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海域环境》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4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海域环境一、海域环境我国近海的五大海区1、渤海:古名沧海,是中国的内海。
2、黄海:3、东海: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槽的边缘海4、南海5、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二、海底地貌(一)海底地貌的类型1、大陆架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
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
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公里。
2、大陆坡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
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
3、海槽与陆缘海盆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
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呈北东一南西向,与岛屿平行。
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
(二)海底地貌分布规律1、由近海向外海倾斜,坡度由小到大,海水由浅到深,地貌由简单到复杂。
2、各海区地貌的差异黄、渤海只具有单一大陆架,东海主要是大陆架,有部分大陆坡与海槽。
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区类型复杂多样。
三、海洋水文(一)海水温度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海域水温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
(二)海水盐度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31‰东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三)海流中国沿岸潮汐系统主要是由太平洋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
(五)海域环境评价1、海域环境优势(1)区位优势。
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经济发展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全球经济重心逐步向东亚转移。
第二节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自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随着各国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海洋受到了来自各方面不同程度的污染和破坏,日益严重的污染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
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947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亿元;2000年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20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5.6亿元。
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我国共发生较大突发性海洋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04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2.7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0万元以上)3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经济损失在100万元以上)12起。
2000年共发生较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20余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约3亿元,其中特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4起,重大渔业污染损害事故11起。
日益严重的污染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后果,这一问题引起了有关国际组织及各国的政府的极大关注。
为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在一些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努力下,国际社会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公约,它们对防止、控制和减少污染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虽然,沿海各国政府及国际组织,针对本国实际情况制订了相应的法律,国际社会也针对世界海洋污染制订了一系列的国际公约,但是,海洋环境污染的形势还是非常严重。
造成污染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如,空气污染、躁音污染、淡水污染等。
本文只就造成海洋污染的原因对策作一探讨。
一、造成污染的原因1、船舶造成的污染何谓船舶造成的污染,是指因船舶操纵、海上事故及经由船舶进行海上倾倒致使各类有害物质进入海洋,海洋生态系统平衡遭到破坏。
船舶造成污染的特征:(1)经由船舶将各类污染物质引入海洋。
(2)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是由于人为因素而不是自然因素,也就是说污染行为在主观上表现为人的故意或过失。
(如:洗舱污水、机舱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海洋)(3)污染物进入海洋后,造成或可能造成海洋生态系统的破坏。
船舶造成的污染主要表现为:(1)船舶操作污染源,这种污染的产生主要是船舶工作人员的故意或过失造成的。
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备考策略
主标题: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副标题:分析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与保护,利于学生备战高考
关键词:海洋环境问题的成因,保护
难度:3
重要程度:4
内容:备考策略
1.研究最近几年高考真题,掌握本知识点的命题形式,进而预测其命题趋势。
