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药典残留溶剂测定法
- 格式:doc
- 大小:105.00 KB
- 文档页数:6
我感觉应当从以下几点去做好残留溶剂检查,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睁开议论。
一、第一应学习和娴熟掌握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ⅧP残留溶剂测定法的有关要求;主假如以下几点:1、色谱柱的选择,一般此刻都要选择毛细管柱,假如你们企业很有条件,那么极性和非极性的色谱柱都购置吧!我们用的是中极性的色谱柱,一般做有机溶剂残留大部分是能够了。
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主假如依据供试品的溶解度来选择,同时也要考虑比较品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性。
一般第一选择溶剂水、DMF、DMSO,再考虑其余溶剂。
3、测定法的选择,等平和程序升温法,进样方面主要有顶空和直接进样法,这个主要依据自己实质条件来选择。
4、其余就不多说了,主要看一下该残留溶剂测定法后边的【附注】,药品中常有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还有相对保存时间的参照值,这个对实质做某个品种时很实用,能够提早大体知道该残留溶剂的保存时间。
二、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和考证重点1、概括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整去除的有机溶剂。
按有机溶剂的毒性和对环境的危害,ICH将有机溶剂分为防止使用、限制使用、低毒和毒性依照尚不足四种状况。
因残留溶剂会影响产品的安全性,故需对其进行研究。
2、残留溶剂检查方法的选择残留溶剂的测定一般采纳气相色谱法,介绍使用毛细管色谱柱-顶空进样系统,自然也能够使用一般填补柱,溶液直接进样方法。
对不宜采纳气相色谱法测定的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纳其余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
测定残留溶剂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立被测的有机溶剂、选择适合的色谱柱、制备供试品溶液和比较品溶液、选择适合的进样方法和知足检测敏捷度要求的检测器,下边分别进行介绍:确立被测的有机溶剂依据制备工艺确立被测有机溶剂的范围。
往常应付制备工艺过程中使用的二类以上溶剂和重结晶用溶剂,以及依据工艺特色要求的其余溶剂进行残留量的研究。
建议对合成最后三步使用的三类溶剂也进行研究,这样能更好地对未知峰进行归属;对制剂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也建议观察其残留状况,特别是缓、控释微丸包衣过程使用的有机溶剂更应惹起注意。
附录ⅧP 残留溶剂测定法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表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色谱柱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填充柱以直径为0.25~0.18mm的乙二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均应大于5000;填充柱法的理论板数应大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的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1.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残留溶剂检查法介绍
胡昌勤;刘颖
【期刊名称】《中国药品标准》
【年(卷),期】2005(6)3
【摘要】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生产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I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对残留溶剂的这一定义,明确了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最基本特征,同时也包含了药品残留溶剂的测定具有如下特点:(1)残留溶剂的种类相对固定(ICH规定了69种)。
【总页数】4页(P52-55)
【作者】胡昌勤;刘颖
【作者单位】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比较 [J], 曲建全;魏彦锋;赵长美;穆淑娥
