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2(中图版)样题
- 格式:doc
- 大小:923.00 KB
- 文档页数:5
模块综合试卷(二)(时间:6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土壤盐渍化是指土壤底层或地下水的盐分随毛管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分积累在表层土壤中的过程。
结合下图,完成1~3题。
1.据图推测,华北平原最容易发生土壤盐渍化的季节为(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2.在半湿润、半干旱地区,最容易造成土壤盐渍化的灌溉方式是( )A.排灌结合B.大水漫灌C.管道渗灌D.精准滴灌3.土壤盐渍化对当地农业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是( )A.生物物种减少B.水土流失加剧C.土壤板结加重D.地下水水位下降答案 1.A 2.B 3.C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影响土壤盐渍化的因素主要是降水和蒸发,降水量越大,土壤中的盐分下渗淋溶越多,土壤盐分含量越低;盐分随着水分的蒸发向地表集聚,蒸发量越大,地表和土壤中盐分含量越高。
华北地区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此时锋面雨带尚未到达,降水少,淋溶作用弱,所以容易导致盐分向地表或土壤层集聚,导致土壤盐渍化。
所以A选项正确。
第2题,通过上题分析可知,盐渍化的形成与土壤中水盐运动有关。
在农业生产的灌溉过程中,大水漫灌、只灌不排容易导致地下水水位上升,在干旱的季节由于蒸发强烈,地下水容易向地表或土壤层运动,形成土壤盐渍化。
第3题,土壤盐渍化使土体通气性、透水性变差,土壤板结变硬,养分有效性降低,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使产量降低,但不会导致物种的减少,所以A错、C对;水土流失的强度与降水强度、地形和植被覆盖率等因素有关,与土壤盐渍化无关,B错;由于土壤板结,土壤透水性变差,所以地下水难以下渗,地下水水位不一定会下降,D错。
读“某省及其四个区域2015年产业结构统计表”,完成4~5题。
4.从产业结构角度推测该省最可能的产业转移方向是( )A.甲→丙B.乙→甲C.丙→丁D.丁→乙5.该省处于( )A.以农业为主的发展阶段B.工业化阶段C.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D.后工业化阶段答案 4.A 5.B解析第4题,由表可知,甲、乙两区域第一产业比重低,第二、三产业比重高,经济发达;丙、丁两区域第一产业比重高,第二、三产业比重较低,经济欠发达;故产业转移的方向是甲、乙转向丙、丁,A项正确。
模块综合检测卷(二)(测试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我国沿海某地区2000—2015年总人口(包括流动人口)、户籍人口和城市人口变化如下表所示。
2000—2015年,该地区人口迁入与迁出量大体相当。
据此,完成1~2题。
人口/万2000年2010年2015年总人口502 533 514户籍人口413 442 453城市人口219 312 3651.表中所示时期内,该地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是( )A.高出生率、低死亡率B.低出生率、高死亡率C.高出生率、高死亡率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2.2010年后,该地区最可能出现( )A.经济负增长B.逆城市化现象C.产业结构调整D.环境容量缩小解析:第1题,人口迁入与迁出量大体相当说明影响人口变化的主要是自然增长。
根据材料,该地区的人口变化特点是人口增长慢,2010—2015年出现了负增长,因此该地人口增长属于现代型,其特点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第2题,通过表格可知,2010年后该地区户籍人口和城市人口均增多,说明区域城市化增强,经济实力上升,环境人口容量增大,最可能出现了产业结构调整。
答案:1.D 2.C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发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完成3~4题。
3.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是( )A.甲B.乙C.丙D.丁4.“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解析:第3题,丙产业工资投入量大,属于劳动力密集型工业,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
第4题,“移业就民”可以加快西部地区工业化步伐,加快城市化进程,但可能加重环境压力。
对东部地区来说,可以促进生产资料向新产业集中,促进产业升级,但会加剧就业紧张状况。
地理新课标测试样题模块2(中图版)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60分,每题2分)
二、综合题(共40分,每题10分)
31.(1)高人口迁入
(2)低人口迁出
(3)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合理即可得分
(5)方向:从乡村到城市原因:合理即可得分
32.(1)地铁
(2)甲乙汽车尾气
(3)交通问题(交通拥挤)环境问题(环境污染)住宅问题(居住条件差)或社会问题(就业困难)
(4)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交通拥挤
(5)合理即可得分
33.(1)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科技人才(市场、地租、住房)(2)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研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3)土地劳动力住房
34.(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耗竭
