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六年级音乐《妈妈格桑拉》教案.doc
- 格式:doc
- 大小:14.50 KB
- 文档页数:2
【音乐教案】妈妈格桑拉【教学目标】1.了解并学唱《妈妈格桑拉》这首藏族民歌。
2.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使其对音乐有更深刻的理解。
3.提高学生的音乐表达能力,通过唱歌来表达情感。
【教学准备】1.《妈妈格桑拉》音乐录音带。
2.黑板、粉笔。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10分钟)1.教师播放《妈妈格桑拉》音乐录音带,让学生先闭眼听歌,感受音乐的美妙。
2.请几位学生分享自己对歌曲听后的感受,进行简短的交流。
3.教师对歌曲进行总结,引导学生理解歌曲的主题。
Step 2 学习歌曲(20分钟)1.教师通过齐唱的方式,教授歌曲的歌词和基本旋律。
并进行适当分段的教学,以便学生更好地学习。
2.教师带领学生一遍一遍地进行跟唱,直到学生基本掌握歌曲的整体旋律。
3.教师分组指导学生对歌词进行学习,注重发音、语调的准确。
Step 3 学习伴奏(20分钟)1.教师放老师模范演奏的音乐录音带,分段进行学习。
2.教师以简单的方式进行节奏运动训练,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节奏感。
3.教师和学生一起尝试弹奏简单的伴奏,使学生对乐器的表演产生兴趣。
Step 4 表演与展示(15分钟)1.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分角色进行分组排练,有条件的学生可以使用简易道具进行表演。
2.学生进行小组展示,教师进行评价及指导。
Step 5 总结(10分钟)1.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总结学习的内容,检查和矫正错误。
2.学生分享对学习过程的感受,教师进行鼓励和肯定。
【教学延伸】1.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学习《妈妈格桑拉》的舞蹈动作,并配合音乐进行表演。
2.教师可以进一步介绍藏族文化和民族乐器,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藏族音乐。
【教学反思】《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融合了藏族音乐元素的经典民歌,通过教学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的美妙,培养他们的音乐欣赏能力。
通过分组排练和表演,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演能力。
此外,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和表达,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的一首歌曲。
这首歌曲以优美动人的旋律和富有感染力的歌词,表达了学生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激之情。
歌曲采用了藏族民歌的旋律,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学生进行了一次很好的民族团结教育。
歌曲难度适中,节奏明快,旋律简洁,易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表现手法和技巧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完成歌曲的演唱,并对音乐作品进行简单的分析和评价。
但部分学生在音乐表现力和情感把握方面仍有待提高。
此外,学生对藏族民歌的了解相对较少,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补充和拓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学会演唱《妈妈格桑拉》,并能够准确把握歌曲的情感。
2.了解藏族民歌的特点,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3.通过歌曲学习,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教育学生学会感恩,培养良好的家庭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中的藏族民歌特色节奏和音调。
2.歌曲情感的把握和表现。
3.学会与他人合作,进行合唱。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学生跟随模仿。
2.讲解法:教师讲解歌曲的背景、民族特点等。
3.练习法: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4.合作法:学生与他人合作,进行合唱。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包括歌曲歌词、图片、视频等。
2.音响设备:播放歌曲、教学音频等。
3.乐器:钢琴、吉他等。
4.分组标志:如小红旗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妈妈格桑拉》歌曲,让学生初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随后,教师简要介绍歌曲的背景和特点,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5分钟)教师展示歌曲的歌词,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朗读歌词。
在朗读过程中,教师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
3.操练(10分钟)教师钢琴伴奏,学生跟唱歌曲。