2.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与2000年版二部细菌内毒素检查法的比较 [J], 曲建全;魏彦锋;赵长美;穆淑娥
3.对《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盐酸雷尼替丁及其制剂标准中有关物质检查法的
修订建议 [J], 周凤英
4.《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薄层色谱法系统适用性试验介绍 [J], 王祥
5.浅析《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增修订内容》草案暨注射剂中不溶微粒检查法 [J], 高丽伟;关琳娜;孟书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二 部凡例目次(增修订的附录)附录Ⅰ制剂通则Ⅰ A 片剂Ⅰ B 注射剂Ⅰ C 酊剂Ⅰ D 栓剂Ⅰ E 胶囊剂Ⅰ F 软膏剂乳膏剂糊剂Ⅰ G 眼用制剂Ⅰ H 丸剂Ⅰ J 植入剂(增订)Ⅰ K 糖浆剂Ⅰ L 气雾剂粉雾剂喷雾剂Ⅰ M 膜剂Ⅰ N 颗粒剂Ⅰ O 口服溶液剂口服混悬剂口服乳剂Ⅰ P 散剂Ⅰ Q 耳用制剂Ⅰ R 鼻用制剂Ⅰ S 洗剂冲洗剂灌肠剂Ⅰ T 搽剂涂剂涂膜剂Ⅰ U 凝胶剂Ⅰ V 贴剂附录Ⅳ分光光度法Ⅳ A 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Ⅳ C 红外分光光度法Ⅳ D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Ⅳ E 荧光分析法Ⅳ F 火焰光度法附录Ⅴ色谱法Ⅴ B 薄层色谱法Ⅴ D 高效液相色谱法Ⅴ E 气相色谱法Ⅴ G 毛细管电泳法Ⅴ H 分子排阻色谱法附录ⅥⅥ E 旋光度测定法Ⅵ G 黏度测定法Ⅵ H pH值测定法附录ⅦⅦ H 脂肪与脂肪油测定法附录ⅧⅧ L 干燥失重测定法Ⅷ N 炽灼残渣检查法Ⅷ P 残留溶剂测定法(原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Ⅷ Q 热分析法Ⅷ R 制药用水中总有机碳测定法(增订)附录ⅨⅨ A 溶液颜色检查法Ⅸ C 注射剂中不溶性微粒检查法Ⅸ D 结晶性检查法Ⅸ E 粒度和粒度分布测定法Ⅸ F X射线粉末衍射法Ⅸ G 渗透压摩尔浓度测定法Ⅸ H 可见异物检查法(原澄明度检查法)Ⅸ J 质谱法(增订)附录ⅩⅩ A 崩解时限检查法Ⅹ C 溶出度测定法Ⅹ D 释放度测定法Ⅹ E 含量均匀度检查法Ⅹ G 片剂脆碎度检查法Ⅹ H 吸入气雾剂、吸入粉雾剂、吸入喷雾剂的雾滴(粒)分布测定法Ⅹ J 锥入度测定法(增订)Ⅹ K 贴剂黏附力测定法(增订)附录ⅪⅪ A 抗生素微生物检定法Ⅺ C 异常毒性检查法Ⅺ D 热原检查法Ⅺ E 细菌内毒素检查法Ⅺ G 降压物质检查法Ⅺ H 无菌检查法Ⅺ J 微生物限度检查法Ⅺ K 过敏反应检查法(增订)附录ⅫⅫ O 降钙素生物检定法(增订)Ⅻ P 生长激素生物测定法(增订)附录ⅩⅥ制药用水附录ⅩⅦ灭菌法附录ⅩⅨⅩⅨ A 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指导原则ⅩⅨ B 药物制剂人体生物利用度和生物等效性试验指导原则ⅩⅨ C 原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ⅩⅨ D 缓释、控释和迟释制剂指导原则ⅩⅨ E 微囊、微球与脂质体制剂指导原则ⅩⅨ F 药品杂质分析指导原则(增订)ⅩⅨ G 正电子类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增订)ⅩⅨ H 含锝[99m Tc]放射性药品质量控制指导原则(增订)ⅩⅨ J 药物引湿性指导原则(增订)返回顶端凡 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法定技术标准。
复方阿米三嗪片(萝巴新)(二甲硫酸阿米三嗪)33≯410≯215萝巴新3≯3≯115盐酸马普替林3≯2≯110盐酸米托蒽醌3≯3≯710盐酸异丙嗪片4 ≯215盐酸异丙嗪注射液4 ≯215盐酸雷尼替丁4 ≯215盐酸雷尼替丁片4 ≯410盐酸雷尼替丁胶囊4 ≯410盐酸雷尼替啶注射液4 ≯610盐酸萘甲唑林3 ≯210柳氮磺吡啶4 ≯410 配制对照品溶液检查已知杂质的品种有盐酸乙胺丁醇、盐酸小檗碱、盐酸左旋咪唑、盐酸吗啡、癸氟奋乃静和氯硝西洋等40余个。
此外配制自身稀释对照溶液和配制对照品溶液,用以检查未知杂质及已知杂质并控制杂质斑点数的品种有盐酸氯米帕明(杂质斑点≯4个)和贝诺酯(杂质斑点≯4个)。
本版药典在薄层色谱法中增加了系统适用性试验和测定法,上述列举的国内外药典的实例可供采用薄层色谱法作为鉴别与有关物质测定的品种正文,在修订或方法研究时参考,可根据品种自身的特点与具体情况,选择系统适用性试验项下的有关要求订入标准中,以使检测方法严谨和完善,确保方法的准确性和重现性,以利于药品质量控制。
