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后冲管的建议
- 格式:doc
- 大小:30.50 KB
- 文档页数:1
关于我院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后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的建议我院丙种球蛋白(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主要在皮肤病区、老年病区及风湿病区应用为主,近月来丙种球蛋白临床消耗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为杜绝临床不合理应用,临床药师展开了初步的调查,暂未发现临床滥用的现象,但值得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的是95%丙球在用药前后均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管,部分科室医生在应用时未交待或未明确交待滴注速度。
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说明书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明确标示:如有需要,可以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品,即不建议临床应用生理盐水及电解质溶液进行稀释或冲管。
另有文献《Safety and Adverse Events Profiles of Intravenous Gammaglobulin Products Used for Immunomodulatio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com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1: 844–852, 2006报道丙球的不良反应跟其所含氯化钠、糖分、PH、渗透压不同而不同,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研究表明含氯化钠的丙球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据皮肤病区医生反应曾有多例应用丙球冲击治疗患者出现“类心衰样”表现的现象出现,故综上所述不建议临床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建议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糖尿病人可适当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关于滴速问题,皮肤病区医生大都交待明确,其他病区有交待为“慢滴”,甚至不交代滴速的现象。
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建议前15min 不超过20d/分,之后可逐渐加快滴速,但不宜超过60d/分。
滴注速度过快,瞬间血液粘稠度升高,胶体渗透压升高,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故建议临床医生开具医嘱时一定要交待清楚滴注速度。
药学部临床药学室2013.10.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研究进展李虹发布时间:2023-06-15T01:37:33.374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23年6月6期作者:李虹[导读]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临床较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多发生于儿童,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不仅影响患儿及家属身心健康,而且还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当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往往采用对症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护理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本文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进行综述,以望对后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小儿心血管科四川成都 610041摘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临床较常见的综合征之一,多发生于儿童,临床多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等,不仅影响患儿及家属身心健康,而且还威胁患儿生命安全。
当前,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往往采用对症治疗,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护理干预,从而改善预后。
本文现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护理进行综述,以望对后期的相关工作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护理;进展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由于其发病群体多为小儿,加上临床表现的多样性,多数患儿有较好的预后,但不排除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
经口接触是此病的主要传播途径,如共用餐具、亲吻等[1-2],除了对症治疗外,还应结合相应护理。
