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庆客户关系管理案例分析教学内容
- 格式:ppt
- 大小:725.50 KB
- 文档页数:15
案例分析一:王永庆卖米少年时代的王永庆,家境贫穷,连裤子都买不起,每天都穿着他母亲用面口袋给他改的一条裤子,上边还印有“中美和资”的字样。
家里勉强把他供到小学毕业,王永庆15岁时到一家米店里做小工。
聪明的王永庆,在工作之余留心观察卖大米的诀窍和学问,第二年他央求父亲支持他,他要开一家属于自己的米店。
他父亲从亲戚朋友那里东拼西凑借来200台币,不久王永庆的米店就开张了。
由于资金少,王永庆的米店地处边远,门面又小,这对于小小嘉义县城的其他30多个米店来说,根本就够不上威胁。
而离王永庆的米店不远处就有一家日本人开的米店,既批发又零售,谁又能到这家少年开的不起眼的小米店来买米呢,坐等不来,那就主动出击,王永庆背起米袋,走街串巷,一天到晚累得够呛,但米店的生意还是不见起色。
一天,王永庆在米店里望着米仓里的米发呆,突然一拍大腿,“有了!”,他喊来两个弟弟,开始干了起来。
原来,因为那时碾米技术相对落后,当时的米中有好多没有脱干净,其中还有不少小石子、小木棒等类的杂质。
王永庆和他的弟弟,干到半夜,把第二天要卖的米中的这些杂质,一粒一粒地拣出来。
从此以后,买米的大婶口口相传,说王永庆卖的米几乎不用淘洗,由此米店的生意开始红火起来。
这就是王永庆卖米的第一招:“眼睛向内”,即让自己的产品物有所值。
当时由于条件落后,电话的使用很不普遍,买米一定要到街上的米店去买。
而这对客户来说实在是很不方便,一时不留意就可能会在要煮饭的时候,才猛然发现没米了,然而对于米店而言,则必须要等客户上门才会有生意。
一个大雨滂沱的夜晚,王永庆忙完米店的工作刚要上床睡觉,门外梆梆地敲门。
打开门一看,是铁路对面旅馆的厨师,说刚刚来了两个客人还没吃饭,恰巧旅馆里没米了,他叫王永庆送点米过去。
王永庆卖的米一斤只赚一分钱,但为了信义为了父亲经常在他耳边说的那句古训:“不惜钱者有人爱,不惜力者有人敬”,他没有钱,但有的是力气,王永庆量了米,冒雨给那家旅馆送了去。
主要案例之分析参考第1章分析:推销是成功营销的基础;推销要用心去做;推销也有技术(把握顾客需求心理)。
分析:目的在于“抓眼球”、吸引顾客。
其实,羊毛出在羊身上。
分析:免费试用主要是利用顾客贪便宜心理吸引顾客参与体验,激发购买欲望,不应变相收取如何费用,以免引起顾客反感。
硬汉影星史泰龙的“自我推销”经历史泰龙是享誉世界的电影明星,但鲜为人知的是他年轻时候遭遇的挫折。
史泰龙年轻时穷困潦倒,在他30岁生日时,饱受穷困之苦的他面对妻子用1.5美元买来的生日蛋糕发誓说:“我一定要摆脱贫困!”他当时梦想当演员,于是就到纽约去找电影公司应聘推销自己。
由于史泰龙的英语发音不标准,长相又不怎么样,虽然他跑了50多家电影公司,但是都遭到了拒绝。
他当时只有一个想法:“过去不等于未来,过去的失败不等于未来会失败。
”他继续找电影公司应聘,又被拒绝了50多次,但他仍然坚持自己的想法:“过去不等于未来。
”他回过头又去找应聘过的电影公司继续推销自己,结果还是被拒绝,他失败了150多次之后心中还是那个想法:“过去不等于未来。
”在经历这么多失败之后,史泰龙推销自己做演员的信念未变,但他改变了策略。
他用一段时间写了一个剧本,然后拿着剧本向电影公司推荐自己。
在失败了180多次之后,终于有一家电影公司同意用他的剧本,但还是不让他当演员,于是他拒绝了这家电影公司的要求,一直到第186次应聘,史泰龙才如愿以偿当上了演员,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史泰龙演的第一部电影《洛基》就是他自己编写的剧本并一炮走红,成就了全球演艺界的硬汉演员,成为了全球片酬最高的男演员之一。
问题:史泰龙的“推销”经历对于推销工作有什么启示?分析:从营销的视角,人本身也是一种“产品”,也需要推销;如何产品的推销都不会一帆风顺,需要持久的努力才可能成功。
第2章搭话儿见功夫有一天,一位年轻的女士来到某服装店服装柜台前,仔细打量着挂在衣架上的几款鄂尔多斯牌羊毛衫。
随后,她从衣架上取下一款黄蓝相间几何图案的羊毛衫,端详了一会儿对营业员王莉说:“请问这件羊毛衫多少钱”?“758元。
第一章客户关系管理导论本章的学习目的和要求了解客户关系管理产生和发展的背景理解客户关系管理理论与实践误区掌握客户关系管理的内涵、本质1.1 客户关系管理的产生与发展客户关系管理:老瓶新酒老瓶:理念--用户就是上帝新酒:信息技术扩大了你的信息处理能力王永庆卖大米的故事王永庆小学毕业后,到一家小米店做学徒。
