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规划建设(近代)
- 格式:ppt
- 大小:2.87 MB
- 文档页数:59
李百浩郭建黄亚平上海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及其范型研究(1843~1949)图11840年以前上海县城图资料来源:christianHennot&zhengzu’an,AtlasdeShanghaiEspacesr。
presentationsde1849aJours1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的历史分期在中国近代城市史上,上海与汉口、天津等开埠城市一样,其城市规划都不是以T业化为起点的。
1843年的开埠通商、建立租界是上海城市近代化的起点,西方国家借助租界的殖民化促成了上海的城市化、近代化,其实质是商贸化。
商贸化带来了新市区、大城市的产生。
1927年上海特别市建立,成立市中心区域建设委员会,近代城市规划逐步形成。
上海loo余年的发展建设.虽然有三方四界的行政主体.但城市规划的成立.也是由局部规划到整体规划的发展过程。
根据上海近代城市规划特点,结合中国社会政治的变革,其演变历史分期可划分为以下3个阶段6个时期(表1):1.1第一阶段:近代城市形成与新市区建设、老城区改造(1843~1927)第1期:租界形成与发展兴盛(1843~1895)第2期:既有城市改造与发展(1895~1927)1.2第二阶段:近代城市规划形成与城市局部地区规划(1927~1942)第3期:上海特别市政府成立.城市规划的兴盛与确立(1927~1937)第4期:日本侵占上海,殖民主义规划的延续(1937—1942)1.3第三阶段:近代城市规划成熟及城市总体规划(1942—1949)第5期:太平洋战争爆发,欧美近代主义城市规划的导人(1942~1945)第6期:抗日战争胜利,城市总体规划的复兴与搁浅(1945~1949)第1期与第2期,以1895年中国第一个市政机关——上海南市马路工程局的成立为区分.并且同年,甲午战争爆发、中日《马关条约》订立。
第一、二阶段的区分是1927年7月(民国十六年),上海被定为特别市,开始大上海市中心区计划。
第3期与第4期,以1937年的“八一三”事变.日本军队全面侵入上海为区分。
8、近代城市建设史近代社会经济背景一、一、近代社会经济背景1.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分期i.春秋至东汉时期,开始出现完整意义的城市,北部中国的城市体系已建立。
ii.三国至宋辽金时期。
城市发展中心南移。
城市中的市坊制度从开始设置到走向瓦解,这表明城市的经济功能不断会有所增强。
iii.元朝至清朝中后期。
形成以省会为中心的地方城市体系,工商业城市有很大发展,出现脱离于政治中心之外的新的经济中心城市。
2.封建社会两种基本城市类型i.都城及各级行政区划的中心,这类城市也有经济基础,但政治职能尤为突出。
ii.另一类城市为数不多,至封建社会后期才出现,是以发挥经济功能为主的城镇。
3.19世纪中叶至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i.1842年《南京条约》同意英国租借香港,开放广州、上海、宁波、厦门、福州五口通商。
ii.1843年《虎门条约》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近代城市发展概况二、1.近代中国城市体系的二元结构i.沿海沿江近代工商业城市,以上海为代表的近代工商业城市的发展ii.传统城市的衰退,由此导致中国东西部城市发展的不平衡2.按城市变化过程来分i.突变型(沿海,沿江)由于帝国主义侵略,外国资本的输入,或由于本国资本的发展,而产生较大变化或新兴起的城市ii.渐变型(内陆、西部)后来的封建城市,由于受到帝国主义的侵入及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发生了局部的变化,这类城市包括封建都城北京,和一些长期作为地区封建统治中心的城市、如西安,程度,太远,南昌,长沙,兰州等。
3.中西近代城市规划比较i.在西方,近代城市规划是随着18世纪下半叶的工业革命而形成发展的,工业革命与工业化带来城市化,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人口和用地不断扩大;由于工业革命,造就了铁路与远帆船舶……工业革命不仅带来了社会生产的飞速发展,同时叶缠上了一系列恶果,如地价上升、贫民窟、犯罪、环境污染等社会、城市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试图以改善物质环境与结构而达到改造人类社会之目的的欧美近代城市规划。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话题。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现代化的城市社会。
这个转变不仅涉及经济和社会结构的改变,还涉及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挑战。
首先,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末年。
当时,中国的城市主要是传统的商业和文化中心,如北京、上海和广州。
然而,随着西方列强的侵略和中国社会的动荡,城市发展受到了严重的阻碍。
在这个时期,城市规划几乎没有得到重视,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也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城市发展开始加速。
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设逐渐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议题。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城市规划师开始引入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和技术,以改善城市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和建设。
在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促进城市发展和改善城市规划。
例如,中国政府实施了城市化政策,鼓励农民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
这导致了大规模的城市扩张和人口迁移,城市规模迅速增长。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城市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城市规划师们需要解决城市土地有限、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
例如,中国推出了城市总体规划和城市综合交通规划,以提高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中国还开始注重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和改善城市公共空间。
城市规划师们开始重视历史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公园的建设。
例如,北京的故宫和上海的外滩都得到了保护和改造,成为了重要的旅游景点。
然而,城市规划和建设的改革还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发展过于迅速,导致了城市规划的滞后和不完善。
另一方面,城市规划师们需要平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这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的共同努力。
综上所述,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过程。
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长期的演变和急速的变革,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化的城市化进程,中国的城市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从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方面,探讨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
一、城市化的动力近代中国城市化的最初动力可以追溯到西方的殖民统治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期,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一些沿海城市成为殖民地和商业港口,这对城市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与此同时,工业革命的浪潮也在西方国家带动了城市化进程,中国随之而来。
