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46 MB
- 文档页数:15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土壤的基本性质(1)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是由固体、液体和气体组成的三相系统,其中固体颗粒是组成土壤的物质基础,约占土壤总重量的85%以上。
根据固体颗粒的大小,可以把土粒分为以下几级:粗砂(直径2.0~0.2mm)、细砂(0.2~0.02mm)、粉砂(0.02~0.mm)和粘粒(0.mm以下)。
这些大小不同的固体颗粒的组合百分比称为土壤质地。
土壤质地可分为砂土、壤土和粘土三大类。
砂土类土壤以粗砂和细砂为主、粉砂和粘粒比重小,土壤粘性小、孔隙多,通气透水性强,蓄水和保肥性能差,易干旱。
粘土类土壤以粉砂和粘粒为主,质地粘重,结构致密,保水保肥能力强,但孔隙小,通气透水性能差,湿时粘、干时硬。
壤土类土壤质地比较均匀,其中砂粒、粉砂和粘粒所占比重大致相等,既不松又不粘,通气透水性能好,并具一定的保水保肥能力,是比较理想的农作土壤。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颗粒的排列方式、孔隙和团聚体的数量、大小及其稳定度。
它可分为微团粒结构(直径小于0.25mm)、团粒结构(0.25~10mm)和比团粒结构更大的各种结构。
团粒结构是土壤中的腐殖质把矿质土粒粘结成0.25~10mm直径的小团块,具有泡水不散的水稳性特点。
具有团粒结构的土壤是结构良好的土壤,它能协调土壤中水分、空气和营养物质之间的关系,统一保肥和供肥的矛盾,有利于根系活动及吸取水分和养分,为植物的生长发育提供良好的条件。
无结构或结构不良的土壤,土体坚实,通气透水性差,土壤中微生物和动物的活动受抑制,土壤肥力差,不利于植物根系扎根和生长。
土壤质地和结构与土壤的水分、空气和温度状况有密切的关系。
(2)土壤水分土壤水分能够轻易被植物根系所稀释。
土壤水分的适度减少有助于各种营养物质熔化和移动,有助于磷酸盐的水解和有机态磷的矿化,这些都能够提升植物的营养状况。
土壤水分还能够调节土壤温度,但水分过多或过太少都会影响植物的生长。
水分过少时,植物可以受到旱情的威胁及缺养;水分过多可以并使土壤中空气流通阻塞并使营养物质外流,从而减少土壤肥力,或使有机质水解不全然而产生一些对植物有毒的还原成物质。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教案(单元一任务2)授课题目任务2 植物生产的两大要素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及对植物生长的重要作用。
2.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及对植物生产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标:1.熟悉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2.熟悉植物生产的农业生产要素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重点)。
2.土壤剖面(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一]导入新课任务一中我们了解了植物生长的周期性、相关性,植物成花等知识,对植物生长发育有了一个基本了解。
同时也了解植物生产的基本知识,但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你知道有哪些因素影响其生长发育吗?提出引导性问题:启发大家说说自己家中或当地农户中植物生产过程中影响因素有哪些?[二] 新课讲解植物生产两大要素:自然要素和农业生产要素。
1.植物生产的自然要素植物生长的自然要素指的是直接决定植物生长发育的要素,缺少其中一个,植物就不能生存,其组成有7个:生物、光、热、水、空气、养分、土壤。
(1)生物生物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的影响:对植物生长既有利又有害。
微生物的影响:改善植物生长的土壤条件。
植物的影响:是农业要素的本体;杂草影响植物的正常生长。
(2)光光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
只有在光照条件下,植物才能正常生长、开花和结实;同时光也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和地理分布。
植物开花要求一定的日照长度。
(3)热热量是指因温度差别而转移的能量,一般用温度表示。
主要体现在积温、极端温度、最适温度和节律性变温上。
(4)水分细胞吸水:细胞主要靠吸收水分来增加体积。
水对植物的生态作用是通过不同形态、数量和持续时间三个方面的变化而起作用的。
(5)空气空气中某些成分量的变化(如二氧化碳和氧等浓度的增减)和质的改变(如有毒气体、挥发性物质的增多和水气的增减等)都能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生育。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一)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
教学内容
1.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介绍
2.植物生产需要的环境要素
3.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4.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
教学准备
1.电脑和投影仪
2.PPT软件或其他展示工具
3.考试卷与答案
4.教学笔记和教材
教学目标
1.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
2.掌握植物生产所需的环境要素
3.了解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4.掌握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方法
设计说明
本课件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并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通过多媒体展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过程
1.引入:引发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关系的思考,提出问题,激发
兴趣。
2.知识讲解:介绍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分析植物生产中的环境
要素。
3.案例分析:通过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
并讨论解决方案。
4.环境调控:介绍植物生产中的环境调控方法,如温室种植、光照
调控等。
5.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并提醒学生复习重点
知识点。
课后反思
本节课的设计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案例分析培养了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改进之处是可以增加一些互动性的活动,例如小组讨论或实地考察,进一步提高学生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配套课件)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小学科学植物与环境是六年级下册的科学课程内容之一。
通过学习这一课程,学生将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以及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本文将详细介绍该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方法。
一、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密切,相互依存。
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阳光转化为能量,并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养分生长发育,同时释放氧气。
这种过程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关键循环。
此外,植物还能调节环境温度,保护土壤和水源,并提供给人类食物、纤维和药物。
二、植物的生长发育植物的生长发育包括种子发芽、幼苗生长、开花结实等多个阶段。
