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室 产房质量检查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1.57 KB
- 文档页数:2
医院产房安全管理标准及措施标准:1.产房应保持清洁整齐和适宜的温度、湿度,通风良好。
2.产房应备有必要的抢救药品和器械,随时保持效期和完好。
3.产房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制。
4.工作人员无传染病者。
非新生儿室工作人员不得入内。
谢绝参观、探视。
5.产妇在产后一般留观1-2小时,无特殊情况才可送回病房。
6.出生后的新生儿须作全身检查,测体重,验留脚印、系手圈、滴眼药等,然后送母婴室。
7.病历质量按照《病历书写规范》及《住院、门诊、急诊病历质量评分标准》执行。
8.工作人员进入产房时,必须穿专用衣、裤、鞋,戴好工作帽、口罩,接生和手术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9.医疗废物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实施。
措施:1、清洁卫生管理:清洁卫生管理是产房安全管理的第一步,包括常规清洁、消毒、灭菌和除尘等内容。
为了确保清洁卫生管理的落实,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清洁卫生制度,明确清洁卫生标准和要求,同时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每一项工作都符合规定。
2、设备设施维护:设备设施维护是保证产房安全的重要手段,包括对各种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保养等。
为了确保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医院应建立设备设施维护制度,对设备设施进行定期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设备设施的完好性和安全性。
3、消毒灭菌监测:消毒灭菌监测是保证产妇和新生儿安全的关键,包括对各种消毒设备的使用情况和消毒效果进行监测。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消毒灭菌监测制度,对消毒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记录和监测,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确保消毒灭菌效果达到规定标准。
4、医疗废弃物处理:医疗废弃物处理关系到产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置,包括分类、运输、处理等。
医院应建立完善的医疗废弃物处理制度,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类、运输和处理,确保不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人员培训考核:人员的培训和考核关系到产房安全管理的效果,应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考核措施,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医院应定期对产房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技能水平,确保工作人员能够正确应对各种安全问题。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患儿转接是医院医疗流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
因为患儿的转接质量直接影响到患儿的治疗效果和恢复速度,以及患儿在转接过程中的安全性。
下面我们来具体介绍一下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的制度和流程。
一、转接制度1.明确责任:制定明确的责任分工,明确每个环节的责任人员和职责,确保每个环节都有专业的人员负责。
2.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制定标准化的操作流程,包括患儿转接的时间、地点、内容等方面的要求,在操作过程中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操作。
3.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建立产房、病房、新生儿室之间的有效沟通机制,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交流。
4.制定患儿转接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患儿转接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患儿转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的预防和控制。
5.建立患儿转接质量评估制度:建立患儿转接质量评估制度,对每次转接进行评估和总结,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改进。
二、转接流程1.产房与病房患儿的转接流程:(1)产房护士接到患儿转入病房的通知后,将患儿的病历、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整理齐全。
(2)产房护士将患儿送至病房,与接受患儿的病房护士进行交接,交接时要详细说明患儿的病情、用药情况等。
(3)病房护士接收患儿后,要进行患儿的身份确认,确保患儿的信息和接收患儿的病房相符。
(4)病房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儿安排在相应的床位,并做好患儿的入院记录。