大量的劳动力从农村涌向城市,推动了城市的快速扩张。
二、城市规划近代中国城市规划在西方技术和经验引导下逐渐兴起。
以上海为例,20世纪初,上海开始实施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形成了以外滩为核心的城市中心区域。
同时,帝国主义的入侵和外国资本的涌入也对中国的城市规划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些沿海港口城市成为了殖民统治和商贸中心。
三、城市建设近代中国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例如,北京的城市建设在清末时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在清末民初时期,北京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开始从帝王的个人意志转向统一规划下的城市建设,具备了现代化城市的基本特征。
同时,一些大型铁路、公路和港口等基础设施的修建也推动了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
四、社会经济变革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不仅是城市化进程的结果,也是社会经济变革的产物。
在近代中国,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特别是工人阶级和农民工群体的迅速增长,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
此外,近代中国的工业化也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基础。
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城市化进程中的人口过度集中和资源分配不均等,对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挑战。
此外,城市交通、环境污染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总结而言,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经历了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转变过程。
城市化的动力、城市规划、城市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变革等因素都对近代中国的城市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大连城市美,其原因除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外,重要的是百多年来人类智慧的创造,过去是,现在更是。
1898年至1945年大连城市的规划、建设,虽然是在沙俄、日本统治下进行的,建筑文化是外来的,但历史告诉我们劳动创造历史,人类文明属于全人类。
研究过去,更好地正视现在、发展未来。
一、城市初现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在瓜分世界的同时,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也一块块地被蚕食着。
中日甲午战争后,中国割地赔款,丧失了辽东半岛给日本。
早有野心的沙俄帝国主义伙同德、法帝国主义采取“三国干涉”,迫使清政府签订《中俄密约》,并派军舰强占旅顺口、大连湾。
1898年清政府被迫又与沙俄签订《旅大租地续约》。
沙俄以不平等条约强占旅大,攫取港口修筑权和经营权,还取得了中东铁路的修筑权,从而实现了沙俄梦寐以求在黄海沿岸寻求不冻港,经欧亚大陆桥通向太平洋的野心。
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掠夺,一方面把殖民地人民推进苦难的深渊,另一方面又把先进的西方城市建设的理念和成果搬了过来。
1898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下令建设大连商港城市,指派有筑港经验的弗拉基米尔.萨哈罗夫工程师等负责大连商港城市的规划。
大连海港属于内湾形,它在天然地势掩护下,可防风浪,水深域阔,岸线曲折多变,是天然良港。
然而,城市建在何处,仍然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开始的方案,定在柳树屯,但是此地港口有淤积变浅的趋势,又有季节性较强的南风,不利于船舶的停靠。
况且腹地狭窄,发展市区的余地太小。
1899年根据中东铁路公司副理事长格尔别兹工程师的建议,将原选定的港区改在青泥洼一带实施。
于是,沙俄强行征用东、西青泥洼、黑咀子、西港子等荒僻小村庄的土地。
萨哈罗夫从德国聘请了布拉里诺夫斯基、叶亨德尔两位建筑专家,开始了港李金林中国大连近代(1898-1945) 城市形态与建筑口和市区的总体规划和建设。
萨哈罗夫城市总体规划是大连城市建设有史以来第一个城市规划。
大连作为近代城市的形态便由此始建。
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城市规划发展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1700字的篇幅中,本文将以时间为线索,探讨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演变及其特点。
从古代到近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由传统规划到现代规划的转变。
古代的中国城市建设注重城市布局的规划和定位,往往以禹王的治水理念为基础,按照四方五行、五方分寸的布局原则来规划城市。
城市中心通常设置皇宫、城隍庙等宗教和行政建筑,周围为商业街区和居民区。
这种规划思想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古代城市的独特风貌。
随着近代中国的开放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城市规划开始接触到现代化的观念和方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许多中国的传统城市开始引进西方的城市规划理念,如上海、天津、广州等地。
这些城市积极融合了西方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理念,如有轨电车、街道照明、排污系统等设施逐渐出现。
然而,由于中国当时的政治和经济环境不稳定,这些城市规划的实施并不完善。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城市规划新时期的开始。
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行计划经济,开始以国家计划为导向,对城市规划进行整体规划和管理。
在此期间,许多重要的城市规划项目被提上日程,如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重建项目。
这些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公共利益为依据,注重人民的需求和生活质量,并采取经济适用房、设施配套等方式来满足居民的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城市规划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兴城市如深圳、广州、成都等加快了城市规划的步伐。
中国城市规划的特点是以经济发展为导向,注重城市的功能定位和产业布局。
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提升,推行低碳城市、宜居城市的建设思想,积极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理念。
总的来说,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经历了从古代到近代,再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从城市布局的方位和分寸到西方城市规划的引入再到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规划理念,中国城市规划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变革中。
