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及原因.doc
- 格式:doc
- 大小:81.50 KB
- 文档页数:7
形势与政策论文: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形势与政策论文论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与中国对外政策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期。
今后5年,10年,世界经济发展速度将快于上世纪80年代,90年代。
中国、印度、俄罗斯和巴西等发展中大国的先后崛起,将加速国际经济关系调整与格局演进,多极化趋势将日趋明显。
美国经济“双赤字”,使世界经济发展失衡。
美元贬值、油价飙升,使全球经济风险加大,但世界经济整体趋势依然向好。
去年,世界经济增长近5,,为近30年来最好。
今年,受欧元区和日本经济疲软的影响,全球产出增幅将放缓。
美国经济依然是世界经济的引擎。
国际机构和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美国经济将持续稳健扩张。
虽然受到高油价冲击,又面临财政和贸易“双赤字”,但美国经济的内生性强,增长势头不会改变。
原因是:1、企业投资强劲复苏,居民消费持续增长。
2、低利率时代虽然结束,但宏观环境依然宽松。
3、“新经济”虽然缺乏新动力,但活力再现。
加之奥巴马政府的持续减税、弱势美元和油价适度回落等等,均有利于美国经济持续扩张。
日本受福岛核危机,经济衰退复苏步履维艰。
去年,国际机构普遍看好日本经济。
今年上半年日本经济处于停止状态,下半年可能恢复增长。
然而,日本经济复苏依靠的不是内需而是外贸。
因为,目前仅靠内需尚难支撑日本经济复苏。
可见,当前日本经济基础依然脆弱。
一是油价飙升对经济影响开始显现;二是国内需求依然不旺;三是经济发展严重依赖出口。
欧元区经济增长缓慢,但复苏势头尚能维持。
欧元区经济在连续两年低迷后,去年增长2,,虽低于,,,估计的2.2,但仍是近4年来最好的欧元的被动持续升值。
油价居高难下,开始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亚洲经济增长触顶回落,但仍是全球最快的地区。
该地区宏观经济基本稳定,区内合作效应凸显,互利共赢格局正在形成,发展趋势是:东亚地区将持续较快增长,“四小龙”则适度扩张;东南亚经济将稳步复苏,越南成为佼佼者;南亚经济增长势头不弱,印度成为地区领头羊;中亚经济恢复性高增长,但资源型经济风险将增大。
国际金融学实验四——中国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及外债状况国贸09-2 275寝室组成员:牛通通霍文豪朱济强朱龙飞赵若鹏曹存猛实验四中国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及外债状况试验一(曹存猛0906109044)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近几年来中国实际利用外资额和外商直接投资额总体来说是处于增长的状态。
但是,在2009年却突然下降,增长率变为负数。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三个:一是由于近年来劳动力成本、土地价格上升,我国实际使用外资受到影响;二是金融危机发生在发达国家,直接冲击的是我国的发达地区,尤其是对广东珠三角的外向型经济影响很大;三是全球外需下降大大影响了对中国的投资。
试验二按国别(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朱济强0906109056)由图表可见,外商的直接投资地区差异的话以亚洲最多,并以较快的速度增长,其次是欧洲和北美洲。
因此,巩固亚洲与密切欧、美洲相结合,重在发展欧美。
如前所述,来自亚洲的外商投资企业,为我们带来是更多的资金、企业和就业。
而与欧美发达国家的合作,得到更多的是先进技术和大额资金。
随着北京市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水平的提高,在注重外资引进数量的同时更要注重外资的质量和水平。
按方式分外商直接投资额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各种方式最早兴办和数量最多的一种。
目前在吸收外资中还占有相当比重。
合作开发是海上和陆上石油合作勘探开发的简称。
它是目前国际上在自然资源领域广泛使用的一种经济合作方式,其最大的特点虽高风险、高投入、高收益。
合作开发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勘探、开发和生产阶段。
合作开发比较以上三种方式,所占比重很小按行业分外商直接投资额由图表数据可见,外商对我国制造业、房地产业、住宿餐饮业、以及其他服务行业投资较多,且比重日益增强,可以预见,未来对其投资规模力度会越来越大的。
试验三(赵若鹏0906109055)分析:由图可知,分为两个阶段,从零六年到零九年,投资总额依次递减,充分说明了次贷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利用外资情况逐渐好转.分析:由图可知,分为两个阶段,从零六年到零九年,投资总额依次递减,充分说明了次贷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利用外资的影响;2010年,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逐渐减弱,利用外资情况逐渐好转.试验四(朱龙飞0906109057)由以上图表分析可知:2006-2010年,我国利用外资额逐年增长,增速一年高过一年。
精品文档供您编辑修改使用专业品质权威编制人: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________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团队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或复制使用后,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全文可编辑,以便您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同时,本团队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资料,如办公资料、职场资料、生活资料、学习资料、课堂资料、阅读资料、知识资料、党建资料、教育资料、其他资料等等,想学习、参考、使用不同格式和写法的资料,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And,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office materials, workplace materials, lifestylematerials, learning materials, classroom materials, reading materials, knowledge materials, party building materials, educational materials, other material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中国国际资本流淌的原因及其影响近年来,中国国际资本流淌迅速增加,其原因可归结为国家经济进步、金融市场开放、改革措施推动以及全球化趋势等多个方面。
