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调查评价知识点
- 格式:docx
- 大小:15.36 KB
- 文档页数:8
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一直是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土地资源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对于地理学、环境科学、农业科学、城市规划等领域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将就土地资源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土地资源的概念和特点1. 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是指地球表面的固体地壳,包括陆地和水域,可以用于生产和建设的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具有多样性和非可再生的特点。
2. 土地资源的特点:(1)多样性:土地资源包括不同类型的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2)固定性:土地资源是固定地壳的一部分,不像空气和水资源那样具有流动性。
(3)不可再生性:土地资源的形成需要长时间,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因此,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至关重要。
二、土地资源的分类根据土地的用途和功能,土地资源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等。
1. 耕地:指适宜种植作物的土地,包括旱地和湿地两种类型。
2. 林地:指生长着各种树木的土地,是重要的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地。
3. 草地:指适宜生长草类植物的土地,可用于牧草种植或放牧。
4. 水域:包括湖泊、河流、水库等水体,是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环境。
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助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和提高土地的生产力。
三、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充分发挥其潜在价值,满足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求。
1. 合理利用耕地资源:包括科学施肥、合理轮作、改进耕作方式等,提高耕地的产量和品质。
2.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土地资源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利用。
3. 城市规划与建设:合理规划城市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4. 旅游资源开发:开发和利用丰富多样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资源,增加土地资源的经济价值。
5. 农村土地整治:对农村散乱污和低效用地进行整合和优化配置,提高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1.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的未来能够产生价值的土壤或者土地。
2、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当其被利用为社会生产后,就具有自然属性所固有的生产力,也有人为活动所赋予的劳动生产力。
3.土地资源调查:把某地区的土壤作为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各种土壤类型,发育程度,演变规律,地理上的分布状况和规律,区域性特征特性,理化性状与生产性能,以及与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的关系。
4、土壤剖面: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一个完整的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发生学层次,以及母质层。
5、地物反射光谱:地物反射电磁波能力可用反射率或亮度系数来表示。
地物的光谱反射率或光谱亮度系数是入射电磁波波长的函数,这个函数关系称为地物的反射光谱特征。
6.土壤调查流程:准备工作-----外业调绘-----业内工作-----检查验收。
7.土壤调查比例尺的确定:(1)详细比例尺:1:200-1:5000 变种或更细。
(2)大比例尺:1:1万-1:2.5万土种或变种。
(3)中比例尺:1:5万-1:20万土属、土种。
(4)小比例尺:<1:20万亚类、土属。
(5)复合比例尺:在同一幅图中有两种比例尺。
8.土壤调查搜集资料有哪些?(一)资料收集(1)自然成土因素的收集:气象资料: eg:温度,积温,极端温度,降水,大雨,暴雨,灾害,天气,土壤温度,风向,风速,风力地质地貌资料:地表水和地下水:植物资料:(2)农业生产资料的收集:基本资料,农业区划和农业发展规划,农业历史,轮作布局的发展及其对粮食单产和总产的影响(3)土壤资料的收集:土壤类型,分布,形成,肥力问题,改良利用经验,与农业生产关系方面的资料历次调查实验的分类系统,调查方法(二)收集资料的方法当地气象局、图书馆、文献、开座谈会9.土壤剖面点的野外选择原则与方法,挖掘方法。
(1)原则A稳定的成土环境。
B无人为干扰C遇异常剖面改变剖面点的位置(2)方法(1)常规布点法中小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一般是亚类或者土属,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形单元设置主要剖面,土壤界线-------景观变化目视估测大比例尺土壤调查的剖面点设置:制图单位----土种/变种,主要剖面和检查剖面,(预设)定界剖面。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它不仅是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还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
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是确定土地资源的地理位置、土地类型、土地价值及利用潜力的一系列过程,是土地管理和规划的基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土地资源的调查与评价分析。
1、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指的是土壤、地形、水文等自然地理要素作为物质载体所表现出来的资源价值总和。
