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伯牙绝弦教案新部编本
- 格式:doc
- 大小:92.50 KB
- 文档页数:6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解题质疑,引入课文。
初读课题后,学生理解“绝弦”的意思,大致了解伯牙,就课题提出疑问。
二、读准字音,初知课文。
1.学生自由练读。
2.检查初读情况,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联系注释,读懂文意。
1.指导学生联系注释尝试疏通文意,并练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2.在学生讲述时,教师相机指导理解重点词句“善”“志”等。
3.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韵律。
四、深入体会,品味文情。
思考:伯牙为何绝弦?(一)感悟“知音相遇之喜”1.学生自学:你是从哪些语句感悟到伯牙、子期就是知音,勾划相关的语句,读一读,品一品。
2.学生交流,教师相机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善鼓的伯牙志在高山与流水时,善听的子期能准确听懂伯牙的琴音所传达的心声。
学生练习朗读,读出文言文的韵味。
拓展理解“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
师生共读,表达知音相遇之喜。
(二)感悟“知音离世之悲”借助冯梦龙《警世通言》中《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伯牙为何破琴绝弦。
学生练读,体会伯牙失去知音的复杂情感。
对比朗读,再次体会知音离世之悲。
五、回味诵读,升华文心。
1.善鼓的伯牙为了知音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此时此刻,你想说些什么?2.学生讨论,教师点拨。
3.师生诵读全文。
[个人简历]崔雪梅,全国“自辅实验”先进个人,省特级教师后备人选,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市优秀青年教师,金牛教育专家。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优秀5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一本文是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伯牙绝弦》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25课《伯牙绝弦》。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本班学生的实际学情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能力目标: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情感目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三、说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四、说教法,学法教法:运用以读代讲法,情境感悟法,和点拨引导法。
学法:采用自读自悟,合作学习渗透读,思,议,悟等学法。
五、说教学过程(一)古文引路,揭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三)深入探究,疏通文意(四)拓展延伸,体会情感。
六、关于第三点的具体说明这一步是教学的重点,为了更好的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体现新的课程理念,我设计了以下的教学活动1、理解课题,整体感知。
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重点,树立大的语文观念。
我以课题的理解为教学的切入点,同时渗透理解古文的方法。
2、自读感悟,合作探究。
学习既是每个学生的事,又是师生,生生共同的事。
学生应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模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诗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经典诗句,感受朋友间的真挚的友情教学重难点: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感受朋友之间的知音情谊。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流程:一、导读题——未成曲调先有情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图”)(指名读课题,读准“弦”)2.理解题目的意思。
3.师:理解了意思,再读题。
(生读题)二、练读文——抑扬顿挫品音韵1.自由读,把不太好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说一说哪些句子不太好读(课件出示难读的句子),指导学生读好停顿和语气词“哉”“兮”。
3.指名读,师配乐范读,齐读。
4.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文的意思。
(生结合注释理解意思,师巡视)三、品读“情”——高山流水得知音(一)学习最后一句话,设置悬念1.师:题目是“伯牙绝弦”,那么,伯牙为什么绝弦呢(指名回答)你是从文中的哪一句话看出来的呢(课件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读2.师:这句话什么意思(二)学习前三句话,了解知音1.师:从这句话我们能看出来,伯牙和子期是什么关系(知音),我们从文中的哪些句子能看出来子期的确是伯牙的知音呢(课件出示句子)句子中“善”字出现了四次,意思一样吗(指名回答)2.那么,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句话吧师:那么伯牙究竟有多么擅长弹琴呢让我们看看《荀子劝学篇》里是怎么说的。
(出示课件,指名读,理解擅长)3.师:(播古琴高山流水的“高山”片段)善听的子期,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泰山呢(生欣赏音乐,感受音乐,想象)指导朗读4. 出示第二个句子: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师:此时,伯牙转轸拨弦,将琴再鼓,洋洋的流水仿佛从他的指间浩荡而出,——(听音乐)子期,此时你又好像看到了怎样的江河(指名说,指导朗读)5.师:真好。
25、伯牙绝弦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通句子,读准字音。
2、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3、感悟人物内心。
