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的曲艺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一声尖锐的高音拉开序幕,淡入,盲艺人刘国卿独唱,淡出,定格最后画面,现出字幕——胶东大鼓【航拍万里长城、黄河,画面依次展现故宫、天坛等反映我国古老文化文明的画面【各类曲艺——大鼓、相声、小品、评书【东方朔画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浩浩荡荡五千年的文明气志孕育出无数文化、艺术瑰宝。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活在中国民间的各族曲艺曲种约有400个左右,它们都具有鲜明的民间性、群众性,具有共同的艺术特征,是我们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的财富。
传说大鼓书的祖师爷是汉武帝时的东方朔。
东方朔精通文史,奇智多谋,能推会算。
皇帝让他教了4个盲人徒弟,大徒弟学会了算命,二徒弟学会了说大鼓书,三徒弟学会了推磨,四徒弟最差,只学会了“叫街”。
【山东地图凸显胶东半岛【古代老人瑟缩风中【盲艺人走街串巷乞讨场景【简约的胶东大鼓演出形式场景胶东大鼓是产生并流行于山东东部胶东半岛沿海各县的一种说唱艺术形式,最初为盲人所创,并且很长一段时间演唱者均系盲人,故名盲人调,俗称瞎腔。
“斜阳古道赵家庄,负鼓盲人正作场,死后如何谁管得,满村听说蔡中郎。
”南宋大诗人陆游的这首诗从侧面反映出早在南宋时期盲人说唱已十分盛行。
同样胶东大鼓自产生之初即伴随着盲人艺术家的辛酸血泪。
初期的“盲人调”只是由一些简单的农家小曲组成,盲艺人以此走街串巷讨生活,演出形式以占卜为主说唱为辅,他们将节子板绑在左腿上,靠腿的颤动打板击节,自弹三弦演唱,。
此时可谓“萌芽时期”的胶东大鼓,其曲目比较通俗,音调呆板、单调,结构十分平浅,伴奏乐器单调且伴奏、表演均由一人完成,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程式化表演,但为其后期的丰满奠定了基础。
【各个时代代表性的画面速过【京剧、京韵大鼓、渔号、山歌等演出场景随着时代的推进、交通的发展,各地的交流不断加强,由此也带来了各地文化、艺术上的不断碰撞、摩擦。
山东各个市的民间工艺品济南市:副省级省会城市,山东第一大城市,泉城,较大的市济南的面塑,俗称“捏面人”。
它以糯米面为主料,调入不同色彩的颜料和防腐剂,用指和简单工具——小刀、小篦子、竹针等,塑造各种栩栩如生的塑像,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旧社会的面塑艺术都是挑担提盒,走乡串镇,做于街头,成于瞬间,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
但他们的艺术作品却被作为一种民间小玩意儿,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
济南面塑是济南工艺美术中,最具地域特色的类别之一。
济南刺绣,亦称鲁绣,是山东省著名的传统刺绣,也是国刺绣工艺史上记载最早的绣种之一。
济南刺绣,素以丝绣、发绣著称。
特别是发绣,是以人的头发作绣线,工艺细腻,绣出的中国山水墨画,风格秀雅,栩栩如生。
刻瓷是在坚硬的磁盘上捶击刀錾,而蛋雕则需要凝神屏气、小心翼翼,在薄如纸的鸡蛋壳上雕刻人物肖像。
栩栩如生的肖像上光影的变化,居然都是来自鸡蛋壳表面那薄薄的一层红皮。
剪纸是中国民间流行的一种历史悠久、流传广泛的艺术形式。
实际也就是在纸上镂空剪刻,使其呈现出所要表现的形象。
劳动群众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艺术实践和生活实践中,将这一艺术形式锤炼得日趋完善。
青岛市:副省级城市,奥帆之都,品牌之都,啤酒城,较大的市淄博市:齐国故都,足球故里,陶瓷之乡,聊斋故里,较大的市。
淄博美术琉璃又称“料器”。
它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制作而成各种工艺美术晶的统称。
史志和当地古代琉琉炉遗址发掘所得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至少已有600年的历史。
淄博的陶瓷雕塑,在造型和釉色装饰上皆有较高的艺术造诣。
工艺师陈贻谟的瓷雕《张衡》,被选为国家礼品,赠送外国友人。
淄博的仿古陶瓷,工艺精湛,古朴逼真,令人称绝。
淄博的园林陶瓷,设计新颖、新奇美观,为中国园林艺术添色不少。
枣庄市:江北水乡·运河古城,墨子故里,奚仲故里,石榴之乡,铁道游击队故乡,台儿庄大战爆发地。
枣庄市西北部山区西集乡的建新大队(原伏里村)世世代代生产土陶器皿,心灵手巧的艺人们还制作出了狮子、鸟、狗、鱼等土陶玩具,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可烧成红、紫、灰等不同颜色。
齐鲁艺苑 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22年第6期总第189期QILU REALM OF ARTS (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Arts )doi:10.3969/j.issn.1002-2236.2022.06.009流淌在城市老街中的音乐与艺术———以青岛“劈柴院”中的茶社为例曹培蕾(青岛出版集团,山东 青岛 266000)摘 要:青岛“劈柴院”曾是汇聚传统音声表演的聚集地,众多名角艺人在此落地生根,形成了独特的经营模式。
民国时期的历史文献,记录了劈柴院茶社经营的境况,从中提炼出的演员情况、表演活动与管理制度等,生动构成了劈柴院的历史一隅,再现了20世纪劈柴院音声表演与商业经营互为表里、充分联动的生存样态。
