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实验报告
- 格式:docx
- 大小:272.01 KB
- 文档页数:9
基于Vensim PLE啤酒游戏仿真实验报告专业班级:工业工程一班*名:***学号:***********2 基于Vensim PLE啤酒游戏仿真1.实验报告2.提交啤酒游戏的因果关系及仿真结果基于Vensim PLE啤酒游戏仿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与要求1.1实验目的(1)初步掌握VENSIM软件的仿真模拟过程,认识并了解VENSIM软件VENSIM是一个建模工具,可以建立动态系统的概念化的,文档化的仿真、分析和优化模型。
PLE(个人学习版)是VENSIM的缩减版,主要用来简单化学习动态系统,提供了一种简单富有弹性的方法从常规的循环或储存过程和流程图建立模型。
本实验就是运用VENSIM进行系统动力学仿真,进一步加深对系统动力学仿真的理解。
(2)以上机题目所给的啤酒游戏为案例实际操作VENSIM软件进行模拟仿真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原理和VENSIM软件构建了啤酒游戏的供应链模型,以及各相关因素之间的因果反馈关系模型。
模拟仿真一个供应链流程的运行。
从而将系统动力学的知识与软件实际操作融会贯通,更加了解该软件的应用。
(3)通过模拟仿真的结果来分析牛鞭效应牛鞭效应,就是指当供应链上的各级供应商只根据来自其相邻的下级销售商的需求信息进行供应决策时,需求信息的不真实性会沿着供应链逆流而上,产生逐级放大的现象。
通过增加供应链模型节点个数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随着供应链长度的增加,牛鞭效应也愈加明显;对VMI 库存管理模式与传统库存管理模式的系统结构及运营绩效进行了比较,说明供应链成员间的信息共享可以有效地弱化牛鞭效应。
1.2实验要求啤酒游戏中包含零售商、批发商、供应商三个成员。
同时对游戏中的参数进行如下假设:消费者对啤酒的前4周的需求率为300箱/周,在5周时开始随机波动,波动幅度为±200,均值为0,波动次数为100次,随机因子为4个。
假设各节点初始库存和期望库存为1000箱,期望库存持续时间为3周,库存调整时间为4周,预测平滑时间为5周,生产延迟时间和运输延迟时间均为3周,且为3阶延迟;不存在订单延迟。
AGV任务分配与充电配置选择模型1、作业流程描述在集装箱码头的AGV作业流程:首先系统根据当前作业情况进行判断,若此时无运输任务,AGV进入休息区等待;若存在运输任务,则判断当前处于工作状态的AGV数量是否足够;若不足,则将非工作AGV组中的AGV分配至工作组。
当AGV完成一次运输作业后会对自身电量进行判断,若此时电量高于30%,则继续进行运输作业;若此时电量低于30%,则前往充电桩充电。
确立仿真参数的输入,确立任务数,AGV数量,自动充电桩数量,充电桩充电速度,AGV最低充电阈值(30%),AGV电量充足阈值(80%)。
2、仿真目标设置本文的仿真目标是设计和实施一个集装箱自动化码头作业流程的仿真模型,并评估其中的AGV充电任务调度策略。
具体而言,仿真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模拟进口箱作业流程:建立一个真实的模拟环境,包括岸桥提取进出口箱、AGV小车水平运输等环节,以准确模拟进口箱的作业流程。
其次,实现AGV充电任务调度:开发一个高效的AGV充电任务调度算法,考虑到AGV的电池寿命和电量状态,以最小化充电任务的时间和成本。
该算法将基于实时的作业需求和AGV的可用状态进行智能调度,以保证作业流程的平稳运行。
再次,评估作业效率和成本:通过仿真模型,分析和比较不同的AGV充电任务调度策略对作业效率和成本的影响。
使用实际数据和性能指标,如作业时间、能源消耗和人力成本等,对各种策略进行定量评估,并找到最佳的调度策略。
最后,提出优化建议,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流程中,合理的充电桩布局可以显著提升AGV充电任务的效率和整体作业流程的顺畅性。
分析作业热点区域:通过对集装箱作业流程中的瓶颈区域和高频度作业区域进行分析,确定作业热点区域。
这些区域通常是集装箱堆场附近、码头入口/出口以及岸桥与AGV交接点等位置。
准确定位热点区域可以帮助本文合理布置充电桩,以满足高负荷作业需求。
考虑AGV行驶距离和电池寿命:根据AGV的行驶距离和电池寿命特性,合理分析AGV的电池续航能力。
动态系统建模与仿真实验报告学生姓名:杨康学号:ZY1203226实验一 直流电动机建模及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2)了解直流电动机的技术指标; (3)掌握直流电动机的建模及分析方法;(4)学习计算直流电动机频率特性及时域响应的方法。
二、实验设备(1)系统实验平台:建模仿真实验平台。
(2)PC 机:P4 2.4G ,内存512M ,硬盘120G 。
(3)IBM 服务器。
(4)网络交换机、集线器。