《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残留溶剂检查法介绍胡昌勤 刘颖(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北京100050)I n troduction of Residua l Solven ts Test i n Ch i nese Pharmacopoe i a2005Ed ition(Volu m e ) H u Changqin and L iu Y ing(N ational Institu te f or the Control of P har m aceu tical and B iolog ical P rod ucts,B eij ing100050) 药品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辅料以及制剂生产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挥发性化合物。
I CH(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对残留溶剂的这一定义,明确了药品中残留溶剂的最基本特征,同时也包含了药品残留溶剂的测定具有如下特点:(1)残留溶剂的种类相对固定(I CH规定了69种);(2)在具体样品中具有不确定性;(3)残留量相对较低,一般在痕量或微量范围;(4)同一样品中不同溶剂的残留量相差较大。
附录ⅧP 残留溶剂测定法
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系指在原料药或辅料的生产中,以及在制剂制备过程中使用的,但在工艺过程中未能完全去除的有机溶剂。
药物中常见的残留溶剂及限度见附表1,除另有规定外,第一、第二、第三类溶剂的残留量应符合表中的规定;对其他溶剂,应根据生产工艺的特点,制定相应的限度,使其符合产品规范、GMP或其他基本的质量要求。
本法照气相色谱法(附录ⅤE)测定。
色谱柱
1.毛细管柱除另有规定外,极性相近的同类色谱柱之间可以互代使用。
(1)非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100%的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2)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聚乙二醇(PEG-20M)的毛细管柱。
(3)中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35%)二苯基-(65%)甲基聚硅氧烷,(50%)二苯基-(50%)二甲基聚硅氧烷,(35%)二苯基-(65%)二甲基亚芳基聚硅氧烷,(14%)氰丙基苯基-(86%)二甲基聚硅氧烷,(6%)氰丙基苯基-(94%)二甲基聚硅氧烷的毛细管柱。
(4)弱极性色谱柱固定液为(5%)苯基-(95%)甲基聚硅氧烷,(5%)二苯基-(95%)二甲基亚芳基硅氧烷共聚物的毛细管柱。
2.填充柱以直径为0.25~0.18mm的乙二烯苯-乙基乙烯苯型高分子多孔小球或其他适宜的填料作为固定相。
系统适用性试验
(1)用待测物的色谱峰计算,毛细管色谱柱的理论板数均应大于5000;填充柱法的理论板数应大于1000。
(2)色谱图中,待测物色谱峰与其相邻的色谱峰的分离度应大于1.5;
(3)以内标法测定时,对照品溶液连续进样5次,所得待测物与内标物峰面积之比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5%;若以外标法测定,所得待测物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RSD)应不大于10%。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顶空进样除另有规定外,精密称取供试品0.1~1g;通常以水为溶剂;对于非水溶性药物,可采用N,N-二甲基甲酰胺、二甲基亚砜或其他适宜溶剂;根据供试品和待测溶剂的溶解度,选择适宜的溶剂且应不干扰待测溶剂的测定。
根据品种正文中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浓度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2.溶液直接进样精密称取供试品适量,用水或合适的有机溶剂使溶解;根据品种正文中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配制供试品溶液,其浓度满足系统定量测定的需要。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各品种项下规定检查的有机溶剂适量,采用与制备供试品溶液相同的方法和溶剂制备对照品溶液。
若为限度实验,根据残留溶剂的限度规定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若为定量测定,为保证定量结果的准确性,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实际残留量确定对照品溶液的浓度;通常对照品溶液的色谱峰面积与供试品溶液中对应的残留溶剂的色谱峰面积以不超过2倍为宜。
必要时,应重新调整供试品溶液和对照品溶液的浓度。
测定法
第一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等温法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不多,并极性差异较小时,可采用此法。