根据土地资源的利用功能,一般可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居住用地:主要用于居住、生活、文化、体育、医疗、教育等公益性和社会服务设施。
(2)工业用地:主要用于工业生产、公共事业设施等用途。
(3)商业用地:主要用于城市商业和服务业、旅游业等市场活动环节。
(5)交通用地:主要用于交通、运输、通信等活动。
土地资源的调查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土地条件:包括土壤质量、水文地貌等,用于评价土地的质量和可用性。
(2)土地利用方式:包括现状利用方式、未来发展趋势等,用于确定土地的利用前景和方向。
(3)土地利用现状及历史变化:包括利用性质、规模、集约程度、土地利用强度、整合度、生产效益、生态效益等。
(4)土地利用潜力:包括土地规模、质量、开发难度、环境影响等。
土地资源的调查方法主要分为定性调查和定量调查两种方法。
(1)定性调查方法:主要通过实地勘察、问卷调查、历史档案调查等方式,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潜力、利用状态等信息。
(2)定量调查方法:主要通过数据调查、实验测定、模拟模型等方式,得出比较精确的定量数据,完成土地资源的量化评估和分析。
土地资源评价是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土地进行质量评价,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和开发能力的评估过程。
2、土地资源评价标准(1)调查标准:通过实地勘察、统计分析、实验模拟等手段,对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分析。
(2)质量标准:依据土地资源的土层厚度、土壤质地、水肥条件、地貌条件等地理要素,对土地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
(3)适宜性标准:根据各种用途的要求,结合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情况以及现代发展的需要,分析和比较各种适宜的用途。
第一章绪论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
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
《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 5.5%,居世界第五位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研究内容: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1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特点(1)综合性和多学科性(2)关联性与复杂性(3)现实性和预测性(4)区域性和全局性12新中国成立后土地资源研究工作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各时期的特点?第一个时期:50年代初期财政部的查田定产工作。
1、土地资源调查概念:是对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特性、空间变异及在各种社会经济活动中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的状况进行综合考察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土地资源调查的内容:(1)、土地构成要素和土地质量的调查分析(主要指气候、地质地貌、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土地利用方式、农业分区等社会经济要素的调查。
);(2)、土地类型及其属性的调查(主要在于划分土地的类型、获取其面积、长度、坡度、土地利用方式、空间分布等特征。
);(3)、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任务是查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及分布、土地权属状况和利用现状)(4)、专项土地资源调查(指专门针对某个土地类型而展开的土地调查。
但专项调查也可能与一般性土地类型调查同步进行,而成为土地调查的一个子项目。
)(5)、区域土地资源综合调查(指调查的对象区域被限定在特殊的区域。
);3、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1)、准备工作:组织专业队伍、制定工作计划、资料准备、仪器和设备的准备;(2)、外业调绘:路线勘察、制定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判、地类调绘、补测、样区调绘验证;(3)、内业工作:转绘、量算面积、编图与图面整饰、成果整理;(4)、检查验收(验收的标准要对照技术规程和精度要求,达到要求的即为合格)第二章1、气候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气温、积温、降水和干燥度)与分析方法(气象站)气候调查的特点:一般温带地区高度每升高100米,气温下降0.5度2、地形地貌调查与分析:调查内容{大、中地貌(山地、丘陵、平原、高原、河谷盆地)、几种特殊地形(熔岩地形、红色岩系地形、黄土地形、风行地形)、微地形或微地貌、海拔、坡度与坡向(地形图、实地描述、绘制断面图、地形描述、资料整理和分析)与分析方法3、土壤调查:调查内容{地表特征(石块度等级、岩石露头度、侵蚀的迹象、盐分和碱分的存在)、剖面特征(质地、剖面层次构型、土层厚度、土壤结构、砾石含量、障碍层次)(实地调查法)4、土地类型制图方法:综合制图法、叠置制图法5、土地类型分类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多级分类制原则、分异特性逐级累积的原则(自然发生学原则、综合性原则、主导因素原则、实用性原则、指标的互斥性、明确性、针对性和层次性)6、中国1:100万土地分类系统:将土地型作为承上启下的分类单元,在土地型之后设置土地相,然后续分出土地面基层单元,从而构成土地纲、土地类、土地型、土地相、土地面五级分类系统。
初中地理中国的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初中地理中国的土地资源知识点总结
1.土地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按照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农业用地(耕地、林地、草地)和非农业用地(建设用地)。
2.我国土地资源的有利条件有:⑴土地资源总量丰富;⑵土地利用类型齐全。
3.土地资源的不利条件有:
⑴人均土地占有量小;
⑵各类土地所占比例不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资源不足;
⑶分布不均匀;
⑷各类土地资源破坏严重。
4.我国的耕地和林地主要分布在气候湿润的东部季风区,耕地分布在东部平原及低缓的丘陵地区(地形),耕地资源南少北丰;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地(地形)。
草地主要分布在年均降水量不足400毫米的'西部内陆地区,农业生产以牧业为主。
土地评价知识点总结土地作为一种稀缺的自然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