教学重点:借助注释与讲解,正确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人物内心。
教学过程:【25、伯牙绝弦】一、吹笛导入①教师吹奏竖笛(知道不知道),谁能知晓我曲中之意?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古文,就是发生在2500年前春秋时期,一对好朋友与音乐有关的故事,故事的题目叫做《伯牙绝弦》,谁能来读读课题?二、入情入境1、从课题上,你读出那些信息?②哪个人?【俞伯牙】(伯牙,在明代小说家冯梦龙的小说中叫俞伯牙)你了解这个人吗?(他是楚国人,当时任晋国的上大夫,精通七弦琴,又叫瑶琴,《荀子劝学篇》中曾用“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斜”来形容他的琴艺。
)绝弦,注意读音xián ,是什么意思?【绝:断绝】连起来,伯牙绝弦是什么意思?他为谁绝弦?【钟子期】(钟子期是楚国的一名樵夫)他为什么绝弦?我们到课本中找答案。
2、理解读文(1)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三遍,注意读好节奏。
(2)伯牙为什么绝弦?③(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指读,没有读好节奏,是因为不理解句意,我们一起来理解。
“谓”有三种解释,你觉得应该是哪种?【谓:认为】乃:于是。
破琴绝弦:摔破瑶琴,挑断琴弦。
复:再。
鼓:弹奏。
连起来解释,所以根据意思,我们可以这样来断句。
范读,齐读。
(3)除了这一句,你觉得还有哪句需要根据解释句意来读?④(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善:好。
】哉:语气词,相当于“啊”,我们读语气词要读得轻而长。
示范听别人弹琴,除了说“好啊”,你还能怎样表达?峨峨:高高的。
兮:语气词,可以不解释。
解释句子,指读,范读,齐读。
当你读到“峨峨兮”时,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画山:峨峨泰山】⑤用词语形容泰山(巍峨、悬崖峭壁、峰峦雄伟、崇山峻岭),看图再读句子。
(4)根据学习这一句的方法,来学习下一句⑥(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洋洋:广大。
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优秀7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壶知道为朋友们整理了7篇《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绝弦》教案》,可以帮助到您,就是壶知道最大的乐趣哦。
《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朗读课文,体会人物感情。
2、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初步了解学习、理解古文的方法。
3、积累更多的中华经典诗文。
二、能力目标:能利用所学方法去自主朗读学习其他古文。
三、情感目标:感受知己的难觅,赞颂心心相印、心灵相通的真挚友情。
【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导语:有一段友谊至诚至深,感人肺腑;有一对朋友心心相印,心灵相通;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古文《伯牙绝弦》。
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感受古文的魅力。
1、齐读课题。
2、解题。
你们知道伯牙是谁吗?怎么知道的?(板书:查阅资料)“绝”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板书:借助注释)谁来说说课题的意思?(板书:变通理解)二、整体读文,感受古文的节奏韵律1、质疑:伯牙为什么绝弦?带着问题走进课文,朗读古文。
2、出示学习古文的方法。
3、读通全文。
①指名朗读,要求读准,字正腔圆。
教师抓住不足适时指导,并出示节奏指导朗读。
预设:“兮”是语气词,应延长,所以要停顿,但不用强调重读。
最后一句,师可直接出示节奏,领读。
②教师范读。
③学生根据节奏自由朗读。
④检查朗读。
先指名,再齐读,过渡:读古文不仅要读出它的节奏韵律,还要读出情感,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三、品读古文,悟知音导语:在刚才的朗读中,我们知道这个故事讲了两个人物,一个是——伯牙(板书),一个是——子期(板书)。
1、默读古文,揣摩意思。
同学们默读古文,想一想,古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你读懂了哪句话的意思,不要忘了借助注释,变通理解。
小组交流古文意思。
把你读懂的句子意思,说给本组同学听,请同学评价是否准确。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通用9篇)伯牙绝弦,也叫做伯牙鼓弦。
是讲述知音难求的一个故事,伯牙与钟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钟子期善于欣赏。
接下来店铺搜集了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欢迎查看,希望帮助到大家。
部编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篇1学习目标:1、通过自读、互读、评价读课文,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2、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在理解的基础上会有感情地背课文,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悟、情境体验等方式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高山流水”般的“知音”深情,会说自己的学后收获。
学习重点:朗读课文,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
学习难点:用自己的话讲《伯牙绝弦》的故事。
学习流程:一、导课1、朋友是什么?在孔子的眼中朋友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你还想到了哪些?在李白的笔下,朋友是();在高适的心中,朋友是();在王维的眼中,朋友是()人们常说,朋友有很多,但你最好的朋友你称他什么?“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知音”这个词,源于一个流传千古的动人故事,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发生在2000多年前春秋时候的一个文言文故事,出示课题:《伯牙绝弦》。
指名读,老师评价:第一次就把最难读的一个“弦”字读准了,读得清晰响亮,字正腔圆。
注意弦与玄的区别。
让我们一起读课题。
看到课题,你问了什么问题?2、回忆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读文、释义、悟情、背诵。