(5)工具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2000以上;软件工具:MATLAB 。
三、实验原理及实验要求实验原理:直流电机电枢回路的电路方程是:dt diLiRa E u a +=- (3.1)其中,a u 是加到电机两端的电压,E 是电机反电势,i 是电枢电流, Ra 是电枢回路总电阻, L 是电枢回路总电感, l LaT Ra=称为电枢回路电磁时间常数。
并且反电动势E 与电机角速度m ω成正比:me m e k k E θω == (3.2)其中e k 称为反电势系数,m θ为电机轴的转角。
对于电机而言,其转动轴上的力矩方程为:mm m m l m J J M i k θω ==- (3.3)其中m k 是电机的力矩系数, l M 是负载力矩, J 是电机电枢的转动惯量。
进行拉式变换得到:⎪⎩⎪⎨⎧=-=+=-s s J M s I k s k s E s s I T s I Ra s E s Ua m m l m m e l )()()()())()(()()(θθ(3.4)由此方程组可以得到相应的电动机数学模型的结构框图:图3.1直流电动机数学模型结构框图实验要求:(1)根据电机的工作原理(电压平衡方程、力矩平衡方程)建立从电枢电压a u 到转速m θ⋅的传递函数模型,并根据表1所给电机参数求其频率特性。
表1共给出了两个电机的参数,其中A 为大功率电机,B 为小电机。
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Simulink仿真实验报告一、引言Simulink是一种基于模型的设计和仿真工具,广泛应用于各领域的工程设计和研究中。
本次实验将利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实验,通过搭建模型、参数调整、仿真运行等过程,验证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二、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帮助学生掌握Simulink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系统仿真的过程和注意事项。
通过本实验,学生将能够:1. 熟悉Simulink的界面和基本操作;2. 理解和掌握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和方法;3. 学会调整系统参数、运行仿真和分析仿真结果。
三、实验内容本实验分为以下几个步骤:1. 绘制系统模型:根据实验要求,利用Simulink绘制出所需的系统模型,包括输入、输出、控制器、传感器等。
2. 参数设置:针对所绘制的系统模型,根据实验要求设置系统的参数,例如增益、阻尼系数等。
3. 仿真运行:通过Simulink的仿真功能,对所构建的系统模型进行仿真运行。
4. 仿真结果分析:根据仿真结果,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稳态性能等指标,并与理论值进行对比。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要求,我们绘制了一个负反馈控制系统的模型,并设置了相应的参数。
通过Simulink的仿真功能,我们进行了仿真运行,并获得了仿真结果。
仿真结果显示,系统经过调整参数后,得到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输出信号的稳态误差较小,并且在过渡过程中没有发生明显的振荡或超调现象。
通过与理论值进行对比,我们验证了系统的稳态稳定性和动态响应性能较为理想。
五、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掌握了使用Simulink进行系统仿真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了解了系统模型构建的基本原理,并学会了参数调整和仿真结果分析的方法。
这对于我们今后的工程设计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六、参考文献1. 《Simulink使用手册》,XXX出版社,20XX年。
2. XXX,XXX,XXX等.《系统仿真与建模实践教程》. 北京:XXX出版社,20XX年。
《建模仿真与相似原理》課程实验报告第一章简化模型的建立和稳定性分析一、实验目的1.了解机理法建模的基本步骤;2.会用机理法建立球杆系统的简化数学模型;3.掌握控制系统稳定性分析的基本方法;二、实验要求1.采用机理法建立球杆系统的数学模型;2.分析的稳定性,并在 matlab 中仿真验证;三、实验设备1.球杆系统;2.计算机 matlab 平台;四、实验分析及思考题Simulink模型:Matlab仿真结果:思考题:1.根据建模的过程,总结机理法建模的基本步骤:1)根据系统运动的物理规律建立方程;2)化简为微分方程;3)根据小偏差线性化的理论化简为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2.实验结果分析、讨论和建议。
