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显祖人物简介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国学大师汤显祖简介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物生平(一)汤显祖诞生在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 年)八月十四日卯时,江西省抚州临川县的一处人家。
汤家不是世家大族,家境却也算富有,从高祖到汤显祖的父亲,四代都是秀才,在当地很有些名气。
在汤显祖出生时,他的祖父懋昭已近七十岁,这位老人在早年多次参加秋试没有中举,做了四次幕客,最后终究是郁郁不得志而归。
四十余岁,汤懋昭到离家15 里外的酉塘庄去隐居了几年,在山林中寻求道术的美好。
除了祖父,汤显祖的祖母、父亲都对仙道绝不陌生,儒家与道家思想在这个家庭共存,使得汤显祖在幼时就已多少了解到超现实的灵魂之事,他的第一本诗集《红泉逸草》,收集十二岁到二十五岁的作品七十五首,其中有十一首流露出仙道思想。
汤显祖生活的时代,在眩目的虚荣和繁华的后面,危机四伏,到处是冒烟的火种。
没有一年没有农民叛乱。
农民起义的燎原大火把延续280 年的旧王朝烧成一片废墟,也不过就在汤显祖身后不到三十年。
他十一岁时,被征募上前线抗御倭寇的两广民兵在福建闽清县夺取仓库起事,进军江西。
抚州邻县失陷,居民逃散,知府闭城而守。
汤显祖全家奔逃在外,到第二年秋天事平才回家。
这是他第一次真正经历乱离之事,那之后,他写了一首五言古诗《乱后》,这是他留下的最早一首诗。
文学思想(二)汤显祖在其诗文创作中反复强调过“情”这一范畴,“言情”是晚明士人的一大人生追求,各个领域中无不显示出“言情”的踪迹,而汤显祖无疑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代表。
汤显祖与阳明心学具有密切的关系,他自幼接受王学熏陶,其师罗汝芳强调赤子之心的体仁学说可以说是汤显祖言情说的思想渊源。
汤显祖认为,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
提出“情生诗歌”,把“情”作为美的根源、美的本质,把艺术当作情感的表现形式。
他眼中的“情”,是一种宇宙的精神,生生不息,鼓动万物,使人无端而悲,无端而喜,是一种自然的生机,力量巨大,超越生死。
明代汤显祖的个人简介汤显祖,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
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
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
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明代汤显祖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曲作家。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
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26岁时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三部诗集名《问棘邮草》。
28岁时作第一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写为《紫钗记》。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1591年(明朝万历十九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平(此处方框系上日下升之字shēng),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此外,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明代戏曲家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解读汤显祖(1550-1616),字一野,号临川,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戏曲家。
他创作了众多优秀的剧本,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牡丹亭》和《紫钗记》,而《临川四梦》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被誉为明代四大梦剧之一。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生平背景、《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以及该剧的艺术特色等方面对这部戏曲进行解读。
生平背景汤显祖生于明嘉靖二十九年,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自幼酷爱文学艺术。
他早年师从著名戏剧家汤显祖,并受到程朱理学的熏陶。