关键词:青岛;劈柴院;商业经营;音声表演;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图分类号:J6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236(2022)06-0043-05收稿日期:2022-02-16作者简介:曹培蕾,女,编辑,青岛出版集团,研究方向:中国传统艺术。
青岛是一座人杰地灵的海滨城市。
它在19世纪末设防建置后,成为海防重镇,“商业、渔业、航业逐步兴旺,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也相继发展”[1](P1)。
青岛近代城市音乐在20世纪20年代已见雏形,戏曲、说唱等艺术表演形式纷纷在此落户。
1927年春,梅兰芳、荀慧生、尚小云、余叔岩等一大批京剧名家齐聚青岛“大舞台”(今永安大戏院)同台演出,极大地繁荣了青岛的音声演艺市场。
依附于发达的商业经营活动,青岛的城市文化艺术事业蓬勃发展,在中山路上形成了一个音声表演活动频繁的区域———劈柴院建成于1902年,原是劈柴架屋之地,后随着各路艺人不断涌入,逐渐发展成为当时青岛颇为流行的音声表演场所。
旧时的劈柴院可谓青岛文化娱乐的聚集地,市井繁华、商贾云集,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艺人来此争相献艺,评剧名家新凤霞、相声大师马三立和“戏法大王”王鼎臣等都曾在此演出。
2010年度青岛市文化艺术类作品获奖情况统计表一、获国家级奖项情况(共计142件)-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二、获省级奖项情况(共计265件)作品名称作品门类授奖单位奖项名称获奖等次获奖时间获奖单位获奖人员市人大《青岛的城市记忆》摄影中国山东网“孔子故乡中国山东”国际网络摄影大赛三等奖2010年7月市人大常委会魏胜海中国海洋大学交响幻想曲《龙心岛-有感青岛的古老传说》音乐作品(器乐类)中共山东省委、省政府第三届“泰山文艺奖”二等奖2010年9月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市文联康建东青岛大学《琵琶记》的场上演变研究著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杨宝春《影视动画特技·特效》著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邱秉常、周新丽《西洋歌剧咏叹调大全》著作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王景彬《美学·艺术》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李伟松、周松林《中国传统印染田野考察报告》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侍锦、彭卫丽、李晓玉、邢启龙、张学通《二十一世纪马来西亚华人传统音乐文化的主题变迁》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王静怡《浅谈方案设计的论文省文化厅山东省艺术科学优秀成三等奖2010年青岛大学刘伟、刘春-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山东地方戏曲吕剧,化装扬琴、琴戏,山东最具代表性的地方剧种,流行于山东大部和江苏、安徽、东北三省的部分地区,起源于山东以北黄河三角洲,由山东琴书演变而来。
其音乐属于板腔体,兼唱曲牌,主要伴奏乐器是坠琴(主弦)、扬琴、三弦、琵琶,称“吕剧四大件”。
《小姑贤》《王定保借当》《小借年》《金鞭记》《金镯玉环记》《五女兴唐》山东梆子,流行于鲁西南、鲁中。
又名“高调梆子”,简称“高调”或“高梆”。
又因其高昂激越,人称“舍命梆子腔”。
菏泽称“曹州梆子”;济宁、汶上称“汶上梆子”“下路调”,总称“高调”,以区别于流行在鲁西南的“大平调”。
1952年,定名统称为“山东梆子”。
2008年,山东梆子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子戏,流行于山东、河南、河北、江苏、安徽。
又名“弦子戏”“北调子”“糠窝子”,四大古老剧种之一,由元明以来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俗曲小令衍化而成,在清代中叶盛极一时。
既有北曲豪放粗犷,又有南戏委婉细腻。
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五音戏,山东省中部的济南、淄博及周边地区地方传统戏剧。
唱腔婉转、妩媚,“北方越剧“。
经历了秧歌腔、周姑子戏、杂社和五音戏四个时期,2006年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莱芜梆子,流行于山东中部莱芜、泰安、肥城、章丘等一带,又名“莱芜讴”。
道白字正、声硬、音直,唱腔粗犷激昂、刚劲豪爽、高亢奔放,多在高音区,没有大幅度的旋律变化和音符跳跃。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柳腔,“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流传于即墨胶东青岛。
清新质朴,风趣生动。
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茂腔,流行于潍坊、青岛、日照,最初称“周姑调”“肘子鼓”。
因其上下句结尾处的“噢嗬罕”别具特点,所以又称“噢嗬罕”“老拐调”。
1895年左右,苏北人“老满州”携儿女沿临沂向北演唱,将柳琴戏唱腔融合到“本肘鼓”中,形成了尾音翻高八度的新唱法。