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
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2)A C
(3)产品生产产品包装运输产品废弃处置
(4)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
模块综合训练一、选择题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分别与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两个经济区衔接,东邻台湾岛、西接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读图并结合有关地理知识,完成1~2题。
1.这种经济区域的划分主要体现了各区域间的( )A.差异性B.整体性与差异性C.开放性D.动态性2.图中经济区域的基本特征是( )A.区域有固定的面积、形状B.区域内部的特征相对一致C.区域的边界都是明确的D.区域的划分是人们凭空构想的结果下图为甲、乙两区域简图。
读图,完成3~4题。
3.下列有关甲、乙两区域自然环境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区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B.乙区域典型植被为热带雨林C.甲、乙两区域河湖众多,河流径流季节变化都较小D.甲区域矿产资源贫乏,乙区域矿产资源丰富4.甲、乙两区域社会经济特征的共同点是( )A.农业生产的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B.加工制造业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C.水陆交通便利,交通便捷程度高D.城市高度密集,城镇化发展速度快生态红线是指对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且能够提高环境的自我净化能力,必须严格管理的空间边界线。
下表为某年南京部分生态红线区面积统计表。
据此完成5~6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红线区兼有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B.设置生态红线的主要目的是划定城市边界C.生态红线区决定南京资源环境承载力D.设置生态红线区将阻碍南京城市面积扩大6.保护生态红线区对南京城市环境的意义是( )A.调节城市气候,扩大昼夜温差B.影响城市水循环,地表径流变化增大C.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变植被类型D.提高环境自净能力国家中心城市是指居于国家战略要津、肩负国家使命、引领区域发展、参与国际竞争、代表国家形象的现代化大都市。
在资源环境承载条件和经济发展基础较好的地区规划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既是引领全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抓手,也是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的重要举措。
模块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30小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读图,完成第1~3题。
1.③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约为( )A.15‰B.10‰C.40‰D.30‰2.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3.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解析: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人口出生率减去人口死亡率。
第2题,①国目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高,生育率低。
第3题,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模式转变,而后出生率下降,呈现“低低低”模式。
答案:1.A 2.B 3.B下表为据第五次和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的江苏省总人口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图为“江苏省2000年和2010年人口年龄结构图”。
据此完成第4~5题。
年份项目2000年2010年全省总人口(人) 74 382 809 78 659 903人口比例(%) 苏南33.71 41.38 苏中23.12 20.80 苏北43.17 37.824.关于江苏省人口数量及三大区域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叙述正确的是( )A.苏北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的变化幅度最大B.苏中人口占全省人口比例下降且人口数量减少C.苏南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苏中和苏北减少的人口数量D.江苏省增加的人口数量等于从省外迁入的人口数量5.关于江苏省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①0~14岁人口比例上升,人口增长加快②15~64岁人口比例上升,就业压力增大③65岁以上人口比例上升,老龄化进程加速④人口年龄结构趋于年轻,劳动力充足A.①②B.②③C.①③D.③④解析:第4题,区域的人口数量变化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方面,而省内区域的迁入人口来源又包括省内迁入和省外迁入两种;经计算知B项正确。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读下列有关上海外来常住人口信息图,回答1~2题。
