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 格式:ppt
- 大小:5.55 MB
- 文档页数:3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观与审美素养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着丰富的美学观念和审美素养。
这些观念和素养在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影响着人们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别从中国传统美学观和审美素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国传统美学观1.协调与和谐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观强调协调与和谐,追求整体的统一和谐。
这体现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意境”追求,以及古建筑的“形式与功能相结合”的设计理念中。
中国人倡导生活的和谐与平衡,这种美学观念也体现在服饰、饮食、音乐等方面。
例如,中国旗袍的设计注重体现女性曲线之美,而传统音乐也追求调和的旋律和和谐的韵律。
2.天人合一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并追求天人合一的美。
这一观念在中国传统诗词中广泛体现,诗人常常以自然景物来抒发情感,融入自然的意象中。
而中国传统绘画也注重观察自然之美,力求运用笔触和色彩准确地表现自然景物的形态和神韵。
3.内在与精神的美学观中国传统美学注重内在的美和精神的美,体现在人物塑造、文学创作和音乐表演等方面。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注重塑造人物的精神风貌,注重人物的品德与文化修养。
古代文学创作追求内涵的表达,通过间接的语言表达和隐喻的手法来展现情感和境界。
而中国古代音乐强调以音乐来陶冶人的情操和思想,提倡音乐的善良和博爱。
二、中国传统审美素养1.对自然的敏感与赏识中国人有着对自然的独特敏感,重视自然景观的欣赏与利用。
古代文人墨客常常游历山水名胜,欣赏山水的壮丽和悠远,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文学作品和绘画艺术。
中国人注重观察自然的变化和细微之处,以及自然界的色彩和形态,从而培养了独特的视觉和心灵的敏感性。
2.审美意识的培养与品味的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修养与内涵,注重培养人们的审美意识和品味。
中国人通过学习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和古代典籍,不断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审美水平。
古代文人通过探讨艺术作品和文学作品的内涵和形式来培养自己的审美品味,并将这种品味传承给后代。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更是多元、多样,审美观也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变化。
作为当下,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呢?从各个方面来说,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多元化的特点。
如今,当代中国人对社会文化审美观的接受越来越开放,更多的元素融入到民间文化中,从而形成现在的中国新审美。
首先,当代中国人对“新”的概念很重视,时刻关注新的潮流,不惧怕大胆尝试。
早在20世纪的八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加速,人们开始了解外来的文化。
在八十年代,中国的音乐改革和新音乐风格的出现,如流行乐、中国风乐等在中国文化中传播。
在21世纪,新兴文化也跃跃欲试,快乐歌谣、影视等文化元素也被大量涌入中国文化市场,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被普及到民间。
其次,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上更加重视细节,也更注重质量,不仅在模范外观的基础上,更偏重在实用性和富有精神内涵的审美。
在生活消费方面,每年涌现出大量具有时尚设计感的衣物、潮流饰品,大众也更加偏爱的新型的品牌,比如由时尚设计师推出的精品服装、高档精品礼品。
自2008年起,中国市场也出现了一系列新设计作品,为国人提供了更多新、有趣、创意的空间。
此外,当代中国人也更加重视大众文化和新媒体的发展,更大的注重新媒体文化的传播。
近年来,中国的互联网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演艺界也多次推出大型文艺演出和文化衍生品,大众也更加喜爱新奇的、创意有趣的文化元素,从而塑造出当下非常流行的大众文化审美观。
最后,当代中国人对艺术审美也有了不同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艺术美,并发明出新的审美观重塑中国艺术体系。
比如在20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更加现代概念的山水画,以及新兴的国画艺术流派,如水墨抽象,书法绘画等,产生出新的审美形式,在国内外艺术界广受赞许。