本文将其护理措施综述如下:1、心理护理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多表现持续不退的高热、咽峡炎所致的疼痛,加上小儿耐受力较弱,容易哭闹,无疑增加了患儿家属的恐惧及焦虑情绪[3]。
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对于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进行详细解释,并耐心安慰及鼓励。
同时采用和善及关切的态度与患儿家属进行交流,加强医患之间的沟通,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
也可向患儿家属列举治疗成功的病例,鼓励患者配合临床治疗,树立治疗自信心。
免疫球蛋白注意事项免疫球蛋白是一种生物制剂,用于增强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以帮助预防和治疗某些疾病。
在使用免疫球蛋白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重要的事项:1. 医生指导:使用免疫球蛋白前,应先咨询专业医生并遵循其指导。
医生会评估病情和需要,并根据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来确定适当的剂量和使用频率。
2. 注射方法:免疫球蛋白通常以注射剂的形式使用,可以自行注射或由医生或护士注射。
在注射前,应了解正确的注射方法,并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3. 不同剂型:免疫球蛋白有不同的剂型,包括静脉注射、皮下注射和肌肉注射等。
不同的剂型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个体情况,因此必须选择合适的剂型。
4. 个人卫生:在注射免疫球蛋白前,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包括洗手和消毒注射部位。
这样可以减少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5. 孕期和哺乳期:对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免疫球蛋白。
虽然免疫球蛋白是相对安全的,但在这些特殊情况下仍需要特别注意。
6. 过敏反应:少数人可能对免疫球蛋白具有过敏反应。
常见的过敏反应包括皮疹、头痛、发热、恶心和呼吸困难等。
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告知医生。
7. 存储和使用:免疫球蛋白的正确存储非常重要。
根据药品说明书中的指导,应储存在指定的温度下,并在使用前仔细检查是否有变质或损坏。
8. 治疗期限:免疫球蛋白通常需要长期使用,并且可能需要定期维持治疗。
因此,患者必须遵循医生的治疗计划和定期复诊,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总之,免疫球蛋白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方法,但在使用过程中仍需谨慎并充分遵循医生的建议和指导。
此外,及时反馈任何异常反应或疑问给医生,并定期与医生沟通以确保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个人收集整理仅供参考学习关于我院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后使用生理盐水冲管的建议我院丙种球蛋白(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主要在皮肤病区、老年病区及风湿病区应用为主,近月来丙种球蛋白临床消耗量呈现一定的增长趋势,为杜绝临床不合理应用,临床药师展开了初步的调查,暂未发现临床滥用的现象,但值得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的是95%丙球在用药前后均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管,部分科室医生在应用时未交待或未明确交待滴注速度。
冻干/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说明书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项明确标示:如有需要,可以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品,即不建议临床应用生理盐水及电解质溶液进行稀释或冲管。
另有文献《Safety and Adverse Events Profiles ofIntravenousGammaglobulin Products Used forImmunomodulation :A Single-Center Experience》com from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1: 844–852, 2006报道丙球的不良反应跟其所含氯化钠、糖分、PH、渗透压不同而不同,可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肾功能衰竭等,研究表明含氯化钠的丙球可能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据皮肤病区医生反应曾有多例应用丙球冲击治疗患者出现“类心衰样”表现的现象出现,故综上所述不建议临床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建议改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糖尿病人可适当加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关于滴速问题,皮肤病区医生大都交待明确,其他病区有交待为“慢滴”,甚至不交代滴速的现象。
根据药品说明书推荐建议前15min 不超过20d/分,之后可逐渐加快滴速,但不宜超过60d/分。
滴注速度过快,瞬间血液粘稠度升高,胶体渗透压升高,更容易出现不良反应事件,故建议临床医生开具医嘱时一定要交待清楚滴注速度。