研究和训练高考真题,可以掌握本知识点的命题形式,结合考点和考题,复习相关知识,做到有的放矢地备考。
2.夯实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体系。
3.针对考点,精选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自主命制试题,扎实训练。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海洋资源及其评价一、我国近海区条件优越:(一)海域辽阔,有温带海洋,也有热带海洋,因而有冷水性、温水性鱼类,也有暖水性鱼类。
(二)大陆架宽广,阳光较多,有利水中植物繁殖。
(三)沿岸有许多大河流入海洋,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利于海洋生物繁殖生长.(四)寒暖海流交汇,带来不同的鱼种;海水的对流混合作用,使下层水得到饱和的含氧量,同时把下层食料翻腾上来.所以近海是鱼虾贝类索饵、繁殖的良好场所。
也是世界海洋生产力最高的区域之一。
二、我国的海洋资源(一)生物资源1、鱼类资源(1)鱼种的分布规律:黄海、渤海区的鱼类约29种,主要经济鱼类约50种,有小黄鱼、带鱼、马统鱼、娼鱼及少数底层鱼类,如大黄鱼、海鳗等。
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墨鱼素称“中国的家鱼”,也称我国四大经济鱼种。
东海大陆架鱼区的鱼类有727种,外海有346种,重要的鱼类有大黄鱼、带鱼、海鳗、鲸鱼等。
东海区经济鱼类可以生活在40—-80米处的沿岸水及以外的暖流水系。
南海北部大陆架海域的鱼类有1064种,其中经济鱼类有125种。
南海大陆坡海域的鱼类有200多种,南海诸岛海域的鱼类有520多种。
从鱼种上看,从北往南逐渐增多,但在数量上则以东海最多。
2、虾蟹资源我国近海海域的虾类很多,对虾是中国近海的特产,每年冬季在黄海南部越冬,初春成群向北作生殖洄游。
渤海的对虾,黄海北部的鹰爪虾,南海和东海的龙虾等产量都很大。
3、主要渔场我国海域共有70多个渔场。
4、海洋生物资源面临的主要问题(1)渔业捕捞过度,海水养殖管理不善.我国近海海域的传统鱼类资源因捕捞过度而处于衰退状态。
一些优质经济鱼类如黄鱼J黄鱼、带鱼、蝶鱼等,出现严重衰退现象。
近年来这些优质经济鱼类的幼鱼也被大量捕捞,使已经几近枯竭的经济鱼类资源更加难以恢复.(2)海洋环境污染,珍稀海洋生物濒危(3)围垦、水利、海洋工程的不良影响。
(二)海水化学资源黑潮暖流带来的高温高盐的水,使我国近海含有丰富的海水化学资源,为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事业提供了条件。
第三单元保护海洋环境第二节海洋污染和生态破坏疏导引导1.主要的海洋环境问题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破坏,即在各种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下,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1)海洋污染①污染物的来源海洋污染物绝大部分来源于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和海岸活动,例如倾倒废弃物和港口工程建设等,也包括向沿岸海域排放污染物。
a.工业生产过程中排出的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来源,它们集中分布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
b.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洋时,往往给海洋生物带来影响。
c.施入农田的杀虫剂随雨水流进河流,或者随土壤颗粒在河口附近淤积,最终进入海洋。
d.偶发性的海上石油平台和油轮事故,引起石油渗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
②污染物的主要类型从污染物类型上说,目前危害较大的海洋污染物质主要是石油、重金属、农药(杀虫剂)、有机物质、固体废物和废热水中的热能(核电站冷却水)等。
③海洋污染的特点污染源广,污染物质种类多,影响范围大,危害时间长,控制复杂,治理难度大。
④海洋污染的主要危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健康,如日本水俣病就是食用被汞污染的鱼、贝引起的公害病。
(2)海洋生态破坏除海洋污染外,人类的生产活动,例如工程建设和海洋渔业生产,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都会使海洋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和改变2.(1)石油污染的产生由于人们对矿物燃料特别是石油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使海洋石油开发运输迅速发展,导致海洋中石油溢出事件频繁发生。
在海洋石油开采活动中,石油的自然渗出和偶然发生的井喷、油污排泄等也可能造成油溢。
清理石油污染的化学物质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
(2)发生石油污染的主要海域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来源,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特别是大西洋西部和东部,北印度洋、太平洋西部,石油污染为严重。
高中地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
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海洋环境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为了保护海洋环境,我们需要采取行动,从个人到全球层面,共同努力。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海洋垃圾的问题。
每年大约有800万吨的塑料垃圾流入海洋,对海洋生物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海洋生物会误食这些塑料垃圾,导致内脏堵塞、中毒甚至死亡。
为了减少海洋垃圾的数量,我们可以从源头开始,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如塑料袋、塑料瓶等。
此外,我们还可以积极参与海滩清洁活动,清理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
其次,我们应该关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海洋是许多珍稀物种的家园,但由于过度捕捞、破坏栖息地等原因,许多物种正面临灭绝的危险。
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建立海洋保护区,限制捕捞和破坏活动。
此外,我们还可以支持海洋保护组织,参与保护海洋生物的科研和保育工作。
只有保护好海洋生物多样性,我们才能保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同时,我们也应该关注海洋污染的问题。
海洋污染包括油污染、化学物质污染和海洋酸化等。
油污染是由于石油泄漏、船舶事故等引起的,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化学物质污染主要来自工业废水和农业污染,对海洋生物造成了毒害。
