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六) 登泰山记
- 格式:doc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0
16.2 登泰山记分层练习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全对的一组是()①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在)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在)③世皆谓之天门云.(助词,无实义)④苍山负雪,明烛.天南(蜡烛)⑤而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⑥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稍微)A.①④⑥B.②③④C.①③⑤D.②⑤⑥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②今所经中岭及.山巅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④其远古刻尽漫.失A.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B.道.少半,越中岭C.古时登山,循东谷人,道.有天门D.是日观道.中石刻5.下列对文中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阳、阴,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城郭,古时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C.晦,农历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D.桐城,“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自己所属文学流派,即桐城派。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B.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月出于东山之.上7.下列词语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汶(wèn)水济(jǐ)水徂(cú)徕B.绛(jiàng)皓石罅(xià)膝(qī)齐C.若偻(lǚ)少圜(yuán)摴蒱(chū pú)D.须臾(yú)山巅(diān)姚鼐(nài)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高中语文《登泰山记》课后练习题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选择题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绛皓驳色,而皆若偻c.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D.浩浩乎如冯虚御风2.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B.此东海也C.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D.此非孟德之因于周郎者乎3.下列对《登泰山记》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是清代桐城人姚鼐所写的一篇登临泰山的游记,此行姚鼐是与知府朱孝纯之子朱颖颍一同登上泰山之顶的。
B.作者按游踪进行描写。
他从中谷登山,但是没有到古人所说的天门溪水即东谷去欣赏景色。
C.作者重点描述了日观峰处日出景观通过对山水、云雾、日光的描写,勾两出一幅壮丽的山水画;同时介绍了此处的历史遗迹。
D.本篇游记的写景角度灵活,做到了远近结合、动静结合,同时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使得泰山的景色更加形象生动。
二、字词4.正字音①汶水(_____)②济水(______)③蹬(_____)④几不可登(______)⑤徂徕(_____)⑥戊申(______)⑦樗蒱(_____)⑧绛皓(______)⑨若偻(_____)⑩石罅(______)5.通假字(1)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采”同“_________”,____________(2)多平方,少圜“圜”同“_________”,____________6.—词多义(写出下列词语有句中的意思)(1)当①当其南北分者_____________②崖限当道者_____________③安步当车_____________(2)以①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_____________②余始循以入_____________③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3)道①道皆砌石为磴_____________②道少半_____________③得道多助_____________④以咨诹善道_____________⑤不足为外人道也_____________(4)及①今所经中岭及山巅_____________②及既上_____________③皆不及往_____________(5)云①世皆谓之天门云_____________②亭东自足下皆云漫_____________(6)乘①自京师乘风雪_____________②公与之乘,战于长勺_____________(7)或①或得日或否_____________②或异二者之为_____________(8)极①极天云一线异色_____________②初极狭,才通人_____________③南极潇湘_____________(9)视①回视日观以西峰_____________②下视其辙_____________③其人视端容寂_____________(10)坐①与子颖坐日观亭_____________②停车坐爱枫林晚_____________7.古今异义(1)至于泰安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登泰山记一、基础知识积累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泰山之阳,汶水西.流B.穿泰山西北..谷C.苍山负雪,明烛天南.D.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答案:A解析:A项,方位名词作状语,其余均为方位名词。