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山东是我国的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重要省份之一。
其悠久的历史和多元的文化底蕴,孕育了许多独特、精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不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以下是山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 历城木版年画历城木版年画是山东省独特的一种传统年画。
这种年画以历城为中心传播开来,描绘了历史、神话、寓言、小说、传说、民间故事等主题,被誉为“中国年画第一画种”。
2. 泰山曲艺泰山曲艺是山东东部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源于鲁南地区乡土文化,传承于泰山山区。
它以快板、大鼓、莲花落等为主要表演方式,表现了人民的生产、生活、感情和对生命和自然的理解和关注。
3. 莱芜麦山窑陶艺莱芜麦山窑陶艺是山东省莱芜市一种传统的手工陶瓷艺术。
麦山窑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它以独特的釉面、自然真实的线条和简朴的造型为特点,被誉为“青花之乡”。
4. 泰安传统技艺——金鼎银雕金鼎银雕是山东泰安市的一种传统工艺技艺,是以银为原料进行雕琢和打造,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的造型,被誉为“东岳宝藏,泰岳瑰宝”,是中国工艺美术的珍品之一。
5. 临朐杨庄民居临朐杨庄民居是山东临朐县杨庄村的一种传统的民居建筑,已有900多年历史。
其风格独特、造型美观,融合了汉、唐、宋、元、明、清等不同时代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色,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
6. 烟台少林功夫烟台少林功夫是山东烟台市的一种独特的武术功夫,特别是其“翻译拳”和“擒拿手”等技能,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传播。
7. 平度鱼淀渔猎文化平度鱼淀渔猎文化是山东青岛市平度区的一种独特的渔猎文化,其独特的鱼猎方式和传统的渔猎方法,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体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
8. 临朐晃子调临朐晃子调是一种传统的山东民歌,起源于临朐县的晃子镇。
这种歌曲通常是用山东方言演唱,其表现形式富有感情和情感,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风味。
9. 莒南苏绣莒南苏绣是一种著名的中国老绣种之一,是山东省日照市莒南县地方特有的一种绣法。
山东琴书描述山东琴书,又称“鲁琴”,是我国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鲜明地域特色的传统曲艺形式。
它以山东方言为载体,曲调优美,唱腔独特,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山东琴书的艺术特点和发展历程。
一、山东琴书的起源与发展山东琴书起源于明代,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
它是在民间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山东地方戏曲、民间小调等元素逐渐演变而来的。
清代中叶,山东琴书进入繁荣时期,逐渐形成了济南、青岛、烟台等地的不同流派。
20世纪初,山东琴书开始走向全国,成为一门深受人们喜爱的曲艺形式。
二、山东琴书的表演形式山东琴书的表演形式主要有以下特点:1.伴奏乐器:山东琴书的伴奏乐器以三弦、二胡、琵琶为主,有时还会加入笛子、扬琴等乐器。
其中,三弦是山东琴书最具特色的乐器,弹奏技巧丰富多样。
2.唱腔特色:山东琴书的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唱腔优美、抒情,节奏自由。
演唱时,演员常以真假嗓音相结合,表现出激昂、悲壮、幽默等不同情感。
3.表演形式:山东琴书的表演形式多样,有单人表演、双人表演和多人表演。
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通过唱、念、做、打等手段,塑造出生动的人物形象。
三、山东琴书的艺术特点1.语言特色:山东琴书以山东方言为载体,语言生动、形象,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2.曲调丰富:山东琴书的曲调丰富多样,既有抒情优美的慢板,又有激昂高亢的快板,还有幽默风趣的散板。
3.情节生动:山东琴书的曲目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现实生活为题材,情节曲折、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4.人物形象鲜明:山东琴书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性格刻画,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四、山东琴书的影响与传承山东琴书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曲艺形式,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现代曲艺形式,如相声、评书等,都曾受到山东琴书的启发。