【导学号:27290076】图甲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图乙上海各区县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1.能正确反映图甲、图乙所示信息的说法是( )A.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抚养比趋向平衡B.图中所示中心城区外来常住人口增长幅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幅度C.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主要涌入中心城区D.图中所示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趋向平衡2.关于外来常住人口迁入对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变化对城市发展影响不大B.外来常住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大提升了上海就业队伍的整体水平C.外来常住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是实现“健康城市”模式的主要方式D.外来常住人口规模和增长变化情况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人口的相关知识,图中反映的是人口性别比,与人口抚养比无关,A错误;根据图乙可知,中心城区外来人口增长幅度为负值,应小于郊区,外来人口主要涌入西、南部郊区,B错误,C错误;据图甲可知,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性别比逐年下降,性别比趋向平衡,D正确。
第2题,本题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外来人口对城市发展影响很大,其性别比能够影响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工业布局,A错误;外来人口多为劳动力,文化素质较低,B错误;外来人口的大量迁入,会导致城市问题出现,C错误;外来人口中郊区增长较快,有利于中心城区的第二产业向郊区转移,D正确。
【答案】 1.D 2.D读某城市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3~5题。
3.图例①②代表的功能区分别是( )A.商业区、文化区B.住宅区、行政区C.住宅区、商业区D.行政区、文化区4.城市在进行城市功能区布局时,会充分考虑盛行风的影响。
该城最有可能位于( ) A.巴西东南部B.我国东部沿海C.印度半岛D.澳大利亚西南沿海5.该市的城市环境问题主要表现为( )A.高速公路经过城市边缘,造成噪声污染B.工业区近湖分布,湖泊易受污染C.②功能区分散布局,加重了交通拥堵D.绿地呈环状分布,加剧城市热岛效应【解析】第3题,城市用地中住宅用地面积最大,读图可知,①功能区面积最大,应是住宅区;②功能区面积最小,且分布在交通干线沿线或交通干线交会处,应是商业区,故C正确。
模块综合测评(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延迟退休方案2020年前肯定出台,这个时间表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到的2020年前改革的一大任务,人社部门肯定会在这个期间把这个方案推出。
上图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某省人口自然增长统计图,该图包含预测部分,能反映我国大多数地区人口增长过程的一般规律。
结合图文完成第1~2题。
1.推出延迟退休方案的现实背景是( )2.关于统计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③解析:第1题,我国现在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养老负担不断加重,所以通过延迟退休来缓解这一问题。
第2题,结合我国人口政策和人口变化的特点,可知图中三个时间段的顺序应该依次为③②①,所以经济水平最高的应该为①阶段;拐点乙之后,虽然出生率大幅降低,但自然增长率依然大于零,所以人口数量依然呈上升趋势;拐点甲之后虽然人口出生率有所上升,但自然增长率依然很低,所以人口不会迅猛增多;拐点乙人口出生率大幅降低是由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所致,其强制性比拐点甲强。
答案:下图为某高一学生绘制的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图。
读图,完成第3~4题。
3.影响①国人口自然增长率的主要因素有( )①经济发展水平较高②人口受教育水平较低③医疗卫生水平较低④人们的生育意愿较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4.如上图表示某一国家人口增长转变的四个时期,其先后顺序应为( )A.①②③④B.④③②①C.④②③①D.①③④②解析:第3题,①国目前死亡率高于出生率,人口呈现负增长,应为发达国家,其经济水平高,生育率低。
第4题,人口增长的转变过程为早期的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向死亡率逐步下降的“高低高”模式转变,而后出生率下降,呈现“低低低”模式。
答案:一个城市制造业就业密度与服务业就业密度的比值,通常用R表示。
下面的甲图为我国某城市2000年和2010年R随距市中心距离远近的分布曲线图,乙图为该城市空间形态变化示意图。
第三讲工业区位一、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1.主要区位因素区位因素工业特点典例原材料对原料依赖性很高、原料不易长途运输或运费偏高制糖工业、水果罐头加工业、早期的钢铁工业等市场需求对市场依赖性高,产品不易长途运输或运费偏高饮料制造业、家具制造业等运输条件对运输有较多或较高的要求沿海的钢铁工业、石化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劳动力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成本有一定的要求精密仪器制造业、服装业等环境条件对环境条件有较高的要求电影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2.其他因素:动力、政策、集聚、个人因素等。