海洋酸化是由于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导致海水酸性增加,对珊瑚礁和贝类等海洋生物造成了威胁。
为了减少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加强监管,严禁非法排放废水和废弃物。
此外,我们还可以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降低海洋酸化的风险。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国际合作,共同保护海洋环境。
海洋问题是全球性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独自解决。
我们应该加强国际组织和机构的合作,共同制定海洋保护政策和法规。
同时,我们还应该加强科研和技术交流,共同研究解决海洋环境问题的方法和措施。
只有通过国际合作,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海洋环境,确保海洋的可持续发展。
总之,高中地理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特别是对海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的认识。
高考地理复习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保护知识点对海洋生物的开发利用;海水淡化;从海水中提取氯、钠及盐等化学资源;深海锰结核的试采;海底油气田的开发;利用潮汐等动力资源发电等。
以下是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爱护知识点,期望对考生复习有关心。
海洋资源的分类化学资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能源。
各类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化工;养殖、增殖;深海锰结核;潮汐和波浪发电。
渔业资源的形成因素大陆架阳光集中、河流带来营养物质、寒暖流交汇处或上升补偿流。
世界要紧渔业国中国、日本。
(温带海域冬季底层海水上泛,要紧渔业国在温带地区)世界渔场分布北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东北大西洋、东南大西洋海洋矿产资源分布大陆架(石油、天然气)滨海(砂矿、金属矿产)深海海底(锰结核)海洋空间利用的特点复杂性和专门性(海洋气象多变、深海环境差、海水腐蚀性等)海洋空间利用的方式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
着名海峡马六甲、霍尔木兹、直布罗陀、英吉利、麦哲伦、白令、曼德、土耳其着名运河和港口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鹿特丹、香港、新加坡、纽约、神户等腹地港口的服务区域。
要紧海运航线北大西洋、北太平洋、欧亚澳、好望角、北美东岸经巴拿马运河至西岸世界围海造陆的典型地区荷兰、日本、澳门。
海洋环境问题海洋污染、海洋生态破坏。
海洋污染的产生缘故陆地上的生产过程(废弃物、冷却水、杀虫剂、石油渗漏)海洋污染的危害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类的健康。
海洋生态破坏的缘故海岸工程建设、围海造田、过度捕捞、自然环境变化。
石油泄漏清污方法分散、沉降、吸取、围栏、放任、燃烧。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
领海宽度、国际海底资源。
领海(主权)、专属经济区(资源管辖权) 12海里,200海里。
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的爱护知识点的全部内容确实是这些,查字典地理网预祝考生能够考上理想的大学。
2021年高考第一轮复习备考专题差不多新奇出炉了,专题包含高考各科第一轮复习要点、复习方法、复习打算、复习试题,大伙儿来一起看看吧~。
高中地理文字素材专题之海域环境
一、海域环境
我国近海的五大海区
1、渤海:古名沧海,是中国的内海。
2、黄海:
3、东海:包括大陆架、大陆坡和海槽的边缘海
4、南海
5、台湾以东太平洋海区
二、海底地貌
(一)海底地貌的类型
1、大陆架
中国近海海域的大陆架是世界上最宽广的大陆架区之一,渤海、黄海全部位于大陆架上.东海约有2/3在大陆架上,是亚洲东部最宽广的大陆架。
南海的大陆架面积也占1/2以上,台湾岛以东大陆架狭窄,最宽处仅十几公里.
2、大陆坡
东海、台湾以东海域与南海东部的陡窄的阶梯状大陆坡与海槽、海沟相伴存在.南海的大陆坡多呈阶梯状。
3、海槽与陆缘海盆
东海与南海分布有若干海槽。
冲绳海槽是东海大陆架与琉球群岛岛缘陆架的天然分界,冲绳海槽形似新月,向东南凸出,总体呈北东一南西向,与岛屿平行。
南海有西沙海槽、中沙西海槽、南沙海槽、礼乐西海槽等,大多
是南海扩张而产生的裂谷。
(二)海底地貌分布规律
1、由近海向外海倾斜,坡度由小到大,海水由浅到深,地貌由简单到复杂。
2、各海区地貌的差异
黄、渤海只具有单一大陆架,东海主要是大陆架,有部分大陆坡与海槽。
南海及台湾以东海区类型复杂多样。
三、海洋水文
(一)海水温度
中国近海海域表层海水温度分布受纬度、海岸与海区形态、海流与潮汐、气象变化等因素影响,变化比较复杂。
海域水温的年平均值,渤海约为12℃,黄海约16℃,东海22℃上下,南海26℃左右.(二)海水盐度
海水盐度的分布和变化主要取决于入海河川径流量的大小、海流的性质和强弱,其次还受蒸发量和降水量的影响,中国近海各海区盐度年平均值由北而南逐渐升高,渤海约为30‰,黄海约31‰东海33‰~34‰,南海在34‰以上。
(三)海流
(四)潮汐
国沿
岸潮
汐系
统主
要是
由太
平洋
传入的潮波引起的振动和日月引潮力形成的独立潮合成的,以前者为主.
中国海域潮差分布差异很大,总的趋势是东海最大,渤、黄海次之,南海最小。
(五)海域环境评价
1、海域环境优势
(1)区位优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环太平洋40多个国家与地区先后进入经济繁荣期,经济发展速度高出世界平均水平,全球经济重心逐步向东亚转移.我国位于太平洋西侧中部,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2)近海水体活跃,海况总体较好,利于海洋开发利用。
中国近海海域水体在海流、潮汐、风浪、入海径流等因素作用下比较活跃,海域有较强的自净能力,对海域开发利用有较大的承载力。
渤海的水质除沿岸局部区域相对较差外,其他海区仍能保持正常状况.
(3)海水营养盐丰富,水质肥沃。
中国近海海域陆源物质来源充裕,
上升流比较活跃,海域初级生产能力较高.海洋生物生长必需的磷酸
盐、硅酸盐、硝酸盐三大营养盐类含量适宜,是海洋生物资源繁盛的良好基础.
(4)海洋环境类型多,为海洋全方位开发创造了条件。
中国近海海域南北跨越温带、亚热带、热带、赤道带几个气候带,决定了环境类型的复杂多样性,又由于地质构造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特点的海岸、海岛、海底地貌类型.为我国海洋全方位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5)浅海、滩涂广阔。
宽阔的浅海和滩涂是我国发展海水养殖和海洋空间利用得天独厚的条件.
2、海域利用的不利因素
(1)自然灾害时有发生,威胁海上作业活动。
(2)海平面上升的威胁。
(3)海岸侵蚀和海水倒灌。
(4)赤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