不同阶段的生长环境需求不同,学生需要了解植物在不同环境下的适应性和变化。
例如,种子发芽需要适宜的土壤温度、适量的水分和光照,而开花结实需要充足的阳光和适宜的气温。
三、植物保护环境植物在维护环境平衡和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吸收二氧化碳,植物能够减少空气中的污染物,提高空气质量。
同时,植物能够减少水土流失,保护水源和土壤。
学生需要了解植物的这些生态功能,并学习如何保护植物和生态环境。
四、实践活动与教学方法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实践活动。
例如,组织学生观察植物的生长、测量光照强度、调查校园中的植物分布情况等。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植物与环境的关系,并提高科学观察和实验技能。
此外,教师还可以使用可视化的教学工具,例如配套课件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植物与环境的相关知识。
配套课件可以包括图片、图表、实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能够从直观的视觉感知中理解植物与环境的关系。
五、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植物与环境的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植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植树造林、节约用水、减少污染等实践活动。
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行动相结合,提高其环保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
目录绪论 2第1章植物体的结构与功能5----24 第2章植物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25----32 第3章植物生产与土壤培肥32----46 第4章植物生产与科学用水47----53 第5章植物生产与温度调控54----58 第6章植物生产与光能利用59----64 第7章植物生产与合理施肥65----78 第8章植物生产与农业气象79----84绪论教学目标:◆掌握:植物生产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植物生产的特点。
◆理解:环境条件对植物生产的重要性。
◆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课程的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植物生产的特点。
教学时数:2学时教学方法:理论讲授教学过程:一、由学生讨论对农业的认识导入新课二、新授Ⅰ、植物生产在我国农业及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一)人民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人们生活消耗的粮食、水果、蔬菜几乎全部来自于植物生产;服装原料80%来自于植物生产。
(二)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植物生产为工业生产提供原料。
我国40%的工业原料、70%的轻工业原料来源于植物生产。
(三)农业的基础产业畜牧业、渔业、林业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植物生产。
(四)农业现代化的组成部门植物生产是农业的基础,没有现代化的植物生产,就没有现代化的农业。
Ⅱ、植物生产的特点植物生产是以植物为对象,以自然环境条件为基础,以人工调控为手段,以社会经济效益为目标的社会性产业。
与其他社会物质生产相比,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一)系统的复杂性植物生产是一个有序列、有结构的系统,受自然和人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是由各个生产环节所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
(二)技术的实用性植物生产是把生命科学、农业科学的基础理论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和生产力。
主要研究解决植物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其技术必须具有适用性和可操作性,力争做到简便易行,省时省工,经济安全。
(三)生产的连续性植物生产的每个周期内,各个环节之间相互联系,互不分离;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续,是一个不断循环的周年性产业。
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二)植物生产与环境课件教学内容1.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2.植物生产所需的光照、温度和湿度要求3.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和环境适应能力4.环境因素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5.现代农业技术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教学准备1.电脑、投影仪等教学设备2.准备滑动幻灯片的软件,如PowerPoint3.教学材料:课件、教科书等4.植物生长环境模拟设备(如恒温箱、光照灯等,可选)教学目标学习完本课程后,学生将能够:•了解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包括光照、温度和湿度等;•理解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和环境适应能力;•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了解现代农业技术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
设计说明本课件主要采用幻灯片的形式,通过文字、图片和图表等多种方式展示教学内容。
每个幻灯片都有明确的标题和副标题,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
同时,适当加入一些简单的动画或过渡效果,以增加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过程1.介绍植物生长环境的影响因素–光照–温度–湿度2.讲解植物生产所需的光照、温度和湿度要求–不同植物对光照的要求–不同植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植物对湿度的要求3.探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生理机制和环境适应能力–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植物对光照、温度和湿度的适应能力4.分析环境因素对植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光照对植物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温度对植物生长和种子发芽的影响–湿度对植物蒸腾和根系吸收的影响5.介绍现代农业技术在植物生产中的应用–温室种植技术–人工光照和控制温湿度技术–现代化灌溉和施肥技术课后反思本课程内容涉及较多的理论知识,使用了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有利于学生对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理解和掌握。
课堂中针对每个知识点都进行了讲解和讨论,学生的参与度较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可能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际操作,可以在后续的实验课或实地考察中加以补充。
另外,可适当加入一些案例和实际应用的讨论,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
植物生产与环境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密切相关的话题。
在当今社会,人们对食物的需求日益增长,植物生产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
