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公开课
- 格式:ppt
- 大小:1.51 MB
- 文档页数:29
“咏物诗鉴赏”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物点。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猜诗谜)1.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
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
(打一植物)2.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
生平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
(打一动物)两首诗分别写的是什么物体?你为什么知道是它呢?——竹子,公鸡正是因为诗抓住了竹子有节,千枝万叶,不开花;公鸡头上有红冠,清晨打鸣这些事物显著的特点,我们知道了所写之物。
这类诗也正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新的一类诗——咏物诗。
二、介绍咏物诗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的“物”(山川河岳、草木虫鱼等)的特点 (形态、色彩或其所处的环境等)表达诗人的理想、志向、情怀的诗歌。
2.主要写作技巧: 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
所借之物既是作者的理想、旨趣、节操的化身,更是作品主旨和形象的载体。
3.标题的形式标志以物象为题,如《小松》、《子规》形式标志咏(题、赠、赞、赏)+物象,如《咏梅》、《赏牡丹》三、学习《葡萄》原文葡萄韩愈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
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
1.作者简介韩愈(公元768年—公元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
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25岁中进士,后任国子博士、兵部侍郎、吏部侍郎、潮州刺史等职,中间几度被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也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
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
咏物诗公开课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学习的是咏物诗,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
这首诗描绘了鹳雀楼的高耸与黄河的壮阔,展现了诗人胸怀壮志的豪情。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咏物诗的概念,认识咏物诗的特点。
2. 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人的豪情壮志。
3. 学会欣赏咏物诗,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理解咏物诗的概念,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难点:欣赏咏物诗,提高审美情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以图片展示鹳雀楼和黄河的壮阔景象,引发学生对咏物诗的兴趣。
2. 讲解咏物诗的概念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咏物诗。
3. 分析《登鹳雀楼》的意象、意境和情感,解读诗人的豪情壮志。
4. 欣赏其他咏物诗,如杜甫的《望岳》、李白的《庐山谣》等,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5. 随堂练习: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尝试创作一首咏物诗。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登鹳雀楼》意象:鹳雀楼、黄河意境:高耸、壮阔情感:豪情壮志七、作业设计1. 请学生背诵《登鹳雀楼》。
2. 请学生结合生活中的物品,创作一首咏物诗,并附上创作思路和感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学生对咏物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能够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在欣赏其他咏物诗时,学生表现出较高的审美情趣。
但在创作咏物诗时,部分学生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拓展延伸:邀请学生分享生活中的物品,进行咏物诗创作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1. 咏物诗的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描写自然景物或物体为主,借物抒情的诗歌形式。
它通过对物象的细致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2. 《登鹳雀楼》的意象:鹳雀楼、黄河是诗中的主要意象。
鹳雀楼象征着高远和志向,黄河则象征着壮阔和力量。
3. 意境与情感:诗中的意境是通过鹳雀楼和黄河的描绘来展现的,高耸和壮阔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豪情壮志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