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论语
- 格式:ppt
- 大小:90.00 KB
- 文档页数:4
论语第三章感悟《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其中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第三章是《八佾》篇,主要讲述了礼乐制度以及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
在这里,我将结合自己的理解,对论语第三章进行解读和感悟。
一、礼乐制度的衰落与反思论语第三章中,孔子对当时礼乐制度的衰落表示了深深的忧虑。
他认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有严格的礼制来规范,否则社会将陷入混乱。
在当今社会,虽然礼乐制度已不再适用,但礼节和规矩仍然是我们应该遵循的。
这让我感悟到,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尊重他人,守规矩,维护社会和谐。
二、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在论语第三章中,孔子提到了人际交往中的道德准则,如诚信、谦逊、宽容等。
这些品质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诚信是做人的基石,谦逊使人进步,宽容使社会更加和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运用这些道德准则来处理人际关系,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更加顺利。
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孔子在论语第三章中强调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重要性。
他认为,一个人首先要修养自己的品德,然后才能管理好家庭,进而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这一理念告诉我们,个人的修养对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身作则,影响身边的人,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中庸之道在论语第三章中,孔子提倡中庸之道,认为这是一种理想的为人处世方式。
中庸之道强调不偏不倚,既不过分追求物质,也不过分强调精神。
在当今社会,中庸之道对于我们处理各种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我们要学会把握度,既要努力进取,又要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平和。
总结:论语第三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如尊重他人、守规矩、诚信、谦逊、宽容、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中庸之道等。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将这些道德准则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章节解析翻译《论语》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学生的言行和思想,对中国社会和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对《论语》的不同章节进行解析和翻译,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内涵和思想。
第一章:学而篇这一章主要集中于关于学习的讨论。
其中,有一句经典的名言:“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这句话传达了对于学习的态度和方法。
我们应该保持敏锐的思维,愿意学习,不嫌弃向他人请教。
第二章:为政篇这一章集中于关于政治和治国的原则。
其中有一句著名的格言:“君子不器”。
这句话意味着一个君子应该注重品德而非技能。
一个人只有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第三章:八佾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典礼和仪式。
孔子强调了典礼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君子义以为质”,即君子要以正义为准则来举行典礼。
这表明典礼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一种道德的表达。
第四章:里仁篇这一章集中于“仁”的概念。
孔子认为仁是最重要的美德,是做人的根本。
他强调了仁的普遍性和实践性,提醒人们要对待他人宽容和体恤。
第五章:公冶长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礼节和忠诚。
孔子通过谈论公冶长这个人物来表达他对忠诚的重视。
他认为,无论在任何位置,一个人都应该忠诚于自己的职责和使命。
第六章:雍也篇这一章以雍也这个名字命名,主要关注的是个人修养和品德。
孔子强调个人的修养和品德对于塑造一个人的形象和影响他人的重要性。
第七章:述而篇这一章集中于言谈和表达的方式。
学生们问孔子如何用言辞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孔子则谈到了语言的准确性和明确性的重要性。
第八章:泰伯篇这一章主要讨论了领导者的责任和义务。
孔子以泰伯命名,提醒领导者要秉持正义,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以及如何处理权力和财富。
以上是《论语》中的一些章节解析和翻译,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论语》的内涵和思想,从中汲取智慧并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通过学习《论语》,我们可以更好地塑造我们的品格,并且在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方面成为更好的人。
论语第三章(八佾)注音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wèi jìshìbāyìwǔyútíng shìkěrěn yěshúbù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sān jiāzhěyǐyōng chèzǐyuēxiàng wéi pìgōng ti ān zǐmù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qǔyúsān jiāzhī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ǐyuērén ér bùrén rúlǐhérén ér bùrén rúyuè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zhīběn zǐyuēdàzāi wèn lǐyǔqíshēy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nìng jiǎn sāng yǔqíyìyěnìng qī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yuēyídízhīyǒu jūn 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ìshìlǚyútài shān zǐwèi rǎn yǒu yuērǔfúnéng jiùyú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zǐyuēdìzìjìguàn ér wǎng zhěwúbúyùguān zhīyǐ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wèi