2.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的转接流程:(1)产房护士接到患儿转入新生儿室的通知后,将患儿的病历、检查结果等相关资料整理齐全。
(2)产房护士将患儿送至新生儿室,与接受患儿的新生儿室护士进行交接,交接时要详细说明患儿的病情、用药情况等。
(3)新生儿室护士接收患儿后,要进行患儿的身份确认,确保患儿的信息和接收患儿的新生儿室相符。
(4)新生儿室护士根据患儿的病情,将患儿安排在相应的床位,并做好患儿的入院记录。
三、转接注意事项1.在转接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沟通和交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避免因信息不完整而导致患儿治疗的延误或错误。
妇产科待产室新生儿产房职责、制度、抢救流程一、职责1. 负责新生儿的接生、护理和监护工作。
2.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和健康。
3. 负责新生儿的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和记录。
4. 及时发现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情况,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5. 参与危重新生儿的抢救工作,配合医生完成抢救措施。
6. 负责新生儿的喂养、洗澡、换尿布等工作。
7. 负责新生儿的病房管理,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和舒适。
8. 参与新生儿的定期检查和健康教育。
9. 完成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二、制度1. 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确保病房的安全和卫生。
2. 新生儿喂养制度:按时喂养,保证新生儿充足的营养和水分。
3. 新生儿洗澡制度:定期洗澡,保持新生儿皮肤的清洁和干燥。
4. 新生儿换尿布制度:及时换尿布,保持新生儿臀部的清洁和干燥。
5. 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制度:定时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6. 新生儿异常情况报告制度:发现新生儿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医生进行处理。
7. 新生儿抢救制度:参与危重新生儿的抢救工作,配合医生完成抢救措施。
8. 新生儿病房清洁制度:定期清洁新生儿病房,保持病房的清洁和卫生。
9. 新生儿健康教育制度:定期进行新生儿健康教育,提高家长对新生儿护理的知识和技能。
三、抢救流程1. 快速评估:接生后立即对新生儿进行快速评估,包括体温、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的监测。
2. 保持呼吸道通畅:新生儿出生后,立即清理呼吸道,确保呼吸通畅。
3. 正压通气:如新生儿呼吸微弱或暂停,立即进行正压通气,保证组织的供氧。
4. 气管插管和胸外按压:如新生儿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气管插管和胸外按压,恢复呼吸和循环。
5. 药物治疗:根据医生的指示,给予新生儿必要的药物治疗,如抗生素、呼吸兴奋剂等。
6. 扩容:如新生儿循环不稳定,给予扩容治疗,维持血压稳定。
7. 监测和记录: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密切监测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并做好详细记录。
儿科医生在产房和手术室的工作制度一、工作职责1.1 产房工作职责1. 新生儿接生:儿科医生在产房负责接生工作,确保新生儿的安全出生。
2. 新生儿评估:对新生儿进行身体健康评估,包括呼吸、心跳、体温等。
3. 疾病筛查: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筛查。
4. 抢救工作:产房内如遇到新生儿窒息、疾病等情况,儿科医生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5. 家长指导:向家长介绍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提高家长护理新生儿的技能。
1.2 手术室工作职责1. 术前评估:对即将进行手术的儿童进行身体检查,评估手术风险。
2. 术中配合:配合外科医生进行手术,负责儿童的生命体征监测。
3. 术后管理:对手术后儿童进行观察,确保儿童的术后恢复。
4. 疾病抢救:手术室内如遇到儿童突发疾病,需要立即进行抢救。
5. 家长沟通:向家长解释手术过程、风险以及术后注意事项。
二、工作流程2.1 产房工作流程1. 接生准备:产前与产科医生沟通,了解分娩计划,做好接生准备。
2. 接生操作:按照接生流程进行操作,确保新生儿的安全。
3. 新生儿评估:新生儿出生后,立即进行身体评估,记录评估结果。
4. 疾病筛查:对新生儿进行遗传性疾病、先天性疾病等筛查,并及时反馈结果。
5. 抢救工作:如遇到新生儿窒息、疾病等情况,立即进行抢救,并向上级医生报告。
6. 家长指导:向家长介绍新生儿的护理知识,提高家长护理新生儿的技能。
2.2 手术室工作流程1. 术前准备:与外科医生沟通,了解手术计划,做好术前准备。
2. 术中配合:按照手术流程配合外科医生进行手术,确保儿童的生命安全。
3. 术后管理:观察手术后儿童的恢复情况,及时向外科医生反馈儿童的术后状况。
4. 疾病抢救:如遇到儿童突发疾病,立即进行抢救,并向上级医生报告。
5. 家长沟通:向家长解释手术过程、风险以及术后注意事项,减轻家长的心理压力。
三、工作规范3.1 职业素养1. 尊重生命:尊重每一个新生儿和手术儿童的生命,尽职尽责地为他们提供医疗服务。
