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德市场经济对比
- 格式:ppt
- 大小:1.14 MB
- 文档页数:23
中美德日英主要行业GDP占比的变化和启示2018-06-13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的体现。
中美在贸易摩擦中关注的进出口领域的不同反映了双方产业竞争力的差异。
美德日英的情况能为我国主要行业的发展方向提供一些参考思路。
各国由于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国际分工地位不同,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变迁。
贸易状况对外汇储备、汇率、经济增长都有很大的影响,持续的贸易逆差对任何国家来说都是严重的问题,各国政府都高度关注贸易状况,贸易摩擦也始终不断。
2017年,全球前五大经济体的货物贸易情况,中、德、日为世界排名前三的顺差国,美、英则是世界最大的两个逆差国。
第一个工业化国家英国曾在1816年至1930年的一百多年里(仅9年为逆差)、美国则在1874-1970年的近百年间基本保持货物贸易顺差(仅2年为逆差)(熊芳,2013),但伴随着制造业占比下降,成为逆差国。
据贸发会议(UNCTAD)数据,从货物贸易看,德国从1951年、中国从1994年到2017年历年均为顺差,日本从1981年到2017年,除2011-2015年之外,历年均为顺差,而美国从1971年后除1975年外历年均为逆差,英国从1948年到2017年历年均为逆差;服务贸易则相反,1992年以来,中、德、日均为逆差,美、英均为顺差。
美国发起和多国的贸易摩擦事件,虽有多重目的,减缓贸易失衡还是主要原因之一。
贸易结构是产业结构和比较优势的体现。
比较五国主要行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以下简称占比)及历史变化,能观察到共性的规律和不同的特点,对中国的未来发展路径也可以提供启示。
中国主要行业占比的变化1952-2017年,我国从一个农业国变成一个工业化国家。
第一产业(农业,含农林牧渔业一个门类)占比从50.9%降至7.9%,第二产业(工业,含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以及建筑业四个门类)占比从17.6%上升到40.5%,其中制造业占比自2004年开始稳定在30%左右,目前为占比最高的门类,2017年为29.3%。
美国、德国、日本经济模式比较研究与择优借鉴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某壹经济运行主体如果在壹定时间,并在国际经济领域能够取得突出的经济成就,占据显赫的竞争地位,其发展方法就必然引起人们的重视,措致处于竞争弱势各个不同的主体,予以研究甚至学习模仿。
如战後,日本、德国的迅猛发展,导致人们对于日本、德国模式的重视。
东亚许多国家和地区因爲学习日本模式并取得成功,并统称爲东亚模式。
欧洲的壹些国家因爲崇尚德国模式而纷纷要求加入欧洲经济联合矩阵。
20世纪90年代,美国取得“新经济”创记录的繁荣,美国模式再度受到人们的青睐。
随著美国高科技企业进入调整,股票市值大幅度缩水,又出现安然公司、世界通信公司造假事件的冲击,壹些人开始怀疑,甚至指责美国模式的弊端。
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关于经济发展模式优劣之争。
经济模式作爲世界经济领域的壹个重要课题,需要予以重视并加强研究。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在开放经济条件下,确立适宜的发展道路和运行方式。
有必要在立足国情的基础上,利用後发优势,有选择地借鉴发达国家发展模式中成功的运作方式。
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有效的,新的发展模式。
壹、经济模式概念辨析及层面确定孔夫子认爲,名不正则言不顺,爲使我们的研究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我们需要“正名”,即对于文章所探讨的概念的本质特点、范围和层面,进行明确的阐述和规范。
1.概念辨析爲了清楚地认识和科学地把握经济模式的本质特征,我们把与经济模式概念相近的几个概念加以分析。
(1)经济制度:又称“社会经济结构”,是人类社会发展壹定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産关系总和,即壹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
例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生産资料公有制爲基础的社会主义生産关系的总和。
(2)经济体制:在特定的地理区域内进行决策并执行有关生産、收入和消费决策的壹组机制和制度,任何经济体制都是由决策结构、经营结构和动力结构组成的。
[6](3)经济模型:对经济生活中存在的各种各样关系进行抽象的、简化的表达。
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模式比较(一)三种模式的共同点1.以私有制为主的混合经济,以私人垄断为主导。
在美国。
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一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等等分量更小,80%一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在生产、销售、投资和就业等方面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们毕竟是补充的和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工业资产总额的49%。
在日本,以营利为目的经营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只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他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2.社会经济机制方面,都以市场竞争为基本调节手段。
