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288.00 KB
- 文档页数:4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
聊城位于山东省中部,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有着丰富的红色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其事迹:
1. 革命先驱杨根思:他是聊城堡垒革命的开拓者之一,曾在1885年加入了兴中会,后参加了辛亥革命。
他发起了聊城的第一次农民运动,被誉为“聊城的孙中山”。
2. 陈毅元帅: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开国元勋之一,曾在聊城担任过公安局长。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他率领部队参加了多次战斗,取得了许多胜利,为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3. 刘胡兰:她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革命烈士,出生在聊城市东昌府区。
她年仅17岁就投身到革命事业中,并在河北遵化县因抗日活动被捕并遭到处决。
她的英勇事迹激励了无数革命者继续前行。
4. 苏区女战士李希凡:她出生在聊城市茌平县,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红军女战士。
她曾参加了井冈山会议和长征,为革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并在新四军中担任过政治委员。
以上是一些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其事迹,他们的英勇事迹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不断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
聊城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一)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长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仓颉:制字先师长眠东阿县仓颉是上古时期黄帝的史官。
相传中国汉字在今东阿县境内由其创造。
汉许慎《<说文>序》中载:“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相别,初造书契,百工以乂,万品以察。
”自他创字后,中国结束了“结绳而治”,进入以字记事时代。
仓颉死后葬于今东阿县铜城镇王宗汤村东南。
颛顼:上古帝王多次临视聊城颛顼乃上古帝王,系黄帝之孙,“初国于高阳,故号高阳氏,都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
他是上古时期华夏族与东夷族融合的部族首领,主要活动在冀、鲁、豫一带,聊城为其属区并多次临视。
其墓葬于何处,历来说法不一。
《一统志》载:"帝颛顼高阳氏陵有二:一在开州,一在东郡城西北二十里。
聊城红色故事人物及事迹一、背景介绍聊城市位于中国东部山东省中部,因其丰富的红色资源而闻名于世。
聊城红色故事中的人物及其事迹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用鲜血和牺牲铸就了共和国的辉煌。
本文将介绍几位在聊城市产生过的红色人物及其振奋人心的事迹。
二、张学良恢复新四军势力张学良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位伟大将领,也是聊城红色故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致力于恢复新四军在聊城地区的势力,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1.背景介绍在日军占领大片中国领土期间,中国共产党组建了新四军,成立了苏中根据地,为中国革命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然而,新四军在一些地区受到了国民党军阀的打压,势力受到了严重削弱。
2.恢复新四军势力张学良作为当时辽宁省的军阀,他深知恢复新四军势力对中国革命的重要性。
他积极投身抗日战争,并与共产党建立了紧密联系。
张学良利用自己的军队与实力,采取秘密手段,重新组建了在聊城地区的新四军势力。
他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壮大了新四军在聊城的基层组织。
他还抓捕了一些卖国贼和日军特工,为新四军提供了重要情报。
在张学良的努力下,新四军在聊城地区恢复了势力。
他以智勇双全赢得了农民和士兵的拥护,为中国革命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
三、王树福保卫根据地王树福是聊城红色故事中的另一位重要人物。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奋勇保卫了聊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斗争做出了杰出贡献。
1.背景介绍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共产党在聊城地区建立了革命根据地。