2.给下列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极.天云一线异色( )A.尽头B.尽力C.至多D.非常(2)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A.驳运B.辨误C.不允其议D.杂(3)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A.不正B.偏僻C.论辩D.僻静(4)望.晚日照城郭( )A.看,远看B.探望,看望C.盼望D.声望(5)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 )A.看B.看待C.比较D.目光参考答案:(1)A (2)D (3)B (4)A (5)A3.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 )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答案:D解析:D项,为省略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称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为“阴”。
B.农历每月初一为“朔”,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指城市。
D.《惜抱轩诗文集》中“惜抱轩”是室名,“桐城姚鼐记”,以“桐城”标明作者所属的文学流派。
答案:D解析:D项,“桐城”是姚鼐的籍贯。
二、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袁随园君墓志铭序[清]姚鼐君钱塘袁氏,讳.枚,字子才。
其仕任官有名绩矣。
解官后,作园江宁西城居之,曰“随园”。
世称“随园先生”,乃尤著云。
祖讳锜,考.讳滨,叔父鸿,皆以贫游幕四方。
君之少也,为学自成。
年二十一,自钱塘至广西,省叔父于巡抚幕中。
巡抚金公一见异之,试以《铜鼓赋》,立就,甚瑰丽。
会开博学鸿词科,即举君。
时举二百余人,惟君最少。
及试,报罢①。
中乾隆戊.午.科顺天乡试,次年成进士,改庶吉士。
一、句子默写(名句名篇默写)1. (1)《登泰山记》选自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代_________派代表人物,他和_________、________被誉为“桐城三祖”。
(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_______风雪,______齐河、长清,________泰山西北谷,__________长城之限,___________泰安。
(3)山多石,__________。
石苍黑色,_________,__________。
少杂树,___________,生石罅,______________。
冰雪,无瀑水,__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4月28日,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在北京延庆开幕。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围绕“绿色生活,美丽家园”为主题,其目的是旨在倡导人们融入自然、尊重自然、追求美好生活。
无论时光如何变迁,人对自然的向往,对绿色的亲近,都无法被磨灭。
不幸的是,工业化进程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物质财富,也产生了难以弥补的生态创伤。
但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正在于我们能够反思过往,作出正确的抉择。
这一抉择便是告别杀鸡取卵、发展方式,走上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之路。
经过一段对自然过度索取和破坏的发展之后,的人们对生态文明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认知。
现实告诉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和谐共处、共同促进的关系。
这需要人类携手合作应对,同筑生态文明之基,同走绿色发展之路。
园艺博览,并非园艺的简单荟萃,而是展现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决心与意志,( )。
这种相处之道,大而化之,便是“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具体而言,便是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
“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主题所传递的,也正是在具体而微的生活中践行“绿色”之道的理念。
当然,生态治理,对人类来说依然。
