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表格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74.00 KB
- 文档页数:11
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表格一、第一课时【教学内容】1. 生字新词:掌握本课的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课文朗读:熟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课文解析: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
【教学目标】1. 认识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 掌握课文的结构,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1. 生字新词学习: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教师重点讲解生字词。
2. 课文朗读: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并指导。
3. 课文解析:教师分析课文结构,讲解重点句子,学生做好笔记。
二、第二课时【教学内容】1. 课文理解: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
2. 写作技巧: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目标】1.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能够分析课文主题。
2. 学习课文的写作技巧,能够进行仿写练习。
【教学过程】1. 课文理解:教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主题,学生做好笔记。
2. 写作技巧:教师讲解课文的写作技巧,学生进行仿写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三、第三课时【教学内容】1. 口语表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课堂讨论。
2. 作文指导: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能够进行课堂讨论。
2. 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培养写作能力。
【教学过程】1. 口语表达:教师提出话题,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2. 作文指导:教师给出作文题目,学生进行作文练习,教师点评指导。
四、第四课时【教学内容】1. 作业讲解:讲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2. 课堂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目标】1. 讲解学生作业中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
2.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过程】1. 作业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讲解,学生做好笔记。
2.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五、第五课时【教学内容】1. 课文复习:复习上节课的课文内容,巩固知识点。
四年级上全册教案教案(表格式)章节一:语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生字词,能够正确书写和朗读课文。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课文内容:《秋天的雨》、《小兔子乖乖》、《雪地里的小画家》等。
2. 生字词:秋、天、雨、小、兔、雪、画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课文主题。
2. 生字词学习: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标注生字词,讲解字词含义。
3. 课文朗读:分组或全班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5. 作业:布置抄写生字词和朗读课文的作业。
章节二:数学【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数学知识,能够独立完成相关练习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练习等方式,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1. 数学知识:加减法、乘除法、几何图形等。
2. 练习题:相关知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本章数学知识。
2. 讲解:讲解本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 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讲解答案和解析。
4. 作业:布置相关知识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章节三:英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掌握本章英语单词和句型,能够进行简单的口语交流。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对话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英语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教学内容】1. 英语单词:动物、颜色、数字等。
2. 句型:介绍自己、询问他人等。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本章英语知识。
2. 单词学习:引导学生朗读单词,讲解单词含义和用法。
3. 对话练习:分组进行对话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单词和句型。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课题: 1、观潮主备教师:张学琳执教教师:教学目标: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初步理解课文并掌握课文的记叙顺序。
教学重点:熟读课文,正确读写本课15个生字。
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
学科与德育的有效融合: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自然景观的壮美,培养他们乐于亲近自然的情感。
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二次备课: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课件题目出示:引导学生体会“观潮”和“天下奇观”两个“观”字各是什么意思?2、学生观看课件,感受钱塘江大潮的汹涌澎湃。
阅读资料袋。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自由小声读课文,画出生字和新词,采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生字。
2、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自学生字的情况,争取做到把字音读准确。