从上述分析可知,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多元化,壮大中国文化的同时也融入更多的元素,努力创造新的审美观念,具有时尚、创新、有利于社会发展的理念,丰富了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受到国内外文化界的认可。
书法审美观书法是一种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既表现了书法家的个人特色,也展现了一个时代的审美观念。
在书法审美观方面,我的见解如下:首先,书法审美追求的是“神韵”。
这是指书法作品所表现出的生命力、灵气和情感等东西。
这种“神韵”是由书法家的内心感受和对墨色的掌控力所造成的。
正因为如此,一次写字,在观感上会产生很大差异。
有时我们看到的字很统一、规整,给人以平和、和谐的感觉;有时则有意想不到的空灵,给人以完全不同的情感体验。
这种“神韵”显然是书法审美的重要表现之一。
其次,书法审美注重“气韵生动”。
在书法中,字形的美丑固然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气韵生动”。
这种气息是由汉字本身的内涵及书法家的创作心情共同呈现出的,它形态各异,有激昂奔放的气势,也有细腻清幽的文人气韵。
一个好的作品往往会使人联想到一种由内而外的力量,它会在观者的心里激起共鸣,引发共情,因此“气韵生动”是书法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标准。
再者,书法审美重视“意境”。
意境是指作品所呈现出的形态和意义相统一的特点。
在传统书法中常常有“不学庄子,没法写好字”的说法。
庄子主张“自然而不为”,追求自由自在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在书法中被诠释为“有墨必泼”.由此可知,写好一副书法作品,在形态上不仅要具体、丰满,写意上还要有所故意,有自己的作品主旨,蕴含有自己观照人生的独特见解。
只有这样,书法作品才会有灵魂,给观者带来深刻的艺术享受。
最后,书法审美有一种非常重要的宣扬精神。
在过去,书法是中国知识分子的重要修养内容,他们认为书法是反映人的良知、修持与境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与心灵密切关联的艺术。
书法审美发扬了文人的重义轻利、自我墨宝、自觉自愿、随心所欲的精神。
在现代,人们对书法的理解也更为深入,认为书法是中国文化身份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体现。
其所具有的审美观念,正是宣扬了文人‘凌波微步,罕言寡语'的精神,彰显出中国人的修养和睿智。
综上所述,书法审美观在不同时代、不同人群中有着不同的意义和体现,但是无论哪个时期、哪个阶层的人,书法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随着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出现了一种新的现象审美观念的解放。
近年来,不少年轻人逐渐将其发展出来,并运用在生活中,成为一种新兴的时尚潮流。
以“时间管理”为例,越来越多的人喜欢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比以往更有序更有目的。
这种审美观念的注重不仅仅体现在做事的计划和安排上,更体现在时间的“质量”和“美感”上。
在他们的安排和管理中,简洁,效率,规划,控制,创意,温暖,乐趣等要素,成为他们追求的新审美标准。
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关注“健康概念”。
除了在膳食和运动上强调健康,他们更加重视大脑的休息,认为只有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实现有效的工作或学习。
此外,他们还开始重视大自然的环境,如旅行、锻炼等,从而推动全民健康的发展。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可以在穿着形象上看出端倪。
越来越多的人把穿着形象,作为一种强调个性的表达方式,他们开始把时尚节奏与个性风格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其更加个性化、独特化。
他们喜欢选择更简单、更舒适的服饰,并通过精心搭配,使穿着形象变得更加时尚。
此外,当下中国人也把多样性作为一种新兴审美观念。
他们将多样性体现在各个方面,如文化、思想、审美、家庭、生活方式等。
而即使在一个集体当中,他们也开始主张多样性,认为多元化的文化是让个人发展更加完善的有效途径。
随着时代的发展,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和进步,他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投入到环保、健康、安全、便捷和科技等方面,以实现更加优雅而完美的生活方式。
而这种审美观念,也正在慢慢形成一种新的中国文化特质,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的关系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家,而美学审美则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相辅相成。
本文将就中国传统文化与美学审美的关系作详细探讨,旨在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及其审美价值的认识。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中国传统文化是指源自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