教师注意指导学生掌握歌曲的节奏和音调,特别是藏族民歌的特色节奏。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合唱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人音版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案歌曲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这首歌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丰富他们的音乐视野。
歌曲的难度适中,节奏简单,旋律重复,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了解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感受藏族的民俗风情。
2、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母亲的爱。
3、通过学习,能够为歌曲划分乐段。
教学重难点1、感受藏族民歌的音乐特点。
2、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3、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歌曲,用歌声表达对母亲的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师生问好!2、发声练习。
二、新课导入1、视唱下面的旋律,并说出这一旋律来自哪个地区的民歌。
(藏族民歌)2、课件出示图片藏族服饰。
3、藏族简介:藏族,是中国的56个民族之一,是青藏高原的原住民。
在中国境内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青海省和四川省西部,云南迪庆、甘肃甘南等地区,此外印度、不丹、美国、加拿大、欧洲、澳洲等地区也有藏族分布。
拉萨是藏族人心中的圣地。
目前全世界藏族人口约750万左右,中国境内约700万(2016年),藏裔人口保守估计在1000万以上。
4、导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藏族民歌《妈妈格桑拉》。
三、新课学习1、初步聆听:歌曲的速度、情绪是怎样的?速度:稍慢情绪:深情地2、你知道“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吗?(“格桑拉”是一句藏语,“格桑”表示幸福,“拉”表示对人的尊敬,“妈妈格桑拉”就是祝妈妈幸福。
)3、再次聆听:边听边跟着小声哼唱;思考歌曲可以分为几个乐段?(歌曲可以分为2个乐段)第一乐段讲述了母子情深。
第二乐段可以感受到对妈妈的爱在心头涌动。
4、歌曲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5、学唱歌曲。
①跟琴视唱旋律,注意唱好切分节奏。
②音乐小知识了解附点节奏在歌曲中的唱法,学习从头反复记号记号。
《妈妈格桑拉》教案课题:妈妈格桑拉课时: 1课时教材分析: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学情分析: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对歌曲演唱有一定了解,但对藏族风格音乐可能不太熟悉,需要老师引导。
学生年龄较小,对母亲的爱充满着真情实感,更容易理解歌曲的内涵。
一、教学目标1. 审美感知:能感受歌曲《妈妈格桑拉》中浓浓的母爱和藏族音乐风格特点。
2. 艺术表现:能用深情、饱满的声音演唱歌曲《妈妈格桑拉》,并能表达出对妈妈的爱和祝福。
3. 创意实践: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对妈妈的爱,如用绘画、舞蹈等。
4. 文化理解:能了解藏族音乐的特点,并对藏族文化产生兴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感受歌曲的情绪和藏族音乐风格特点用饱满、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2. 教学难点:学习歌曲的二声部演唱,并演唱出和谐的和声三、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讲授法视唱练耳法合作学习法四、教具准备:电子琴课件音频设备五、教学过程环节一: 导入新课:1. 师:同学们,你们最爱的人是谁?2. 生:妈妈!3. 师:今天老师要教大家一首关于妈妈的歌曲,它来自美丽的西藏,叫《妈妈格桑拉》,你们想学吗?环节二: 讲授新课(一) 感知1. 师:请同学们认真听老师演唱一遍歌曲《妈妈格桑拉》,感受歌曲的情绪和旋律特点。
2. 师:歌曲中哪些词语表达了对妈妈的爱?3. 生:比如“妈妈格桑拉”、“妈妈我爱你”等等。
4. 师:这首歌曲的旋律很特别,它带有浓浓的藏族音乐风格。
你们能听出来吗?5. 生:歌曲的节奏比较舒缓,旋律起伏不大,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二) 探究1. 师:这首歌曲可以分成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主要描写的是什么?2. 生:第一乐段描写了孩子和妈妈在一起的幸福生活。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富有感情,表达了孩子对母亲深深的依恋和感激之情。
这首歌有助于学生了解藏族的音乐特色和文化,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对音乐的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藏族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对藏族文化的介绍。
此外,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也有所差异,教学中应注重因材施教。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旋律和歌词。