jìshìbāyìwǔyútíng shìkěrěn yěshúbù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sān jiāzhěyǐyōng chèzǐyuēxiàng wéi pìgōng ti ān zǐmù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qǔyúsān jiāzhī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ǐyuērén ér bùrén rúlǐhérén ér bùrén rúyuè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zhīběn zǐyuēdàzāi wèn lǐyǔqíshēy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nìng jiǎn sāng yǔqíyìyěnìng qī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yuēyídízhīyǒu jūn 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ìshìlǚyútài shān zǐwèi rǎn yǒu yuērǔfúnéng jiùyú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duìyuēbùnéng zǐyuēwūhūcéng wèi tài shān b ùrúlín fàng hū对曰:不能。
论语目录xuéér dì yī学而第一wéi zhèng dìèr为政第二bā yì dì sān八佾第三lǐ rén dì sì里仁第四gōng yě cháng dì wǔ 公冶长第五yōng yě dì liù雍也第六shùér dì qī述而第七tài bó dì bā泰伯第八zǐ hǎn dì jiǔ子罕第九xiāng dǎng dì shí乡党第十xiān jìn dì shíyī先进第十一yán yuān dì shíèr 颜渊第十二zǐ lù dì shí sān子路第十三xiàn wèn dì shí sì宪问第十四wèi líng gōng dì shí wǔ 卫灵公第十五jì shì dì shí liù季氏第十六yáng huò dì shí qī阳货第十七wēi zǐ dì shí bā微子第十八zǐ zhāng dì shí jiǔ子张第十九yáo yuē dìèr shí尧曰第二十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 lái bú yì lè乎。
论语第三章八佾原文【八佾•原文】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奚取于三家之堂!”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
”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以言诗已矣。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
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
文献不足故也。
足,则吾能徵之矣。
”子曰:“谛,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或问谛之说。
子曰:“不知也。
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
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子曰:“周监于二代。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子入太庙,每事问。
或曰:“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
”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
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哀公问社于宰我。
宰我对曰:“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
曰:’使民战栗。
’”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子曰:“管仲之器小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
焉得俭?”“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子语鲁太师乐,曰:“乐其可知也。
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论语第三章原文和翻译,供大家阅读参考。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译文:孔子谈到季氏时说:“用天子的礼乐(八佾舞)在他家的庭院中祭祀祖先(越礼),对于季氏这样的事情都可以容忍,还哪些事情不可以容忍呢?”2、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译文:孟孙、叔孙、季孙三家卿大夫,祭祀祖先时,按照天子的礼制唱着《雍》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诗经》上说,‘天子祭祀宗庙,天下各路诸侯都来助祭,天子庄重肃穆地主祭。
’这两句话用在三家祭祀的庙堂之上,天下哪一个诸侯会来陪祭呢?”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译文:孔子说:“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礼做什么呢?一个人没有真诚的心意,能用乐做什么呢?”4、林放问礼之本。
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译文:林放向孔子请教礼的根本道理。
孔子说:“你提的真是大问题啊!一般的礼与其辅张奢侈,宁可简约朴素;至于丧礼,与其仪式周全,不如心中哀戚。
”5、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译文:孔子说:“夷狄(中原之外的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的君主,不像诸夏(中原各国)这些国家没有君主(因为时代很乱,弑父弑君的事情时常发生)。
”不如:不像。
6、季氏旅于泰山。
子谓冉有曰:“女弗能救与?”对曰:“不能。
”子曰:“呜呼!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译文:季氏要去祭祀泰山(违背了礼)。
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当时冉有为季氏家臣)。
”孔子说:“唉!难道说泰山之神还不如林放懂礼吗?(或:难道说泰山之神能够接受季氏这种不合礼的祭祀吗?)”7、子曰:“君子无所争。
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君子。
”译文:孔子说:“君子没有什么可争的。
如果一定要有,那就比赛射箭吧!比赛时上下台阶与饮酒,都拱手作礼,互相谦让,这样的竞争,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
论语第三章写了什么论语第三章原文及翻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巧,巧妙地,有技巧的;言,言语;令,美,善;色,脸色;
孔子说:“(与人交谈时)语言巧妙又讲究技巧,脸色尽善尽美,(这样的人)很少有仁爱之人。
”
此章,是孔子对于那些能言善辩者的批评。
孔子认为,过分的讲究语言技巧的人很少有仁义之人。
与人交谈之时,是要讲究一些技巧。
但是,语言技巧是为了服务于谈话内容,是为了达成目的的手段与方法。
若是一味地讲究语言技巧,势必会造成重视手段与方法而超过与内容的情况。
这样一来,口中所言只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罢了,与自己的观点、想法等并没有什么必然联系,甚至可能口中所言与心中所想背道而驰。
如此一来,又何谈仁呢?