药学部临床药学室2013.10.111 / 1。
静脉丙种球蛋白说明书丙种球蛋白是哺乳类动物的血细胞成份之一,关键由人免疫球蛋白分子结构所组成,在經典的血细胞蛋白电泳时转移的速率十分迟缓。
而成分多的人血蛋白,主要是由抗原所构成,没有肝脏开展生成,因此其和清蛋白的比率经常被视作肝功能检查的指标值。
注射丙种球蛋白实际上是一种处于被动的免疫疗法。
丙种球蛋白的功效基本原理便是把人免疫球蛋白内带有的很多抗原运输给受者,使其从低或是无免疫力情况迅速就可以做到免疫力维护的情况。
因为抗体和抗原的相互影响能够具有中合内毒素及其杀掉病菌病毒的作用,因而丙种球蛋白产品对防止病菌及其病毒性感染感染有一定的实际效果。
下边,我们讨论一下丙种球蛋白的操作方法。
一、使用方法。
丙种球蛋白只仅限于肌肉注射,不能用以静脉滴注。
干冻的中药制剂可以用杀菌的注射自来水来融解。
一切融解和注射实际操作必须依照严苛的消毒杀菌办理手续开展。
二、使用量。
1、用以防止麻疹的情况下,为防止病发及其缓解病症,可在和麻疹病人触碰的七天内按1公斤休重注射0.05到0.15mL,五岁下列的少年儿童注射1.5到3.0mL,六岁以上的少年儿童注射量不必超出6mL。
2、用以防止传染性肝炎时按1公斤休重注射0.05到0.1mL。
3、用以内源过敏性疾病时每一次注射10mL,三周内注射2次。
胎盘球蛋白每一次6到9mL。
注射丙种球蛋白中药制剂时,有可能会产生类皮肤过敏的反映,如不适感、咳嗽、荨麻疹、发热,情况严重有可能出現过敏性休克,其原因有可能是中药制剂中带有小量的IgG聚合体,活性了补体以后造成嗜偏碱粒细胞释放出来亚硝胺等活性物质,也是有可能是在感染的情况下身体的抗原体和中药制剂中的抗体作用产生免疫复合物,激话补体而造成。
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的临床观察与护理【关键词】丙种球蛋白;格林-巴利综合征;护理格林-巴利综合征又称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病因尚不清楚,起病急,病情发展快,重者可因累及肋肌及膈肌而致呼吸肌麻痹[1]。
以往采用气管切开改善呼吸功能,给患者带来痛苦的同时,也给护理工作带来一定难度。
近年研究发现,早期使用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可中和IgG抗体,阻止自身抗体的产生。
我院应用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同时配合相应的临床护理措施,降低了气管切开率,收到满意效果。
现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1993年~1994年入院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在14~52岁,平均25岁;2004年~2005年入院患者20例作为实验组,其中男10例,女10例,年龄15~60岁,平均28岁。
1.2 诊断标准:按《中华神经科杂志》编委会1993年制定;4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较严重肌力0~1级,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呼吸肌麻痹及IV、V颅神经损害。
1.3 方法:对照组采用激素、抗感染、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若出现呼吸困难行气管切开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实验组均采用冲击剂量给药,即每日20~25g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15~20滴/min,约6~8h输完,输前输后用0.85%的生理盐水冲管,连用5d,配合营养神经,激素等药物治疗。
1.4 疗效评定:疗效评定标准:颅神经麻痹恢复,肢体肌力及呼吸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颅神经麻痹减轻,肢体肌力有所减轻为好转。
1.5 结果:实验组平均住院20d,对照组平均住院28d。
详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气管切开数、住院天数比较(略)2 护理2.1 一般护理:入院宣教,给予病人温暖及热情,使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当病人入院时主动热情接待,并详细介绍医院制度、环境及主管医生护士,主动与病人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与他们语言交流,使之消除孤独感,安心愉快地接受治疗。
2.2 心理护理:由于病人突然生活不能自理,呼吸困难,使患者焦虑恐惧。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观察与护理总结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及有效的护理对策。
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期间我院施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的22例川崎病患者资料,重点对临床观察和护理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22例川崎病患者通过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临床观察及有效护理后,其体温迅速降低,并未出现冠状动脉病变的症状。
结论: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临床效果良好,治疗过程中需要高度警惕药物的使用,注重对皮肤、口腔、咽部等的护理,并细致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不良反应,进而提高临床效果。
标签:人免疫球蛋白;川崎病;观察;护理川崎病也叫做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其主要病理为全身血管炎变引起急性发热性出疹。