同时,山东琴书也培养了一大批曲艺人才,为我国曲艺事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
如今,山东琴书面临着传承与发展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和文化部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开展山东琴书培训班、举办山东琴书比赛等,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这一传统艺术形式。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通知国发〔2014〕5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的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现予公布。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表述,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称调整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各地区、各部门要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坚持科学保护理念,制定规划,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迈上新台阶,为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作出新的贡献。
国务院2014年11月11日(此件公开发布)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共计153项)一、民间文学(共计30项)二、传统音乐(共计15项)三、传统舞蹈(共计20项)登嘎甘(熊猫舞)四、传统戏剧(共计4项)五、曲艺(共计13项)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12项)七、传统美术(共计13项)八、传统技艺(共计29项)九、传统医药(共计2项)十、民俗(共计15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53项)一、民间文学(共计7项)二、传统音乐(共计19项)三、传统舞蹈(共计16项)四、传统戏剧(共计15项)五、曲艺(共计4项)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共计6项)七、传统美术(共计23项)八、传统技艺(共计32项)九、传统医药(共计10项)十、民俗(共计21项)。
试论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点作者:李晓欣来源:《世界家苑》2020年第02期摘要:山东胶州秧歌在我国众秧歌之中独领风骚,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存下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之财富。
本文从山东胶州秧歌的起源、类型和艺术风格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为更好地发扬传承民间文化做一点应尽的义务。
关键词:胶州秧歌;风格特点山东青岛著名的传统舞蹈---胶州大秧歌,它有数百年的历史,是一种多元素融合的民间娱乐。
本文站在当代的视角下,重新以风格特征和文化的角度解读这项颇有名气的国家级非遗,这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活态艺术演变的思考。
1 山东胶州秧歌概述胶州秧歌主要流传在山东即墨、鲁南、胶县等农村地区,是在人口迁移中形成的民间艺术。
胶州秧歌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最早记载是在明末清初,相传在胶州秧歌的发源地东小屯村,马、赵两户人家在闯关东逃荒的路上,靠边唱着民间小调边舞蹈着的形式乞讨,维持生活,并逐步形成了简单固定的舞蹈程式,后来他们返回家乡,经过历代不断的加工和完善,形成了民间曲艺性质的传统胶州秧歌舞蹈,又被称为“地秧歌”、“跑秧歌”,民间俗称“三道弯”、“扭断腰”,与鼓子秧歌、海阳秧歌并称为山东的三大秧歌。
胶州处于临海和内陆交接之处的地理位置,当地人民不仅出海谋生,也依靠农田耕作的方式谋生,因此在农耕文化的渲染下,胶州秧歌成为了农耕文明的艺术产物。
胶州秧歌与农民的农耕生活紧密相关,极具地域性、娱乐性、民间性的艺术表演,在农民辛苦劳作的同时还有调节气氛、缓解疲劳、精神慰藉的功能。
山东名曰齐鲁大地,儒学思想与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其中与胶州秧歌具有深厚渊源的“齐文化”,在胶州秧歌中得到充分的渗透。
胶州秧歌正是齐文化兼容乐观思想的体现,舞蹈风貌更多的表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望与追求。
胶州因为地处海洋和内陆交界,贯通南北,地理优势显著。