答:影响系统稳定的因素是闭环系统的极点位置,闭环极点为[i,-i],在虚轴上,所以其阻尼为0,则系统震荡。
测量系统稳定性的方法之一是加入大小合适的阶跃信号,根据其输出的阶跃响应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和其他性能。
第二章仿真及实物模拟仿真实验2.1 PID仿真及实物模拟仿真实验一、实验目的1.会用 PID 法设计球杆系统控制器;2.设计并验证校正环节;二、实验要求1.根据给定的性能指标,采用凑试法设计 PID 校正环节,校正球杆系统,并验证之。
2.设球杆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为:设计 PID 校正环节,使系统的性能指标达到: St ≤10s,δ≤30%。
三、实验设备1.球杆系统;2.计算机 matlab 平台;四、实验过程1.未校正系统仿真Simulink模型及仿真结果如第一章所示;2.PID校正法仿真Simulink模型:Matlab仿真结果:参数设定:Kp=10 Ki=0 Kd=103.PID实时控制Simulink模型:实时控制结果:Step参数设定:Step time=1 Final value=0.25PID参数设定:P=3 I=1 D=1.54.实验记录五、实验分析1.怎样确定PID 控制器的参数?答:由于ID 控制器各校正环节的作用如下:比例环节:成比例地反映控制系统的偏差信号e(t),偏差一旦产生,控制器立即产生作用,以减少偏差;积分环节:主要用于消除稳态误差,提高系统的型别。
动态系统建模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旨在通过动态系统建模,探究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及其变化关系,从而对系统进行深入分析和优化。
二、实验过程
1. 系统建模:根据实际系统的情况,确定系统的输入、输出、内部因素及其关系,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
2. 数据采集:利用实验仪器对系统输入、输出数据进行采集,获取系统在不同时间点的状态值。
3. 模型求解:根据建立的数学模型,利用适当的计算方法对系统进行求解,得到系统运行的动态过程和规律。
4. 结果分析:对求解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模型预测值与实际数据的差异,进一步优化建模过程。
三、实验结果
通过对系统建模与求解的过程,我们得到了系统的动态过程图和规律性变化曲线,进一步揭示了系统内部的运行机制:
1. 系统动态响应:系统在受到外部激励后,出现一定的时间延迟和振荡现象,逐渐趋于稳定状态。
2. 系统稳定性:分析系统的稳定性,得到系统在不同条件下的临界点和稳定区域。
3. 系统优化:根据模型分析结果,对系统进行优化调整,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四、实验总结
通过本次动态系统建模实验,我们深入了解了系统内部的运行规律和变化关系,掌握了系统建模与分析的方法和技巧。
通过实验过程的探究和实践,我们不仅提高了对系统运行的认识,也为今后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希望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能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动态系统建模能力,为未来的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做出更大的贡献。
动态系统建模(四旋翼飞行器仿真)实验报告:动态系统建模(四旋翼飞行器仿真)实验报告院(系)名称大飞机班学号学生姓名任课教师2021年 _月四旋翼飞行器的建模与仿真一、实验原理 I.四旋翼飞行器简介四旋翼飞行器通过四个螺旋桨产生的升力实现飞行,原理与直升机类似。
四个旋翼位于一个几何对称的十字支架前、后、左、右四端,如图1-1所示。
旋翼由电机控制;整个飞行器依靠改变每个电机的转速来实现飞行姿态控制。
在图1-1中,前端旋翼1 和后端旋翼3 逆时针旋转,而左端旋翼2 和右端的旋翼4 顺时针旋转,以平衡旋翼旋转所产生的反扭转矩。
由此可知,悬停时,四只旋翼的转速应该相等,以相互抵消反扭力矩;同时等量地增大或减小四只旋翼的转速,会引起上升或下降运动;增大某一只旋翼的转速,同时等量地减小同组另一只旋翼的转速,则产生俯仰、横滚运动;增大某一组旋翼的转速,同时等量减小另一组旋翼的转速,将产生偏航运动。
图1-1 四旋翼飞行器旋翼旋转方向示意图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四旋翼飞行器系统本身是不稳定的,因此,使系统稳定的控制算法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由于四旋翼飞行器为六自由度的系统(三个角位移量,三个线位移量),而其控制量只有四个(4 个旋翼的转速),这就意味着被控量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因此,控制算法应能够对这种欠驱动(under-actuated)系统足够有效,用四个控制量对三个角位移量和三个线位移量进行稳态控制。
