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菜的发展史
- 格式:doc
- 大小:1.70 MB
- 文档页数:8
湘菜的来由湘菜,也被称为湖南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
它以其独特的辣味,丰富的口感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而闻名。
湘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但它的真正繁荣和发展是在近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湘菜的起源和它的独特魅力。
湘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楚国时期。
当时,湖南地区生活着许多部落,每个部落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方式。
随着楚国的强大,他们将各地的烹饪方式带到了湖南,与本地原有的烹饪方式相结合,形成了湘菜的雏形。
在近代,湘菜的发展与湖南地区的社会变革密切相关。
清朝时期,湖南地区的人民为了反抗封建统治,进行了多次起义。
这些起义激发了湖南人民的斗志,也促进了湖南地区的社会变革。
在这个过程中,湘菜也得到了发展。
许多起义领袖都是出色的厨师,他们将湘菜的烹饪技术发扬光大,使得湘菜在民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湘菜的独特魅力在于它的辣味和丰富的口感。
湖南地区的气候潮湿,人们需要一种能够祛湿的食品。
辣椒恰好具备了这个功能,于是便成为了湖南人民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道菜肴。
辣椒的加入,使得湘菜的口感更加丰富,同时也具有了独特的辣味,让人回味无穷。
此外,湘菜的制作工艺也十分独特。
湖南地区的农民经常在田间地头劳作,他们将一些野菜、野果等自然食材带入厨房,与家禽、家畜等食材一起烹饪,形成了湘菜独特的口感和风味。
同时,湖南地区的居民还善于利用各种香料、调料来提升菜肴的味道,如生姜、大蒜、胡椒、八角等。
这些独特的调料和烹饪方法,使得湘菜的味道别具一格。
湘菜的另一个特点是它的乡土气息。
湖南地区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
在湘菜的烹饪中,人们常常将一些具有乡土气息的食材和故事融入其中,如辣椒的传说、豆腐的起源等。
这些故事不仅丰富了湘菜的文化内涵,也使得湘菜具有了更深的情感寄托。
如今,湘菜已经成为了中国美食文化的一部分,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
无论是红烧肉、剁椒鱼头还是口味独特的辣椒炒肉,都成为了人们口口相传的美食佳话。
湘菜的辣味和丰富的口感,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味蕾,也传递着湖南人民的热情和豪爽。
湘菜的历史与文化传承湘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源远流长,承载了湖南地域文化的魅力。
它独特的烹饪技艺、丰富的菜品种类以及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内涵,使得湘菜成为了全国乃至世界上备受赞誉的美食。
本文将重点探讨湘菜的历史沿革以及其独特的文化传承。
一、湘菜的历史沿革湘菜的历史可以被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早期湘菜以狩猎为生的先民为主要烹饪对象。
他们采用独特的自然鲜味调味,将野生动物与野菜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推移,湖南地域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的影响,湘菜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在宋代,湘菜迎来了它的黄金时期。
湖南地区的经济繁荣,大量的移民涌入,带来了各地烹饪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北方的技巧和精致,与南方的鲜味和辣度相结合,形成了湘菜的特有风味。
这一时期,湘菜开始出现了许多经典菜品,如剁椒鱼头、梅菜扣肉等,至今仍倍受人们喜爱。
二、湘菜的独特之处1. 烹饪技巧精湛:湘菜注重炒、煎、炸等烹调技巧的运用。
火候的掌握、材料的选用以及刀法的娴熟,使得湘菜的菜品口感卓越,色香味俱佳。
2. 辣椒的应用:湘菜以其辣味而闻名于世。
辣椒是湖南菜肴的基本调料之一,不同品种的辣椒赋予湘菜各种不同的辣味。
湘菜的辣椒独特,既不过于辣,又有着独特的香气,给人以口感上的享受。
3. 菜品种类丰富:湘菜的种类繁多,涵盖了凉菜、小吃、炒菜、蒸菜、煮菜等多种烹调方式。
每一类菜品都有独特的特色和独到的口味。
三、湘菜的文化传承湘菜作为湖南地域独特的一种饮食文化,承载了湖南人民的情感和历史记忆。
湘菜的烹饪技艺由一代代厨师传承下来,通过世代相传的方式保护和传承。
餐桌上的湘菜,不仅是一种味觉上的享受,更是湖南人民对于家乡味道的情感寄托。
湘菜的文化传承还表现在其与湖南地域文化的融合上。
湿地环境的方式影响了湘菜对于食材的挑选,如藕、鱼、虾等水产类食材的广泛使用。
同时,湘菜与湖南的历史人文相互交融。
诗人、文人墨客们在对湘菜的赞美中,表达了他们对故土的深情厚意。
湘菜的历史湘菜的历史第一章:湘菜的起源和发展1.1 起源湘菜起源于湖南省,源远流长。
根据史料记载,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
