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传统服饰与礼仪
- 格式:ppt
- 大小:7.33 MB
- 文档页数:49
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旗袍是中国的传统服装,它线条明快流畅,剪裁贴身得体,面料柔软,可最大限度地展现女性曲线美.做工考究、面料高档的旗袍是女性在正式场合最隆重的选择,以下是店铺收集整理了旗袍的穿着礼仪与注意事项,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旗袍穿着礼仪1)正确的站姿:1、头正、颈挺直、双肩展开向下沉,人体有向上的感觉。
2、收腹、立腰、提臀3、两腿并拢、膝盖挺直、小腿往后发力,人体的重心在前脚掌4、穿旗袍时,可站丁字型或“V”字型,颔略收,双手交叉置于肚脐位置上5、站立时应保持面带微笑2)正确的坐姿:坐姿的原则是“坐如钟”给人以端正、大方、自然、稳重之感1、入坐时要轻、稳,走到座位前轻稳地坐下2、女士的双膝应并拢,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开3、坐在椅子上,一般坐满椅子的2/3,一般情况下,不要靠背,休息时可轻轻靠背3)正确的走姿:1、以站姿为基础,面带微笑,眼睛平视2、双肩平稳,双臂前后自然地,有节奏地摆动,摆幅以300~350为宜,双肩、双臂不应过于僵硬3、重心稍前倾,行走时,两脚两侧行走的线迹为一条直线4、步幅要适当。
女士穿旗袍和高跟鞋时,步幅应小些5、走路时应有一定的节奏感,走出步韵来旗袍穿着的场合1.参加正式晚宴、婚宴可以选择华丽的面料做成的旗袍,礼宾或演出。
2.有传统文化意义的场合:外宾接待、出席传统文化的课堂或在中华文化较浓的公司上班,但是如果公司文化比较西化,就不建议选择旗袍上班了,服装的选择要与公司文化相符合。
穿旗袍时的礼仪1、旗袍的面料、花色应与着装的场合相协调。
普通棉布和真丝织锦缎做出同样款式的旗袍,其风格会截然不同:一个朴素雅致,一个华丽高贵。
购买旗袍时,一定要考虑穿着的场合因素,选择相应风格的面料和花色。
旗袍的领口封闭较严,购买热天穿的短袖、无袖旗袍时,最好选择吸汗透气的舒适面料。
2、选择旗袍时,要注意旗袍的款式与自己的身份相协调。
前卫风格的无肩无袖或露胸旗袍,以及毛皮滚边的超短旗袍配上靴子,穿在明星身上会格外出众,却不适合保守行业工作人员日常穿着。
华夏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礼仪一、立容经立时要正身、平视,两手相合(男左女右),掩在袖子里。
手从胸口到下腹,放在任何位置都行,甚至持着、拄着东西也行。
肃立则是在经立的基础上腰身微微弓曲,低头示敬。
注意:华夏民族注重自然,而不是笔挺,所以手臂要柔软,切忌僵直——这样汉服才会顺势铺成柔和的曲线,展示出华夏之美。
我们常见夫子行叉手礼的像——但这个动作应当是配合磬折来表达敬意的——也就是说,腰应当同时弯曲大概三十度。
当然,处于艺术上的考虑,画家还是画成了直身。
经立是汉服同道必须注意的,对师长应当共立。
鉴于现在人不行大礼,我们可以根据情况增减躬身的程度——但至少,低头示敬是必须的。
二、坐容汉代的经坐,也叫正坐或雅坐,是膝盖并紧,臀部坐在脚跟上,脚背贴地,双手放在膝盖上,目视前方,腰身挺直。
对于端坐,也叫胡坐,是臀部直接接触坐具的一种坐姿。
和经坐道理一样,坐姿要端正,两腿不得叉开,双手放在膝盖上。
双手可以握拳,冲前方;也可收拢抱在腹部,臀部占据坐具三分之一的面积。
随着汉文化的复兴,会有越来越多的场合需要正坐。
若在正规场合,您只能通过稍稍上下膝盖的方式解除一下疲劳。
当然,对于友人聚会等生活场景,大家箕距(臀部着地,两腿叉开)或者趺坐(佛教式的盘腿)都行。
三、行走在正规礼仪场合中行走时,要两手相合(男左女右),正身、平视,男子步伐从容,庄重大方,女子步伐较小,步履庄重华夏先民在礼仪场合通常会佩戴叫做“禁步”的配饰,即将各种不同形状玉佩,以彩线穿组合成一串系在腰间。
佩戴禁步之时,发出的声音缓急有度,轻重得当。
如果节奏杂乱,会被认为是失礼。
四、行礼二、揖礼,女子福礼,欠身礼,茶礼。
(一)男子揖礼:拱手当心抱圆以作揖。
王见诸侯的作揖礼式。
《周礼·秋官·司仪》:“詔王仪,南乡见诸侯,土揖庶姓,时揖异姓,天揖同姓,所以别亲疏内外也。
” 郑玄注:“时揖,平推手也。
”1、长揖:肃立,俯身,拱手抱拳高举,手臂微曲,自上而下移至最低,俯身90度,是谓“长揖至地”。
汉服基本礼仪范文尊敬的领导、亲朋好友、各位观众:大家好!今天我将向大家介绍一下汉服的基本礼仪。
1.衣着规范。
汉服展示了中国古代的传统服饰文化,其装束造型独特,颇具韵味。
在穿着方面,男士应穿着长褂、长袍等,女士则穿着长裙、长袍等。
在选择颜色方面,要尽量选择传统的绿、蓝、白等素色,避免过于花俏的颜色与图案。
同时,要注重衣着的整洁,避免出现脱扣、污渍等情况。