第二年,他用借来的200元钱作本金自己开了一家小米店。
为了和隔壁那家日本米店竞争,王永庆颇费了一番心思。
当时大米加工技术比较落后,出售的大米里混杂着米糠、沙粒、小石头等,买卖双方都是见怪不怪。
王永庆则多了一个心眼,每次卖米前都把米中的杂物拣干净,这一额外的服务深受顾客欢迎。
王永庆卖米多是送米上门,他在一个本子上详细记录顾客家有多少人、一个月吃多少米、何时发薪等。
算算顾客的米该吃完了,就送米上门;等到顾客发薪的日子,再上门收取米款。
他给顾客送米时,并非送到就算,他会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
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刷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
这样,米就不至于因陈放过久而变质。
他这个小小的举动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铁了心专买他的米。
就这样,他的生意越来越好。
从这家小米店起步,王永庆最终成为台湾工业界的“龙头老大” 。
后来,他谈到开米店的经历时,不无感慨地说“虽然当时谈不上什么管理知识,但是为了服务顾客做好生意,就认为有必要掌握顾客需要,没有想到,由此追求实际需要的一点小小构想,竟能作为起步的基础,逐渐扩充演变成为事业管理的逻辑。
"背景:客户关系管理是企业一种经营哲学和总体战略,它采用先进的信息与通信技术来获取客户数据,运用发达的数据分析工具来分析客户数据,挖掘客户的需求特征、偏好变化趋势和行为模式,积累、运用和共享客户知识,并进而通过有针对性的为不同客户提供具有优异价值的定制化产品或服务来管理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客户关系及其组合,通过有效的客户互动来强化客户忠诚,并最终实现客户价值最大化和企业价值最大化之间的合理平衡的动态过程。
学习导航通过学习本课程,你将能够:● 了解真正的服务和客户;● 清楚服务的根本意义;● 认识服务的层次;● 掌握正确的服务理念。
正确认知客户服务一、服务是什么对企业来说,如果丧失客户,就失去生存的基础,所以,为客户提供卓越而周到的服务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策略,企业必须重视客户服务。
【案例】王永庆的发家之路台湾的王永庆是著名的台商大王、华人首富,被誉为华人的经营之神。
而其之所以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比别人提供了更多更卓越的服务。
王永庆15岁时,在台南一个小镇的米店做伙计,几乎只要王永庆送过米的客户都会成为米店的回头客。
原来,在给顾客送米时,王永庆不像一般伙计把米放下就走,而是找到米缸,先把里面的陈米倒出来,然后把米缸擦干净,把新米倒进去,再把陈米放在上面,盖上盖子。
同时,王永庆还随身携带两大法宝:一把软尺和一个小本子。
当给顾客送米时,其就用软尺量出米缸的宽度和高度,计算米缸的体积,以了解米缸能装多少米;而小本子上记录客户的资料档案,包括人口、地址、生活习惯、对米的需求和喜好等。
晚上,其他伙计入睡后,王永庆依旧挑灯夜战,整理所有的资料,把客户资料档案转化为服务行动计划,所以经常有顾客打开门就看到王永庆正面带微笑地背着一袋米站在门口说:“你们家的米快吃完了,给你送来。
” 这时顾客才发现原来家里真的快没米了。
王永庆接着说:“我在这个本子上记着你们家吃米的情况,这样你们就不需要亲自跑到米店去买米,我们店里会提前送到府上,你看好不好?”顾客立即高兴同意,并成为了米店的忠诚客户。
后来,王永庆开始尝试自己开米店,由于其重视服务,善于经营,生意非常好,并越做越大,最后成为了著名的企业家。
从上面的案例可得出以下启示:第一,服务可以创造利润、赢得市场。
第二,卓越的、超值的、超满意的服务,才是最好的服务。
第三,通过服务实施差异化策略,比对手做得更好、更多、更棒。
第四,要比客户更了解客户,提前发现客户的潜在需求,培养满意忠诚客户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