2.培养学生对藏族音乐的兴趣和理解,提高音乐素养。
3.培养学生用音乐表达情感的能力,增进亲子关系。
四. 教学重难点1.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旋律较为复杂,学生需熟练掌握。
2.藏族音乐文化的介绍,让学生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
五. 教学方法1.示范法:教师演唱歌曲,为学生提供榜样。
2.互动法:学生分组演唱,相互交流学习。
3.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感受藏族的风土人情。
4.情感教育法:引导学生从歌曲中体会亲子之间的感情。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妈妈格桑拉》的曲谱和歌词。
2.准备藏族文化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3.准备录音机、音响等音响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藏族民歌,引导学生感受藏族音乐的特色。
向学生介绍藏族的基本文化背景,为学习《妈妈格桑拉》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妈妈格桑拉》的曲谱和歌词,让学生初步感知歌曲的旋律和节奏。
教师范唱歌曲,学生跟随哼唱。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演唱,教师指导每个组的演唱效果。
针对歌曲中的难点,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帮助学生熟练掌握。
4.巩固(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歌曲接龙比赛,检验学生对歌曲的掌握程度。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歌曲中的妈妈格桑拉是什么意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教师总结并讲解。
六年级音乐《妈妈格桑拉》教案六年级音乐《妈妈格桑拉》教案情感目标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地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能力目标积极参与活动《献给妈妈的爱》,并从中体验和表达对妈妈的深情。
音乐是一种情感教育。
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思想的感受和理解,使其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的情操的熏陶。
知识目标通过本堂课学习,主旨在于让学生关心父母,知道父母抚育自己长大很不容易。
教学重点通过歌曲的演唱、表演等形式表达对母亲的爱与感激,从而激发学生对亲情的珍爱。
教学难点通过情感的体验升华为感恩的实际行动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1、学生聆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感受浓浓的母爱。
2、师生问好。
二、情景引入1、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说一说:感受到了什么?2、板书课题——《妈妈格桑拉》三、学习歌曲《妈妈格桑拉》(一)感受歌曲1、初听歌曲《妈妈格桑拉》(欣赏音乐音乐视频),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2、在听录音范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带学生用“la”音轻声跟唱旋律。
(二)学唱歌曲1、指导学生轻声的有感情的`朗读歌词,体验歌曲的意境。
2、师教唱曲谱,然后再弹琴逐句教唱歌曲。
3、师生进行歌曲接唱,检查学生对歌曲的掌握情况。
4、对歌曲进行情感处理。
要求:小组讨论应该用怎样的情绪来演唱,才能更好的唱出对妈妈的热爱之情?5、师伴奏,师生一起带着对妈妈的爱与感激之情,亲切、深情的演唱全曲。
(三)表现歌曲1、师生合作,用舞蹈展现与妈妈的情。
2、学生齐唱,用歌声唱出对妈妈的爱。
四、活动——《献给妈妈的爱》1、说师:你们知道妈妈的节日除了“三八”妇女节,还有一个什么节日?(引导学生说出母亲节)师:那么过节的时候,你想怎样向妈妈表达你的心意呢?今天虽然不是母亲节,但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深深的母子情,我想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妈妈说,对吗?老师这儿特意为你们准备了爱心卡片,请你们把最想对妈妈说的话写在上面,等到母亲节那天,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你们的妈妈,好吗?2、写学生各自写下自己最想对妈妈说的话,鼓励学生把写给妈妈的话读给大家听。
《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有感情地演唱《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体会母爱的伟大。
2.通过反复演唱,尝试二声部演唱并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这首歌曲,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3.通过学唱歌曲,了解藏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并能够听辨藏族民歌的旋律。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是了解藏族民歌的旋律特点并有感情地演唱《妈妈格桑拉》这首歌曲,体会母爱的伟大。