6~18个月婴幼儿是该病的主要患病群体,男女患病率比例为1.45:1,复发率为2%~3%[1]。
我院在采取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过程中,实施了严密观察和有效护理,其临床疗效显著,现将具体情况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7月至2014年9月间收治的22例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病例。
其中男性13例,女性9例,年龄为2~6岁。
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本文研究对象在使用阿司匹林的同时,静脉滴注人免疫球蛋白2.0g/Kg体重,一次注入,五天后个别症状未好转者在十天内再重复一次。
1.2.2 护理方法①药物的使用:在使用前仔细检查药物的有效性和性质,包装的完好性与紧闭性,人免疫球蛋白在使用前必须低温存储。
由于人免疫球蛋白是一种血制品,极易被污染,在滴注过程中必须遵守无菌操作规则,滴速尽量保持在50ml/h,并认真观察是否出现胸闷、心悸、呕吐、恶心等过敏症状。
在滴注人免疫球蛋白期间可能会产生寒颤、高热等症状,指导患者饭后定时服用阿司匹林降温,并采取物理降温的方法,测量体温,检查血常规变化和胃肠道是否出血等,若出现以上情况,减缓人免疫球蛋白的输注速度,等到体温恢复正常后再输注。
输注人免疫球蛋白时必须采用留置针,并挑选弹性好、外周粗直的静脉血管,并确认针芯在血管内才进行输注。
抗NMDA受体脑炎病人的护理抗NMDA受体脑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脑炎,在2007年于此类病人体内发现了抗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receptor-NMDA)抗体,并提出了抗NMDA受体脑炎的诊断,具体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
NMDA受体是一种分布于海马、前额皮质离子型谷氨酸受体,属于突触后膜的阳离子通道,与学习、记忆和精神行为密切相关。
其临床表现包括精神异常、意识障碍、异常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癫痫发作等。
其中疾病早期出现中枢性通气功能障碍为其突出的临床特征,脑脊液抗NMDA抗体阳性可确诊[1]。
抗NMDA受体脑炎可见于任何年龄段,以年轻女性多见(约91%),约59%的病人伴有肿瘤,多为成熟型卵巢畸胎瘤[2]。
该病病人治疗过程长、病死率及病残率高,护理难度及强度均很大。
1、病例介绍【例1】病人均为年轻男性,年龄15岁~22岁,既往体健。
左侧肢体麻木20余天,发作性抽搐10d,言行紊乱1d入住我院精神科,入院前20d病人出现头痛,左侧肢体每次麻木数秒后缓解,病人及家属未引起重视,10d前病人突然倒地,呼之不应伴肢体抽动,以癫痫在外院治疗5d后出现精神症状遂入我院。
头颅增强MRI、胸部X线片、心电图及脑电图未见异常,腹部CT未见异常,2次血培养、脑脊液培养均未见异常,住院期间出现发热,经神经内科、感染科会诊考虑脑炎后转入我科继续治疗,予阿昔洛韦抗病毒、德巴金抗癫痫、补充B族维生素、营养支持等治疗。
入院2周后,血清及脑脊液标本送至北京协和医院检测后提示:血清抗NMDAR抗体和脑脊液抗NMDAR抗体呈阳性,考虑为抗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脑炎,予人免疫球蛋白17.5g静脉输注5d后,病人情况好转能简单对话,自行下地行走,但夜间较兴奋,表现为阵发性亢奋,经我院精神科会诊后考虑为器质性精神障碍,加用抗精神症状药物,病情稳定后出院。
【例2】病人为年轻男性,年龄22岁,既往体健。
【安全用药】输注前后需要冲管的药物第一篇:【安全用药】输注前后需要冲管的药物【安全用药】输注前后需要冲管的药物临床上当注射剂序贯静脉滴注,前后两组输液药物成分存在配伍禁忌时,输注完一组液体后残留在管壁的药物会和下一组药物在输液管中发生意想不到的反应,产生沉淀、气泡、变色等而改变药物性质,影响药物疗效,甚至危害患者健康,而且常常引发医患纠纷。
在药物使用间隔充分冲洗输液管是一种较有效的方法,现将临床上常见的需要冲管的药物总结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1.加替沙星注射液:如果同一静脉输液通道用于输注不同的药物,在使用本品前必须用与本品和其他药物相容的溶液冲洗通道;2.乳酸/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由于仅可以得到有限的关于乳酸/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其他静脉用药相容性的资料,不得向一次性柔性容器中的预混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一次性小瓶中的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中加入添加剂或其他药物,或者与之从同一条静脉通路输注;如果使用同一条静脉通路连续输注一些不同的药物,应当在输注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前后,使用与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和通过同一通路输注的其他药物相容的注射液冲洗;3.注射用盐酸头孢吡肟:与甲硝唑联合使用时,建议在输注甲硝唑前,先用可以与之配伍的液体冲洗输液管;4.注射用头孢曲松钠:除了新生儿,其他病人可进行本品和含钙输液的序贯给药,但在两次输液之间必须用相容液体充分冲洗输液管;5.注射用头孢哌酮、头孢哌酮舒巴坦: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时,可按顺序分别静脉注射这两种药物;注射时应使用不同的静脉输液管,或在注射间期,用另一种已获批准的稀释液充分冲洗先前使用过的静脉输液管;6.奥硝唑注射液:奥硝唑注射液pH值为2.5-4.0,显强酸性,同时具有强氧化性,临床上发现奥硝唑与大部分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复方甘草酸苷、门冬氨酸钾镁等均有配伍禁忌,如果序贯输注,会因为输液管路中的药液残留或者操作过程中的不慎引入而导致瓶内或者输液管路变色,所以输注前后需要充分冲洗输液管;7.注射用夫西地酸钠:夫西地酸静脉注射剂不能与卡那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头孢噻啶或羟苄青霉素混合,亦不可与全血、氨基酸溶液或含钙溶液混合;当溶液的pH低于7.4时,本品会沉淀;所以在输注夫西地酸时应尽量避免与酸性药物序贯滴注,确需联用时应充分冲洗输液管道;8.利奈唑胺注射液:如果同一静脉通路用于几个药物依次给药,在应用利奈唑胺静脉注射液前及使用后,应使用与利奈唑胺静脉注射剂和其它药物可配伍的溶液进行冲洗;9.注射用替加环素:本品可通过专用输液管或Y型管静脉给药。