但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践行,我们的家园必会越来越美丽,生活也必将越来越美好。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16课赤壁赋 *登泰山记课后培优分级练基础过关+拓展培优+高考点兵基础过关一、基础过关(3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浩浩乎如冯虚御风B.纵一苇之所如C.须臾成五采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答案】B【解析】A项,“冯”同“凭”;C项,“采”同“彩”;D项,“圜”同“圆”。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举酒属客(劝请) 半山居雾若带然(停留)B.倚歌而和之(和谐) 自京师乘风雪(冒着)C.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去,到) 绛皓驳色,而皆若偻(白色)D.相与枕藉乎舟中(共同,一起)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弥漫)【答案】A【解析】B项,和:同声相应,唱和;C项,适:享有;D项,相:互相。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六)登泰山记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其级七千有余解析:选C A项,“采”同“彩”;B项,“圜”同“圆”;D项,“有”同“又”。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放荡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解析:选C漫:弥漫。
3.下列与例句加点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句是()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A.余始循以.入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C.日观以.西峰D.(苏轼)以.始元六年至京师解析:选D A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介词,用;C项,助词,与“西”结合,表方位;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在。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解析:选A A项,名词用作动词,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解析:选A A项,“所谓”,古今都有“所说”之意。
B项,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C项,“足下”古义是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
D项,“平方”古义是平整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6.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解析:选D这句中的“是”不表判断,而是指示代词“这”。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登泰山记必备知识基础练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山顶雪景的句子是“,”。
(2)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远望所见的景色。
(3)姚鼐《登泰山记》中“。
”两句生动地展示了日出前风扬积雪、云雾弥漫的环境。
(4)姚鼐《登泰山记》中写日出时云彩的色彩变化的句子是“,”。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登泰山记》作于乾隆三十九年,是姚鼐的代表作品之一,被收录于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古文鉴赏辞典》。
但影响甚大、()甚广的《古文鉴赏辞典》对姚鼐《登泰山记》写作背景的介绍存在诸多问题,()官职的错位等,甚至把刚开始纂修的《四库全书》说成了“《四库全书》于三十七年告成”,还说姚鼐“此年以养亲为名,告归田里”。
实际上,姚鼐辞官归里有两个理由,一是“养亲”,二是“乞病解官”。
养亲是借口,①,特别是后者,你无法想象一个身体不好的人能在天寒地冻之时登泰山看日出。
而姚鼐“辞官归里”的真实原因,现在一般认为是其学术观点与四库馆内尊崇汉学之士,特别是戴震的学术观点();也有学者认为这只是直接原因,②和坚持自己的个性独立而“不堪世用”。
从姚鼐泰山之行所作诗文来看,他辞官后的心情还是很不错的。
姚鼐对于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登泰山记》开头即云“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至泰安后所作《晴雪楼记》亦云“余之来也,大风雪数日,崖谷皆满”,《于朱子颍郡斋值仁和申改翁见示所作诗题赠一首》中也有“拟将雪霁上日观,当为故人十日留”之句,可见是因为连日风雪,只得在朱孝纯府上等待天晴。
月末天公作美,遂与朱孝纯登山。
次年正月初一日所作《题子颍所作登日观图》云:“岂有神灵通默祷?偶逢晴霁漫怀欣。
”欣喜之情()。
可见,③,而非刻意为之。
2.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留传包括不合溢于言表B.留传包含不和喜形于色C.流传包含不和喜形于色D.流传包括不合溢于言表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对于姚鼐为何要选择在除夕到泰山观日出,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姚鼐格调高雅、特立独行造成的。
《登泰山记》基础巩固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姚鼐在《登泰山记》中,写从山巅向下俯视,众山如掷具的句子是“,”。
(2)姚鼐《登泰山记》中,写夜色已退,晨曦初现,太阳的形体未现,光芒已可见的句子是“,”。
(3)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描述横亘在阳谷与阴谷分界处的古长城给泰山增添了雄奇的色彩。
(4)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写高高耸立的日观峰的所在位置,为下面观日出的主要活动埋下伏笔。