3、朗读全文,力争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4、默读课文,在读书的过程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请你用铅笔做个标记。
三、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学生结合资料,认真研读,充分交流。
一、吟诵古诗,导入新课1、同学们,古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
唐代大诗人刘禹锡也曾经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的脚步去钱塘江观潮。
课件出示钱塘江大潮画面。
二、自主读文,探究识字1、全班齐读生字和新词。
2、全班共同交流生字中比较复杂的字形和容易读错的字音。
教师重点强调“滚”字。
3、指名读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全班纠正读错的字音。
4、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三、变换身份,释疑解惑1、同学们,你们在课前都搜集了有关钱塘江大潮的资料,现在就请大家来做一名“小小地理勘探家”,结合你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学生活动教师活动二次备课:一、精读课文,深入理解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问题)1、学生自由说2、默读课文3、4自然段,看看课文是怎样把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写具体的?可以边读边画出你喜欢的、感受深的语句,还可以在旁边做批注。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记录表年级:四年级学科:语文备课组长及参与人员分工:主备:XXX本单元的主题是“自然之美”,包括四篇课文:《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和《繁星》。
其中,《观潮》描绘了XXX这一天下奇观,展现了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出了“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了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则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方的满天繁星。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边读边想象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这样做可以将静态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场景,帮助读者理解文本,感受文字和情境之美。
学生对此并不陌生,因此我们要在此基础上加强培养。
具体来说,《观潮》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潮的特点。
不仅可以想象文章中描写的样子,还可以想象描写的声音。
《走月亮》可以根据文中的语句想象画面,还可以想象文中描绘的气味,让画面更加丰富。
《现代诗二首》和《繁星》则可以让学生根据所描绘的景物想象画面。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文字,想象画面。
本单元的作要求是“推荐一个好地方,写清楚推荐理由”。
通过分享和推荐的方式,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的好地方,旨在激发学生的作兴趣,让他们从本单元“自然之美”的研究走向生活实际,表达对美好生活的真切感受。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要引导学生调动多种感官,品味语言文字,想象画面,既能“看”到样子,还能“听”到声音、“闻”到味道等。
不要过于琐碎地分析语句,而要给予学生更多边读边想象的机会,加深对文章的理解,感受自然之美。
其次,有些内容可能与学生的生活较远,比如有些地方的学生可能没见过钱塘江潮的景象,也没有在海上看繁星的体验。
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图片、音像资料等,让学生增加一些感性的认识,但不宜过早和过多使用,避免用图像或视频代替学生的想象。
集体备课教案主备人: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
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
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
b.这个地方在哪里?
c.有什么特别之处?
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
推荐一个古镇:
这个古镇很美……
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
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
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下
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
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
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
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特点:形状、颜色、大小等;。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和第二单元教案表格版1 观潮2 走月亮3 现代诗二首4 繁星习作:推荐一个好地方分钟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呢?怎样介绍才更有条理,也让人感到你喜欢的地方很美,也让大家和你一样喜欢那个地方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12页,读一读,大家一定能找到答案。
(出示课件3)2.确定习作主题:推荐一处自己喜欢的地方,要写出这个地方怎么吸引人,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
写同一个地方的同学,可以交流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3.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出示课件4)a.写作范围:自己喜欢的一个地方。
b.通过描写这个地方与众不同之处,使别人读了也对这个地方感兴趣,因此要抓住这个地方的特点来写。
4.确定自己要写的内容:(出示课件5)a.你打算推荐什么地方?b.这个地方在哪里?c.有什么特别之处?三、分析示例,打开思路。
1.同学们先看看书上的例子吧!推荐一个古镇:➢这个古镇很美……➢在那里可以了解以前人们的生活……➢这个古镇有很多好吃的……2.师生共同总结。
总结并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
(出示课件6)(板书:按一定顺序写;抓住特点;重点部分详写;抒发内心情感)四、口头交流,为写铺垫。
1.过渡:我们已经知道了怎样把喜欢的地方介绍给大家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打算怎样把你喜欢的地方有条理的抓住特点,突出特点重点介绍给大家呢?指导这个环节能让学生很快了解题目,把握写作重点。