它融合了南方的民间歌舞与北方的杂剧小调,逐渐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间歌舞小戏,借鉴了北方各地人文风情,汇集曲牌杂剧精髓与一体,使胶州秧歌得以繁荣发展。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9.09.27•【字号】鲁政字[2009]232号•【施行日期】2009.09.2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体育综合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的通知(鲁政字〔2009〕232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省政府批准省文化厅确定的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0项)和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21项),现予公布。
山东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拥有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我省各族人民的创造力、文化价值和审美情趣。
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建设经济文化强省都具有重要意义。
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切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对列入名录和其他有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制定保护规划,明确责任,细化目标,加强组织协调,落实各项措施,切实保护好、管理好、利用好,使之得以传承和发扬。
附件: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山东省人民政府二○○九年九月二十七日附件1:山东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150项)一、民间文学(24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58I-18大舜传说济南市历下区、诸城市159I-19尧舜传说菏泽市牡丹区160I-20泰山传说泰安市161I-21秦始皇东巡传说荣成市162I-22徐福传说胶南市、青岛市黄岛区、龙口市163I-23扁鹊传说济南市长清区164I-24范蠡与陶山的故事肥城市165I-25颜文姜传说淄博市博山区166I-26庄子传说东明县167I-27奚仲造车传说枣庄市薛城区、滕州市168I-28公冶长传说诸城市、安丘市169I-29琅琊台传说胶南市170I-30柳毅传说潍坊市寒亭区171I-31鬼谷子传说淄博市淄川区172I-32牡丹传说菏泽市牡丹区173I-33伯乐传说成武县174I-34长勺之战传说莱芜市175I-35丘处机传说栖霞市176I-36刘备在平原的传说平原县177I-37凤凰山传说东阿县178I-38柳下惠传说兖州市、平阴县179I-39临淄成语典故淄博市临淄区180I-40大禹治水的传说宁阳县181I-41蒙山传说蒙阴县二、传统音乐(1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82II-15韶乐(箫韶乐舞、齐韶)曲阜市、淄博市临淄区183II-16博山锣鼓淄博市博山区184II-17商家大鼓淄博市淄川区185II-18石岛渔家大鼓荣成市186II-19黄河号子滨州市187II-20阳谷寿张黄河夯号阳谷县188II-21东平硪号子东平县189II-22挫琴青州市190II-23章丘扁鼓章丘市191II-24张氏吹打乐莱芜市莱城区192II-25牛屯鼓乐定陶县193II-26薛城唢呐枣庄市薛城区三、传统舞蹈(1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94III-22梆鼓秧歌济南市历城区195III-23地秧歌高密市196III-24德平大鞅歌临邑县197III-25莱西秧歌莱西市198III-26小章竹马昌邑县199III-27加古通平阴县200III-28月宫图寿光市201III-29火虎邹城市202III-30羊抵头鼓舞东明县203III-31担经鄄城县、成武县204III-32三皇舞鄄城县205III-33柳林降狮舞冠县206III-34蹉地舞莱芜市莱城区207III-35猴呱嗒鞭苍山县208III-36闹海寿光市209III-37独杆轿枣庄市峄城区210III-38四蟹抢船枣庄市市中区211III-39盐垛斗虎东营市东营区212III-40福山雷鼓烟台市福山区四、传统戏剧:(2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3IV-24周姑戏莒县、临朐县214IV-25蛤蟆嗡冠县五、曲艺(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15V-11评词济南市216V-12山东渔鼓汶上县、单县217V-13东路大鼓安丘市、滨州市滨城区、沾化县218V-14西河大鼓无棣县、阳信县219V-15小曲子东明县220V-16枣木杠子乱弹广饶县221V-17临清时调临清市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22VI-8东阿杂技东阿县223VI-9梅花拳山东梅花拳学会、梁山县224VI-10文圣拳汶上县225VI-11子午门梁山县、东平县226VI-12徐家拳新泰市227VI-13孙膑拳青岛市市北区、青岛市李沧区、安丘市228VI-14大洪拳菏泽市牡丹区、郓城县、滕州市229VI-15二洪拳鄄城县、曹县230