二、小组预学成果展示,生生互学(5分钟)小组1号同学组织,按照小组4号读文,3号释义、2号记录本组商讨之后不懂的词句或问题。
注意大声清楚地表达,认真专心地倾听与补充。
三、预习成果全班展学、小组互学一个小组整体汇报,其余小组补充。
1、AABC式词语:皎皎明月徐徐清风__________ ____________2、描写高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高山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耸入云、直插云霄、巍峨耸立、巍然屹立、雄伟挺拔)3、描写江河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江河的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我会查(不重复,有补充,用自己的话和大家分享)伯牙、子期及相关资料5、我能读准读通课文指名读,教师引导读出节奏和韵味,全班读。
《伯牙绝弦》教案设计(通用13篇)《伯牙绝弦》教案设计篇1一、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二、教学重点:目标2三、教学难点:目标3四、课前准备:课件、音乐欣赏五、教学过程:(一)板书文言文题目,直接导入。
1、板书:伯牙绝弦同学们,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呤诵至今,它记载了两个好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一篇文言文――《伯牙绝弦》。
(大屏幕出现课题《伯牙绝弦》)2、释题――大屏幕出示“伯牙”俞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
故被人尊为“琴仙”。
绝:断绝。
“伯牙绝弦”讲述的是俞伯牙因为钟子期死了,就把琴摔碎,终身不再弹琴的故事。
比喻知己丧亡后,弃绝某种专长爱好,表示悼念,以此为题,直接点出课文内容,简洁明了。
(二)1、复习文言文学习方法。
⑴反复朗诵。
⑵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
⑶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2、(大屏幕出示)文言文在节奏和重音的读法。
(全班读、男生读、女生读、个别读)3、根据课后注释和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内容。
(讨论回答)4、感知内容。
⑴文言文写了谁和谁(板书:伯牙、子期)。
他们俩互为什么?什么是“知音”。
⑵从哪里看出伯牙和子期互为知音?(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板书:善鼓琴善听,所念必得。
5、品读体味,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
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样赞叹?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6、口味知音之情。
正当伯牙为遇到知音而高兴时,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伯牙悲痛欲绝。
难一句话表现了伯牙悲痛的心情呢?(齐读)板书:绝弦之死伯牙为什么把琴摔了,终身不弹琴?(学生回答)教师总结:板书:知音难得。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伯牙绝弦》教案设计2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友情。
3.引导学生了解文言文的特点,感受祖国文化。
重点难点重点: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经典诗文。
2.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种子期之间的友情。
难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感受俞伯牙和种子期之间的友情。
教学准备:古琴曲《高山流水》、《伯牙悼子期》及有关幻灯片。
教学过程:一.课前谈话1.(谈话)大家熟悉我吧,是的,吾曾是尔等之师也,什么意思?真不错,连这都能听懂,刚才我说的是古文,也叫文言文。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六年级的文言文,对于大家来说可以说是一次挑战,五年级的从没接触过文言文,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敢接受挑战吗?善哉!善哉!看到大家如此的自信,我忍不住把这句话送给大家,知道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发生在春秋时期的一个故事,它的名字是——2.板书课题(伯牙绝弦):生读课题。
3.“绝”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看注释,这是学习古文的一种好方法。
我们没有学习过文言文,但是我们接触过古诗词,其实古诗词就是文言文的一种,我们可以用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出示“绝”的篆书写法,讲解绝的意思。
)理解了题目,我们再来读一遍。
二.初读文章1.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文,认认真真地读一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语做上记号。
待会我们共同来解决。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师点拨疏通句子。
4.理解了文章的意思,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一定有不一样的感觉。
5.古文朗读注重节奏和韵味,现在听老师读一遍,注意老师的停顿。
6.生按节奏朗读。
7.这样听起来就有点古文的味了。
《伯牙绝弦》的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3)了解成语“绝弦”的由来及其意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人物情感,提升文学鉴赏能力;(3)学会迁移拓展,运用成语“绝弦”及其意义进行语言表达。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友谊的可贵,学会珍惜身边的朋友;(2)懂得尊重他人的才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3)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2. 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人物情感;3. 学会运用成语“绝弦”及其意义进行语言表达。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背景及寓意;2. 品味诗句中的意境,体会人物情感;3. 迁移拓展,运用成语“绝弦”及其意义。