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在当时就颇有声誉,他不仅精通诗词、文赋,还擅长戏曲创作,对明代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临川四梦》的创作背景和主题《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代表作品,写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这部戏曲描写了四个梦境中的故事,通过对人性、情感、人生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刻的探讨,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理想等议题的思考。
该剧的主要人物有梦中人、唐玉龙、唐萍、青娥、佳梦子等,故事情节曲折离奇,充满着悬疑和神秘色彩。
通过这四个梦境,汤显祖探讨了人生的虚幻与真实、梦境与现实的关系、爱情的多姿多彩等主题,表达了对人生境况的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临川四梦》的艺术特色这部戏曲在形式和内容上都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
首先,在形式上,该剧融合了汤显祖的戏曲、诗词和散曲的创作风格,具有浓厚的文学气息。
其次,在内容上,通过对梦境的描写,作者运用了象征、隐喻等手法,使得整个剧情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此外,该剧还融合了传统文化元素,如儒家思想、道教信仰等,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尊重。
同时,这部戏曲还展现了汤显祖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对人性、命运的深刻洞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文化遗产。
总的来说,《临川四梦》是汤显祖晚年的一部杰作,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使其成为明代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通过对这部戏曲的解读,我们不仅可以了解汤显祖的文学才华和思想境界,还能够领略到明代戏曲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汤显祖是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他的戏剧创作对于明代戏曲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显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丰富的戏剧内容,成为了明代戏曲艺术的标志性人物。
本文将从汤显祖的生平背景、戏剧风格、作品特点等方面,全面探讨他在明代戏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汤显祖的生平背景汤显祖(1550年-1616年),字子昂,号浣花洞主,江苏常熟人,明代末年戏曲家、文学家、书法家,被誉为“戏曲才子”。
汤显祖自幼酷爱戏曲艺术,对京剧、昆曲等各种戏曲形式都有深入的研究。
在他的创作中,不仅充分融合了各种戏曲表演元素,而且还加入了更多的文学意味,使其作品既有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又具备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汤显祖的戏剧风格汤显祖以其独特的戏剧风格闻名于世。
他的作品独具一格,不拘一格,不拘泥于传统戏曲的形式和体制,而是充分吸收了当时各种戏曲形式的优点,并加以创新和发展。
他在戏剧创作中首次引入了诗词、散文等文学元素,使剧本的文学性得到了增强。
同时,他还注重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精心的布局,使得角色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情节更加扣人心弦。
他的戏剧作品既有精彩的对白和动人的唱词,同时又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使得作品具备了更深层次的意义。
三、汤显祖的作品特点汤显祖的作品以《牡丹亭》和《紫钗记》最为著名。
这两部作品不仅是他创作生涯的巅峰之作,也成为了明代戏曲文化中的经典之作,被誉为“南戏北曲”的代表作品。
其中,《牡丹亭》以纯真的爱情故事为主线,通过女主角杜丽娘的坚贞和执着的表演,展现了爱情的伟大和美丽;《紫钗记》则是以道德与人性的冲突为主题,通过女主角赵明诚和王宝钗的抉择和坚持,探讨了社会人性的复杂和内在的矛盾。
这两部作品不仅在戏剧形式上创新,而且在情节和角色塑造上也具有深刻的思想和艺术价值。
四、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汤显祖的戏剧创作成就,使他成为了明代戏曲文化的代表人物。
抚州历史文化名人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汉族江右民系。
江西临川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明万历十九年(1591)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万历二十六年(1598)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指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升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人称半山居士。