1.2 发展自宋代以来,湘菜在湖南一带逐渐发展壮大。
明清时期,湘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口味,赢得了当地人民的喜爱。
第二章:湘菜的特点和特色2.1 口味湘菜以麻、辣、鲜、香为主要特点。
其辣味和独特的调味品给人以特殊的口感和风味,深受广大食客的喜爱。
2.2 菜品种类湘菜的菜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湘西土菜、湘北菜和湘东水乡菜等,每个地区都有特色菜品,从湘菜馆到家庭饭桌,都能找到适合口味的湘菜。
2.3 烹饪技法湘菜以红烧、炖煮、炒、炸等技法为主,烹饪过程注重火候把握和配料搭配,以保证菜品的口感和口味。
第三章:著名湘菜菜品介绍3.1 宫保鸡丁宫保鸡丁是湘菜中最有名的菜品之一,以鸡丁和花生米为主要材料,糖醋口味、麻辣口味都有。
3.2 湘味卤味湘菜的卤味制作精细,包括卤牛蹄筋、卤豆干、卤牛肚等,口感鲜嫩,配上特制的老抽汁,风味独特。
3.3 湘菜汤湘菜以汤类菜品出名,有血汤、鱼汤、酸辣汤等多种口味,营养丰富、味道鲜美。
第四章:湘菜的影响和传播4.1 影响湘菜不仅在湖南地区广泛流行,也受到了其他地区的影响和喜爱。
随着人们对湘菜的认可度提高,湘菜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4.2 传播湘菜的传播得益于餐饮行业的发展和多元化的饮食文化交流,湘菜馆和湘菜小吃店遍布各地,使湘菜成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附件:本文档未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版权法: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
2、商标法:保护商标权益的法律。
3、食品安全法:保障食品安全的法律。
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为您详解湘菜来源:长沙新东方烹饪学院发布:2009-07-20 浏览次数: 1433一、湘菜简介湘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在长沙市郊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墓中,不仅发现有鱼、猪、牛等遗骨,而且还有酱、醋以及腌制的果菜遗物。
湘菜以其油重色浓、主味突出,尤以酸、辣、香、鲜、腊见长。
湘菜是由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组成。
湘江流域的菜以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
它的特点:用料广泛、制作精细、品种繁多;口味上注重香鲜、酸辣、软嫩,在制作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洞庭湖区的菜以烹制河鲜和家禽家畜见长,多用炖、烧、腊的制作方法,其特点是芡大油厚、咸辣香软。
湘西菜擅长制作山珍野味,烟熏腊肉和各种腌肉,口味侧重于咸、香、酸、辣。
由于湖南地处亚热带,气候多变、春季金雨,夏季炎热,冬季寒冷。
因此湘菜特别讲究调味,尤重酸辣、咸香、清香、浓鲜。
夏天炎热,其味重清淡、香鲜。
冬天湿冷,味重热辣、浓鲜。
湖南菜具有独特的风味,其主要名菜有"东安仔鸡"、"组庵鱼翅"、"腊味合蒸"、"面包全鸭"、"麻辣子鸡"、"龟羊汤"、"吉首酸肉"、"五元神仙鸡"、"冰糖湘莲"等数百种。
二、湘菜的历史湘菜系我国八大菜系之一,具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湘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显见湘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仅有官卫及显达之家雇请厨师为其烹制湘风味菜肴。
随后湘菜普及至寻常巷陌,平凡人家。
清末,长沙城内始有营业性菜馆,分轩帮、堂帮两种,皆营湘菜,曾有十大菜馆,称之《十柱》。
湘菜研究报告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湖南省。
湘菜以其独特的味道和烹饪技巧而闻名于世。
在这份湘菜研究报告中,我们将探讨湘菜的历史背景、特点和发展趋势等方面。
一、历史背景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600年的新石器时代。
在当时,湖南地区的居民已经开始采用烹饪技巧,制作出独特的菜肴。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菜逐渐发展成独具特色的菜系。
二、特点1. 辣味浓郁:湘菜以其辣而著名,辣椒和花椒是常用的调料。
湘菜的辣味与四川菜的火辣有所不同,更多的是香辣和麻辣的结合。
2. 口味多样:湘菜的口味丰富多样,涵盖了酸、甜、咸、辣等多种味道。
湖南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气候条件为湘菜的多样性提供了条件。
3. 注重原料:湖南地区拥有丰富的农产品资源,湘菜注重使用新鲜、绿色的原料。
菜肴的制作过程简单,以保留原材料的原汁原味为主。
4. 独特的烹饪技巧:湘菜的烹饪技巧独特且灵活。
例如,湘菜善于利用腌制、腊制、卤制等方式进行食材的加工,使菜肴更具口感和风味。
三、发展趋势湘菜在过去几十年中受到了国内外消费者的喜爱,且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