对土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因此,土地评价成为土地管理和土地利用规划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进行土地评价时,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包括土地的产出潜力、生态环境承载力、土地利用方式等。
本文将对土地评价的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评价的方法和要点。
一、土地评价的概念土地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质量、用途、价值和开发利用潜力的过程。
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促进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开发,为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土地评价的内容1.土地质量评价土地质量评价是对土地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特性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肥力、适用性和可利用性。
评价内容包括土壤类型、质地、厚度、排水性、酸碱度等。
2.土地生态环境评价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稳定性和自然环境功能。
评价内容包括植被覆盖率、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程度等。
3.土地利用潜力评价土地利用潜力评价是对土地的开发利用潜力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适宜用途、发展方向和容量规模。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适用性、开发条件、土地利用方式等。
4.土地价值评价土地价值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潜力和市场价值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买卖价格、租赁费用和抵押价值。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市场需求等。
5.土地功能评价土地功能评价是对土地的经济、社会和环境功能进行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的综合利用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评价内容包括土地的产出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等。
三、土地评价的方法1.定性评价方法定性评价方法是根据专家经验和实地调查,对土地的质量、生态环境、利用潜力、价值和功能进行综合判断和分类。
常用的方法包括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1.土地资源调查:指运用土地资源学的知识,借助有关的科学方法和手段查清各类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质量、空间分布状况和历史演变规律及其生产潜力、适宜性、限制性、土地利用特点、权属关系和管理状况的综合性实践活动。
2.土地资源评价:针对特定的利用目的,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土地资源以及与土地利用有关的经济社会条件进行综台考察,阐明土地资源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限制性、生产潜力以及土地利用效益,建立一个土地资源评价系统,并将土地资源评价结果表示在专题地图上。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在维护土地资源可持续性和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条件下,支持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和满足代内和代际的土地需要的全部过程,是能够满足当前和未来人们粮食需求和社会协调、平衡发展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利用措施。
4.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是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的调查,以保证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的现势性,为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管理和合理利用土地提供准确可靠的现势资料。
5.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是指以一定行政区域或自然区域(或流域)为单位,查清区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并自下而上,逐级汇总为省级、全国的土地总面积及土地利用分类面积而进行的调查。
6.土地类型是指由区域内的地质、地貌、气侯、水文、植被、土壤等自然因素遵循各自的分异规律,并与人类活动长期相互作用,最终形成了有规律的、大小不同的、相对均一的地域组合单元7.土地分级: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下而上合并或自上而下划分,产生出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8.土地分类:将各个个体土地单位,按质的共同性或相似性,作不同程度的抽象概括与归并,获得分类级别高低不同的各种土地分类单位。
9.土地类型结构:简称土地结构,是指在某一个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在质和量上的对比关系,以及它们组合而成的一定格局或图式。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土地资源调查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特定地区土地资源的类型、数量、空间分布、质量和利用状况等信息,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调查内容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土地质量、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等各方面的信息。
其中,土地利用类型包括农田、林地、草地、水域、建设用地等,土地面积是指各类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土地质量是指土地的肥力、水分条件和地貌特征等,土地利用效益是指土地的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土地利用现状和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面积的变化情况。