投资学期中课程作业国外文献有关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研究综述姓名丁金超学号 ********指导教师戴志敏学院经济学院国外文献有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研究综述一、国外文献有关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文献综述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规模的迅速发展,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活动越来越受到国际学术界关注,有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重要性研究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约翰·邓宁教授(2006)就中国对外投资的现状、重要性以及对中国政府的启示等问题做了探讨。
邓宁认为,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组织的重要参与者,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进入了一个加速发展的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更加完善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正在逐渐地涌现为对外投资活动的新主体。
比利时安特卫普国际管理与发展中心(CIMDA)主任丹尼尔·封·登·布尔克教授(2006),以东道国为欧洲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为研究对象,基于20世纪80年代到2005年的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流量、占全球总数的百分比、与其他国家的比较等数据,研究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及重要性。
认为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有了飞速的发展,但是与世界总数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处于较低的水平。
2、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动机的研究Poncet(2007)认为经济全球下市场竞争的压力、生产的高成本、研发能力的低下等都是促使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Deng(2004)认为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动因是获得重要性资产和生产的多元化。
Morcketal.(2008)认为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中以国有企业占了很大比重,因为国有企业能更加容易的获得资金上的支持,这种优势是促使更多国有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动因。
Cai(1999)总结了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为了寻求市场、资源、管理经验以及技术四方面的动因。
中国企业进行国际直接投资的案例分析随着世界经济趋向全球化、自由化、知识化发展,在进行了一系列的“引进来”措施,并收到了巨大的成效后,政府政策又逐渐向“走出去”的方向发展。
近年来,随着金融危机的迅速蔓延,发达国家的经济受到严重破坏,这让中国企业有了更多进入国际市场的机遇,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也常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
本文将以吉利收购沃尔沃的成功案例来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原因以及对自身影响。
吉利收购沃尔沃的背景: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始建于1986年,是国内汽车行业十强中唯一一家民营轿车生产经营企业。
连续四年进入全国企业500强,被评为“中国汽车工业50年发展速度最快、成长最好”的企业。
沃尔沃汽车公司创立于1927年,是北欧最大的汽车企业,世界20大汽车公司之一。
受金融风暴波及,福特公司债务缠身。
严酷的国际背景带来的经济高压使福特急于放低身价出售沃尔沃。
国际金融风暴只是一定程度上减缓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对我国的经济并没有多大的影响。
而吉利汽车公司汽车销量保持迅速增长,吉利战略转型不断深入,吉利的发展形势令人鼓舞,其增长远远高于行业标准。
我国加大金融对外高新技术投资的支持充分发挥其政策导向功能,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产业化项目的各个方面给予重点扶持;运用财政贴息方式,引导各类商业金融机构支持高新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与产业化,使我国高新技术迅速发展,为吉利集团收购沃尔沃提供了技术条件。
2010年8月2日,中国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在伦敦宣布,已经完成对美国福特汽车公司旗下沃尔沃轿车公司的全部股权收购。
按照规划,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要力争在2011年前实现沃尔沃轿车公司扭亏为盈的目标。
吉利并购沃尔沃被称为“蛇吞象”行为,并购背后的艰难是巨大的,吉利的每一步都存在变数,但吉利的成功却成为了既定的事实。
福特出售沃尔沃的原因:沃尔沃轿车在被福特收购后销售额数年来一直下滑。
国际上,主要汽车市场近年来都呈萎缩态势,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中福特确实没必要增加风险继续持有沃尔沃。
中国企业投资俄罗斯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策略分析【摘要】俄罗斯作为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同时拥有种类最为丰富且齐全的资源。
面对日益增长的国内市场需求,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以及逐步稳定的政治环境,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大批投资者赴俄进行投资发展。
中国与俄罗斯在地理上山水相连,经济上也互补。
这就为中国企业占尽投资先机。
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对外国进行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
俄罗斯在此举措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企业应抓住在俄罗斯投资经营的机遇和有利条件,分析以往在俄投资失败的原因,让企业能够真正做到“走出去”,并且在俄能继续发展开创新局面。