2.教学难点是尝试二声部演唱,并采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歌曲。
教学准备多媒体设备,电钢琴。
教学过程一,激发学习兴趣,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云南民歌《小河淌水》。
这节课,老师先带来一段舞蹈,请同学们猜猜我们要学习的歌曲具有哪个民族的风格?1.播放独唱版本的《妈妈格桑拉》,教师跳一段藏族舞。
2.让学生说说今天要学习的歌曲跟哪个民族有关。
3.(师)是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藏族风格的歌曲《妈妈格桑拉》。
(板书课题)二,教授新课,学唱歌曲1.解释歌名(师)这首歌曲具有藏族音乐的特点。
一是表现在他有一个具有藏族音乐特色的歌名。
格桑拉是藏语。
格桑的意思是幸福快乐。
拉的意思是对人的敬语。
所以《妈妈格桑拉》歌名的意思是祝福妈妈幸福快乐。
2.学唱歌曲旋律,了解藏族民歌的旋律特点。
(师)这首歌除了歌名具有藏族音乐的特点,它的旋律也具有藏族音乐的特点。
爱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唱旋律,并仔细体会哪一些音反复出现了呢?教师教唱歌曲旋律,学生跟唱歌曲旋律。
教师指名学生回答歌曲旋律中重复了哪些音。
教师小结:藏族音乐的旋律中通常会出现la,do,re,mi。
这几个音,它采用的是民族五声调式。
3.聆听两段音乐辨别出藏族民歌的旋律,学唱藏族民歌的旋律。
教师播放两段音乐,要求学生仔细听辨出哪段音乐是藏族民歌。
揭晓答案,学生学唱藏族民歌的旋律。
4.初次完整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的节拍、速度、情绪以及可以划分为几个乐段。
教师播放音乐。
学生完整地聆听后,说一说自己感受到的音乐的节拍,速度,情绪以及可以划分为几个乐段和自己这样划分的依据。
演唱妈妈格桑啦-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教学目标•了解西藏文化,了解西藏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听懂妈妈格桑啦-人音版,正确理解歌词和旋律•能够演唱妈妈格桑啦-人音版,正确发音和节奏感教学重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歌曲的发音和节奏感教学难点•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的理解•歌曲的旋律和节奏感的把握教学方法•示范教学法•听力辨析法•语音模仿法•词语汉译法教学过程导入和热身(5分钟)1.教师简单介绍西藏文化的几个方面,介绍西藏歌曲的情感表达和文化内涵。
2.播放妈妈格桑啦-人音版的音频,让学生先自由听,听后让他们随便谈谈自己的感受。
正课第一遍听歌(5分钟)让学生跟随歌曲旋律听歌,发现歌曲中的情感色彩。
完成听后填空或听后配对等习题。
细读歌词(10分钟)让学生反复听歌,再让他们读一读歌词,领会歌词信息和文化内涵。
全唱或分段唱(20分钟)先全唱一遍,让学生模仿旋律和发音来练习。
再按照段落分别唱,让学生自己演唱。
这个阶段教师应该给学生很多时间,让学生完全有机会练习。
强化语音和韵律(10分钟)这个阶段老师要对学生的表演给出各种反馈,让学生重复练习自己的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矫正学生的发音,表演动作和韵律。
分组练习(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练习一次,其他学生给予评分并提出改进建议。
每个组进行完后,根据分数给小组排名。
总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和教学方法,再让学生给自己打分,练完本次课的成功之处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然后布置下一次的作业。
作业完成课后习题,做好个人笔记。
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西藏歌曲,自行准备下一次的演唱课程。
(注意:这不是必须的,如果是长假,可以作为选做题。
)。
年六年级音乐上册第二课《妈妈格桑拉》教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西藏民歌《妈妈格桑拉》的歌曲故事及歌词;
2.掌握歌曲的基本旋律及唱法;
3.培养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和表现能力;
4.增强学生对于多元文化之间的理解与认识。
二、教学重点
1.歌曲的旋律和唱法;
2.歌曲背后的情感与文化因素。
三、教学准备
1.音响设备;
2.课件或PPT;
3.歌曲《妈妈格桑拉》的CD或MP3。
四、教学流程
1. 导入(10分钟)
在黑板上写下《妈妈格桑拉》,出示照片或视频资料,启发学生对这首歌曲故事的猜测;然后给学生播放一小段歌曲,让学生感受到这首歌曲的情感和风格。
2. 学习歌曲(25分钟)
1.先让学生听歌,并观察歌词。
听完歌曲后,让学生尝试模仿唱歌,从
而掌握唱法和旋律;
2.利用课件或PPT显示歌词和歌词的翻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歌曲的
文化内涵和情感;
3.先分段,教段落的唱法和旋律,然后整合起来教唱整首歌。
3. 欣赏音乐(15分钟)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讨论歌曲的风格、节拍、节奏和歌曲背后的文化因素等。
4. 表演(10分钟)
让学生自己或小组合作展示他们对于歌曲的理解和表现。
五、教学建议
1.鼓励学生穿上藏族服装,以增进文化体验和理解;
2.引导学生对于歌曲的文化元素进行探究;
3.注重学生表现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评价
1.以学生小组表演为主要评价手段;
2.考察学生对于歌曲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3.评估学生的欣赏能力和对于藏族文化的认知。