汉族江右民系。
封舒国公,后又改封荆国公,故世人又称王荆公。
北宋临川盐埠岭(今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邓家巷)人。
[1]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丞相、新党领袖。
欧阳修称赞王安石:“翰林风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
老去自怜心尚在,后来谁与子争先。
”传世文集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临川先生文集》等。
作品大都收集在《王临川集》,其诗文各体兼擅,词虽不多,但亦擅长,且有名作《桂枝香》等。
汤显祖的诗人情怀和传奇创作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汤显祖,即汤仲明,生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卒于清朝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是中国著名的戏剧家、剧作家和诗人。
他是明末清初戏曲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才子”之一。
汤显祖乃才子中的佼佼者,其诗才更是令人叹为观止。
他一生广泛涉猎古典文学,对唐诗宋词有深厚的造诣,使其在诗歌创作上具备了深厚的底蕴。
他的诗作以豪放奔放、婉约含蓄为主,抒发了他对生活、对美的热爱和感慨。
他的诗歌表达了对真情、对理想的追求,展示了他内心深处的诗人情怀。
汤显祖在《燕山夜话》中也表现出了他对诗歌的热爱和执着。
他说:“如有诗书绝美者,恶由颠沛厄难见耳”,表明了他对诗歌创作的执著追求。
他的诗歌多以自然景物为素材,描绘了壮阔的山河、奔腾的江河,展现出一种恢弘奔放的气势。
除了诗歌创作,汤显祖在剧作方面也有极高的成就。
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被誉为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被誉为“明末清初四大才子”的代表作之一。
《牡丹亭》讲述了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被誉为中国古典戏剧的巅峰之作。
汤显祖在创作中极具创新精神,他大胆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模式,引入了大量的白话和白描,使演员在表演时具备了更多的自由度。
他的作品在戏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开创了中国古典戏剧的新局面。
汤显祖的传奇创作和诗人情怀深深影响了后人,他的作品延续至今,仍然被人们传颂。
他的故事和作品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篇示例:汤显祖,明朝末年至清初著名戏剧家、诗人,被誉为“明朝最后的文学巨匠”、“明代第一剧作家”。
汤显祖出生于明朝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早年曾因家境贫困曾辍学回乡务农,后来开始从事戏曲创作。
在他的成名作品《牡丹亭》中,呈现了诗人家园的浪漫情怀和传奇色彩。
作品中的诗词描写细腻、意境深远,展现了他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对爱情的深刻理解。
汤显祖的诗人情怀体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
汤显祖的简介汤显祖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下面是搜集整理的汤显祖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显祖的戏曲成就汤显祖的主要创作成就在戏曲方面,代表作是《牡丹亭》(又名《还魂记》),它和《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
除《紫钗记》写作时代可确考外,其余“三梦”都不易确定写作时间,学术界有不同看法。
《牡丹亭》共55出,写杜丽娘和柳梦梅的爱情故事,其中不少情节取自话本《杜丽娘慕色还魂》(见《燕居笔记》)。
和话本相比,《牡丹亭》不仅在情节和描写上作了较大改动,而且主题思想有极大的提高。
剧情梗概是:贫寒书生柳梦梅梦见在一座花园的梅树下立着一位佳人,说同他有姻缘之分,从此经常思念她。
南安太守杜宝之女名丽娘,才貌端妍,从师陈最良读书。
她由《诗经;关雎》章而伤春寻春,从花园回来后在昏昏睡梦中见一书生持半枝垂柳前来求爱,两人在牡丹亭畔幽会。
杜丽娘从此愁闷消瘦,一病不起。
她在弥留之际要求母亲把她葬在花园的梅树下,嘱咐丫环春香将其自画像藏在太湖石底。
其父升任淮阳安抚使,委托陈最良葬女并修建“梅花庵观”。
3年后,柳梦梅赴京应试,借宿梅花观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丽娘画像,发现就是梦中见到的佳人。
杜丽娘魂游后园,和柳梦梅再度幽会。
柳梦梅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为夫妻。