未来,湘菜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1. 健康与环保: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环境的关注度不断提高,湘菜将更加注重使用优质的食材,推出更多的健康菜肴。
2. 创新与融合:湘菜还可以融合其他菜系的特点,推出更具创新性的菜肴。
例如,现代湘菜已经开始采用西餐的烹饪技巧,形成了新的风格。
3. 国际化发展:湖南省正在积极推动湘菜的国际化发展,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开展国际交流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湘菜。
总结:湘菜作为中国传统的菜系之一,以其辣味浓郁、口味多样和独特的烹饪技巧而受到广泛赞誉。
未来,湘菜将继续创新和发展,在健康、创新和国际化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关于湘菜的历史研究报告
湘菜是中国传统的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湖南地区。
在湘菜的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深入探讨:历史渊源、特色食材、烹饪技巧和文化影响等。
历史渊源: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
器时代,湖南地区的古人们已经掌握了烧烤和蒸煮等基本烹饪技术。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菜的烹饪技术逐渐发展并丰富起来。
特色食材:湘菜以其独特的口味和风味而著名,其特色食材主要包括花椒、辣椒、糯米和茶油等。
花椒和辣椒是湘菜的代表性调味品,赋予了湘菜辣中带香的特点。
烹饪技巧:湘菜的烹饪技巧讲究火候掌握和刀工精细。
湘菜以炒、炖和煮为主要烹调方式,注重食材的原汁原味和口感的完美呈现。
文化影响:湘菜不仅是湖南人民的日常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其他地方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湘菜的辣味和独特口感深受全国各地消费者的喜爱。
总结起来,湘菜作为中国传统菜系之一,经历了悠久的历史,并且在食材选择、烹饪技巧和文化影响等方面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通过对湘菜的历史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浅析我国湘菜的发展
湘菜指的是湖南省的地方菜系,以其辣味和口感独特而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湖南的饮食文化深受南方的影响,加上地理环境和历史原因,让湘菜拥有了自己独特的风味和特色。
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十国时期,主要是由湖南地区的皇家菜系和民间美食融合而成。
在封建社会时期,湘菜作为皇室贵族和富商巨贾的饮食菜肴,深得各类人物的喜爱和推崇。
随着时代的进步,湘菜逐渐普及到各个社会阶层,成为了广义的湖南菜系。
到了20世纪,湘菜经历了很多次的发展和变革。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湘菜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很多传统的湘菜餐馆关闭,湘菜的烹饪技艺也遭到了破坏。
但在改革开放后,湘菜又重新焕发生机,许多餐馆开始以“食为先”的理念重振湘菜的声誉,创新烹饪技法和精选食材,使湘菜赢得了更广泛的认可和好评。
湘菜的特色在于其辣味和口感。
湖南地区的辛辣食材,如豆瓣酱、花椒、辣椒等,都是湘菜中不可缺少的调料,让菜肴更加鲜美可口。
湘菜还有许多具有特色的烹调方法,如糖醋、红烧、清蒸等,也为湘菜增添了更多美味的口感。
近年来,随着国家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湘菜已经成为了全国餐饮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内市场上,湘菜连锁店已经遍布大江南北,走出国门后,湘菜也迅速被世界各地的人们所接受和喜爱。
总的来说,湘菜的发展已经不再是局限于湖南地区,而是朝着全国乃至全球的方向发展,表明了人们对湘菜的高度评价和信任。
总之,湘菜作为湖南文化中的一部分,是中国饮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趋势,湘菜也需要不断创新和提升自身的魅力,为广大美食爱好者带来更多新的惊喜和体验。
汉族湘菜有哪些历史湘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个地方菜。
是汉族饮食文化八大菜系之一。
湘菜历史悠久,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烹调技艺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以下是为你精心整理的汉族湘菜有哪些历史,希望你喜欢。
从它自成体系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声播海内外,并同其它地方菜系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烹饪这一充满勃勃生气的整体,凝成华夏饮食文化的精华。
湘菜源远流长,根深叶茂,在几千年的悠悠岁月中,经过历代的演变与进化,逐步发展成为颇负盛名的地方菜系。