】【设计意图:通过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写作地点及具体要求,同时,通过口述,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
】【设计意图:设计“动笔练习”这个环节,能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2.先小组交流,互相评议;3.在班级交流,互相评议。
4.总结:从学生叙述中总结写文章的一些顺序;写景文章如何抓住景物特点;如何突出重点;哪些是由心而发的感受。
预设:(出示课件7)顺序:由远及近、由近及远、总分总、游玩的顺序、方位的顺序、从整体到部分、由上到下等。
课 题 1、观 潮二 次 备 课 区教学目标情意目标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知识目标 1、认识7个生子,会写13个生字。
正确读写“宽阔、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昂首东望、风平浪静、横贯江面、齐头并进、奔腾、漫天卷地、依旧、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会背诵课文3、4自然段。
3、边读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词句的含义。
能力目标 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收到自然美的熏陶,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分享。
教学重点 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理解课文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壮观,收到自然美的熏陶。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描写生动的方法,能把自己的阅读感受与他人分享。
教学课时 三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的: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一、由“潮”引入,整体感知1、解题知意。
同学们,你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谁能告诉老师这儿的“潮”,指的是?(钱塘江大潮)“观潮”又是怎么回事呢?2、人文理“观潮”。
a 、导入。
是啊,钱塘江大潮是我国的一大自然景观,那儿也是一个旅游胜地。
今天,就让我们随着作者一同走近它,触摸它、观赏它、感受它吧!b .读文。
请大家快速地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是具体告诉“我们观潮”的时间、地点、事情的这么一个句子。
(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句子:这一天早上,我们来到了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这里是现潮最好的地方。
✧这里的“这一天”和“这里”分别指的是什么?你能联系上下文改一改,自己试着说一说吗?(农历八月十八,海宁市的盐官镇)✧“据说”怎么讲?自古以来堪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今天“我们”这些人亲眼目睹了,究竟是否与“据说”的一致呢?请同学们认真地读一读课文,想一想问题。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表格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学校班级人数单元执教日期教学目标1.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指定的段落。
3.能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并说出印象深刻的画面。
4.初步了解课文的描写顺序。
5.能从课文中找出优美生动的句子并抄写下来。
6.能仿照课文中的相关段落,写自己经历过的某个月下情境。
教学重难点1.认识28个生字,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30个字,会写28个词语。
2.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制定依据教材分析本单元以“自然之美"为主题,编排了《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
《观潮》写钱塘潮这一“天下奇观”,在潮来潮去中展现了一幅幅雄奇多姿的画卷;《走月亮》写“我"和阿妈在秋夜月光下散步的所见所想,展现了一幅幅乡村静谧、清幽的夜景图;现代诗《秋晚的江上》描绘了倦鸟归巢和红霞满天的美景,《花牛歌》描绘了草地里悠然自得的花牛;《繁星》描绘了作者眼中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地点的满天繁星。
学情分析小学四年级的学生知识内容开始广泛了,很多事情都处于好奇,似懂非懂,开始有独立性,自尊心逐渐增强,思想从单纯走向复杂,开始有自己意向。
尤其是中年级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更使小学生学习方法有了新的特点在他们的概括中,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逐渐减少,抽象的本质特征或属性的成分逐渐增加,实践表明,小学三、四年级的儿童已能学习运用归纳、演绎、类化和对比推理的思维方法;因此,中年级儿童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应充分考虑机械识记法和意义识记法的交叉渗透性,直观形象法和抽象逻辑法的自然过渡性。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记录表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欢迎秋天”,包括《秋天的雨》、《停车坐爱枫林晚》、《暮江吟》三篇课文。
这个单元的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旨在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和审美情感。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秋天的景色和情感有一定的认识。
但在朗读、感悟诗意方面,还需要老师的引导和启发。
此外,学生对文言文的接触较少,需要特别关注文言文的朗读和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会正确认读“钥、匙、趁”等10个生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清凉、温柔”等词语造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多种阅读形式,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对秋天的热爱。
四. 教学重难点1.学会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体会课文中描绘的秋天的美丽,感悟诗意。
3.理解文言文《暮江吟》的内容,体会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音乐、朗读等方式,营造秋天美好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2.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3.示范法:教师示范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