四、教学准备1. 课件:包括《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诗句、图片等;2. 教材:《伯牙绝弦》原文及注释;3. 参考资料:关于《伯牙绝弦》的背景资料、相关文学鉴赏文章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及作者;(2)学生齐读课题《伯牙绝弦》。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疏通字词,体会诗句的意境。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故事情节的理解和感悟;(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故事的主题及寓意。
4. 情感体验(1)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品味诗句,感受人物情感;(2)学生分享自己的情感体验,谈谈对友谊、才华的认识。
5. 迁移拓展(1)教师出示相关成语,引导学生运用“绝弦”进行语言表达;(2)学生举例说明成语“绝弦”在生活中的应用。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友谊、才华的重要性。
7. 课后作业(1)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2)写一篇关于友谊、才华的感悟文章。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创新教案(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创新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 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2.背诵课文,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学习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学习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知识链接】余伯牙,春秋时代的琴师。
既是弹琴能手,又是作曲家,故被人尊为“琴仙”。
《苟子劝学篇》中曾讲“伯牙鼓琴而六马仰林”,可见他弹琴技术之高超。
《吕氏春秋本味篇》记有伯牙鼓琴遇知音,钟子期领会琴曲志在高山。
流水的故事。
《琴操》记载:伯牙学琴三年不成,他的老师成连把他带到东海蓬莱山去听海水澎湃。
群岛悲鸣之音,于是他有感而作《水仙操》。
现在的琴曲《高山》。
《流水》和《水仙操》都是传说中俞伯牙的作品。
后人以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为题材还创作了琴歌《伯牙吊于期》。
【教学过程】课前预习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一.激情导入,揭题1. 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
2.读题解题:介绍伯牙后说说“绝、弦”是什么意思3.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伯牙是春秋时期一位非常有名的演奏家,琴是他的生命,可是他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琴弦弄断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这是一则文言文,学习这类课文的方法就是多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看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二、读通课文,感知文意。
1.自由、大声地读课文,读2—3遍,争取读通课文。
2.指导学生读课文,读后评价并相机提示学生注意断句停顿,读出节奏。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伯牙绝弦》优秀教案适用年级:五年级学科:语文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
(3)学习成语“高山流水”,并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互相交流来拓展知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懂得珍惜友谊,学会与他人真诚相处。
(2)培养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激发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深厚友谊,学习成语“高山流水”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课文中的伯牙和钟子期具有怎样的品质?(2)全班交流:总结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特点。
4. 朗读感悟(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情感。
(2)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伯牙和钟子期的友谊价值。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1)学生齐背《伯牙绝弦》。
(2)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2. 深入探讨(1)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高山流水”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2)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伯牙或钟子期),表演课文情节。
(2)全班评价,教师指导。
4. 拓展延伸(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如何珍惜友谊?(2)学生交流心得,教师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珍惜友谊的重要性。
五、课后作业1. 回家后向家人讲述《伯牙绝弦》的故事。
2. 运用成语“高山流水”写一个句子。
21《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能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感受艺术的美好。