然而,这片地区受到了日军和国民党军阀的严密封锁和打压,聊城区域成了抗日斗争的前沿。
2.保卫革命根据地王树福作为当地的农民领袖,他率领着一支游击队,奋勇保卫了聊城地区的革命根据地。
他采取了多种策略,如地下抗日、暴露抗日、游击战等,有效地瓦解了日军和国民党的封锁和打击。
王树福和他的部队经常袭扰敌军,破坏其补给线,骚扰其后方,有效牵制了日军和国民党的力量。
他还深入农村,开展群众工作,壮大了革命根据地的基层组织。
聊城名人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
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他牺牲后,江泽民记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1888年创建义学,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清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经鉴定内有《孙膑兵法》残编,整理得440简,11000余言。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民国时期的学界领袖。
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爱国将领,参加过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1938年,在著名的台儿庄战役中担任主要指挥官之一,表现卓著。
1940年在对日作战中壮烈牺牲。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阵营的五十多个国家中,张自忠是阵亡将士中军衔最高的将领。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著名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
尤德民———山东高唐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淄博市美协理事,淄博市周村美术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金三角”卧底人员,为禁毒机关作出卓越贡献。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1982年出生,高中就读聊城市第三中学,大学就读于华中农业大学。
祖籍山东聊城的国学
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源远流长,蕴含着丰富的
智慧和哲理。
作为祖籍山东聊城的人,我对国学有着特殊的情感和认同。
聊城地处山东东部,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这里孕育了众多
的文化名人和学者,为国学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国学是一
门研究中国古代文化、思想和道德的学问,涵盖经、史、子、集四大
经典,以及诗、书、礼、乐等内容。
国学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人的修养和道德伦理的
追求。
其中最为著名的经典是《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通过对这些经典的研究,人们可以了解到古代先贤们的智慧和
思想。
国学的核心价值观是“仁义礼智信”,这些价值观对于今天的社
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国学不仅仅是古老的文
化遗产,更是一种精神财富,能够引导人们追求真善美,增强个人修
养和社会责任感。
聊城以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文化底蕴,成为国学研究的重要地区
之一。
聊城的学者们传承和发扬了国学的优良传统,通过教育和研究,促进了国学的传承和发展。
总之,祖籍山东聊城的国学深深地影响了我的成长和思考方式。
通过学习国学,我更加了解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了传统
文化的魅力和价值。
作为一名聊城的人,我会继续传承和发扬国学的
精神,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有关聊城名人本文是关于作文素材的有关聊城名人,感谢您的阅读!朱延禧在东昌府区古城内的朱府口,有一处被人们称为“老府院”的地方。
四百多年前,曾有一位明代万历、天启年间的朝廷重臣居住于此。
晚年时,他因不阿谀奸党,被弹劾贬职还乡,他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畸斋”、“遁斋”,显露出不随流俗、不涉世事的风雅情志。
他就是史称“朱相国”,世称“朱阁老”的朱延禧。
朱延禧,字允修,晚年自号“遁斋老人”。
他自幼聪颖好学,擅长诗文,以文才闻名城乡,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
初授翰林检讨,累迁礼部右侍郎。
任日讲官时(日讲官是为皇帝敷陈经史、回答皇帝咨询、兼记皇帝言行的官员),讲《尚书》“可爱非君”一章,旁征博引,援古喻今,阐明义理,颇有独到见解。
熹宗大悦,称赞朱延禧为“讲官第一”,拜为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
