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地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四章
- 格式:ppt
- 大小:20.85 MB
- 文档页数:119
新2024秋季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听课记录: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农业》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1 地理空间认知:学生能够识别中国主要农业区的地理分布,理解自然条件对农业类型的影响。
1.2 综合思维:通过分析不同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理解农业与经济发展、人口、环境等因素的关系。
1.3 地理实践力: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农业生产中的问题,并提出合理的解决建议。
1.4 人地协调观:增强学生对农业可持续发展重要性的认识,培养尊重自然、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观念。
二、导入教师行为:•展示一组中国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观图片,如东北的黑土地、江南的水田、新疆的棉花田等。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图片分别展示了哪些地区的农业景象吗?它们各自有什么特点?”学生活动:•观察图片,尝试识别不同地区的农业景象。
•思考并回答教师的问题,分享自己对不同地区农业特点的理解。
过程点评:•图片导入直观生动,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提问引导学生从视觉感知出发,初步认识中国农业的多样性。
三、教学过程3.1 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分类教师行为:•解释农业的定义,介绍农业的主要分类(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
•利用图表展示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和所需条件。
学生活动:•听讲并记录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分类。
•通过图表学习,理解不同农业类型的特点和所需条件。
过程点评:•教师讲解清晰,图表辅助理解,有助于学生掌握农业的基本知识。
3.2 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教师行为:•讲解中国农业的地区分布特点,利用地图展示主要农业区的位置和特点。
•分析自然条件(如气候、地形、土壤)对农业类型选择的影响。
学生活动:•观察地图,标记出主要农业区的位置。
•小组讨论自然条件如何影响农业类型的选择,并派代表分享。
过程点评:•地图的使用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认知。
•小组讨论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了他们的综合思维能力。
第四章中国的经济发展第一节交通运输第1课时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知能演练提升能力提升1.关于交通运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说法正确的是 ()A.交通运输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B.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主导C.交通运输不生产产品,在国民经济中无足轻重D.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由天津运抵海南文昌卫星发射基地的“长征七号”运载火箭,体积十分庞大,最合适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运输B.航空运输C.水路运输D.高速公路运输下图是我国长江三角洲、环渤海、西南和西北地区三种货运方式占全国的比重示意图。
据此完成第3~4题。
3.下列有关四地区交通条件的叙述,错误的是()A.长江三角洲河网密布,河运条件优越B.环渤海地形平坦,铁路网密集C.公路运输灵活便捷,在地势低平的西南大有作为D.兰新—陇海铁路方便了西北与东部的联系4.★甲、乙、丙、丁与四地区对应关系正确的是()A.甲—西北地区B.乙—长江三角洲C.丙—环渤海D.丁—西南地区5.下面是四位同学的暑假出行计划,其中能够实现的是()A.甲:从天津乘船去青岛、上海、长江三峡B.乙:从广州乘火车去日本C.丙:从天津经京杭运河到杭州游玩D.丁:从成都乘轮船去拉萨6.辽宁省葫芦岛市的李嫂把批发来的几百千克香蕉送到市场出售,应选择的运输方式是()A.铁路B.公路C.水运D.航空7.在课堂上,老师出示谜语:“不是老鹰不是雁,穿云破雾上蓝天,万里行程一日到,遇到急事是首选。
”谜底是()A.汽车B.火车C.飞机D.轮船8.高速铁路运输对下列交通运输市场冲击较大的是 ()①水运②管道③航空④高速公路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9.下列运输方式中,比较灵活、受自然条件限制较小的是()A.公路运输B.水路运输C.铁路运输D.航空运输10.湖南省怀化市一位病人急需移植骨髓,英国的一位志愿者捐献了与他相配的骨髓,骨髓必须在48小时之内送到中国。
你认为应该选择的最佳运输方式是()11.下列客货的运输方式选择正确的是()A.从拉萨护送重伤员到北京——铁路B.从天津塘沽运海鲜到北京——航空C.从武汉运1万吨大米到上海——水运D.从大同运煤到秦皇岛——河运12.运速最快、运费最高,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的运输方式是()A.公路运输B.航空运输C.水路运输D.铁路运输13.下列运输方式中,有“从门口到门口”优势的是 ()A.航空运输B.水路运输C.铁路运输D.公路运输14.青岛做海鲜生意的王先生,经常往济南运数量较多的海鲜,他可能选择的运输方式有()①水运②公路冷藏汽车③铁路带有冷藏车厢的火车④空运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某建筑公司欲将5万吨建筑材料从福建泉州运往上海,据此完成第15~16题。
本章备课说明一、本章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本章课标要求如下:1.借助地图和相关资料,举例描述中国农业、工业等生产活动的分布,并用实例说明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运用地图和相关资料,说明中国交通运输线的分布特征,以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
2022年版课标中添加了“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教师课上可适当补充。
本章内容是在中国自然地理知识学习基础上过渡到部门地理的学习,以自然地理为基础,学习交通运输业发展、工农业的分布与发展。
结合图表和相关资料,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得出中国交通线、农业和工业的分布特点,形成从区域的视角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意识和习惯,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结合图文资料,学生能够归纳影响交通运输、农业和工业布局的因素,形成从地理综合的视角看待和分析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综合思维素养;通过设计旅游线路或规划工农业布局或通过实地考察研学、野外考察等方式,学生可以培养地理实践能力;通过学习工农业因地制宜,学生能够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人地协调观;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和“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等知识,学生能够产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与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本章教材分析“中国的经济发展”是课标要求中认识中国全貌的重要内容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但与世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学习本章内容,旨在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展望经济发展前景,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
本章内容共分三部分。
第一节:交通运输。
交通运输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本节内容共有两个标题,思路也非常明确。
教材首先介绍了如何选择合理的交通运输方式,接着介绍了我国铁路干线的分布。
第二节:农业。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
本节共分四个标题:“农业及其重要性”“我国农业的地区分布”“发展农业要因地制宜”“走科技强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