汤显祖的生平简介及作品汤显祖的生平简介及作品汤显祖曾说:“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牡丹亭》即《还魂记》,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
它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作品通过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热情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和强烈要求个性解放的精神。
下面是的小编为你们整理的文章,希望你们能够喜欢汤显祖的生平正当以沈璟为代表的吴江派著书立说,片面强调音韵、格律的时候,汤显祖创造性地继承了唐人小说和元人杂剧的优良传统,写出了“临川四梦”传奇,对当时的戏曲作出杰出的贡献。
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若士,出身于江西临川一个“书香”人家。
他早年即有文名,由于不肯阿附权贵,直到三十四岁才中进士,在南京做一名太常博士的闲官。
这时明王朝建立已经两百多年,封建统治阶级愈来愈暴露它的腐朽性,官吏贪污,税监横行,给人民带来无数的灾难。
万历十六年(1588),南京在连年的灾荒之后发生大疫,“白骨蔽江下”,而一个到江南救灾的使臣却在饱受地方官吏的贿赂之后得到提升。
汤显祖少年时就希望为国家作一番事业,面对这种残路现实,终于投袂而起,在万历十九年上疏抨击朝廷大臣,因此贬官到雷州半岛的徐闻县做典史。
后来他调任浙江遂昌知县,为人民驱除虎害,压制强豪,还在除夕放囚犯回去和家人团聚。
可是这些措施却遭到地方封建势力的反对和上级官吏的挑剔。
万历二十六年(1598),他终于怀着满腔悲愤,弃官归临川,并在这一年完成他的代表著作《牡丹亭》。
此后家居十八年,主要是过着读书著作、教子养亲的生活。
这时长江中下游及东南沿海地区反税监的斗争和明王朝内部的派系斗争都更趋尖锐,一些比较正直的士大夫如邹元标、李三才、李贽等,先后受到打击或迫害。
他在诗文里依然表现对他们政治活动的关心。
汤显祖在政治上既一再受到挫折,就把他的全部希望寄托在戏曲创作上。
他在《答李乃始》的信里说:“自伤名第卑远,绝于史氏之观,徒蹇浅零碎,为民间小作,亦何关人世,而必欲其传。
汤显祖的元曲创作及特点概述汤显祖(1550-1616年),明代著名文学家,尤以其元曲创作著称。
元曲是中国戏曲文学的重要形式之一,汤显祖是元曲的杰出代表之一。
本文将介绍汤显祖的元曲创作及其特点。
汤显祖简介汤显祖,字子春,号素庵,别号聊山,明代浙江湖州人。
他将元曲的自然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塑造了一大批鲜明个性的艺术形象。
汤显祖的元曲不仅在当时风靡一时,而且对后世元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汤显祖元曲的主题与风格汤显祖的元曲主题广泛,涵盖了爱情、宫廷、历史、神话等各个方面。
他善于将小说、传说等故事元素融入到戏曲中,使之具有鲜明的情节和戏剧性。
同时,汤显祖的元曲也展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对人性的思考和揭示。
汤显祖的元曲风格独特,以情景交融、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而著称。
他善于运用象征、夸张、对白等手法,以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吸引观众。
同时,他对音乐、舞蹈等元素的运用也给他的作品增添了无限魅力。
汤显祖的元曲代表作品1.《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唐代文学名著《牡丹亭记》为基础,讲述了宁采臣与李香君之间的爱情故事。
汤显祖在剧中巧妙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使得整个剧目兼具唯美和浪漫的特点。
2.《汉宫秋》《汉宫秋》是另一部备受赞誉的汤显祖元曲作品。
该剧以汉代王后赖大的爱情悲剧为背景,展现了女主人公不畏强权,敢于追求真爱的形象。
剧中音乐和舞蹈的运用非常出色,为剧情增添了更多的魅力。
3.《宫中梨花》《宫中梨花》是汤显祖创作的一部宫廷题材的元曲。
该剧以唐代杨贵妃的生平为蓝本,揭示了贵族堕落、君臣矛盾等社会问题。
在剧中,汤显祖的语言与音乐相得益彰,给观众带来了沉浸式的戏剧体验。
汤显祖元曲的影响和价值汤显祖的元曲创作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而且对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创新地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提高了元曲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为后世元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汤显祖的元曲作品充满着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美感,对后世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汤显祖游园惊梦念汤君才子才情,“浮躁”归隐汤显祖(1550-1616),字义仍,号海若,又号海若士,晚年号茧翁,自署清远道人。
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
所居玉茗堂、清远楼。