其中,儒家文化、道家思想、释家禅宗等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包括尊重、均衡、协调、和谐等,这些特征影响了人们对于美的认知和追求。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美学审美的影响1. 审美观念: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人们特定的审美观念,包括“以文修身”、“礼仪之邦”等。
这些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的审美取向,强调内在修养、外在礼仪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
2. 艺术表现形式: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戏曲、诗词、书画等艺术形式,通过优美的表现方式传递情感和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形神兼备”,即对于艺术作品的形式美和精神美的追求。
这种审美观念也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学、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发展。
3. 美学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学思想,如“天人合一”、“致良知”等,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和谐关系。
这种思想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美的感知和审美追求,以及对于自然美、精神美的关注。
三、美学审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1. 美学认识方法:美学审美提供了一种观察、分析和理解美的方法和途径,丰富了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
通过美学审美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的内涵和价值。
2. 艺术创作:美学审美对于艺术创作具有重要意义,它能够引导艺术家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美的元素,融入当代艺术创作中。
美学审美的视角为中国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创新。
3. 文化传承:美学审美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通过美学审美的引领,中国传统文化得以在当代社会传承和弘扬,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与价值观中国传统美学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如绘画、音乐、舞蹈、建筑等。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标准和价值观不仅影响了艺术创作和欣赏的方式,也反映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观念。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内在的美和自然的美。
与西方美学强调外在形式和技术的完美不同,中国传统美学注重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思想。
在绘画中,中国人更注重画家通过笔墨和构图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意境。
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不仅要具备技巧上的精湛,更要能够引发观者的情感共鸣。
这种内在美的追求也体现在中国传统音乐中。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而不仅仅是音乐本身的技巧和节奏。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也与中国人的哲学思想和价值观密切相关。
中国传统美学强调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自然之美。
在绘画中,中国人追求的是画作所传递的平和、宁静和内敛之美。
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追求的是和谐、平衡和内在的美。
中国古代音乐注重的是音乐作品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强调音乐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中国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是中国传统美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历史故事、传统文化符号为题材,通过艺术形式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音乐中也融入了许多传统文化元素,如古琴、古筝等乐器常常被用于演奏传统音乐作品。