本实验针对四旋翼飞行器的悬浮飞行状态进行建模。
II.飞行器受力分析及运动模型(1)整体分析如图1-2所示,四旋翼飞行器所受外力和力矩为:Ø重力mg,机体受到重力沿-Zw方向Ø四个旋翼旋转所产生的升力Fi(i=1,2,3,4),旋翼升力沿ZB方向Ø旋翼旋转会产生扭转力矩Mi (i=1,2,3,4), Mi垂直于叶片的旋翼平面,与旋转矢量相反。
图1-2 四旋翼飞行器受力分析(2)电机模型Ø力模型(1.1)旋翼通过螺旋桨产生升力。
成绩:____大连工业大学《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报告实验1 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专业名称:自动化班级学号:自动化10I-JK学生姓名:ABCD指导老师:EFGH实验日期:年月日一、实验目的1、熟悉各种典型环节的阶跃响应曲线;2、了解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实验原理实验任务1、比例环节(K)从图0-2的图形库浏览器中拖曳Step(阶跃输入)、Gain(增益模块)、Scope(示波器)模块到图0-3仿真操作画面,连接成仿真框图。
改变增益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比例环节的放大倍数K,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可以同时显示三条响应曲线,仿真框图如图1-1所示。
2、积分环节(1Ts)将图1-1仿真框图中的Gain(增益模块)换成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设置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Ts型。
改变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积分环节的T,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2所示。
3、一阶惯性环节(11 Ts+)将图1-2中Transfer Fcn(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1Ts+型,改变惯性环节的时间常数T,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3所示。
4、实际微分环节(1KsTs +) 将图1-2中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1KsTs +型,(参数设置时应注意1T )。
令K 不变,改变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从而改变T ,观察它们的单位阶跃响应曲线变化情况。
仿真框图如图1-4所示。
5、二阶振荡环节(2222nn ns s ωξωω++) 将图1-2中Transfer Fcn (传递函数)模块的参数重新设置,使其传递函数变成2222nn ns s ωξωω++型(参数设置时应注意01ξ<<),仿真框图如图1-5所示。
实验一、线性系统的时域响应动态仿真及其实验报告班级:姓名:学号:一、实验目的1、通过对机床车削过程的建模、系统动态性能分析、不同输入信号的响应分析,掌握控制技术在机械专业中的应用。
2、通过Matlab/Simulink 仿真实验,熟悉Matlab 软件,并学会使用Matlab 编程对控制系统进行仿真,同时加深对时域分析方法及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实验内容 1、实验对象在机械加工领域,机床车削是很常见的一种加工方式。
机床切削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机床的车削过程由图可知,实际切削深度u 引起的切削力()t f 作用于刀具、机床,引起刀具、机床和工件的变形。
这些变形都折算到刀架上后,可看成是刀架产生位移()t x o 。
刀架变形()t x o 又反馈过来引起切削深度u 的变化,从而使工件—刀具—机床构成一闭环系统。
机床刀架抽象为一外力作用在质量上的质量—弹簧—阻尼系统,传递函数为()()KBs ms s F s X G o m ++==212、实验内容1)忽略切削过程中工件上前次切纹对切削深度的影响,当以名义切削深度i u 作为输入量,以刀架变形()t x o 作为输出量,建立车削过程的系统框图,并建立传递函数。
2)用Matlab 软件编写M 文件,做出 ()t u i 1= 和t u i =时,系统的响应曲线,并分析有何特点。