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的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师问:你们知道哪些历史人物呢?学生举手回答,(李白,岳飞,诸葛亮等)大胆发言,老师作适当点评。
师小结:今天我们也学一篇有关历史人物的小故事,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
老师简单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俞伯牙和钟子期相传为春秋时代人,关于他们二人成为知音的传说,《列子》《吕氏春秋》等古书均有记载,也流传于民间。
我国古诗常有提及,如“借问人间愁寂意,伯牙弦绝已无声”“高山流水琴三弄,明月清风酒一樽”“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明代小说家冯梦龙根据这个传说创作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
2.师介绍俞伯牙和钟子期。
课件出示俞伯牙的图片及介绍: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课件出示钟子期的图片及介绍: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与俞伯牙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3.板书课题《伯牙绝弦》。
同学们想知道伯牙绝弦是个怎样的故事吗?让我们走进课文来看看。
二、初读感知1.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伯牙绝弦》教学设计小学语文教案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着学生去读去考虑去汲取,与古代文学大师对话,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的】1.读通读懂文言文,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
2.理解文章内容,感知文言文的特点,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创设情景,点拨感悟,理解故事对于我们的启示。
4.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感悟祖国的语言魅力,从而自觉地吸收祖国优秀的传统的的语言文化。
【课前准备】老师准备:《高山流水》录音或flash动画。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情趣1.师:我们来看一下下面一组成语:〔展示〕一琴一鹤人琴俱亡琴心剑胆琴挑文君琴瑟和好琴瑟不调琴棋书画焚琴煮鹤对牛弹琴请大家读一读,找出这些成语的共同点。
〔成语中都含有一个琴字〕2.师:谁能再说几个带琴字的词语。
〔预设答案:琴瑟、琴曲、琴师、琴意、抚琴、钢琴、月琴、胡琴、口琴、竖琴、小提琴、电子琴……〕师:平时假如有意识地积累一些词语,可以使我们知识视野更宽阔,对写作一定有帮助。
3.师:有一个故事千古传诵,流传至今,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章《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也就是古文。
我们以往学的都是现代文,也就是白话文,今天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相信大家都能喜欢。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解释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从小游戏入手,引发学生热爱语言文字的兴趣。
然后激情导入新课,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二、读通读顺,感知课文1.请同学说一说这篇课文和平时课文的有什么区别。
2.先让学生试着读一读,谈谈体会。
3.师: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大声地读课文。
《伯牙绝弦》教案范本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3)学习成语“绝弦”的用法,并能够在适当的语境中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情节。
(2)学会通过成语故事,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谊,理解“知音难觅”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伯牙绝弦》。
(2)理解《伯牙绝弦》的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 教学难点:(1)成语“绝弦”的用法及在语境中的运用。
(2)引导学生理解“知音难觅”的深层含义。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伯牙绝弦》,理解故事内容。
(2)收集与《伯牙绝弦》相关的资料,以便进行拓展教学。
2. 学生准备:(1)预习《伯牙绝弦》,了解故事梗概。
(2)准备一本成语词典,以便在学习过程中查阅。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伯牙绝弦》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
(2)简要介绍《伯牙绝弦》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伯牙绝弦》,理解故事内容。
(2)学生互相交流,讨论故事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故事情节,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2)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知识拓展:(1)讲解成语“绝弦”的用法,并进行实例演示。
(2)引导学生运用“绝弦”成语进行句子练习。
5. 情感升华:(1)引导学生懂得珍惜友谊,理解“知音难觅”的意义。
(2)让学生分享自己与朋友之间的感人故事,增进情感交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伯牙绝弦》。
2. 运用成语“绝弦”造句,并将句子写在日记本上。
3. 思考:你身边有没有像伯牙和子期这样的知音朋友?请谈谈你的感受。
《伯牙绝弦》教案(最新4篇)《伯牙绝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2、能力目标培养和作能力3、情感目标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1、体会文章的深刻含义:知音难求。
2、欣赏艺术形式的美,培养热爱艺术的情操。