【关键词】俄罗斯;中国企业;投资经营一、前言伴随着全球一体化不断发展,资本的全球化流动必定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起步于改革开放初期.与世界资本市场相比,中国对外投资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尽管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增长,但总体规模偏小。
江泽民同志于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积极扩大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中国大规模对外投资的序幕由此拉开。
二、俄罗斯投资环境分析1.宏观社会环境。
普京执政后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促进了俄罗斯社会的稳定,国家权力日益巩固。
经济的快速增长是居民收入增加,带动消费市场的扩大。
金融体系的日益完善也为外商对俄罗斯投资提供良好保障。
2.基础设施。
俄罗斯拥有较为发达的陆路、水路、航空运输及管道运输,城市交通也十分发达。
随着科技的发展,俄罗斯的通讯服务也快速增长,实现全境可使用移动电话。
对外国投资者而言,在俄所需生活能源同样是供应充足而完备。
作为世界科技大国,俄罗斯的科技实力雄厚,科技整体水平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俄罗斯拥有巨大的研发实力,为俄罗斯科技发展的重要环节。
3.劳动力与劳动力市场。
由于俄罗斯常住人口数量的减少且持续下降,短缺的劳动力在未来有加剧的趋势。
据估计,到2016年,俄罗斯的劳动人口仅为8040万人,占人口总数的59.9%。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战略及对我国发展对外投资的启示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国际投资已成为了国与国之间经济活动和联系的主要内容,也对国际间的政治和经济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随着生产进一步国际化及其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际投资的形式也越来越多,对外直接投资的深度和广度不断增加,而且长期以来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占据了主导地位。
发展中国家如何排队挤入对外投资行列,并实现全面发展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长期以来,对外直接投资一直被认为是发达国家的资金和技术流向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重要渠道。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一方面体现了邓宁在投资发展路径理论中提出的一国投资流量与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密切相关的论断;另一方面,兴起时间和发展程度却又超出了该理论所划分的第一、二阶段中投资的预计水平。
发达国家的投资对象多为资源类型相近的临近地域发展中国家。
这一特点是由对外投资的内在动机、外在驱动因素以及企业特有优势相互作用的结果。
具体而言,是由于发展中国家和地理位置相互临近的国家或同属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消费者市场、技术水平以及资源禀赋类型等方面存在的相似性或对东道国当地经济、文化较高的熟识程度使得市场寻求型的投资模式可以更好地进行。
因此,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多表现为“南南”投资,特别的,还是对于那些拥有丰富自然资源的发展中国家。
发达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属于非资本过剩型的对外直接投资,主要表现为基于生产制造环节的企业特有优势,多以资源禀赋类型相近的临近地域发展中国家为投资对象的,以市场寻求型为主的资产利用型投资。
但是,这种基于企业相对优势的投资模式会导致资源禀赋利用的局限,进而制约生产要素重组与配置的效果。
此外,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持续创新能力成为全球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其局限性以及制约程度将进一步突显和加剧,不利于发展中国家企业的长远发展。
因此,寻求一种适应当今经济环境变化,突破资源禀赋利用的局限,使重组后的生产要素达到优化配置效果的新型投资模式是非常必要的。
我国矿业企业海外投资发展建议近年来,中国“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矿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十分迅猛,但面临风险也在不断增加。
由于国际经济形势纷繁复杂,多国财政状况恶化,中国企业在参与海外资源类项目时必然会面临更多的政策性风险。
另外,中国企业对资源类项目的青睐,令资源类并购价格逐步上涨,再加上中国矿业企业对国际投资环境了解不够及适应不良,多数投资效益并不理想。
因此,了解和熟悉国外投资环境,针对自身问题找出原因,有利于中国对外投资企业确定合适的投资目的地和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
( 一) 认清投资环境国别差异,正确处理与东道国的关系矿业企业所面临的投资环境国别差异十分巨大,考虑到中国矿业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对外投资应首选中亚和东南亚地区,其次是澳洲和加拿大,再次是南美洲和非洲。
当然,也要视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处理与东道国的利益关系,这就要求矿业企业慎重进行国别选择,并派出矿业调查机构对拟投资的区域进行实地调查,建立东道国人才储备等,以确保决策的主动性和前瞻性。
( 二) 加强对东道国政策及矿业特点的认识和把握在矿产业的发展中,资源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高风险性和复杂性、安全环保相对脆弱性都会引发东道国的特别关注。
目前,各国政府矿产政策普遍收紧,国外矿业公司经营活动受到影响,矿产品定价权和话语权的争夺加剧。
即使有些国家不得已放开政策,也会出台很多限制措施以及调整措施。
因此,发达国家矿业政策多考虑完全市场条件下的合规性,强调对国内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对全球资源的控制和开发,对矿产资源的战略储备和资源的循环使用等。
不发达国家的矿业开发潜力较大,但也越来越重视国家资源战略,矿业发展趋势则容易采取国有化、提升本国股份比例等手段,开发后容易遭遇政策变化风险。
( 三) 提升中国能源及矿业企业的行业集中度《2012-2016年中国钼矿市场深度评估与市场前景研究报告》显示:由于矿业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流动性,垄断竞争型和寡头垄断型是跨国矿业产业的主要市场结构模式。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引言概述:外商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简称FDI)是指跨国公司或者个人在一个国家的企业中进行的投资活动。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吸引了大量的FDI。