VI-16佛汉拳东明县231VI-17二郎拳巨野县232VI-18崂山道教武术青岛市崂山区233VI-19济南形意拳济南市234VI-20青州花毽青州市235VI-21傅士古短拳青岛市城阳区236VI-22临清肘捶临清市237VI-23临清潭腿临清市238VI-24吴式太极拳莱州市239VI-25戚家拳蓬莱市240VI-26牛郎棍乳山市七、传统美术(9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41VII-30济南面塑济南市242VII-31泰山泥塑泰安市岱岳区243VII-32曹县木雕曹县244VII-33威海剪纸威海市245VII-34茌平剪纸茌平县246VII-35黄县窗染花龙口市247VII-36莱芜吕家泥塑莱芜市248VII-37高密半印半画年画高密市249VII-38鲁绣济南市、文登市八、传统技艺(4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50VIII-23崔字小磨香油传统技艺潍坊市251VIII-24棒槌花边技艺(临淄花边、青州府花边大套)栖霞市、淄博市临淄区、青州市252VIII-25微山渔家虎头服饰微山县253VIII-26五莲割花技艺五莲县254VIII-27枣庄民间缝绣技艺枣庄市薛城区255VIII-28曹县戏文纸扎曹县256VIII-29长岛木帆船制造技艺长岛县257VIII-30潍坊仿古铜铸造技艺(潍坊仿古青铜器铸造技艺、潍坊市奎文区仿古铜印铸造技艺)潍坊市、潍坊市奎文区258VIII-31曹县龙灯制作技艺曹县259VIII-32曲阜大庄绢花制作技艺曲阜市260VIII-33威海锡镶技艺威海市环翠区261VIII-34即墨大欧鸟笼制作技艺即墨市262VIII-35聊城牛筋腰带制作技艺聊城市东昌府区263VIII-36高密菜刀工艺高密市264VIII-37德州古埙制作技艺德州市265VIII-38济南石家老陶烧制技艺济南市槐荫区266VIII-39曲阜尼山砚制作技艺曲阜市267VIII-40桑皮纸制作技艺曲阜市、临朐县268VIII-41柳编编织技艺博兴县、曹县269VIII-42胶南泊里红席编织技艺胶南市270VIII-43草编编织技艺(枣庄市薛城区庞庄麦秸手编技艺、垦利县黄河口民间草编技艺、博兴草编)枣庄市薛城区、垦利县、博兴县271VIII-44曲阜琉璃瓦制作技艺曲阜市272VIII-45青州井塘村石砌房民居建筑技艺青州市273VIII-46黄县民居雕刻技艺龙口市274VIII-47武定府酱菜制作技艺惠民县275VIII-48成武酱菜制作技艺成武县276VIII-49蠓子虾酱制作技艺荣成市277VIII-50强恕堂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桓台县278VIII-51兰陵美酒传统酿造技艺苍山县279VIII-52玉堂酱菜制作技艺济宁市280VIII-53王村醋传统酿造技艺淄博市周村区281VIII-54通德醋传统酿造技艺平原县282VIII-55仲宫白酒传统酿造技艺济南市283VIII-56宏源白酒传统酿造技艺寿光市284VIII-57扳倒井白酒传统酿造技艺高青县285VIII-58清梅居香酥牛肉干手工技艺淄博市博山区286VIII-59聊城铁公鸡制作技艺聊城市东昌府区287VIII-60济南油旋制作技艺济南市288VIII-61糖瓜制作技艺文登市、莱芜市莱城区289VIII-62滕州张汪竹木玩具制作技艺滕州市290VIII-63淄博陶瓷烧制技艺淄博市九、传统医药(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91IX-2宏济堂中医药文化济南市292IX-3赵培印面瘫膏药制作工艺淄博市张店区293IX-4扈氏鼻炎药膏制作工艺淄博市294IX-5接骨膏制作工艺(全鸡接骨膏、活血接骨膏)曹县295IX-6安驾庄梁氏正骨疗法肥城市296IX-7董家骨科正骨疗法安丘市297IX-8健脑补肾丸制作工艺临清市十、民俗(10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98X-14千佛山庙会济南市299X-15仿山山会定陶县300X-16桃源花供曹县301X-17长岛显应宫妈祖祭典长岛县302X-18宁阳斗蟋宁阳县303X-19周村古商城商贸习俗淄博市周村区304X-20章丘铁匠习俗章丘市305X-21转秋千会莒县306X-22胶东花饽饽习俗烟台市、文登市307X-23淄博花灯会淄博市张店区附件2: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21项)一、民间文学(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2I-2孟姜女传说济南市长清区、莱芜市莱城区、莒县二、传统音乐(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9II-2鲁西南鼓吹乐巨野县、单县26II-9海洋渔号(荣成渔民号子)荣成市27II-10运河船工号子(枣庄运河号子)枣庄市三、传统舞蹈(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32III-1鼓子秧歌阳信县四、传统戏剧(7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53IV-1柳子戏(马堤吹腔)定陶县、夏津县54IV-2五音戏章丘市55IV-3茂腔胶南市60IV-8吕剧滨州市62IV-10山东梆子(汶上梆子)汶上县67IV-15两夹弦(北词两夹弦)郓城县68IV-16大平调成武县五、曲艺(5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76V-1山东大鼓夏津县77V-2山东琴书枣庄市山亭区、郓城县79V-4胶东大鼓栖霞市80V-5山东八角鼓(青州八角鼓)青州市81V-6山东落子、金乡县、巨野县六、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1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92VI-7螳螂拳栖霞市、青岛市崂山区七、传统技艺(3项)序号编号项目名称申报地区或单位123VIII-2彩印花布印染技艺(嘉祥县马村镇李庄村彩印花布)嘉祥县124VIII-3蓝印花布印染技艺(苍山县大仲村蓝印花布、东明县大屯镇蓝印花布、滨州市博兴县北关村蓝印花布、嘉祥县仲山乡山屯村蓝印花布)苍山县、东明县、滨州市、嘉祥县125VIII-4鲁锦聊城市东昌府区。