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近代中国的都市化进程伴随着城市规划的变迁,这一过程是由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多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中国的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探讨近代中国都市化与城市规划的变迁。
第一阶段:近代中国都市化的初期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进入了近代化的进程。
西方列强的入侵和殖民统治使得中国的城市经历了剧烈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主要以外国人定居的租界为主,中外文化的交融和冲突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城市景观。
上海是这一时期中国都市化的典型代表。
在上海租界内,西方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建筑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同时,城市规划也开始起步,机关街、商业街等区域的划分为城市的治理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社会主义时期的城市化和城市规划1949年以后,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期,国家开始追求现代化建设,城市化进程加速。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与工业化发展密切相关。
工业园区的设置和城市新增建设使得许多中国的大城市迅速发展起来。
中国的城市规划也开始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的道路。
重点城市的规划着重于工业区和人民生活区的合理布局。
城市规划师开始重视交通规划和环境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方法。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的城市化进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速。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需求使得城市规划变得更加重要。
许多新的城市被建设起来,城市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这一时期,城市规划开始注重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的绿化工程和生态保护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
同时,城市规划师也开始注重社会公平和人民福祉的考量,提出了“人本主义”的规划理念。
第四阶段:未来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未来的城市化与城市规划需要更多的创新和前瞻性思考。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智慧城市和可持续城市的概念逐渐被提出。
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将为城市化进程带来更多可能性和挑战。
中国近代城市规划的发展历程中国城市在近代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小小的城墙内的老城区,发展成拥有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
城市规划是城市形态和风貌的设计和规划,早在几千年前的古时候,中国城市规划已经存在了。
不过在近代,城市规划开始大规模推行,也经历了很多变化。
第一阶段:开埠时期的城市规划19世纪初,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改变,西方列强开始侵略中国,对于许多城市,为了应对口岸的开放和贸易的发展,这些城市的规划都开始受到影响。
这个时期的城市规划以南京、上海、广州、天津、大连等开埠城市为代表。
这些城市规划实际上是外国人开发中国城市的成果,不再以中国古代的布局为主,而是采用了欧洲城市的格局,如马赛式、纽约式和巴黎式。
在这些城市规划中,广场、公园、机场、码头、公寓、商业街区以及铁路、轨道交通等设施都得到了解决。
这个阶段的中国城市规划,显著表现出外国设计及开发的影响,虽然有中国特色,但是多有消极面,例如城市布局杂乱,缺乏与生态环境的结合等。
第二阶段:新中国成立后的城市规划新中国成立后,城市规划又迎来了一次大波。
发展城市规划的原因是改善和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增加城市的功能和提升生活质量水平。
在1950年代的城市规划中,国务院授权各省市分别制定了城市规划,还设立了新的城市规划机构。
首批编制的城市规划中,首都北京、上海、沈阳、广州、杭州、南京、武汉等城市是重点。
城市规划的目标是使城市具有现代化特色,在经济上更加重要,在生活质量和环境上更加健康。
1949年后,政府也开始规划经济建设,农村重工业方针,为城市规划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们从欧美等国城市规划中汲取营养,改进了城市布局,越来越注重人们的生活质量,将绿色空间、开放空间、文化空间等国际经验运用到中国城市规划实践中。
第三阶段:改革开放后城市规划的发展1980年代和1990年代是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城市规划,对于城市规划来说具有历史意义。
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城市规划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代,通过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向发达国家学习他们的城市规划等手段,加速了中国城市规划的发展。
中国近代建设的成就
中国近代建设取得了许多显著的成就,其中一些重要的包括:
1. 经济发展: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经济增长带来了显著的改善,包括减贫、就业机会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
2. 基础设施建设:近代中国在交通、通信、能源和水利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的建设成就。
高速公路、铁路、桥梁、港口和机场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3. 城市化进程:中国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城市规划和建设得到了广泛关注和重视。
许多城市在建设和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成为国际化的现代化城市。
4. 科技创新:中国在科学技术和创新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高科技产业、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领域,中国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5. 教育和人力资源发展:中国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人力资源的质量和素质。
高等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6. 社会事业发展:中国在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社会事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人民的健康水平提高,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文化产业繁荣发展,环境保护意识提高。
7. 扶贫工作:中国实施了大规模的扶贫行动,成功减少了数以亿计的人口的贫困,实现了历史性的脱贫目标。
这是中国近代建设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就之一。
这些成就是中国近代建设的一部分,反映了中国在经济、基础设施、科技、教育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
然而,仍然有许多挑战需要应对和解决,中国在未来仍然需要不断努力和创新,以实现全面的现代化建设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