本文将浅析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FDI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1 FDI总体规模的增长中国吸引FDI的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数据,2022年中国实际使用外资达到1415.2亿美元,同比增长5.8%。
这表明中国在全球FDI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1.2 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FDI在中国的行业分布呈现多元化趋势。
创造业、金融业和信息技术等高附加值行业是吸引FDI的主要领域。
同时,中国的服务业也逐渐成为FDI的热点领域,特别是金融服务、医疗保健和旅游业。
1.3 FDI对中国经济的贡献FDI对中国经济的贡献不容忽视。
首先,FDI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FDI带来了就业机会,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
此外,FDI还促进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提升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
二、FDI在中国的发展趋势2.1 优化投资环境中国政府将继续优化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简化审批程序,并提供更多的投资便利。
这将进一步吸引FDI,并促进FDI的可持续发展。
2.2 促进创新驱动发展中国正在加大创新驱动发展的力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这将吸引更多的高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来中国投资,推动FDI向高技术领域转移。
2.3 深化对外开放中国将继续深化对外开放,扩大市场准入,放宽外资限制。
这将吸引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FDI的进一步增长。
三、FDI在中国发展中面临的挑战3.1 不确定的全球经济形势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这可能影响到FDI的规模和流向。
中国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应对挑战。
3.2 地区发展不平衡中国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也对FDI的流向产生影响。
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中国对外贸易⾯临的形势、问题及对策国际⾦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发⽣深刻变化,发达国家经济增速明显减缓,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实⼒有所上升,全球经济步⼊调整发展新阶段。
改⾰开放以来,中国坚持市场化改⾰和积极的对外开放战略,国民经济⼀直保持⾼速增长,取得了举世瞩⽬的成就。
⾯对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努⼒提升外向型经济的质量和⽔平⾄关重要。
总体判断,中国仍处于⼤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应按照中央总体战略部署,坚定不移地推进改⾰开放,全⾯落实国家“⼗⼆五规划纲要”,努⼒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
⼀、对当前世界经济贸易形势的判断分析本轮⾦融危机是西⽅国家长期积累的各种⽭盾的⼀次总爆发,属于系统性危机,具有明显长周期特征。
2010年以来,世界经济虽已呈现缓慢复苏态势,但主要靠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刺激,内⽣的经济增长动能不⾜,尤其是发达国家失业率居⾼不下,结构失衡、债务危机、财政⾚字等问题频出。
主要发达国家⾮但没有认真反思其政策失误,反⽽将全球经济失衡的原因归结于新兴经济体的快速发展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负⾯影响。
其结果导致了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合作动⼒不⾜,从⽽使得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很不牢固,复苏进程仍⾯临多重⽭盾,致使中国⾯临的国际经贸环境更趋复杂。
(⼀)世界经济格局发⽣重⼤变化⾦融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受到重创,发展中国家虽然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新兴经济体基本保持了增长的态势,在国际经济中的地位有所增强。
2010年,美国国内⽣产总值(GDP)占全球经济的份额⽐2009年下降了2.5个百分点,欧盟下降了2.4个百分点,⽽“⾦砖五国”则上升了2.3个百分点,占全球经济的份额达到18.3%,新兴经济体成为⽀撑世界经济增长的新动⼒,按购买⼒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量对⽐趋势发⽣重⼤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推动世界经济格局逐渐向多元化发展。
国际投资的产生、发展及发展趋势(Ⅰ)国际投资的产生、发展形成过程:国际商品资本---国际货币资本---国际生产资本一、初始阶段(1914年以前)(1870--1914)标志:1870年出现第二次科技革命1、从投资规模来看,整个19世纪的国际投资规模不大,投资形式以私人投资为主。
2、从投资格局来看,英、法、德、美、荷是就主要的对外投资国3、从投资流向来看,国际投资主要流向欧洲大陆和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4、从投资行业来看,重心在发达国家的殖民地的初级产品产业和运输业。
5、从投资形式来看,这一时期国际直接投资只占10%左右,国际间接投资是当时的主要投资形式。
6、借贷资本和证券投资形式占主导地位,约占国际投资总额的90%左右。
7、东东道国主要是当时比较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和殖民地国家。
8、投资产业主要是资源开发和基础设施。
二、低迷徘徊阶段(1914年~1945年)1、国际投资的总额下降(国际投资总额有所增长,但幅度不大)2、国际投资的格局发生重大变化(主要投资国地位发生变化)3、国际投资方式仍然以国际间接投资为主(官方投资规模扩大)三、恢复增长阶段(战后至20世纪60年代末)(1945--1979)1、国际投资的规模迅速扩大,国际投资所占比重逐渐提高。
2、国际投资的格局再次发生变化。
美国对外投资霸主地位进一步确立,一些发展中国家逐步走上对外投资舞台。