丙种球蛋⽩在⾃免病的使⽤指南丙种球蛋⽩你⽤对了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IVIG),⼜称丙种球蛋⽩,是由⼤量献⾎者的⾎清制备的⾎制品。
虽然作⽤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般认为IVIG通过4种途径发挥作⽤,包括:1.具有抗原结合能⼒的抗体可变区⽚段,即抗原结合⽚段(Fab);2.对⼴泛存在于整个宿主免疫系统的Fc受体发挥作⽤的恒定⽚段(Fc);3.Fc⽚段与宿主补体结合,抑制补体级联反应;4.IVIG中的其他免疫调节物质如细胞因⼦、细胞因⼦受体和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
近年来,IVIG⽤于多种风湿免疫疾病的尝试不断出现。
IVIG使⽤指南确定了各项适应证的优先级,红⾊适应证具有最⾼优先级,蓝⾊适应证次之,灰⾊适应证表明缺乏IVIG使⽤证据,仅在特殊情况下使⽤。
在红⾊指征中使⽤IVIG的推荐意见SLE,系统性红斑狼疮;JI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APS,抗磷脂综合征;ANCA,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红⾊指征红⾊指征1.川崎病川崎病是⼉童最常见的⾎管炎,如果不及时治疗,四分之⼀患⼉会发⽣严重的冠状动脉瘤。
1983年⾸次成功使⽤IVIG治疗14例川崎病患⼉。
Cochrane综述分析了59项试验,发现单次⾼剂量IVIG(2g/kg))可减少30天时冠状动脉瘤的发⽣率。
因此,⾼度推荐川崎病患⼉在发病10天内接受IVIG和阿司匹林治疗。
2.狼疮相关⾎⼩板减少性紫癜(ITP)1981年⾸次观察到1例同时患有先天性低丙种球蛋⽩⾎症和ITP的年轻患者在接受IVIG后⾎⼩板计数增加,开创了IVIG⽤于⾃⾝免疫性疾病的先河。
⽬前,英国⾎液学协会建议将IVIG作为ITP患者的⼀线治疗。
在狼疮相关原发免疫性⾎⼩板减少症中,65%接受⾼剂量IVIG治疗的患者⾎⼩板增加⾄>50×109/L,但该效应为⼀过性。
在重度和难治性狼疮相关⾎⼩板减少的病例中,应考虑应⽤IVIG迅速实现⾎⼩板的恢复。
3.狼疮相关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CIDP)和格林-巴利综合征(GBS)美国神经病学学会的循证指南建议使⽤IVIG治疗GBS和CIDP。
丙种球蛋白的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儿童预防接种影响、使用争议、使用前后冲管及IVIG不良反应处置血液制品丙种球蛋白里静注人免疫球蛋白用于治疗原发性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相关疾病。
丙种球蛋白合理使用及注意事项1、FDA 批准的丙球在疾病中应用(1)原发性体液免疫缺陷:X 连锁无丙种球蛋白血症。
IVIG治疗XLA总原则是早用比晚用效果好;较大剂量比小剂量好。
IVIG治疗开始较晚,感染所致器质性损害将是不可逆,剂量为400-600mg/kg,每 3-4周1次,血清IgG维持5g/L以上,感染明显减少。
(2)多灶型运动神经病:初始可给予 0.4 g/kg/d,共 5 d,观察肢体无力变化,根据具体情况个体化间断使用不同剂量IVIG维持治疗,免疫球蛋白皮下注射(13-51g/w)治疗更方便,疗效与静脉用药相似。
(3)B细胞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反复感染且IgG<5g/L患者需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至IgG>5 g/L以提高机体非特异性免疫。
(4)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重症ITP患儿可选用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IVIG,1g/kg,连用2-3d。
(5)川崎病:明确川崎病应尽早开始治疗,大剂量IVIG,2g/kg,静脉输注时间控制在10-12h,大体重患儿可采用每天1 g/kg剂量,连用2d。
(6)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明确诊断后使用剂量200-400mg/kg/次,连用3-5d。
丙球使用1.新生儿Rh溶血病和ABO溶血病新生儿母婴血型不符合常导致高胆红素血症产生,继而引起核黄疸等严重并发症。
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使用IVIG可封闭网状内皮系统的Fc受体,减少吞噬细胞对致敏红细胞的破坏。
适应症: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新生儿,加强光疗后血清或血浆胆红素仍然继续上升或在换血疗法阈值 2-3 mg/dL(34-51 umol/L)之内则给予IVIG。
用法用量:0.5-1.0g/kg/d,于2-4小时内静脉持续滴注,必要时可12h后重复使用1剂从而减少换血。
关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后冲管的建议
我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主要在儿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血液病区、神经内科病区及风湿病区等科室中应用。