4.小组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六. 教学准备1.课件:秋天的图片、音乐、生字词卡片等。
2.黑板:用于板书课题和重点内容。
3.课文:学生用书和教师用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秋天的图片,播放轻松愉悦的音乐,引导学生进入美好的秋天氛围。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秋天的美丽。
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课题 1.观潮课时安排2课时主备人焦金秀备课组成员焦金秀周玲刘咏梅王旭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读“盐、屹”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潮、据”等15个生字,正确读写“奇观、农历”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3~4自然段。
能力目标边读课文边想象画面,能联系上下文或结合生活实际体会句子的含义。
情感目标学习作者按照时间顺序,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突出大潮给人带来的震撼的写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并且练习把这种方法运用到习作中去。
教学重点知道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边读书边想象画面,感受钱塘江大潮的宏大气势。
教学难点学习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事物发展的过程;学习通过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突出景物特点的写法;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准备搜集图文资料及视频资料,了解钱塘江大潮。
第一课时教学环节设计修改再设计教学第1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整体把握1.生字学习。
2.词语学习。
三、再读课文,把握主要内容,理清写作顺序1.学习一篇课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多读。
从读中弄懂文意,从读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下面就让我们再次用心地读读课文吧。
2.说说你从课文中获得了哪些信息。
3.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课件出示:在读中思考:作者在描写钱塘江大潮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学生读课文,找关键词,并回答问题。
教师指导:本文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描写钱塘江大潮的。
通过下列词语可以看出来(课件出示):这一天早上→午后一点左右→过了好久第2课时一、复习回顾,引导探究主题过程二、精读课文,品读重点句子,感受澎湃之美1.请同学们朗读第1自然段,说说从第1自然段中,你获取了哪些信息。
学生根据自己获取的信息各抒己见。
2.赏析第2自然段,想象潮来前的景象。
(1)教师范读第2自然段。
(2)学生自读这段文字,交流: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最佳地点在哪里?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课件出示问题)课件出示:1.观潮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2.观潮的最佳地点在哪里?3.潮来前的情景是怎样的?(3)学生自读,思考问题。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集体备课教案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重点难点体会榕树的奇特与美丽,鸟的自由与快乐,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基本环节集体备课资源共享个人增减导入新课引题、创设情境。
1、(播放群鸟齐鸣的声音)听一听,你想到了什么?2、说一说。
展示学习目标1.正确认读“茫浆律榕隙耀暇抛”等8个会认的生字;正确书写“灿、烂、竿、茫、桨、规、律”等7个会写的字;积累词语“应接不暇”。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景象?出示自学要求1、能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2、认真预习的孩子能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说一说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4、你能收集到关于鸟的天堂的图片或资料吗?实施导学诊断1.下列词语中,带点词读音错误的一项是______。
(填序号)①榕树(róng )②船桨( jiāng )③抛出(pāo)④应接不暇(xiá)2.看拼音写词语。
Càn làn fèng xì guīlǜ jìng jì zhào yào小组互查互教1、你学到了哪些新的生字词?2、讨论交流:作者几次去鸟的天堂?什么时候去的?看到的景象一样吗?3、说大榕树是“鸟的天堂”,这到底是棵怎样的树呢?你找到了哪些描写大榕树的句子。
师生引导释疑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认真观察方格里的生字,注意不容易写好的笔画、笔顺、结构。
3.正确,流利地读课文,做到不添字,不漏字。
4.一边默读,一边想:作者几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是什么时候;每一次经过鸟的天堂,分别看到了什么?学生1、给多音字选择正确的音节。
第一单元:1. 观潮第 1 课时第一单元:1. 观潮第 2 课时(一)引入谈话。
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
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观潮》。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了解了什么?(板书: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通过预习,我们读懂了什么?(……)提出预习中不懂的问题。
(……)(三)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1.师生交流,品读。
潮来前:笼罩薄雾风平浪静(板书)观潮潮来时:闷雷滚动一条白线浩浩荡荡山崩地裂潮去时:漫天卷地风号浪吼在这个环节,教师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来体会钱塘江来前的平静、美丽,来时的汹涌、雄伟,去时的余威未减。
同时,在语言环境中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词义,体会作者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
1.潮来前,作者介绍了什么?(板书:笼罩白雾风平浪静)指导朗读。
2.潮来了,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从哪感受到的?默读读课文,进行画批。
3.小组合作学习。
(1)交流感受,品读佳句。
(2)作者又是按怎样的顺序写潮来时的景象的?(3)分工进行有语气地朗读。
4.反馈交流,教师及时引导、点拨。
抓住以下要点,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谈自己对词句独特的感悟。