截止196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累计额分别为662亿美元、220亿美元、115亿美元、31亿美元、5亿美元;到1970年底,美国、英国、法国、原联邦德国和日本的对外投资累计额分别为1486亿美元、490亿美元、200亿美元、190亿美元、36亿美元。
到1969年,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跨国公司达到1100个。
印度、韩国、中国香港、新加坡、巴西、墨西哥、阿根廷、中国台湾省以及中东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始了对外投资。
3、国际投资的方式转变为国际直接投资为主。
浅析FDI在中国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作者:刘雨佳来源:《财税月刊》2018年第06期摘要近些年来,随着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力不断增强,大量的外资涌入中国。
截至2016年,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金额已达到97.50亿美元,远远超过了世界上大部分国家。
外商直接投资无疑给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同时也影响着中国的经济发展框架。
我们应根据中国实际国情,合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让其发挥最大的效益。
关键词 FDI;产业结构;服务业;投资环境;跨国并购FDI(ForeignDirectInvestment),即对外直接投资。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其的定义,FDI指一国的投资者将资本用于他国的生产或经营,并掌握一定经营控制权的投资行为。
也可以说是一国或地区的居民实体在本国或本地区以外的另一国的企业中建立长期关系,享有持久利益并对之进行控股的投资。
这种投资即涉及两个实体之间最初的交易,也涉及二者之间以及不管是联合的还是非联合的国外分支机构之间的所有后续交易。
FDI是现代的资本国际化的主要形式之一。
本文就外商直接投资在中国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简要分析。
一、外商直接投资在国内发展现状1.从表一中,可以看出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总体呈上涨趋势,并且上涨金额也是递增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中国经济的发展有了强有力的保证。
中国经济快速融入世界主流经济体系,从而又会吸引更多的外资流入,呈现出正反馈趋势。
2.从外资来源来看,在2015,来自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在总金额中占主导地位,而来自非洲的直接投资金额占比最小。
然而在2016年,来自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比例下降约5.12%但仍占最大比率,同时来自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也出现大幅下降,而来自其他地区的金额分别呈不同比率上升。
3.从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来看,2015年,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主要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但在2016年,第三产业得到的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增长约158.12%,而第二产业金额却稍有下降。
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企业跨国经营是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它已经成为我国对外开放发展战略的亚要内容。
因此,研究我国企业跨国经营和提出战略对策无疑有着童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改一革开放向纵深发展,我国参与国际商业竞争的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企业的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迅速发展。
但是,从中国这样大的国家的角度看,我国跨国经营的企业其数量和规模都比较小,政策上我国也没有形成成熟的导向机制。
而国际市场上,跨国公司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口益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中国企业如果不加快跨国经营的步伐,将会在国际市场中处子干分不利的境地。
当前,西方国家普遍支持与鼓励跨国公司对外扩张,原因是国际贸易战的加剧与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它使争夺世界市场的手段由商品输出转为技术和资本输出,由进出口贸易转为向国外直接投资,以绕过关税与非关税壁垒对国际贸易的阻碍。
在跨国公司扩张的同时,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趋势也更加显著,它使国际市场的争夺更趋激烈。
面临严峻的挑战,中国企业搞国际化经营,走向国际市场势在必行。
本文拟就跨国经营问题作一概略的分析。
一、九十年代中国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可能带来的机会是:第一,有利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条件,为我国企业“走向世界”提供了机遇。
从国际范围看,世界格局从两霸对峙转入多极化的转折时期,世界经济重新分化组合,给我国以较大回旋余地。
世界许多国家重新调整自己的市场战略。
据日本经济新闻社不久前对亚洲和美欧20。
多家大企业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及东南亚国家联盟,今后十年经济将高速增长,年均实际增长率约为6%,是美国的2.5倍。
因此,日本企业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明确日本企业在亚洲最重要的投资国家是印度尼西亚和中国。
欧美企业经济政策调整后,也把中国大陆、台湾、新加坡、韩国等作为重点投资对象。
亚太地区相对政治稳定,经济很有活力。
不管人们把下一世纪称作“太平洋”世纪,还是“东亚世纪”.世界经济增长的中心逐渐东移是一个明显的趋势。
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论中国利用外资的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利用外资是指“使用国外资本,包括现汇、实物、劳务、技术等来发展本国经济,提高本国国力”的政治经济手段。
发展开放型经济、积极利用外资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我国利用外资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也产生很多的弊端,出现了一定的问题。