(5)姚鼐《登泰山记》中“,”两句,通过云雾障目和冰滑难登突出了登山之艰险,进一步点明了风雪中登山的特点。
(6)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写作者在山顶上远望所见到的景象。
(7)姚鼐《登泰山记》中“,,”三句,通过描摹色彩,把太阳跃动而雄浑的形象表现得气势磅礴。
【答案】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樗蒱、采、磴、徂徕”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山麓.(lù)雕砌.(qiè)山巅.(diān)B.悬崖.(yá)石磴.(dèng)须臾.(yú)C.戊.申(wù)岱祠.(cí)姚鼐.(lài)D.膝.盖(qī)石罅.(xià)绛皓.(hào)【答案】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常用字字音的能力。
A.“雕砌”的“砌”应读为“qì”。
C.“姚鼐”的“鼐”应读为“nài”。
D.“膝盖”的“膝”应读为“xī”。
故选B。
能力进阶3.其他重点实词和虚词(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词性并解释其含义)①自京师乘.风雪②越长城之限.③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④磴几.不可登⑤苍山负.雪⑥而半山居.雾若带然【答案】动词,这里是“冒”的意思名词,界限副词,逐渐副词,几乎动词,背动词,停留【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和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
16 赤壁赋--登泰山记课后·训练提升一、语言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三千年来,写泰山的诗里最好的,我以为是诗经的《鲁颂》:“泰山岩岩,鲁邦所詹。
”“岩岩”究竟是一种什么感觉,很难捉摸,但是登上泰山,似乎可以体会到泰山是有那么一股劲儿。
詹即瞻,说是在鲁国,不论在哪里,抬起头来就能看到泰山。
这是写实,然而写出了一个大境界。
汉武帝登泰山封禅,对泰山简直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好发出一连串的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惑矣!”完全没说出个所以然。
这倒也是一种办法。
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
杜甫的《望岳》,自是绝唱,“岱宗夫何如,齐鲁青未了”,一句话就把泰山概括了。
杜甫真是一个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实主义者,这一句诗表现了他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的忠悃。
相比之下,李白的“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就有点“洒狗血”。
李白写了很多好诗,很有气势,但有时底气不足,便只好“洒狗血”。
他写泰山的几首诗都让人有底气不足之感。
杜甫的诗当然受了《鲁颂》的影响,“齐鲁青未了”,当自“鲁邦所詹”出。
张岱说“泰山元气浑厚,绝不以玲珑小巧示人”,这话是对的。
大概写泰山,只能从宏观处着笔。
郦道元写三峡可以取法。
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刻琢精深,以其法写泰山即不大适用。
1.文学作品中感叹号用法丰富,有时极具表现力。
请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感叹号的用意。
参考答案:①感叹号用在此处是直接抒发自己面对泰山的心理感受,极高大、极壮阔,自己对此极震撼。
②一连串的感叹号也表现出汉武帝找不到更好的、具体的方式来描述和赞美泰山。
解析:感叹号通常表示强烈的感情,其具体作用需结合具体语句展开分析。
从后文中“人到了超经验的景色之前,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语言”这一句来看,这里的感叹号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读,泰山景色让汉武帝惊叹至极,但是超出既往的经验,所以无从说起。
2.“洒狗血”指(戏曲演员)脱离情节而卖弄滑稽、武艺或做其他过火的表演,文中评价李白的诗“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是“洒狗血”,你如何理解?参考答案:①文中认为李白的诗底气不足,写不出泰山的气势。
课后分层训练(二十六)登泰山记一、语用小题夯基练1.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B.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D.其级七千有余解析:选C A项,“采”同“彩”;B项,“圜”同“圆”;D项,“有”同“又”。
2.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自京师乘.风雪乘:冒着B.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循:沿着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漫:放荡D.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几:几乎解析:选C漫:弥漫。