2.礼仪应对。
在汉服中,要注重礼仪的应对。
观礼时要保持自然的姿态,不要有过多的摆弄动作。
受到礼节时,要站起身体,保持微笑,适度鞠躬致谢。
同时,要避免大声喧哗,保持安静,以免影响他人的观展体验。
3.行走方式。
在穿汉服时,行走方式也是需要注意的。
男士在行走时,要保持稳定的步伐,拖地的长袍要小心踩踏以免跌倒。
女士在行走时要小步快走,不宜迈得太大,同时要小心裙摆的摆动,避免与他人碰撞。
4.坐姿端正。
在汉服中,坐姿也是需要注意的。
男士应保持挺胸直腰的坐姿,不宜趴在椅子上,更不宜趴在桌子上,以免给人不庄重的印象。
女士应保持双腿并拢、身体挺直的坐姿,避免露出裙底。
5.用餐礼仪。
在汉服中用餐时,要注意用餐礼仪。
要用餐时坐好,不要伸懒腰,不要低头弯腰,不要大声吆喝。
要用筷子取食物时,不要用手接触食物,用筷子夹取即可。
在进食时要保持整洁,不要留下食物渣滓,也不可挑食、浪费。
6.礼貌待人。
在穿汉服时,要注重礼貌待人。
无论是对待领导、长辈,还是对待普通朋友,都要保持谦逊、有礼的态度。
在问候他人时,要用清晰、温和的语气表达,避免大声喧哗、咄咄逼人的行为。
以上就是关于汉服基本礼仪的介绍。
汉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我们应该尊重并继承这一传统。
在穿着汉服时,我们要遵循基本的礼仪要求,既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也展示了自己的修养和美德。
让我们一起传承汉服文化,共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
谢谢大家!。
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汉服,又称汉衣冠、华夏衣冠、汉装、华服,是汉族传统民族服饰。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穿着汉服的基本礼仪着汉服在日常生活中的得体行仪所谓“礼仪制度衣服正之”,汉服自古为礼制之服,是与礼仪制度分不开的,因此在什么场合穿什么样的衣服,什么身份穿什么样的汉服,都不是随心所欲的。
而就算穿了汉服有形而无神,有表而无礼,在生活中仍然行为浪骸无拘无束举止行仪不得当也是属于沐猴而冠的所谓古人常说“坐有坐姿站有站相”可见不光只是行完了礼就可以东倒西歪胡疯胡闹也不是为了行礼而去行礼为了穿汉服而去穿之窃以为穿着汉服的一天哪怕是一时也要举止得当行为得体因为汉服不等同于一般衣服乃礼仪之服文明之服也你穿上了汉服也就不等于一般的俗人而是比一般人高一等的文明之士知书答礼的上国之民因此所行所为也要与身上得衣服相配才行当然所谓时代已进步没有必要完全恪守古礼但我认为此者是为就事论事对待不同事物用不同的方式仅此而已你穿上汉服就应该去干与此行为相得当的事并不是只为尊重古礼文化才这样这也是起码的做人准则你大可在穿上汉服之后哪怕是本着对汉服对汉服起码的尊敬这样做既可而脱下汉服大可又做回“新新人类随意疯随意玩乐了”正因为现在社会不要求人时时汉服不离身因此你在穿着汉服这段时间拘谨点也累不倒哪去言归正传在下便就着吴夫子所说接下补充几点生活中的细微常礼有不合之处还望不吝指正一衣者——所谓“衣冠要整”,衣冠不整古往今来被视为最大失礼窃莫做“衣冠禽兽” 穿好汉服后要将衣冠调规正既穿好汉服后要检查一下所谓“整衣姿” 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帽子要戴正要戴合乎大小不要“侧帽风流”(那是东施效颦)2 腰带绳结或镶玉处以及绶佩要正对腰部中间3 上衣裙子不要穿反(上衣“里”在外“面”在内以及左衽都属于反穿,裙子围时由于两面都有绶带(尤其是帷裳等)一定要注意不要围反)衣服穿反为最大忌讳乃为凶服对人对己都不吉利4 不要在汉服配戴多余的事物东西或者把多余物品插在汉服中(如将什么物事夹在腰带上)古人要携带物品可将其藏于袖中不要将多余物品暴露。
夏朝的礼仪与习俗古代华夏人的行为规范夏朝的礼仪与习俗——古代华夏人的行为规范夏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为后世的礼仪和行为规范奠定了基础。
夏朝人民秉持着一种独特的行为准则,注重礼仪,尊重传统,这种行为规范也成为后世华夏文化的传承。
1. 礼仪的重要性和来源在夏朝社会中,礼仪被视为一种行为准则,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的生活。
礼仪的重要性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首先,礼仪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秩序和和谐。