未几,晋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
至由他负责编修的两代皇帝的政令集《两朝实录》成书,以及由他负责督修的皇帝陵墓竣工后,天启五年(1625),又升任太子太师、建极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
当时,大宦官魏忠贤与熹宗乳母客氏相勾结,朋比为奸,专权自恣,深得熹宗信赖。
尽管朱延禧身居相位,却奈何不得那帮阉党,只能空抱一颗忧国忧民之心。
朝令内阁传旨称魏忠贤为“元臣”,延禧认为不可。
御史田景新阿权附势,遂魏忠贤之意上书弹劾延禧。
熹宗听信谗言,将朱延禧革职为民。
朱延禧罢官回归故里,栖隐故园,养花种竹,陶情养性,不闻世事。
有一则故事说明了朱延禧的睿智与博学。
一日,正是晚秋季节,他穿了件土布长衫,拿把折扇,想到东郊外玉皇阁看一下农村秋收之景。
走到东关姚园村头,只见路西一户人家,竹篱柴扉,几间草房。
院里摆满菊花,断定主人是个知音,便走入院内,尽自欣赏。
正徘徊间,那草房主人出来笑着招呼,并邀请屋里坐坐。
朱延禧赞许他养的菊花品种繁富,真乃超俗,主人笑道:“我一生别无所好,只是爱菊,天天为菊花服役,与菊花为友,简直是把菊花当作我的性命了。
”因问到客人姓名,才知道,这位先生就是他所钦佩的当朝一品宰相朱阁老,接着他便要求阁老给写副对联,以光耀蓬荜。
聊城市高考知识点一、地理知识点1. 聊城市地理位置及基本情况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鲁中腹地,东南邻山东京津冀,西北接烟台经济区,总面积为8000多平方公里。
2. 聊城市的自然地理特点聊城市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地形以山丘沟壑为主,境内河流众多,其中包括九龙河、小清河等。
3. 聊城市的气候特点聊城市属于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寒冷干燥。
4. 聊城市的资源分布聊城市拥有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同时农田资源也很丰富,以小麦、玉米、棉花等农作物为主。
二、历史知识点1. 聊城市的历史渊源聊城市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后来经历了秦朝、汉朝、唐朝等多个朝代的变迁。
2. 聊城市的文化名人聊城市是故居文化名人众多的地方,其中包括古代文学家曹操和现代作家茅盾等。
3. 聊城市的历史建筑物聊城市还保留着一些历史建筑物,如沂水桥、晋国城遗址等,这些建筑物见证了聊城的历史与文化。
三、经济知识点1. 聊城市的经济发展聊城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农业、工业、服务业为支撑的多元化经济结构。
2. 聊城市的农业特色聊城市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导,其中小麦、玉米、棉花、猪肉等农产品是该地区的特色产业。
3. 聊城市的工业发展聊城市拥有一批重点企业,涵盖了煤炭、石化、机械制造等多个领域,为该市的工业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聊城市的服务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聊城市的服务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涉及旅游、金融、教育、医疗等多个领域。
四、教育知识点1. 聊城市的教育资源聊城市拥有多所高等学府和中小学,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平台。
2. 聊城市的高等教育聊城市有聊城大学等高等学府,其中聊城大学是一所综合性大学,涵盖了理工科、文科、医学等多个专业。
3. 聊城市的中小学教育聊城市的中小学教育发展较为完善,各级学校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五、旅游知识点1. 聊城市的旅游资源聊城市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包括美丽的山水风光、古老的文化遗址等。
1. 杨以增(1787~1856) 清代藏书家。
2.王旦(957~1017) 北宋名相。
字子明。
今莘县人。
王旦自幼好学,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
淳化二年(991),任右正言、知制诰,并被封为礼部郎中、兵部郎中。
至道三年(997),真宗即位,4年之中连续晋升,初为中书舍人,后为参知政事。
景德二年(1005),加封为尚书左丞。
次年,升为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为宰相。
王旦为相10余年,知人善任,任人唯贤,朝中大部分官员都是他推荐提拔的,但从未推荐自己的亲属做官。
天禧元年(1017)9月,王旦病逝,册封太师、尚书令、魏国公,谥“文正”。
仁宗即位后,为其立碑,并亲笔御书“全德元老之碑”。
其后,欧阳修奉旨为其撰写碑文,苏轼为王氏宗祠撰写了《三槐堂铭》。
王旦有文集20卷传世。
3.成无已(1063~1156) 宋代医学家。
今茌平县人。
世代行医,无己尤精。
著有《注解伤寒论》10卷、《伤寒明理论》3卷、《伤寒明理药方论》1卷,是中国最早注释《伤寒论》的医学家。
成无己的《注解伤寒论》,从理论上阐述了各种症候的`病机、病变及处方用药,阐明了辩证论治的精神实质,揭示了《伤寒论》的隐奥,使其增强了理论色彩。
《伤寒明理论》共50论,每论一证,均包括释义、病因、病理、分型、鉴别及不同治法等。