2012年第06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6,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294期)Total No .294收稿日期:2012—03—16作者简介:郭亮(1977—)男,山东淄博人,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俄罗斯民族音乐。
琴岛的音乐记忆———关于青岛博物馆音乐文化展品的调研报告郭亮(中国海洋大学艺术系,山东青岛266003)摘要:青岛市博物馆是青岛历史文化的缩影,记录了这座城市的百年沧桑。
笔者通过对青岛市博物馆馆藏文物,特别是青岛民族音乐文化实物资料的实地调研,进一步了解了青岛民族音乐文化发展的兴衰历程,同时就青岛民族音乐的保护和传承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青岛;民族音乐;继承;发展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6—0062—02青岛市博物馆始建于1965年,2001年迁址东部新区,占地面积约7万平方米,馆内设有《青岛史话》、《馆藏明清瓷器陈列》、《馆藏青岛民间木版年画陈列》、《青岛民俗文化展》等多个展区。
共收录了书法、绘画、陶瓷、青铜器等文物十万余件。
分别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再现了青岛的发展历史。
为了解青岛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笔者以拍照、记述等方式,重点对馆藏的崂山道教音乐、茂腔、柳腔等民族音乐文化展品进行了实地采录,并查阅相关材料,加以整合和分析,提出了思考和建议。
具体如下。
一、关于崂山道教音乐的展品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崂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拥有独特的道教音乐文化。
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道士和庙观,并产生了经文和经韵音乐。
据史料记载,崂山道乐萌芽于原始巫教中的琴瑟吟谣,东汉末年融入了宫廷音乐的因素,其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
到了金代,崂山道乐逐渐形成“内山派”和“外山派”两大道乐体系。
山东半岛地区的地方戏曲剧种是什么山东半岛的地方戏是刘强。
柳腔是山东省即墨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乾隆年间,“肘鼓子”传入即墨后,与当地民间小调、•秧歌相互融合,形成柳腔,主要流传于即墨地区,后流行于胶东一带,并传入青岛市区。
刘强现有传统剧目120多部,移植剧目80多部,现代剧目40多部。
表演风格清新、朴实、滑稽、生动。
2008年6月7日,经国务院批准,刘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柳腔的保护措施2015年1月30日上午,刘强少儿培训基地揭牌仪式在即墨市第四实验小学举行。
2011年以来,即墨市刘强剧团与实验四小合作,定期安排专业演员给学生讲授刘强,激发他们学习刘强、传承刘强的热情,使刘强艺术在年轻一代中发扬光大,已培训刘强专业班学生20名。
刘强少儿培训基地成立后,实验四少年将刘强纳入校本课程,安排音乐老师编写刘强教案,在学生中开展戏曲知识普及、戏曲片段比赛等活动。
160多名学生被挑选出来组成刘强社团。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柳腔山东柳琴戏的介绍《山东柳琴戏》因其曲调优美,演唱时尾音翻高或有帮和,故也叫“拉魂腔”。
拉魂腔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一说是由鲁南民间小调为基础,受当地柳子戏(即弦子戏)的影响发展起来的。
其唱腔中的[娃子] 、[羊子] 和鲁南俗曲及柳子戏唱腔曲牌[耍孩儿] 、[山坡羊] 有渊源关系。
一说源于江苏海州,是由当地秧歌、号子中的[太平歌] 、[猎户腔] 经民间艺人丘、葛、张(一说“杨”)3人加工而成为拉魂腔。
后来丘、葛分别去皖北、鲁南传艺,因此在当地流行。
山东地方戏曲剧种有哪些山东大鼓、柳琴戏、五音戏、茂腔、灯腔等。
山东大鼓又称梨花大鼓,起源于山东农村,一人演唱或二人对唱,二三人伴奏。
曲调高昂,说、唱、道、白兼备;叙事抒情交融。
唱词基本是七字句和十字句。
演唱者右手执鼓槌,左手操铁(铜)片,边敲边唱。
乐师以三弦伴奏。
柳琴戏是山东省的传统戏剧。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
三句半是一种中国民间群众传统曲艺表演形式。
每段内容有三长句一半句。
一般由4人演出,三人说三长句,最后1人只说简短两个字的半句,故称“三句半”。
三句半一般押韵、同调,诙谐搞笑,是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唱曲艺。
