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 格式:docx
  • 大小:14.18 KB
  • 文档页数:3

下载文档原格式

  / 7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型

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现有的体制和政策条件下,坐享超额垄断利润,客观上加剧了实体经济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十二五期间,我国金融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商业银行也将进入战略转型期,事实上,这种战略转型在一些先进的银行已经开始。一个银行要想成功,不是赢在起跑线上,而是赢在转折点上,未来3-5年将是一个关键时期。

一、我国银行业战略转型的外部动因

(一)资本约束更加严格

最近,我国监管部门由于担心经济放缓,推迟了巴塞尔协议Ⅲ的实施,但其大方向不会改变,银行所面临的资本约束将更加严格。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回报率平均20%左右,资本充足率监管要求是10%。实施巴塞尔协议Ⅲ以后,资本充足率要求提高到12%-14%。如果现有经营模式不变,银行资本回报率会降至15%以下,低于全社会平均资本回报率。这样一来,银行再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有可能形成资本补充的恶性循环。我国商业银行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战略转型寻求新出路。

(二)利率市场化日益临近

当前,中国商业银行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垄断利差。十二五规划提出,利率市场化将是在5-10年内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走势就是银行存贷利差收窄,导致银行利润的滑坡。有人以为,这一轮利率市场化可能还是雷声大雨点小,国内银行将继续得到保护。不过回头看看,上世纪80年代美国的Q条例,那在当时是不得不取消的。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也一样,它不完全取决于主观意愿,而是经济、金融以及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结果。面对利率市场化的临近,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遭到了空前的挑战,加快战略转型无疑是商业银行的必由之路。

(三)金融业竞争不断加剧

未来几年,随着金融危机的逐渐平息,外资银行将大量涌入,成为中国国内市场的重要竞争者。经过本轮高利贷风潮,民间资金也将逐步纳入正规金融体系,各类私有资本性质的小型金融机构将大量涌现。加之,股份制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等不断发展壮大,我国金融格局将发生重大改变,银行业竞争将显着加剧,市场份额面临重新划分,银行业的垄断优势也将逐渐消退。

(四)金融脱媒不可避免

未来几年,金融脱媒趋势在我国将会有更快的发展,从而给银行带来经营压力。金融脱媒分为两种,资本性脱媒和技术性脱媒。资本性脱媒是由于直接融资市场兴起而引起的,体现在银行资产和负债两个方面的去中介化。上世纪80-90年代香港就曾经历过资本性脱媒的打击,当时银行数量锐减近了1/3。另一方面,技术性脱媒也日益突出,它主要发生在银行的支付中介环节。支付本身是借助IT系统支持,这一功能过去都是由银行垄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银行的中介地位受到网络公司的挑战。Engler 和Essinger 的研究表明,未来银行最大的竞争性威胁来自非银行方面,特别是网络信息领域的市场进入者,汇丰银行2010年就将最大潜在竞争对手定为谷歌公司。现在看来,上述两种脱媒的趋势都越来越严重,这必然使银行传统利差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如果没有其他非利差收入补充,整体利润水平就会受很大影响。

(五)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

按照十二五规划,中国将逐步从单纯追求GDP指标转向调整结构和改善民生。未来几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由外需主导转向内需主导,内需由投资主导转向消费主导,消费将由集团消费、政府消费转向个人消费主导,同时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经济中作用发挥更大作用,产业结构将发生重大转变,大量高耗能、高污染行业将被淘汰,绿色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将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些变化将导致相应的金融需求发生大幅度改变,商业银行必须对传统的发展模式、业务结构和资产组合作出相应的调整。本轮宏观调控下来,许多银行在政府平台、房地产、铁路公路等方面信贷投放很大,期限也比较长,这与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相适应,下一步要进行优化调整,这也是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面。