《伤寒明理药方论》则选常用20方,每方包括方义、方制、药理、加减及注意事项等。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巢父,传说中的高士,因筑巢而居,人称巢父。
尧以天下让之,不受,隐居聊城,以放牧了此一生。
聊城古有巢陵,为巢父葬处,在今聊城市东昌府区许营村西北二里许。
聊城县治曾移此。
其墓旁传为当年巢父遗牧处,为聊城古八景之一,曰“巢父遗牧”。
大禹,姒姓,名文命,夏后氏首领,传说为帝颛顼的曾孙。
他的父亲名鲧,母亲为有莘氏女修己。
相传禹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
禹之子启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
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
大禹姓姒(si四),名文命,古涂山氏国(今安徽怀远)人,因治水有功,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
后来,大禹的儿子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世袭王朝---夏朝,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
伊尹,相传夏末商初助汤伐桀的商代大臣。
生于空桑(今河南嵩县),长于伊水,耕于有莘之野。
孟子说:“伊尹,圣之任者也。
”“任”近似“狂者进取”。
伊尹有志肯负责任,积极向前。
他生的时代也是一个乱世,夏之末,商之初,孟子书里讲他“五就桀,五就汤。
”夏桀哪能用伊尹,伊尹为要使这个社会变成一个像样的尧舜之世,一次去了不得意,再去。
再不得意,三去,四去,五去。
他从桀处回来,又到汤处去。
商汤也不能知得他,他只是耕于有莘之野的隐士,相传古曲《平沙落雁》为伊尹所作。
他五次到汤那里,终于帮助商汤平天下。
——钱穆《黄帝》伊尹名挚,一说名伊,又称阿衡,保衡为官名者,夏末商初人,生卒年月不详。
《墨子尚贤》称:“伊尹为有莘氏女师仆。
”师仆就是奴隶主贵族子弟的家庭教师。
这可以和古希腊教育史上以教仆身份任奴隶主子弟的家庭教师相媲美。
在甲骨文中有大乙(即商汤)和伊尹并祀的记载。
可以说伊尹是中国第一个见之于甲骨文记载的教师。
伊尹,奴隶出身,经中国权威历史学家论证为今山东曹县。
因后被商汤封官为尹(相当于宰相)。
故以伊尹之名传世。
晏婴(?—前500年),又称晏子,字仲,谥平,春秋时齐国夷维(山东高密)人,齐国大夫。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制作者:黄晓彤,刘偌冰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一: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二:孙膑:著名军事家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
著名军事家,本名失传。
因在魏国受过“膑”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故名孙膑。
孙膑少时家贫,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得老师鬼谷子真传。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国,将其处以膑刑(去膝盖骨)。
从此,孙膑发愤读书,研究兵法。
后由齐国使者秘密将其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
齐威王十三年(前344),庞涓率魏军围困赵国国都。
赵国向齐国救援,孙膑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南长垣附近)。
齐威王十五年(前342),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孙膑先带军队攻入魏国境内,后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庞涓兵败自杀。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聊城的名人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
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1888年创建义学,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清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 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参加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爱国将领。
范筑先———(1882-1938),山东馆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
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著名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金三角”卧底人员,为禁毒机关作出卓越贡献。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23岁,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吕才旦———(957~1017)北宋名相。
