20. 人受惊吓后,体内某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比正常时要高,这种物质很可能是()A. 激素B. 血糖C. 酶D. 抗体21.肾小管与其周围毛细血管之间水分的交换是通过渗透作用完成的。
如果流经肾小管的原尿中葡萄糖浓度明显增高,并且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那么最终排出的尿液量将会A. 增加B. 减少C. 不变D. 不确定24.下列与免疫失调无关的疾病是()A.过敏性鼻炎B.血友病C.艾滋病D.系统性红班狼疮27.下列属于人体的第二道防线的是A.皮肤角质层细胞屏障作用 B.胃粘膜起保护作用C.白细胞的吞噬作用 D.淋巴细胞的杀伤作用22.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此图给你的信息是()A.生长素对3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二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却抑制了芽的生长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29.下列属于特异性免疫的一组是A.白细胞的吞噬作用和接种卡介苗 B.种牛痘预防天花与皮肤的屏障作用C.患过麻疹的人不再患麻疹和注射百日咳针后不再患百日咳D.溶菌酶的杀菌作用与服用小儿麻痹预防糖丸30.下列不属于抗原特性的是A.异物性B.大分子性C.多样性 D.特异性35、下图表示生长素浓度对植物根、芽和茎生长的影响,与此图无关的结论是()A、生长素对三种器官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B、A、B、C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分别是促进根、芽、茎生长的最适宜浓度C、D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和芽都具促进作用D、幼嫩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灵敏,成熟的细胞对生长素反应不灵敏36、下列关于顶端优势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切除顶芽,切口涂以高浓度生长素,侧芽生长被抑制B、除去顶芽,侧芽生长被抑制C、顶芽优先生长时,侧芽生长受到抑制D、顶芽生长衰弱,促进侧芽生长37、对4株具顶端优势的植株分别进行下列四种处理,有一株长出侧芽,指出是哪种处理A、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上富含生长素的琼脂小块B、去顶后在断口上放一琼脂小块C、不去顶D、不去顶,在侧芽涂以低浓度的生长素38、切开凸凹不平,发育不均匀的西瓜,发现其凹侧的种子发育不良或未发育,这种现象可解释为()A、种子的发育需要果实提供营养B、无种子的子房绝对无法发育成果实C、光照不均匀使生长素分布不均匀D、发育着的种子里合成的生长素能促进子房发育39、“秋风扫落叶”,但路灯下的树叶总是迟于其他部位脱落,最主要的原因是()A、路灯下的树叶照光时间长,通过光合作用积累的养料多B光照抑制了脱落酸的合成C、夜晚的光照抑制了顶端优势D、光照促进了生长素的合成40、为了验证胚芽鞘尖端确实能产生某种促进生长的物质,用胚芽鞘和琼脂块等材料进行实验时,对照实验的设计思路是()A、完整胚芽鞘分别置于单侧光照射和黑暗条件下B、胚芽鞘尖端和未处理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C、未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和放过尖端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D、胚芽鞘尖端和置于胚芽鞘尖端一段时间后的琼脂块分别置于胚芽鞘切面的同一侧41.在人体内,神经冲动的传导不可能由()A.轴突→树突→细胞体B.轴突→细胞体→树突C.树突→细胞体→轴突D.细胞体→树突→轴突二.非选择题.(45分)42.右图是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图。
(1)图中虚线内物质总称为,其中A代表,B代表,C代表。
(2)填写图中D、E系统的名称:D ;E 。
(3)从图中可以看出,维持内环境渗透压的Na+和Cl_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进入内环境要经过、系统。
(4)体内细胞产生的代谢废物如尿素,从内环境排出体外要经过和系统。
而CO2的排出则要经过、系统。
43.(11分)下图表示人体体温调节模式简图(虚线表示激素调节)。
请据图回答。
(1)写出图中字母所表示的结构名称:ABGH(2)写出a、c两种激素的名称:ac(3)人体主要的散热器官是,当人体在高达40℃环境中工作时,主要的散热方式是。
(4)在a、b、d参与的体温调节过程中,当人体体温上升后,a的分泌量会减少,这种调节方式被称为是调节。
(5)由图知人体体温的相对稳定是由和系统共同维持。
44.(10分)回答有关免疫问题。
(1)抗原的化学成分为。
当细胞表面的识别受体受到抗原刺激时,该细胞增殖、分化为细胞,制造大量的抗体分泌到血液中。
(2)HIV主要攻击人体内的,最终导致人体的全部丧失。
(3)将一只A品系大鼠的皮肤小片移植到另一只不同品系大鼠的背部,10天后,因反应脱落,这是细胞所起的作用。
(4)上图表示将抗原注射到兔体内后抗体产生量的变化。
当注入抗原X,抗体产生量的变化是曲线A。
若第8天,同时注射抗原Y和X,图中表示对抗原Y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表示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是曲线,其特点是,这是因为初次免疫反应时产生的细胞的作用。
若第8天不注射抗原X,则以后对抗原X的抗体产生量变化的是曲线。
45.(9分)下面图示中,图甲是反射弧的结构模式图,a.b.d.e.f是反射弧的组成部分,图乙是甲图中某一结构的亚显微结构模式图。
请据图回答:(甲)(乙)(1)图甲中的f表示的结构是,d表示的结构是,b表示的结构是。
(2)当人体发生反射时,兴奋从A到B传递的信号物质是,它是由A细胞合成,经过____________包装加工,形成突触小泡,突触小泡再与________融合,通过A细胞的________作用进入突触间隙。
(3)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与相应神经递质结合引起B细胞产生__________使突触后膜的电位发生变化。
(4)图乙中的B是下一个神经元的或。
兴奋不能从A传到B的原因是。
46.右图表示植物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请据图回答:(1)促进茎生长的生长素最适浓度为 mol/L,此浓度对根的生长的效应是。
(2)A点所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依次是、对芽生长的效应、对根生长的效应(3)B点对应的生长素浓度对茎生长的效应是。
(4)从图中分析,根、芽、茎对生长素浓度的敏感性有差异,三者敏感程度依次增强是。
(5)纵观三条曲线可见生长素对同一植物的不同,单独看一条曲线表明生长素具有。
(6)若想培养无根豆芽,配制的生长素浓度应为。
生物必修三模拟试题3 答案1-5ADBDC 6-10 ABBBA 11-15 BCADB 16-20 CABAA21-25ABBBB 26-30CCCCC31-35DDDBD 36-41BBDBCD42(1)内环境血浆组织液淋巴(2)消化系统泌尿系统(3)消化系统循环(4)循环系统泌尿循环呼吸43.(1)A.下丘脑B.垂体G.肾上腺H.甲状腺(2)a 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 c 肾上腺素(3)皮肤蒸发散热(4)(负)反馈(5)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44.(1)蛋白质或糖蛋白 B淋巴浆(2)T细胞免疫能力(3)排异 T(4)C B 二次免疫应答反应快而强,产生的抗体多记忆B D45(1)效应器神经中枢传入神经(2)神经递质高尔基体突触前膜胞吐(3)兴奋或抑制(4)细胞体膜或树突膜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因此神经元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方向的46.(1)10-4 抑制(2)促进促进抑制(3)即不促进也不抑制(4)茎,芽,根(5)敏感程度两重性(6)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