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还体现了中国人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注和尊重。
中国人注重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的统一。
在绘画中,中国画作常常以山水、花鸟等自然景物为主题,通过细腻的笔墨和构图表达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中国传统音乐也强调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通过音乐作品传递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之情。
一中国美学的核心是道(气)。
道(气)在中国哲学中,是最高的世界本体;在文艺中,是最高的审美意象。
作为本体的道(气)产生了自然、社会和个人,并又存在于三者之中,于是又有了层次略低的自然物理、社会伦理和个人情理。
中国的文艺批评,即以道(气)——三理(自然物理、社会伦理和个人情理)为标准,以表现道(气)——三理的深浅程度定高下,因为文艺的功能就是志道、明德、抒情。
(文艺表现三理时,三理中自有道(气)在)。
中国美学所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完全融合、统一。
故中国美学重清水芙蓉之美,亦即自然之美,虽有人为但似无人为之美。
尽管错彩镂金也被认为视为一种美,但它在中国美学中的地位从来没有超过芙蓉出水之美。
中国美学的主要范畴,都是对于道(气)——三理的不同理解、把握和不同层次的表现。
中国美学对审美意象的把握方式是直觉体悟的而非逻辑分析的,如澄怀味象,迁想妙得、涵咏等。
中国古代大多数优秀文艺作品都以悲凉为情感特色,既少纵情狂歌,也少消极颓废,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这种悲凉的情感,源于中国人深沉的宇宙感、历史感如人生感。
道(气)既然是中国美学的核心,我们就不能不把它搞清楚。
但是,要搞清作为审美意象的道(气),就得首先搞清作为哲学中世界本体的道(气),因为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老子最先把道作为世界本体提出。
“道可道,非常道”,“道冲,而用之或不盈。
渊兮,似万物之宗。
”这是本体的道,它是万物之源,又是万物之本。
这种道并无目的,也没有意志,它的作用是自然而然地发生的,虽生天地,却非有意为之。
“道法自然”,“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由于道是存在于万物之中,不可见、不可闻、不可触,所以它好像不存在“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又因为它产生万物,所以又是存在的。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略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趋势随着社会和科学的不断进步,特别是美学、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完善和发展,审美教育活动——美育在人们整个精神活动中的作用愈来愈为科学的理论所证实。
许多教育家提出了将美育贯穿于整个教育中,使德育、智育、体育升华为伦理美育、智力美育、人体美育。
流行、时尚以及诸如此类的字眼成为当前大学生这个年轻部落的追求之一。
在当代大学生看来,美是一种个性化风格和主体意识的张扬,即追求“个性”。
只要拥有自己的风格,那就是美的。
在追求个人风格与个性的时候,尤其讲究所谓的与众不同,体现出来的就是“求新”、“求异”。
大学生的好奇心强,思维活跃,反应敏捷,情绪波动大,感情细腻,行为多变。
他们喜新厌旧,标新立异,对于自己所追求的喜欢亲身体验。
尤其在追求流行时,他们强调突出个性,强调自主的选择。
在流行文化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对艺术的感受能力要相对敏感很多。
市场经济充分尊重主体的个体利益和个性化,这无疑刺激了大学生的自我与个性的扩张和实现欲,他们开始摆脱传统,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善于自我包装、自我设计,个性色彩十分鲜明。
在追求流行时,他们会从流行元素中找到自己认为适合自己风格与个性的部分,再融入自己的特色、感觉和喜好,及时尚创意的风格元素,创造出自己的个性。
正是在这种崇尚个性、自主的自我意识推动下,对于传统文化、传统的审美观是不屑一顾的,形成一种以自我感觉为中心的审美个性观。
感观的刺激似乎比理性的思考更能吸引大学生。
打开网络视频,以“芙蓉姐姐”、“凤姐”为代表的一个个走红于互联网的小人物,无不是以忸怩作态、矫揉造作甚至恶搞为“卖点”。
“互联网上的一些低俗文化现象正在影响象牙塔的学子,造成了一部分大学生以怪异为美、以丑为美的不健康审美观。
”部分大学生的艺术审美倾向,以渴望“5分钟名气”为代表的功利导向日益明显。
当然,还是有不乏少数的大学生注重质感而并非快感,最近“雷剧”不在火热,良心剧《伪装者》,《琅琊榜》的成功就能体现。
[当今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当今中国人的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篇一 : 中国人现代审美观中国人现代审美观? 审美观是一个人用什么样的审美观点、抱什么样的审美态度和运用什么样的审美方法对自然景观、社会生活、文学艺术和人生进行审美活动的总称,是一个人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集中表现。