而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对植物的生长和生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生产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分析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以及如何保护环境来促进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对植物生产的影响环境对植物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是气候。
不同的植物对气候的适应能力不同,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都会影响植物生长的速度和质量。
此外,土壤也是植物生产不可或缺的因素,土壤的肥力、气体透气性以及水分含量都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情况。
另外,环境中的有害气体和化学物质也会对植物生长产生负面影响。
例如,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会导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受阻,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速度;土壤中的污染物也会影响植物的吸收和利用养分的能力,降低产量和品质。
环境保护与植物生产为了保护环境,促进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措施。
首先,我们需要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保护土壤和水资源的质量。
其次,我们需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采用有机肥料、生物农药等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降低化学物质对环境的影响。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重土壤保护,加强对土壤的养分补给和水分管理,确保植物在适宜的土壤环境中健康生长。
同时,适度利用自然资源,推动农业循环经济,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结语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又错综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保护环境,促进植物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希望未来我们可以共同努力,实现环境和植物生产的和谐共处。
授课题目任务1植物生长与植物生产目的要求知识目标:1. 理解植物生长和发育有关概念。
2. 了解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
3. 了解植物的极性、再生、休眠和衰老等现象。
4. 熟悉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等生理作用。
5. 了解植物生产的特点和作用。
能力目标:1.掌握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等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2.熟悉农业生产与现代农业生产的基本调查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1.植物生长的周期性和相关性(重点)。
2.植物的春化作用、光周期现象、花芽分化(重点、难点)。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展示相关资料、图片、例题及习题。
2.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教学法的综合应用。
教学过程:引言:同学们,你能说出当地种植的植物有哪些吗?[一]导入新课提出引导性问题:刚才大家说出了很多植物的名称,大家看看这些图片,哪些是你认识的植物,试着说出植物名称。
[二]新课讲解1.植物的生长(1)植物的生长和发育生长是指由于细胞分裂和伸长引起的植物体积和质量上的不可逆增加,如根、茎、叶的生长等。
发育是指在植物生活史中,细胞的生长和分化成为执行各种不同功能组织与器官的过程,也称形态建成,如花芽分化、幼穗分化等。
(2)植物的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植物的营养生长是指根、茎、叶等营养器官的生长;植物的生殖生长是指花、果实、种子等生殖器官的生长。
花芽开始分化(穗分化)是生殖生长开始的标志。
2.植物生长的周期性植物生长的周期性主要包括生长大周期、昼夜周期、季节周期、再生作用等。
(1)植物的生长大周期植物在生长过程中,形成了“慢——快——慢”的规律。
以一年生植物的株高对生长时间作图,所得到的生长曲线呈“S”形。
(2)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植物的生长速率随昼夜温度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变化的现象称为植物生长的昼夜周期性或温周期性。
(3)植物生长的季节周期性是指植物生长在一年四季中随季节的变化而呈现一定的周期性规律。
如温带树木的生长,随着季节的更替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
植物生产与环境第三版一、引言植物生产是地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类提供食物和原材料,还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环境因素影响着植物生产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因此,了解植物生产与环境的关系至关重要。
二、植物生长的环境因素1.气候因素气候因素对植物生长具有显著影响。
温度、光照和降水等要素直接关系到植物的生长周期、生长速度和产量。
不同的植物种类对气候的需求各异,因此,气候因素是植物分布和生产的基础条件。
2.土壤因素土壤是植物生长的载体,对植物生产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类型、肥力和湿度等条件影响着植物的养分吸收、根系发育和水分利用效率。
适宜的土壤条件有利于植物生产,而过酸、过碱、贫瘠或过于湿润的土壤则可能导致植物生长受限。
3.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同伴植物竞争、病原体和害虫、传粉与种子传播等。
植物生长过程中,生物因素对其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植物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光照、水分和养分等方面,而病原体和害虫则可能导致植物病害和产量降低。
传粉与种子传播对植物繁衍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粉者数量和种子散布方式也会影响植物生产。
三、植物生产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植物在长期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性。
形态适应、生理适应和行为适应使植物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
例如,沙漠植物通过缩短叶片减少水分蒸发,高山植物具有耐寒性和低温条件下生长快的特点。
2.植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生长过程中,对环境产生积极和消极的影响。
土壤改良、水源涵养和生态系统服务等作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然而,过度开发和种植导致的植被破坏、土地退化等问题,也对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四、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1.生态恢复与重建生态恢复与重建是植物生产与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被恢复、土壤改良等措施,提高生态系统功能,实现生态恢复。
2.生物多样性保护保护植物多样性是维护生态平衡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采取就地保护、迁地保护等措施,保护珍稀濒危植物和关键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