本文从中国利用外资的概况、利弊、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一、我国利用外资的概况(一)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方式我国利用外资,一般分为直接投资方式和其他投资方式。
采用最多的直接投资方式,所谓直接投资方式(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和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按照中国有关的政策、法律在中国境内同中国的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共同举办企业等从海外吸收任何形式的资本。
包括外币现金、机器设备等有形资本和专利权、专有技术等无形资本”。
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外商独资经营企业、外商投资股份制公司和合作开发。
其他投资方式包括补偿贸易、加工装配等。
(二)我国利用外资的基本情况1978-1985年为起步阶段,我国政府设立了经济特区、沿海对外开放城市和开发区等,对外商投资实行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同时,借用外国政府、国际金融组织等贷款来发展基础设施建设;1986-1991年为稳定发展阶段;1992-1996年为大规模增长阶段,小平同志92年的南巡,吸引了大量的外资,这一期间直接投资迅速增长;1997-2000年为调整阶段,受亚洲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疲软的影响,利用外资进入以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为主的新阶段;2001至今为恢复性增长阶段,我国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稳定,政府逐步实现加入WTO 所作的承诺,恢复了外国投资者的信心,使得我国吸引和利用外资有了恢复性增长。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吸引、利用外资的数量总体也在不断增加。
中国近年来对外贸易顺差因及分析报告近几年来我国的对外贸易出现飞速的发展,贸易顺差大幅增加,2010年已达到1774.6亿美元。
高额的贸易顺差扩大了外汇储备规模,使外汇储备余额大幅增长,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中国经济的增长,高额贸易顺差也加剧了贸易摩擦,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同时还显示着中国经济运行中内需不足的隐患…给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机遇,当然也带来了很多的问题和挑战。
近年来我国贸易差额情况与特点最近几年我国贸易顺差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2005年我国外贸总量1.4万亿美元,2006年达17606.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8%。
全年贸易顺差达到创记录的1774.6亿美元,比上年增加754.6亿美元,增长74.0%。
2007年上半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达9809.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3.3%。
商务部预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超过2万亿美元。
贸易顺差会再创新高,纵观我国贸易顺差主要表现出以下一些显著特点:1.我国的贸易顺差主要来自于外商投资企业和私营企业。
据海关统计,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对外贸易中一直居重要地位,无论是进出口额还是贸易差额,外商投资企业都占绝对比重,2005年外商在华投资企业对外贸易顺差566.94亿美元,私营企业为582.5亿美元,集体企业为159.9亿美元。
国有企业贸易则逆差283.9亿美元。
2006年外商投资企业实现贸易顺差912.2亿美元,同比增长60.9%;集体、私营及其他企业实现顺差120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3%;国有企业是还是逆差,比上年同期增加55.1亿美元。
(表1)。
2.从贸易类型的角度看,加工贸易一直存在巨额顺差,一般贸易一改前些年顺差、逆差不定的局面,近两年持续顺差,且规模逐步扩大。
2005年我国加工贸易出口总额比上年增长27%,达4164亿美元。
顺差为14245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1%。
同期一般贸易顺差为353.7亿美元,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达到57.1%;2006年一般贸易实现顺差831.4亿美元,是上年的2.35倍,对整体贸易顺差增长的贡献上升到63.3%。
外资不断入侵我国市场的战略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经济发展的快慢直接影响了一个国家的政治、文化、思想的进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行业都有了显著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但随着对外开放政策的实行以及2002年我国加入了WTO,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无论在国内还是国际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所采取的一系列攻略,使中国企业在受到“威胁”的同时,也从中获得了经验和启示,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网络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成为中国企业成长过程中所不可缺少的财富。
尤其是金融危机的爆发,冲击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多国实体经济。
金融危机使各国的进出口贸易“疲软”,各国的对外投资企业不得不重新选择境外市场战略,与此同时,对于中国外向型企业来说,在必须重新考虑调整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也是一次获得新的机遇和新的国际经营经验的机会。
但是,随着外资不断入侵我国市场,给我国本土产业带来了极大的冲击,中国本土的企业凭借自己的实力已经很难再这个国际大市场上立足发展。
现在,不仅食品、服装等需要外资的支持,粮食、食用油等农产品也受到了外资的入侵。
现有报道称,民族日化品牌或将全军覆没。
这些意味着什么,意味这在不久的将来,在中国市场上,挂着民族品牌的产品都是外资企业控股的产品。
那么,我们中国的本土产业又将如何发展?为了我国本土行业的发展,为了我国市场的繁荣,下面就分析下外资入侵我国市场的战略1、投资战略独资化不断完善的外商对华投资政策和逐渐优化的投资环境,特别是巨大的市场潜力,使越来越多的外国企业纷至沓来。
