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一、名词解释:(1)土地:地球陆地表面上由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和水文等要素构成的,包括过去和现在种种人类活动结果及其影响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2)土地资源:是指土地中人们可以利用的那部分。
(3)土壤:是指陆地表层可以生长植物的松散堆积物。
(4)土壤实体:是指地表的松散堆积物,而不包括附着在其上部的植物或人工建筑。
(5)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6)土地类型分类:是以土地自然属性的差异性为依据,可以根据土地的某一自然属性或土地的自然综合特性进行分类,其目的在于研究土地类型的空间分布规律。
(7)土地类型: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划分一种类型组合,即土地类型。
(8)土地分级:是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9)土地分级系统:是指在土地分级过程中对视作个体单位的具体土地地段进行逐级合并所形成的序列。
(10)土地分类:是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将单个的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进行不同程度的抽象与归并。
(11)区域土地类型:是指在某一个区域范围内,各种土地类型质与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12)土地类型演替:是指在一定时段内,一种土地类型向另一种土地类型演变的过程,或一种土地类型被另一种土地类型所替代的过程。
(13)土地类型图:表示土地这一地表自然综合体的各种土地类型的特点、地理分布和空间组合及其特征的一种专题地图。
(14)土地综合制图——横向系列是对某地所进行的同种比例尺而内容不同的成套土地地图的编制。
(15)土地制图综合——纵向系列是对相同内容、不同比例尺的土地地图从大比例尺到中、小比例尺的系列成图。
(16)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主要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分区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查。
);(2)、土地类型及其属性的调查(主要在于划分土地的类型、获取其面积、长度、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特征。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指专门针对某个土地类型而展开的土地调查。
但专项调查也可能与一般性土地类型调查同步进行,而成为土地调查的一个子项目。
)(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指调查的对象区域被限定在特殊的区域。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要求的即为合格)第二章1、气候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气温、积温、降水和干燥度)与分析方法(气象站)气候调查的特点:一般温带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度2、地形地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大、中地貌(山地、丘陵、平原、高原、河谷盆地)、几种特殊地形(熔岩地形、红色岩系地形、黄土地形、风行地形)、微地形或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与分析方法3、土壤调查:调查内容{地表特征(石块度等级、岩石露头度、侵蚀的迹象、盐分和碱分的存在)、剖面特征(质地、剖面层次构型、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砾石含量、障碍层次)(实地调查法)4、土地类型制图方法:综合制图法、叠置制图法5、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6、中国1:100万土地分类系统:将土地型作为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在土地型之后设置土地相,然后续分出土地面基层单元,从而构成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五级分类系统。
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土地执法中的工作流程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土地执法工作中,需要按照一定的流程进行,以确保合法、公正、准确地执行土地管理法规和政策。
本文将详细介绍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在土地执法中的工作流程。
一、调查与侦查阶段在土地执法的第一阶段,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需进行调查与侦查工作,以收集相关资料和证据。
具体步骤如下:1. 收集情报:工作人员在接到举报或线索后,需调查其真实性和可信度,收集相关情报,如土地使用问题、非法控制等。
2. 核实资料:工作人员需核实涉案土地的登记和档案情况,包括土地权属证明、土地用途规划、土地流转合同等。
3. 实地勘查:工作人员需前往涉案土地现场进行勘查,收集证据,如拍摄现场照片、测绘地形、检测土壤污染等。
4. 调取相关资料:工作人员还需调取相关部门和单位的资料,如国土资源局、环境保护局、建设委员会等的土地备案、审批文件等。
二、立案与证据收集阶段在调查与侦查阶段完成后,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需进行立案并继续收集证据。
具体步骤如下:1. 立案登记:工作人员需按照规定的程序,将案件进行立案登记,生成案卷,并进行案卷管理以确保资料的完备性和准确性。
2. 进一步调查:工作人员需在立案后,进一步调查涉案土地的使用情况、履约情况、土壤环境状况等,以丰富证据链条。
3. 证据收集:工作人员需继续收集相关的证据,如物证、书证、证人证言等,确保证据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4. 整理证据:工作人员需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整理分类,提取重要证据材料,并进行编号和标注,以备后续使用。
三、立案审查与裁决阶段经过立案与证据收集阶段后,自然资源部工作人员将进行立案审查和裁决工作。
具体步骤如下:1. 立案审查:工作人员需对案卷进行归档审查,验证证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并评估案件的处理难度和重要性。
2. 裁决决策:工作人员将根据立案审查结果和相关法规政策,做出裁决决策,涉及处理措施、责任追究、土地归还等。
3. 出具通知书:工作人员将根据裁决决策,出具相应的通知书,通知相关当事人土地使用问题、违规行为以及处理措施等。
名词解释:1.土地:土地是大气对流层的下部至地壳一定深度立体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形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分类:以土地的自然社会经济属性为基础研究土地综合属性差异空间分布规律从而划出若干土地类型。
3.区域地球化学:是研究由于地理或地质的原因,使某些地区的某些元素与一般的地球化学统计量相比,在土体风化壳、潜水、甚至深层地下水中的富集或欠缺,而影响该地区的生物以致人类的健康,影响土地资源的质量与开发的一门学科。