江西临川人,生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卒于万历四十四年(1616),享年六十七岁。
著有传奇五种:《紫箫记》《紫钗记》《牡丹亭》《南柯梦》《邯郸梦》。
《紫箫记》是《紫钗记》的改本,故历来都除去“紫箫”不计,统称后四本为“临川四梦”或“玉茗堂四梦”。
汤显祖出身于一个中、小地主家庭。
他的高祖和祖父都是藏书家。
祖父汤懋昭在中年以后笃信道教,父亲汤尚贤却是个“为文高古,举行端方”的儒者。
他们对少年时代的汤显祖都有影响。
汤显祖十三岁开始学习古文,开蒙业师是徐良傅,以后又与同里的名流帅机、姜鸿绪等结社唱和,从此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十四岁进学,二十一岁中举,以一孝廉而文名播天下。
当时权相张居正“欲其子及第,罗海内名士以张之。
闻显祖及沈懋学名,命诸子延教”。
但是汤显祖拒绝这种结纳权势,博取功名的做法,以至他几次春试,都没有考取。
直到张居正死后的第二年,汤显祖第五次上京会试,才考中进士。
万历十五到十七年(1587~1589),发生全国性的大灾荒,执政申时行竟然对此熟视无睹,直到万历十九年才派私人杨文举到江南经理荒政。
杨文举到江南后却又无钱不贪,把地方严重灾情全都放在脑后。
万历十九年的闰三月,适值星变,这是封建时代言官弹劾执政者的良好机会,汤显祖遂借此上了一道历史上有名的《论辅臣科臣疏》。
这道本章既弹劾了申时行及其爪牙杨文举等人,同时对皇帝的昏聩也以惋惜的方式做了大胆的非议。
为此,汤显祖被贬为徐闻县典吏。
三年后,汤显祖又升为遂昌县知县。
他到任后,就拿这个地方当做了自己政治理想的试验地。
他在遂昌五年(1593-1598),很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万历二十四年,神宗皇帝朱翊钧借收矿税为名,派矿使税监到处搜刮民间金银。
汤显祖在遂昌的政务刚刚就绪,就遇到了这种扰民的事。
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是谁汤显祖是中国明代著名的戏曲作家,是我国历史上的戏剧大师,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著名戏曲家汤显祖,希望对你有帮助。
著名戏曲家汤显祖汤显祖(1550—1616),中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戏曲家、文学家,被誉为东方的“莎士比亚”、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汤显祖的生平简介汤显祖出生在书香世家,祖父汤懋昭被推为“词坛名将”,父亲汤尚贤创建“汤氏家塾”,伯父汤尚志从事戏曲,母亲熟读诗书。
汤显祖5岁进家塾,12岁写诗,21岁中举人。
他的仕途本可以一帆风顺,但明代科举制度腐败,考试变成了幕后交易。
汤显祖拒绝宰相的笼络,名落孙山。
34岁,汤显祖中了进士,步入满是荆棘的仕途。
万历十一年,王世贞赴南京后地位显赫,许多人投其门下。
汤显祖与王氏同在南都,又为王氏之弟下属,却因文学思想和旨趣与王氏不同而不相来往。
汤显祖为揭露复古派的面貌,细读王氏的诗文,指出其中剽窃汉唐史诗的字句,明确自己重创新反对复古的信念。
在南京任太常寺博士时,闲寂无聊,他常与本地的诗文家、戏曲家切磋唱和、研究学问。
万历十九年,汤显祖对当时的政治提出意见,被放逐。
后内迁至遂昌。
在遂昌,他减少科条、建立射堂、修建书院,使贫瘠之地逐渐兴旺起来。
后因为擅放囚犯被政敌中伤,汤显祖不堪忍受税使扰民,主动递了辞呈。
汤显祖一生蔑视权贵,晚年淡泊贫困,醉心佛学。
其所处时代,文学思想斗争激烈。
汤显祖知识点总结一、汤显祖的生平汤显祖,字象之,号南邨,明朝末年思茅(今云南思茅)人。
生于万历六年(1578年),卒于天启八年(1638年)。
他出身贫寒,早年在乡间耕读,自幼酷爱文学,对戏曲尤为热爱。
汤显祖早年参加科举考试多次落榜,后来以进士身份考取。
他曾担任过官职,但由于官场生涩,没有得到重用。
后来他辞官回乡,专心从事文学创作。
二、汤显祖的文学成就1. 代表作《牡丹亭》《牡丹亭》是汤显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该剧以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为载体,展现了人与命运的抗争,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爱情、生死的深刻思考。
该剧在中国文学史上影响深远,被誉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巅峰之作"。
2. 创作风格汤显祖的戏剧作品,以其浪漫主义的思想和艺术手法,塑造了独特的创作风格。
他深刻挖掘了人性的复杂和深刻,对历史和社会现实进行了精湛的刻画,作品中常常融合了理想主义的思想,呈现出富有现实感和深刻内涵的人生境界。
3. 影响汤显祖的创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作品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对后世文学的启发和影响,是无法忽视的。
三、汤显祖的思想成就1. 理想主义思想汤显祖的作品中,常常融入理想主义的思想,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他对爱情、人生、命运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探索,体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对人性美好的追求。