早在战国时期,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在其著名诗篇《招魂》中,就记载了当地的许多菜肴。
西汉时期,湖南的菜肴品种就达109个,烹调方法也有九大类,这从70年代初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卯证。
南宋以后,湘菜自成体系已初见端倪,一些菜肴和烹艺由官府衙门盛行,并逐渐步入民间。
六朝以后,湖南的饮食文化丰富与活跃。
明、清两代,是湘菜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海禁解除,门户开放,商旅云集,市场繁荣,烹饪技艺得到广泛的拓展和交流,其显著特征是茶楼酒馆遍及全省各地,湘菜的独特风格基本定局。
清朝末叶,湖南美食之风盛行,一大批显赫的官僚权贵,竞相雇用名师主理湘菜供其独享,而豪商巨贾也群起仿效。
这些都为湘菜的提高与发展,客观上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时的长沙,先后出现了轩帮和堂帮两种湘菜馆,前者经营菜担至民家,承制酒宴,后者则以堂菜为主,于市场广招食客。
到了民国初年,这些菜馆的烹饪技艺日渐提高,且各具特色,出现了著名的戴(杨明)派、盛(善斋)派、肖(麓松)派和祖庵派等多种流派,奠定了湘菜的历史地位。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党和政府的重视、支持与鼓励,湘菜伴随着国民经济的繁荣,旅游事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而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厨师队伍不断扩大,烹调技艺不断提高,菜肴风味不断丰富,在全国几次烹饪大赛中,湘菜名厨烹制的美味佳肴频频获奖,使湘菜的地位和声誉更上一层楼。
湘菜的历史典故
湘菜是中国八大菜系之一,起源于湖南省,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据传说,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国时期。
当时,蜀汉的丞相诸葛亮在派遣军队南征北战的同时,也注重发展民生和文化。
他曾在湖南地区巡视时,品尝了当地美食,并将其传回蜀汉。
从此,湘菜开始在中原地区广为流传。
在明清时期,湖南地区的物产丰富,加之湘菜独特的调味技巧,逐渐成为宫廷和贵族饮食的代表。
同时,湘菜也传入了民间,成为平民百姓日常饮食中的一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湘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风格特色。
它注重材料品质,讲究火候和口感。
湘菜的味道以酸、甜、辣为主,口感清爽,让人回味无穷。
同时,它也注重营养均衡,兼顾色、香、味,造型美观,引人食欲。
今天,湘菜已经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知名的餐饮品牌,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湘菜的起源
湘菜,又叫湖南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
秦汉两代时期,湖南的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风格都比较完整的体系。
其使用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彩,风味之鲜美,都是比较突出的。
1972年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的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遗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湖南的精肴美馔已近百种。
仅肉羹一项就有5大类24种。
民国时期,名人谭延闿及其家厨创立了湘菜的重要菜系-组庵湘菜。
组庵湘菜以“原材料选取精良、刀工处理精细、烹制技艺精湛、味道调和精准”的美食理念赢得了人们的青睐,被称为“湘菜之源”,组庵湘菜是湘菜中的著名系列和重要流派。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专业湘菜书籍获取更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湘菜的发展历史与烹调特色湘菜,又叫湖南菜,是中国历史悠久的汉族八大菜系之一,早在汉朝就已经形成菜系。
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三种地方风味为主。
历史从湖南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随这些陶器一起出土的谷物和动物骨骸的残存来测算,证实潇湘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始吃熟食了。
秦汉两代,湖南的饮食文化逐步形成了一个从用料、烹调方法到风味风格都比较完整的体系,其使用原料之丰盛,烹调方法之多彩,风味之鲜美,都是比较突出的。
1972 年从湖南长沙市马王堆的軚侯妻辛追墓出土随葬遗策中可以看出,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湖南的精肴美馔已近百种。
仅肉羹一项就有5大类24种。