4.土宜:指一个区域的土地条件对某些作物不仅具有生理和生态的高度适宜性,而且对该类作物的产品经济特性有着独特的适宜性。
5.土地资源调查:以土地资源知识为基础,用遥感、测绘、测绘制图为基础查清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以及相互关系发展变化的一系列过程。
6.土地人口承载力:指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一定生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
7.耕地环境:指影响耕地生产能力的各种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的大气、土地、水、各种生物。
8.土地退化: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土地生产力或其他功能的衰减,以致土地生态系统向简单无序的方向演替的过程。
9.区域开发:在一定区域内,为了获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在不损害环境和生态效益的基础上对自然和社会资源进行综合利用。
10.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需求而必须确保的农田。
11.土地生态设计:是根据生态学原理,规划设计土地生态系统的合理利用类型及其结构,从而稳定并提高土地生态系统的生物生产力。
12.土地生态系统:是指土地的组成要素之间以及与人类之间的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统一体。
14.土地生态重建:对于土地利用率低、质量差、产出不高的土地生态系统采取工程、生物和农业的综合技术措施进行改良、治理、建设的改造过程。
15.土地资源动态监测:对土地资源的社会、自然、经济属性的变化方向、速度、特性、及其规律性进行检测。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技术程序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一地形图、航片为地图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方法两类。
根据调查的内容,所要求的精度、比例尺及技术要求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土地资源调查时综合性特别强的科学工作。
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土地管理、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等多门学科知识。
2.制定工作计划首先应根据任务和调查的技术规程,初步拟定总的工作计划。
其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的项目、内容、精度要求、工作阶段的划分和时间安排等。
3.资料准备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要的调查地区的各种专业图件与数字、文件资料、工作地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
4.用片准备常用的仪器准备有:罗盘、钢尺、比尺、测绳、平板仪、立体镜、放大镜、测绘仪等。
应准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有:透明方格纸或聚酯薄膜、绘图笔、绘图墨水、透明胶带、野外记载本等。
(二)外业调绘1.调绘前的准备工作阶段①.路线勘察邀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当向导,利用地形图、遥感影像等进行路线勘测。
②.制定工作分类系统③.室内预判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专业解译,减少的室外工作量。
2.调回阶段外业调绘工作整个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一定要根据外业规程,边调绘变检查,不得遗漏,调绘工作底图可以利用航片、卫片等。
一般程序为:①.掌握测绘地图的比例尺②.确定验证样区③.选好站立点④.确定调绘地图的方位⑤.调绘地类⑥.补测地物⑦.调绘整饰⑧.填写工作手册⑨.样区调绘验证(三)内业工作现代土地资源调查的内业工作,都可以用GIS完成。
一般常规的内业工作按一下步骤进行。
1.转绘工作将外业测绘整饰完毕的专业图转绘到地形图上。
2.量算面积在转绘好的以地形图为基础的专业图上,本着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进行汇总的原则量算地类面积。
第四章土地资源调查第一节土地资源调查概述一、土地资源调查•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应用一定的调查方法((遥感和测绘制图遥感和测绘制图),),),查清查清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区域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数量、、质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以及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为土地资源评价为土地资源评价、、规划规划,,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以及土地资源管理提供基础数据。
(。
(。
(空间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数据和属性数据))四、准备工作阶段•组织准备•专业队伍和工作计划•资料准备•文字与数字•基础图件:航片、卫片、影像图、地形图•仪器和用品准备比例尺的确定•调查单位:县(市)•调查基本单位:农区到行政村、林区牧区到乡•比例尺:–农区1:10000,–重点林区1:25000–一般林区1:50000–牧区1:50000或1:100000六、内业工作面积量算面积量算::(1)原则原则::以图幅为理论控制以图幅为理论控制,,分幅进行量算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例平差,,自下而上进行汇总自下而上进行汇总。
(2)步骤步骤::控制面积量算—碎部面积量算—面积汇总面积汇总;;(3)方法方法::方格法方格法、、求积仪法求积仪法、、计算机面积量算法计算机面积量算法。
编图与图面整饰编制各级土地类型编制各级土地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资源类型))图,进行图面进行图面((图名图名、、图例图例、、色彩色彩、、符号符号、、花边花边))整饰整饰。
撰写调查报告七、验收归档阶段•成果检查验收•成果资料归档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一、土地的位置调查•土地的位置是土地所处地点的纬度、经度和海拔高度三个因素决定的,土地的位置调查就是要解决一个地块的三纬定位的问题。
二、气候要素调查•(一)收集当地气象资料及其资料分析•根据调查所要求的内容,到调查区气象台,搜集抄录有关气候要素观测数据,包括某些要素的等值线图和变化曲线图,以及文字报告材料。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第一部分1、土地资源调查: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2、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是清查土地类型、数量、质量、利用现状,并给以综合分析和评价。