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人们在相互交往中能够保持互敬互爱、和谐相处的状态。
其次,礼仪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夏朝的礼仪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起点,为后世奠定了基础。
随着历史的推移,这种行为规范逐渐演变为华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最后,礼仪有助于提升个人修养和道德素质。
通过参与各种礼仪活动,人们能够培养出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不仅能够净化心灵,也会影响到个人的社交关系。
2. 夏朝社会的主要礼仪与习俗夏朝社会中,有许多经典的礼仪与习俗,这些规范性的行为被视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以下是夏朝主要的礼仪与习俗:(1)祭祀活动:祭祀是夏朝社会中最重要的礼仪之一。
人们相信祭祀能够祈求神灵保佑和祖先的庇护。
在祭祀活动中,人们会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献上丰盛的祭品,以表达对神灵和祖先的敬意。
(2)宴会礼仪:夏朝社会中的宴会礼仪非常讲究。
在宴会上,人们要按照一定的顺序入座,并遵循饮食礼仪。
主人要尽力款待来宾,而客人则要表现出谦虚、有礼貌的态度。
(3)婚嫁礼仪:夏朝时期,婚嫁礼仪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活动。
新郎和新娘需要按照一系列的仪式和礼节完成婚礼,以示婚姻的庄重和祝福的意义。
(4)服饰礼仪:夏朝人民对服饰的选择和穿着也有严格的规范。
贵族阶层的服饰要豪华而庄重,而平民百姓则要选择合适的服装以示身份和身份的尊重。
3. 夏朝礼仪对后世的影响夏朝礼仪作为古代华夏文化的起点,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体现在华夏文化的发展中,也融入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中国的传统服饰与中华文化的魅力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传统服饰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展示了中国人民对美的独到见解和讲究。
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服饰从古至今一直承载着人们的文化认同和审美观念。
本文将探讨中国的传统服饰和中华文化的魅力。
一、汉服:古代中国的代表性服饰汉服是指中国古代自秦汉至唐朝时期的传统服饰。
汉服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致的细节被誉为中国服饰的典范。
儒家文化对于汉服的影响巨大,它体现了中华文明中尊重礼仪和重视人际关系的精神。
汉服的特点是色彩斑斓且注重曲线美。
男性通常穿长袍和襦裙,而女性则身穿长袖长裙,头佩发饰和发髻。
汉服不仅仅是一种服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了古代中国人民的修养和文化素养。
二、唐装:富丽堂皇的华夏之魂唐装是指中国古代的唐代服饰,其被公认为中国服饰文化的巅峰之作。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唐朝的文化繁荣以及中外交流的频繁都对唐装的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唐装主要包括长袍和长裙,其特点是华丽且注重礼仪。
男性的服饰多用丝绸材质,饰以金银线,配以宽大的头巾。
女性的唐装主要体现了丰满和优雅的美感,多使用绸缎和彩绣。
唐装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服饰的美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美的追求。
三、旗袍:中西文化交融的产物旗袍是中国传统服饰中的一种,起源于清代并在现代得到了广泛传承和发展。
旗袍在设计上融合了中国传统服饰和西方服饰的元素,既保留了中式服装的独特魅力,又具有现代时尚的风格。
旗袍的设计简洁而优雅,注重展现女性的曲线美和自信。
它通常由绸缎或丝绸制成,贴身裁剪,突出女性的身材曲线,袖口和衣襟上常配以精致的刺绣和装饰。
旗袍在中国历史的变迁中一直是女性最受欢迎的传统服饰之一,它独特的魅力吸引了无数的国内外人士。