注意品读结合:(1)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来写潮来时的景象的。
(板书:远近)(2)远:抓住潮的声、形来写潮刚来时的景象:隆隆响声,像闷雷滚动;水天相接处一条白线。
潮虽远,但气势已现。
(板书:声如闷雷远处白线)读读描写潮的句子。
(3)近:抓住潮的形、声、色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白线很快移来,加长、变宽、横贯江,写出了潮水由远及近的变化。
(看图片)“白浪翻滚”、“白色城墙”写出了潮水的浪头之高,气势越来越大:形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并进,声如山崩地裂。
(看图片)(板书:白浪翻滚山崩地裂)(看录像片断)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读出潮的气势:先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练读,再进行赛读,最后安排齐读。
第一单元走进千山万水
教材分析:
本组课本以“走遍千山万水”为主题,包括三篇讲读课文《古诗词三首》《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一篇略读课文《七月的天山》和一个语文园地组成,体裁的多样,语言极富表现力,细细品读会让读者走进一幅幅大自然的美丽画卷之中,从而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教学目标:
1、认识24个生字,会写29个生字;练习积累词语,要求会写会用32个词,认识、记忆16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自已喜欢的段落。
3、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4、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的语言表达特点,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
课时安排:
本组教材的教学,可用12~13课时。
其中,精读课文6~7课时,略读课文1~2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宽带网”1课时。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全单元教案设计第一单元教材分析单元内容总述1.本单元的主题:本单元课文主要是围绕“感受自然之美”这个主题进行编排的。
主要由《观潮》《走月亮》《现代诗二首》《繁星》四篇课文组成。
目的是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中那么多绮丽的自然风光和奇妙的自然现象,能使学生油然而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本单元的教学重点:(1)能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描写想象画面,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之美。
大潮的壮观,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走月亮》,无不充盈着快乐、幸福、温馨、甜美之情。
通过阅读,感受《现代诗二首》中晚秋的美和小花牛的可爱。
充满童真、童趣的《繁星》表现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教学时注意引导学生了解景物引发的联想和不同感受。
(2)教学时应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学习并运用联想和想象来写景状物,抒发观赏景物时的感受。
单元教学要点和课时安排1 观潮【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版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作者记叙了观赏钱塘江大潮时所见所闻的景象,说明它确实是“天下奇观”。
课文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退之后”的时间顺序记叙的,重点描写了潮来之时潮水的壮观景象;从声音和样子两方面写出了潮水的宏伟气势。
阅读这篇课文可以使学生了解钱塘江的有关情况,激发热爱自然,探索奥秘的情趣。
文中有许多优美的词句,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要综合运用以前学到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有意识地检查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阅读能力。
是浙江省杭州湾钱塘江口的涌潮,也叫“海宁潮”。
每年农历8月18日在海宁市所见到的大潮最为壮观。
因钱塘江口呈喇叭形,外宽内窄,外深内浅,潮波传播时受到约束而形成。
涌潮袭来时,潮头壁立,波涛汹涌,十分壮观。
钱塘潮的形成:到过海边的人,都会看到这样的景象:有时候海水像野马,向岸边奔来;有时候海水又像逃兵,退到离岸很远的地方。
海水这种有规律的涨落,叫做潮汐。
部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年级上册教学设计文本式+表格式(共3篇)语文园地一语文园地一1.学习边读边想象,让课文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再现,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
2.读“人声鼎沸、锣鼓喧天、震耳欲聋、响彻云霄”和“低声细语、窃窃私语、鸦雀无声、悄无声息”等场面描写的词语,了解词语的意思,并想象词语所描绘的画面,找出每组成语的规律。
3.学习用表示时间的词语写一件事物。
4.能规范书写一段文字,养成提笔就练字的习惯。
5.朗读《鹿柴》这首诗,了解诗的意思,并背诵。
重点1.了解、积累成语,能发现两组词语的规律。
2.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事物。
3.积累古诗《鹿柴》,了解诗的意思。
难点学习边读边想象,让课文中的情景在脑海中再现,把文字变成脑海中的具体形象。
1.交流平台教学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根据本单元文章中描写的场面想象画面。
然后出示重点词语、重点句子,让学生进行想象,学会让文字在脑海中形成画面。
2.词句段运用第一题中首先了解成语的意思,并想象成语所描绘的画面。
其次,找出两组成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二题中,要引导学生观察加点词语,发现加点词语的相同点,并选择一件事物,用表示时间的词语进行描述。
3.书写提示教学时,引导学生注意字的布局、字距等,让学生把字写规范、写美观。
4.日积月累教学时,引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在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歌的意思,并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能够当堂背诵。
1.预习提纲(1)再次朗读本单元的课文,并根据文字在脑海中想象画面。
(2)借助工具书或上网查阅等方式了解“词句段运用”中的成语的意思,并根据成语的意思想象画面。
(3)尝试用“词句段运用”第二题中加点的词语造句。
(4)借助互联网了解王维的生平及作品,了解《鹿柴》这首诗的意思。
2.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2课时第1课时课时目标1.读课文,在脑海中想象文中所描绘的画面。
2.积累成语,了解成语的意思,并想象成语所描述的画面。
3.学会用表示时间的词语描述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