随之,为了在中国市场占有更多份额,外商的投资方式也由以合资、合作为主转变为独立投资。
近两年来外资企业在华投资中合资合作企业趋于减少,独资企业不断增加。
2007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新批合同项目占总项目的78.0%,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76.6%。
2008年,我国外商独资企业新批合同项目占总项目比重高达81.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占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比例达78.3%,分别高于2007年3.4个百分点和1.7个百分点。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及原因 -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国际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了新阶段,中国企业对外投资显著增加。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走出去战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除政策扶持外,中国企业增加对外投资的原因还包括通过投资获得东道主国逆向溢出效应、开拓国外市场等。但同时,中国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企业负担较重等不利条件也是中国企业增加对外投资的原因。继续深化改革、简政放权,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争力,鼓励高生产率企业走出去,减少国内企业负担,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016年底,福建知名企业家和慈善家玻璃大王曹德旺赴美俄亥俄州投资6亿美元新建汽车玻璃厂,成为该地史上最大的一笔中国企业投资,引发国内舆论热议。除曹德旺外,2016年4月山东太阳纸业投资10亿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建厂;10月中国天源纺织宣布将投资2000万美元在美国阿肯色州设立服装制造厂;江南化纤有限公司2014年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投资设厂。这一系列活动反映出当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趋势增强,走出去的进程明显加快。中国企业近年来投资规模日益扩大,涉及领域逐步拓宽,外向型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直接投资额在发展中国家名列前茅。为了应对走出去的国际竞争新形势,国家和企业都掀起了政策改革的新浪潮。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发展与全球经济贸易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企业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根本,企业对于推进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尤为重要。综观全球各国企业发展的历史,大部分国家的 企业都经历了从引进外资到对外投资的过程。如今,中国企业已是发展中国家最大的海外投资者之一,在这种形势下,探讨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趋势及原因对于促进企业走出去,加快经济发展转变方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将结合国际上通行的对外投资促进措施及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分析中国企业对投资的趋势与变化原因,并针对当前中国对外投资政策存在的问题,提出增强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优化现行政策体系的有效建议。 文献综述 陈岩在其2011年的研究中指出,发展中国家的跨国企业可以通过对外投资活动,学习东道国先进技术,降低生产成本,获得积极的外溢效应。在实证分析中,某一省份的对外投资显著影响该省的生产率,证明了逆向溢出效应确实存在。但同时,企业的异质性对逆向溢出效应的强度有影响,对外投资企业与母国技术差距越大逆向溢出效应越小。为了增大逆向溢出效应,企业应选择与自身技术水平差距适宜的东道主国。 此外,在田巍、余淼杰的研究《企业生产率和企业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基于企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中,作者发现:生产率高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概率越大、投资量越大,但目的国的收入水平对企业投资的决定没有显著的影响。 何帆在《中国对外投资的特征与风险》中总结到,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主要涉及外汇管理体制、行政审批体制、融资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融资体制不断放宽,自20世纪90年代起又提出了走出去战略,针对各行业境外投资提供专项资金,以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帮助中国企业更好地开展对外投资活动。尽管中国的对外投资管理体制 有了较大的改革,整体呈现出逐渐放权、减少管制、缩减审批期限等趨势,但目前行政管理体制依然较为复杂,境外投资项目还需要得到有关主管部门的层层审批。总体而言,国家政策的扶持增长和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强同步发生,表明政策支持对于促进企业对外投资有一定的作用。 从以上文献可以看出,逆向溢出效应的驱动、企业内部生产率的提高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都是促进企业对外投资的因素。下文将基于已有文献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分析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强的具体原因。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增加原因分析 逆向溢出效应驱动。逆向溢出效应解释了不同经济实体间合作的必要性,这也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契机。逆向溢出效应为我们的企业指明了便捷的发展手段加快与发达国家间的技术合作,利用逆向溢出效应实现传统企业的转型升级,提高生产率和企业竞争力。 科技是提高企业竞争力最强劲的手段,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水平无法在短期内得到质的提升,与发达国家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对外投资和跨国并购可以让中国企业获得逆向溢出效应的正面影响,是中国企业获得先进技术、提高生产力的便捷途径。