心中所思,口中所言,皆为吾意。
如此方可表里如一。
论语原文全文完整版《论语》是中国古代哲学名著之一,是儒家学派重要著作之一。
它由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及其门徒所撰,讲述了孔子的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并将这些思想传承下去。
下面是《论语》的全文。
第一章:学而篇谨遵尊敬,不敢忘怀。
至于饮食,衣服,无不恭敬。
朝以问道,暮以讲义,不厌诲人。
曾子曰:“吾日三省乎自己为人谋而不忠乎友谋而不专乎道谋而不诚乎已可矣。
”第二章:为政篇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第三章:八佾篇子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第四章:里仁篇子曰:“里仁之余,民免而无耻。
里仁之余,邦必兴。
”第五章:公冶长篇公冶长,问政。
子曰:“树不必修,无过於阴几而已。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
修之於家,其德乃半。
修之於国,其德乃旅。
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无所不备。
”第六章:雍也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第七章:述而篇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童蒙之时,衣敝而好古,习俗一成而不易,能以侨维,不能以动易,吾不知所以然。
”第八章:泰伯篇泰伯启,与他人交涉不愧。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第九章:里鉴篇子曰:“里仁为美。
择不处仁,焉得知?”第十章:先进篇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第十一章:学到老篇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第十二章:西泠子篇子曰:“志士恒志也,不矜不伐,不悔不求,得道者兼容天下。
”第十三章:公山弗扰篇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第十四章:雯雯篇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第十五章:阳货篇阳货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曾有过於孔子者。
”由此,可知孔子之博学多才。
第十六章:德行篇子曰:“君子喻於义,小人喻於利。
”第十七章:颜渊篇颜渊问在学过何事?子曰:“多闻则其深,着力则其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第一章:《论语·学而》原文: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翻译:学习并且时常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有朋友从远方来,难道不是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这不也是君子吗?第二章:《论语·为政》原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翻译:以道德来治理国家,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而其他星星都围绕着它。
第三章:《论语·里仁》原文: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翻译: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怎么能算是明智呢?以下是这三章的详细翻译:第一章:《论语·学而》孔子认为,学习是一个人终身的事业。
学习之后,还要时常复习,这样才能够真正掌握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感到无比的愉悦。
此外,结交朋友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
当我们遇到从远方来的朋友时,内心充满了喜悦。
而面对别人的误解和不理解,我们不应该生气,而是要宽容大度,保持君子的风范。
第二章:《论语·为政》孔子在这里强调,治理国家要以道德为准则。
一个国家的领导者,如果能够以身作则,秉持道德,就像北极星一样,居于自己的位置,引领其他星星。
这样的国家,人民会团结一心,共同为国家的发展贡献力量。
第三章:《论语·里仁》孔子认为,居住在仁爱之地是美好的。
一个人如果选择不住在仁爱之地,就无法体验到仁爱的美好。
因此,选择居住环境时,要慎重考虑,选择一个充满仁爱的地方。
只有这样,才能算是明智之人。
综上所述,《论语》这三章内容丰富,寓意深刻。
通过学习这三章,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对学习、为政和人际关系的看法,对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要时刻践行这些道理,努力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 wèi jì shì bā yì wǔ yú tíng shì kě rěn yě shú bù 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注释】季氏:鲁国正卿季孙氏,这里指季平子,即季孙意如。
八佾(yì):佾,行、列。
古代乐舞礼仪中,一佾(一行)有八个人。
八佾,是八行,八八六十四人,这是天子举行乐舞的规格。