[1]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审美观。
[2] 审美观从审美的角度看世界,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
审美观是在人类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和政治、道德等其他意识形态有密切的关系。
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社会集团的人具有不同的审美观。
审美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人类共同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3] ? 简而言之,就是人们形成的对美的理解和评价。
当代社会,信息化、全球化的浪潮汹涌澎湃, 在这一浪潮的冲击下, 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发生了急剧的转变。
第一部分 ?古今女性容貌美之比较审美观念和社会的其他观念形态一样,受到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影响,同时它又对社会的整体意识形态产生作用。
一、中国古代的审美观在中国古代,审美观主要是男性化的,无论男性的还是女性的,都是从男性视角出发的。
1、中国古代美女的长相标准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 汉代以前,人们对女性只注重面部形象,到了魏晋,才开始注重装饰。
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昭君落雁西施沉鱼秀美与婉约孤寞与冷艳2、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美丽特征貂婵闭月恬静与内强玉环羞花华贵与忧怨二. 近代女性审美之变迁在近代审美观中,普遍存在某种女性观,这主要与审美的话语者有关。
女性自觉地参与审美创造,使审美有了不同的内涵。
1、多元的审美观念古今中外对美丽的标准,始终是因时代及环境而流转改变。
温柔婉约是美,个性张扬是美,大胆性感是美,传统乖巧是美。
2. 个性分明的美丽形象1900-1909 美丽标准: 会说洋文的大脚女人. 美丽人物:赛金花。
这个直到21世纪还能为娱乐界“爆料”的奇女子,如果不是有了早年随夫出使西洋的资历,又怎能有日后十里洋场上海滩的艳帜高扬。
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自从新中国建立以来,中国文化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影响了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
当代中国社会的审美观存在着明显的多元性和变化,其主要表现有五个方面:知识性、历史性、审美性、理性性和欣赏性。
首先,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有着显而易见的知识性特征。
当代中国人通过多种形式来探索审美,以更全面、更深刻的了解。
比如:通过网络进行文化研究,研究更多的古代美术艺术,深入了解国际流行文化等等。
另外,当代中国人也注重学习西方现代艺术,比如:海洛克斯和梵高的作品,以及近年来新兴的摄影、影视艺术等。
这些审美文化也丰富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念。
其次,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同时具有历史性特征。
中国自古以来便有着自己独特的审美文化,一直是世界艺术史上一个重要的一环。
在这里,当代中国人喜欢从传统文化中寻找美的追求,比如:古典诗词、书画、民间艺术等等,这都是中国人传统审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当代中国人也非常重视和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认为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历史经典,更是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审美标准和审美价值。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体现着审美性特征。
在经济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也发生了显著变化,比如:审美品位、审美素养等,都发生了较大变化。
比如:当代中国人对艺术的消费量也在逐渐增加,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他们追求的是一种更加全面、更加多元的审美体验;当代中国人也更注重审美体验本身而不是任何物质利益,他们更喜欢一种更加朴实自然的审美方式,以及更具艺术感染力的审美形式。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体现出理性性的特征。
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更注重理性方面的内涵,他们倾向于理性的审美,崇尚理性的审美形式,如:判断艺术的美丑是否合理,通过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来衡量审美的可接受度等等,这些都是当代中国人审美观念的重要表现。