妈妈格桑拉
(适用于人音版小学六年级上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
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2、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快乐。
二、教学重点:
1、学生聆听并演唱《世上只有妈妈好》,渲染母爱的氛围。
2、通过对歌曲《妈妈格桑拉》的学习,让学生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要有一颗感恩的心,使音乐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情感之中。
三、教学难点:
学生能够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四、课时设计: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六、板书设计:《妈妈格桑拉》
1=F 2/4
分为两个乐段;A、B。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二课《妈妈格桑拉》教学设计课时:1课时教学策略/教学思路:本节课通过藏族舞蹈《隆达梅朵》导入新课,在教师的带领下,通过欣赏藏族的服饰,认识藏族的节日,说说藏族的歌曲,引领学生走近藏族人民的生活,学唱歌曲,理解歌曲所蕴含的韵味,体会歌曲中对妈妈的依恋、祝福之情。
教材分析:人民音乐出版社六年级上册歌曲《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风格特点的创作儿童歌曲。
歌曲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唱出了对妈妈的爱。
歌曲前部分节奏宽松承载着质朴而抒情的旋律,叙述着浓浓的母子深情。
歌曲的第二部分是从赞颂妈妈的爱转为歌唱性的呼唤音调,描绘了孩子对妈妈的依恋之情。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和音乐素养,他们年龄大多在十一、二岁,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音乐理解能力进一步提高,能够在老师的带领下很好的把握藏族歌曲的特点,体会歌曲所蕴含的感情。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练习法、体验感悟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等学生用具:课本课题《妈妈格桑拉》第一课时学科音乐年级六年级1、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2、用听、唱、律动、演奏、创编等探究性和创造性活动,发挥学生创造潜能,提目标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3、启发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孝顺父母和感恩的意识与情感。
重点用柔和亲昵的歌声、真挚的感情演唱歌曲启发学生懂得珍惜父母的爱,有孝顺父母和感恩的意识与情感。
难点用轮唱的形式演唱歌曲的第二部分。
在活动中提高学生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学生认真导入课题。
1、舞蹈欣赏听,回答老师的想一想,视频中的舞蹈是哪个民族的问题。
的,2、看一看,这些藏族传统服饰和传统节日你都认识吗,3、说一说,你所知道的藏族的歌曲都有哪些,讲授新课师:妈妈含辛茹苦地养育了我们,为了我1、有感情地们的健康成长,妈妈付出了很多很多。
朗读歌词,熟悉你们爱自己的妈妈吗? 歌词。
演唱《妈妈格桑拉》- 人音版六年级音乐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藏族音乐文化,体验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2.学习《妈妈格桑拉》这首藏族经典歌曲的歌词和旋律;3.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和演唱能力;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合唱能力。
二、教学准备1.音响设备;2.教师自备吉他、口琴等音乐器材;3.选取动人的藏族音乐片段作为教学素材,准备好视频资源;4.打印好歌曲《妈妈格桑拉》歌词和谱子;5.为学生准备好学习这首歌曲的配乐或伴奏音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播放一段充满地域特色的藏族音乐片段,展现藏族音乐的独特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 歌曲欣赏播放歌曲《妈妈格桑拉》,培养学生对这首歌曲的感知和感情共鸣。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简要介绍歌曲的内容。
3. 歌曲赏析及分析教师分析这首歌的曲式和节奏,并为学生解析完整的歌词和让学生理解田野调的特有特点,强调冰川、草原等自然美景。
同时,老师要教学生们体验演唱的感觉,在听歌过程中配合音乐韵律,描绘出藏族名伟的草原场景特点。
4. 歌曲合唱学生分组合唱,安排不同声部,让学生们体验协作、配合的感觉。
教师带领学生们进行声部演唱,让学生们体验协作,合唱的感觉,增加课程互动和趣味性。
5. 个人或小组演唱提供适当的支持,让学生有机会演唱,并给予评价或反馈。
教师分组考察学生演唱的声部、节奏等要素,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和演唱要点。
四、教学总结通过本次课的教学,学生们深入了解了藏族音乐文化,提高了音乐欣赏和演唱能力,学会了团队协作和合唱能力。
同时,通过个人或小组演唱,让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特长,增加了积极性和动力。