四、中华文化的魅力体现在传统服饰之中中国的传统服饰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审美观念,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美感。
传统服饰不仅仅是一种外在表现,更是一种文化认同和传统价值的体现。
服章之美,谓之华;礼仪之⼤,故称夏。
当前浏览器不⽀持播放⾳乐或语⾳,请在微信或其他浏览器中播放琵琶语赵聪 - 琵琶新语《左传》有云:“中国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故称夏。
”由此亦见,华夏民族的名字也是从这华美的⾐裳⽽来。
如果要说中国的传统服饰,很多⼈⾸先想到的应该是旗袍,旗袍被誉为中国国粹和⼥性国服,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
旗袍能很好的展⽰东⽅⼥性优雅的曲线。
不同于西⽅的张扬,直率,⼤胆的性感基调,中国以含蓄,婉约,朦胧为性感之美,⽤古典唯美的诗情,还有⼀种令⼈仰望的⾼贵画意,让很多⼥⼦拥有了如⽔婉约的情怀。
即使是今天,旗袍依旧是⼀种时尚流⾏的服饰。
但我更认可另⼀种服饰——汉服。
汉服,全称是“汉民族传统服饰”,不是指汉朝风格的服饰。
汉服既是“古装”,但⼜不是“古装”,汉服指的是⾃“黄帝垂⾐裳⽽天下治”⽽始,⽌于清代“剃发易服”,绵延数千年间,汉族与其前⾝华夏族所穿的服饰。
汉服绝不仅只是⼀件华服。
曲裾深⾐,齐腰襦裙,密密针脚缝进的实则是传承历史的⽂化态度。
上⾐下裳,天地阴阳上⾐下裳是汉服体系的第1个款式。
上⾐下裳,即⾐服分为上下两部分,这是汉服最古⽼且始终贯彻的服制。
我们经常见到的那种看似上下连在⼀起⽽达到“被体深遂”的“深⾐”,其实也是分为上下两⽚拼接⽽成。
古⼈认为天地⼆极与阴阳⼆者彼此间有着许多的牵连,天地相合⽽产⽣万物,阴阳⼆极相接⽽使万物发⽣变化。
⽽“深⾐“分为上下两⽚,代表着天与地,阴与阳,拼接在⼀件⾐服之上,则意味着相合与相接。
⾐服的上⽚由四块布拼接⽽成,意味着⼀年之四季,其下摆则由⼗⼆块布拼接⽽成,代表着⼀年的⼗⼆个⽉。
圆袖交领,天圆地⽅古代中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的。
汉服的袖⼦皆为圆袖,意为天道圆润。
汉服的领⼦的特征则是“交领右衽”,就是⾐襟向右掩,深⾐的⾐领交叉呈字母y形,所形成的矩形直⾓,则意为地道⽅正。
中国汉服文化中国汉服文化汉服,又称汉衣冠,中国汉族的传统服饰,又称为汉装、华服,是从黄帝即位(约西元前2698年)至明末(公元17世纪中叶)这四千多年中,以华夏礼仪文化为中心,通过历代汉人王朝推崇周礼、象天法地而形成千年不变的礼仪衣冠体系。
自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汉服已具基本形式,历经周朝礼法的继承,到了汉朝形成完善的衣冠体系并普及至民众,还通过儒教和中华法系影响了整个汉文化圈。
汉人、汉服、汉语、汉俗由此得名。
日本、朝鲜、越南均曾颁布法律效仿汉衣冠制度。
穿在身上的文化——浅谈汉服复兴上个学期学了《中国传统文化赏析》这门课,首先,我要说,这门课真的很棒!在学习传统服饰制度之前,我对中国的古典服饰一点都不了解,看电视的时候就有一种“看热闹”的感觉,但现在,虽然说不上“看门道”但也有点韵味了!说到时下较热的一个话题——汉服复兴,下面就来“卖弄”一下我的小小看法。
我觉得有必要先解释一下何为汉服。
汉服是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服装,已经传承了4000多年,足以证明它的魅力所在!“汉服”虽因“汉朝”而得名,但它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开始,最晚在商朝就已经确定,一直到清以前,都是我们的服装主流。
只是在明末清初时满清政府实行“剃发易服”,文明被人为的给中断了,从而使汉服中断了300多年!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所以,它始终是我国的传统服装,是为中华民族瑰宝,而不仅仅是汉朝的服装。
在明朝和唐朝,韩国人和日本人从我们汉服这里继承后直接变成了韩服和和服,他们对韩服和和服一直是当作珍宝保护着。
可是我们呢?汉服是韩服和和服的母亲,那种儒雅浑然天成的气质,衣裾渺渺广袖飘飘,可是,广袖飘飘今在何方?衣裾渺渺而又终成绝响。
如今的中国人有几人识汉服?正如位汉服拥趸感叹“我们懂得了民主自由,却常常忘却了伦理纲常;我们拥有很多音乐神童,却不识角徵宫商;我们穿着西服革履,却没了自己的衣裳……”我们看着樱花节身穿和服出行的少女少年,为着那传统与现代交织出的浪漫而陶醉,甚至中国也有不少人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