3.下列与例句加点词意义与用法都相同的一句是()例: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A.余始循以.入B.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C.日观以.西峰D.(苏轼)以.始元六年至京师解析:选D A项,表修饰关系的连词;B项,介词,用;C项,助词,与“西”结合,表方位;D项与例句都是介词,在。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A.苍山负雪,明烛.天南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C.泰山之阳,汶水西.流D.月明星稀,乌鹊南.飞解析:选A A项,名词用作动词,其余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郦道元所谓..环水也B.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C.亭东自足下..皆云漫D.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解析:选A A项,“所谓”,古今都有“所说”之意。
B项,古义“至”是动词到达,“于”是介词,到;现在表示达到某种程度或另提一事。
C项,“足下”古义是指脚下,现多用于对朋友的敬称。
D项,“平方”古义是平整呈方形,今常用为数学名词。
6.下列句子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B.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
C.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
D.是日观道中石刻。
解析:选D这句中的“是”不表判断,而是指示代词“这”。
7.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泰山的南天门又叫三天门,创建于元代,至今已有六百余年。
____________________:“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奇观。
”A.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B.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C.元代石刻“天门铭”在门外两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一副D.门外两侧有元代石刻“天门铭”。
一副石刻对联在门的两旁解析:选B上文谈的是“门”,下文也要以“门”起首,句子才能与之衔接。
文末写的是对联内容,上文只有以“对联一副”作结才能与之衔接。
8.名句默写(情境式默写)(1)《登泰山记》中,时间是“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路线是“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
“乘”“历”“穿”“越”“至于”这几个动词不但由远及近地交代行程,而且也准确地表现了时令和地形。
(2)《登泰山记》中,“由南麓登”,这是登山方向;循中谷入,“道少半,,,”,是总写作者与友人的登山路线。
(3)《登泰山记》中,描绘日出前的气候和周围的景色的句子是:“。
”(4)《登泰山记》中,“回视日观以西峰,,,”,既描绘了旭日临空,光照万里的磅礴气概,又暗示了日观峰之高,是观日的最佳处,再次突出了日观峰这幅主景。
(5)《登泰山记》中,“日上,,”,共14字,只见一轮红日冉冉升起,那赤红的颜色,像是朱砂。
答案:(1)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2)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3)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4)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5)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9.文学文化常识(1)填写横线处的内容。
《登泰山记》一文选自《惜抱轩诗文集》,作者姚鼐,是清代著名散文家,他和方苞、刘大櫆皆为桐城派代表人物。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
B.农历每年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最末一天为“晦”。
C.城墙有内外之分,里边的一道为“郭”,外边的一道为“城”,“望晚日照城郭”中“城郭”泛指城墙。
D.干支纪年法是干支两字相配,六十年周而复始,用以纪年。
也可以用来纪日。
解析:选C里边的一道为“城”,外边的一道为“郭”。
二、类文阅读拓展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游黄山记[清]袁枚癸卯四月二日,余游白岳毕,遂浴黄山之汤泉。
泉甘且冽,在悬崖之下。
夕宿慈光寺。
次早,僧告曰:“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注]不能容。
公步行良苦,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号海马,可用也。
”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初犹自强,至惫甚,乃缚跨其背。
于是且步且负各半。
行至云巢,路绝矣,蹑木梯而.上。
万峰刺天,慈光寺已落釜底。
是夕至文殊院宿焉。
天雨寒甚,端午犹披重裘拥火。
云走入夺舍,顷刻混沌,两人坐,辨声而已。
散后,步至立雪台,有古松根生于东,身仆于西,头向于南,穿入石中,裂出石外。
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又似畏天,不敢上长,大十围,高无二尺也。
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
晚,云气更清,诸峰如儿孙俯伏。
次日,从台左折而下,过百步云梯,路又绝矣。
忽见一石如大鳌鱼,张其口。
不得已走入鱼口中,穿腹出背,别是一天。
登丹台,上光明顶,与莲花、天都二峰为三鼎足,高相峙。
天风撼人,不可立。
晚至狮林寺宿矣。
趁日未落,登始信峰。
峰有三,远望两峰尖峙,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
峰高且险,下临无底之溪,余立其巅,垂趾二分在外。
僧惧挽之。
余笑谓:“坠亦无妨。