在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中国企业急切的寻求转型升级。为了快速提高其竞争力,对外投资跨国并购以吸取先进的技术是必然趋势。 企业生产率提高。文献综述中提到,企业生产率的提高是加快对外贸易的直接原因。 随着生产率的提高,拥有先进技术的企业逐步超越社会同行的平均水平。生产率提高可以为企业创造了更多的经济效益,符 合企业最初投资生产的根本目的。与此同时,国内的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高生产率产生的过量产品无法被市场完全消耗。为了避免降低价格减少利润,对外投资以扩大市场成为了化解过剩产能最有效的方法。 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同时获得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顺应了生产率提高的需要,同时也为企业发展开拓更广泛的生存空间和竞争平台。因此,随着中国经济的进步和企业生产率的提高,增加对外投资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近年来,政府对外投资优惠政策对中国企业走出去起到了正向作用。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需求和中国经济崛起的趋势,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许多对外投资的优惠政策,指出要坚持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促进改革参与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机制,同时要顺应全球化趋势,加强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协调和沟通,更加积极地参与多双边国际经济合作,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国际宏观经济治理结构改革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一系列简政放权、缩短审批流程、放松外汇管制的利好政策相继出台,不仅为外国企业在华投资,也为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创造了更多有利条件。这些政策发挥政府宏观调控的经济职能,满足了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走出去战略加快改革开放中对外发展方式的转变,并能在此过程中拓宽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空间,拓宽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中国外向型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因此,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与中国政府的努力,与中国改革开放中的政策密不可分。 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增加也可能受到了国内生产要素价格上升的影响。 对于企业而言,选择对外投资不仅因为东道主国在技术、市场等方面具有吸引力,也受到国内成本上升的影响。在接受采访时曹德旺表示:在与美国各生产要素的比较下,中国仅人工成本低于美国,在美国建厂利润高于中国。玻璃大王外逃事件表明,国内日益增加的生产要素成本也可能导致中国企业增加对外投资。 企业赋税沉重、劳动力价格上升、行政手续繁复、土地及其他固定资本价格上升,都增加了企业在国内的生产要素成本。在美国等发达国家吸引制造业回流、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生产成本持续走低的情况下,中国在留住企业的问题上面临更大的压力。当国外综合生产成本低于国内时,良性的对外投资可能会转变为恶性的资本外流,导致国内就业岗位减少,产品价格上升,不利于国家经济的良性发展。 思考与总结 中国对外走出去趋势加强,带动中国经济的持续繁荣,在全球化的趋势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只有通过走出去才能保证可持续发展,形成全球性品牌,形成与国际化接轨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球价格竞争体系、产品售后服务,完善的备件提供体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能把握全球发展脉搏的国际化人才队伍等等。 在取得一系列成就的同时,在这种繁荣之下,企业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隐患。与良性的主动对外扩张投资相对应,部分企业开始因为国内的投资环境恶化被动外逃,这种现状必需引起高度的警觉。 在当前的形势下,政府不仅应该在鼓励高生产率企业走出去上持续发力,也应在优化国内投资环境,让企业愿意留下来上下 功夫。为了持续推进走出去战略,协助企业开拓市场、获得逆向溢出效应,政府应该持续精简企业对外投资审批流程,完善外汇体系,树立和维护国家信用,以应对来自全球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威胁,为我国企业在国外的发展保驾护航。与此同时,在国内应持续深化改革,适度减轻赋税,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给企业留下来创造空间。
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遭遇文化冲突 - 世界银行集团一项调查表明,150家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中国企业面临的最主要挑战是文化冲突。中国企业尚未充分利用各种机制规避商业和政治风险,对当地市场的反应迟缓。 据世行集团介绍,中资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过程中还面临着诸多的困难和挑战,如商业策略、融资渠道、品牌发展、信息管理和人力资源等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处理中国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去年世界银行集团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对150家中国企业 开展对外直接投资调研。受访企业来自大连、北京、上海、杭州等8个城市。结果表明,受访企业共在76个国家进行过投资。大部分的投资项目集中在亚洲。同时,中国企业正在增加在西欧、北美和非洲的投资。 调查显示,驱动中国企业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与其他国家的公司开展对外直接投资的因素大致相同,主要是出于寻求市场、资源和战略性的资产,如技术、品牌和分销渠道,但这些因素的相关比重会随着时间的发展而变化。 调查认为,在对外直接投资领域,大部分中国企业还是新手。世界银行集团认为,除性价比和质量外,中国企业在中国市场拥有的所有其他比较优势均未能在国际市场上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