在对待竞争的问题上,美国、日本、德国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三种模式的共同点,主要表现在下述两方面。
一是都强调竞争的重要性,同时又都看到个人和企业(特别是私人垄断企业)有一种排斥竞争的本能,因此不能寄希望于自发存在的竞争秩序,而要重视建立人为的有秩序的竞争。
二是认为,为了建立这种有序的竞争,不仅要直接制订若干必要的调整竞争秩序的立法,如美国的反托拉斯法、日本的禁止垄断法、德国的反对限制竞争法等,而且还要致力于间接地为建立有序竞争创造重要的条件,例如币值稳定、市场开放、契约自由等。
3.国家的社会经济职能相当接近。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管理社会经济生活的基本思路主要出自两个方面:一是国家的任务主要是为整个社会经济生活的正常运转创造框架条件,而不是自己直接从事经济生产活动;二是针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和自发的市场竞争所必然带来的三大弊病(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经济结构的不协调以及社会的极大不公),以及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种种矛盾冲突,力争加以缓和。
中美德日制造业对比分析及启示作者:郭晓蓓金辉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年第02期摘要:制造业是现代经济的原动力和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体现。
经过多年的高速发展,我国制造业总产值已跃居世界第一位,但在整体竞争力、人均增加值以及高端产品和核心技术等方面与美德日等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在世界制造业发展和升级过程中,德国、美国和日本代表着不同的升级演化模式,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与比较优势。
我国应借鉴制造强国的发展经验,通过完善金融、科研创新、教育培训等方面的支政策,发挥企业、政府和市场的协同作用,确定合理的发展战略和主导产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关键词:制造业;生产成本;技术优势;自主创新;产业政策一、各国制造业整体发展现状分析1. 主要国家制造业总体发展情况。
纵观美、德、日三国的经济发展史,制造业的崛起带来了巨大经济成就和市场繁荣,这些国家也都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强国,均曾被称为“世界工厂”。
美国、德国制造业起步较早,在19世纪末形成强大竞争力,此后都成为了世界经济强国。
日本制造业发展起于战后,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快速,在20世纪80年代全面超越欧洲,追赶美国。
日本在汽车、钢铁等重点产业形成了远强于美国的竞争优势。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制造业的飞速发展,拥有了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制造业生产体系,市场份额位居全球首位。
但是,我国目前制造业的发展仍然以低附加值的零部件生产、组装和销售为主,在国际上的分工地位较低,还处于“工业2.0”和“工业3.0”时代,同美、德、日存在较大差距,还需要提升。
2. 主要国家制造业国际贸易份额对比分析。
作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贸易国,近年来中美德日所占份额发生很大变化。
其中,中国制造业国际竞争力成长迅速,装备制造、电子计算机、通信设备等产品出口规模快速攀升,目前中国出口市场份额达到18%,位于全球第一,进口规模实现较快增长。
中美日德英法六国经济总量及增速比较(1948~2009)2011-01-10 09:19:03| 分类:【世界经济】 | 标签:中美日德英法六国 gdp 总量比较增速中国|字号订阅1948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691亿美元,英国只有483亿美元。
此时,英国经济总量应该仅次于美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
而西德、日本、中国、法国无具体数据。
194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672亿美元,英国为513亿美元,法国为244亿美元。
西德、日本、中国无具体数据。
1950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937亿美元,英国为373亿美元,法国为287亿美元,西德为231亿美元。
这四国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总量前四位。
日本为110亿美元,中国无具体数据。
1952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583亿美元,英国为448亿美元,法国为421亿美元,西德为325亿美元,中国为305亿美元,日本为174亿美元。
1956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4374亿美元,英国为587亿美元,法国为549亿美元,西德为473亿美元,中国为395亿美元,日本为232亿美元。
法国和西德开始逐渐赶上了老朽的英国了。
195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5066亿美元,英国为682亿美元,西德为607亿美元,法国为554亿美元,中国为550亿美元,日本为366亿美元。
这一年,西德超过法国,英国仍保持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强国地位。
1961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5448亿美元,西德为822亿美元,英国为768亿美元,法国为667亿美元,日本为537亿美元,中国为496亿美元。