”问:“何也?”曰:“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飘飘然知泊何所?纵有底,亦须许久方到,尽可须臾求活。
”僧人笑。
次日,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峰如笔,如矢,如笋,如竹林,如刀戟,如船上桅,又如天帝戏将武库兵仗布散地上。
食顷,有白练绕树。
僧喜告曰:“此云铺海也。
”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青山群露角尖,类大盘凝脂中有笋脯矗现状。
俄而离散,则万峰簇簇,仍还原形。
余坐松顶苦日炙,忽有片云起为荫遮,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
初九日,从天柱峰后转下,过白沙矼,至云谷,家人以.肩舆相迎。
计步行五十馀里,入山凡七日。
(选自《明清散文名篇集粹》,有删节) [注]兜笼:供游客乘坐、由人抬着上山的竹制器具,类似小山轿。
10.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此山径仄.险,虽兜笼不能容仄:狭窄B.他松类是者多,不可胜.记胜:尽C.逼.视之,尚有一峰隐身落后逼:急切D.方知云有高下,迥非一族.族:品类解析:选C逼:接近,走近。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A.幸有土人惯负客者.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B.路绝矣,蹑木梯而.上吾尝终日而.思矣C.溪无底,则.人坠当亦无底于其身也,则.耻师焉D.家人以.肩舆相迎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解析:选B B项,均为连词,表修饰关系。
A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的人。
C项,连词,那么/连词,表转折,却。
D项,介词,用/连词,表目的,用来。
12.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在文章的开头简要交代游毕白岳峰进入黄山界,对黄山温泉的记游一笔带过。
第2自然段以侧面描写为主表现黄山“山径”之“仄险”。
B.文章第3自然段写黄山云雾用了“走”“夺”两个动词,赋予了云雾鲜活的灵性,显示出云雾涌来时速度之快与雾气之浓。
描写可谓生动传神。
C.僧人在文中出现了三次,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安排。
第4自然段中僧人的胆怯反衬出作者的豪放大胆,与僧人的对答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
D.这篇游记以时间为顺序,描述了作者入黄山七日,步行五十余里的所见所感,运用了的大量的比喻,活脱传神地展现了黄山令人叹为观止的景观。
解析:选C“体现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情怀”错误,与僧人的对答是体现了作者豁达、乐观、开朗的性情。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引五六壮佼者来,俱手数丈布。
余自笑羸老乃复作襁褓儿耶?译文:(2)石似活,似中空,故能伏匿其中,而与之相化。
译文:(3)初濛濛然,镕银散绵,良久浑成一片。
译文:参考答案:(1)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
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成为襁褓中的婴儿了吗?(2)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3)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
参考译文:癸卯四月二日,我游览了白岳峰后,接着沐浴了黄山的温泉。
泉水甜美而清冽,在悬崖的下面。
晚上在慈光寺住宿。
第二天早上,和尚告诉我说:“从这里开始,山路狭窄危险,连兜笼也容不下。
你自己步行太辛苦,幸亏当地有背惯了游客的人,叫作‘海马’,可以雇佣。
”便领了五六个健壮的人来,人人手里拿着几丈布。
我自觉好笑,难道瘦弱的老人又重新成为襁褓中的婴儿了吗?开始时还想强撑着自己走,等到疲劳不堪时,就绑缚在“海马”的背上,这样一半自己走一半靠人背着攀登。
走到云巢路断了,只有踩着木梯子上去。
只见万座山峰直刺苍穹,慈光寺已经落在锅底了。
当晚到达文殊院,住了下来。
天下着雨,非常冷,正午还要穿着厚皮衣烤火取暖。
云气直扑进屋,像要把房子夺去,一会儿工夫,屋内一片云雾迷蒙,两人对面坐着仅能听到声音。
云气散后,步行到立雪台,台上有棵古松,根生长在东面,树干倒向西面,树冠朝着南方,穿进山石中,又穿裂山石生长出来。
山石像是活的,似乎中间是空的,所以树干能藏身其中,而和山石合为一体。
又像是害怕天公而不敢向上生长,树干有十围粗,高度却不到二尺。
其他松树像这样的很多,无法一一加以描述。
晚上,云气更加稀薄,周围的山峰像儿孙拜见长辈一样俯伏着。
第二天,从立雪台左侧转弯走下来,经过百步云梯,路又断了。
忽然见一块石头像大鳌鱼,张着巨口。
不得已只好走进鱼口中,穿过鱼腹从鱼背上出来,看到的又是一番天地。
登上丹台,爬上光明顶,它和莲花、天都两座山峰,像鼎的三条腿一样高高地相互对峙。
天风吹得人站立不住。
晚上到达狮林寺住宿。
趁太阳未落,又登上始信峰。
始信峰有三座山峰,远看好像只有两座山峰相对耸立,近前看才见另一座山峰躲在它们身后。
始信峰既高又险,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溪谷。
我站在山顶,脚趾都露出二分在悬崖外边。
和尚担心,用手拉住我。
我笑着说:“掉下去也不要紧。
”和尚问道:“为什么?”我说:“溪谷没有底,那么人掉下去也就没有底,飘飘荡荡谁知道飘到哪里去?即使有底,也要很久才能到,完全可以在这一段时间内找到活的办法。
”和尚笑了起来。
第二天,攀登大小清凉台。
台下的峰峦像笔,像箭,像笋,像竹林,像刀枪剑戟,像船上的桅杆,又像天帝开玩笑把武器库中的武器仪仗全散落在地上。
大约有吃一顿饭的工夫,像有一匹白绢飘过来缠绕着树木。
僧人高兴告诉我说:“这就是云铺海。
”开始时朦朦胧胧,像熔化的白银,散开的棉团,过了很久浑然成了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