3、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①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②土地类型调查③土地利用现状调查④专项土地资源调查⑤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4、土地资源调查的基本方法:①常规测量测图方法②航空遥感调查方法③卫星遥感监测和机助制图④3S技术综合制图方法。
5、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①准备工作②外业调绘③内业工作④检查验收四个阶段。
6、外业调绘包括:①路线勘察②制定工作分类系统③室内预判④地类调绘⑤补测⑥样区调绘验证。
7、内业工作:①转绘②量算面积③编图与图面整饰④成果整理。
8、土地类型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类型的数量、质量与空间分布状况以及他们的发生规律和相互关系。
9、各级土地类型单元的总和构成一个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土地类型分类系统是土地类型调查和制图的基础。
10、土地类型分类的原则:①自然发生学的原则②多级分类制的原则③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
11、土地类型制图方法:①综合制图②叠置制图。
1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了解和掌握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是各级土地管理部门管好、用好土地资源的前提,因此,必须要定期地开展土地利用现状的详细调查,这项工作被称为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3、土地利用分类是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
14、土地利用分类: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以及其他因素进行的综合性分类。
15、土地利用类型:是根据一定的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对土地利用现状所进行的划分。
16、土地利用分类方法:线分类法和面分类法。
17、土地利用分类的原则:①统一性原则②系统性原则③实用性原则④地域性原则。
18、2007年8月10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该标准中的土地利用现状分为12个一级类,56个二级类。
一、土地资源:是由地球表面一定立体空间的气候、土壤、水、生物、地质、地貌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
二、土地的资产特性:1.商品特性2.产权特性3.增值特性4.不动产特性三、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
四、土地资源调查的任务:1.清查各类土地资源的数量2.清查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和质量状况3.分析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土地利用分区4.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五、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记录:土地资源调查的成果最后以系列成图的形式表达,有条件的地区要逐步建立土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或数据库。
图件成果:土地利用现状图六、土地资源调查的主要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2.土地类型调查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七、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1组织专业队伍○2制定工作计划○3资料准备○4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1路线勘察○2制定工作分类系统○3室内预判○4地类调绘○5补测○6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1转绘○2量算面积○3编图与图面整饰○4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八、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区别:1.土地类型的划分是一种自然分类,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自然属性;而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依据除了考虑土地的各种自然属性外,更强调根据土地的社会经济属性,集中体现在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上的综合差异性而进行分类。
2.土地类型分类的结果往往是土地资源类型划分的基础,也就是说,土地资源类型划分是在土地类型划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根据对其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的评价结果而重新分类。
九、土地类型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区别:土地类型强调的是土地的自然属性;土地利用类型一方面反应出土地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也反应出社会属性,即人类活动所赋予土地的属性。
因此在划分土地类型时也应该适当考虑到土地利用类型。
第一章绪论1.阐述土地、土地资源概念以及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
答:(1)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3)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①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②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2.土地资源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哪些方面答:(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①土地、土地资源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性研究②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以及土地资源的形成和演化规律研究(2)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分类: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3)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研究(4)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3.面对21世纪越演越烈的人地矛盾,土地资源学的作用将日益重大,请简要阐述土地资源学今后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重点。