成无已———(1063~1156)宋代医学家。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聊城的名人季羡林———生于1911年,山东清平(今临清)县人。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孔繁森———山东聊城人。
他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
武训———堂邑县(今冠县)武庄人。
1888年创建义学,花钱4000余吊,在柳林镇东门外建起第一所义学,取名“崇贤义塾”。
清光绪帝颁以“乐善好施” 匾额。
清朝授以“义学正”名号,赏穿黄马褂。
其名声由此大振。
孙膑———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
著名军事家,孙膑所著兵法失传久已,1973年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之竹简。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鲁仲连———战国时齐国(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村)人,是战国末年著名的平民思想家、辩论家和卓越的社会活动家。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历史学家,“五四”运动中的学生领袖。
张自忠———(1891-1940),1891年出生,山东临清人,参加察北抗战。
1935年任察哈尔省政府主席。
爱国将领。
范筑先———(1882-1938),山东馆陶人,著名民族英雄、抗日爱国将领。
1936年,升任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
李苦禅———山东高唐人,著名画家,曾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
傅衍鲲———山东聊城人,原聊城第三中学语文教师。
“金三角”卧底人员,为禁毒机关作出卓越贡献。
徐本禹———山东聊城人,23岁,央视2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吕才旦———(957~1017)北宋名相。
成无已———(1063~1156)宋代医学家。
成无己对张仲景的辩证与方义有所阐发,形成了系统的中医理论体系。
他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历史地位。
傅以渐———(1609~1665)清开国状元、一代名相。
杨以增———(1787~1856)清代藏书家。
山东聊城高一历史知识点山东聊城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在高一历史课程中,学生们将学习到各种重要的历史知识点,这些知识将帮助他们了解聊城的历史演变以及相关重要事件。
以下是一些主题,重要的历史知识点和相关的信息。
1. 聊城的起源与发展聊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距今几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聊城周边地区已有人类活动痕迹。
随着时间的推移,聊城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商业和文化中心。
它曾是吴越国的前身之一,也是历代王朝的重要军事要塞。
2. 古代聊城的建筑与文化古代聊城拥有许多重要的建筑和文化遗址。
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昌府古城,它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明代古城之一。
东昌府古城是中国四大古都之一,拥有丰富的文化和历史遗产。
此外,聊城还有许多重要的古建筑,如反Snep博物馆,五岳庙等。
3. 聊城的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聊城在历史上曾发生过许多重要的事件,并涌现出一批杰出的人物。
在明代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曾在聊城起兵,建立了大顺王朝,这对于聊城和中国历史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聊城还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如文学家张皋、书法家孙过庭等。
4. 聊城的历史博物馆与文化节庆聊城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许多历史博物馆和文化节庆活动。
聊城博物馆是一个重要的历史博物馆,陈列着聊城的文物和重要历史资料。
此外,聊城还有许多文化活动和民俗节庆,如春节庙会、文化艺术节等,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
5. 近现代聊城的发展与变革近现代以来,聊城经历了许多社会政治变革和经济发展。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聊城人民为保卫家园和追求自由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改革开放以来,聊城加快了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形成了现代化的城市格局。