教学媒体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2 课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要求学生不要发出声音,静静地看老师在黑板上所写出的题目(板书课题)知音故事我们曾经耳闻过。
今天我们学习它的经典原文。
二、朗读课文,初步感知1、注意字词,又不懂得地方可通过查字典或问老师解决。
2、指名朗读课文,教师对其中学生读错的字词进行纠正。
3、教师范读,让学生体会朗读本文时所应有的感情4、指明学生带有感情的朗读。
三、分析课文1、疏通文意,理解字词。
伯牙擅长弹琴,钟子期善于倾听。
伯牙弹琴,心里想着高山。
钟子期说:“好啊!高峻的样子像泰山!”心里想着流水,钟子期说:“好啊!水势浩荡的样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钟子期必然了解它的。
伯牙在泰山的北面游览,突然遇到暴雨,在岩石下;心里伤感,于是取过琴而弹了起来。
起先是连绵大雨的曲子,再作出崩山的声音。
每有曲子弹奏,钟子期总能寻根究源它的情趣。
伯牙放下琴感叹地说:“您听曲子好啊,好啊!心里想象就好像我的心意啊。
我从哪里让我的琴声逃过你的耳朵呢?”绝:断绝。
鼓:弹。
志在高山:心里想到高山。
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峨峨:高。
兮:语气词,相当于“啊”。
洋洋:广大。
2、理解题目的意思。
3、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4、伯牙仅仅是不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四、作业读了此文,你有什么感想?并写下来。
《伯牙绝弦》教案篇二一、吟咏古诗,揭题导入1、出示有关友谊的诗句,生齐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揭题导入:读完诗句,你一定被诗中浓浓的情谊所打动。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和友谊有关的古文《伯牙绝弦》。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伯牙绝弦》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祖国悠久灿烂的古代文化,感受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特点和魅力,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2.读准字音,读通课文,能借助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用自己的话初步讲讲这个故事。
3.通过朗读,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教学重点:1.指导学生正确、流利、较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感受艺术(音乐)的美好。
2.通过朗读,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感悟。
教学难点:通过朗读,体会伯牙为纪念知音子期而破琴绝弦的情感。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文言文师:同学们,五年级时我们学习过一篇文言文,你们还记得吗?谁来背一背?请一生背《杨氏之子》。
师:真不简单,隔了这么长时间,你们都还记得。
现在咱们啊,又遇到一篇文言文,叫“伯牙绝弦”(板书课题:25 伯牙绝弦)。
师:这个故事流传两千多年。
我们可得好好地读读它。
二、读读文言文1、生自读。
师:自读两遍课文,第一遍,读准每字字音,第二遍读出语句的停顿。
听懂了吗?,好,开始。
师巡视。
2、请一生个别读,两个为好。
师重点在读准字音,节奏方面作一些肯定性评价。
3、范读。
师:老师看同学读得这样用心,也想读一读了,你们愿意听吗?师读。
4、多种形式读。
师:下面再请一位同学大声读。
(生读完一句,老师再指导,再示范,让这位学生读,直到读完。
)真是位会听的孩子。
请男女比赛读一下。
5、导入下一步教学。
师:真好,课文读准了。
那你说咱接下去该干什么呢?生:理解课文。
师:那就要读通文言文二、读通文言文。
1、对读全文师:教材里放了不少的注释,请同学们迅速浏览课文下的注释。
生快速浏览。
师:好了,现在啊,咱们就来做一个别开生面的游戏,看看你们理解了吗?我来读一句原文,请一位同学来说出意思。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伯牙绝弦》教案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见真挚的友情。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准备:《高山流水》、《二泉映月》、《十面埋伏》、《英雄主题》的乐曲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师:同学们在课前积累了大量古文,有谁愿意将自己积累的古文背诵给大家听听?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看来古文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却难不倒有心人。
今天我们就来再一次向古文发起挑战,学习小学生涯中的第二篇古文《伯牙绝弦》。
这篇古文虽然只用了77个字却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感人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它——(出示课题)
二、初读感知,体会韵味
1、请学生自由大声读课文,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师指导善哉的哉是平舌音。
3、生再读课文,根据自己对文言文的理解注意停顿恰当。
4、指名读,学生评议,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读好文言文的节奏。
5、师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在读正确的基础上读流畅。
指导:峨峨兮 / 若 / 泰山洋洋兮 / 若 / 江河伯牙谓 / 世 / 再无知音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
4.你从哪里看出伯牙和钟子期互为知音?(在生与生的交流中,教师作点拨、指导,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意思,并继续强化、总结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学生感情朗读此句。
引导理解知己:好一个善听的子期,好一个善弹的伯牙。
这就是知音。
凡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5.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交流。
6、课文中“善”字出现了几次?意思一样吗?讲解同字不同义。
质疑:前面的两个“善”是什么意思?后面的两个“善”可以怎么说?