3)用Simulink 软件,设计输入分别为()t u i 1= 和t u i =时,系统的响应曲线。
4)系统的结构参数自定,并通过调整系统的结构参数,观察()t u i 1=的响应曲线,分析结构参数对系统系能的影响。
三、编程提示1、编写M 文件的步骤 1)设定系统的结构和参数; 2)设定系统的输入;3)设定传递函数的分子和分母;4)单位阶跃输入的响应用step 函数,速度输入信号用lsim 函数计算。
5)用plot 函数做出输入信号和响应信号曲线。
2、Simulink 仿真步骤 1)打开Matlab 软件,点击图标,进入Simulink 仿真平台。
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实验报告实验二,实验四实验二直流电动机-负载建模及仿真实验1实验内容在运动控制系统中电机带动负载转动,电机-负载成为系统的被控对象。
本实验项目要求根据电机工作原理及动力学方程,建立模型并仿真。
2实验目的掌握直流电动机-负载的模型的建立方法;3实验器材(1)硬件:PC机。
(2)工具软件:操作系统:Windows系列;软件工具:MATLAB及simulink。
4实验原理在很多应用场合中,直流电动机的输出轴直接与负载轴相连,转动部件固定在负载轴上,即为常见的电机直接驱动负载形式。
如果不考虑传动轴在转动过程中的弹性形变,即把传动轴的刚度看作无穷大,就可以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将执行电机和负载视为一个整体对象,这样被控对象的模型就可以用如图2.1所示的框图来表示。
其中U表示控制电压;a U,a L,a R分别表示电机的电枢电压,电r枢电感和电枢电阻;J为电机的转动惯量,L J为负载的转动惯量,包括由电机m驱动的转动体、轴承内圈、转动轴、轴套、速度测量元件、角度测量元件以及被测试件折合到电机轴上的转动惯量等;D、L D分别表示电机和负载的粘性阻尼m系数;k为电机的电磁力矩系数;e k为电机的反电势系数;mθ为电机-负载的转m角,θ 为电机-负载的角速度。
m在这一实验中,认为电机与负载的转角是相同的,并考虑了电机及负载转动中产生的粘滞阻尼力矩,所以其电压方程、力矩方程变为如下形式⎪⎩⎪⎨⎧+=+--=+=-ss J J D D M s I k s k s E s s I T s I Ra s E s Ua m l m L m l m m e l )()()()()()())()(()()(θθ(2.1)由方程组(2.1)可以得到相应的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图1直流电动机-负载数学模型结构框图5实验要求:(1)建立从a u 到m θ的传递函数模型,求其频率特性,并与项目1中的电机频率特性进行对比。
(2)分别取(Dm+D L )1=0.1(Dm+D L )和(Dm+D L )2=0.01(Dm+D L ),编制MATLAB 或simulink 程序,比较阻尼系数不同时电机-负载模型的频率特性。
实验一典型环节的MATLAB仿真Experiment 1 MATLAB simulation of typical link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SIMULINK的使用MATLAB中SIMULINK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
利用SIMULINK功能模块可以快速的建立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和调试。
1.运行MATLAB软件,在命令窗口栏“>>”提示符下键入simulink命令,按Enter 键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即可进入如图1-1所示的SIMULINK仿真环境下。
2.选择File菜单下New下的Model命令,新建一个simulink仿真环境常规模板。
3.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创建所需要的系统。
以图1-2所示的系统为例,说明基本设计步骤如下:1)进入线性系统模块库,构建传递函数。
点击simulink下的“Continuous”,再将右边窗口中“Transfer Fen”的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窗口。
2)改变模块参数。
在simulink仿真环境“untitled”窗口中双击该图标,即可改变传递函数。
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各次幂由高到低的系数,数字之间用空格隔开;设置完成后,选择OK,即完成该模块的设置。
3)建立其它传递函数模块。
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的simulink的模块库中,建立系统所需的传递函数模块。
例:比例环节用“Math”右边窗口“Gain”的图标。
4)选取阶跃信号输入函数。