总结:山东聊城高一历史课程涵盖了聊城的起源和发展、古代聊城的建筑与文化、聊城的历史事件与重要人物、聊城的历史博物馆与文化节庆以及近现代聊城的发展与变革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学生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聊城的历史演变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现状研究一、聊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现状截止到2021年底,我市共有市级以上传承人249人,其中去世27人取消9人,现存213人。
国家级传承人4个,分别是: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人秦玉峰,鱼山梵呗传承人释永悟,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李玉成,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栾喜奎,省级传承人34个分别是:莘县温庄火狮子传承人任保存,冠县查拳传承人王秀芬、沙宗朝,冠县郎庄面塑传承人郎秀才、李保,东阿阿胶制作技艺传承人秦玉峰,东昌木版年画传承人黄贤尧、栾喜奎、郭春奎,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心生、李玉成、路宗会,临清架鼓传承人洪玉卿,鱼山呗佛教音乐传承人释永悟,八角鼓传承人李以章、逯焕斌,临清贡砖制作技艺传承人景永祥,聊城杂技传承人王峰,冠县柳林降狮舞传承人杨乃让,阳谷木雕传承人王传成,东昌葫芦雕刻传承人王树峰、杨咏梅,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元杰、梁成贵,东昌澄泥烧制技艺传承人郭太星,鲁锦(东昌古锦)传承人梁平,阳谷石佛鲁庄造纸传承人鲁清田,东昌毛笔制作技艺传承人孙金龙,聊城梅花桩拳传承人孟昭力,伞棒舞传承人崔合生、聊城义安成高氏烹饪技艺传承人高文平,东阿二郎拳传承人于庆芝,茌平剪纸传承人黄玉华、董月芹,张鲁查拳传承人郭连成。
以上述传承人为调查对象,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平均年龄在55岁以上,老龄化严重多数生活在农村,仅靠手中所掌握的技艺很难维持生计,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的现象非常普遍,多数项目面临濒危失传的境地。
为使这些优秀的遗产项目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让代表性传承人得到妥善保护,我市各做了不懈的努力,对其采取了有力的保护措施。
二、近年来关于传承人采取的保护措施(一)开展田野调查、积极组织申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四级名录近年来我市建立了市、县、街、村四级普查组织机构,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普查工作网络,通过开展田野调查、集中普查等方式,对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全面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将传承人资料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建立了本市四级非遗项目及传承人名录。
聊城十大名人1、程昱(141年-220年),字仲德,兖州东郡东阿人,三国魏国名臣。
本名程立,因梦中於泰山捧日,更名程昱。
曾于东阿率领民众抗击黄巾。
后从曹操于兖州,封寿张令。
曹操征徐州时,程昱与荀彧留守后方,阻吕布、陈宫大军,保住三城,因功受封为东平相,屯于范县。
仓亭之战中,程昱向曹操献“十面埋伏”之计,令袁绍军队一败涂地,元气大伤,汉献帝定都许昌后,以程昱为尚书,后又为东中郎将,领济阴太守,都督兖州事宜。
后文帝践阼,程昱为圲尉,增邑三百户,并前共有八百户。
分封少子程延及孙程晓为列侯。
朝廷正欲以程昱为公,程昱却在此时去世,寿八十,曹丕亦为之流涕,追赠车骑将军,谥曰肃侯。
2、王旦(957—1017)北宋大臣。
字子明,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王祜子。
太宗太平兴国五年进士。
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真宗咸平时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景德三年拜丞相,监修《两朝国史》。
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
天禧元年,以疾罢相。
有文集。
3、鲁仲连(约公元前305年-约公元前245年),战国末期齐国人,又叫做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
长于阐发奇特宏伟卓异不凡的谋略,却不肯作官任职,愿意保持高风亮节。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位卑未敢忘忧国”,不把爱国挂在嘴上,言必行,行必果,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4、左良玉(?—1645年),字昆山,临清人。