2. 对人生的思考在他的作品中,对人生的思考是一直贯穿的主题。
他通过笔下的人物和情节,展现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生命的珍视,也反映了对现实的探索和对人性的关怀。
3. 对历史和社会的关注汤显祖的作品中,对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关注也是一贯的主题。
他通过历史故事和人物的塑造,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也从中探讨了人的命运和道德价值观。
四、汤显祖对后世文学的影响1. 对后世文学的启发汤显祖的作品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中国古典戏曲和小说文学的发展上。
汤显祖简介_汤显祖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篇一:汤显祖和《牡丹亭》汤显祖和《牡丹亭》一、汤显祖其人简介(1550—1616)临川四梦是指《紫钗记》、《牡丹亭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四部戏曲,这四部戏曲均有梦之情节,又称“玉茗堂四种曲”。
汤显祖,江西抚州临川人。
《紫钗记》取材唐传奇《霍小玉传》,《南柯记》取材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邯郸记》取材唐沈既济《枕中记》。
汤显祖著作集有《汤显祖诗文集》和《汤显祖戏曲集》。
研究资料:毛效同《汤显祖研究资料汇编》、徐朔方《晚明曲家年谱》。
二、汤显祖的思想(一)、社会理想:儒家王术理想,主张治平之世,礼义之国,举贤任能,薄赋轻徭,丰衣足食。
(二)、人性观:人生而有情,世总为情、善情、恶情,“情有者理必无,理有者情必无”,建立有情之天下。
(三)、戏曲救世,至情悟人1、超越生死理法之情“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牡丹亭》的倡扬2、发展轨迹:以情救世—情缘总归虚幻—等为梦境,何处升天(“词家四种,里巷儿童之技。
人知其乐,不知其悲!”);“后二梦”的迷惘悲哀。
三、故事源起《牡丹亭》的故事题材并非汤显祖的独创,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汤显祖说:“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
至于杜守收拷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拷谈生也。
”按:李仲文故事见《太平广记》,引《法苑珠林》冯孝将事,见《太平广记》,引《幽明录》谈生事见《太平广记》,引《列异传》直接取材则是明代拟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四、《牡丹亭》的思想内蕴(文化意义)(一)、展现了杜丽娘青春的觉醒,人性的觉醒,表现了一种精神的叛逆,对封建礼教束缚的反抗。
(《游园惊梦》)(二)、第一次正面肯定了欲是情的基础。
《牡丹亭》中所说的情,是指人的真情实感,人的要求欲望,既包括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也包括其他的要求欲望,自然也包括生命本能的冲动,即性爱。
第一次向世人昭示了欲是情的基础,是每一个生理健全的人应该得到合理满足的生命冲动,它是美好而动人的。
汤显祖人物简介
汤显祖是明代杰出的戏曲家、文学家。
汤氏祖籍临川县云山乡,后迁居汤家山(今抚州市)。
出身书香门第,早有才名,12岁的诗作即已显出才华。
14岁补县诸生,21岁中举。
这时,他不仅于古文诗词颇精,而且能通天文地理、医药卜筮诸书。
26岁时刊印第一部诗集《红泉逸草》,次年又刊印诗集《雍藻》(未传),第三部诗集名《问棘邮草》。
28岁时作第一部传奇《紫箫记》,得到友人的合作,但未完稿,10年后改写为《紫钗记》。
34岁中进士,在南京先后任太常寺博士、詹事府主簿和礼部祠祭司主事。
1591年(明朝万历十九年)他目睹当时官僚腐败愤而上《论辅臣科臣疏》,弹劾大学士申时行并抨击朝政,触怒了皇帝而被贬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县知县,一任五年,政绩斐然,却因压制豪强,触怒权贵而招致上司的非议和地方势力的反对,终于1598年(万历二十六年)愤而弃官归里。
家居期间,心情颇矛盾,一方面希望有“起报知遇”之日,一方面却又只望“朝廷有威风之臣,郡邑无饿虎之吏,吟咏□平,每年添一卷诗足矣”。
后逐渐打消仕进之念,潜心于戏剧及诗词创作。
在汤显祖多方面的成就中,以戏曲创作为最,其戏剧作品《还魂记》(一名《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和《邯郸记》合称“临川四梦”,又称“玉茗堂四梦”,其中《牡丹亭》是他的代表作。
这些剧作不但为中国历代人民所喜爱,而且已传播到英、日、德、俄等很多国家,被视为世界戏剧艺术的珍品。
此外,汤氏的专著《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也是中国戏曲史上论述戏剧表演的一篇重要文献,对导演学起了拓荒开路的作用。
汤显祖同时还是一位杰出的诗人。
其诗作有《玉茗堂全集》四卷、《红泉逸草》1卷,《问棘邮草》2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有关部门对汤显祖的作品进行了全面认真的搜集整理,出版了《汤显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