第1篇一、前言产科病区作为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保障母婴健康的重要任务。
然而,由于产科病区工作环境复杂,涉及新生儿、孕妇等多种人群,因此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尤为重要。
为了确保母婴安全,提高产科病区的工作质量,特制定本安全隐患排查报告。
二、排查范围及方法1. 排查范围:本次安全隐患排查范围包括产科病区病房、产房、新生儿室、孕妇休息区、医护人员办公区等。
2. 排查方法:本次排查采用现场检查、查阅资料、访谈等方式进行。
三、排查内容1. 环境安全隐患(1)病房:检查病房内是否存在安全隐患,如电源插座、开关是否损坏,墙壁、地面是否有裂缝,床铺、家具等是否稳固等。
(2)产房:检查产房内设备设施是否完好,如分娩床、胎儿监护仪、吸氧设备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新生儿室:检查新生儿室设备设施是否齐全,如婴儿暖箱、婴儿监护仪、消毒设备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4)孕妇休息区:检查孕妇休息区内设施是否齐全,如座椅、饮水机、垃圾桶等,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 医疗安全隐患(1)医护人员:检查医护人员是否具备相应的执业资格,是否存在超负荷工作现象,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2)医疗设备:检查产科病区内的医疗设备是否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药品管理:检查药品存放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存在过期药品、假冒伪劣药品等安全隐患。
3. 安全管理隐患(1)消防安全:检查产科病区内消防设施是否完好,消防通道是否畅通,是否存在违规使用明火现象。
(2)防盗安全:检查产科病区内门窗是否完好,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3)信息安全:检查产科病区内信息安全制度是否完善,是否存在泄露患者隐私等安全隐患。
四、排查结果1. 环境安全隐患(1)病房:发现2处墙壁裂缝,已安排维修;1处电源插座损坏,已更换。
(2)产房:发现1处分娩床存在安全隐患,已更换。
(3)新生儿室:发现1处婴儿暖箱存在安全隐患,已更换。
(4)孕妇休息区:发现1处饮水机损坏,已更换。
产房与病房、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与流程(一)产房与病房转接制度1、严格实施腕带识别制度,对神志不清、危重和无自主能力的病人使用“腕带”识别。
2、急诊产妇由急诊医生和护士负责护送至产房并与产房护士进行交班。
3、产妇出现临产表现时,病房护士应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及时将病人和病历送入产房;接班人员应及时检查胎心、宫缩、胎方位和宫口开大情况。
4、入产房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胎心、宫缩情况、胎膜是否已破、羊水量和阴道血量,产妇的治疗情况和卫生处置情况及其他特殊情况。
5、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后由产房护士护送回病房,和病房护士进行床旁交接。
6、出产房与病房护士交接内容包括: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情况、会阴伤口情况、母乳喂养(早吸吮、皮肤早接触)情况、治疗情况、卫生处置、皮肤情况和产后宣教的情况。
7、入产房和出产房交接后,病房护士和产房护士在交接本上双签名。
(二)产房与病房转接流程对产妇实施腕带识别→详细记录宫缩和胎心情况→急诊或病房医生和护士护送产妇至产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产妇产后在待产室观察2小时→产房护士护送产妇回病房→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一)新生儿查对制度1、给新生儿注射、用药时,除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外,还需查新生儿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母亲姓名、床号、新生儿出生时间、性别),三处核对无误后方可实施操作。
2、新生儿沐浴回病房时,须核对母亲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上的床号、母亲姓名。
母婴核对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3、在母婴同室内,新生儿更衣时或母婴出院更衣时,需核对新生儿床头卡、胸牌中的母亲床号与姓名、新生儿性别与手腕标识上的内容,核对无误后方可出院。
4、新生儿按摩前后均需核对床头卡,胸牌、手腕标识,三处无误后再入母婴同室。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1、当班护士接到接诊患儿通知,做好相关物品及抢救治疗准备。
2、患儿转至我室立即与转诊护士进行患儿病情交接。
新生儿室工作流程新生儿室是医院内专门负责接收和照顾新生儿的部门,其工作流程十分重要,涉及到新生儿的健康和生存。
下面将介绍新生儿室的工作流程,包括新生儿的接收、评估、监护和护理等方面。
1. 新生儿的接收当新生儿出生后,首先会被送往新生儿室进行接收。
接收新生儿的护士会对新生儿进行身体检查,包括测量体重、身长和头围等基本信息。
同时,护士会记录新生儿的出生时间、母亲的孕期情况以及分娩过程等重要信息。
这些信息对于后续的评估和护理非常重要。
2. 新生儿的评估接收新生儿后,护士会对新生儿进行全面的评估。
这包括观察新生儿的呼吸、心率、体温以及肤色等生命体征。
同时,护士会检查新生儿的反射、肌张力和肢体活动情况,以评估新生儿的神经系统功能。
此外,护士还会检查新生儿的皮肤、口腔和脐部等,以及进行听力筛查和先天性疾病的评估。