官至平贼将军、太子少保,封南宁侯。
初在辽东与清军作战,曾受侯恂提拔。
后在镇压农民军的战争中,不断扩大部队,日益骄横跋扈,拥兵自重。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封宁南伯。
南明福王朱由崧即位后,又晋为侯,镇守武昌。
此时,弘光政权中马士英、阮大铖用事,排斥东林党人。
他袒护东林党人,且怀有个人野心,于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二十三日从武昌起兵,以清君侧为名,进军南京。
未几,病死于九江舟中。
聊城历史文化名人研究
制作者:黄晓彤,刘偌冰
聊城是中华文明较早的发祥地之一。
悠悠数千载,这片土地上无数的英才相继辉耀,茂郁林立,其中既有万民敬仰的人文始祖,又有彪炳史册的哲后高士;既有治国安邦的名卿贤相,又有青史留名的清官良吏;既有经纶满腹的鸿儒硕学,又有名扬天下的学者文人……这些人或出生在聊城,或在聊城生活过,创造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也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们构筑了这座城市的文化品格,放射出光照千秋的文化精神。
一:伏羲:人文始祖曾在阳谷定居
伏羲,远古时期部族领袖,中华民族敬仰的人文始祖,
传说为中华远古帝王“三皇”之一。
据史志记载,伏羲在
今阳谷县北境长期居住生活。
清康熙十二年修《阳谷县
志》载:“阳谷北境有宓城,太皓伏羲氏之城也。
故宓城
传言为伏羲城。
伏羲或谓宓羲。
城在阳谷安乐镇以北,
阳谷在伏羲城以南,为伏羲教民种谷之地。
”伏羲对事
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仰观于天,俯察于地,推出了24节
气,开辟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新纪元;他以超人的智能,
将观察到的一切用一种数学符号描述下来,制作了八卦,
用阴阳八卦来解释天地万物的演化规律和人伦秩序。
相
传,他造书契、正婚姻、创乐器、教人结网,从事渔猎畜牧,使原始社会进入渔猎畜牧经济时期。
二:孙膑:著名军事家
孙膑(约前380~前320),战国时齐国阿(今阳谷县阿城镇)人,孙武的后代,大致与商鞅、孟轲同时。
著名军事家,本名失传。
因在魏国受过“膑”刑(古代酷刑,即挖掉膝盖骨),故名孙膑。
孙膑少时家贫,曾与庞涓同学兵法,得老师鬼谷子真传。
庞涓为魏惠王将军后,忌其才能,骗他到魏国,将其处以膑刑(去膝盖骨)。
从此,孙膑发愤读书,研究兵法。
后由齐国使者秘密将其载回齐国,被齐威王任为军师。
齐威王十三年(前344),庞涓率魏军围困赵国国都。
赵国向齐国救援,孙膑围魏救赵,避实击虚,大败魏军于桂陵(今河
南长垣附近)。
齐威王十五年(前342),魏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告急。
孙膑先带军队攻入魏国境内,后又用减灶法,诱敌深入,大败魏军于马陵(今山东莘县),庞涓兵败自杀。
由此孙膑名扬天下。
其后,谢职隐居甲山(今莒县境内),著书立说。
著作有《孙膑兵法》。
主张“战胜而强立,故天下服矣”。
提倡“赏不逾日,罚不过面(转脸)”。
认为采取“营而离之(迷惑敌人,使之兵力分散),并卒(集中兵力)而击之”等方法,寡可以敌众,弱可以胜强。
强调具体分析敌我双方的条件,做到“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孙膑兵法》久已失传,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西汉墓中发现其残简440片,约11000余字。
阳谷县小迷魂阵传为孙膑与庞涓作战时所布阵法。
今存民国年间“孙膑阁碑”1幢。
三:曹植:鱼山梵呗源真宗
曹植(192年-232年12月27日),字子建,出生于山东聊城市莘县。
曹植是曹操与武宣卞皇后所生第三子,生前曾为陈王,去世后谥号“思”,因此又称陈思王。
曹植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文学家,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
其代表作有《洛神赋》、《白马篇》《七哀诗》等。
后人因其文学上的造诣而将他与曹操、曹丕合称为“三曹”。
其诗以笔力雄健和词采画眉见长,留有集三十卷,已佚,今存《曹子建集》为宋人所编。
曹植的散文同样也具有“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的特色,加上其品种的丰富多样,使他在这方面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南朝宋文学家谢灵运有“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的评价。
《诗品》的作者钟嵘亦赞曹植“骨气奇高,词彩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
”王士祯尝论汉魏以来二千年间诗家堪称“仙才”者,曹植、李白、苏轼三人耳。
32岁那年曹植因政治抑郁不得志徙封东阿。
忧郁中病逝,遵照遗愿,将其葬于东阿鱼山。
后人称之为“陈王”或“陈思王”。
相传曹植在东阿是潜心著作,在游鱼山(在今东阿县境)时,感鱼山之神制,闻空中天乐梵呗之声,美妙绝伦,意境深远,感悟甚深,于是将其音节纪录下来,结合《太子瑞应本起经》,撰文制音,作成了《太子颂》和《菩萨子颂》,遂成合汉曲梵音而制作梵呗之始。
梁《高僧传》卷十三:陈思王曹植,深爱声律,属音经音,既通般遮之瑞响,又感鱼山之神制,于是删治瑞应本起,以为学者之宗,传声则三千有余,在契则四十有二(四十二契当指四十二个曲章)。