用鼠标点击simulink下的“Source”,将右边窗口中“Step”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窗口,形成一个阶跃函数输入模块。
系统仿真技术实验报告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专业: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班级:XXXXX姓名:XXXXX学号:XXXXXXXXXXX目录一、实验一(MATLAB中矩阵与多项式的基本运算) (4)1.1实验题目 (4)1.2实验扩展 (13)1.3实验心得 (20)二、实验二(MATLAB绘图命令) (21)2.1 实验题目 (21)2.2 实验扩展 (26)2.3实验心得 (29)三、实验三(MATLAB程序设计) (30)3.1 实验题目 (30)3.2 实验扩展 (37)3.3 实验心得 (38)四、实验四(MATLAB的符号计算与SIMULINK的使用) (39)4.1实验题目 (39)4.2实验扩展 (48)4.3实验心得 (49)五、实验五(MATLAB在控制系统分析中的应用) (50)5.1 实验题目 (50)5.2实验心得 (71)六、实验六(连续系统数字仿真的基本算法) (72)6.1实验题目 (72)七、总结 (78)实验一:MATLAB中矩阵与多项式的基本运算1.1实验题目1.1.1实验任务:1.了解MATLAB命令窗口和程序文件的调用。
2.熟悉如下MATLAB的基本运算:①矩阵的产生、数据的输入、相关元素的显示;②矩阵的加法、乘法、左除、右除;③特殊矩阵:单位矩阵、“1”矩阵、“0”矩阵、对角阵、随机矩阵的产生和运算;④多项式的运算:多项式求根、多项式之间的乘除。
1.1.2 基本命令训练:1.eye(m)2.one(n)、ones(m,n)3.zeros(m,n)实验结果:4.rand(m,n)5.diag(v)分析:rand(m,n):产生m*n的随机阵diag(v):以v的元素作为对角阵的元素产生对角阵实验结果:6.A\B 、A/B、inv(A)*B 、B*inv(A)分析:X=A\B是AX=B的解,且A\B=A^(-1)BX=A/B是XB=A的解,且A/B=AB^(-1)Inv(A)*B:A的逆矩阵与左乘BB*inv(A):B左乘A的逆矩阵实验结果:7.roots(p)8.Poly分析:roots(p):多项式p的根poly(C):用C的元素为根构造多项式实验结果:9.conv 、deconv分析:conv:进行多项式的乘法deconv:进行多项式的除法实验结果:10.A*B 与A.*B的区别分析:A*B:进行矩阵运算A.*B:进行数组运算实验结果:11.who与whos的使用分析:who:列出当前工作空间中所有变量名字whos:列出当前工作空间中所有变量,以及它们的名字、尺寸、所占字节数、属性等信息。
动态系统建模(四旋翼飞行器仿真)实验报告院(系)名称大飞机班学号ZY11DF120学生姓名叶心宇任课教师马耀飞2019年12月四旋翼飞行器的建模与仿真一、实验原理I.四旋翼飞行器简介四旋翼飞行器通过四个螺旋桨产生的升力实现飞行,原理与直升机类似。
四个旋翼位于一个几何对称的十字支架前、后、左、右四端,如图1-1所示。
旋翼由电机控制;整个飞行器依靠改变每个电机的转速来实现飞行姿态控制。
在图1-1中,前端旋翼1 和后端旋翼3 逆时针旋转,而左端旋翼2 和右端的旋翼4 顺时针旋转,以平衡旋翼旋转所产生的反扭转矩。
由此可知,悬停时,四只旋翼的转速应该相等,以相互抵消反扭力矩;同时等量地增大或减小四只旋翼的转速,会引起上升或下降运动;增大某一只旋翼的转速,同时等量地减小同组另一只旋翼的转速,则产生俯仰、横滚运动;增大某一组旋翼的转速,同时等量减小另一组旋翼的转速,将产生偏航运动。
图1-1 四旋翼飞行器旋翼旋转方向示意图从动力学角度分析,四旋翼飞行器系统本身是不稳定的,因此,使系统稳定的控制算法的设计显得尤为关键。
由于四旋翼飞行器为六自由度的系统(三个角位移量,三个线位移量),而其控制量只有四个(4 个旋翼的转速),这就意味着被控量之间存在耦合关系。
因此,控制算法应能够对这种欠驱动(under-actuated)系统足够有效,用四个控制量对三个角位移量和三个线位移量进行稳态控制。
本实验针对四旋翼飞行器的悬浮飞行状态进行建模。
II.飞行器受力分析及运动模型(1)整体分析如图1-2所示,四旋翼飞行器所受外力和力矩为:重力mg,机体受到重力沿-Z w方向四个旋翼旋转所产生的升力F i(i=1,2,3,4),旋翼升力沿Z B方向旋翼旋转会产生扭转力矩M i (i=1,2,3,4),M i垂直于叶片的旋翼平面,与旋转矢量相反。
图1-2 四旋翼飞行器受力分析(2)电机模型力模型2i F i F k ω= (1.1)旋翼通过螺旋桨产生升力。
软件建模实验报告软件建模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软件建模的方式,对某一特定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通过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工具,我们可以将系统的各个方面进行可视化表示,从而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本文将介绍实验的目标和背景,并详细描述了实验的步骤和结果。