土地资源调查可以采用多种调查方法,包括实地调查、遥感调查和统计调查等。
实地调查是指对调查地区进行实地考察和采样调查,通过观察、测量和采集土壤样本等方式获取土地资源信息。
遥感调查是指利用遥感技术获取土地资源的信息,通过解译和分析卫星图像获取土地利用类型、土地面积和土地利用现状等信息。
统计调查是指利用统计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抽样调查和数据分析,通过统计数据获取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等信息。
土地资源的评价是对土地资源进行定量和定性的评估,目的是为土地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资源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和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等。
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是对土地适宜于不同用途的程度进行评估,主要包括土壤肥力、水分条件、地貌特征和气候条件等。
土地综合利用效益评价指标是对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益进行评估,主要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等。
土地生态环境评价指标是对土地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估,主要包括水土保持能力、生物多样性和环境敏感度等。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是一项复杂而重要的工作,通过全面了解和评估土地资源的情况,可以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保护土地资源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零星地物:指小于最小上图标准的地类图斑,实际上主要指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土图斑的非耕地以及非耕地中小于最小上图图斑的耕地。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以图斑为调查单元,按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查清各类用地面积、分布]利用和权属状况。
飞地(插花地):属外行政区划,并脱离其辖区范围而孤独飞入本辖区内的地块。
土地自然生产力:是指土地依靠自然水、肥、热等自然供给条件所能生产的物质产品数量,也就是说在没有人类任何物质投入情况下,土地所具有的自然生产能力,一般用单位土地面积自然生产的干物质数量表示。
土地经济生产力: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土地的生产能力,即在投入人类劳动后,水肥基本满足,经营管理合理的条件下,以种植几种主要作物而形成的生产能力。
土地经济评价:采用一定经济可比指标,对土地的投入、产出的经济效果进行评定的过程称为土地经济评价。
地类调查:以航片或者航天遥感正射影象图()为调查底图,充分利用已有的调查成果等资料,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和“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划分要求,按实地土地利用现状对地类和其界线进行调查。
土地条件调查:指对土地的土壤、植被、地形、地貌、气候及水文地
质等自然条件和对土地的投入、产出、收益、交通、区位等社会经济条件的调查。
土地利用结构:是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某区域内的比例关系和组合方式,反映了土地资源在国民经济各个部门及部门内的分配状况和比例关系。
土地生态评价:是在一般土地评价的基础上,选择对环境最有意义的生态特征进行补充评价,尤其着重对土地生态价值和功能的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生态设计和土地生态规划。
(土地生态评价就是指对土地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价值及其生态环境质量所进行的评价。
)生态足迹:任何已知人口(某个个人、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生态足迹是生产这些人口所消费的所有资源和吸纳这些人口所产生的所有废弃物二者所需要的生物生产性土地的总面积和水资源量。
土地生态系统:土地生态系统是指一定的地域范围内,土地上无生命(环境条件)与同一地域范围内的生命体(植物、动物、微生物等)之间形成的一个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有机综合体。
水田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
包括实行水生、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村庄指农村居民点,以及所属的商服、住宅、工矿、工业、仓储、学校等用地。
1、《土地利用现状分类》采用二级分类体系,一级类12个,二级类57个。
2、对于最小上图图斑面积,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为图上4.02,耕地、
园地、水域为6.02,林地、草地等其他地类为152。
2、调绘的地类界线在图上位移限差:明显地物界线不得大于0.3,困难地区不明显地物界线不得大于1.0,勾绘界线跑线误差不得大于0.3。
3、新土地分类中,水浇地对应全国土地分类(过渡期间适用)中的水浇地和菜地,裸地对应裸土地和裸岩石砾地。
3、土地利用的分类方法有线分类方法和面分类方法。
4、对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成果实行县级自检、省级预检验收、全国调查办核查确认的检查验收制度。
对省、市汇总成果实行自检和上级验收的检查制度。
4、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和地类调查两部分。
耕地已征用,有完整、合法用地手续,调查时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称为“批而未用”土地。
“批而未用”土地按建设用地确认。
1、线状地物包括哪些内容?
4、土地利用分类是什么为主要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4、土地利用分类反映某一段时间土地的实际利用情况,其原则是什么?
5、面积量算方法有哪些?
5、常用的土地经济评价指标有哪些?
6、土地经济评价中,根据指标的不同性质和运用目的,将指标体系分为哪几类?
土地经济效果(土地生产率)指标土地经济分析指标
C、土地经济效果分析指标
6、土地评价研究有哪三大趋势?
7、土地经济评价分为哪几类?
7、土地经济评价对资料的要求包括那几个方面?
8、航片解译标志有哪些?
8、概括来说,农村土地调查包括权属调查、地类调查两部分。
1、二次调查中线状地物调查的处理方式有哪些?