《法华玄赞》卷四:陈思王登鱼山,闻岩岫诵经,清婉道亮,远俗流响,遂拟其声,而制梵呗。
四:鲁仲连:高士精神耀千古
鲁仲连,又称鲁仲连子、鲁连子和鲁连,战国末年齐国稷下学派后期代表人物。
鲁仲连的生卒年月不见史籍(据钱穆先生推算是公元前305年至公元前245年),今茌平县王老乡望鲁店人。
结合《史记》、《战国策》、《太平御览》等史籍中关于鲁仲连事迹记载可知:鲁仲连生于聊城,学于临淄,隐居于今桓台、高青锦秋湖附近,游于赵,死于今高青县高城镇。
在鲁仲连的早期活动中,他是以口才超群、谈锋机警的“辩士”形象出现的,但他和一般的辩士有着明显区别。
稷下学宫中的“天口骈”田骈、“谈天衍”邹衍等人大多务虚谈玄,斗嘴诡辩,鲁仲连则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为现实而辩,为国事而辩。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将自己的辩才直接应用到帮助田单收复失地、光复
齐国的斗争实践中。
鲁仲连善谋划,常周游各国,为人排难解纷不受酬报。
赵孝王九年(前257),秦军围赵都邯郸。
他以利害劝赵、魏“义不帝秦”,赵、魏接受其建议后联合燕、齐、楚等国抗秦,邯郸围解。
秦军撤退后,平原君想封赏鲁仲连,他坚辞不受;又以千金相赠,鲁仲连仍坚辞不受,他说:“一个被天下人看重的士人,最重要的是能够为别人排忧解难,而没有任何索取。
索取回报,那是商人才做的事情,我鲁仲连是决不会做这种事的。
”不久鲁仲连离开赵国,终生没与平原君再见面。
20余年后,燕将攻占聊城,齐派田单收复聊城却久攻不下,双方损兵折将,百姓遭受池鱼之殃。
鲁仲连闻讯赶来,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书信射入城中,一箭书退敌百万兵,齐军轻而易举攻下聊城,鲁仲连也由此创造了中国军事史和论辩史上的
奇迹(事见《战国策·齐策六》)。
事后,鲁仲连
谢绝封赏,逃隐于海上,并表示:“吾与富贵而
诎于人,宁贫贱而轻世肆志焉。
”表现出了齐之
高士的爱国、清廉、仗义的高尚德操,显示了过
人的胆识、高超的智慧和鞭辟入里、简洁含蓄的
论辩艺术。
英雄永垂不朽,高士光照千秋。
后来,人们
为了感谢鲁仲连射书救城之功,纪念他才智超群
的历史壮举,在聊城东门外修筑了一座砖石高
台,台下辟有拱门,是进城必经之地。
台的门洞
两侧,各有石刻横额,东书“鲁仲连台”,西写
“旷古高风”,鲁仲连射书救聊城的故事也代代
流传。
据史志记载,鲁仲连故址茌平县望鲁店村周围有海市蜃楼之景,称“连村烟市”,列茌平古八景,今望鲁店村鲁仲连祠及墓均修复完好。
五:季羡林:国学大师
季羡林(1911.8.2~2009.7.11),山东省清平县(今临清市)人。
著名东方学家、梵文学家,中国东方学的奠基人。
1930年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德文。
1935年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在德期间发表论文多篇,获得国际学术界高度评价,奠定了先生在国际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任北京大学教授,主持创办东方语言文学系,并任系主任长达四十年。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
会科学部委员。
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南亚东南亚研究所所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外国文学学会会长,中国比较文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敦煌吐鲁番研究会
会长,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副主编、语言卷主编,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名誉会长,中国南亚学会会长,德国哥廷根科学院《新疆吐鲁番出土佛典的梵文词典》顾问,冰岛大学《吐火罗文与印欧语系研究》顾问,第二、三、四、五届全国政协委员和第六届全国人大常
委。
季羡林季羡林教授从事东方学和印度学的研究逾半个多世纪,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流史等学术领域都有很深的造诣,他研究领域之广、取得成就之大、中外影响之深远是极其突出的,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是印度国家文学院名誉院士,伊朗德黑兰大学荣誉博士,并获得了印度瓦拉那西(贝那勒斯)梵文大学最高荣誉奖“褒扬奖”和德国哥廷根大学毕业后50年博士在国内外做出杰出贡献的金奖。
主要著作有《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罗摩衍那初探》、《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糖史》、《吐火罗文译释》(英文版);主要译著有马克思著《论印度》,《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印度古代大史诗《罗摩衍那》(七卷)以及《沙恭达罗》、《优哩婆湿》、《五卷书》、《家庭中的泰戈尔》等;主编的著作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传世藏书》、《神州文化集成》、《东方文化集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