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
季氏只有用四佾的资格,但他却用了天子规格的乐舞,是越轨的行为。
【大意】孔子谈论季氏说:“在家庙庭院里用八佾的乐舞,这都可以忍心做出来,还有什么事情他不忍心做呢?”sān jiā zhě yǐ yōng chè zǐ yuē xiàng wéi bì gōng tiān zǐ mù 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 qǔ yú sān jiā zhī 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注释】三家:春秋后期鲁国当政的仲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家贵族。
季孙氏势力最大。
他们凭强有力的政治经济实力,常僭越周礼。
这种行为受到孔子的批判。
雍(yōnɡ):《诗经·周颂》中的一篇,用于天子祭祀宗庙之礼完毕。
彻:同“撤”,撤掉,拿掉。
相(xiànɡ):助祭者。
维:助词,没有实际意义。
辟(bì)公:指诸侯。
辟,指君王。
穆穆:庄严静穆。
【大意】仲孙、叔孙、季孙三家,在祭祀祖先完毕的时候,让乐工唱着《雍》诗来撤除祭品。
孔子说:“《雍》诗里说到:‘协助祭祀的人是诸侯,天子庄严静穆地主祭。
’为什么三家祭祖的厅堂上竟用唱《雍》诗的仪式?”zǐ yuē rén ér bù rén rú lǐ hé rén ér bù rén rú yuè 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注释】如礼何:“如……何”句式,指对礼怎么样。
论语目录第一章论语学而篇 (1)第二章论语为政篇 (4)第三章论语八佾篇 (8)第四章论语里仁篇 (13)第五章论语公冶长篇 (16)第六章论语雍也篇 (22)第七章论语述而篇 (27)第八章论语泰伯篇 (34)第九章论语子罕篇 (38)第十章论语乡党篇 (43)第十一章论语先进篇 (48)第十二章论语颜渊篇 (53)第十三章论语子路篇 (59)第十四章论语宪问篇 (66)第十五章论语卫灵公篇 (74)十六章论语季氏篇第 (81)第十七章论语阳货篇 (85)第十八章论语微子篇 (91)第十九章论语子张篇 (94)第二十章论语尧曰篇 (100)第一章论语学而篇zǐ yuē xuéér shí xí zhī bù yì yuè hū yǒu péng zì yuǎn fāng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有朋自远方lái bú yì lè hūr én bù zhīér bú yùn bú yì jūn zǐ hū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yǒu zǐ yuē qí wéi rén yě xiào tìér hào fàn shàng zhě xiǎn yǐ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bù hào fàn shàng ér hào zuò luàn zhě wèi zhī yǒu yě jūn zǐ wù běn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běn lìér dào shēng xiào tì yě zhě qí wéi rén zhī běn yú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
论语第三篇全文译文及评析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论语》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被誉为儒家学说的精华之作。
其中第三篇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篇章,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和思想。
本文将对《论语》第三篇的全文进行译文及评析,以便更好地理解其中蕴含的智慧和道理。
第三篇全文如下: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子曰:“不逆诈也,不欺诈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无悔。
疾,无不治。
”子曰:“君子不求,小人不得;安穷其身,信近乎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君子也。
”子曰:“过我者有所不足,不及者有余,所足者虽曲,不及者不足,自知也。
”子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死矣!夫斯有矣。
”子曰:“若言德,有能行者。
”子曰:“毋违乎君,毋诈乎友,毋斗乎曲,毋好勇。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子曰:“君子不可不学也。
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这是《论语》第三篇的全文,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君子品格和行为的教诲,值得我们深思和借鉴。
孔子强调了对人性的理解和认识。
他认为不患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是要患自己不了解别人。
这表明了一种宽容和谦虚之态度,君子应该关心他人,体恤他人。
孔子还反对欺诈和虚伪的行为,提倡诚实和真诚。
孔子对君子和小人的区分进行了明确的描述。
君子坦荡荡,泰而不骄,主忠信,不求而得,这些都是君子的品质。
而小人常戚戚,骄而不泰,固执而不学,这些都是小人的表现。
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在于心性和行为,君子应该追求高尚的境界和道德标准。