这一年,西德超过英国,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位,日本超过中国。
1964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636亿美元,西德为1050亿美元,法国为931亿美元,英国为930亿美元,日本为821亿美元,中国为591亿美元。
这一年,法国超过英国,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三位,日本开始迫近英法德三国。
中国则处于三年困难后的恢复时期。
令人深思的中日美三国制造业数据对比分析过去的几年,金融业在中国GDP中的占比稳压日本、德国,甚至个别年份还超过结果是——制造业!进一步的焦虑是,在中国增长日渐放缓、劳动生产成本飞速上升、人口红利加速收缩的当下,中国凭什么来和世界诸强竞争,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未来?一番斟酌之后,答案是——制造升级!制造业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日本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
在制造业的一些重要领域、关键环节,甚至■ 昆仑策强过美国。
那么,日本制造到底哪些方面比美国强?在中国准备发力的高端制造领域,年初在“首届中国企业改革发展论坛”上说的,发展了几十年,中国制造业的效率只相当于美国的19.8%、日本的21.3%、德国的24.8%。
2017年,东丽株式会社承认数据造假。
2017-2018年,日本有色金属巨头三菱综合材料公司,旗下多家子公司造中国军转民10它总能在已有的众多高端领域做到顶尖,超过“疲沓”的美国人。
下图是Clarivate Analytics发布的2016年全球最具创新企业100强,美企业,例如松浦,浜井都有其独到的技术实力。
就算是营销做得牛逼的德国德玛吉机床也要和日本森精合资,德玛吉现在生产、成型技术就是由日本掌握的。
在全球化程度已经相当深远的今天,工业加工领域随时会因为人工成本的上升、政策的变化转移到别的国家,但是许的外径公差范围在5.974毫米和5.794毫米之间,大约就是允许有0.18毫米以内的制造误差,当然对内径、牙距、材质,表面处理等指标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个导的研发经费占总研发经费的比例世界第一;三是日本核心科技专利占世界第一80%以上。
所以,赶超日本光靠花架子、靠房产、。
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史一、中国: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中国制造业增加值为3.59万亿美元,占全世界的28.57%,接近三分之一!从规模来说,中国制造业是人类有史以来最庞大的,但从历史上占世界的比重来说,只能屈居第二!二战期间美国制造业曾经占到全世界的53%,堪称逆天!二、中美日德:世界四大制造业大国这四个国家的制造业增加值都超过了7500亿美元,遥遥领先于世界其它国家。
世界第二大出口国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仅位列第四位,有点令人意外!不过德国的制造业附加值高,出口规模大,制造业质量全世界第一。
三、韩国:举足轻重的制造业强国在中国人眼中韩国是个小国,不论是人口,还是面积都与中国不能相提并论,但韩国的制造业在国际上的地位举足轻重,已经将英法意等传统欧洲列强甩在身后,而且稳居制造业产业链的上游,比中国要犀利的多!当然韩国制造历史的水平也是世界第一!四、意大利:出乎意料的制造业大国意大利在欧美发达国家中并不突出,不论是GDP还是科技实力,都是二流水平,但意大利却是欧洲第二制造业大国,仅次于德国,在英法俄之前。
意大利的制造业实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其汽车、造船、军工、机械、服装、奢侈品在全世界都是第一流的。
五、制造业大国分布不均世界制造业大国最多的是欧洲,其次是东亚、东南亚、北美,而南美、非洲、西亚等地区的制造业比较弱。
其中非洲仅有尼日利亚一个国家进入世界制造业50强。
六:中美两国占据世界制造业半壁江山中国制造业占全世界的28.57%,美国占17.89%,两国合计达46.46%,接近全世界制造业的一半!试想,如果中美联手,几乎可以对世界大部分商品供应形成垄断,这无疑是非常厉害的!而世界十大制造业强国的总份额更是达到了75.05%,可见世界虽大,制造业仍然掌握在少数国家手中。
七、弹丸之国也可以成为制造业强国这份榜单中有几个国家非常了不起,从人口和面积来说,它们都是弹丸小国,却依然跻身世界制造强国之列:瑞士18、比利时28、新加坡30、以色列37。
美国、德国、日本三国经济体制的异同点国际上对现代市场经济有不同的分类。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在1991年《转换到市场经济》的研究报告中提出了成功的市场经济的三种体制模式:美国、英国的消费者导向型市场经济体制,又称自由市场经济;日本、法国的行政管理导向市场经济体制;德国和北欧一些国家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一、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共同特征一谈到西方市场经济,人们自然首先考虑到的是美国、日本和德国,因为他们既重要、发达,又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而一谈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的市场经济,人们又往往比较重视研究它们之间的不同点。
诚然,这些特殊性确实是显著而重要的,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但是,从借鉴的角度出发,更重要的是探讨它们的共性。
(一)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美国、日本、德国市场的经济体制都是以私有制为主体的混合经济,而在私有制经济中,都是以私人垄断企业为主导。
在美国、日本、德国经济中,国有部分约占1%-10%不等,合作社所有制、工会所有制的份量更小,其余80%-90%以上均属私有制。
而在私有制经济中,中小企业虽然在企业数量上占80%-90%甚至更多,但它们毕竟是从属的。