用纯肉烧的叫太羹,是羹中最好的,有9种,均为浓汤;用清炖方法煮的清汤叫白羹,有牛白羹、鹿肉芋白羹、鲜鳜藕鲍白羹等7种;加芹菜烧的肉羹叫中羹,有狗巾羹、雁巾羹、鲫藕中羹3种;用蒿烧的肉羹叫逢羹,有牛逢羹、羊逢羹、豕逢羹;用苦菜烧的肉羹叫苦羹,有狗苦羹和牛苦羹两种。
另外还有72种食物。
如“鱼肤”是从生鱼腹上割取的肉;“牛脍”、“鹿脍”等是把生肉切成细丝制成的食物;“熬兔”、“熬阴鹑”是干煎兔或鹌鹑等。
从出土的西汉遗策中可以看出,汉代湖南饮食生活中的烹调方法比战国时代已有进一步的发展,发展到羹、炙、煎、熬、蒸、濯、脍、脯、腊、炮、醢、苴等多种。
烹调用的调料就有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
由于湖南物产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所以自唐、宋以来,尤其在明、清之际湖南饮食文化的发展更趋完善,逐步形成了全国八大菜系中一支具有鲜明特色的湘菜系。
特色湘菜历来重视原料互相搭配,滋味互相渗透。
湘菜调味尤重香辣。
因地理位置的关系,湖南气候温和湿润,故人们多喜食辣椒,用以提神去湿。
同时,爆炒也是湖南人做菜的拿手好戏。
湘菜历史悠久,在热烹、冷制、甜调三大类烹调技法中,每类技法少则几种,多的有几十种。
湘菜小史湖南菜,简称湘菜,是我国八大菜系之一。
湘江流域的菜制作精细,用料广泛,口味多变,品种繁多。
其特点是:油重色浓,讲求实惠,在品味上注重酸辣、香鲜、软嫩。
在制法上以煨、炖、腊、蒸、炒诸法见称。
地理位置上,湘东南多为丘陵和盆地,农牧副渔都很发达。
湘西多山,盛产笋、蕈和珍野味。
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长沙地区就能用兽、禽、鱼等多种原料,以蒸、熬、煮、炙等烹调方法,制作各种款式的佳肴,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3种地方风味为主的湖南菜系。
西汉时期湘菜的烹饪技艺就已达到一定水平,据对马王堆汉墓出土之烹食残留物及一套竹简菜谱进行考究,证明当时楚人已利用数十种动植物烹制菜肴。
显见湘菜发展历史至少已有两千多年,可谓源远流长。
很早以前,仅有官卫及显达之家雇请厨师为其烹制湘风味菜肴。
随后湘菜普及至寻常巷陌,平凡人家。
清末,长沙城内始有营业性菜馆,分轩帮、堂帮两种,皆营湘菜,曾有十大菜馆,称之《十柱》。
永庆街亦曾有一处湘菜祖师庙--詹王宫,同仁常聚於此,切磋技艺。
历多代名师之努力,湘菜已具较完备的理论,并继承和创新出不少闻名于世的特色佳肴。
据《中国烹饪》上发表的吴世昌、常任侠的专家考证,我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出现南北风味的分野。
北菜以秦、豫、晋、鲁为中心,活跃在黄河流域。
它以羊、牛、猪为主料,家禽野味共登餐盘,喜爱鲜咸,汽汁醇浓,其典型菜点是“周代八珍”。
南菜以荆、楚、伍、越为主体,波及长江流域,它是水鲜中杂以异肴。
鲜咸中辅以酸甜。
《辞·招魂》中描述的一份楚宫祭奠菜单中,炖甲鱼焖乌龟、煎鲫鱼、烹野鸭等可见一斑。
湖南古为楚国之地,如果就今日之鄂菜源于楚菜之话,那么湘菜与鄂菜是同出一策,以楚菜为母体演化而来。
在长沙马王堆汗墓中曾出土许多被切剁的禽兽骨头。
经专家鉴定,这些东西是经烹饪加工而埋入地下的菜肴。
从墓中出土的部分遗策看,当时菜肴的烹调加工方法很多,有羹、炙、煎、熬、蒸、腊、炮等十余种。
湘菜的历史起源是什么
湘菜的历史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从湖南的新石器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的陶食器和酒器,以及伴随这些陶器一起出土的谷物和动物骨骸的残存来测算,证实潇湘先民早在八九千年前就脱离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开始吃熟食了。
汉代王逸《楚辞章句》解释《九歌》时说:“昔楚国南郢文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每次祭祀活动总是宴饮伴随着舞乐的形式出现。
这些都说明湘菜历史悠久,在古代就已经受到了重视和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菜不断吸收其他菜系的精华,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口味。
如今,湘菜已经成为中国菜系中的重要一员,以其辣味浓郁、口味鲜美而广受好评。
湘菜的历史沿革与文化传承湘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源于湖南省。
它凭借着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艺,吸引了无数美食爱好者的味蕾。
湘菜不仅仅是一种美食,它还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
一、起源与发展湘菜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
相传,唐代湖南地区的宴会上,菜肴的制作方法已经相当讲究,这便是湘菜的雏形。
随着时间的推移,湘菜逐渐得到发展和壮大。
宋朝时期,湖南地区的制菜技艺更加精湛,烹调方法多样化,各具特色。
明代,湘菜进一步繁荣,不断吸取其他菜系的优点,形成了具有湖南特色的独特菜肴,如著名的剁椒鱼头、红烧肉等。
二、特色与风味湘菜以其麻辣、鲜香、色香味俱佳的特点而闻名于世。
它常常采用多种调料的烹制方法,如辣椒、花椒、豆豉等。
这些调料使湘菜口感独特,香辣开胃,令人难以忘怀。
湘菜讲究原汁原味的烹制,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品质。