(六)人民币国际化提速

人民币国际化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且最近出现了加速的趋势。它将给我国银行业带来众多机遇,同时也提出严峻的挑战。首先,人民币国际化会造成中资银行的客户流失。外资银行一直以来在香港等境外市场具有主导地位,人民币国际化为其大规模拓展内地市场提供了契机。这些银行凭借丰富的跨国经验,全力抢占国内市场,对中资银行构成较大的竞争压力。其次,人民币国际化还会带来货币替代风险。一旦国内经济不稳定,公众会在金融市场上通过各种外汇工具将手中资产大量地换为外币,对人民币形成需求冲击,使中国银行业的流动性和信用基础遭到损害。第三,人民币国际化还将使中资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更加困难。资产负债表从国内延伸到国际,来源于国际市场的资产和负债占比越来越大,这对国内银行的管理能力是新的考验。而且随着人民币利率和汇率改革的加速,国内银行亟待提高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的管理能力。

总之,上述几方面因素在今后几年内可能相继出现,也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会同时发生作用,从而对我国商业银行形成巨大的发展压力甚至生存威胁,这就构成了我国银行业加快推进战略转型的内在动因。

二、商业银行战略转型的主导方向

(一)面向中小微企业,降低资本消耗,提高风险溢价。

中国的经济问题主要是结构性问题,单纯追求总量扩张是没有出路的。在经济结构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推动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90%的就业是来自这部分企业的。十二五期间,政府将在这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银行也要主动适应这种转变,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

在传统理念下,银行喜欢选择低风险的大企业。虽然大企业风险较低,但议价能力比较强,利率可能下浮;中小微企业风险相对较高,但利率可以上浮,风险还可以得到相应的分散。

商业银行转向中小微企业,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不同的业务重点。可以做中小企业,也可以做小微企业、个体户等,客户越小,综合收益率越高。如何选择客户群,要看银行的管理水平、营销能力和发展战略。对于规模较小的银行,开发中小客户还能够增加基本结算户的数量,巩固基础客户群,增强业务发展的稳定性。对于中小银行,大客户一般很难做成基本户,而中小企业门当户对,相对容易做到。银行只有拿到了企业的基本户,才能进一步深度开发,扩大综合收益,提升金融服务的技术含量;同时,对这些企业的风险变动也会把握得更加准确。

(二)大力发展零售业务,积极开展财富管理与私人银行

在国际银行业,零售银行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来自于零售银行业务的利润是商业银行利润的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花旗、恒生、德意志、汇丰等银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度分别为69%、51%、55%和46%;其中,针对高净值客户的私人银行,其利润贡献度相当大,通常达35%~40%,而且金融危机后还出现了进一步的上升趋势。

当前,我国银行业的外部环境以及零售业务的特点,决定其将成为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首先,零售业务可以创造较高的手续费收入,在经济下行阶段,仍可保持相对稳定。其次,零售业务的信用风险较低,能够分散顺周期信贷投放带来的系统性风险。第三,零售业务资本占用较少,可以有效节约战略资源。第四,零售业务可以拉动储蓄存款的增长,这部分存款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对中小银行尤其重要。

商业银行在零售业务转型中,既要注重发挥网点、网络以及基础客户群的现有优势,又要挖掘内部潜力,加快产品创新,提升服务效能。特别是要适应不同客户的需要,提供多样化和个性化的服务:针对高收入阶层,重点提供理财咨询、信托、代客投资的组合服务;针对中等收入阶层,重点提供消费信贷、信用卡的组合服务;针对低收入阶层,重点是代收代付、借记卡的组合服务。要针对资本市场发展的现状,开发更多投资产品。

对于先进银行,还应当加快由传统的融资中介转向财富管理,特别是发展以私人银行为核心的高端业务,提高高端客户的贡献度。积极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不仅符合当前社会财富的变动趋势,还能促使银行进一步优化客户结构,改善内部管理和提升市场品牌。

(三)加大金融创新力度,提高中间业务占比。

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全部收入的15%左右,与国际化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到40-5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