这些评估结果将有助于确定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和护理需求。
3. 新生儿的监护针对评估结果,护士会对新生儿进行相应的监护。
对于健康稳定的新生儿,护士会进行常规的监护,包括观察生命体征、保持体温、促进喂养和睡眠等。
对于需要特殊监护的新生儿,比如早产儿或有先天性疾病的新生儿,护士会根据医嘱进行特殊监护,包括呼吸支持、营养支持和药物治疗等。
护士会定期记录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和监护情况,以及向医生汇报新生儿的健康状况。
4. 新生儿的护理除了监护,新生儿室的护士还会进行全面的护理工作。
这包括给新生儿更换尿布、清洁皮肤、喂养和定时翻身等。
对于需要特殊护理的新生儿,护士会进行特殊护理,比如给予特殊药物、进行特殊喂养或进行特殊护理操作等。
护士会根据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和医嘱进行护理工作,并及时记录护理情况。
5. 家属教育在对新生儿进行护理的同时,新生儿室的护士还会进行家属教育。
护士会向新生儿的家属介绍新生儿的健康状况和护理情况,包括如何正确喂养新生儿、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如何观察新生儿的健康状况等。
同时,护士还会向家属传授新生儿护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以便家属在新生儿出院后能够正确护理新生儿。
产房、母婴同室质量标准
1、严格执行医疗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有预防护理过失和缺陷的预案,做到安全无缺陷或过失。
2、组织分工严密,各级人员职责明确,有工作程序,质量标准及检控方法。
3、无菌技术管理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健全,器械、敷料消毒合格率为100%,有预防产褥感染及婴儿皮肤感染的具体措施;对 HBsAg 阳性及 ASL 高的产妇(包括性病)婴儿应进行隔离;奶具做到一婴一瓶,一用一消毒;每周对工作人员的手指、咽部做一次细菌培养°,咽部培养有致病菌生长者,应暂调离工作岗位进行治疗,医护人员的手指不得检出沙门氏菌。
4、观察产妇、婴儿的异常情况,做到三及时:报告医师及时,抢救处理及时,护录及时。
三无:无漏产,无红臀,无抱错婴儿。
对体温不升或体重不足者,有可靠的保暖措施,喂养及护理符合要求,记录准确及时。
5、急救药品,器材齐备,性能良好,分类放置,急救药品、器材准备合格率为100%。
6、婴儿记录、床头牌、足印、手腕条填写完整正确,与其母亲床号、姓名、住院号一致。
7、环境管理达到清洁、整齐、有序,室内布局合理,
陈设规范,严格区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有定期清扫制度。
每月进行一次空气微生物监测,有监测登记。
8、正常分娩的婴儿,母乳喂养率≥90%。
9、产房、婴儿室质量达标率≥90%。
产房助产士与新生儿室交接流程孕前:1.孕妇入院后,助产士应与孕妇进行首次接触,了解孕妇的基本情况、病史和孕产史。
孕妇如有既往疾病或并发症,需及时告知新生儿室。
2.孕妇入院后,助产士应将孕妇档案交给新生儿室负责人,包括孕妇的基本信息、病史、孕产史以及进行产程记录、宫缩图等。
分娩过程:1.在分娩室,助产士应及时向新生儿室报告孕妇入院和分娩的相关情况,包括孕妇的基本信息、分娩进展、胎儿监护情况等。
2.当新生儿即将出生时,助产士应立即通知新生儿室准备接收新生儿。
3.当新生儿出生后,助产士将新生儿与母亲进行初次接触,包括清理婴儿口鼻、刺激呼吸等,并及时向新生儿室报告新生儿情况。
分娩后:1.在宫外孕儿儿保健单位就诊时,助产士将孕妇出院时的相关资料和医嘱交给新生儿室负责人,确保新生儿室了解孕妇的基本情况、病史和医嘱要求。
此外1.信息的准确性:助产士应确保向新生儿室提供准确、完整的信息,包括孕妇的基本信息、病史、分娩情况和新生儿的相关检查结果等。
2.实时沟通:产房助产士应与新生儿室保持实时沟通,及时传达重要信息和变化情况,确保新生儿室能够做好接收准备。
3.文档的规范性:所有交接的文档应规范、清晰,包括孕妇的个人信息、病历记录、分娩过程记录等,以便新生儿室能够准确理解、判断和处理。
4.医嘱的执行:助产士应将医嘱要求明确、清晰地传达给新生儿室,并在需要时进行必要的解释和说明。
5.护理的连续性:产房助产士与新生儿室的交接应确保护理的连续性,即使在交接时也能保证孕妇和新生儿的安全和护理需求。
总之,产房助产士与新生儿室之间的交接流程应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实时沟通、文档规范性、医嘱的执行和护理的连续性,以保证产妇与新生儿在整个分娩过程中得到安全合理的护理。
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与流程
(一)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制度
1、产科有新生儿需转至新生儿科观察、治疗时,一般通过请新生儿科会诊、电话通知入院二种形式。
2、当班医生或护士接到接诊患儿通知,做好相关物品及抢救治疗准备。
3、患儿转至新生儿室后,儿科医生、护士立即与转诊的产科医生或护士进行患儿病情交接。
3、根据病情予以正确的护理评估,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
4、认真查看出生记录,询问转诊医生患儿出生抢救治疗情况。
5、询问患儿两苗接种及新生儿疾病筛查情况。
6、严格执行查对制度,认真核对婴儿姓名牌(包括产妇姓名、性别、出生日期体重)、婴儿手圈、性别与出生记录是否一致。
7、做好接诊交接登记,确认无误与转诊护士签名于记录中。
8、为患儿做好各项入院处置,及时、准确的进行抢救与治疗。
(二)产房与新生儿室患儿转接流程
通知接诊→做好相关治疗准备→接诊患儿→判断病情→评估患儿→采取护理措施→查看出生记录→询问出生情况与治疗、疫苗接种事项→核对患儿手圈、胸牌与记录→完善交接记录与签名→做好入院处置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