不仅如此,湘菜还注重菜肴的色彩搭配和摆盘艺术,使得每道菜肴都成为一幅可口的艺术品。
三、传承与创新湘菜的传承与创新是湖南烹饪艺术的核心。
湘菜的传承,首先体现在技艺的传承上。
世代烹饪的厨师们将家传的烹饪技法代代相传,并与新的创新相结合,不断推陈出新。
其次,湘菜的文化传承是湘菜发展的根本。
湖南自古以来就是文化繁荣的地方,湖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饮食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为湘菜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四、湘菜的影响与推广湘菜作为中国的传统菜系之一,对国内外的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国内,湘菜已经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地方特色美食。
各地的湘菜餐馆遍布大街小巷,人们常常在闲暇时光里品尝湘菜的独特魅力。
而在国际上,湘菜也逐渐为世界各地的美食爱好者所认可和喜爱。
湘菜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为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推广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湘菜作为中国的传统菜系,在历史沿革和文化传承方面拥有丰富的内涵。
其独特的风味和烹饪技艺使其在国内外都备受瞩目。
湘菜的传承与创新、影响与推广,使得它成为了湖南地区的骄傲,也为中华美食文化增光添彩。
我们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湘菜将继续展现出其无穷的魅力,让更多的人品味到其中的美味与文化。
湘菜历史故事
湘菜,是中国传统的地方菜系之一,起源于湖南省。
湖南地处中南地区,历史
悠久,自古以来便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这为湖南菜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湘菜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220年的三国时期。
那时,湖南地区的饮食文化受
到了各种不同风味的影响,例如东汉时期东晋王朝的饮食文化以及南北朝时期的风味融合。
随着时代的演变,湘菜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口味。
湘菜以其独特的辣味和鲜香而著名。
辣椒是湘菜的主要调味品,使菜肴呈现出
醇厚的口感和浓烈的香气。
辣椒的使用方法各具特色,有切丝、炒糊、剁碎等不同的加工方法。
此外,湖南菜也注重菜品的色、香、味、形的协调,注重口感和菜品的营养均衡。
湘菜不仅仅是一种美食,更是湖南人民对历史的一种回忆和传承。
湘菜文化融
入了湖南的饮食、婚俗、节庆等方方面面。
例如,湖南的传统节日元宵节,人们喜欢品尝湘菜中的元宵糯米球,以示团圆之意。
湘菜还与湖南的历史名人相联系,许多湖南文人墨客都对湘菜情有独钟,他们将对湘菜的赞美融入作品中,使湘菜成为湖南文化的一部分。
总之,湘菜是湖南人民的骄傲和自豪,也是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湘菜的历史渊源和独特风味,使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闻名的美食之一。
无论是在湖南境内还是在海外,湘菜都能让人们品味到湖南的独特魅力。
湘菜的起源与传承湘菜作为中国八大菜系之一,历史悠久,味道独特,享誉中外。
湘菜源于湖南省,是湖湘地区的代表性美食文化体现。
本文将从湘菜的起源与发展、湘菜的特点与分类、湘菜的传承与创新等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湘菜的起源与发展湘菜作为湖南省的代表性美食,其起源可追溯至远古时期。
湖南地处江南水乡和西南山区的交界地带,历来有丰富的物产资源。
加之湖南历史上的多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为湘菜的形成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
古代湘菜主要受到湖湘地区的地理环境、民俗风情和农业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
湖湘地区山水相间,物产丰富,有七十二峰的南岳衡山和风景秀丽的洞庭湖,为湘菜的发展提供了自然的优势。
而湖南人民勤劳智慧,善于利用当地的农副产品,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研究,形成了独特的烹饪技艺和风味调味品。
尤其是湖南人对辣椒的独特使用,为湘菜赋予了独特的辣味,成为湘菜的标志性特点之一。
二、湘菜的特点与分类湘菜以其鲜辣味、口感独特和多样化的烹饪方法而闻名于世。
湘菜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味道鲜辣:湘菜以鲜辣为主要特点,追求菜肴的鲜美和浓郁的辣味。
辣椒、黑豆豉、花椒等辛辣调料的使用使湘菜有着独特的口感和刺激的味觉享受。
2. 烹饪方法多样:湘菜的烹饪方法非常多样,涵盖了辣炒、红烧、清蒸、爆炒、炖煮等多种烹饪技巧。
湘菜的烹饪方法灵活多变,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口感的丰富。
3. 食材丰富多样:湘菜注重使用当地丰富的农副产品和水产资源,如腊肉、河鲜、蕨菜、笋等。