色谱条件柱温一般为40~100℃;常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每分钟1.0~2.0ml;顶空瓶加热温度为70~85℃,顶空瓶加热时间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 检测器,温度为250℃。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第二法毛细管柱顶空进样系统程序升温法
当需要检查的有机溶剂数量较多并极性差异较大时,可采用此法。
色谱条件如为非极性色谱系统,柱温一般先在30℃维持7分钟,再以8℃/min的速度升至120℃,维持15
分钟;如为极性色谱系统,柱温一般先在60℃维持6分钟;再以8℃/min的升温速率升至100℃,维持20 分钟;以氮气为载气,流速为2.0ml/min;顶空瓶温度70~85℃,顶空时间30~60分钟;进样口温度为200℃;如采用FID检测器,温度为250℃。
具体到单个药品的残留溶剂检查时,可根据该品种项下的残留溶剂组成调整程序升温速率。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2次,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第三法溶液直接进样法
可采用填充柱,亦可采用适宜极性的毛细管柱。
测定法取对照品溶液和供试品溶液,分别连续进样不少于3次,每次2μl,测定待测峰的峰面积。
计算法
(1)限度实验:以内标法测定时,计算单位重量样品中的色谱峰面积与内标峰面积之比;供试品溶液所得的峰面积比的平均值不得大于由对照品溶液所得的峰面积比的平均值。
以外标法测定时,供试品溶液所得的单位重量中样品待测物峰的平均面积不得大于由标准溶液所得的待测物峰的平均峰面积。
(2)定量测定:按内标法或外标法计算各残留溶剂的量。
【附注】
(1)除另有规定外,顶空条件的选择
A.应根据供试品中残留溶剂的沸点选择顶空温度。
对沸点较高的残留溶剂,通常选择较高的顶空温度;但此时应兼顾供试品的热分解特性,尽量避免供试品产生的挥发性热分解产物对测定的干扰。
B.顶空时间一般为30~45分钟,以保证供试品溶液的气-液两相有足够的时间达到平衡。
顶空时间通常不宜过长,如超过60分钟,可能引起顶空瓶的气密性变差,导致定量准确性的降低。
C.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必须使用相同的顶空条件。
(2)定量方法的验证当采用顶空色谱系统测定时,供试品与对照品处于不完全相同的基质中,故应考虑气液平衡过程中的基质效应。
由于标准加入法可以消除供试品溶液基质与对照品溶液基质不同所致的基质效应的影响,故通常采用标准加入法验证定量方法的准确性。
当标准加入法与其他定量方法的结果不一致时,应以标准加入法的结果为准。
(3)干扰峰的排除供试品中的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易对残留溶剂的测定产生干扰。
干扰作用包括在测定的色谱系统中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与待测物的保留值相同(共出峰);或热降解产物与待测物的结构相同(如甲氧基热裂解产生甲醇)。
当测定的有机溶剂残留量超出限度,但未能确定供试品中是否有未知杂质或其挥发性热降解物对测定有干扰作用时,应通过试验排除干扰作用的存在。
对第一类干扰作用,通常采用在另一种极性相反的色谱柱系统中对相同样品再进行测定,比较不同色谱系统中测定结果的方法。
如二者结果一致,则可以排除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如二者结果不一致,则表明测定中有共出峰的干扰。
对第二类干扰作用,通常要通过测定已知不含该溶剂的对照样品来加以判断。
(4)含氮碱性化合物的测定普通气相色谱的不锈钢管路、进样器的衬管等对有机胺等含氮碱性化合物具有较强的吸附作用,致使其检出灵敏度降低。
当采用顶空进行系统测定此类化合物时,应采用惰性的硅钢材料或镍钢材料管路;或采用溶液直接进样法测定。
供试品溶液应不呈酸性,以免待测物与酸反应后不易汽化。
通常采用弱极性的色谱柱或经碱处理过的色谱柱分析含氮碱性化合物,如果采用胺分析专用柱进行分析,效果更好。
对不宜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含氮碱性化合物,如N-甲基吡咯烷酮等可采用其他方法如离子色谱法等测定。
(5)检测器的选择对含卤素元素的残留溶剂如氯仿等,采用ECD检测器,易得到高的灵敏度。
(6)由于不同的实验室在测定同一药品时可能采用了不同的实验方法,当测定结果处于合格不合格边缘时,以采用内标及标准加入法为准。
(7)甲酰胺、2-甲氧基乙醇、2-乙氧基乙醇、乙二醇、N-甲基吡咯烷酮等不宜用顶空进样方式测定。
②药品生产企业在使用时应提供该类溶剂在制剂中残留水平的合理性论证报告。
0.32mm×0.52μm)测定的结果。
②本表所列数据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