人音版音乐六年级上册第2课《妈妈格桑拉》教案一. 教材分析《妈妈格桑拉》是一首藏族民歌,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表达了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这首歌适合六年级学生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民族的音乐风格,丰富他们的音乐视野。
歌曲的难度适中,节奏简单,旋律重复,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他们对音乐有浓厚的兴趣,善于模仿和表现。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藏族音乐文化了解不多,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藏族的音乐特点,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歌曲。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藏族的音乐特点,感受藏族的民俗风情。
2.学生能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妈妈格桑拉》。
3.培养学生对母亲的感恩之情,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藏族音乐的节奏和旋律特点。
2.学生用正确的姿势和呼吸方法演唱。
3.理解歌曲背后的情感,唱出歌曲的韵味。
五. 教学方法采用欣赏、模仿、练习、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音乐素养和表演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歌曲《妈妈格桑拉》的音频和视频资料。
2.准备教学PPT,包括歌曲的歌词、音乐图谱等。
3.准备乐器,如吉他、钢琴等,用于伴奏和演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歌曲《妈妈格桑拉》,让学生初步感受藏族音乐的特点。
引导学生讨论歌曲的节奏、旋律等方面的特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演唱歌曲,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歌曲的美感。
引导学生关注教师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讲解正确的演唱姿势和呼吸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跟随教师一起演唱歌曲,注意纠正学生的发音和节奏错误。
分组进行练习,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演唱歌曲,教师巡回指导。
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
5.拓展(10分钟)引导学生讨论歌曲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歌曲表达的是对母亲的思念和感激之情。
分组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用动作和表情表现歌曲的情感。
妈妈格桑拉
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妈妈格桑拉》,启发学生怀着对母亲的赞赏之情,用亲切的情绪,饱满而深情的声音演唱歌曲,并从中感受妈妈和孩子之间的深情,得到爱的教育。
2、积极参加音乐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快乐。
教学重点:
1、学生听《世上只有妈妈好》排队进教室,课前渲染母爱的氛围。
2、欣赏亲情图片《深深的母子情》导入新课,让学生体验妈妈对孩子深深的爱,激发学生兴趣,使音乐课堂沉浸在浓烈的情感之中。
教学难点:
学生较好地把握歌曲的演唱情绪。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1、听音乐《世上只有妈妈好》进教室。
2、欣赏课件:《深深的母子情》。
3、欣赏《妈妈格桑拉》的音乐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让学生初步了解歌曲内容,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及歌曲中渗透的浓浓的母爱,为接下来的歌曲学唱作了情感上的铺垫。
4、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歌词,用听唱法和视唱法进行歌谱教学。
5、师生合作,用一段舞蹈表现与妈妈的情,激发学生对亲人的挚爱,培育美好的人性。
师生交流,说说母爱。
二、感受与学唱歌曲《妈妈格桑拉》。
(一)、感受歌曲:
1、欣赏视频,感受歌曲的优美与深情。
2、听录音范唱,体会歌曲中深深的母爱,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师带学生用“la”音哼唱。
(二)、学唱歌曲: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歌词。
2、用视唱法、听唱法学唱歌曲。
3、歌曲接龙,检查学唱情况。
(三)、表现歌曲:
1、学生齐唱,用歌声唱出对妈妈的爱。
2、师生合作,用舞蹈跳出与妈妈的情。
(四)、歌曲处理:
一要唱慢些,二要注意旋律的强弱。
歌曲的前部分是叙事,唱弱一些,后部分是抒情,可以唱强些,这样就能更好地唱出我们心中对妈妈无尽的爱。
三、教学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这首好听的《妈妈格桑拉》,同学们回去要多加练习,在家的时候要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做一个懂事的好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