二、工业地域的形成和发展三、世界主要工业区1.分布:多分布在交通便利的地域,特别是沿海的港口城市。
2.世界主要工业区A.欧洲西部工业区;B.北美工业区;C.俄罗斯-乌克兰工业区;D.中国—日本工业区等。
四、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有利影响: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创建了一个新的人工环境。
2.不利影响错误!错误!【注1】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有很多,但对某种工业区位选择起决定作用的往往只有一个,即主导因素。
【点】几种易混的工业指向型判断(1)电子制造工业不同于电子装配工业。
集成电路电子制造工业,技术要求高,属于技术指向型工业;而电子装配工业,生产耗用劳动量大,技术要求并不高,属于劳动力指向型工业。
(2)铜矿石品位低,运输量最大,粗铜冶炼宜靠近原料产地,精解铜需要消耗大量能源,需要靠近火电或水电基地,而铜制品厂则要靠近市场。
(3)瓶装材料厂一般要靠近消费市场,但从长远来看影响其布局的主导因素是水源。
【注2】工业联系除了工序上的联系和空间利用上的联系以外,还有信息上的联系,如北京中关村众多电子厂家之间的联系。
【注3】同样是汽车生产企业,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其生产布局的形式也不相同。
如福特公司在全球分散布局,寻找最优区位,降低生产成本;我国的汽车工业多以集聚方式布局,减少运费,便于交流和技术创新,获取规模效益。
【联】工业分散规律工业分散一般把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进行转移,而把产品设计、研发、品牌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保留在本地。
模块综合检测卷(测试时刻:45分钟评判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题4分,共56分)所谓“人口盈利期”,是指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抚育负担均相对较轻,老年人口比例尚未达到较高水平的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劳动力资源比较丰硕,对经济进展十分有利。
人口学家一样将人口抚育比(非劳动年龄人口与劳动年龄人口的百分比)在50%以下的时期称为“人口盈利期”。
以下图是我国人口抚育比转变图。
读图,回答1~2题。
1.我国人口盈利期大约持续(C)A.5年B.15年C.35年 D.65年2.以下方法无益于我国人口与经济可持续进展的是(D)A.采取就业优先的进展战略B.提高劳动生产率C.成立可持续的养老保障体系D.限制城乡间劳动力的流动1~2.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我国大致在1995~2030年间人口抚育比小于50%,为“人口盈利期”。
第2题,我国目前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时期,城乡之间的人口合理流动,能平稳地域间的劳动力不同。
成立健全养老保障体系、社会养老体系,能减轻家庭养老负担。
就业优先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均能充分利用劳动力,减少剩余劳动力,有利于社会经济的进展。
以下图为某城市内一区域日均地铁分时段客运量统计图。
读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的那个区域最可能是(C)A.居民住宅区 B.钢铁工业区C.中心商务区 D.公园游览区4.该区域地铁客运量的日转变直接反映了(D)A.住宅区地价高于工业区B.中心商务区用地减少C.工业区与住宅区分离D.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分离3~4.解析:该题组要紧考查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从图中可看出该区域白天人口大量流入,夜晚人口又大量流出,人口日夜不同大,符合中心商务区的特点。
白天人们从住宅区流向中心商务区上班,夜晚下班又回到住宅区,说明了住宅区与中心商务区的分离。
安徽省将在统筹和谐好省会经济圈、皖江城市带、沿淮城市群进展的基础上,慢慢构筑以合肥为中心的“1+10”江淮城市群。
读“江淮城市群城市散布示用意”,回答5~7题。
模块素养评价(二)(第一至第四章)(9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下图为我国2012~2017年人口增量变化情况示意图。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主要反映出当前我国人口( )A.增长过快B.外迁增多C.老年人口变化不大D.劳动人口不断减少2.有专家估计近两年可能是我国人口出生的高峰期,以后出生人口可能会呈下降趋势,其主要原因最可能是( )A.经济的快速发展B.子女教育费用的增加C.育龄妇女的减少D.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解析】1选D,2选C。
第1题,读图可知,图中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增加较多。
15~59岁的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
人口老龄化比较严重,0~14岁人口增长较慢。
图中信息不能反映人口外迁增多。
第2题,由于青壮年劳动力人口不断减少,人口老龄化严重,育龄妇女不断减少,导致出生人口可能会呈下降趋势。
经济的快速发展、子女教育费用的增加和养老保障体系的健全不是造成出生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位于我国西北边陲,面积166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国土总面积的1/6,常住人口为 21 813 334人(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人口密度约为全国的1/10。
据此完成3、4题。