一、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我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冲管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问题1: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未给予冲管。
问题2: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管。
二、证据支持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说明书(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明确标示:
1.用法:静脉滴注或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1-2倍作静脉滴注;
2.注意事项:如需要,可以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品;
3.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应单独输注,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输用。
三、用药建议
1.建议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不建议临床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2.此外,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注意滴注速度:开始滴注速度为1.0ml/分(约20滴/分),持续15分钟后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
3.0ml/分(约60滴/分)。
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免疫球蛋白是一种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的制剂,常被作为对付感冒和流感等疾病的重要治疗方法,它可以有效地增强机体对外来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一定要清楚地了解,以便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首先,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皮下注射,另一种是静脉注射。
皮下注射比静脉注射要简单,尤其适用于婴儿或不能忍受静脉注射的病人。
另外,静脉注射的方式也简单易行,难度没有皮下注射大,但建议使用前应先请医生详细诊断,确定有无不良反应的风险。
其次,在使用免疫球蛋白的时候要注意一些事项,首先应遵守医嘱,不要自行服用,如果服用时间过长,可能会对身体产生反效果;其次应注意服药的用量,避免服用过量;此外,还要注意服用免疫球蛋白的安全性,及时更换使用完毕的药品,以避免因污染造成不良反应;最后,应警惕服用免疫球蛋白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如出现发热、皮疹、头痛、消化不良等,及时就诊,按医嘱服药。
再者,还有一些预防性的措施可以帮助改善免疫球蛋白的有效性。
首先,要注意营养,补充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其次,多运动,促进免疫球蛋白的血液循环,加快血液对细胞和组织的供应;此外,坚持定期接种,以预防流感等传染病;最后,多多休息,保持精力充沛,让机体保持良好的免疫力。
总之,免疫球蛋白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清楚地了解,以便更
好地预防和治疗疾病。
使用免疫球蛋白的时候应按照医嘱,注意服用用量,警惕不良反应,并多注意饮食、运动、接种疫苗和休息,促进免疫球蛋白的有效性。
关于静注人免疫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应用前后冲管的建议
我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主要在儿科病区、重症监护病区、血液病区、神经内科病区及风湿病区等科室中应用。
一、存在问题
调查发现,我院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冲管过程中,存在不合理用药问题,值得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问题1: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未给予冲管。
问题2: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进行冲管。
二、证据支持
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说明书(山东泰邦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明确标示:
1.用法:静脉滴注或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1-2倍作静脉滴注;
2.注意事项:如需要,可以用5%葡萄糖注射液稀释本品;
3.药物相互作用:本品应单独输注,不得与其他药物混合输用。
三、用药建议
1.建议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用前后使用5%葡萄糖注射液冲管,不建议临床应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管。
2.此外,静注人免疫球蛋白(PH4)应注意滴注速度:开始滴注速度为1.0ml/分(约20滴/分),持续15分钟后若无不良反应,可逐渐加快速度,最快滴注速度不得超过
3.0ml/分(约60滴/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