孔子强调了学习和修养的重要性。
君子应该善于学习,虚心向他人请教,并不耻下问。
第三章论语八佾篇kǒng zǐwèi jìshìbāyìwǔyútíng shìkěrěn yěshúbùkě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rěn yě忍也。
sān jiāzhěyǐyōng chèzǐyuēxiàng wéi pìgōng ti ān zǐmùmù三家者以雍彻。
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
xīqǔyúsān jiāzhītáng奚取于三家之堂。
zǐyuērén ér bùrén rúlǐhérén ér bùrén rúyuèhé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lín fàng wèn lǐzhīběn zǐyuēdàzāi wèn lǐyǔqíshēyě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
礼,与其奢也,nìng jiǎn sāng yǔqíyìyěnìng qī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zǐyuēyídízhīyǒu jūn bùrúzhūxiàzhīwūyě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jìshìlǚyútài shān zǐwèi rǎn yǒu yuērǔfúnéng jiùyú季氏旅于泰山,子谓冉有曰:汝弗能救欤?duìyuēbùnéng zǐyuēwūhūcéng wèi tài shān b ùrúlín fàng hū对曰:不能。
3 高一《论语·八佾》学案一、依据原文填空1.子曰:“人而不仁,如______何?人而不仁,如______何?”2.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______;丧,与其易也,宁______。
”3.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______乎!揖让而升,下而饮。
其争也____________。
”4.王孙贾问曰:“‘与其媚于奥,宁媚于灶’,何谓也?”子曰:“不然,获罪于______,无所祷也。
”5.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______哉!吾从周。
”6.子曰:“射不主皮,为力不同科,古之______也。
”7.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______,我爱其______。
”8.子曰:“管仲之______哉!”或曰:“管仲俭乎?”曰:“管氏有三归,官事不摄,焉得______?”“然则管仲知礼乎?”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
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______,孰不知______?”二、复习巩固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子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也。
”亡:(2)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起:(3)祭如在,祭神如神在。
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
”与:(4)子入太庙,每事问。
……子闻之,曰:“是.礼也。
”是:(5)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事:(6)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尽:(7)子曰:“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临:2.解释下列句子的句意,并体味其中包含的儒家思想观念或体会人物形象特点。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孟子论语三章》知识点梳理孟子论语三章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尽人事听天命
- 孟子认为人应当尽其所能地去做好自己的本分事情,但同时也要顺应天命。
- 人的努力和付出是有限的,有些事情超出了人的能力范围,需要顺从天命。
- 孟子主张人应当努力去做自己能够做的事情,而不要怨天尤人。
第二章:性善论
- 孟子提出人性本善的观点,认为人之初性就是善良的。
- 他认为人天生具有良知和道德感,能够区分善恶。
- 孟子强调教育和修养的重要性,通过正化可以使人性的善良得到发扬。
第三章:性本恶论
- 与第二章不同,第三章提出了性本恶的观点。
- 孟子认为,人性之初并不纯善,而是偏向于恶。
- 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和修养的力量,才能使人性从恶向善转化。
总结
- 孟子论语的第一章强调了人应当尽力去做好事情,但需要顺应天命。
- 在第二章中,孟子主张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培养人性的美好品质。
- 而在第三章中,他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强调了教化的重要性。
- 这三章内容表达了孟子对人性的认识和对教育的理念,对于我们了解儒家思想和教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