3.制约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资源短板是( )A.耕地资源B.水资源C.矿产资源D.草场资源4.为提高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目前下列措施较合理的是( )A.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B.发挥光照优势,扩大水稻种植C.出台优惠政策,促进人口的迁入D.降低区内人们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解析】3选B,4选A。
第3题,新疆气候干旱,水资源不足是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限制性因素。
第4题,本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为提高环境人口容量的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技术,有利于合理利用水资源,缓解新疆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短板,也就提高了环境人口容量;新疆水资源短缺,不适宜大面积种植水稻;目前,新疆人民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仍处于较低水平,还需要提高;人口的迁移对提高环境人口容量影响很小。
地理新课标测试样题模块2(中图版)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小题,每题2分,共60分)读图1“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统计图”(甲、乙、丙、丁表示不同的国家),完成1-2题。
1.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的国家是 A .甲 B .乙 C .丙D .丁2.容易出现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是A .甲B .乙C .丙D .丁 3.人口合理容量A .总是小于环境承载力B .等同于人口容量C .等同于环境承载力D .总是大于环境承载力4.北京王府井大街、方庄小区、亦庄经济开发区分别属于A .工业区、商业区、住宅区B .商业区、工业区、住宅区C .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D .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 5.西安是陕西省的政治中心,体现出城市在区域中的作用是A. 行政管理中心B. 商业服务中心C. 经济增长中心D. 交通运输中心 6.从城市等级上可以看出服务范围不同的一组是A. 顺义、昌平B. 上海、北京C. 长春、哈尔滨D. 北京、通州读图2 “华北地区某城市地租等值线分布示意图”(单位:元/平方米),完成7-9题。
7.地租最高的序号是A .①B .②C .③D .④ 8.②处的地租为A .大于300元/平方米B .200~300元/平方米C .小于100元/平方米D .100~200元/平方米9.①处常常形成商业区,主要是该处位于A .市中心,交通便利B .市中心,人口密度大C .市中心,历史悠久D .城乡外围的公路交汇处 10.当前世界城市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A .中小城市迅速发展B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放缓C .城市化的进程加快D .发达国家的城市化加快图 1①②③④图211.城市化过程必然会引起A .农业人口比重下降B .绿地面积减少C .环境污染日益加重D .经济发展趋缓 12.城市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不良影响是A .住房紧张B .环境污染C .入学困难D .交通拥挤 13.最能够体现地域文化特征的是城市中的A .绿地面积B .建筑风格C .饮食习惯D .服装服饰 14.我国的海南岛可以种植三季稻,黑龙江的农作物只能一年一熟。
其影响的主要因素是 A .地形B .水分C .热量D .市场15.近些年来,北京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热带水果,这是因为①北京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北京市场需求的变化③税收政策的变化 ④交通和冷藏条件的改变A .①②B .②③C .③④D .②④16.农民在不同年份扩大或缩小某种农作物种植面积,其影响因素主要是A .政策B .市场C .交通D .技术 17. 世界上最主要的混合农业类型是A .小麦和玉米混合农业B .水稻和热带经济作物混合农业C .谷物和牲畜混合农业D .牧羊和牧牛混合农业 18. 华北平原是典型的传统旱作农业区,制约该地区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是A. 水源B. 地形C. 热量D. 交通读图3“工业生产成本比例示意图”,完成19-22题。
19.乙类工业生产成本比例最大的是A. 原料运费B. 产品运费C. 科技投入D. 工资投入 20. 在我国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是A. 西北内陆地区B. 长江三角洲C. 山东半岛D. 辽东半岛21. 下列工业部门与丙类区位要求相符的是A.钢铁工业 B. 造纸工业C. 石化工业D. 电子装配工业22.20世纪下半叶,丙类工业在东亚转移的先后顺序是A. 日本 中国沿海 韩国 中国内地B. 中国内地 中国沿海 韩国 日本C. 日本 韩国 中国沿海 中国内地D. 韩国 日本 中国沿海 中国内地 读图4,完成23-25题。
23. 图中1、2、3依次所代表的交通运输方式分别是A .铁路、水路、公路B .水路、公路、铁路其他工资投入 科技投入 产品运费原料运费 图3 (%C .公路、铁路、水路D .公路、水路、铁路 2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 .在ab 区间,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1B .在bc 区间,最合理的运输方式是3C .2代表的运输方式在ab 区间运费最省D .c 点以外的合理运输方式是铁路运输25.下列产品适宜选择交通运输方式3的是A. 新闻印刷品B .煤炭C .时装D .电脑芯片石家庄市原是一个小村庄,后来石家庄成为重要的铁路枢纽,并发展成为人口超过百万的河北省行政中心。