此外,当代中国人的审美观也有着明显的欣赏性特征。
比如:当代中国人在审美观念上也更加重视整体的审美感受,更加欣赏艺术作品本身给他们带来的感受,而不只拘泥于艺术作品本身的技术精湛程度,他们更倾向于一种自然而又完美的审美感受。
中华优秀文化|中华人生审美精神中华人生审美精神扎根于民族哲学的人生情韵与民族文化的诗性传统,吸纳了西方文化的现代情感理论与生命学说等,突出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相贯通的美情观、远功利而入世的审美价值观等。
它与西方理论美学以美论美的封闭特性不同,体现出向人生开放的鲜明思想——实践品格,聚焦为既热烈执着又高远超逸的审美启蒙意向和诗性生命张力。
当下,面对技术人、工具人、物质人、欲望人等种种人的异化和单面化,我们应该高度重视这种富有民族特色的人生审美精神,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
一中华人生审美精神首先表现为审美艺术人生相统一的大审美观。
西方哲学主要以本体论思维、认识论方法、科学主义精神为根基,在美学中的表现就是视美为纯粹独立的认识对象。
西方经典美学一直努力要去探求美的逻辑本质,推崇冷静、思辨、科学的认识方法,以美的问题为真理的领域。
直到美学之父鲍姆嘉敦创立“Aesthetics”这个独立的学科,仍将其定位为一门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其目的是要将混乱的感性认识提升为清晰的理性认识。
此后,西方经典美学的发展从总体上看,形成了以康德为代表的纯审美论和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艺术哲学论两大主要领域。
纯审美论在本质上是哲学美学论,主要是以理性思辨的方法来探究美的科学原则。
艺术哲学论则以艺术为审美的主要方式,从艺术来探究审美的科学规律。
其共同的特点都是以美论美,割裂了审美与生活的鲜活联系,从而走向封闭的理论美学。
中国哲学与之不同,具有温暖的人间情怀和潜蕴的人生情致。
相对于宇宙真理,它更感兴趣的是人的鲜活生命和现实生存。
中国文化强调知行合一,主张思想与实践、经验和超验的融通,体现出哲学伦理化、伦理审美化的倾向,表现在中国古典美学思想上,就是重视美善关联,注重体验教化,审美活动、艺术活动、人生实践往往难分彼此。
孔子的美善自得之乐,庄子的逍遥自在之乐,既是现实生存之乐,也是精神自由之乐。
魏晋名士的淋漓洒脱之乐,宋明士夫的雅适把玩之乐,虽然境界之壮阔不可与孔庄并提,但也是对艺术式生活的一种追求和实践。
中国人的审美情趣汇总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中国人的审美是我们的文化形成的。
如果简单地从审美的形成层次来看,我们大约可以从四个层次来认知我们自己的审美过程。
第一个层次是最大众的,我们可以称之为“艳俗”。
这里说的艳俗没有贬义,农村的大花布床单、我们听的流行歌曲,都属于艳俗一类。
艳俗是构成我们民族审美的最基层,每个人都有这种艳俗的情结,不能说一个人高雅他就没有艳俗情结了。
审美往上走一层,第二个层次的人就开始减少了,就是“含蓄”。
这个状态,典型的就是我们文化中的瑰宝——唐诗、宋词、元曲。
这种美不是直接的,需要你慢慢去体会。
审美再往上走,第三个层次的人就更少了,叫“矫情”。
我们今天能够为大众理解的当代艺术都限于这个层次,就是说看起来好像跟我们有点儿关系,但是很多地方又都理解不了,典型的是毕加索的画。
你说他画的是什么,我是怎么都看不懂,连英国女王都说她实在看不出来画上的人脸冲哪边。
但是“矫情”是一个过程,这个审美过程如果进入第四个层次,就是审美的最高等级,也是我们民族文化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病态”,也可以说是“非常态”。
回想一下,很多跟我们生活息息相关、能被大众接受的文化要素,往往都不是常态的。
比如金鱼,它就是一个病态的鱼,它肚子很大,眼睛隆起,看不了多远,一定是近视,脑袋上还顶那么大一个包,一定挺沉,很不舒服,这是病态的。
我们知道有一种狗,叫北京宫廷犬,非常依赖人,两眼离得比较远,牙齿比较稀疏,这也是病态的。
因为它智力很低,所以就非常依赖人,老喜欢让人抱着。
一般的狗,比如狼狗,它不让人抱,它是健康的;那种人工培育的带有病态特征的狗,一看就没什么攻击力,腿都是外撇着走路,一扭一扭的,这都不健康。
“病态”一旦突破了瓶颈,就是突破了它的最高点,就会反过来扩散,变成了人们所能接受的审美。
说到病态美,我就想到《红楼梦》里面,大家喜欢林黛玉就是因为她病恹恹的,走起路来弱不禁风,觉得这是美的。
中国的文学审美对男性和女性都有准确的描述,比如说贾宝玉,他像个女孩,而林黛玉像一个病人,这都是不健康的。
谈审美观的议论文
“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识字的非文盲倒往往有不少不分美丑的美盲!”(吴冠中)
比文盲更可怕的是美盲,“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木心)。
在这个低美感社会,许多中国人患上了审美匮乏症,它的十大病征表现为:丑形象、土味家居、奇葩建筑、非人街道、塑料设计、网红脸、伪古风、广告有毒、抖式快感、文化雾霾。
是谁,修建了这些奇葩景观;是谁,设计了这些奇葩街道;是谁,复印了这一张张网红脸;是谁,拍摄了这些土味视频和有毒广告;又是谁,拍出了这一部部烂片烂剧?
审美烂,到底是怪掌握审美话语权的人烂,还是怪被动审美的人烂?这是个问题。
在审美这件事情上,中国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没人真正为美负责,从城市、学校、公司到家庭,人民需要恶补美育课,人民需要“首席审美官”。
“人生有四种境界:欲求境界、求知境界、道德境界、审美境界。