1. 引言软件建模是软件工程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
通过建立模型,我们可以对系统进行抽象和描述,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需求和设计。
本实验选择使用UML作为建模语言,UML是一种通用的建模语言,具有广泛的应用。
2. 实验目标本实验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软件建模的方式,对一个特定的系统进行分析和设计。
具体来说,我们将使用UML工具对系统的用例、类、对象、关系等进行建模,从而得到系统的整体结构和功能。
3. 实验步骤3.1 确定系统范围和需求在开始建模之前,我们需要明确系统的范围和需求。
通过与系统的用户和开发者进行沟通,我们可以了解系统的功能和限制,并将其转化为用例和需求。
3.2 用例建模用例是描述系统功能的一种方式,通过用例建模,我们可以识别系统的各个功能点,并将其表示为用例图。
用例图由参与者、用例和关系组成,通过用例图,我们可以清晰地了解系统的功能和用户之间的交互。
3.3 类建模类是面向对象系统中的核心概念,通过类建模,我们可以识别系统中的各个对象和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类图,我们可以表示类的属性、方法和关系,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3.4 对象建模对象是类的实例,通过对象建模,我们可以识别系统中的具体对象并描述它们的状态和行为。
通过对象图,我们可以表示对象之间的关系和交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系统的动态行为。
3.5 关系建模关系是描述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联系,通过关系建模,我们可以识别系统中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并将其表示为关系图。
关系图包括类之间的关系、对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关系,通过关系图,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系统的结构和行为。
4. 实验结果通过以上步骤,我们成功地对系统进行了建模。
自动控制原理MATLAB仿真实验实验指导书电子信息工程教研室实验一典型环节的MA TLAB仿真一、实验目的1.熟悉MATLAB桌面和命令窗口,初步了解SIMULINK功能模块的使用方法。
2.通过观察典型环节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的动态特性,加深对各典型环节响应曲线的理解。
3.定性了解各参数变化对典型环节动态特性的影响。
二、SIMULINK的使用MATLAB中SIMULINK是一个用来对动态系统进行建模、仿真和分析的软件包。
利用SIMULINK功能模块可以快速的建立控制系统的模型,进行仿真和调试。
1.运行MA TLAB软件,在命令窗口栏“>>”提示符下键入simulink命令,按Enter键或在工具栏单击按钮,即可进入如图1-1所示的SIMULINK仿真环境下。
2.选择File菜单下New下的Model命令,新建一个simulink仿真环境常规模板。
图1-1 SIMULINK仿真界面图1-2 系统方框图3.在simulink仿真环境下,创建所需要的系统。
以图1-2所示的系统为例,说明基本设计步骤如下:1)进入线性系统模块库,构建传递函数。
点击simulink下的“Continuous”,再将右边窗口中“Transfer Fen”的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窗口。
2)改变模块参数。
在simulink仿真环境“untitled”窗口中双击该图标,即可改变传递函数。
其中方括号内的数字分别为传递函数的分子、分母各次幂由高到低的系数,数字之间用空格隔开;设置完成后,选择OK,即完成该模块的设置。
3)建立其它传递函数模块。
按照上述方法,在不同的simulink的模块库中,建立系统所需的传递函数模块。
例:比例环节用“Math”右边窗口“Gain”的图标。
4)选取阶跃信号输入函数。
用鼠标点击simulink下的“Source”,将右边窗口中“Step”图标用左键拖至新建的“untitled”窗口,形成一个阶跃函数输入模块。
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实验报告
————————————————————————————————作者: ————————————————————————————————日期:
1实验目的
(1)了解位置伺服系统的组成及工作原理; (2)了解不同控制策略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2实验设备
(1)硬件:PC 机。
(2)工具软件:操作系统:W indows 7;软件工具:MATL AB R2014a 及s imu link 。
3工作原理及实验要求
3.1实验原理
图3.1是一个以直流电机为驱动元件的位置伺服系统的方块图,Gc (s)为控制器,u f 为与作用于转动轴上的摩擦力矩相对应的电压值。
对于位置伺服控制系统,控制器的输出并不是直接驱动电机,而是经过D/A 转换及功率放大后驱动电机带动负载运动。
控制的目标,是使由位置传感器及测量装置给出位置反馈信号跟踪指令信号。
实际的控制对象中包含D/A 、功率放大器、电机、负载、位置传感器及测量装置等环节,在本实验项目中,将各环节的模型适当简化,得到广义被控对象为如下形式:
Bs
Js G P +=
21
(1.1)
其中J 为等效转动惯量,B 为等效阻尼系数。
1
Js +Bs
2
Gc(s)
r
y
e
u f
-
u
电机-负载模型
图3.1位置伺服系统方块图
3.2实验要求
(1)采用PID 控制器对系统进行仿真,求出负载转角的响应曲线。
要求考虑摩擦
力矩、控制器输出饱和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2)采用模糊控制算法对系统进行仿真,求出求出负载转角的响应曲线,并与
PID 控制的响应曲线进行比较。
仿真时要求考虑摩擦力矩、控制器输出饱和等非线性因素的影响。
4实验内容及步骤
4.1PD 控制位置伺服系统仿真 (1)定义参数:
系统仿真图为图4.1,信号发生器选择幅值为5频率1的正弦信号,在本次实验中Bs
Js G P +=
2
1
,参数J 取0.05,参数B 取0.5。
摩擦力
矩•
-=θJ u u f ,u 为控制输出,J 为等效转动惯量,•
θ转速。
非线性饱和器上下限非别为10~-10。
图4.1 PD 控制位置伺服系统
(2)PD 参数整定
本次仿真采用试凑法确定PID 控制器参数,试凑法就是根据控制器
各参数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程度,边观察系统的运行,边修改参数,直到满意为止。
一般情况下,增大比例系数KP 会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有利于减少静差。
但过大的比例系数会使系统有较大的超调,并产生振荡使稳定性变差。
减小积分系数KI将减少积分作用,有利于减少超调使系统稳定,但系
统消除静差的速度慢。
增加微分系数KD 有利于加快系统的响应,是超调减少,稳定性增加,但对干扰的抑制能力会减弱。
在试凑时,一般可根据以上参数对控制过程的影响趋势,对参数实行先比例、后积分、再微分的步骤进行整定。
本次实验中比例系数Kp 取35,Kv 取9. (3)仿真结果
Sim ul ink 仿真结果如图4.2,将仿真图导入matlab 工作空间,在命令
窗口作出仿真结果图,如图4.3。
通过仿真图可以看出P D控制器控制效果比较明显,实际转速能较好的的跟踪输入曲线,但是跟踪时间有滞后。
图4.3 PD 控制转速响应曲线
图4.4 P D控制转速响应曲线跟踪
2
4
6
8101214
16
18
20-5-4-3-2-1012345仿真时间(s )
PD 控制转速跟踪曲线
实际转速曲线期望转速曲线
4.2模糊控制位置伺服系统仿真
(1)模糊控制器设计
根据系统需要确定模糊控制器输入变量为偏差E和偏差变量EC,输出变量为U。
E和U的论域为[-10,10],EC的论域为[-1,1],隶属度函数均为高斯函数,设计分别如图4.5,4.6,4.7。
图4.5输入变量E
图4.6 输入变量EC
图4.7 输出变量U
通过模糊规则编辑器设计模糊规则,如图4.8.利用面积质心法去模糊
化编辑好模糊控制器(FUZZY.fis)导入MATLAB工作空间。
图4.8模糊规则编辑器
(2)模糊控制位置伺服系统
该节对象参数与上节参数一致,利用simulink画出仿真图,如图4.9,通过试凑法得出量化因子为60,0.1,2。
图4.9模糊控制位置伺服系统
(3)仿真结果
Simulink仿真结果如图4.10,matlab仿真结果如图4.11,从图4.11中可看出模糊控制转速曲线几乎与输入曲线一致,拟合效果非常好。
图4.10simu lin 仿真结果图
图4.11模糊控制转速跟踪曲线
5.实验结果分析
本实验主要实现对位置控制问题,首先使用常规的P D控制,PD
控制算法
2
4
6
8101214
16
18
20-5-4-3-2-1012345仿真时间(s )
模糊控制转速跟踪曲线
模糊控制转速曲线输入曲线
简单,可靠性高,容易实现,有效的解决由于负载等外部干扰带来的扰动误差。
由于PD控制的精度有时不能满足实际要求,因此采用更加先进的控制算法,本次实验采用模糊控制算法,模糊算法不但简单,而且易用于实际工程。
从实验仿真结果可以看出,误差跟随精度相比PD控制大大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