据此回答26—27题。
26.石家庄市成为特大城市的主要原因是 A .地势平坦开阔B .矿产资源丰富C .铁路的修建和发展D .工农业基础好27.石家庄的变化说明了A .交通枢纽都能发展成为省级行政中心B .能否成为特大城市,关键是人口的发展C .一个地区交通方式的变化,会影响城市的兴衰D .一个地区主要交通线的发展变化,会带动城市的发展 28.与森林减少无关的环境问题是A .臭氧层破坏B .土地荒漠化C .水土流失D .生物多样性锐减29ABC .在我国南方农村推广使用沼气D.商店出售商品时每30.2008年6月1日开始,全国将取消无偿提供购物塑料袋的目的主要是①减少生产成本 ②减少环境污染 ③降低销售成本 ④降低资源消耗A .①③B .②④C .②③D .①④二、综合题(共4道大题,每题10分)31.根据表1数据和图5“我国城乡人口迁移结构图”,回答下列问题。
表1 2003年北京市与河南省人口增长指标(%)图5 (1)北京市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高;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人口迁入引起的。
(2)河南省的人口总增长率比自然增长率低;说明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由于人口迁出引起的。
(3)北京市人口增长模式特点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4)举例说明人口迁移对北京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即可得分)(5)简述河南省人口迁移的方向及其原因。
方向:从乡村到城市(原因:合理即可得分)32.读图6“2005年甲、乙两市交通状况及污染统计数据”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图6资料:随着城市人口数量的增加,甲乙两城市因交通拥挤造成的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甲城市地面公交运力不足,出租车和私家车数量猛增;乙城市加强地面公交和地铁的发展,公共交通在城市交通中的比重大于甲城市,但是存在着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线路重复的现象。
(1)在公交、地铁、小轿车等各种城市交通方式中,受天气影响较小的是地铁。
(2)图6中反映出交通拥挤状况甲城市更大,大气污染、噪声污染状况乙城市更严重,造成该城市环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是汽车尾气。
(3)资料中反映了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交通问题(交通拥挤)、环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此外在城市化过程中还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住宅问题(居住条件差)或社会问题(就业困难)。
(4)在城市公交中,积极发展轨道交通的目的是减少环境污染、减少交通拥挤。
(5)为了合理发展城市交通,还百姓于畅通的道路、洁净的城市环境,请你根据甲、乙两城市的交通现状,献计献策(合理即可得分)。
33.读图7“北京科技园示意图”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美国“硅谷”迅速崛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有高等院校,便捷的交通以及军事订货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硅谷”土地被占用殆尽,许多企业把新工厂建在内地以及东南亚和墨西哥等地,以充分利用那里的劳动力、土地、住房等优势条件。
(1)海淀科技园区形成的区位因素中,自然因素主要有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气候、地形)等;社会经济因素主要有科技、人才(市场、地租、住房)等。
(2)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特征有从业人员技术水平高、研发费用高、产品更新换代快。
(3)近年来,科技园区已经从海淀园区逐渐延伸到图中所示的其他园区,其主要原因是土地、劳动力、住房的影响。
34. 读图8 “清洁生产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及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清洁生产是实现经济和环境协调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手段,采用清洁的能源、原材料、生产工艺和技术,制造清洁的产品。
根据经济可持续发展对资源和环境的要求,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 (1)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耗竭。
(2)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1)清洁生产的目标是通过资源的综合利用,减缓资源的耗竭、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耗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
(2)下列属于清洁生产的是 A C(选择填空)。
A. 回收分解废旧电池B. 生产无氟冰箱C. 农村使用沼气作能源D. 食品加工(3)从“产品生产”到“产品废弃处置”过程中,可能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环节有产品生产、产品包装运输、产品废弃处置。
(4)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看,清洁生产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和共同性原则。