例如在日本制造业中的中小企业,60%以上同大企业有承包关系。
在美国20万家工业公司中,最大的50家占了全部工业资产总额的49%。
[1]在日本,以盈利为目的的法人企业(不包括金融、保险业)有175万家,其中资本额在10亿日元以上的公司有2195家,仅占公司总数的0.13%,但它们占了全部法人企业资本总额的41.4%。
[2]在德国将近4.4万个工业企业中,千人以上的大企业只有1000个,占企业总数的2%,但它们却占了销售总额的44%。
[3]这里我们之所以突出大公司的地位,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影响和作用实在太大,太重要。
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迈克尔·波特概括说,大多数国家都是依靠几十个工业集中区和几百家公司提供大部分出口产品,提高生产率和国民生活水平的。
激变:中美日经济实力对比中日经济实力对比关系出现质的变化,中国名副其实地成为全球第二经济大国;中美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的调整仍处在量变之中,但中美差距正快速缩小;美日经济实力对比关系继续朝着美强日弱的方向发展。
2010年,中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这是新世纪头十年全球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体现之一。
这十年大国经济关系也出现了全面调整。
作为全球位列前三的经济体,中美日三国总体上继续保持着对全球经济格局的重大影响力,但与此同时,三方自身的经济增长格局却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而促使三国的相对经济实力对比关系处于激变之中。
其中尤为引人注目的,就是中国相对地位进一步提升,而美日相对地位进一步下降。
增长格局与相对规模:起落两重天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整体进入了一个近30年连续增长的大景气周期。
在这个大周期中,中美日三国在世界经济增长格局中的地位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3.2%,其中日本的年均贡献率最高,达20.1%;美国次之,为19.4%;而中国经济虽然高速增长,但由于当时中国经济基数仍较小,所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只有9.3%。
20世纪90年代,世界经济年均增长率3.0%,其中美国得益于信息网络技术发展带来的高新技术产业急剧扩张,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达到了近30%,可以说,整个90年代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非美国莫属。
而日本在同期由于产业结构升级受阻,再加上日元升值和国内经济政策失误等原因,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状态,年均增长率只有1.4%,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骤降至7%。
中国经济在90年代也有起起落落,1990年因国际政治动荡等因素影响,当年经济增长只有3.8%;1997年至1999年间经济增速又因东南亚金融危机而从前几年的两位数降至9.3%、7.8%和7.6%。
不过,尽管如此,中国在整个90年代仍保持了年均9.9%的增速,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仍达8.8%,超过了日本。
中美日德四国市场经济比较美国自由市场经济:1、垄断经济是美国现代市场经济的主体。
美国大多数工业部门中, 为数相对少的大企业支配着整个部门, 垄断经济是美国经济的主导成分。
美国的垄断经济可以分为国家垄断和私人垄断。
由于美国国有经济成分的比重较小, 国家垄断对经济生活的影响也不很大。
真正对国民经济起主导作用的是私人垄断经济, 在一些重要部门和行业里, 都有一家或几家大公司控制着那个领域的大部分业务, 操纵或影响着那个领域市场的活动。
2、企业有充分的决策自主权。
美国政府奉行“自由企业”制度, 对企业既不进行直接的行政干预, 也不制订全国性的计划制约企业行为, 企业决策基本上不受非市场因素的影响, 主要依据市场价格信息, 自主地进行生产、经营、销售和分配等方面的决策。
由于缺乏国家整体经济计划的指导, 美国的企业特别是大企业, 为了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适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都特别重视企业的战略规划工作, 设有专门的、强大的战略规划机构, 为公司最高领导层重大问题的决策随时提供情况和意见。
3、市场体系完善、发达。
美国企业一切重大决策都是根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制定的, 生产者与消费者、企业与政府之间的交往也是通过市场进行的,市场在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范围, 较之西方其它国家更为广泛, 建立在美国高度发达的现代生产基础上的市场体系, 也更加完善与发达, 产品市场、劳动市场、金融市场、房地产市场等各种不同的市场相互联系, 相互依存, 构成美国统一的市场体系, 成为美国经济运行的基础。
4、政府实行有限制的宏观调控。
尽管美国市场经济基本上是依靠市场机制进行调节的, 但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在其市场经济运行中作用越来越重要, 已经成为美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德国社会市场经济:1、保护竞争, 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创造最有利的条件。
社会市场经济特别重视竞争, 认为自由竞争是实现基本经济目标的最好手段, 只有通过自由竞争才能保证经济体制协调顺利地进行和发展, 保护竞争是社会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