湖湘地区的农产品丰富多样,为湘菜提供了丰富的原材料选择。
根据不同的口味和烹饪方式,湘菜可以根据菜品的辣度、味道和材料的分类进行细分。
常见的湘菜系列包括韭王系列、农家岳阳系列、怀化系列、粤湘系列等。
每一系列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风味。
三、湘菜的传承与创新湘菜的传承与创新是保持其独特魅力和发展的关键。
湘菜的传承主要通过家庭、学校和职业学校等途径进行。
在湖南的家庭中,母亲通常会传授给下一代烹饪湘菜的技巧和秘方,确保传统烹饪方法得以继承。
湘菜的发展史--09级旅游管理张越一历史由来:湖南菜简称湘菜,从它自成体系以来,就以其丰富的内涵和浓郁的地方特色,声播海内外,并同其它地方菜系一起,共同构成中国烹饪这一充满勃勃生气的整体,凝成华夏饮食文化的精华。
湖南省境内人类新石器时代遗址,已发现的有30000处之多,其中以洞庭湖平原地区和湘江河谷地带分布尤广,出土文物又以饮食器皿为多,可见饮食文化在湖南的悠久历史。
湖南古称“南蛮”,战国时境内主要居民为楚人和越人。
当时饮食由于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已形成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特点,而且这些特点一直沿袭到两汉。
从《楚辞﹒招魂》中可以看到,当时湖南一带食物来源主要有种植物大米、小米、黄梁及野生水禽类野鸭、大雁、天鹅和甲鱼、乌龟等,烹调技艺主要有烧、烤、煎、煮、蒸、炖、醋烹、卤、酱10种,形成了酸、苦、咸、甜诸味,其中酸、苦很具地方特色。
《楚辞释》中云:“大苦,豉也。
”指两千年来湖南民间调味品豆豉﹔至今浏阳出产的豆豉仍闻名全国。
到了汉代,湘菜的地方风格已很突出。
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的《竹简﹒食单》中对当时的饮食有详细的记载。
《食单》中有精美菜者近100种,其中内羹一项就有5大类24种,另还有72种食物,如鱼肤,牛腰、鹿骈、濯鸡等。
这时湘菜的烹调方法也发展到16种,羹、炙、煎、熬﹔蒸、溜、胎、脯、腊﹔炮、醢等,佐料主要有盐、酱、豉、曲、糖、蜜、韭、梅、桂皮、花椒、茱萸等。
这时独具特色的酸味菜也很多,《食单》中就有酢莱和酸羹10种。
到了唐宋,中国封建社会已步入成熟期,这时饮食文化在形式上刻意求新,湘菜也不例外,浓、香、淡的风格已经确立。
形式上对菜看不加很重的修饰,以求完整地保存原料的自然形态,并且都有说道。
一条鱼象征连年有“余”,若有桂花鱼还有“富贵”的意思,以鸡代凤。
以鹿寓“禄”,以羊为“祥”,龟鹤则象征长寿。
这时的湘菜的菜单已按生日、婚丧、升迁等事分类,沿用至今。
明朝末年辣椒由南美移植中国,湖南地处亚热带,湿润多雨,土壤适宜辣椒长生,,而且辣椒具有驱寒,祛风湿的功效,能促进唾液分泌,增进食欲,在湖南喜食辣味食品的人逐渐增多,湖商人嗜辣也渐渐出名。
辣味菜也成为湘菜富有特色的部分,湘菜中的辣味有很多讲究。
分为酸辣、麻辣、糊辣、油辣、香辣、脆辣、鲜辣、苦辣几种,其中与川菜不同之处,就是湘莱辣味莱忌糖。
在湘菜样式上,辣椒还作为点缀材料,如名菜“麻辣仔鸡”就有尖红椒与青蒜装饰,使人见之思食。
不过您到湖南旅游不用担心﹔现在湘菜宴席一般只有两道辣味菜,当然湖南家常菜仍以辣为主。
二现阶段情况:近现代湘菜发展已很有规模,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中国菜系之一。
晚清至民国初年,长沙一带就有的49家湘莱馆,著名的有曲园、玉楼东、奇珍阁、潇湘、挹爽楼、李合盛等,现在的长秒市已基本恢复了这些名店。
当时名厨辈出,有萧荣华、柳三和、末善斋、毕河清等,现在湘菜著名厨师都是他们的传人。
今天,湘菜已发到菜肴4000多种,名菜300多种,其中用料也更注重本地特色,一般主要菜肴都选用本地土特产作原料,佐料一般用红青辣椒、姜、醋、五香粉、豆鼓等。
在烹调技艺上,湘菜注重形象美、强调先“色”夺人﹔以蒸、煨、煎、炒、烧、腊见长,菜肴具有酸、辣、麻、焦、香的特点,强调原汁原味,多味调和,具有清香、浓鲜、脆嫩多种风格。
湖南菜有着多元结构。
由于受地区物产、民风习俗和自然条件等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湘菜逐步形成了以湘江流域、洞庭湖区和湘西山区为基调的三种地方风味。
湘江流域菜长沙、衡阳、湘潭为中心,其中以长沙为主,讲究菜肴内涵的精当和外形的美观,色、香、味、器、质和谐的统一,因而成为湘菜的主流。
洞庭湖区菜以常德、岳阳两地为主,擅长制作河鲜水禽﹔湘西地区菜则由湘西、湘北的民族风味菜组成,以烹制山珍野味见长。
以上三种地方风味,虽各具特色,但相互依存,彼此交流,构成湘菜多姿多彩的格局。
三两种流派及其代表:1、洞庭湖区湘菜流派及其风味特色主要特点:惯用炖、烧、腊、煨、蒸的方法,菜品往往色重、油厚,口感则以咸辣香软为主。
代表性菜肴:潇湘五元龟、武陵水鱼裙腿、洞庭野鸭、青龙戏珠、蝴蝶漂海等。
全鱼席:相传清代乾隆皇帝游江南时,途径岳阳,品尝全鱼席后赞不绝口,特赐名“巴陵全鱼席”。
代表性菜肴有“君山金龟”、“香酥鲫鱼”、“瓦块鲤鱼”等。
2、湘西山区湘菜流派及其风味特色代表性菜肴:腊味合蒸、重阳寒菌炖肉、焦炸鳅鱼、麻辣牛蛙腿等。
湖南熏烤腊全席。
湘菜菜系的整体风味特色整体风味:辣、酸、腊。
四湖湘风味小吃:1、传统岁时节令小吃吃粽子与赛龙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我国各地都有吃粽子和赛龙舟的习俗。
屈原投汨罗江之后,有天夜里,屈原故乡的人忽然都梦见屈原回来了。
他峨冠博带,一如生前,只见面容略带几分忧戚与憔悴。
乡亲们高兴极了,纷纷拥上前去,向他行礼致敬。
屈原一边还礼,一边微笑着说:“谢谢你们的一片盛情,楚国人民这样爱憎分明,不忘记我,我是死而无憾了。
”话别谈旧间,众人发现屈原的身体已大不如过去,就关切地问道:“屈大夫,我们给你送去的米饭,你吃到了没有?”“谢谢”,屈原先是感激,接着又叹气说:“遗憾哪。