(好啊!)
师:相当与现代的什么?用现代的表达方式除了说“好啊”还可以怎么说?
(真棒啊!了不起!真厉害!……)总结:由此可以看这里的“善哉”表示赞叹。
齐读”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老师赞叹“善哉”,理解“善哉”表赞叹的意思。
7、课文中有哪两句说到了“想”?“志”和“念”讲解同义不同字。
四、品味知音之情
1、文章的题目叫“伯牙绝弦”有谁理解了它的意思?
2、文章还在哪里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意味着什么,向世人宣告了什么?(它意味着终身不再弹琴,向世人宣告了彻底地放弃弹琴。
)
3、伯牙琴艺高操,所奏乐曲悠扬动人,如果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你如何赞叹?指导读钟子期赞叹的语句。
4、伯牙善鼓琴,他不同的琴声不仅能表现高山流水,还能让具有很高音乐鉴赏能力的子期感受到不同的场景。
听音乐想象,伯牙的琴声还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呢?引导学生想象: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等。
5、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拓展和运用:假如现在你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善哉,徐徐兮若清风!”)当“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你将如何赞叹?(“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6、一起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志在春雨、志在云雾、志在炊烟……子期会怎样赞叹?引导学生以排比句的形式说句子。
7、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而赞之,如此理解自己心意的朋友,这就叫──知音。
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知音!
8、从那以后,伯牙、子期形影不离,一个善鼓琴,一个善听,他们共同交流着对音乐的理解。
再读课文1──4句,感受知音欢聚的融洽与欢乐。
9、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去世。
出示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
”学生读。
师:这句话仅仅是讲伯牙终身不弹琴吗?他向世人宣告了什么?你如何理解伯牙当时的心情?
引导学生感悟:这世上再也没有知音,再弹也没有意思了。
(子期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不能忍受无人倾诉的痛苦,无边的孤独寂寞,最后以一种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伯牙用绝弦的方式表达对子期的思念。
)
11.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请再读这句话。
12.带着自己的感受再次诵读课文。
五、深悟知音
1.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在《警世通言》这一本书里,用生动的笔触描述了这个动人的故事。
在子期墓前,伯牙曾经写下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
出示诗歌师配乐朗诵:
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
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
但见一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
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
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
2.子期一死,俞伯牙又要回到以前那无人能理解的生活中去了,那一曲高山流水又弹给何人听?只有这一段动人的故事千古流传!生再次感情朗读课文。
3.人们根据这个动人的故事,编写了一首同样动人的乐曲:《高山流水》。
(播放乐曲,学生欣赏)伴着那一曲动人的《高山流水》再读读这个故事。
(学生再读课文,试着背诵)
六、音乐拓展,知音重觅
今天老师也带来了几首曲子,你们能也做一回钟子期、做一回老师的知音吗?
播放乐曲《二泉映月》、《十面埋伏》、《英雄主题》。
生体会音乐所表现的内容。
七、作业:
收集体现知音良朋的诗文和名言名句。
板书:
25.伯牙绝弦
伯牙善鼓琴所念绝弦
知音
钟子期善听必得之死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伯牙绝弦》教案
胡婧
2007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