表演者甲乙丙丁四人,手里各持鼓,小锣,镲,大锣等击打乐器敲打登场。
乐器停,甲高声朗诵第一句,并根据此句意思做出一个造型动作。
下面乙第二句,丙第三句。
丁的第四句是“戏眼”,下面单独说说。
三句半,三句半,关键在于半。
半,其实只有一个字或两个字,也有三个字的。
字多则味淡了。
这一两个字要求很严,必须压韵,简捷,诙谐,合意,并出忽意料。
一经丁喊出,逗得观众哈哈大笑才行。
观众大笑,台上四人敲打乐器转场,转一圈或两圈,之后接着表演第二段。
一般,一个三句半节目有八——十段说词就可以了.敲锣打鼓响起来,我们四个走上台,上台说件什么事,表扬中华古国渊源长,历史悠久又繁昌,今天我们谈一谈,好!中华文明耀光辉,《论语》《老子》《弟子规》,易翁诵读独一格,人喜欢。
武术象棋横竖笛,国画二胡葫芦丝,舞蹈钢琴柳杨琴,学的会。
中华精神不可催,互助乐观抖精神,我们一定要传承,一定!沉睡千年猛然醒,中国站起震天灵,龙的传人传龙威,强大!今天说的比较少,说的不对请指导,多谢大家来捧场,再见!领导同事大家好,新年马上要来到,我们先来拜个年,新年好!俺们几个话挺多,大家不要嫌罗嗦,希望能够捧捧场,鼓掌!永亨喜迎丰收年,骄人成绩喜万千,前进势头永不减,冲天!公司硬件搞得好,银川永亨成立了,安徽基地也再搞,真好!今年工作干得好,大家千万别骄傲,公司开会作总结,步步高!公司制度跟福利,我们员工很满意,坚决跟着领导干,错不了!集团公司发号令,全员上下齐响应,各项任务要完成,拼命!公司发展靠员工,我们都是主人翁,遇到困难一起上,成功!发展规划有重心,艰苦奋斗是中心,开拓创新是核心,用心!科学管理求精髓,追求卓越讲第一,坚定目标不放弃,没问题!鸿鹄志向远高大,人人都是千里马,坚持不懈步伐跨,远航吧!年会筹办不容易,全靠大家齐努力,领导亲自发福利,满意!虎虎生威吉祥年,祝福话语说不完,敲锣打鼓道几言,祝愿!一祝大家都平安,大吉大利喜事连,遵守交规做模范,安全!二祝各位身体健,劳逸结合莫蛮干,汽车不能天天坐,要锻炼!三祝人人都开心,夫妻恩爱常相伴,闲时就去看看书,充电!四祝同仁合家欢,工作生活两相全,家庭幸福蜜蜜甜,团圆!后面节目还很多,咱们在这儿别罗嗦,就剩最后一句话,说啥?齐:祝大家万事如意,心想事成,生活美满,阖家幸福!仁者爱人影响广,道家爱人治病忙,释家爱人解忧肠,敬仰!在华夏浩如烟海的诗歌中,“三句半”是妙趣横生的一种,它也叫十七字诗,句式为“五五五二”形式,由于是随手拈来之作,很像“打油”,在当时登不得大雅之堂,但它构思巧妙,把五绝诗的第四句变成两个字,结构突兀,效果奇特。
老青岛的曲艺
吕铭康
(刊于:《青岛早报》2012、8、26—12版)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
早在1922年以后,青岛就出现了许多曲艺曲种的演出,拥有了不少优秀的曲艺演员。
最早的曲种是木板大鼓、梨花大鼓、西河大鼓、山东琴书、武老二(山东快书)等。
随着来自北方各地的曲艺演员的相继来青演出,曲种又有了相声、渔鼓、京韵大鼓、河南坠子、单弦等。
下面,就来回顾一下老青岛(一直到解放初期)的曲艺。
当时,最主要的演出场地是劈柴院,因地处最繁华的中山路,观众较多。
1984年6月,相声泰斗马三立来青参加全国相声评比会期间,他在接受我采访时说:1932年中秋前夕,18岁的他为了度日糊口,与师哥张寿臣的弟子、后来的“单口相声大王”刘宝瑞(17岁)来到青岛劈柴院鬻艺,投宿在附近一家小店。
一位来自北京变戏法30来岁的李来福表示:“出门在外不容易,穷哥们应该帮忙。
我每天早些收场,这地方可让给你们演出。
”他俩就撂地说相声、演双簧,收入极其微薄,生活非常拮据。
两个月后,马三立、刘宝瑞又搭上了在劈柴院一个茶社变戏法王傻子(本名王鼎臣)的班子,说一段每人三角钱。
他俩会的近60个段子,天天变换着说,决不重样,其中有《对对子》《三字经》《上大寿》等。
就这样,他俩在青岛呆了3个月,也没剩下几个钱。
因天气渐冷,王傻子给他俩凑了十几块钱盘缠,经济南回到天津。
马三立颇有感慨地说:“那时,我们流浪艺人跟叫花子没有什么两样。
”
被誉为“西河泰斗”的西河大鼓演员刘泰清,也于1932年来到青岛,在台东、市北等处演出。
1934年他再度来青,经常演唱的书目有《五代残唐》《飞龙传》《岳飞传》《杨家将》《呼家将》《薛家将》《封神演义》等。
后于1950年定居青岛,落脚劈柴院,在劈柴院开办了泰清书场。
1942年,小彩舞(骆玉笙)率班来青,在中山路(曲阜路口)的“兴亚讲堂”演出京韵大鼓等曲艺节目,其中还有相声名家小蘑菇(常宝堃)、赵佩茹的相声。
1946和1947年,葛兆鸿在广播电台连续播讲长篇评书《三侠剑》。
40年代末,贾贵清的相声班子来青,在劈柴院、西大森一带撂地演出。
40年代至50年代初,山东快书的“高派”创始人高元钧和“杨派”创始人杨立德,以及山东琴书演员李金山(盲人)、高金凤等都来青岛,或撂地,或在书场演出。
青岛解放前的曲艺演出场地还有:北京路的洪泰商场(五起楼)、海泊路的广兴里、老台东的商业市场、台东八路市场、南山市场、青海路(普集路口)新市场、南村路市场等。
解放后,1949年9月1日成立了大众游艺社,主要演出曲艺节目。
演出场地在夏津路同乐戏院、第三公园一分场、李村路二分场。
当时的青岛有8个说书场::四川路说书场,可容观众数十人;贵州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市场三路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200余人;延安路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东镇南山说书场,可容观众100余人;四方说书场,有小舞台和简单座席,可容观众300余人;沧口广场说书场,是青岛最大的说书场,可容观众400余人。
2012-8-19青岛“夹缝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