(1)线状地物宽度大于等于图上2时,按图斑调查;
(2)线状地物宽度小于图上2时,调绘中心线,用单线符号表示,并在宽度均匀处实地量测宽度,精确到0.1m,当宽度变化大于20%时候,应该分段量测宽度。
(3)在以系数扣除田坎的地区,田坎不调绘,但作为权属界线和行政界线的田坎应该调绘其准确位置,但不参与面积计算。
1、二次调查中,什么是“批而未用的土地”,如何处理“批而未用”的土地?
批而未用的土地是指耕地确认已有合法完整用地手续,而调查的时候实地没有实质性建设的。
对此类土地,原则上按照批地范围和批准用途来确认建设用地的地类,但必须提供合法用地手续,还必须提供占补平衡增加耕地说明。
两者缺一不可,否则按耕地调绘。
2、面积量算的原则和程序是什么?
以图幅为控制,分幅进行量算,按面积比例进行平差,自下而上逐级汇总。
2、土地条件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1)应用遥感技术进行调查的方法
(2、直接观察法
(3、收集法
(4)采访法(自填法、派员法)
(5)通讯法
3、两条及两条以上的线状地物并行时,应该如何处理?
(1)均为双线线状地物并行。
均要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上。
(2)双线线状地物与单线线状地物并行。
双线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地图准确位置,单线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双线线状地物边界0.2标绘,以双线线状地物为图斑界线。
(3)均为单线线状地物并行。
依河流、铁路、高速公路、国道、干渠、县(含)以上公路、农村道路、沟渠、林带、管道等为主次顺序,主要线状地物调绘在工作底图准确位置,并为图斑界线,次要线状地物按准确位置调绘或离主要线状地物0.2标绘
4、二次调查中,采用什么样的数学基础?
(1)平面坐标体系:农村土地调查采用“1980西安坐标系”,城镇土地调查自行确定;
(2)高程基准: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
(3)投影:标准分幅采用高斯—克吕格投影。
4、二次调查目的和任务是什么?
(1)目的: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
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2)任务:农村土地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
5、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方法有哪些?
(1)利用已有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工作底图,进行外业填图即补测来完成;
(2)利用新的1:1万影象图和航片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3)利用3S技术进行变更调查。
5、土地评价的目的是什么?
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基本目的是预测土地变更后的结果,内容包括土地对不同生产方式的适宜性,以及变更对环境的后果。
具体来说目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1)土地资源调查的组成部分
(2)土地利用规划的依据
(3)为土地管理服务
(4)为土地税费征收服务
6、土地质量与土地特性的关系是什么?
地特性是各种可以直接测量或者估测的土地属性,可以用于区别不同适宜性的土地单元,用于描述土地质量的一种方法,如平均年降雨量、坡度、值等,分气候特性、土壤特性、水文及水文地质特性、地形地貌特性、生物特性、社会经济特性等。
土地质量是由一组具有共性的土地性质的综合表达形式,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影响某一方面的土地适宜性。
土地质量针对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而言,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选用不同的土地质量,农林牧各不同。
两者的关系:土地特性是土地的属性在各个方面的直观反映,一般能直接测量估算,而土地质量是土地的一种综合属性,即几个土地特性综合反映的土地性质。
一种或几种土地特性决定某种土地质量;有些土地特性在不同方面影响土地利用的适宜性,因而会影响几种土地质量。
如土壤质地对水分有效性、侵蚀危害等多种土地质量有影响。
6、境界线(权属界线)标示有什么要求?
(1)线状地物为界时,如为双线,界线与中心线重合,如为单线,则跳绘标示;
(2)界线以线状地物一侧为界时,在相应一侧移位0.2标绘;(3)有争议的界线按实地标绘未定界符号;
(4)不同级界线重合时,只标注最高级;
(5)为了便于接边,应将界线调绘出调绘区域外一定的范围;(6)查清并标绘飞地情况。
绘图说明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技术流程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技术流程图
1、假设你是某县二次土地调查小组负责人,请你根据二次调查的流程,结合所学的知识,谈谈如何能顺利实施二次调查并获得良好的调查结果。
2、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对土地利用管理有什么影响,你觉得应该如何才能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3、根据实习的情况,联系课程的内容,请说明如何才能做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工作。
1、同时要掌握实习的内容,包括实习中的各个步骤。
2、掌握实习指导中的地类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