答:(1)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开展国土资源管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的研究①土地资源调查和动态监测的技术服务体系建设②土地资源和资产的优化配置的基础性研究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土地资源生态安全的综合研究④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资源开发和保护研究(2)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学科体系,加强基础理论体系建设和研究方法的创新①拓展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②土地资源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的创新③严谨对待科学的规范化和标准化问题,重点探讨和规范学科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
第二章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分析1.影响土地资源类型分布、质量特征和利用的气候学因子有哪些方面答: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
地籍调查的内容、对象和程序地籍调查是指对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量,以确定土地的边界和权属关系。
它是土地管理和土地交易的重要基础,也是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地籍调查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的位置、形状、面积、权属等方面的信息。
具体来说,地籍调查需要确定土地的几何形状和边界,以及土地的面积和地貌特征等。
同时,还需要调查土地的权属情况,即土地属于哪个单位或个人所有。
此外,地籍调查还需要记录土地的用途、土地的现状和变更情况等信息。
地籍调查的对象主要是土地,包括农田、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各类土地。
根据不同的调查目的和要求,地籍调查的范围可以是一个村庄、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
实施地籍调查的主体可以是政府部门、土地管理机构、测绘机构等。
地籍调查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前期准备:确定调查范围、制定调查方案、收集基础资料等。
在这个阶段,需要对调查目标进行初步了解,确定调查的目的和要求,并收集相关的地理、土地利用、权属等资料。
2.现场勘察:根据调查方案,组织人员进行现场勘察和测量。
在现场勘察过程中,需要使用测量仪器和设备进行土地的测量和标定,获取土地的几何形状和边界数据。
3.数据处理:将现场测量和勘察获取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
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数据的录入、数据的校正和数据的统计等。
4.地籍图绘制:根据处理后的数据,绘制地籍图。
地籍图是地籍调查的成果之一,它是用于表达土地边界和权属关系的图件,通常包括地块界线、地籍号码、用地性质等信息。
5.权属登记:根据地籍调查的结果,对土地的权属进行登记和确认。
这个过程需要依据土地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确定土地的权属归属,并进行登记和备案。
地籍调查是土地管理和土地交易的重要环节,它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管理提供了准确的数据和信息。
通过地籍调查,可以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制度,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土地交易和土地开发利用的公平和有序。
同时,地籍调查也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为城市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支持。
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技术程序
一.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主要包括一地形图、航片为地图的常规的野外测绘填图方法和遥感调查方法两类。
根据调查的内容,所要求的精度、比例尺及技术要求等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法。
二.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土地资源调查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具有严格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一般可以分为4个阶段:准备工作、外业调绘、内业工作、检查验收。
(一)准备工作
1.组织专业队伍土地资源调查时综合性特别强的科学工作。
工作人
员必须具备土地管理、地学、土壤学、农学、测绘学等多门学科知
识。
2.制定工作计划首先应根据任务和调查的技术规程,初步拟定总的
工作计划。
其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的项目、内容、精度要求、工作
阶段的划分和时间安排等。
3.资料准备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要的调查地区的各种
专业图件与数字、文件资料、工作地图(包括地形图、遥感图件等)。
4.用片准备常用的仪器准备有:罗盘、钢尺、比尺、测绳、平板仪、
立体镜、放大镜、测绘仪等。
应准备的文具和生活用品有:透明方
格纸或聚酯薄膜、绘图笔、绘图墨水、透明胶带、野外记载本等。
(二)外业调绘
1.调绘前的准备工作阶段
①.路线勘察邀请熟悉当地情况的人当向导,利用地形图、遥感影
像等进行路线勘测。
②.制定工作分类系统
③.室内预判充分利用遥感影像所提供的大量信息,进行专业解
译,减少的室外工作量。
2.调回阶段外业调绘工作整个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一定要根
据外业规程,边调绘变检查,不得遗漏,调绘工作底图可以利用航
片、卫片等。
一般程序为:
①.掌握测绘地图的比例尺
②.确定验证样区
③.选好站立点
④.确定调绘地图的方位
⑤.调绘地类
⑥.补测地物
⑦.调绘整饰
⑧.填写工作手册
⑨.样区调绘验证
(三)内业工作现代土地资源调查的内业工作,都可以用GIS完成。
一般常规的内业工作按一下步骤进行。
1.转绘工作将外业测绘整饰完毕的专业图转绘到地形图上。
2.量算面积在转绘好的以地形图为基础的专业图上,本着以图幅为基本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平差,自下而上逐级进行
汇总的原则量算地类面积。
3.边图与图面整饰在量算面积工作结束后,要对薄膜分幅图进行整饰,以便进行编图。
4.成果整理包括清绘出满足出版社要求的出版原图和编写调查报告。
(四)检查验收
内容有:
1.外业调绘和补测地物——着重检查各种地类的判别、地类界线的精度线状地物的测量、新增地物的补测等。
2.内业工作——重点检查转绘精度、面积量算精度、成图质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