审美为最高境界。
”(张世英)
只有拥有审美力的人,才能活出人的样子,真正品尝到人生中最甜的那部分滋味。
没有人不热爱美好生活,美好生活的本质其实就是“美生活”。
而如今大行其道的是低美感,如置办土味家居、认可塑料设计、肯定奇葩建筑、赞美网红脸、规划非人街道、玩转伪古风……简而言之,就是宣扬一切与丑有关的意象。
丑形象
美有千种,丑更万般,但“错位”却堪称国人一以贯之的精神。
她们会在全世界女孩小腿裸露、长发飘飘的年纪把自己裹进麻袋般的运动服里(其中的一些会庆幸自己学校的那款运动服是白条纹配藏青,而不是其他辣眼睛颜色),然后在30岁时成为嘟嘴卖萌的蕾丝控,50岁时挥舞纱巾闯荡天涯。
病态美美的最高境界是“病态美”,就如裹小脚,金鱼,哈巴狗都是一种病态,金鱼是一种生病的鱼,哈巴狗是近亲繁殖,而这种病态美一旦进入“美的金字塔”,就会被大众所接受,人人以丑为美。
审美观简述中国人的审美分四个层次,位于金字塔最底端的是艳俗美,往上是含蓄美,再往上是矫情美,塔尖上则是病态美,当审美意趣达到顶峰,社会财富给予它合适的风水土壤,这种标准变得权威化”,位于塔尖的审美就会爆发出倒金字塔的影响力,比如缠足,也是集自虐、暴力、性等病态美于一身,就影响中国上流社会近一千年。
从这个理论讲,世人集体癫狂于于互联网上的各种病态行径实属正常,上流社会喜欢上丑陋、怪异的熊猫时装这种行为艺术品也是当然。
林黛玉的美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中,曹雪芹塑造的女性形象更可谓登峰造极。
闭上眼睛,扑蝶的宝钗、补裘的晴雯、读诗的香菱、刎颈的三姐……她们成了我们心中永恒的风景。
群芳之中,各有各的悲、凄、怨、愤,但她们终究只是悲哀的陪衬、苦海的回声。
叹尽哀音、历尽苦海、流尽伤心之泪的,则是多病的黛玉。
第三回中,宝、黛初次相见,作者便借宝玉的视角刻画了一个卓尔不群的黛玉:“细看形容,与众各别。
”“别”,在于黛玉独特的病态美。
“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虽是愁容,却有妩媚的风韵;虽是病体,反添娇怯的情态。
为什么这样的病态会给人以美感呢?黛玉的病、黛玉的愁、黛玉的“冷月葬诗魂”、黛玉的“何处有香丘”、黛玉的“眼空蓄泪泪空垂”、黛玉的“耿耿秋灯秋夜长”……悲,悲到了极处,但这才是黛玉,是常与死为伍的黛玉,是一个干干净净的“世外仙姝寂寞林”。
由古思今,黛玉的病态美决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
没有了清幽闲逸,没有了百无聊赖,黛玉的病态美渐渐被人们所不喜欢,甚至厌弃。
的确,充实繁忙而富于挑战的生活要求一个健康的体魄、乐观的心境。
新女性不再追求弱柳扶风的病态,而是以现代女性的姿态走自强自立的人生之路。
病态美分析这主要是由于美学理论的“审美疲劳”所致。
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审美,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个体或群体对于美的事物、现象和经验的感知、评价、欣赏和创造的能力与倾向。
树立正确的审美,不仅关乎个人品味和修养,更是对社会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审美的内涵、当前审美误区、如何树立正确的审美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积极、向上的审美观念。
一、引言审美是人类对美的追求和表达,它既是个人情感、价值观的体现,也是社会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多元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念也在不断变化。
一些错误的审美观念,如盲目追求物质利益、忽视精神追求、过度消费等,不仅扭曲了人们的价值观,也对社会文化健康发展造成了不良影响。
因此,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审美的内涵及特点审美观念是个体对美的感知和评价,它受到个人经历、文化背景、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正确的审美观念应该具备以下几个特点:1.多样性:美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文化、时代、个体都有各自独特的审美标准。
正确的审美观念应该尊重这种多样性,包容不同的审美选择。
2.内在性:美不仅在于外在的形式和表象,更在于内在的精神和意义。
正确的审美观念应该关注事物的内在价值,追求深层次的精神满足。
3.创新性:审美是创造美的过程,它需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
正确的审美观念应该鼓励创新,推动艺术和文化的发展。
4.社会性:审美观念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同时也对社会文化产生影响。
正确的审美观念应该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三、当前审美误区及其影响1.盲目追求物质利益:一些人在审美过程中过分追求物质利益,将审美与物质享受等同起来。
这种观念导致了资源的浪费、环境的破坏以及社会风气的浮躁。
2.忽视精神追求:与物质追求相对应的是精神追求。
一些人在审美过程中忽视了精神层面的追求,导致审美活动缺乏深度和内涵。
3.过度消费:过度消费是当前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一些人将审美与消费等同起来,认为消费越多越能体现自己的审美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