你们送给我的米饭,都给鱼虾龟蚌这般水族吃了。
”乡亲们听后都很焦急:“要怎样才能不让鱼虾们吃掉呢?”屈原想了想说:“如果用箬叶包饭,做成有尖角的角黍,水族见了,以为是菱角,就不敢去吃了。
”第二年端午节,乡亲们便用箬叶包成许多角黍,投入江中。
可是端午节过后,屈原又托梦说:“你们送来的角黍,我吃了不少,可是还有不少给水族抢去了。
”大家又问他:“那还有什么好法子呢?”屈原说:“有办法,你们在投放角黍的舟上,加上龙的标记就行了。
因为水族都归龙王管,到时候,鼓角齐鸣,桨桡翻动,它们以为是龙王送来的,就再也不敢去抢了。
”角黍,就是现在的粽子。
从此端午节包粽子、划龙舟的习俗,就由屈原的故乡传向全国,由古代传到今天。
2、湖湘地方风味小吃火宫殿位于长沙市坡子街的火宫殿酒家是一家弛名中外的“中华老字号”企业,被誉为湘风小吃的源头、湘菜的主要代表。
火宫殿过去是一座祭祀火神的庙宇,又名“乾元宫”,始建于清乾隆12年(公元1747年),距今已有250余年。
晚清时期,发展成为祭祀、看戏、听书、观艺、小吃的庙市。
人们把它同北京的天桥、上海的城隍庙、南京的夫子庙相媲美,是长沙乃至湖南的集民俗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于一体的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场所。
火宫殿以“火庙文化”为底蕴,辅以名品素食,以其独特的风格使历代名人仰慕纷纷慕名而来。
由清朝大书法家何绍基撰写在戏台两侧的楹联:“象以虚成,具几多世态人情,好向虚中求实;味于苦出,看千古忠臣孝子,都从苦里回甘。
”2001年,火宫殿为响应市政府建设坡子街“美食一条街”的号召,并秉承了企业一惯的特色“一宫二庙(阁)三通四景八小吃十二名肴”。
(一宫:火宫殿。
二庙:火神庙、财神庙。
二阁:普慈阁、弥陀阁。
三通:南通坡子街、西通三王街、东通司门口。
四景:古坊夕照、庙廓生烟、一曲熏风、廊亭幽境。
八小吃:臭豆腐、龙脂猪血、煮馓子、八宝果饭、姊妹团子、荷兰粉、红烧蹄花、三角豆腐。
十二名肴:发丝百页、蜜汁火腿、潇湘龟羊、酱汁肘子、腊味合蒸、组庵鱼翅、宫殿豆腐、东安子鸡、红烧水鱼裙爪、红煨牛蹄筋、毛家红烧肉、红烧狗肉。
)尝小吃、品湘菜、听弹词、看湘戏是我们火宫殿独有的特色。
德园包子提到包子,长沙人必称“德园”。
德园始建于清光绪年间,初为一唐姓业主在八角亭附近开的一家夫妻店,取《左传》中“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之意,名之“德园”。
民国初年,几位失业官厨集资入伙,盘下几经易手却无建树的德园,迁店于黄兴路樊西巷口,以官府菜、点招徕食客。
因菜肴制作总有海味鲜货等上乘余料留下,为免浪费,故将其剁碎,拌入包点馅芯,谁知这竞使他们的包点风味异人,倍受垂青。
从此,德园包子大振名声,遂有“出笼热喷喷,白色皮喧松,玫瑰甜香美,香茹爽鲜嫩”的民谣之赞。
长沙“文夕”大火后,原班部分师傅重新集资,再度建店,取名德园茶馆,继续经营饭菜、包点,并逐步形成驰名长沙的“八大名包”。
“八大名包”为:玫瑰白糖包、冬菇鲜肉包、白糖盐菜包、水晶白糖包、麻茸包、金钩鲜肉包、瑶柱鲜肉包、叉烧包。
长沙解放后,德园茶馆获得了新生,曾荟萃一批烹饪名师和白案高手,使德园的美食形成五大系列,300个品种。
柳德芳汤圆柳德芳汤圆是长沙市的名特小吃,为柳德芳汤圆店独家经营,它创始于清道光(1821一1850)年间。
柳德芳,别号柳三,人称长桥柳,小时家境贫寒,以卖汤圆为生。
由于汤圆选料上乘、制作精细、风味独特,因而颇有名气,买者非柳三的汤圆不食。
1852年(清咸丰二年)柳三在河街南货馆购面粉,不曾想,面粉中竟有53两的大宝银子,遂又购回6篓,果然又得了6个53两的大宝银锭。
得此横财,柳三随购一间铺面,专营汤圆,因其所制汤圆个大、糕糯、馅多,肉素兼备,咸、甜双全,不粘唇,不腻心,回味悠长,博得广大食客赞赏。
据传,陕甘总督左宗棠曾感其汤圆鲜美香甜,赠其柳德芳汤圆馆“枵腹而来,君休问价;从心所欲,我亦重涎”的楹联后柳德芳将其装裱挂入店堂,时值学院闳开,各县举子来长沙应试,在汤圆馆见了左宗棠的亲笔檄联,无不赞叹其笔力苍劲,以至招徕更多的文人墨客,从此慕名而来,以至不吃柳德芳汤圆不算到长沙成一时之风气,故其每日门庭若市,生意兴隆,声名流传响誉至今。
长沙臭豆腐据有关史料记载,臭豆腐源于北京,后从湘阴传入长沙。
姜二爹12岁学艺,从师访友,潜心钻研,经验丰富,自成一家,具有鲜、香、辣和外焦内嫩的特点,真是“闻起来臭,吃起来香”,“黑如墨、香如醇、嫩如酥、软如绒”。
1958年毛泽东回湘时仍惦记着火宫殿的“臭豆腐”,直到一尝才了心愿。
姐妹团子姐妹团子是火宫殿传统风味小吃之一。
20年代初由制团师傅姜立仁与两个聪明的女儿所创。
团子糍糯柔软,鲜甜可口,蒸熟后团子通体透明,亭亭玉立,宛如一座座白玉雕成的小宝塔,令人爱不释手,姐妹团子因之声名大躁。
有诗曰:“油炸豆腐臭中香,有客追忆在台湾;青年田汉回湘日,姐妹团子当早餐.”杨裕兴面条长沙民谣“杨裕兴的面,徐长兴的鸭,德园的包子真好呷。
”历经五代的杨裕兴面馆,黑底金字招牌百年不倒,每天吃面的人自早到晚川流不息。
杨裕兴面条选料合理,制作考究,调料丰富。
自己加工的碱面韧而柔软,口感好;煮面条时讲究宽汤、清水、滚开;味汤用猪筒子骨加老母鸡炖就;面码有几十种,从大众化的肉丝、酸辣到高档的蟹黄、瑶柱,一应俱全,随报随到。
“徐长兴”的传统名菜-一鸭四吃一鸭四吃,即为烤鸭薄饼、鸭肉酱丁、鸭架豆腐汤和鸭油蒸蛋,是“徐长兴”的传统名菜。
烤鸭薄饼:撕下烤好的鸭子皮,切成3厘米长、2厘米宽的块,蘸上甜面酱、加上葱白头,用面粉制成的薄饼卷着吃。
皮脆味香,具浙江风味。
鸭肉酱丁:将剥去皮的鸭肉,切成12毫米见方的丁,配以大蒜、鲜红椒、玉兰片爆炒,再加人少量鸭原汤,煮开后勾少许芡粉,淋上麻油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